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埋葬皇帝的地方叫陵,为什么埋葬汉光武帝刘秀的地方却叫坟?

刘秀的陵寝官方叫汉光武帝陵,简称汉陵。刘秀坟是民间的叫法,古时候老百姓不懂帝王的丧葬制度,不管是什么人的陵寝统称叫坟,皇家坟、宰相坟、太子坟、公主坟……

一般埋葬皇帝的地方叫陵,为什么埋葬汉光武帝刘秀的地方却叫坟?

汉光武帝刘秀打着汉朝的旗号夺取了天下,但他把汉朝的都城定在了风土人情不佳的洛阳,违背了汉高帝刘邦的旨意,破坏了汉朝的风水,背叛了大汉江山,汉朝从此江河日下,没有了朝气,最终走向了灭亡和乱世,让大汉子民受尽了屈辱。

尽管刘秀为开国帝王,在历史上也没有不善待功臣,但其另立锅灶、背叛祖宗的做法为以后历朝历代所不齿,受其影响,东汉帝王在历史上评价都不高,待遇也就可想而知。

事实上,刘秀在文治武功上没有超越汉高帝、汉武帝和汉宣帝,他应该是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中和晋武帝一样排名最靠后的那一个。

(汉光武帝刘秀)

一般埋葬皇帝的地方叫陵,为什么埋葬汉光武帝刘秀的地方却叫坟?

非也,

河南省鄢陵县有三个带陵的地方,并没有发现帝陵。

它们是,安陵,黄陵,乐陵。

并且这个地方都有古塔,它们是:归元寺塔,乾明寺塔,黄陵寺塔。

一般埋葬皇帝的地方叫陵,为什么埋葬汉光武帝刘秀的地方却叫坟?

其实,汉光武帝陵也是皇陵,只是因为其特殊,千古唯一的缘故,所以被称为“坟”。

汉光武帝陵,古谓原陵,俗称汉陵,为东汉开国皇帝刘秀陵园,始建于公元50年,公元57年光武帝刘秀归葬于此。该陵由神道、陵园和光武祠三部分组成。汉光武帝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20公里处的孟津县白鹤镇。阙门巍峨,气势壮观,神道宽阔,直达陵前,两侧石刻林立、碑碣参差。陵园呈长方形,占地6.6万平方米,墓冢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17.83米,周长487米。

历代皇帝选择陵墓葬地,皆是背山面河,以开阔通变之地形,象征其襟怀博达,驾驭万物之志。

唯有光武帝陵与众不同,虽然是坐北朝南,但原陵的南面是山,北面是河,也就是所谓的“枕河蹬山”“汉皇仰卧”。

陵内尚存隋唐植柏1458株,一园内种植千棵柏树,真正是世所罕见。(东汉—三国—魏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

之所以汉光武帝刘秀的皇陵被称为“坟”,是有原因的。

早在公元50年起,刘秀就在北邙山与黄河之间修建自己的陵墓。他当时对负责修建陵园的窦融说过这样一段话,他的陵园要“所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山陵,陂池才令流水而已”。意思是说现在建陵占地不要越过二三顷,不要起山陵,只要能让雨水排出就行了。这完全符合了原陵的规模和位置。

临终前刘秀又再次下旨强调:我在世时无益于天下平民百姓,丧葬时应像汉文帝那样陪葬以瓦器,不要用金、银、铜、锡等贵重物品,要因山为陵,不起坟堆,各地刺吏及其他官吏要忠于职守,不要来京奔丧,也不要递送吊唁奏章。

所以,他的陵园在营造之初,并无任何奢华的建筑。园中的柏树,还是在隋唐时期栽植的。这完全符合原陵的规模和位置。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东汉初年,民间才会流传出来“汉光武帝坟”的说话。因为民间的话是口口相传的,属于约定俗成。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习惯称呼。

但刘秀毕竟是东汉建国者,他驾崩四年后,儿子汉明帝亲自下令将先皇汉光武帝陵扩建,才有了后世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汉光武帝陵。

一般埋葬皇帝的地方叫陵,为什么埋葬汉光武帝刘秀的地方却叫坟?

关于“坟”和“陵”的区别。

一,坟

当逝者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亲友为了标记位置以作纪念,于是在墓上堆土;这就是“坟。”

二,陵

堆土的大小,体现墓主人的身份尊卑的标志,于是土越堆越大,名称也由“坟”、“丘”或冢发展为“陵”。

当然,中国最大的人造封土便是秦始皇陵。

东西:345M,南北350M,高76M。

(始皇陵)

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原陵。今洛阳市以北20公里处的孟津白鹤乡,大地一片素白,目光所及之处,哀声一片。

原陵,又名汉陵。俗称“刘秀坟”。

我在前边讲了,陵,实际上就是坟,只是封土高点而已。历经岁月的沧桑,水土流失,原陵上面的木制殿堂均己毁去,上山的道路也湮没在岁月中,只剩下一垄矮丘而己。

河南乃中原腹地,战争的烽火,时局的动荡反复碾压这里,朝代变幻的风云往往在这里际会,人间充满痛苦,地下亡灵也得不到休息。在吃饭都成问题的封建社会,哪个给你培修、加固汉陵呵,活人不打死人的主意就是万幸了。所以,旧时人们将杰出的帝王刘秀陵墓称为坟,也是正常的。

