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贫不串亲,富不串邻”这是为啥?

农村有许多俗语。这些俗语大多都是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因此,大部分俗语是有几分道理的。那么,这句俗语的道理何在呢?下面,我们就简单聊一聊。

一、贫不串亲

在古代,有个叫子末的男子。在他三岁时死了母亲;十岁时死了父亲,无奈之下,只好跟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在他16岁那年,年迈的爷爷奶奶双双离世。从此以后,子末成了孤儿。独自一人过活。

在他17岁那年。他得知舅舅家儿子结婚办酒,于是,想去舅舅家贺喜。但子末一贫如洗,竟然拿不出一分钱的礼金。正在一筹莫展之时,邻居奶奶前来串门。子末对邻居奶奶说起了舅舅家娶儿媳妇的事儿。邻居奶奶说,那是你亲舅舅家办喜事,你应该去贺喜啊!子末为难地说出了自己的窘况~~自己连半两文银都没有。邻居奶奶说,我借给你一两文银,你去舅舅家贺喜吧!子末听了邻居奶奶的话,非常感动,表示借了之后尽快归还。

在舅舅家娶媳妇那天,子末拿着借来的一两文银兴冲冲地赶到舅舅家贺喜。谁知刚到舅舅家门口,正好碰到舅舅。子末刚张开口给舅舅道喜,便立马被舅舅的话打断。舅舅说,今天是我们家大喜的日子,所有宾客都穿戴一新。但你却穿着破衣烂衫前来我家,你这不是大煞风景吗?是不是成心来扫我们家的幸啊!赶紧走!别来我家丢人现眼!

子末赶紧解释,但舅舅愣是不听。无奈,子末只好悻悻而归。刚走到家门口,正好又遇到邻居奶奶。于是,子末把去舅舅家贺喜的遭遇告诉了邻居奶奶。邻居奶奶长叹一声说:贫莫串亲啊!从此以后,就有了穷不串亲的说法。

二、富不串邻

在清末的时候,某地有一个财主为人非常豪爽,经常接济穷人。因此,被当地的老百姓称为“大善人”。

财主家的一个邻居很穷,财主刚开始也经常接济他家。但这个邻居是个懒汉,整天啥活儿不干。于是,财主便不再接济他家。

忽然有一天,这个邻居爬在墙头上叫财主去他家帮个忙,说他家的案板坏了,让懂木工技术的财主去修一下。财主不知是计,于是,便带着木工工具来到了邻居家。刚到厨房门口,邻居家的女主人便从厨房里跑出来拽住了财主,并大声叫喊,非说财主非礼她了不可。这时,邻居家的男主人也从堂屋里冲了出来,拽住财主不松手。由于女主人的叫喊声很大,左邻右舍都能听到,于是,左邻右舍都跑来看热闹。这让财主非常难堪,可以说是百口莫辩。在这种情况下,财主只好破财,以财消灾。于是,在中间人的说合下,只好“赔”了邻居家五十两文银。从此以后,便有了“富不串邻”的说法。

三、这句俗语的道理何在

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自己很穷,就容易被亲戚看不起。如果自己硬要去亲戚家串门,恐怕有自讨没趣之虞;如果自己比较富有,就有被邻居惦记财富之虞,如果自己去串门,就有可能掉进圈套,被邻居讹诈钱财。所以,这句俗语的道理非常简单。

综上所述,这句俗语的道理浅显易懂,几乎人人都明白,也都能感悟出来。因此,希望大家都能记住这句俗语,该不串亲的别串亲;该不串邻的别串邻,以此达到“不伤心,不堵心”的目的。

农村俗语:“贫不串亲,富不串邻”这是为啥?

的确,现在农民是富裕了。单就生活条件来说,是过去想也不敢去想的。不过,贫富之间的差异,是什么年代都必然存在的。特別是在当下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大环境下,愈加明显。在农民的眼里,“富有富的活法,穷有穷的过法”,还不都是为自己而生活着。大下了“贫不串亲,富不串邻”。这句流传已久的俗语,一定有它的道理,这是为啥呢?

