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现在一些女人争孩子姓,实际是为外公夺姓,否则子孙就是百家姓”,你怎么看?

这个不管是为谁夺姓,如果真有女人这么去做,说明她一是比较愚蠢无知,二是事多,不是省油的灯。具体为什么?且看后文分解。

一,古代的皇帝为什么都立长子当太子?

皇家注重开枝散叶,一般来说孩子都比较多,那为什么非得立长子为太子呢?是因为长子都贤惠吗?显然不是。立长子为太子虽然不能保证是最贤明的君主,但一旦形成约定俗成的习惯,别的孩子自然也就少去了很多非份之想,皇家内部少了许多自相残杀,大大减少了国家出现内乱的可能。

子随父姓,这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也基本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东西,如果按照这个办就省去了很多麻烦。

二,为什么女人夺孩子姓显得很愚蠢?

首先声明,本人是位男性,在我看来孩子随父母谁姓其实都是可以的,姓本身并不代表这个孩子一定会怎么怎么样,并且不管孩子姓啥,他的身体里流的始终是父母的骨血,这个不是姓啥能改变的。

但是,如果孩子跟母亲姓,虽然丈夫可能觉得无所谓,但世人会觉得有所谓,别人会认为这个母亲很强势,父亲很窝囊,久而久之,父亲的脸面就会挂不住,将本来无所谓的事变成了有所谓,影响家庭和睦。

而且孩子长大后,看到周围的人都跟自己父亲姓,而自己却随母姓,他会怎么看自己的母亲,怎么想自己的父亲,再结合生活实际,很容易就会想到母亲“母老虎”的恶形象,父亲“小面瓜”的软蛋玩意儿,结果就是对父母都不会有好感,让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尊严和威信都大打折扣。

三,为什么说这样的女人不是省油灯呢?

一个家庭,本应同心同德,古时说的妇女“三从四德”虽然不太适新了,但也并非全是糟粕,虽然我们提倡民主,但在家庭内部也必然有主有次,如果谁都不依不饶,我行我素,争强好胜,那家里哪里还有安生的日子?

孩子不跟母姓,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惯例,母亲并不会因此失去什么,世人也觉得本该如此,想反,子随母姓却要无端生出一堆是非,想想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却还要去跟自己最亲爱的丈夫争夺,这么个性强的母老虎能是省油的灯吗?

所以,要是没有什么极特殊的情况,还是按照老祖宗留下的规矩来吧,这样家庭会少很多矛盾,两口子也才会更加恩爱团结,父慈子孝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

有人说“现在一些女人争孩子姓,实际是为外公夺姓,否则子孙就是百家姓”,你怎么看?

我的邻居阿云死了,死因就跟孩子的姓氏有关,看到这个问题,我就想起了她,事情已经过去十几年,但每每想起都不由得感叹:女的死得太不值得,可怜了唯一的孩子。

事情还得从十五年前的春节讲起。阿云是我的邻居,由于住在市区,平时很少联系。她是位老师,从小成绩优异,是父母的骄傲,可惜她家没有男孩,父母生了两个女儿,她家中长女。

父母做小生意,略有积蓄,但因为家中无男丁,在村里经常被人瞧不起。随着阿云长大,顺利当上老师,到了谈婚论嫁的女龄,父母把传宗接代的任务落实在阿云身上。

阿云的对象是一名政府工作人员,家中兄弟众多,他排行老四,家庭比较贫穷。结婚时,她的父母想招他为上门女婿,他不愿意,但默认可以跟岳父岳母一起生活。

于是阿云的父母为她在市区买了一套房子,阿云结婚后,与父母住在一起。这个小家倒也相安无事。一年后,阿云生下了一名小男孩,家庭的纷争开始迭起。

由于阿云夫妻是双职工,按当时政策,只能生一个孩子。孩子的出生,本是欢天喜地的事,无奈因为姓氏的问题,弄得家庭乌烟瘴气。

阿云的父母坚持要让孩子随母姓,而男方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阿云的父母以房子是自己买的,处处刁难女婿,使得他们夫妻俩矛盾重重。

她从小生在父母的影响下,也坚持孩子要随母姓,不时因这个问题跟丈夫吵架。最终孩子随母姓,阿云也离了婚。

离婚后,夫妻偶尔因为孩子问题,也会见面,渐渐发现夫妻之间仍有感情,于是考虑复婚。

十五年前的正月,丈夫已经回妻子家住下了,一天早上,又因为孩子的姓氏问题而吵架,没过多久,阿云从七楼上坠落,当场死亡。而当时父母刚好回乡下。

得知消息后,父母坚持是女婿推阿云下楼,而女婿坚称是阿云自己想不开跳楼。他阻拦不住,只揪到她的头发。由于现场没有人证,物证,没有监控,事情没办法查清,阿云也死得不明不白。

可怜了当时才三岁的孩子,从此没有妈妈,爸爸也不要他,后来另娶了一个老婆。他随母姓,只能跟外公外婆回乡下老家。

这起因姓氏引发的悲剧,让人深思:

孩子跟谁姓其实不是最重要的,孩子的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因为姓氏的问题,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是何苦呢?

