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管“聊天”叫“唠嗑”,你们的家乡叫什么?
俺是山东人,俺们老家把聊天叫拉呱,就是几个人闲的没事干,聚到一起胡扯淡,俗话说:拉呱,拉呱,窗户台上种了二亩甜瓜,瞎子看着,光腚子去偷,一偷偷了一大兜,哑巴喊,瘸子撵,一撵撵到后河沿,光腚子跳水都不见。后来我到了新疆,这里把聊天叫‘谝传子’,大家坐在一块,东扯西谝,说道高兴处,一阵哈哈大笑,看到姑娘路过,就指指点点的谝上几句,又是一阵哈哈大笑,惹的姑娘回头看看,不知所然。中国地方太大,方言太多!谢谢大家。
东北管“聊天”叫“唠嗑”,你们的家乡叫什么?
闲话“攀讲"
福卅方言,是我国比较难听懂的地方语言之一。举个例子吧,福卅人三字,发音是虎揪刃。会让外地人摸不着头脑。再说聊天,叫“攀讲’’。但是,你在福卅住久了,掌握了字基本发音,再从字义的去理解就不难懂了,也容易学了。“福“发言虎,“卅“字发音揪,刃就是人的发音了。
^攀’’字有几种意思:手抓、上爬丶牵扯,如果与“讲“字相配,那么是牵扯即设法接触。有接触的讲话就是聊天了。
大姆哥,即手指的哥哥即大姆指。咖遛,福卅话中“脚“发音“咖“,既然用脚遛达,就是去玩耍了。鼎,指锅头。灶前,指厨房。生卵,即下蛋。讨亲,指娶亲。心肝前,指胸前。生分,指陌生人。风寒,指感冒。皮厚,指不要脸的人。汤,指温水。上昼,指上午。粥配,是下粥菜。等等,等等。
为什么福卅方言只要掌握字的基本发音,再从字的意思上去理解,就容易听懂呢?因为,福卅人,是西晋以来,中原人为避战乱,南迁,经江西入闽,再从闽江上游,迁至闽江入海口这片富饶的地方,即今福州。千年来,福卅人虽形成发音独特的语言,但其语义上仍保持中原的特色。
东北管“聊天”叫“唠嗑”,你们的家乡叫什么?
山东潍坊的。
我们老家那儿叫啦呱儿。但是,又不是专指聊天。
聊天叫啦呱,比如:你们在这里啦什么呱呀?就是你这里聊什么天的意思。
我们老家所说的啦呱,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讲故事。
小时候,没有电视电脑手机什么的,我们小孩子就是缠着大人讲故事,就叫啦呱。
啦个呱听吧,是我们那时候缠大人的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而那时候的大人,真的有特别擅长啦呱的人,很多很多的民间故事,就是由他们传下来的。
当然,也有很多不会啦呱的大人,但又不甘心,就哄我们:
听着哈,我要开始啦呱啦!听好了!这个这个,呱呀呱,一啦俩一一行了不?都啦俩呱了!……
当然是引来一片哈哈声了。
东北管“聊天”叫“唠嗑”,你们的家乡叫什么?
我们这里叫“撒喷”,“胡喷”,“喷空”,“说马虎”等。
改革开放之前,人们的娱乐活动少,吃饭(包括早中晚)的时候,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端着碗来到当街树下。有的半蹲,有的站着,有的坐在砖头石头上,甚至直接坐在地上,大家在一起天南地北,海阔天空,政治历史,民俗民风……毫无主题地高谈阔论。
说到高兴时,大家笑一阵;谈到不好的事情时候,大家也许就是一顿骂;有的谈着谈着甚至碗摔到地上打起来了!不过,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饭吃完了,谈资尽了,才逐渐有些留恋不舍地散去。
现在想起来,这其实体现了一种纯朴的民风,很有趣味的!
东北管“聊天”叫“唠嗑”,你们的家乡叫什么?
