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的孩子早败家”这句话有道理吗?
穷人家什么都没有,孩子败什么?
“穷人的孩子早败家”这句话有道理吗?
穷人的孩子早败家,不尽然,但也属常见。
章鱼老师在从教生涯中见过无数的孩子,所谓“穷人的孩子”也见过不少。其中不乏昙花一现的聪敏,但就进入社会后的发展而言,“穷人的孩子”最终泯然众人已属难得,更多的则是远低于平均水平之下。
为什么过去我们唱的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而现在却发生了穷人的孩子早败家的现状?我想这与社会的发展与“当家”的重定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样板戏时代,大家都是苦哈哈。你穷我也穷,有富人我们也很少见得到。大家都是苦孩子,都有自己的责任要抗,自然成熟的早。而对于现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责任只有学习,不存在什么拾柴割草放羊做饭带弟弟妹妹的问题。既然不需要扛起当家重担,那么学习如何在现代社会生活则成了孩子们的责任。
如何学?向谁学?如何努力?如何认知努力?这都是现阶段穷人的孩子所迷茫的问题。也就是造成穷人孩子早败家的原因之一。
必须承认,现阶段努力并不是一定会通往成功。只有大家共同处于一个公正的竞争平台时,努力才能够发挥它最大的价值。而作为孩子来说,他们无法选择自己出生的社会阶级,更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那么必然有很多孩子天然的属于弱势组。
那弱势组的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使得他们早早的丧失了自己在未来的竞争力,变成了“早败家”,我想我可以试着从几个方面阐述一下,也希望大家共同探讨。
1、早败家的孩子往往缺乏亲人之间的有效沟通。在各种心理学书籍当中,常常对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做出评价。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沟通。
章鱼老师所接触的几乎所有贫困家庭的孩子都有希望引起他人关注的情况。他们明显的缺乏在家庭中与亲人的沟通。以至于急切的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这种缺乏有效沟通的后果便是孩子们的家长无法准确掌握孩子生活当中出现的一切问题。或者说更容易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回应孩子的表现:表现得好,吃大餐。表现的不好,直接开揍!在这种情况下成长的孩子社会责任感以及家庭责任感明显的低于正常家庭成长的孩子。而家长之所以简单粗暴的对待孩子,或者干脆不与孩子进行沟通的理由非常简单——时间不够!家长辛苦工作了一天,更希望的不是与孩子交流上半个小时一个小时,而是睡觉,看电视,玩手机。他们认为时间应该花在对自己有利的地方。而不是看似毫无用处的与孩子聊天。
2、早败家的孩子往往出现于对成绩更在注重的家庭。败家的孩子往往过去的生活比较单调。而出现败家情况的原因则可能是一种对过去单调生活的“补偿”。比如沉迷于电玩,热衷于名牌,
有些家庭的父母对孩子的成绩极其在意。他们希望孩子将一切时间都花在学习当中。因为这些父母知道,只有成绩是孩子实现阶层提高的唯一手段。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活动是重要的。这种功利的心态使得这些父母对于教育的实用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一切与提高分数无关的学习内容或者生活情趣都是严格禁止的。一般来说,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此操作会使得孩子成绩有明显的提高。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视野的拓宽,那么必然出现各种吸引孩子精力的事物。而孩子们却没有对这些新事物的抵抗力。那么自然成绩会愈发下降。
成绩下降,迷恋其他事物,这也是败家的表现形式之一。
3、早败家的孩子往往出生于低收入家庭。说到底,父母较低的收入才是孩子败家的罪魁祸首。
很多人会误认为败家是富裕家庭孩子的特权,殊不知现阶段各种穷家出败儿的新闻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为什么?
因为这些孩子通过认知的成长会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努力也许并不能换来什么可以预见的成功。那么他们自然不仅仅失去了努力的尽头。更增加了享乐现在的心态!
一方面,他们受制于经济因素,只能享受最最基本的义务教育。
另一方面,他们受制于家庭的社会地位,很难通过所谓的人脉,机遇来实现自己的阶级上升。
多重影响下,穷家出败儿则成了现阶段社会的普遍现象。
其实通过上面的1和2我们依然可以看出,这些家庭的核心就是穷,因为穷,所以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时间来工作。因为穷,所以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将那些理想与现实进行割裂。但如果,社会当中有了平均的培养机制,平均的选拔机制,平均的资源分配。那么我相信穷家多败儿的现象将会明显的减少。
只不过一切都平均了,对社会好么?“穷人的孩子早败家”这句话有道理吗?
“穷人的孩子早败家”这句话有道理吗?
样板戏《红灯记》中有句唱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意思是穷人家的孩子没有被娇惯的条件,很小的时候就要担当起很多家庭责任,也就得到了锻炼,早早的能够独当一面,为家庭撑起一面天。
现在环境变了,穷人和富人的界定也有了很大不同,比如过去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为穷人,能打工,到时领工资的可能为中产者。而现在社会发展很快,人的温饱基本都得到解决,所以过去那种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情况基本没有,穷人的界定不断地变化,现在能打工,不愁吃穿,,但买不起高档住宅,高档汽车的,住着普通的房,骑自行车上班的为穷人。这些人虽然定义为穷人,但可以不让孩子干活,咬牙满足孩子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时间长了,被惯坏,不懂感恩,不求上进,自以为是,怕吃苦的新一代败家子就形成了。
从现在看,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穷人的孩子当不了家十一个普遍现象。
“穷人的孩子早败家”这句话有道理吗?
