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50不盖房,60不种树”是啥意思?有什么道理?

俗语俗语就是通俗易懂的能说明一定道理的话语,是多年来人们总结出的并流传下来的话语。今天梅花要分享的是农村俗语“五十不盖房,六十不种树”,盖房种树还有啥讲究呢?

“五十不盖房” ,主要是指人过五十精力和体力都减退,不足以承担盖房的劳累。过去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以前,农村的人们结婚都比较早,一般二十岁左右就结婚了,甚至有的已经当了父母了。到了五十岁时,自己的儿女也都成家立业了。自己忙碌了大半辈子,基本上都给儿女忙活了,得拉扯一帮子儿女,到后来还得给儿子盖上房子娶媳妇,才算完成任务,至于自己的住处都甩在后面。要么跟一个儿子一起住,要么几个儿子轮流住。即使你有点本事想自己盖个房子单过,恐怕孩子们也不愿意。因为他们觉得盖房子花钱,还不如直接分给子女,再说等到了百年之后,儿子争房子,留下祸害。更何况是那个年代的人,因为生活条件差,身体都出了过头的力,所以到了五十岁后,一般都佝偻着腰开始蹲街头了,但现在不同了,五十正当年呢,且现在盖房不用出力,有专业人士呢。

至于六十不种树,那就更是没有意义的事了。过去的年代,人过六十岁基本到了头,过了七十很少见。如果你过了六十还种树,那你是得不到乘凉的,得不到收益的。因为树木成材得十年,恐怕没到成材的年份,你就不在人世了。更何况树要成材也需要修剪去枝,你颤颤巍巍的去管理,是得不到收益,光能得到吃亏,还得给儿女增加负担,得出钱出力都给你治病。所以,过去六十不种树是有道理的,俗话说得好,“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喜欢种就种,造福后代的好事。

虽说现在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的寿命延长了,但是,上了年纪的人,在做事前还是要量力而行,多为自己的健康着想,少为儿女添麻烦吧。

农村俗语“50不盖房,60不种树”是啥意思?有什么道理?

这种俗语没有任何道理,意思是:50岁就是老人了,盖房子这样的事情应该让儿子们盖,自己做就行了。以前有:不会操心学盖房。说明盖房子操劳过度,年纪大了受不了。

60岁不栽树,人生七十古来稀,解放前1949年前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几十岁(36岁这个数字是不准确的),人已经到了60岁,再去栽树,等树长大能卖钱,自己也逝世用不上自己栽树卖的钱。

这两个俗语在家庭成员中是绝对一种自私行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才是王道。

农村俗语“50不盖房,60不种树”是啥意思?有什么道理?

在古代,诸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耄耋",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称谓。还有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禁忌的。"五十不交钱、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饭、八十不留宿"就是例证。这里说一说另外一句"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树"(其实还有后半句"七十不做衣"),又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

五十不建房

"五十不建房"的说法,与古代人的寿命有关。那个年代,完全是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方式。家庭人口众多,而男人们从事都是体力活,米面之类吃的东西很少,生活条件相当差。即使生病了,也是听信偏方,采集服用草药。一个人活到50岁都是高龄了。

那时修房要伐木,要夯筑土墙,零零总总的事,不用说就要男人操持。不仅难度,力气赶不上,还有一定的风险。由于生活补给不足,男人们出力流汗,精力有限。况且50岁已经"高寿",说不准有命建房,还没命住房,不划算;再说,因为修房的事让家里的"主心骨"有损伤,得不偿失。人到了五十岁还是不建房的好。

六十不栽树

搁在那个人的寿命很不高的年代,活到60岁就是"高寿"了,高寿便意味着身体的衰老,体力的不济。而栽树还需要体力,再说了,当时的人们,栽树主要是为了建房。如果沒有木料修房的还要掏钱来买,可以说也是创收的一种手段。只是树要长成木材,至少也要十年。从当时人们狭隘的思想来说,人到了60岁,还是不栽树的好。

"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树"的俗语,我觉得沒有道理。虽然说,那时候五十岁已近"黄昏",但是还有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即使耗尽气力,建了房子,就算你自己住不了多久,你的儿子、孙子可以住。是可以作为财产被子孙所继承,怎么就"见好就收",不给后代留下来呢?

