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古人是怎样过冬的?

我们现代人过冬,有空调,有暖气,有电热毯,还有我们一直畏之如虎但在冬天又能多少享受一丢丢福利的“厄尔尼诺现象”。

而我们的古人,可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

对于古人而言,冬天往往是一年里最痛苦,最难熬的时光,是已宋代的诗人虞俦才在冬至这天有“向来水旱民何罪,此去流移天盍怜。逗晓阳乌升若木,摧颓病鹤亦蹁躚。”这种悲怆苦闷的情感。

宋人尚且如此,清朝的人们的感受,无疑会更为强烈。

因为,他们恰好赶上了气候史上臭名昭著的小冰河期。这段有人类记载以来地球上最冷的时间始于13世纪,在17世纪达到巅峰。

而我们耳熟能详的各种宫廷剧的主角:清代康雍乾时期的后宫娘娘、小主们,就恰恰赶上了小冰河期最冷的那些岁月。

娘娘和小主们在后宫里,怎么过冬呢?

明清两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宫廷管理制度最为严格,等级最为鲜明的时代,宫廷之中,大到朝服的规格,小到太监宫女的粮饷制度都有严格的分供,不同等级的后宫妃嫔,在吃穿用度上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而这些差异对她们寒冬岁月里的生活造成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首先,是俸禄,也就是薪水上的差异,看过《甄嬛传》、《宫锁心玉》的朋友们都知道,后宫是一个看脸看钱的地方,俸禄高的娘娘和小主,无论太监、宫女还是御医,都会给很好的脸色,反之,就只能屈尊下去,体会一下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感觉了。

清代后宫里嫔妃的俸禄本来就不太高:皇太后年列20两黄金,2000两白银;皇后1000白银,依次递减,到了后妃中等级最低的官女子和答应的品级,年薪只有可怜巴巴的50两白银。

50两白银是什么概念呢,《红楼梦》刘姥姥帮贾府算过一次账,贾府一次聚会吃螃蟹的钱就得花二十多两银子,够庄稼人过一年了!

后宫中有那么多关系需要上下打点,50两银子基本上是办不成什么事儿的。

其次,看身边伺候的宫女的数量。

皇后身边有使唤宫女10人,皇贵妃、贵妃身边有使唤宫女8人,依次递减,到了答应的品级身边只有使唤宫女1人。

过冬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在没有暖气和空调的古代,答案毫无疑问是炭火和衣服。

在清代,不同等级的后妃每天得到的炭火数量也是有天壤之别的。

皇后每日可以得到红箩炭夏10斤、冬20斤,黑炭夏30斤、冬60斤。

皇贵妃和贵妃每日可以得到的红箩炭和黑炭的数量相当。

越低等级分配到的炭不但数量越来越少,而且质量也会下降。有些等级的妃子甚至没资格使用质量较好的红箩炭,只能使用黑炭了。

到了答应的等级,每天只能得到可怜巴巴的黑炭夏5斤、冬10斤。

而且,不同等级的人因为能分到的炭的种类和数量的不同,烧炭取暖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像皇后、皇贵妃和贵妃等级的主子,他们的宫殿下面修建了一些地道,而这些地道专门是用来取暖的火道,宫里的人只需要在这些地道当中点燃炭火就行了。然后热空气就会流通到紫禁城的各个地方。

而如果您一直混在答应常在这种级别的位置上的话,就只能像我们部分农村地区现如今还在做的的那样,在屋子里放个炭盆,艰苦度日了。

没有足够多的炭火也就罢了,做衣服用的布料,特别是冬天做衣服必须的棉花,不同等级的主子能够分到的数量和种类,差距也同样大的离谱。

皇后、皇贵妃等级的高级后宫女主,可以分到各种森罗棋布、质量上乘的布料,比如蟒缎,补缎,织金,妆缎,倭缎,闪缎,金字缎,云缎,衣素缎,蓝素缎,帽缎,杨缎,宫绸,潞绸,纱,里纱,绫,纺丝,杭细,绵绸,高丽布,三线布,毛青布,粗布,金线等等。

而她们冬天会分到的可以用于做御寒衣物的衣料种类也很丰富,有绒,棉线,木棉,以及名贵的里貂皮,乌拉貂皮等等。

而到了最末等级的答应就十分寒酸了,他们能够分到的衣料只有云缎,衣素缎,彭缎,宫绸,潞绸,纱,绫,纺丝。冬衣的衣料只有三斤木棉。

三斤木棉是什么概念呢,如果你一直混在答应这个层级上,一年只能做一件新的冬服,平时可能就只能捡着旧衣物来穿。

这样一来,在寒冷的冬天里,一些小主只能穿着单衣,守着炭盆,靠情怀过冬了。

臣妾做不到啊!

