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营是什么营,有多少人,战斗力如何,怎么才叫独立营?

根据军委会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回忆录的记载,至1944年底,抗日军队的番号共有120个军、354个师、31个独立旅、150个独立团和15个独立营,而到了1945年底第一期裁军结束时,共裁掉了34个军、110个师、21个独立旅、83个独立团和10个独立营(或特种兵营)的番号。也就是说,在抗战结束之时,整个国军400多万军队中,只剩下5个独立营的番号,可见所占比例非常之小!

为什么占比这么小呢?因为部队正规番号授予的最低一级,应为团级或者相当于团级的建制,比如抗战时期的师级番号原本限制在200个(青年军突破了这个限制),比如第5军第200师所属三个步兵团的番号分别为第598团、第599团和第600团,还是有数字序列番号的。而各团所属的步兵营,则只是自己排序的一营、二营和三营了,不再有数字番号,所以从理论上说,“独立营”并不是一个完全合规的部队番号,它的存在有一定的特殊性。

除去地方杂牌或者军阀时期自拟的独立营番号之外,民国时期“独立营”的编制大致只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正规军里面的“特种兵营”,包括独立的炮兵、工兵、装甲兵等单位,因为当时的中国军队仍然以轻步兵为主,特种兵占比较小,一时无力编组团以上的级别建制。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第200师的前身:军事委员会直属的战车营,既然是军委会直属而不隶属于任何团、旅、师、军等单位,那么它就是一个妥妥的“独立营”。

毕竟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生产坦克和装甲车的能力,因此徐庭瑶考察欧洲军事回来之后,虽然提出了组建装甲部队的建议,可惜国弱民穷,只是在1934年购买了英国“维克斯”轻型炮战车16辆、水陆两用战车16辆以及英国重型哈雷二轮、三轮摩托车若干,以此为基础结合原战车队和汽车驾驶训练班毕业的学员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战车营,因为这么点重装备也只能暂时编组为营级单位。

再后来又向德国购买了一批装备,包括17辆“I号战车”和12辆“Sd.Kfz.221型”装甲车等,再添置一些杂七杂八的装备和补充一些人员后,1936年底才有条件将战车营扩编为陆军装甲兵团,由黄埔一期的杜聿明少将担任团长,战斗序列则仍然是由军事委员会直属,那么这支部队的性质就是“独立团”了。这个装甲兵团也就是后来组建机械化第200师的基础,然后再以200师为基础扩编成为第5军,所以国民政府的第一个机械化军(不太够格)其实是从一个“独立营”发展起来的。

另外比较苦逼的一个兵种就是炮兵,国内各兵工厂不能生产重型火炮,那就只能依赖花钱进口,所以在抗战爆发之前的1935年3月,军事委员会曾在武汉行营(主任陈诚)设立“炮兵整理处”,开始对全国炮兵部队按照火炮种类进行整理。当时共编成两团制的炮兵旅4个,独立炮兵团5个,独立山炮营、独立野战炮营、独立重迫击炮营各3个,也就是共有九个独立的炮兵营。道理很简单:装备不足,除去配属给各军、师作战单位的火炮外,剩余的山炮、野炮、重迫只能以“营级”编组。

因为那个年代的炮兵配属,还达不到每师装备一团的水平,最精锐的德械师也只够条件装备一个炮兵营,如果把剩余的山炮、野炮、重迫以团为单位编组,那么可用作战单位就太少了,战时不敷分配,这些独立炮营也都是临时配属给战区、集团军级别的建制作战,战役结束就要归建,仍由军委会直接掌握。相比较之下,日军一个师团就编有一个炮兵联队,同时在战役中还有独立的野战重炮兵、独立山炮大队(也是独立营的意思)、独立迫击炮大队的火力加强,炮力差距一下子就拉开了。

除此之外,还有若干独立的通信兵营、高射炮营、交辎兵营、宪兵营等等特种兵单位,而正规的作战单位中,“独立营”的编制是基本没有的,前面介绍过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营级并不是一个战术基本编成单位,没有序列番号、没有司令部设置、没有后勤保障分队,军事委员会拥有数百万陆军,没有必要编成“独立营”这样的建制。而没有番号的部队,在军政部的花名册上都不能存在,如何进行军政管理和拨发粮弹军饷?

