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为啥不能改回阴历?

现在的清明节是按照阳历算的?可是此时北方大部分地区还是地干草黄,祭祀烧纸曾经很多次引起火灾?那么为什么不能把清明节改回阴历,阴历清明节大地早已回春了?此时祭祀,既能很好的传承习俗,又能避免火灾?

哈哈,题主你很逗。

第一,“清明节”确实不能改。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

“二十四节气”,又是中国上古农耕文明的天文学和气象学的重要文化遗产,被世界气象界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正式列入了“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咱们的某些“邻居”,巴不得中国自己不承认“二十四节气”,他们好说是他们发明的。

第二,“二十四节气”包括“清明”在内,确实是根据“阳历”确定的,但不是题主所理解的“阳历”。

世界上所有的历法,绝大多数是“阳历”。所谓“阳历”,是说编制历法的主要根据,是太阳的运行规律。

有没有“阴历”历法?有。所谓“阴历”,是说排定历法的主要根据,是月亮的运行规律。

比如古埃及的历法,就是如此编排的。这是因为,月亮的运行,直接影响到尼罗河的潮汐,而古埃及的农耕,必须根据潮汐变化安排农事。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上古先民,根据对太阳回归年运行轨迹的观测而确定的,所以说是“阳历”,也就是“太阳历”。

(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期“二绳”和“亜”字形图案)

第三,“二十四节气”包括“清明”在内,已经有大几千年历史,是中国古天文学和气象学的卓越贡献。

包括“清明”在内的“二十四节气”,目前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公元前一百多年的《淮南子·天文训》,距今两千多年。

“节气”,包括“节”和“气”。古人最早确定的,是“气”。

“气”,指“春分、秋分”和“夏至、冬至”,统称为“二分二至”,又称为“四气”或“四时”,指代“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和“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之后,古人又确定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称为“二启二闭”,还称为“四节”。

“分、至、启、闭”这一年中的八个“关节点”,就是俗话说的“八节”。

应该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时候,上古先民已经有了对“八节”的明确认知。

再往后,将“八节”各一分为三,就是后来的“二十四节气”。距今5500-5000年的时候,中国古人,已经有了“黄道”概念,就是“二十八宿”分布于左右的一条轨迹。这个轨迹,就是一年中太阳运行的“轨道”。

那个时候,古人应该已掌握了“二十四节气”的时点。

(陶寺古观象台)

第四,“二十四节气”所根据的是“阳历”,确定的基础是“观象授时”。

距今1万年前后,中国大地上发生了“农业革命”。世界上有三个地区,属于农耕文明的原发地。

从采集狩猎转变为农耕生产生活方式的中国先民,必然对“万物生长靠太阳”的“日头”,给予极大关注。

说距今7000年前的古人,已经确定了“八节”,最直接的证据,是出土的那个时间点的文物上,已经多见“+”和“亜”字形图案。

“+”,古人称之为“二绳”,也叫“子午”线和“卯酉”线。“二绳”不仅明确指示了“东南西北”四方,也是古人确定“春夏秋冬”的标记。

“亜”字图形,则标志古人掌握了处于“东南西北”四个夹角的“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方位,也确认了与之相对应的季节。

这一切,靠的都是“立杆侧影”对太阳的观测。

古人对太阳的观测,在先秦时期,已经精确到晓得一个“太阳年”的长度,为365又1/4天。

《淮南子·天文训》说:“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这讲的,就是通过对太阳的观测,而确定“二十四节气”的实践过程和理论总结。