先说“贫不串亲”:从字面上来说,当一个人穷困潦倒,日子过得很不景气的时候,就不要频繁的与亲戚来往了。其实,何止是农村人,城里人也应该是。只要你是人,在你心里,或多或少都有贫富观念,有“看菜下碟”的那种想法。

做为穷人,因为你穷,从言语上,穿着上,乃至精气神上,一定会自惭形秽,仿佛自己总是低人一等。过着贫困日子的人走到谁家,即使你是长辈,是至亲,在別人心里不会不嫌弃你,看不起你。只是碍于情面人家不说罢了。不过,只要你留心了,观察了,别人的眼神、言语、待客方式等等,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到,甚至是怠慢之处。儿子的婚姻是最大的事,他会“不厌其烦”地问,你儿子谈对象了吗?结婚了吗?不信你不明白,人家的意思是几十万哩,你娶得起吗?你自讨沒趣不说,心里还会不舒服。

再者,在你没钱时,就是去了亲戚家,人家还以为你是寒酸的生活,来到他家是蹭吃蹭喝来了。处于亲戚的情面,人家当然不会拒你于门外,“招待”你的饭菜就有区别。说不准,用来“招呼”你的筷子都是一次性的。嫌弃之心无法言表,对于你自己,这就是自讨沒趣。

其次,穷富以钱来衡量。当一个人在极端穷困时,都会有想让帮一把的心理。对于穷人,若是穷亲戚登门了,也难免担心你找他帮忙。恰恰你也有事需要他帮个忙,不仅得不到帮助,反而会遭遇白眼,甚至是热嘲冷讽。人家怕的是你还不起钱,还不起情;有的还会落井下石。甭说是自个碰了一鼻子的灰,找个不自在。

有些富人,本身就自命清高,接触的,来往的都是肩膀一样平的。做为穷亲戚,你去他家,人家会觉得失了体面。本来就躲着你,你竟然还自己找上门来,这是扫他的兴,丟了他的人。说不上一两句话则会借故打发你走人。这个时候,失的是咱穷人的面子,又何苦呢?

再说“富不串邻”:这四个字,意思也很明了,在你日子过得富裕或者发达了以后的,不要去邻居家串门子了。“邻家望着邻家穷”,这也是听过的。都是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富了的人气势在那放着,名声在传扬着。做为你的邻居,既羡慕,又妒忌,时刻都有赶超你的想法。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私之心,嫉妒之意。当一个人对某一个人嫉妒时候,你会发现多是在语言上,因为行动不会是他达到目的。这样会有尖酸、刻薄的言辞。也就是说你未必是受欢迎的人,你的行为不会受到理性的支持。

你的邻居也会这样,本来和你家条件差不多。而你却不时地买回这个那个,也不时会嗅到你家的肉香味。还听说包了个工程,或买了个铺面,或有了城里的楼房,心理不平衡了。以往见面还打招呼,现在老远看见就躲。即使撞个正怀,递支烟,还会说,我戒了,不抽了。你倒没有在意,一如既往的去他家串门。其表现就不一样了,理你是碍于情面,不让座才是“真实”心理表现。你尽管还是保持本色,言行慎微,对他而言,你都是在炫耀自己。还会在周围人群对你品头论足,只是想让你成为众的之矢的对象。

“贫不串门,富不串邻”的俗语,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若你自己很穷,就容易被亲戚看不起,去亲戚家串门,恐怕是自讨没趣;若你是富人了,就会被邻居觊觎你的钱财,去他家串个门,人家认为你是在炫富,有时还会借故讹你。毕竟是近邻,孩子呀,水路呀!还有爱串门鸡狗猫等动物,惹个是非,也有可能。以此俗语为诫,尽量避免不伤心,不堵心的事发生。

【@为生活而提神】

农村俗语:“贫不串亲,富不串邻”这是为啥?

农村俗语:“贫不串亲,富不串邻”这是为啥?表面理解,说的是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无奈、消极和悲观的态度,充斥字里行间。但农村俗语,都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心血的结晶,既点出了事情的实质,同时具有指导和激励人的积极意义。否则也不会被人们众口相传,传颂至今。那么农村俗语“贫不串亲,富不串邻”,为什么呢?