当然了,这事也不是绝对的,主要是抗战时期军队编制比较混乱,各战区、各集团军根据作战需要,可能会临时编组独立营的建制,不过既然是“独立”的番号,意味着必须是由两级以上的作战单位所辖,而不能是团属(可以是师属、军属或者集团军属)。前几年有个电视剧叫《我的特一营》,这支部队的人设那就是装备精良的特种部队,由军部直辖,所以也可以视为独立营的建制,至于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支部队,那只有鬼知道了,反正我是不信,一色的M3冲锋枪明显穿越了。

独立营的另外一种主要存在形式,其实是我军的地方部队编制,抗战时期在八路军主力部队以外,各大军区纷纷建立地方武装,于是出现了区小队、区中队、县大队等编制。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和不断发展,到抗日大反攻阶段,地方武装也逐渐升格扩编,通常情况下,一个县的地方武装如果超过了500人或者更多,就可以编组成为“独立团”,如果人数实在不足,比如只有200到300人,那就编成“独立营”,因此不少根据地所属的县大队,最后都授予了“独立营”的番号。

以罗帅领导的山东军区为例,到1945年8月初,整个军区(一级军区)共辖5个军区(二级军区)、22个军分区、3个教导团、18个独立团、24个基干团、4个独立旅、2个支队、1个海军支队、113个独立营(县大队)和800多个区中队,总兵力已经达到27万余人。

其中这100多个独立营以平均每营300人计算,就达到了4万人之多,是根据地内部各县的重要武装力量,主要任务是保卫地方政权、保卫土改、应对土匪和小股敌人的威胁。既然是地方武装而非野战部队,所以其兵员素质、装备水平和战斗力当然是第三档的,在没有组建山东军区各主力师的情况下,排在它前面的既有八路军的旅、团等正规作战单位,也有独立团、基干团和支队等野战补充力量。

因此从任务性质看,这些“独立营”的战斗力肯定是相对较弱的,也就比县大队、区中队和区小队强那么一丢丢。

独立营是什么营,有多少人,战斗力如何,怎么才叫独立营?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军队逐渐开始西化,拥有了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等作战单位,相应的军事主官就是军长、师长、旅长、团长、营长、连长、排长、班长等。

至于兵团、路军、集团军、方面军、战区等作战单位的军事主官,基本上都称司令,都是此后陆续诞生的,且比军级更为庞大的作战单位,称得上是战役集群了。

在军队的编制中,上述军队都是有番号的,比如第12兵团、第74军、第180师、第359旅、第771团等,但有些军队在特殊时期,并未取得军中正式的番号,此时,就出现了所谓的“独立团”,或是“独立营”等。

抗战时期,开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在陕北地区的中国工农红军被改编了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此后被重新命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拥有三个主力师,即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每师下辖2个旅,每旅下辖2个团等。

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山西开展了抗日战争,在太行山等地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八路军第129师越战越强,其军队规模不断扩大。

其中,陈赓担任旅长的第386旅,下辖由红31军第91师改编的第771团,以及红31军第93师改编的第772团,这两个主力团,作战人员都是在国防部备案的,军需处会按月拨付军饷。

第386旅自行扩充的团,比如《亮剑》中新一团、新二团、独立团等团级作战单位,都无法从国防部军需处领取军饷,所有的作战物资包括部队生活给养,都得各团自行解决。

当陈赓第386旅,下辖自行扩建的新一团、新二团、独立团等,尽管是没有正式番号的团级作战单位,但都在战斗中不断成长。

《亮剑》中李云龙的独立团,最后,在攻打平安县城时,竟然有了将近上万人的庞大规模,实际上是抗战时期一个师级作战单位的人员。

独立营,并不是独立团下属的作战单位,这个作战单位在中国的军史上,实际上是非常罕见的,其上级不是读者想当然的独立团,而是军(分)区直辖下的营级作战单位,或是由司令部临时组建,隶属司令部直接管辖,因此,独立营也不是正规的作战单位。

