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听爷爷说公粮、余粮、定购粮,它们有哪些区别?

公粮:属于土地税折扣的实物粮食。这是种地人和种地集体的法定义务。但遇到大的自然灾害政府可以适当减免。

余粮:它是扣除公粮和农民的口粮和饲料粮种子粮后剩余的粮食,这一部分可以做为储备粮用于救急,也可以岀售给国家一部分。

定购粮:这个岀现的比较晚,好像是在八十年代初期,由于包产到户,农民手中有很多粮食,而政府的储备设施落后,所以农民岀现了卖粮难,政府为了缓解农民卖粮难,就出现了订购粮。它是以订单的形式向农民收购手中的粮食:一,农民可以交到粮食储备库。二粮食收储企业先付一部分定金,粮食仍储存在农民家中。等粮库有了库容,农民再把粮食拉到粮库。

一直听爷爷说公粮、余粮、定购粮,它们有哪些区别?

在计划经济年代,国家向生产队或是农民下迖征购任务。何为征购任务?其中有粮食、禽、畜、蛋品等。其中粮食方面有:

一、公粮:是按耕地计算的农业税,而且折合成实物——粮食计征。这是无偿的,不付钱的。有的网友说公粮是付了钱的,其实不是的。据统计部门统计,农民每人每年平均向国家贡献了30斤公粮。

有的地方耕地面积少,所产粮食还不够农民的标准口粮的,就以货币形式计征,叫“公粮代金”。何为农民的标准口粮?我走过的地方多数定为每人每年人平均450斤稻谷(各地标准略有差异)就是说,生产的粮食总产量,留足种子、飼料、储备和生产用粮以外,每人全年的标准口粮要达到450斤,达不到的部分以人民币的形式缴纳。

二、购粮:是国家分配的收购任务,按国家牌价收购。

三、“三超粮”:即超产、超购、超销。就是说粮食取得大丰收时,除了提高农民的标准口粮以外,国家按牌价也多收购一点,非农业人口的口粮标准也适当提高一点。

四、议价粮:就是国家向粮食富余地区,按照比国家牌价高20%~50%的价格向农民收购粮食,由农民自愿交易。

五、忠字粮、贡献粮、支援粮……

忠字粮,即忠于共产党,忠于毛主席,动员农民卖些忠字粮……

贡献粮,即中国应对世界多做贡献,动员多卖粮食支援“亚、非、拉”……

救灾粮,中国年年有灾区,动员多卖粮食支援灾区……

总之,向农民买粮的项目繁多,使农民有限的口粮,一点一点的被掏了出去。特别是有的基层干部(多表现为公社书记),为了表政绩,还虚报粮食增产量,以压低农民口粮的方式弥补,造成粮荒……

在那粮食紧张的年代,农民们勒紧裤腰带,同全国人民共度时艰,积极卖粮给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要永远记住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

一直听爷爷说公粮、余粮、定购粮,它们有哪些区别?

公粮就是农业税。国家为了方便农民,允许农民直接交纳粮食,用以代替货币,因此又俗称“公粮”。公粮在我国已有很長久的历史,历朝历代的封建王朝都需要交纳公粮。建国后,我国的农业税率为15%,这里指的是常年农业收入。征收对象是一切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交公粮是义务,不给货币补偿。建国伊始,国家经济一穷二白。在相当長的时间内,公粮都是国家财力的重要支柱。为新中国的发展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余粮:征收余粮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国家征收农民手中富余粮食的行动。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要发展,工业更是重中之重,抗美援朝战争了还在继续。一句话,国家需要大粮粮食。而那时,社会主义改造,粮食统购统销尚未完成。号召农民交纳手中余粮的行动。那时候一家一户的农民,都有存粮的习惯。交余粮就是把当年口粮,种粮有余的粮食交给国家,支援国家建设,国家接定价收买。

定购粮:是国家在另一特定历史时期,收购农民粮食的办法。具体时间是在农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完善了统购统销政策以后实行的。具体办法,就是统筹国家,集体,农民三者利益。在交完公粮后,需要完成的征购粮食任务。正常年份下,国家每年都给生产队下达种植及征购指标。农民按指标交纳征购粮,国家按定价付给货币。

一直听爷爷说公粮、余粮、定购粮,它们有哪些区别?

我是七十六岁的老人,经历过那个年代,回答如下:

公粮,就是农业税,向国家无偿交纳,不给钱的。

为什么农业税叫公粮呢?因为国家向农民收农业税,农民没有现金交纳,以交粮食代替现金,无偿交纳。所以公粮就是农业税。国家规定按亩产量400斤的15.5%交纳,每亩地大约60多斤左右。

定购粮就是统购粮。因为当时国家是计划经济,对粮食实行统一收购,统一銷售,简称统购统銷。农民打下的粮食,除交纳公粮既农业税之外,剩下的大部分粮食,必须按当时的规定统购数量和国家规定的统购价格卖给国家,国家按当时规定的统购价格,给农民付钱。这部分粮食,有的地方叫统购粮,有的地方叫定购粮。

余粮。余粮是交完了农业税,交完了统购粮任务,留下了口粮之后,还剩下的粮食。按当时的政策,这部分剩余很少的粮食,也必须和统购粮一样的价格,卖给国家。一般情况下,这种余粮是很少的,有的地方管它叫爱国粮。

一直听爷爷说公粮、余粮、定购粮,它们有哪些区别?

公粮、定购粮,约从合作化时期始,交至2003年止,共交近四十几年。

公粮,也称征粮,上交给国家粮库,不给钱,抵农业税。公粮任务是强制性的、指令性的,是缴纳。定购粮是社员交售的粮食,下达定购任务也是指令性的,也得完成。定购粮按国家牌价付款给农民,八十年代初价格是9.85元百斤。

而把公粮,定购粮的叫法有两种,为交征购粮或称为交公余粮。在笔者看来,说交征购粮更为贴切。交余粮一词有待商榷,即使生产队每年尚缺1至2个月口粮,征购任务也得完成,何来有余粮之说。君不见当年关于粮食是怎样分配的吗,那就是先完成交给国家的,留足集体的,最后才是分给社员的口粮。

一直听爷爷说公粮、余粮、定购粮,它们有哪些区别?

公粮,是刚解放时,国家工业空白,财政无来源,政府给农民摊派的税收,按亩产15%上缴,主要以粮食为主。剩下的就按村里人口按基本口粮分配,基本口粮各地数量不同,一般在420到500斤之间,如还有剩余的则称为余粮,每个村都建有保管室,专门保管村里余粮和种子。如果村里有人遇到困难或天灾,村里就会把余粮拿出来继续分配或救灾,统购粮则是国家财政遇到困难戓者某地有灾,国家向农村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粮食,大集体时向村里收购,土地承包后向农户收购,数量各地也不一样,一般40斤。如果没用或有剩余,国家又会以低于市场价向有困难的农民反销,称为反销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