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社会的地主是地多还是钱多?
哈哈哈哈,解放前,我奶奶的爸爸就是大地主,唐山首富,同时也是当地最大的工商业主,民族资本家,家里有矿,有个石灰窑,在济南城里有很多房产出租。哈哈哈哈,大家不用羡慕我,解放时地分了,矿收了,到了57年石灰窑也公私合营了,67年房子收了。到了晚年,生活已经不能自给了,靠着奶奶的工资接济,穷困潦倒,勉强度日。我奶奶的爸爸,也就是我爸爸的姥爷,那我应该是称太姥爷。
好吧,我来给大家揭秘一下大户人家的日常生活吧。一个穷字,或许大家意外,觉得当地首富,有这么多产业,怎么可能穷呢,是真的很穷。大户人家是不分家的,一起吃大锅饭,顿顿清水煮白菜,菜里缺油少盐,吃不下去是吧,吃不下去就对了。各家关起门来去吃小灶,鱼呀,肉呀,都有了,吃大灶就是顿顿清水煮白菜,爱吃不吃。
家里管钱的就是我奶奶的妈妈,大太太,我奶奶是嫡长女,但是大太太没有儿子,太姥爷讨了小,生了儿子。我奶奶和同父异母的弟弟关系很好,感情很深。但是大太太心里不得劲,非要拧着干,大户人家日常生活其实也很简朴,并没有大手大脚的,人口多,开销大,平常也是清汤寡水,维持一大家开支不易。太姥爷宠小,生儿子,就经常加肉菜,特殊关照,给小的夹菜,补身子,生女儿可是没有这个待遇的。大太太生气了,问题很严重,从此立下规矩,顿顿清水煮白菜,处处挤兑小的,反正就是不让好过,只是维持着不撕破脸,顾着体面。
大太太也就是我的太祖母,性格刚烈,眼中容不得沙子,但是也没法子呀,出点气可以,也不能做太过分,毕竟还要一个屋檐下过日子。于是,太祖母就把我奶奶叫来,你去读书吧,女孩子要读书,读了书有工作,自己挣钱,不用指望男人,没好东西。北方人重男轻女,太姥爷并不支持女儿去读书。太祖母开明,据理力争,用私房钱送我奶奶去读书了,教会学校,不用学费,非常清苦,我奶奶读书很勤奋,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考入济南师范学院,师范不用学费,还有生活补贴,毕业后做了高中教师,月入20大洋,自食其力,过得挺好。
后来,太姥爷给我奶奶介绍了我爷爷,相亲,我奶奶当时瞧不上我爷爷。因为那个年代,像我奶奶这样读了书的大家闺秀,眼界高了,首选都是要嫁理工科的海归留学生,实业报国的工程师。而我爷爷当时是公务员,铁路机关中层干部,吃皇粮,月入300大洋,一表人才,青年才俊,就这条件都瞧不上。这在当时确实是属于二流人才,不上眼。于是,太祖母就劝我奶奶应了这门亲事,自己没有生儿子,在这个家里地位已经很尴尬了,如果女儿再忤逆父亲,不应这门婚事,今后就更不好相处了。
于是奶奶就答应了,事实是选对了,我爷爷家境和我奶奶家相比是相差很大,但也是出生豪门大户的破落子弟。我爷爷的爸爸是个不争气的,也就是我的太爷爷,原本也是家境富庶的土豪劣绅,抽大烟,败光了家业。我爷爷是嫡长子,下面还有9个兄弟姐妹,家境贫寒,我爷爷的姑姑是大资本家的太太,有钱,没孩子,于是从小就把爷爷接到身边进行特别培养,4岁读书,练字,学的颜体,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练不好就用沾水竹枝抽,抽的两手伤痕累累,有钱人家对子女教育是异常严酷的。我爷爷跟着姑姑吃小灶,顿顿鱼肉,而下面的兄弟姐妹跟着太爷爷过,吃大灶,顿顿吃糠咽菜。
我爷爷出头了,东吴大学的出身,一手好字,一表人才,当了公务员。那年代兴这个,东吴大学在当年是不亚于清华北大的名校,公务员的摇篮,后来搬去了台湾也仍然是出政要大员的名校。我爷爷身为长兄,用自己工资供养了9个弟妹读书,各个都是大学生,出国留学。当年铁路系统有8个高级铁路工程师,号称八大金刚,4个留德,4个留日,我家就占去了4个。我的四爷爷在20岁时成为清华大学史上最年轻教授,不幸的是不过两年就因病去世了,只留下3张照片。
抗战爆发时,我的八爷爷在南京医学院,师从德国名医,是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小日本进城了,疯狂杀戮,八爷爷被堵在南京城里没逃出去,躲在医学院的地下室里,外面尸横遍野,人间炼狱,惶恐战栗,无心学业,生逢乱世,命如草芥。德国名医治学严谨,不许学生放弃学业,八爷爷每天深夜去外面街上背尸体,带回学校地下室解刨,继续完成学业。后来,八爷爷也成了名医,外科手术权威,南京医科大首席外科教授。
我奶奶的弟弟,还有我爷爷的弟弟妹妹,全都是大学生,后来经历非常坎坷曲折,在抗战时期就非常颠沛流离,经历生死劫难,建国时,我家亲戚有一半人被抓去了台湾,一半人留在大陆,受到新中国重用,后来也受了些委屈,再后来又受到国家重用,沧海桑田,几起几落。
这里要和大家说的是,无论是乱世,还是治世,读书就要比不读书强的多。家里没有出大学生的地主,守财奴地主,很多都是当做土豪劣绅直接给咔嚓了。家里有出大学生的,有工商产业的,那就不一样了,这叫开明地主,民族资本家,争取对象,虽然也要改造,那就温和多了。大学生稀罕,国家正在用人之际,读过书的,在各行各业仍然是佼佼者,经历如此大的社会动荡,虽然也经历过极度穷困,各种运动,还是起来了,生活仍然是很富庶。
地主那点钱财根本不顶用,传不下去,直接败家了,子女都是大学生,根本就不在乎那点产业。在我家族里,有医生,名医,教师,教授,公务员,厅局级国家干部,铁路工程师,土木工程师,建筑集团老总,甚至还有解放军高级军官,将军。我的爷爷奶奶,确实是打造了一个辉煌百年的大家族,读书真的是可以改变命运,什么家产都不要了,一样可以重新崛起。
无论穷人,还是富人,从事比较好工作,有好前程,仍然是读书人。或许有很多穷人说只有富人才读得起书,观念要转变,富人读书也是很苦的,如果读不出来,再大家业,三代而终。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确实都是地主子弟,所受教育环境是非常严苛的,穷人家的孩子是由家族供出来的。现在好像是没有家族了,以前是有的,只要家族子弟中有读书天赋的都会供出来,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旧社会的地主是地多还是钱多?