抗战时期,就军队编制而言,正规的营级作战单位,有三连制(三个步兵连)、四连制(三个步兵连和一个机枪(炮)连)和五连制(四个步兵连和一个机枪(炮)连),一个满编的营,拥有500-800人。

关于独立营,似乎没有这方面非常详细的相关资料可查询,独立营,作为没有番号的作战单位,与正规作战单位的营级人员,平常应该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本文作者据此判断,独立营拥有500人、600人、700人和800人,甚至超过800人的一个特大营,900人乃至上千人,都是有可能的。

比如临时执行重要的任务,由司令部组建一个独立营,扩编一个1000人的独立营,这个独立营的作战人员规模,仅从军事角度而言,堪称是一个正规作战单位中的加强营。

独立营是什么营,有多少人,战斗力如何,怎么才叫独立营?

独立营是什么营,有多少人,战斗力如何,怎么才叫独立营?

随着《亮剑》、《铁血独立营》等抗战剧的热播,很多人对李云龙的独立团,对牛胜利的独立营都非常的感兴趣。那么,独立营到底是什么营,有多少人,战斗力如何呢?而怎么样才叫独立营?

有迹可循的军队编制

这就要先从我国军队的建制说起了:我国的军队有史料可查的可以追溯的夏商时代,距今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

从夏商至今四千年的历史中,军队的编制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我们看历史剧可能最熟悉的就是什伍制了: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有什长,伍有伍长闾里治安。至春秋战国之时,我国甚至已经有了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

那会儿,步兵、骑兵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兵种,都连弟弟还算不上呢,根本不成编制。战车属于顶级战力,也因此由步兵配合战车成立了最基础的部队编制——乘。

随着时代的变化,武器的变迁和战略思想的演变,步兵、骑兵、刀盾兵、长枪兵,乃至后来唐朝的陌刀兵等等纷纷走上战场,也在他们自己的时代绽放出璀璨的光华。

“营”这个概念是从什么时候才有的呢?据史料显示,五代后周时期,组建基本战斗部队编制:

百人为"都",每个都都有"都头";五都为"营"(五百人),每个营都有"指挥";五营为"军"(两千五百人),军的负责人是"都指挥使"或者"都虞候",或被称为"军主";十个军会编为"厢"(两万五千人左右),厢设有"都指挥使",或被称为"厢主"。

赵匡胤黄袍加身灭了后周之后,全盘沿用后周的军队编制。宋朝军队把500人作为标准的营(一般被称为"指挥")为是基本编制单位,统计兵力的时候都计算一共有多少个指挥,调动部队的时候也是以指挥做为基本单位,一般来说都不会被不拆散。

营这个编制下的就是100人为一个都了,设有都头;都头以下的编制沿用的什伍之制,设有军头、"十将"(管着10人)等军官的职务。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误以为“营”这个编制始于宋的原因,毕竟后周存在的时间太短了。

到了近现代,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军队借鉴西方部队编制,结合我国古代军队编制构建出了相对比较完善的军队编制系统。从职务的高低上来说基本就是:军、师、旅、团、营、连、排、班这样的序列。

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无论是国民党还是红军都一直使用这个编制进行部队的管理。

独立营的区别之处

那么我们今天谈的这个“独立营”就是这编制中的营吗?其实不然,最核心的区别在于,在正常编制里“营”是隶属于团部的,营长的直属上级是团长。

而“独立营”不一样它属于特殊的存在,它是由军区司令部直接进行指挥,根本不受团部管理。所以也不在正常的编制内,这也是被称为“独立营”的原因,独立出来单独存在的特殊营部的意思。

那么一个独立营大概能有多少人呢?普通的营,我们都知道一般来说加上工兵、炊事班等非战斗人员差不多在600-800人。而所谓独立营,就是为了在某个特殊的时期,要去完成某项特别的任务,而临时组建出一个加强营、特种营。