第五,“二十四节气”虽然属于“阳历”,但中国农历是“阴阳合历”。

题主所说的“阳历”,准确的表达是“公历”,属于“太阳历”无疑。之所以使用这种历法,是因为现在世界上多数国家在使用。

中国自民国改用“公历”之前的历法,准确地说,叫“农历”。

“农历”,属于“阴阳合历”。即,按照太阳运行的回归年长度确定“年”,按照月亮的朔望周期确定月,二者之间产生的“岁差”,通过“置闰”来协调。

古人通过观测太阳运行,确定了其一年中所在的二十四个节点,就是“二十四节气”。

比如“清明”,就是太阳从“春分日”作为“黄经”0度起,向西移动到15度那个点。“黄经”,是把“黄道”分成了均等360度的刻度。

但是,古人,也注意到了夜晚星象与“二十四节气”的相关性,主要是“北斗建时”。

《淮南子·天文训》说:“(北斗斗柄)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

在农历中,“清明”在三月,所以又称为“三月节”。

“清明”之成为“节”,大约与融合了原来的 “寒食节”及“上巳节”有关。唐朝时,还作为“踏青节”。

“清明节”祭祖的习俗,应该形成于宋元之后,是对更早的“春祭”的延伸。

清明节为啥不能改回阴历?

谢谢邀请!无论阳历或阴历,清明节这个日子是不能改变的,一年24个节气,是由太阳光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决定的,清明节是太阳光的直射点射在北纬3.91度多一点的纬线上。每年太阳光的直射点射到北回归线23.5度的纬线上后,太阳光的直射点才向南移动,这是不变的。要想乱改,除非太阳光的直射点乱改变,这怎么可能。提问者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我认为是我国季节差别大的原因,我国的南北方纬度跨度50多度,纬度越高,冷天的时间就越长。清明时节,北方还是冰雪覆盖,长江两岸已经是百花开放了,海南呢?本来都是夏季。纬度在35度到45度的地方(高原除外),是四季最分明的地方,提问者如果在这些纬度范围内居住,就不会有这个想法了。

清明节为啥不能改回阴历?

提问者知识太过于贫困了。自有清明节(寒食节)以来,都是以二十四节气日期为准,沒有公历或农历之分。每年的第一个节气,从立春开始,最后以大寒节令结束。具体日期都没有公历,农历之分。周而复始,千年不变。

六九老翁。

清明节为啥不能改回阴历?

清明节既没有按阴历,也没有按阳历,所以不存在改回一说。二十四节气都是按照天文观测和相关算法计算出来的,只不过对应到阳历的日期相对固定。清明节在阳历中不是四月四号就是四月五号,大部分是四月五号,在阴历中就不知道是哪一天了。其他节气的情况也一样,所以不存在改回一说。

清明节为啥不能改回阴历?

清明节,包括24节气的发现和设立是在汉代形成的,《淮南子》这部书关于24节气的记录是标志。由于每15天一个节气,而当时的阴阳历(农历,阴历,既地球绕月周期与地球绕日周期复合计算年周期)计年,每年是355天左右,为了与节气配合,不得不设闰年,这样每年的每个节气都不在同一天,无法确定那一天是那个节气。公历纪念解决了这个难题,很快被全世界接受,并又各自保留了各自的传统计年法。由于按照公历(阳历)结算节气,可以确定每年的固定日期,便于记忆,所以现代人都采用公历记法。

清明节为啥不能改回阴历?

人们对现在在我国对照流行的两种历法的称谓比较模糊,把国际通用的公历叫“阳历”,把我国传统的农历叫“阴历”。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阳历,什么是阴历。只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转的周期计算的历法叫阳历,只根据月亮绕地球运转的周期计算的历法叫阴历。公历就是纯“阳历”,它的月份划分是不考虑月亮圆缺的。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计算宗教节日的“回历”就是纯阴历,只按月亮的运行算月份,十二个月就是一年,不考虑一年的开始是在哪个季节。

而我们的农历则是阴阳合历,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计算月,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转的周期计算年。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先定下来“二至”、“二分”四个节点:太阳的极南点叫冬至,极北点叫夏至,两个白天黑夜平分点分别叫春分和秋分,再把两个相邻节点之间分成六等份,这样就形成二十四节气。可见二十四节气是阳历。那么阴历与阳历怎样合璧呢,一太阳年是三百六十五天多,十二个阴历月是三百五十多天,就采用置闰月的方式,十九年加七个闰月。

所以说,“把清明节改回阴历”,是没法改的。天文台计算清明节,没法按阴历算。我们也不要把农历叫成“阴历”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