首先说明我不是旧社会的地主成份。回答这个问题我不戴有色眼镜回答这个问题,我理性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必须排除掉那些极少数靠剥削有罪恶的地主。旧社会的地主当然是土地多,如果不是土地多就不会在土改时,被划为地主成份,这是事实。
作为土改时,虽然我是幼年,不记得当时土改时的情况。但是等我懂事的时候,我的父辈大人们完全告诉了我当时土改时的情况。因为当时关于地主,富农,贫农这些成份划分,当时虽也不清楚对后来有什么影响,无论划什么成份,也无有人去过于争论,当时认为只是一种称呼罢了。可是虽也没有想到后来的成份对每一个人一生太重要了。
当时确实是按照每户的土地面积,和家庭财产进进行划成份的,土地多的才被划为地主成份的。家庭财产多的划为富农,财产少的划为贫农。作为旧社会的地主,他们的土地大部分都是靠自己省吃俭用积存的钱,才购买的土地。他们的生活大部分过的也是非常艰苦的情况下,才购置买了较多的土地。当时的地主并没有很多的钱财,只是土地面积较多。当时去给地主家干活的人,大部分都是用每月,每年给多少粮食计算的。因为我们的国家之大,什么样的事情都有,也不排出那些极少数依靠权势欺压百姓,掠夺别人的土地,成为地主。不过这些民愤极大的地主,在解放后土改时都被镇压了。
旧社会的地主是地多还是钱多?
我是乡间农夫,小时候老一辈的老人家经常说起地主的故事。
听老人家讲,地主有土地就要钱,在南方过去的地主老财。他们利用土地所有权,以地租形式剥削农民的土地所有者。旧社会中领主制经济下的一切大土地所有者,如旧社会亦称地主。为什么称地主呢?说明是土地多称地主。钱多不用于称地主,称资本家。
我再来谈谈大地主刘文彩故事,我从小学里开始就读到了刘文彩大地主的故事。
让人愤怒的是,刘文彩是民国期间一位大地主,在绝大多数人眼中,就是个十恶不赦的人,据说他做了很多剥削农民的故事。也因此在当时是一个很有钱的人,还娶了五房姨太太。但是这样一个人物,是人们眼中不赦罪恶的坏人,
解放后,刘文彩被树立成了恶霸地主的反面典型。
旧社会的地主是地多还是钱多?
我是老吴,我来回答。
旧社会的地主地多钱也多,我的爷爷奶奶就是地主,当时桂林的几个地方都有房产和土地,解放后全部充公。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认为地主不好很坏,其实不是真的,我的前辈在当地口碑很好。土地房产也是自己奋斗而来。而且我的大伯还参加了当时的桂北游击队参加了抗美援朝,可惜前几年高寿去世了。
旧社会的地主是地多还是钱多?
所谓地主,当然拥有相当的土地。
地主是通过出租自己拥有的土地来收取租金,或者返回一定比例的农作物抵扣租金;也有些地主通过雇佣长短工,使自己得到土地的收益的。
古代经济不发达,农业生产是主要的经济形势。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自然会积累大量的财富。所以有很多大地主有钱就买地。当然也有通过投资商业贸易来扩大赚钱门路的。
地主也有不同的实力等级,所以说地多还是钱多是不好判断的。
旧社会的地主是地多还是钱多?
旧社会的地主,你凭这个名字就知道是什么:就是地多,不一定很有钱。解放前,中国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化,可以随意买卖,属于个人所有。中国人口不到五亿,工业很不发达,国民经济基本靠农业,并且农业也是最低级的耕作方式,基本上靠人力,没有化肥,粮食产量很低。农村除了地主外,少部分人有地,但不多,基本维持生活。大量的农民没有土地,靠给地主扛长工维持生活,就是你给地主家干活,地主家因为地多,他准备了各种农具,牲口,雇来长工耕作,到收获的季节了,给你多少粮食顶工钱。还有一种是租地主的地,你自己种、收,地主不管,每季给地主按亩交租子,租也交粮食。所以,地主不管地是自己种还是租,收获的都是粮食。给国家缴税也是粮食,要用钱了,卖一些粮食换钱。在一些影视剧里,看见地主家屯粮比较多,就是这个道理。
地主,不但地多,粮也多,粮卖了就是钱,钱也不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