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冬小麦用什么复合肥好?

现在种植冬小麦我们一般至少都是选用三个15的复合肥每亩100斤。

我们是安徽省优质小麦主要产区,小麦产量基本也都在亩产100-1400斤,记得以前种植小麦基本都是亩100斤用碳铵,80-100斤普钙在加20-30斤氯化钾使用,由于用肥量大,不仅撒施不方便,还比较累人。后来随着复合肥上市,用肥量逐渐减少,一般每亩使用60-80斤左右即可,只是一般还每亩搭配使用农家肥土杂肥至少2000-3000斤的,然后再小麦返青拔节时在亩追施尿素20-30斤即可了。只不过复合肥的配方比例也比较多,比如有用氮磷钾比例20:10.:15的,也有25:8:12,或者22:8:15及三个15的。由于以前大豆红薯及棉花茬口比较多,因此田间氮肥含量比较高,而磷钾肥含量少,所以一般选用22:8:15或者20:10:15的配方复合肥比较多,不过现在由于基本都是玉米小麦茬口,不仅田间氮肥含量低,磷钾肥含量也偏低,加之小麦产量追求越来越高,而有机肥农家肥土杂肥使用越来越少,甚至几乎很少再用了,所以基本目前高产小麦种植时至少都是一亩地100斤三个15复合肥,结合分别在返青和拔节孕穗期在各追施尿素20斤、15斤左右,后期再结合一喷三防喷施磷酸二氢钾叶面肥及美洲星多元素叶面肥加尿素水溶液等,这样小麦才容易比较高产的。

小麦种植选用复合肥时,还要注意尽量选用大厂大品牌的,比如像鲁西,艳阳天,中化,芭田等小麦专用复合肥,这样才保证养分含量充足,避免肥料养分含量不足而最终影响生长。同时尽可能根据土壤肥力情况等选用适宜的含量配方的复合肥,以利养分充分物尽其用,避免养分过多浪费或过少而影响产量。

种冬小麦用什么复合肥好?

冬小麦的种植需要用什么复合肥好?

我们河南省豫东地区的冬小麦种植的面积比较大,所以对于小麦在种植的时候怎么样才能够科学的施底肥还是有讲究的。

(1)小麦的生长发育周期比较厂在底肥的选择上可以选高氮高磷低钾的三元复合肥即18-18-8或者其它含量的。也可以选择使用低氯的三元平衡复合肥,每亩地可以撒施80--100斤。

在底肥选择化肥的时候同时也要尽可能再施入有机肥。有机肥虽然说氮磷钾三大元素肥的含量不高,但是其微量元素肥的含量比较充分,所以可以减少由于连年重茬种植而导致的缺素症。

(2)可以选择过磷酸钙和碳酸氢铵的组合套餐施肥模式。特别是对于玉米秸秆还田的地块效果非常好,玉米秸秆还田在深埋一遍以后是需要吸收更多的氮肥的,施入碳酸氢铵就能够促进玉米秸秆在土壤中发酵腐熟而变为有机肥。这样施肥不但能够节约种植小麦的投资成本也能够有效的提高玉米秸秆还田的作用。总的来说对于小麦的种植底肥的选择尽量不要选择“一炮轰”的方式。小麦在返青期,拔节期,灌浆期都需要追肥的,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小麦的产量。

种冬小麦用什么复合肥好?

冬小麦种植使用复合肥需要先搞明白你的土地缺什么?小麦需要什么?我这里说的不是测土配方施肥,因为这个方法根本推广不开,成本太高。咱们可以根据经验进行预测。

现在黄淮麦区主要是以“小麦-玉米-小麦”、“小麦-大豆-小麦”这两种栽培模式为主,因此,可以分析一下这两种模式下的小麦如何施用复合肥。

“小麦-玉米-小麦”模式:

玉米是大量消耗氮肥的作物,在种植期间,一般大量使用高氮型复合肥,但是最后发现,种过玉米的地块,各种肥力都缺,氮磷钾不足,微量元素也不足。这跟玉米这傻大个儿吃得多有关系。因此,这种模式下种小麦要注意营养均衡,底肥施用15-15-15的平衡肥,搭配后期追施尿素,补充微量元素叶面肥。这样的好处是可以促进冬前小麦的深扎根和分蘖。

俗话说“氮长叶子,磷长果,钾肥多了长柴火”,而忽略了磷肥促进分蘖的作用。这种施肥可能有人会说,氮肥不足,冬前苗期小麦叶子不够绿。其实根本不用担心这个,返青后追施尿素立刻解决问题,关键是,年前小麦苗期根本不需要大量的氮肥,减少氮肥还能起到控制旺长的作用。

推荐高氮型复合肥的基本上都是经销商忽悠种植户的伎俩,觉得冬前小麦长的好,就是肥料好,这种营销手段最坑种植户。

“小麦-大豆-小麦”模式:

这种模式下,大豆茬口能够为土地提升肥力,这里所说的肥力指的是氮肥,大豆的固氮作用还是很强大的,除了供应自身氮肥需要之外,每年还能为地块固氮供应后期小麦生长。我们的研究发现,如果大豆期间能够施用平衡肥,再增加有机肥的投入,不仅可以促进大豆的产量,还能缓解平衡肥对大豆根瘤菌的抑制作用,可以使大豆增产39.4%。

从整体模式来看,豆茬小麦种植也不需要过多的氮肥,要注重有机肥和磷钾肥的补充,一般选择平衡肥为主,这样可以减少成本,提高产量。

总体而言,不管是哪一种种植模式下的小麦种植,都建议采用平衡肥作为底肥,种子采用含微量元素肥的拌种剂进行拌种,搭配返青期追施尿素,拔节期及孕穗期喷施螯合态多元素微量肥。配合一喷三防,如果不出现大旱等自然灾害,产量一般可以达到1200-1400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