不是也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说法吗?人间万事万物,不都是相互衔接和延续,趁着六十岁"高寿",栽了树,让子孙修屋、换钱,又何不可?"六十不栽树"的想法也是错误的。

"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树"的老话,更不适宜于当今社会。殊不知,五十岁的人,不给自己建房子,儿子极有可能娶不上媳妇;不给别人建房子,自己便沒有收入,用什么养家糊口,尽到父母的职责?

以现在的农村为例,有地不种粮,种树栽树多的是,还是不少60岁老人"创收"的项目,也是他们挣钱的门路。"六十不栽树"已经过时了。因此,对于"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树"这句俗语,我们只能懂得比较适合于以前那个年代。

农村俗语“50不盖房,60不种树”是啥意思?有什么道理?

在农村,经常会看到一些老人聚在一起拉家常、谈闲话。在他们的聊天内容中,除了家长里短,还有一些关于农村的政策,偶尔还时不时地说上一两句俗语。

这些俗语基本都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是老祖宗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供后人体会借鉴。

在众多俗语中,有一句俗语这样说“50不盖房、60不种树”,很多年轻人可能不懂这是什么意思,这二个年龄阶段为什么不做这些事情,有什么讲究?

老祖宗流程下来的这些老话是否还在理?

  • “五十不盖房”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人到了50岁以后,就不要再去考虑盖房子这件事情了。

我们常常说“五十知天命”,意思是人在50岁的年纪。虽然明明知道有很多理想还没实现,但是由于身体已经大不如从前所以在很多事情上就不要再一味的追求结果。

俗语“50不盖房”所说的道理和“五十知天命”的意思很类似。众所周知,盖房子不仅要花费一家人,大半生的积蓄,也需要付出很多心血。

人到了五十岁后,对很多事情已经力不从心,所以就不要再勉强自己再盖一座房子,用准备盖房子的积蓄用来养老比较好。

在过去人的平均寿命比较低下的情况下,其实50岁就已经算是比较大的年龄了。

主要是指人过五十精力和体力都减退,不足以承担盖房的劳累。尤其是在农村里,农民长期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对身体的消耗非常大,再加上很多农民没有多少钱看病小病、大病也就不治了。导致农民的身体状况并不是特别好。

  • 首先,古代的年龄与现在可是相差很大的距离。古代人的平均寿命在35岁左右,世纪之后的平均寿命才刚到40岁,后来社会慢慢发展。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还在65岁,如今已到达了72岁多。有专家预测,到2300年,人的平均寿命能达95岁。

  • 其次,盖房属于家庭中的大事情,尤其在过去,辛苦一辈,盖座房子实属不易。
  • 盖房需要付出大量的钱,考验你的体力和筹划决策力,农村有“盖房脱层皮,娶媳妇要条命”的说法,真实反应了盖房的艰难。

记得我父亲告诉我说,家里盖一座房子,自己上山采石,备料,没有钱雇人,只能找人互助盖房,出工但不付钱,历经三四年才盖成,其中的艰辛委实不易。

而在农村里面盖房子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很多人终其一生就希望能够盖一栋像样的房子。

因为房子不是一个人住,也不是一代人住,可能需要几代人住几十年。

但是盖房子是一项大工程,需要花费很多的钱。而农民本身经济状况并不是很好,很多人盖房子都需要借钱。

等房子盖完了之后,要花很多年才能将借来的钱还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50岁的时候再开始动工盖房子的话,可能自己就没有办法享受了。