一、穷不串亲。农村还有一句俗语“穷莫向亲,冷莫向灯”,意思就是:灯火的光热是微弱的,若是冷靠以灯火来取暖,是无益的、没用的。若是穷了靠亲戚、想得到他们的帮助,就如冷了向灯取暖一样,是没用的。人只有靠自己,人穷志不穷。正所谓:爷有娘有还要自己有。

人一旦穷了,一来自己缺乏自信,产生自卑的心理,是难免的。一旦穷了,被人们瞧不起、疏远你、冷淡你,是世之常态。说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多是相互利用的关系。你穷了,便没有利用的价值。反而会时不时的求助于人,给别人增加麻烦,所以会对你敬而远之。

亲戚亦不例外,怕你求他帮忙办事。最怕的是你向他借钱,不借吧,情何以堪。借吧,着急你还不起。干脆早早的冷淡疏远你,让你羞于启齿。这句俗语,一方面说出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现实和无奈。主要是激励你要奋发图强,靠人不如靠自己。

二、富不串邻。社会上存在一种怪象:你穷了,人家瞧不起你。你富了,有人妒忌你。像网传的农民歌唱家朱之文,在村里的境遇,就是活生生的实例。他已经做的很好了,反而被人刁难。

当然生活中,亦不乏为富不仁者。必然受到大家所不齿,这样的人,不用串邻,串邻也不受欢迎。实际上,富人与穷人之间,己经产生了生活的距离,活动范围已经不在一个圈子了。你以一种富有自信的姿态去邻家串门,会给人炫富的感觉。邻居不但不欢迎,反而会心里不痛快。

另外一种意思说的是富人不屑于串邻,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假若邻居是穷人,对于富人来说,是不屑一顾的。对于穷人来说,也不想巴结你,看你趾高气扬的样子。富不串邻,包含着几种意思,反应了生活现实。

总之,农村俗语“穷不串亲,富不串邻”,是生活现实中的无奈,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同时诠释了人生哲学、做人的道理。激励人们以平常心处世,以奋发图强的精神生活。~~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妥,请留下宝贵意见。欢迎大家积极参与探讨三农问题,敬请关注三农优质创作者:英山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删除。

农村俗语:“贫不串亲,富不串邻”这是为啥?

农村俗语:“贫不串亲,富不串邻”,这是为啥?

农村里的一些俗语,都是老祖宗经过千年传承下来的,虽然这些俗语未必百分百的正确,但是仔细一分析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因此我们后人在对待农村俗语的时候,既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又要辩证的了解才是最重要的,这有利于我们少有弯路,加快发展。

而今天我们就了解一下关于贫富的俗语,常言说的好:“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虽然说现在提倡人人平等了,可是由于贫富的关系,这社会上还是有一些差异的。所以农村俗语:“贫不串亲,富不串邻”就很明确的道出了做人的道理。那么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老祖宗会这样认为呢?李子来回答。

关于农村俗语“贫不串亲,富不串邻”,说起来我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90年代的时候,我家里是很穷的。由于人穷的原因,很多亲戚们对我家并没有来往,而那时候我爸为了盖一间屋,借便了亲戚门子,都没能借出一毛钱来,真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记得某一年春节,我跟着我爸、大伯们去城里的姑奶奶家走亲戚。一提到去城里走亲戚,不懂事的我别提有多高兴了,但是我爸却一脸平静,内心并没有什么变化,因为我爸知道亲戚的关系是很微妙的。

果不其然,到城里以后,姑奶奶虽然对我们热情有加,但是姑老爷和表叔对我们乡下人爱理不理的,生怕我们需要他们的帮助,而亲戚的那一副嘴脸到现在我都记着。

就这样,我们在城里吃了一顿便饭后,没有逗留就接着走了。在走时,只有姑奶奶依然热情的盼着我们下次再来,但是下次能来吗?年纪小小的我都不愿意再去了。

而这就是贫穷亲戚和富人亲戚之间的差距,哪时候虽然我们农村里比较贫穷,但是我们农民们还是有骨气的:『你钱再多,我也不会借你一分的,况且借是借不出来的。』

因此通过上述情况来说,我详细的说一下这句俗语:“贫不串亲,富不串邻”的含义。

为什么老祖宗认为“贫不串亲”呢:

笔者认为,而这“贫不串亲”就像我说的上面的故事一样:作为贫穷的人来说,多是很多人争相躲避的对象,而这也是符合事实的。

而当穷人去走亲戚的时候,很多人对穷人的态度有了一个360度的大转弯:“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但看席上杯中酒,杯杯现敬有钱人”。

至于对待穷人,很多人也是正有意思了,在金钱至上的思维下,一些人在酒席上除了对穷人挖苦、冷嘲热讽外,还以高等身份自居,来对待一些家庭困难的送亲戚。

但是穷亲戚并不傻,在久而久之以后,一些穷的亲戚自然就不愿意走亲访友了,因为他们受不了一些富亲戚的对比。就像现在的同学会一样,同学之间的感情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些铜臭气味。

因此来说,这句俗语“贫不串亲”和另一句俗语“人穷莫入众,言轻莫劝人”的道理还是一样的。记得某名人曾经说过,“当你成功后放屁都有道理,但是当你失败后有道理都是放屁”。这一句话虽然不雅观,但是却句句诛心,字字珠玑。

而这“富不串邻”又是怎么回事呢:

虽然说人人平等,但是富人和穷人之间是有差距的,而富人有富人的圈子,穷人有穷人的门庭,如果穷人不识趣的去进入富人的圈子,除了冷嘲热讽外,似乎没有人去帮助你,因此这富不串邻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高中有一位同学,也是铁哥们。由于铁哥们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考进了清华大学,而我却因为不学无术而回家务农。

而哥们哇塞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了一家名企工作,所以哥们又新进入了一个圈子,就是“精英的圈子”,而在这个圈子里,哥们和他们的精英是互相帮助的。

但是对于我来说,哥们似乎变了,从高中时期的无话不谈,渐渐地变得陌生了起来。一次我去找哥们办事,但是这哥们好像躲着我,怕我有事麻烦他。从此以后,我和哥们彻底疏远了,毕竟他有他的阳关道,而我只走我的独木桥。

而这“富不串邻”也是这个道理,一些富裕的人认为,自己如果去邻居家串门,邻居们会以借钱或者办事去麻烦自己。如果自己不同意,就会让邻居以为自己有钱就变味了,而富人求人帮忙也是不用去找邻居的。所以来说,由于圈子的不同等原因,一些有钱人家自然是不去邻居家串门的。

综上所述:

农村俗话:这“贫不串亲,富不串邻”还是有道理的。就像大衣哥一样,虽然现在的大衣哥今非昔比了,但是他还乐意和一些穷邻居在一起。但是这些穷邻居除了给大衣哥带来麻烦外,还能带给他们什么呢,所以来说,这世上就一个大衣哥。

农村俗语:“贫不串亲,富不串邻”这是为啥?

袋中无米遭人弃,

囊中多银笑彼贫。

农村俗语:“贫不串亲,富不串邻”这是为啥?

贫不串亲,富不串邻。这话活脱脱的反映了贫富人的一种心态,人心上一些担忧顾忌。人是有思想心理品性的,有担心有害怕有顾忌有情绪又死要死面子的,无论穷富,穷有穷的忧愁,富有富的顾忌。贫不串亲,富不串邻,就是这种心态的直接表现。

谁人没点虚荣自尊心?人穷人贫就怕人看不起,贫穷串亲访友,心是有忐忑不安的:要不要买礼物?自己穷,贵的买不起,不贵的人看不起;自己穷,会被人瞧不起,去串亲,亲会躲避,不被好好待见,被冷眼相看,易遭排斥,看不惯,谁没点自尊自卑好要点面子?人穷志不短,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就贫不串亲了,人总有自知之明的。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富不串邻也有这种心态。我富人穷,就怕人惦记,怕人嫉妒生恨,何必自讨没趣遭人白眼生妒呢?有的富者富而骄又得意忘形,好串邻显摆炫耀,结果不是遭人嫉妒白眼生恨犯人憎,就是被人惦记而招贼惹祸。所以富者少串邻。智而富的,会富若贫,谦虚低调,不张扬不显摆,低调俭约做人。贫不串亲,富不串邻,也是教人警人之语,值得重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