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蒙古人西征欧洲不带粮草,为何可以支撑一个月?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古代战争而言,粮草后勤的供应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后勤跟不上的话就极大会影响战争的胜负结果,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之一。
诸葛亮六出祁山,屡次北伐都功败垂成,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粮草跟不上。
可对于游牧族群来说,他们的战术却跟中原的传统完全不同,就好像《汉武大帝》当中的霍去病那样,从来都不带着辎重,而是轻骑出击,速战速决,打到哪儿吃到哪儿。
古代的蒙古骑兵征战,很少会带着大量的粮草,因为他们压根儿就不需要粮草,蒙古属于游牧族群,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牛羊牲畜,而不是什么粮食谷物。
蒙古军队出征的时候,并非完全都是军队,同时还会带上大量的牛羊牲畜之类,对于游牧族群来说,牛羊、骆驼等,才是最重要的生存物资。
有牛羊骆驼在,蒙古人能够随时获得生活的资料。
比方说最重要的乳制品与肉类,甚至于牲畜的粪便也能够作为燃料使用,换句话说这些牲畜就是蒙古人的粮草,只不过他们与中原人所携带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当然,这么多的畜群也是需要经过足够的草料与淡水的。
蒙古军队在出征之前,通常都会派出先遣队伍调查情况,摸清线路图,确保沿线都有足够的水源与牧草等供应生活,也不能够迷路,这是游牧族群出兵的习惯。
几百年前,蒙古大军大规模远征中亚的河中地区,还有中东的时候,都会故意破坏当地的灌溉农业地区,将原本的良田变成牧场。
一方面是瓦解当地的抵抗能力,一方面是将当地的土地变成蒙古人的牧场。
蒙古西征欧洲的时候,同样也是采取这样的方式,欧洲不同于中东与中亚地区,欧洲的气候虽然比较寒冷,但是森林众多牧场广阔,对蒙古人来说非常有利。
而且蒙古大军并非完全依赖于自己所携带的资源,还可以抢掠与打猎。
蒙古是马背上的族群,以放牧与游猎为生,平时可以依赖于自己的牛羊畜群,而不方便的时候还可以去打猎,森林里与草原上的大量动物也可以成为蒙古人的物资。
从成吉思汗出征花剌子模的时代开始,蒙古就定下了规矩,一旦遇到反抗,那么城破之后一个不留全都要屠尽,蒙古大军打到哪里,就抢掠到哪里。
对于战斗力强悍的蒙古人来说,物资完全可以从敌人那里得到。
历史上,远征欧洲的乃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这一支的后裔,因此也称作长子西征,相较于战斗力惊人的蒙古铁骑,当时的欧洲骑士团根本无法抵挡。
对付欧洲的那些对手,蒙古铁骑也根本用不着担心什么后勤的问题。
蒙古远征欧洲的时候,曾创造每天行军将近一百公里的记录,而蒙古的后勤所依赖的就是自己所携带的大量畜群、在当地的围猎以及从对方手中的俘获。
古代蒙古人西征欧洲不带粮草,为何可以支撑一个月?
蒙古高原上生产生活的民族都是典型单纯靠游牧为单一的生产生活方式方法的民族,就是仅仅依靠放牧的牛羊马骆驼生存生活,与农耕民族靠种养植养殖的生产生活方式方法完全两回事。汉族就是典型而单纯地从事农耕,从古至今都封闭于农耕区域土地,完全不能去看去想去了解渔牧区域的渔牧民族及其一切,完全从农耕生产生活方式方法去看去想象渔牧民族,这才有如此幼稚令人哭笑不得的提问。汉族压根就不想不愿也不能去了解关心一下,任何非典型非中国中原核心农耕区域以外的任何民族任何非中国中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方法及其传统传承文明文化外的一切生产生活方式方法及其文明文化。
这就是中国汉族国家社会民族人民的封闭性保守性所决定的,直到林则徐以后才有极其个别人少数人睁眼看世界,但真的沒有人睁眼看中国本身自身的渔牧民族。
古代蒙古人西征欧洲不带粮草,为何可以支撑一个月?
风干牛羊肉、奶疙瘩、酒、馕、砖茶。这些耐储存,热量高的食物就是十三世纪蒙古骑兵驰骋横扫欧亚大陆的法宝。
庞大的骑兵部队,流动的“保障”,不怕戈壁旷野,遇到河流现场烧制奶茶吃馕,没水时喝酒吃风干牛羊肉,酒既能杀菌又保质,奶疙瘩是“蛋白质丸”,保证了营养的需要。
攻城掠地,所向披靡的蒙古大军就这样练成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