(光武帝陵(坟))

当然,比较武帝之茂陵,光武帝的陵墓的确在体量上差一点。但是,地下的规模应该不逊于任何一座汉陵。

根据《刘向传》所载,“黄帝葬于桥山,尧舜葬于济阴,丘垄皆小。”“文武周公葬于毕”,毕就是毕原,在陕西咸阳县城北之高原,也是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只有一个大的土堆供后人凭吊。

而史载这些陵墓比如文王陵,高三丈五,东西260尺,南北280尺,惟今己一片荒烟蔓草,建筑颓圯,古树夕阳,徒增伤感。

后记

刘秀为一代英主,史有定论。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王夫之点评:“光武之得天下,较高帝(刘邦)而尤难矣!自三代(夏、商、周)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尤其是得到天下后,马上对百姓釆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老百姓终于可以喘口气了,史称“光武中兴”名至实归。虽然光武帝陵墓体量消失了一点,但他在历史上的影响,丝毫不逊汉武大帝。

一般埋葬皇帝的地方叫陵,为什么埋葬汉光武帝刘秀的地方却叫坟?

刘秀坟本来就是现代当地人的一个俗称而已,刘秀身后之地本名叫做“原陵”,依旧称“陵”。

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的开创者,其先祖是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不过到刘秀这一辈已经基本变成布衣平民,王莽篡汉海内分崩,刘秀在枣阳起兵。

经过多年的征伐,刘秀在众多义军中脱颖而出,先后平灭更始、赤眉等诸多势力,终究使得新朝之后被撕裂的天下重归一统。

在历史上,刘秀作为东汉的开创者,也是东汉最出名的皇帝,在历史上有不少的独一无二,包括他的陵墓,但长久以来,刘秀的陵墓却存在争论。

现如今人们将河南孟津县白鹤乡铁谢村的“刘秀坟”视作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所在,但是按照风水等来看,刘秀若真的建陵在此,颇有古怪。

铁谢村的刘秀坟,是当年的黄河水道,现在已变成滩地,刘秀的陵不大可能会藏在水里,现在的刘秀坟所谓陵墓土堆,可能是北魏时代的祭天、祭河的仪式台。

同时,一般帝王陵寝都讲究背山面水,可刘秀坟则是枕水面山,完全不符常规。

有人称,这是因为刘秀的儿子刘庄喜欢与刘秀作对,原本打算建陵北邙山的刘秀担心将来儿子不遵循自己的意思,所以反其道而行,便留下遗诏建陵在黄河滩上。

谁知道,刘庄竟然听从了父亲的意见,真把刘秀安在了黄河河滩。

不过这样的说法基本没有可能,因为古代帝王陵墓通常都是在其在位时开始修建。

按照史料记载,汉光武帝在位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修建陵寝,并且在刘秀驾崩之前就已完工,不可能是刘庄在父亲驾崩后,再按其遗诏建陵。

按照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也就是河南地区的“邙山陵墓群调查工程”,发现河南孟津送庄乡三十里铺与周边地区,才是邙山东汉陵区的核心区域。

北邙,也就是邙山,这里是古代王侯公卿们非常钟爱的身后之地。

王建的《北邙山》中就写道“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在民间,也长期流传着“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的俗谚。

从先秦的春秋战国开始,东汉、曹魏与西晋等六个朝代的皇陵全都集中在北邙,邙山聚集了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墓葬,多达数十万处。

按照文献与考古等,古代的班超、石崇、孟郊、狄仁杰等人的墓都被确定在北邙,可也有些人的一直存在争论,最出名的就是东汉光武帝刘秀。

孟津县送庄乡的东汉皇陵核心区域占地达40平方公里,位于邙山之巅,古代墓冢非常密集,陵区西部有大汉冢等五处单独的墓葬,这些墓葬按照规制来看,都是帝王陵。

通过《古今注》记载,及现实比照,专家们觉得大汉冢才是真正的刘秀原陵所在,旁边的玉冢是汉安帝恭陵,二汉冢是汉顺帝宪陵,三汉冢是汉冲帝怀陵。

而另外,也有考古专家认为位于盘龙冢村北的“盘龙冢”才是刘秀的原陵所在。

在2008年,“河南偃师东汉帝陵与洛阳邙山墓葬”这个调研结果,被评定为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证明了现在公认的汉光武帝陵,也就是刘秀坟,可能一直就是个误会。

尽管铁谢村的刘秀坟可能压根儿不是真的刘秀帝陵,但建筑还是很有特色的,尤其是陵区之中的柏树堪称一绝,孟津八景之一的汉陵晓烟,就位于此处。

至于刘秀坟这个称呼,也很正常,因为不同于皇家有那么多的讲究,古代民间不分什么陵、冢、墓之类的区别,既然传说的埋光武帝刘秀的地方,干脆直接叫刘秀坟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