这就是清代后宫鲜明的等级差异,所以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这些后宫女子豁出性命去争宠爱,争晋级了,混的太差冬天都没法过啊!

冬天古人是怎样过冬的?

应该是分远古对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各地区的古人生活方式有所不同。原始社会钻木起火,捕猎为生居住山洞,穿的猎物之皮,野人洞的生活是这样。封建社会分贵族与奴隶之分,奴隶低层生活简陋,睡草窝根据各地区就地取材,烧火取暖。社会进化耕种粮食,有简陋住处,煮饭用具,有一般的建筑,能遮风避雨,饲养家禽,逐步生活有所改善。后发展种植棉花,种植蔬菜,根据各地区,发展农、林,牧业,更新居住条件。

冬天古人是怎样过冬的?

一天一天过的

冬天古人是怎样过冬的?

过冬的话当然是需要一些保暖措施,古代的人肯定也会有棉袄棉裤之类的保暖的衣服,这一点自然不用细说。所以,我们今天说的是他们在家里所做的一些保暖措施,就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电暖扇,空调之类的。虽然古代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但他们的保暖措施还是比较齐全的,像比较常见的火塘、火墙、壁炉和炉灶等设施。

(炉灶图)

火塘,又称“火坑”,中国最古老的取暖方式之一,不仅在古代,就算是在现代它也仍存在于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家庭中,火塘,简单的来说就是在室内的地上挖成个小坑,然后在坑的四周垒上砖石,用中间部分来生火取暖或做饭。

(火塘图片)

据部分史料记载,从半坡、姜寨等的遗址发掘来看,古代的房屋一般都将火炕设置于门口附近,这样既可以用来烧火做饭又可以取暖。因为是在门口附近,所以它既能够吸收从室外吹进来的氧气来帮助其燃烧,又能够抵挡冬季时从门外吹进来的寒风。慢慢的,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铁三角架这种保暖工具。

而到现在,对于部分少数民族而言,火炕也不仅仅是一个用来取暖的工具,更多的它还代表着一个家庭。因为,一般建成一个新房或者是自己脱离父母重组家庭的时候,会举行隆重的置火塘及点火礼。

“壁炉”和“火墙”的运用比较典型的便是秦代宫廷贵族了。据《秦宫廷文化》介绍:考古工作者们在咸阳宫殿遗址的洗浴池旁边发现有壁炉,似为供取暖用的设备。壁炉和火墙,在当时看来是比较先进的取暖方式,所以平民百姓应该是用不起的。也正是因为它的高级之处,所以相交于火盆和火塘来说优势还是很大的。而且学者还发现,当时壁炉使用的燃料是木炭。为何是木炭而不是其他燃料呢?原来是因为木炭燃烧的时间比较长,可以让室内温度保持长时间的稳定。这也代表着我国在古代时期,采暖技术就有很大的进步。

(火墙)

另外据我国考古学家石兴邦描述,还曾在秦长乐宫遗址中发现火墙的做法。火墙,顾名思义墙中间有通热气的烟道,可以取暖。古人利用炉灶的烟气,然后通过立砖砌成的空心短墙采暖的设备就是火墙,在冬季时,可以利用灶炉产生的热量来提升室内温度。有着很好的保暖效果,不过因为古代的设施不是太先进,所以经常会出现漏热气的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室内的温度。

(宫廷取暖火墙图)

至于炉灶的发现,是在西安西北郊阎家村的汉代建筑遗址中,炉灶其实就是炉子和灶的统称,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是古代人做饭用的东西。和我们现在使用的炉灶差不多,只不过现代的基本上是用气,古代可能就要用木材了。

当然,取暖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烧炭。据唐朝有关资料记载,一旦步入了漫漫寒冬,不管是官员还是庶民,都停止一切劳作活动,进行冬眠。不过就算这样还是离不了烧火。史料《开元天宝遗事》中就记载了很多帝王、贵宦冬日的取暖方式:烧炭。只不过王公贵族有权有势有钱,所以一般会使用较好的炭火进行取暖,而那些平民百姓有的则没有钱买炭火。

像晚唐诗人张孜写的一首诗《雪》,就描述了不同家庭取暖情景的不一样,有钱人自然不用为冬天发愁,而那些没有钱的人则要忍受寒冬之苦。

冬天古人是怎样过冬的?

