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人当时都吃过什么样的美食?你吃过哪些?
一路走来,想想以前吃的和现在吃的大不一样,和更早比起来当时觉得已经很美很幸福了。
小时候,也就是六十年代末吧,刚记事时,当时还叫生产队。一到收秋,跟着家人去分红薯,用小木独轮车运回家中,洗净就蒸,不等熟透就拿个先啃着,那好吃得很,特别是里面有一种皮很黄,类似黄梨颜色的红薯,当地人叫“老日红薯”,不管是蒸或烤,过程中流出很多甜汁,吃起来又面又甜,和吃糖没啥差别,印象很深,可惜早就断种了。
七十年代最好吃的我认为是黄饼,用纯玉米面做的,比吃红薯进了一步。把玉米面做成类似现在的火烧,放到烧热的平底锅上烤熟,中间加上熟透的软柿子,那好吃得没法说,现在说起来光想流口水。
八十年代初,最好吃的叫“大蒸馍”,也就是现在的手工馒头,现在人听起来没感觉,不就是馒头嘛,但在当时一提起“大蒸馍”,那可不是平常就吃得起的。
当年的走亲访友,串亲戚,大蒸馍可是主贵东西。你走亲戚提着一篮子蒸馍,主人按规矩收下十几个,剩下七八个让客人捎回去,叫做“回”。
但你想走却走不了,为啥?主人立即派家人趁这礼物走他的亲戚,等你见到自己的篮子里剩下几个的蒸馍的时候,天己经不早了。
回到家中家人就会告诉你:今天你舅来咱家走亲戚了(不一定是舅),拿的礼物就是你提的这蓝,哈哈,听着是不是很搞笑?其实在当时没人笑,很平常的,我家也是经常这样办。你想当时蒸馍平常都吃不起当成礼物,亲戚大都是三五里,转起来很快的。
这段写得有点多,想让看到的给年轻人讲讲,年轻人都没经历过,权叫“忆苦思甜”吧。
八十年代后到九十年代,已经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已经包产到户了,日子是一年比一年强,到如今早已解决了吃的问题。
那吃的都有什么美食?美食也有也没有,你看现在的人大鱼大肉吃腻了,山珍海味吃烦了,就又瞄上了树叶野菜。一句话总结:
不管好赖,吃多了都不美。
不管好赖,吃不到流口水。
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人当时都吃过什么样的美食?你吃过哪些?
不好意思了,小时候我们单位外省人多60年代70年代,那时候普遍比较穷生活困难,但是邻里之间关系好,有什么好吃的都相互品尝,吃过小奶狗肉.猫肉.蛇肉.胎盘.麻雀.田鸡.鳝鱼…,在当时不知道算不算是美食。
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人当时都吃过什么样的美食?你吃过哪些?
我出生于七十年代。
七十年代,全国很多人还没有解决温饱,吃饱饭是最大的追求。我家在南方水稻产区,主粮是大米,由于粮食不够吃,所以,经常吃稀饭。那时候,每顿能够吃上米饭就是最高兴的事,所以,米饭是我小时候最好吃的食物。我现在一日三餐还是吃米饭。
到了八十年代,全国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分田到户制,我们一家人能够吃饱肚子,但余钱不多,没有多余的钱买荤菜吃。这个时候,鸡鸭鱼肉等荤菜就是最好吃的食物,家里每个月能够吃两三次猪肉就不错了。
对了,这里要补充一句,在上个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肥肉也是最好的食物,家里买到肥肉后,赶紧用来熬油,油渣更是香喷喷、酥酥脆的美食,好吃得不得了!
到了九十年代,最喜欢吃的美食是方便面和饼干,既好吃,又不容易坏,携带起来还方便。
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人当时都吃过什么样的美食?你吃过哪些?
六十年代,在农村能吃饱饭就不错了,还美食,七十年代强点也没强多少,主要是玉米和谷子,白面很少我记得最少一年是分十八斤麦子。大米没见过,八十年代逐渐好起来,承包后自己种小麦就以白面为主食,再后来东北水稻面积逐部扩大,就大米,白面成了主食,至于说美食,就是六七十年代的小鸡,杀两只和土豆在一起,那时的鸡肉是黄色的,松花江的江鱼,那时鱼刺软,一斤多重鲤鱼4角钱一斤,多放酱,几个人喝农村酒房烧的高粱酒也就算美食了。其实不饿吃什么都不香,饿了吃什么都是美食,现在好,吃什么也沒有原来的香滋味了,是不饿们原故吧。
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人当时都吃过什么样的美食?你吃过哪些?
七十年代有红薯干、薄蛋片、敲糖,八十年代果丹皮、盐金枣、大大口香糖,大白兔奶糖、桔子糖,九十年代芒果干开心果都不错的
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人当时都吃过什么样的美食?你吃过哪些?
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当时都吃什么样的美食?你吃过哪些?
六十年代初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正值我的童少年时,那时买粮食凭粮证到安国粮店(安广街与安发街之间)排队购买,有高粮米,大楂子,玉米面,小米,大麦米和极少的白面和大米,每人定量是28斤一32斤。副食品供应基本是零,商店货架都是空空的,所以吃饱饭是60年初最大的美食。
粮食不夠吃,肚子总是饿,就到郊区挖野菜,挖不对劲吃完弄的满脸肿,就这样后来也挖不着了,又到家附近的哈尔滨车辆厂(现爱建新城)
内撸摘树叶,回来由家长把玉米面和树叶掺合做菜团子,赶运气好还能在附近豆腐厂买点要点豆付渣回来炒着吃,记忆深刻是赶什么节日,母亲给我们烙的土豆托(饼),做法是把土豆切成絲,配上调料用面抓糊,烙好两面带硬壳,真香,这是我六十年的美食。
60年代最难忘的零食是冰棍,3分钱一根,5分钱一根是奶油冰棍。60年代至70年代初望着安丰街口和端街卖散装碑酒的商亭内陈列各种红肠,干肠,茶肠(有胳膊般粗细)等,就是一种侈望,只能年节或有客人,家长将红肠切成薄薄的小片,放到嘴里都不舍得咽下去。蛋糕(土称槽子糕’),长白糕也是节日食品。
60年未70年代始粮油供应搭配标准是每月每人大米二市斤,面粉八市斤,豆油半市斤,其余是粗粮。那吋的抢手美食是白面大馒头,大米饭。
80年代90年代改革开放,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人们从温饱开始向口味进发,从鸡鱼肉蛋至山珍海味,言称吃饭去,可能面对美酒佳肴,一口主食都没吃。
90年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饮食文化的革命,人们生活越来越好,各式中外歺饮遍地开花,百姓进歺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家庭歺桌上的花样越来越多,90年代流行语句“今天我请客”。吃什么?什么样的美食,芝麻开花节节高,随意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