中国在母系社会时期,孩子便随母姓,后来随着农耕社会的的出现,男子在家中的地位起绝对性作用,父系社会的出现,让孩子也跟随父姓。

作为中国5000年来的传统,其实没有必要去打破,因为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孩子随父姓的优点多于随母姓。

孩子随父姓容易溯源。因为男女的性别遗传基因中y染色体是唯一的,只能男传男,所以同个姓氏的男丁,身体中的y染色体都是来自同一个祖宗,这样方便后代寻根溯源。

在刑事案件的DNA检测中,孩子的姓氏起到重要的表示作用,如果是男的犯了罪,有时可以通过他的族亲,找到犯罪嫌疑人。

如果孩子随母姓,y染色体的唯一标识作用就混乱了,对于疾病的溯源也不利。

因此,作为21世纪的父母,思想应该要开明,无论孩子跟随母姓还是父姓,都是自家的孩子,孩子的健康快乐,家庭的幸福稳定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孩子的姓氏问题而引发一系列的纷争,甚至造成悲剧,那就得不尝失了。

有人说“现在一些女人争孩子姓,实际是为外公夺姓,否则子孙就是百家姓”,你怎么看?

这话很实际,你今天为孩子争到母姓,到你孩子的孩子时人家的母亲照样为人家的孩子争母姓,这样传下去子孙一代一个姓,岂不就是百家姓!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千年的传统是随父姓,所以大家才会按照一个姓去追宗,能够串联到千年。现在女权者要打破这种规矩,那么在很短的时间内绝对形不成新的规矩,这样必然会出现混乱。对于女姓来说,你能争到我也能争到,上一代母姓能争到,下一代母姓同样也会去争取,这样子孙后代,这一代姓这个姓,那一代就会姓那个姓,最后必然会混乱,过几代后谁也分不谁和谁是血缘近亲。因此同姓不婚的传统将会打破,将来极有可能出现很多近亲结婚。

其实现在很多女性争母姓,争的是外公的姓,说白了还是争男性。但是现在都原多生孩子,一个女孩的家庭很多,那么将来争的人会更多,这一代下一代还争,你会撒泼,人家也会撒波,谁都不能保证自家姓能传下去。

武则天是女皇,她把她的儿子、女儿都改姓了武,但她还是不愿意将皇位传给太平公主,她认为太平公主跟着薛绍,生的孩子是薛家的,皇位传统太平公主,就等于传给了薛家。她从来没想过将女皇一直延续下去,她传统武太平,武太平将来再传给她的女儿还姓武,一直将武姓女儿为女皇。

所以说女姓若是都争姓氏权,将来姓氏必乱,谁都找不到自己的祖宗。

有人说“现在一些女人争孩子姓,实际是为外公夺姓,否则子孙就是百家姓”,你怎么看?

如果女方坚持要争孩子姓,双方家庭可以认真交谈,表示给对方足够的尊敬,最后总会找到一个都满意的结果。

之前我的一个亲戚结婚,生了第一个孩子,当时女方家庭也想要孩子随他们姓。最后想的办法是孩子还是随父亲姓,但名字中要有母亲的姓,或者和母亲姓一样的拼音。我亲戚的就是父亲姓曹,母亲姓贺,最后孩子取名为曹鹤。

但大家都知道,中国的传统观念是子随父姓。只有那些倒插门的人,才会让孩子随母亲姓,说出去肯定会让别人笑话。所以直到现在中国的孩子都是随父亲姓。

但随着人们对传统观念的改变,开始有人希望孩子可以随母亲姓,这一点我并不反对,毕竟十月怀胎生的孩子,肯定想让孩子随自己姓。

最后,孩子的姓还是要经过双方家庭商量之后,达到一个满意的结果。我相信,双方毕竟已经成为了口中的一家人,意见达到一致还是容易的。

有人说“现在一些女人争孩子姓,实际是为外公夺姓,否则子孙就是百家姓”,你怎么看?

