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百日维新没有慈禧阻挠,中国是否会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帝国主义国家?
不会,绝对不会。
如果没有慈禧他们的阻挠,大清只会撑不过两年。
戊戌变法这么高的评价,实际上都是民国那些搞“全面西化”和现在历史课本上不明所以的吹出来的。
大家只知道戊戌变法要立宪法,大搞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建设,却不知道康有为这帮人压根就是理想主义,不懂得社会学,不知道如何去处理社会矛盾。
甲午战争失败,全天下的文人都支持变法图强。但是维新党上来就说要废除科举,却没有考虑如何安置这些读书人,反倒是天天怼这些读儒家经典的学者,一下子便失去了士人人心。
而且为了控制兵权,竟然把手伸向了本来已经不打算管事的慈禧太后那里,又可以说是自己作死。
大搞文字工作,却不兴实业救国,没有经济基础,也不得民心。
戊戌变法,说白了就是一个在科举上不得志的小人,还想给皇帝献媚,然后就领着一帮热血青年在那里胡闹。
如果慈溪不阻挠,张之洞、李鸿章也不会配合,聂士成、袁世凯也不容许,皇族成员也会站出来打击这些所谓的变法党。
到时候清国必然四分五裂,列强也将趁势下手瓜分中国,那中国的结局怕是要更惨。
真要说变法,倒不如看看袁世凯在天津的新政,整得有理有条,合理的调解了旧书生和新学者之间的矛盾,把天津的经济和民生都提了上去。
什么叫变法救过,康有为和袁世凯比,差远了。
如果百日维新没有慈禧阻挠,中国是否会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帝国主义国家?
不会,因为戊戌变法根本就不可能成功。即便没有慈禧阻挠,也不会成功。
说到清末的戊戌变法,很多人喜欢拿它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做对比,认为既然日本的明治维新都能成功,那么中国的戊戌变法只要能推行下去,必然也能成功。
但是其实,日本的明治维新和清末的戊戌变法完全是两回事,没有可比性。
首先,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推翻了阻挠改革的德川幕府,日本维新派相当于是以革命者的身份推行的改革。而当时的中国,大清对应的是日本幕府,中国的维新派如果不把大清朝廷推翻,改革将无从下手。(原因后面会详细分析)
其次,日本在改革之前,已经具备了改革成功的绝大多数条件,只欠政府正式宣布改革的动员令。而清朝在推行戊戌变法时,基本上不具备改革的成功条件。
上面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明治维新前,日本从上到下都希望改革,日本人并不排斥全面西化。并且,日本的经济组织管理体系跟当时的欧洲国家很类似,都是小中央的管理体制。既得利益者并不多,全面改革的阻力很小。(日本没有科举制,绝大多数的老百姓没有上升渠道,没兴趣维护现有体制)
第三,日本的维新变法是由一群老牌日本政治家推动的。这些人非常善于权谋术,把整个变法玩的如火纯青。
基于以上三个基本前提,日本在推翻了德川幕府后,便飞速的进入了改革轨道。
而当时的大清呢?跟日本完全不能比。
首先,清政府的存在,本身就是变法的最大阻挠,不改变清政府,变法无从下手。
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举个例子,八国联军事件后,清政府推行新政,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外国制度。当时这帮人对君主立宪的概念是这么理解的:君主立宪首先应该要保持皇帝和皇室的权力,虽然皇帝也要受到一定的制约,但不能搞英国式的虚君政治,而应该学习日本或德国式的立宪。
说实话,当时的德国皇帝、日本天皇,权力已经很大了。但是五大臣回国述职后,慈禧等人还是觉得不满意,认为应该还要加强君权。于是到最后,清政府就弄出了一个让很多人都失望透顶的《钦定宪法大纲》。
这部《钦定宪法大纲》一共有23条细则,其中14条讲的是“君上大权”,9条讲的是“臣民权利义务”。没有一条内容是关于限制君权的条款。
↓《钦定宪法大纲》原本
事后,原本拥护清政府的立宪派立即跟清政府翻脸,开始逐步倒向了革命党。在当时的立宪派看来——既然清政府不愿意放权,那就没必要再拥护这个政府了。
(清末新政虽然比戊戌变法晚了十年,但两次改革的内容是一样的。戊戌变法也没有限制皇权的内容。)
另外,戊戌变法一个期间还有“五不议”,也就是辫子不能剪,旗人特权不能免,太监不能裁撤等不议内容。也就是说,戊戌变法的深度其实很浅。当时即便推行了这次变法改革,变法的实效性也并不高。
就好比洋务运动,只治标不治本,清政府始终没有质的变化。而想要有质的变化,清政府又必须要否定它的自身。但是否定自身的阻挠又太大了。
因为如果中央不放权,那么民间团体肯定就不买帐;如果中央放权了,中央的既得利益者又不买帐;如果皇帝给汉人太多权力,满人们会不买帐。如果皇帝依然给满人过多的特权,汉人们又不买账。
这么多利益关系要处理,别说是光绪了,就算是慈禧也未必能镇得住场子。(后来由慈禧主持的新政,其实也是失败的)
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就是戊戌变法前,清朝没有类似于日本的倒幕战争,没有把一部分人在变法前,从权力圈子中踢出去。
第二,当时中国反对变法的人太多了,不单单只有慈禧和以她为代表的顽固派。
其实,戊戌变法的目地并不是君主立宪,而是光绪要从慈禧手里收回权力。当时的慈禧笼络了大部分既得利益者,光绪认为自己要夺回权力,就必须打破常规。结果他的变法主张,立即就遭到了多数人的反对。
比如,当时的士人阶层(没有考取功名的读书人)就很反感变法。戊戌变法前,读书人考科举,考的是四书五经。但在戊戌变法期间,光绪主张在科考中改考策论,废除四书五经。在我们现在看来,四书五经有这个那个不好,但是在当时对于读书人来说,他们每天都看四书五经,突然考策论,他们不会啊。这等于是断了他们的生路。
这就好比咱们家今天考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九门课,但到了高考那天,突然说要改考四书五经,学生们都不会,全傻眼了。你说学生们会支持这种改革吗?