因为过去农村寿命比较短,再加上盖房子还要借钱,所以在盖完好房子之后仍然不能休息,还要继续努力的工作,这样的话等到房子还清了,差不多人生也走到终点了。

所以农村人说得好,要想盖房子一定趁早。这样才有可能还清债务,而且自己还能够再多生活几年。

到了五十岁时,自己的儿女也都成家立业了。自己忙碌了大半辈子,基本上都给儿女忙活了。

得拉扯一帮子儿女,到后来还得给儿子盖上房子娶媳妇,才算完成任务,至于自己的住处都甩在后面。

要么跟一个儿子一起住,要么几个儿子轮流住。即使你有点本事想自己盖个房子单过,恐怕孩子们也不愿意。

因为他们觉得盖房子花钱,还不如直接分给子女,再说等到了百年之后,儿子争房子,留下祸害。

更何况是那个年代的人,因为生活条件差,身体都出了过头的力,所以到了五十岁后,一般都佝偻着腰开始蹲街头了,但现在不同了,五十正当年,且现在盖房不用出力。

  • 至于六十不种树

这句话的意思也是提醒人们要想种树的话,要提前开始。毕竟六十花甲子,一个人很难能够坚持两个甲子。

本来过去农村人的平均寿命就比较短,60岁已经算是长寿的了。

众所周知,种一棵小树苗到其长成参天大树,需要很长时间,所以这句俗语里的“60不种树”的意思就是建议到了60岁这个年龄阶段,就不要再去种树了。

因为到了这个年龄段,身体也大不如从前了,再去等待一棵树长大,是一件希望渺茫的事情。

而且种树对于这个年龄段的老人来说,也算是一个体力活,可能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好影响。

过去的年代,人过六十岁基本到了头,过了七十很少见。

如果你过了六十还种树,那你是得不到乘凉的,得不到收益的。因为树木成材得十年,恐怕没到成材的年份,你就不在人世了。

更何况树要成材也需要修剪去枝,你颤颤巍巍的去管理,是得不到收益,光能得到吃亏,还得给儿女增加负担,得出钱出力都给你治病。

所以,过去六十不种树是有道理的,俗话说得好,“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喜欢种就种,造福后代的好事。

现在我们农村老家的传统,很多人都在年轻的时候种上几棵杉树,等到年老的时候用它来打棺材。

所谓十年树人,百年树木。树种下去之后需要很长的时间成长,而等到60岁的时候才开始种,可能自己都等不到树木成才。

小结

当然现在社会跟过去已经有所不同。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科技的发展。人的平均寿命比过去延长了很多,现在我国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了75岁以上。

如今,这句俗虽已失去意义,但对农村中简单地盖房和栽树的变化,映射的是处于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的含义。

有很多人缺乏自知,常常做出与年龄不符的事情,装嫩或者卖老,实际都是不恰当的表现,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改进。朋友,您认同这种看法吗?

农村俗语“50不盖房,60不种树”是啥意思?有什么道理?

那是古时候,现在不同了,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50岁发财了呢,就可以盖房子了;60岁种树,也可以为后人乘凉。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农村俗语“50不盖房,60不种树”是啥意思?有什么道理?

大家好,我是乡村老良。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树是人到50岁的时候就不要去建房子了,到了60岁的时候就不要去栽树了。为什么这么说呢?那是因为原来农村人平均寿命比较低,可能也就在五、六十岁左右。首先,50岁去建房子一方面意思是自己已经没有那个能力了,在一个意思就是说人生已经过半快到终点了就不要在给自己取盖房子了,即使盖房子可能也住不了多久了。其次,六十不栽树,大概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由于树长成需要很多年,古人已经60了,由于那时候寿命低,所以即使你把树栽上,可能也看不到枝繁叶茂的时候了。总之,意思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在每一个阶段都做着不同的事情,其实人的一生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人生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要安排不同的目标,不要让自己的一生都过的浑浑噩噩,不要不切实际的去做跟自己年龄无关的事情。

道理就是不要去做跟自己年龄无关的事情。十来岁的时候就要去学习本领,二十多的时候就要开始工作,结婚生子。三四十岁的时候是各单位的事业中坚力量,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等到六十岁以后就要颐养天年。不要不切实际,每个阶段每个年龄段都去做不相关的事情。以免力不从心,叫人笑话是小,耽误事情是大。

其实还有下半句叫七十不做衣,道理也差不多。当然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寿命普遍增加了,但是无论寿命有多久,农村的这个俗语还是有一定道理的,那就是什么年龄阶段去做什么年龄阶段的事。不知道我的回答对否,请大家交流讨论,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