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释这句话,不要拿一个人的往事,去怀疑一个人的本质?
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定义为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人的本质是无休止的欲望。所以,我们在这里来谈谈“不要拿一个人的往事,去怀疑一个人的本性”,可能更好说明一些。
人的本性分为自然性和社会性。人的自然性主要表现为自我生存和保护,社会性主要表现为自我发展和获得社会承认。这两部分缺一不可。
人的本性可以通过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另一种角度得加以说明:人的低层次需求反映了人的自然性,而高层次需求则反映了人的社会性。同时,马斯洛也指出,人只有在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才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所以“不要拿一个人的往事,去怀疑一个人的本性”我们可以解读为:不要因为一个人在过往的某个时刻着意低层次需求的满足而否定他有追求高层次需求的可能。一个小时候因好吃闹过笑话的人可能日后成为某一领域的佼佼者,为他人所崇敬;一个胆子出奇小的人可能在营救落水者中成为英雄;一个顾家爱妻的人可能出现在地震救灾的志愿者队伍中;一个追求爱情的人可能为自尊自由选择放下;一个朋友如云的人可能拥有特立独行的品格;一个兢兢业业的小职员可能是徒步旅行的专家等等。
反之亦然,不要因为一个人在过往的某个时刻着意高层次需求的满足而否定他有追求低层次需求的需要。
如何解释这句话,不要拿一个人的往事,去怀疑一个人的本质?
人是从错误的经历中成长的,没有谁一生都不犯错,一个人经历的风风雨雨恰恰是了解自身错误的好时机,知道犯了怎样的错误,才能对症下药改正过来。我们改正的目的也正是向往好的那一面发展,所以一个人的往事不论是怎样的不堪,只要现在的人品是没问题,那么我们就不应该戴有色眼镜看待。因为殊不知我们当下的社会,有多少人是披着羊皮的狼。即使他们以前没有犯错,那未来也不能保证内心深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如何解释这句话,不要拿一个人的往事,去怀疑一个人的本质?
人性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看透看清的东西。人性之中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正如列夫·托尔斯泰作品《复活》中写道的,每一个人身体中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自身的我,一个是兽性的我。所以永远不要去忽视人性中恶的一面。人性许多时候真的是很丑陋的,因为我们身上真的有许多无法摒弃的自私、偏狭和怯懦。恰恰如此我们才有机会去见证别人的悲剧,让我们悚然看见自己的丑陋,从而改变和优化自己,终其一生。但是终究我们也制造出些许的高尚和美丽来。
人,终其所由也被称之为动物,但又有别于其他的动物,人类可以通过对周遭的认识来创造出有利于自身的价值,人类有思想、有情感、有爱。《悲惨世界》里有这样一个情结,故事开始于主教大人米里哀的家。好心的主教大人收留了刚从苦役场出来的,因偷取一块面包而被判处十九年苦役的冉·阿让过夜,冉·阿让却偷走银器潜逃。主教大人却用善意的谎言让冉·阿让幸免再次被捕。冉·阿让非常感恩,他到蒙特勒小城重新做人。十年后,终于通过努力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并当上市长。这就是人性中对善最好的描述与诠释。
我们的世界是复杂的,身边的人是复杂的,人心是复杂的,但爱是单纯的,灵魂是单纯的。所以不要轻易的评论一个人的品德,因为我们有时根本看不清楚人性里的善与恶。但即便如此,我们不能对人性失去信心,要始终坚信,那光辉闪耀高尚的人性始终都存在,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只不过还没有显现出来而已。正如佛陀所教:“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