在这里,咱不需要云天雾罩地讲些讲些不着调的话,古人的事谁也沒亲眼见过。

我小时侯是在农村长大的。亲眼见到并亲身经历过的事,跟大家唠一唠。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冬季比现在稍冷一些。那时我们山东地区冬季最冷时零下十七、八度是常见的,地都冻裂了,大汶河里冰面上可以过马车。雨雪、北风也比现在多,房檐上经常挂着一尺多长的冰琉子。

那时有人来家串门,(来坐坐、玩玩)赶紧抓把柴草点火烤一烤,那简直是最高优待的礼节了!客人通常会赶紧夺下柴草不让点火,口里不住的说道:"不冷不冷,不要升火了"!那时农村比较缺柴草,自己做饭都是省着用的。

到了夜晚,有老人或者有小孩子的人家,则用被熥子(条编带孔半圆筐状,)将灶中底火或燃烧谷物糠秕、或锯末的火盆,置于其中,盖在被子中取暧,小孩子的尿布也可以放在上面熥(teng)干。

我们这些孩子们,玩起捉迷藏的游戏,乱跑乱窜的,倒也不觉得冷,游戏结束停下来,汗湿过的小破祆,可就拔凉拔凉的了。至于大人们,几个人晚上唠会嗑也就各自回家休息。

白天,一群老头,把小破棉祆用绳子扎起腰来,两手交叉装入袖中取暖,口中叼着旱烟锅,不住地吞云吐雾,山羊胡子一撅一撅地,津津有味地重复着陈年往事。太阳晒在他们身上,油腻的祆子上冒着一丝微热的蒸气。

进入一九五八年后,人民公社大跃进,冬天的人们,都忙于修铁路、修公路、修水库、大搞农田基夲建设、大炼钢铁…,生产搞得热火朝天。俗话说,冻闲人,饿懒人,一到晚的忙活,老年人成立了老将黄忠队,青壮年人有赵云队,罗成队,妇女们有穆桂英队,到处红旗漫卷,锣鼓、口号震天,如此地热火朝天,不流汗才怪呢!想想那个年代,的确是人定胜天!热火激情的岁月!

现在的冬天,空调、暧气,毛衣绒衣、羽绒服、甚至皮衣,这都不是个事儿,可往往一出门着点凉气就容易感冒,看来人是经不得娇惯的,还是多锻炼的好。

冬天古人是怎样过冬的?

古人如何度过数九隆冬呢?我们不妨自《唐诗》、自《诗经》里寻找。

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我们置身在信息时代,反而惶惑和无知。古人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空调,而他们的冬天也能过得虎虎生风。

范成大的《冬日田园杂兴》一定是表现的南方冬天,他的诗极其贴近南方的农村生活:

屋上添高一把茅,密泥房壁似僧寮。

从教屋外阴风吼,卧听篱头响玉箫。

松节然膏当烛笼,凝烟如墨暗房栊。

晚来拭净南窗纸,便觉斜阳一倍红。

首句便是修葺房屋,只有让栖身之年不再透风才能想别的超脱于生活的事:阴风怒嚎,如玉箫声;燃松节膏当灯笼,挂在屋外,凝烟如墨;等晚上擦亮窗纸,看上去如同斜阳。你要是在关外、又或河湟,挂的灯笼早就让那“北风卷地白草折”的狂风吹到爪哇国去了。

1、怀人,《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2、谈恋爱,《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3、缝衣服,《七月》: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4、打猎,《七月》: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豕从),献(豕开)于公。

5、修葺房屋并搬家,如范成大诗云,《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土堇)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6、劳役,《七月》:我稼既同的,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7、凿冰,《七月》:二之日凿冰冲冲。

8、饮酒欢庆,《七月》: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9、兵役,《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日不月;《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10、出征归来,《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

再从诗词中寻找:

1、钓鱼,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赏梅,王安石,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3、请人喝酒,白居易,晚来天欲雪,欲饮一杯无?

4、归家,刘长卿,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5、赏雪,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6、流放,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7、从军戍边,李颀,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9、战争,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0、听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前月如霜。

……

还有《水浒传》中林冲风雪山神庙、雪夜上梁山等,那是有冤报冤有仇报仇;

《西游记》四众一马,十六个甲子,一番番春秋冬夏,那是取经,或称之为漫游;

《三国演义》刘关张三顾茅庐,正好下雪;

《红楼梦》中“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那是家破人亡、树倒猢狲散,在这个时候,大家想的就是怎么保住性命、怎么摘除嫌疑、怎么对付余生,哪还有心思想过冬的事啊!

——————完———————

文/王事情

这是以前我的一篇头条号,正好看到这个题目,就顺手用到这里了。知识是应该共享的,欢迎转发、点赞、评论及关注,不胜欣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