科技科普促使人们养成理性思考和理性处理事务的习惯!

姓氏制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大里程碑事件。

父姓传承在现在看来是Y染色体继承,符合遗传科学。但姓氏文化最初却是人类繁衍经验结果或成果的选择。

并基于“Y”染色体继承,制定了婚配伦理——五服以内宗亲姻亲不同婚,以避免乱伦。

世界虽然很大,人种也繁多,但姓氏随父姓却具有世界通性!

孩子随母姓也即“X”染色体继承,是一种已经被自然淘汰的东西。

现在女人争孩子冠姓权,有一个基础是女人自己的姓是父姓,也就是外公夺姓之说成立。

对于这样的家庭,要重视建立族谱记录姓氏变迁,因为该女人的孙子基于同样的理由又会变姓为亲家公的姓或亲家母的姓,即“Y”染色体不知道是那族的,即该家族执行冠母姓习惯,其后代必然成为百家姓!

因此,从姓氏变迁来看题主的说法是成立的。同时该母姓后裔出现历史上的婚配乱伦也具有一定必然性。

要解决后代的混乱,该族系必须记录姓氏变迁,或婚前进行DNA序列测试排除可能的乱伦问题。

我国近现代历史对所谓三纲五常伦理出现畸形认知,认为孩子随父姓是男权思想的产物!

因此,我国法律出于男女平权理论在法律上规定:孩子可以随父随母姓,但法律的漏洞在于把自然属性与后天选择没有理清。

孩子随父姓是自然属性,或叫天然属性。后天依法赋予姓氏,虽然尊重了父母的权利,但忽略了子女成年后的自我姓氏归属权。

即冠父姓具有天然性,冠母姓可以通过母亲作为长辈赋予并尊重母系平权,但法律应同时赋予孩子成年后自我冠姓归属权,即最终孩子冠哪个姓,由孩子成年后自主决定,相应的国家户籍制度也应该予以改冠姓登记便利。

同时法律应对“祖籍,籍贯”等进行相应修订。当孩子冠母姓时,其祖籍应该如何确定。籍贯的天然属性是父姓祖宗,如冠母姓的孩子其祖籍按父姓则祖宗前后会出现混乱,即成语“数典忘祖”也需要重新定义。

浙江出现“新走婚”制不知是喜是优?

有人说“现在一些女人争孩子姓,实际是为外公夺姓,否则子孙就是百家姓”,你怎么看?

汉字的“姓”字是有一个“女”字和一个“生”组成的,“女”即母亲,“生”就是出生,表示人的生命是有“母亲”给的。而人的“姓”也要从“母亲”,母亲姓什么,子女就应该姓什么,随母姓是人之初,才是正道。

“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母系社会早期实行的是群婚制,没有一对一的夫妻关系,那时候的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即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如伏羲时期的风姓、依姓等。姓作为氏族的标志,也就是母系血缘关系的象征,这就是为什么要从母亲姓的历史根源。

母系社会是以母系血缘维系的,并且由母系关系传递,所以有女儿不算断根,是后继有人,但是生儿子则是断根,这与后来的封建社会和当今社会是截然相反的。

从中国古代五大帝王的姓里面也能够看出来,并且表现出来的这种特征非常的明显,他们的姓里面都带有“女”,炎帝是姓姜,皇帝是姬姓,而少昊则是嬴姓,夏禹是姒姓,虞舜是姚姓。

从生物学上来讲,拥有XY染色体的是男性,拥有XX染色体的是女性,人类细胞有23对染色体,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染色体是遗传物质,是基因的载体,人类的常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

人体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3对,其中22对为男女所共有,称为常染色体,另外一对为决定性别的染色体,男女不同,称为性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在生殖细胞中,男性生殖细胞染色体的组成:22对常染色体+XY。女性生殖细胞染色体的组成:22对常染色体+XX。

其中X染色体是携带遗传基因的,Y染色体几乎不携带遗传基因,Y染色体只是决定性别的性染色体,可有可无。

也就是说,女孩子携带了父母更多的遗传基因,而男孩子则相对较少,从传宗接代来讲,女性比男性更多的传承了祖宗。

孩子身上的基因不仅有来自精子 卵子的核基因,还有单独来自卵细胞的细胞质遗传物质,因此孩子身上的基因来自母亲的要比父亲多。

为什么说妈妈聪明,生下的孩子大多聪明,如果是个男孩子,就会更聪明。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人类与智力有关的基因主要集中在X染色体上。女性有2个X染色体,男性只有1个,所以妈妈的智力在遗传中就占有了更重要的位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