古代的有些百姓为什么要称县令为青天大老爷?
大家好,我是农夫看天下,很高兴能够参与回答这个问题。
古代有些老百姓为什么要称呼县令为青天大老爷呢?
一说到青天大老爷,人们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包拯包青天、海瑞海青天、当然还有陈瑸陈青天、袁可立袁青天等等。为官清正廉洁的青天父母官是古代老百姓心中正义的精神寄托。老百姓常常在茶余饭后、工闲之余津津乐道地一代又一代地,往下传述着青天父母官的事迹与精神。
老百姓为什么要称县令为青天大老爷呢?这个肯定与青天的释义有关。有关于“青天”的诗句很多,有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向青天揽日月”;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忆君遥遥隔青天”;
又有孟浩然的;
“上逼青天高,俯临沧海大”。
又有李商隐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又有韩愈的;“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更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一类诗句诗句浩如星海、多如牛毛而数不胜数,可惜都不是青天与父母官有关连的诗句。
当然百姓对县令在大庭广众之下的称呼,自然是有表示尊敬和巴结的意思,所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县令手握一县实权,老百姓对自己的父母官表示景仰和依附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其实尊称的意境都在“青天”二字之中,青天者,应是碧蓝的天空、晴朗的天空之意。顾名思义“青天大老爷”应该就是廉洁奉公、清正无私的父母官的意思了。
“青天”一词最早见于庄子的《庄子田除子芳》之中;
“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不过在上文之中的“青天”,庄子只是作为射箭要领而介绍的,意思是说,射术精深之人,上观青天,下测黄泉,纵横八极,神态自若。可见这里的“青天”释义与父母官也是无关的。青天一词与父母官同等的称谓,最早应该是出现在戏曲之中。
老舍在《随想录》之中说道:
“我常常想,倘使我的不争气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事事都靠包青天、海青天,一个青天,两个青天,能解决多少问题呢?”老舍在他的《四世同堂》之中也曾经说道:
“他仰头看看天,天是那么晴朗美丽,他知道自己还是在北平的青天底下。”总之,老百姓将县令称为“青天大老爷”应该是表示尊敬与景仰之意,和父母官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这个“青天大老爷”一称呼具体出自哪一本古代戏曲之中还是有待考证的。
问题回答完毕!敬请赐评!谢谢!
古代的有些百姓为什么要称县令为青天大老爷?
古代一直保持一种“皇权不下县”的传统,一般乡里都是“三老”、里正来管理,而且各个地方家族内部还有族长,他们通常不是政府来任命的,普通百姓能够接触到的最直接的政府官员就是县令及其下属的吏员,这些官员真正能够拍板的就是县令了。
一般属于家族内部事务的问题,政府是不会插手的,而且乡里的纠纷也会优先由“三老”们进行调解处理。
所以能够解决县里重大的民事纠纷、刑事案件都是由县令来处理的,所以这是县令能成为基层民众得到公平处理的保障,也是成为所谓“青天大老爷”的背景。
“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头上有青天,汉民族对于天的崇拜和信仰是其他信仰不能比的,汉人都相信一定会得到公平和正义,不管是现世还是来世,亦或是神鬼层面,阎王、钟馗等就是正义的化身。所以百姓们称呼县令“青天大老爷”,即是将公平和正义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古代的有些百姓为什么要称县令为青天大老爷?
在我国历史上,县的产生,最早源于战国时代。
西周初年,人数较少的周人,汇合八百诸侯讨伐殷商,商朝末代天子商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
西周建立以后,为了顺利接手商的遗产,并且对各个部族进行有效管制,于是推行分封制度。
而所分封的诸侯国里面,面积较小的,其领土面积,也就相当于后世一个县的大小——比如说根据《史记》记载,楚国吞并息国,在息国故地设立息县。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到了战国时代,七雄之间互相兼并严重,七雄的面积也不断激增,为此,通过郡县来管理自己版图的管理模式,开始产生了。
而县令也随之产生。
县令和皇帝的存在感记得前些年,央视热播一部电视剧,叫《木府风云》,所谓的云南丽江木府,在明朝属于一个土知州的存在,记得当时木府二少爷有句台词:在丽江,万历帝的势力,还真不比木家大。
这话背后其实潜藏着古代社会的真相。
在我国古代,有“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所谓“皇权不下县”,指的是古代朝廷在地方上,设立的最基层的政权,是县一级(在当代是乡镇一级),而县以下则依靠宗族自治。
而这就意味着,县令,是直接对一个县,行使行政权的官员。
而古代地方上有头有脸的乡绅百姓所能直接接触到的官员,一般来说,无非就是县令,因此说,县令的存在感其实要大于皇帝——比如说皇帝再大,但是有“天高皇帝远”的说法,而朝廷的任何政令,下达到地方,往往要依靠县令来具体执行。
因此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县令,就是百姓眼里的天,而对于天,不论好坏,都只能赞美、称赞,不敢说不字,否则麻烦很大。
因此,有了将县令称为青天大老爷的说法,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
县令与我国古代司法此外,通过《中国法制史》、《九朝律考》等资料,我们会得出结论:在我国古代朝廷,皇帝是最高的行政元首,同时也是最高的立法者和司法者,根据《晋律》,晋朝朝廷在司法上具有《八议》的权限,所谓《八议》,指的是八种可以有皇帝改变原定判决结果的案件。
而古代地方,县令就好比地方上的土皇帝,县令是一个县的最高行政长官,同时也是最高司法长官。比如我们在电视剧里经常看到的一些县官审案子的细节,其实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
而因为县令具备司法权,决定着判决结果,并且古代不比当代有《行政诉讼法》这些权益保障,因此,县令做出的判决结果,基本上就是终审判决。
因此,老百姓不得不因为县令的这个权力,而称呼县令为青天大老爷。
文化投射在魏晋时期,因为地方门阀的存在,县令的权限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门阀的限制,对于平头百姓,如果遭遇冤屈,在县令那得不到解决,还可以通过地方士族来寻找解决之道。
而随着中国进入明清时代,士族处于消亡状态,县令的权力空前强大,因此,县令成了老百姓诉讼的唯一途径和受理官员。
在这个背景下,明清两朝的民间文学,出现了大量的公案小说:比如《施公案》、《于公案》等等。
这也反映出了明清百姓对青天大老爷的一种期盼。
古代的有些百姓为什么要称县令为青天大老爷?
老百姓历来是没有话语权的,在古代县令估计是他们这一辈子知道的最大的官了。
就算当今这么发达的社会,我们通过各个渠道可以知道或能见到各级领导人的影像,但是能见到本人且对上话的有几个呢。所以,从内心里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老百姓对当官的都有一些惧怕,同时还有一些期盼。因为一旦有经官的事能不被冤枉,能得到公正合理的对待。
那青天大老爷的意思就是表示这个官清如水明如镜,可断百姓冤情,对案情明察秋毫,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老爷是对他的尊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