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肥同播会高产吗?
玉米种,肥同播会不会高产,科学界没有什么定论。但它是肯定有好处的。其好处是:一,节省时间,减少成本,二,能够及时供给幼苗期的幼苗对各种养分的需要,三,减少了管理环节。
玉米种肥同播会高产吗?
是否能高产,取决于合理的选择肥料,合理的施肥,同时土壤环境包括水份,都是决定是否高产的重要因素。
玉米种肥同播会高产吗?
感谢邀请。
记得刚开始分田单干的时侯,我二伯为了让玉米苗墩壮旺盛,将玉米种与尿素和复合肥混合同时播种。
十多天后,人家的玉米苗整齐有序,苗全苗旺,而二伯家的玉米苗,七有八无,缺苗断垄,二伯怀疑是种子的问题,去询问卖种子的原大队农科队队长,农科队长立即到田间查看,扒开土壤,发现种子都发芽了,但是都被尿素烧苗了。
从此以后,二伯把这次的教训永记在心。如果玉米种同有机肥同播没问题,但是玉米种同化肥同播会烧苗。
玉米种肥同播会高产吗?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玉米种肥同播是当前比较流行的农事操作方式,也是近几年才推广开来。尤其是在内蒙古、东北等核心玉米种植区,动辄就是几千亩、几万亩,使用较多。但是在中原地区以散户为主的地方,还是比较少的。
我认为这种操作方式不会造成玉米高产,无论是从操作技术、流程,还是玉米生长规律来讲,都没有这种可能。我们可以从种肥同播的工作原理、优点以及玉米增产机理这些方面去分别论证。
种肥同播的工作原理这主要和综合性农机设备的功能有关系,现在常见的大型机器,是将播种、施肥和喷施农药(种、肥、药)三种主要的农事操作融合在一起的,在玉米田进行种肥同播时,只用启动播种和施肥两项功能即可。
机械上有一个深犁或者旋耕机,在前方将土层划开后,紧接着撒肥料机械会将提前放入的肥料均匀撒施进沟内,同时,后面的播种机紧随其后,按照提前设计好的株距均匀播入土中,最后一道程序就是把土层给耙均匀。这就是种肥同播的一个工作流程。
种肥同播的优点从上面的工作原理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把原本应该进行两次的农事操作合二为一,在人力、时间和经济成本上都得到了节约。这对于大户是非常实用的,一个人假如种植了1万亩的玉米,一亩地节约10元,那么也就意味着整体将会为种植户省下来10万元。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
如果再开动喷施除草剂的功能,提前在玉米田使用封闭除草剂(异丙甲草胺),那么将会再节省一次人工费用。
另外,不仅在经济上为种植户节省成本,大量的时间也可以节约出来,避免在进行某项农事操作的时候,遇到连阴雨天,影响种植进度。从这个角度来讲,种肥同播技术在时间上、人工上、经济上都会为玉米大户带来好处。这才是它流行开来的根本原因。
玉米增产机理玉米的产量由三要素构成,玉米棵数、单个棒子玉米粒数、百粒重,三个指标的乘积便是一亩地的产量。所以,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想提高产量的话,基本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对这三要素影响的成分主要有使用底肥量、植保管理(病虫害防治)、灌溉等方面,肥料是为作物生长提供基础的营养物质,是必须的;植保管理是保证玉米在生长过程中不受到虫害和病害的威胁;灌溉是在干旱天气,保证正常水分供应。
种肥同播对增产没有效果种肥同播,只是把合适的肥量和下种量一次性投入,在玉米对肥料的吸收利用上没有帮助。一亩地的肥力决定了整亩玉米可以吸收多少肥料,和这种农事操作无关,和增产三要素无关。
认为“种肥同播可以增产”的人,往往是觉得肥料离种子距离近,那么在生根发芽时会快速吸收肥料,让玉米长得更加健壮!
非也!任何肥料,无论多少,只有溶解在土壤当中,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转换成作物可以吸收掉的营养物质,才能被充分利用。也就是说,玉米种确定了,只要生长正常,吸收的肥料量是固定的,不因你的农事操作方式而改变。
希望通过这种讲解能够让你对“种肥同播”认识更加深刻,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玉米种肥同播会高产吗?
重肥同播可充分利用肥料,减少损失,有利于高产
玉米种肥同播会高产吗?
玉米种肥同播的好处非常多,首先种肥同播省时省力,以前都是用农家肥种玉米,随着种植技术发展,现在都使用种肥同播的技术。种肥同播能大大减少劳动力成本,也能实现丰产丰収。同时提高肥料利用率,苗齐,苗壮,增加产量。种肥同播虽然高产,但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1.种肥同播要注意土壤的潮湿度,如果湿度大,就不需要浇水,如果湿度小,就需要在播种后三、四天浇一次水。因为种肥同播,肥料会吸收很大一部分水分,防止种子发生"芽干"现象。
2.种肥同播不要和尿素同播,以防止浇水或下雨发生烧苗现象。
3现在玉米种植都使用缓释肥或玉米专用肥和玉米同播,种肥同播要参考肥料的肥效肥力,确定种肥之间的距离,肥效高的肥料,种子肥料不能靠太近,太近容易烧苗。肥效低的肥料,应加大肥料使用量,种子和肥料距离不能太远,一般3至5厘米为宜。
最后就是后期管理和追肥,玉米长到成年人膝盖左右,需要再追加一次肥料,肥料选择,可根据当地情况自行选择。希望以上几点可以帮到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