作为一个穷人家出来的孩子,我认为“穷人的孩子早败家”这句话没什么道理。
我出生在西南的一个山里,对于“穷”的印象非常的深刻。记得小时候想吃肉,妈妈就把一小块肥肉切成很薄的片,炒了一小碗,我数着吃,总共是13片,对于这个数字,记得十分的清楚。
这些经历,让我对穷有了很深刻的认识,你看,“穷”字,上面是“穴”,下面是“力”,看起来就像是在说,不管你怎么用力,都会有东西压着你,成长很痛苦。
穷人家的孩子永远顶着贫穷的压力你说到的班里大多数有钱的同学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这一点我是认同的。想想现在出去随便报个补习班,就是几百块钱一小时,对于有钱人家的孩子而言,轻轻松松,但穷人家的孩子是万万不会报的。人家在学校听讲了一遍,回家还有老师补习,成绩好不是应该的吗?
穷人的孩子,没钱报班,只能自学,其中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会相当的大。所以,不是穷人的孩子成绩不好,而是穷人的孩子压力太大。
“败家”不是穷人家的孩子的专利说到败家,啃老是败家吗?不思进取是败家吗?如果是这么定义的话,“败家”根本就不是穷人家的孩子的专利。看看国民老公王思聪,初入夜店一个晚上就花四五十万,这算不算败家呢?在他们家肯定不算,因为这点钱,对他们来说就是狮子身上拔了一根毛,完全不足挂齿。可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呢,这可能就是家里积攒了好多年的积蓄,如果一夜之间就花完了,肯定是败家的。
所以,败不败家,看的是这个“家”到底有多大。
穷人孩子和有钱人孩子最大的区别是:眼界我从西南的小山村出来的。小学在村里,初高中在县城,大学在北京,研究生在杭州,期间去了深圳、上海工作过。这一路走来,我也非常的努力,但是我发现自己很自卑,因为我和有钱人家的孩子,眼界真的不一样。
大学的时候,我勤工俭学了半学期,买了个老年机,终于过上了有手机的日子,可是有钱的同学早就已经开始玩儿智能手机了;我第一次看音乐剧兴奋得睡不着觉的时候,有钱的同学就已经开始讨论去百脑汇看音乐剧了;我还在为了挣生活费,到处打工赚钱的时候,有钱的同学就已经开始创业、带团队做项目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从小就受到不一样的教育,我们感觉很稀奇的事情,他们早就已经看过来、经历过了,现在他们要往更广阔的天地去探索了。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眼界,真的比我们开阔。所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
孩子败家,多半是教育出了问题我们村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中,有个人,小时候也很穷,现在通过自己的努力,给父母盖了房子,日子也过得不错;但是他邻居的那个人,正好和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个人虽然长得很帅,但每天无所事事,现在快三十岁了,还没有正经的工作,每天在家混吃混喝。
看看他们两家的父母就很不一样,努力的那家人,全家都很努力,父母从小教育他要勤奋努力;不努力的那个人,父母从小对他就没什么要求,从来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以至于快三十岁了还改不掉这个坏毛病。
所以,与其在这里讨论穷人的孩子是否早当家,还不如反省一下自己的教育是否恰当。
“穷人的孩子早败家”这句话有道理吗?
我一直听说的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是每句话的出现,必然源于一定的社会现象产生,所以我们来看看为什么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变成了“穷人的孩子早败家”呢?
我认为这点和娃子变少与信息变多有很大的联系。
从根源来看,很多人觉得诧异,穷人的孩子早败家?穷人都没钱,败的哪门子家呢?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会发现,穷人的败家源于教育,所谓富人,特别是持续富有的那一类人,一定有自己的理财之道,才能把自己的资产保持在富有的阶段,那么他的理财思想与教育理念也会影响到自己的孩子,使自己的孩子早日懂得更多的财经知识,拥有财商,之道如何节省,更知道如何由钱生钱。
那么穷人呢?我并不是说穷人穷就活该,我只是说,穷人依旧贫穷往往不只是因为资源受限制,也会有一定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受到过财商上的教育,在理财上没有具体的技巧和方式,在该节省的地方不节省,在不该节省的地方瞎节省,而这种方式,也叫败家。
好了,“穷人的孩子早败家”这句话产生的可能性,我们再来看看这类事件发生的根源。
1. 娃子变少
以前,大家都在鼓足了劲儿生孩子,当一个人可能有四个甚至于八个孩子的时候,他是不可能单独顾及到哪个孩子的,毕竟,一个孩子的时候还有那么多家庭叫唤累的半死呢是吧?而这么多孩子父母还能养活的过来的主要原因就是:大的都要在照顾小的,如此循环往复,孩子不早当家是过不下去的。所以孩子们没空瞎想,就开始“长姐为母。长兄为父”的生活了。
2. 信息变多
现在就不一样了,信息流通的那么快,正所谓“经济是基础”,在一个新婚的家庭里都有可能出现“经济水平决定家庭地位”的显现,就更别提其他家庭了,谁穷谁富成了一个心里知道都闭嘴不说的问题,而小孩子往往很敏感,在兄弟姐妹变少之后,他们就有空胡思乱想了,这么一想,自卑就涌上心头,而娃子变少,孩子的父母也有了更多关爱孩子的时间,“再穷不能穷孩子”的想法也就随之而起了,怜惜之情碰上故作逞强的自卑,自然就容易产生“穷人的孩子早败家”的现象。
“穷人的孩子早败家”这句话有道理吗?
没听说过这话,我只听说过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