其实很多时候是从这个营调一点精英,从那个团抽一点高手组成的,由于负责的都是最艰巨最困难的任务,在人数上来说也会比普通的营要多一些,一般来说人数在1000-2000人左右。

你可以把独立营理解成现在的特种部队的意思,虽然人数可能达不到团的编制,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种兵种都有,而且还都是精英级别的。因为敢打敢拼,能打硬仗,也是各军区司令部的宝贝疙瘩。

但是,独立营、独立团通常承担的都是最艰巨的任务,也因此减员情况其实是很严重,可以说他们的赫赫威名全是战士们用鲜血铸就的。

独立营是抗战时期的特殊产物,因为当时普通的状况是,我们的军资装备比日军差很多,需要有这么一批,不怕死、战斗力强的将士,配备军区内最好的武器装备,作为尖刀、作为断后或者完成斩首等任务。

要真正成为有番号的独立营其实是很难的,前文中说过这些独立营前期只是为了完成某些特殊任务而临时组建的。很多时候,任务完成后,就会解散了。而更多时候,其实不是解散了,而是打没了。

只有那种在战场上完成了重大的任务,同时又顽强地生存了下来的营部才有可能会被军区授予单独的独立营的番号。

这里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八路军三八五旅七六九团第四营,也被称为“左权独立营”。但抗战结束时,这个部队被打散重组了,所以现在有好几支部队都可以被称为“左权独立营”。

现在是和平时代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时期,好像离我们已经非常的遥远。

民众对于英雄的印象也渐渐模糊,时至今日有谁还记得以不足一个团的兵力,英勇进行抗击,经过8个日日夜夜的激烈战斗,歼灭了日军1000多人,创出了敌我伤亡比6∶1的光辉战绩(我军伤亡为166人,其中死亡44人)的“朱德警卫团”;

还有作为襄樊战役能够获胜的关键的“襄阳特功团”,以及塔山阻击战里战斗到最后只剩下了21人的“塔山英雄团”。

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这是老一辈的英雄们用生命和鲜血为我们换来的。如今硝烟已经散去,我们的祖国也愈加的繁荣富强,然而不管时间怎样的流转,那段由血泪写就而成的抗争史我们无论如何不敢忘记:忘记历史,那就是背叛!

独立营是什么营,有多少人,战斗力如何,怎么才叫独立营?

军队中的独立营,是执行特殊军事任务的大军事单位直属独立团,营,连。

师级有独立的工程兵营,通讯兵营,高射炮兵营,,,,,,

军级有独立的坦克兵团,武装飞行团,导弹兵团,,,,,,

战区级有相应的独立旅,,,,,,

各级军事单位的独立军事专业分队,他们是执行专业的军事仼务,由本级军事首长直接和亲自下达命令并指挥。

他们如果协同下级单位军事行动,不受协同单位指挥和调动。

当然还有很多独立连,如,警卫连,偵察连,喷火连,防化连,,,,,,这些单位的指挥权都由司令部的各个专业机构担任。非专业机构无权指挥。

独立营是什么营,有多少人,战斗力如何,怎么才叫独立营?

部队一般都是成编制的,由班排连营团师军逐次升级。而有些部队以独立营丶独立团称呼,就是在一定范围内,独立营等都可以独立执行战斗任务。

独立营既可以为团部打头阵丶打后腰,也可以脱离主力部队做偏师,与主力部队遥相呼应。

在我军战史上,曾有过主力大军撤离后,留下独立营坚持地方游击战。新四军就是由各个地方独立大队或独立营合并组成。

营级一般辖二个连,当队伍扩充后辖三个连,而加强营也有辖四个连。

一连100多号人,依次迭加。当独立营独立开展当地游击战,成为县级地方主力时,有时会相应增加侦察排丶警卫排丶女兵排丶兵工厂丶敌后武攻队丶宣传队等,在大好形势下发展成独立团丶分军区司令员,都有可能!

可见,独立营就是独立丶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丶开辟根据地的地方主力武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