新疆土话简直逗死了[笑哭],估计不懂的人一句也接不住,聊一段你能看懂吗[奸笑]
我们新疆土话一般把“聊天”叫做“喧荒”、“侃大山”“谝天”,把说叫“佛”、“喧”等等。听起来可有意思了,没有新疆本地生活经历的第一次可能还听不懂哦[笑哭]
先给你展示下我们新疆土话的段子[大笑]看看你能不能看懂[偷笑][偷笑][偷笑]在红山脚下,西大桥头。女孩眺望着河滩路上车水马龙。
男孩局促不安望着她:“哎,你佛萨,你洒四候到我们家器呢萨?”
“你组萨呢萨,我不。”女孩红着脸低声说。
“走萨,我给你拉拉条子器。”
“烦求什的,我不吃,天天都四揪片子,拉条子!”
“噢哟喂,器萨,咋了萨,你要不器,我从桥航面跳哈器呢!男孩豪言壮语。
“哈松,要四儿子娃娃你就端直攮哈器!”
(声音)啊~~~~~~咚~~~~~~“哎,你勺呢吗…………”
(结束)
新疆土话的笑话和顺口溜[奸笑]1、上课时老师领读、学生跟诵:xing杏!横姿的横!mai麦!美姿的美!bai白!倍舔的倍!jia家!甲听的甲!
2、外地人:“小同志呀!请问邮局在什么地方呀!!!?新疆人:哦你佛邮局呀!看见子条路么有,弯子都不要拐,一头囊哈起就到了。
3、大海啊一瞒子都是匪,萨漠啊一瞒子都是都是萨子。
4、碟碟子,盘盘子,皮牙子,毛驴子,娃娃子....男娃子,女娃子……
哎,阿达西(朋友的意思),有机会要来新疆撒,好好的拉条子给你做一哈呢,新疆人儿子娃娃(性格直爽),佛到做到尼。哈哈哈……上瘾了[笑哭][笑哭][笑哭]
好好说话啦[我想静静]欢迎来大美新疆做客,这里人心地善良、性格直爽、为人热情,来到这里我们好好“喧个荒”撒[大笑][大笑][大笑]
我是库尔勒坤哥,如果觉得有用,关注我点个赞哈,您的鼓励可是我源源不断的动力!谢谢啦~
东北管“聊天”叫“唠嗑”,你们的家乡叫什么?
我是尚武先生,我来回答!
同样是聊天,在不同的方言里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北京人把聊天称为侃大山,意思是漫无边际地聊天。也作砍大山。北京人久居天子脚下,见多识广,资讯交流也很便利,因此他们不以传播新知为重点,而把注意力放在叙述的方式上。北京人往往把事情表述得十分吸引人,让人感到惊奇,还颇有几分幽默感,其重点不在于具体内容,而在于哗众取乐。因此很多人会觉得北京人有些“贫”,有些“油嘴滑舌”。
北京人的“侃大山”还带有高谈阔论甚至吹牛的意思。 四川成都顺兴老茶馆,四川人常在茶馆摆龙门阵。 成都人把聊天叫做摆龙门阵,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据说,龙门阵是唐朝薛仁贵东征时所摆的阵势,这个阵势曲折离奇,变幻莫测。这个故事被后代人尤其是明清以来的民间艺人津津乐道,添油加醋,大肆渲染。久而久之,“龙门阵”便专指那些复杂曲折、变幻多端、趣味无穷的摆谈(方言,交谈)。“摆龙门阵”还不同于一般的聊天,更像是说书人在说书,要使用铺陈、排比、夸张、联想等各种修辞手段,让人听起来觉得热闹、麻辣,绘声绘色,有滋有味,即使是普通的一件小事,也能叙述得跌宕起伏,曲折离奇。
因此,“摆龙门阵”除了要有闲工夫,闲地方,还要肚子里有真本事,嘴皮子够利索才行。 “唠嗑”是东北人的闲聊。不同于“侃大山”和“摆龙门阵”,东北人的“唠嗑”带有更多拉家常的意味,他们喜欢说些家常里短,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和日常交流,一唠起嗑来就非常亲热。这个跟东北的地理位置有关,以前的东北人烟稀少,人与人见个面不容易,交流机会也少,因此一旦见面,不管大事小事,就聊个没完,这就成了“唠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