还比如,戊戌变法要裁撤一部分衙门。但是光绪却没有善后处理,只是蛮横粗鲁的把官员直接裁撤,相当于是把中间派的官员推到了慈禧一方。把他自己变成了光杆司令。
这里多说一句,其实清末新政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君主立宪,而是朝廷觉得地方督抚的权力太大了,要收回权力。摄政王载沣利用立宪打压汉人官僚的目的太明显了,以至于汉人官僚根本就不支持新政,继而又倒向了革命党镇营。
第三,戊戌变法的主持者都是没有任何经验的妄人,这些人毫无政治权谋,把整个变法玩的一塌糊涂。
在推行戊戌变法的维新派中,光绪无权,而康梁等人又是那种不知道官场规矩的人,当时像李鸿章、张之洞这样的人,都曾经表示支持变法,如果把他们拉进来,变法最后的结果未必会那么惨。但康有为等妄人看不起他们,不屑于和他们同流。
比如,康有为曾经和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的荣禄有过这样的一番对话:
荣禄问康有为:固知法当变也。但一二百年之成法,一旦能遽变乎?(咱们大清实行的制度已经两百年了,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大家改变观念,支持新法)
结果康有为居然跟荣禄说:杀几个一二品的大员,法即变矣!(杀几个既得利益者,大家就支持变法了)
荣禄听了康有为的肤浅之言,立即就断定变法不可能成功。因为光绪本来就是光杆,裁撤旧衙署的罪了一批官员,改革科举考试又得罪了一批人。现在光绪居然让康有为这种狗屁不通的人主持变法,而康有为居然还提出杀几个一品大员震慑整个官场的言论。这无疑是把整个官场全部推到慈禧一方,把光绪变成真正的孤家寡人。
一个没有任何人支持的寡人,怎么可能变法成功呢?
所以说,戊戌变法想要成功,绝不是杀几个一品大员,发布几部从西方国家照抄而来的政策制度就能成功的。不在清政府内部做一次大规模的人事清理,不邀请老牌精英政客出来给光绪站台,彻底把清政府从一个封建王朝进化为具有近代意义的政府,变法是不可能成功的。
但如此变法,却又不是光绪变法的初衷。因为戊戌变法的失败,从一开始就是可以预料的的结果。
最后再说说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之所以要发动政变,并不是她真的不支持变法,而是她不支持康有为主张的那种变法。除去上面所说的之外,康有为当时还在《请断发易服改元折》里提出了剪发辫,易服饰的要求。撇开今日观点不谈,这样的要求在当时无疑是对于满族统治的一种否定。别说慈禧不可能答应了,整个满族贵族和一部分汉人官僚也不会答应。慈禧所做的,只不过是顺应了官场的“民意”而已。
如果百日维新没有慈禧阻挠,中国是否会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帝国主义国家?
百日维新又被称为“戊戌变法”,这是在光绪领导下、慈禧的幕后“监督”下,晚清做出的一次改革尝试。不过这次改革最终在慈禧和顽固派们的共同打压下失败了,戊戌六君子也喋血了菜市口。
这次变法还带来了一个重大的副作用,那就是:庚子事件的发生。慈禧之所以在1900年对十一国列强宣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外国列强们强烈地干涉了晚清的内政。
慈禧一开始在戊戌变法之后是准备废掉光绪的,不过由于外国公使们的强力干涉才变成了“软禁”。这也是慈禧后来对十一国列强宣战的核心原因之一。说白了就是,让慈禧落后挨打、割地赔款都没关系,但是千万不能干涉慈禧的核心利益——权力。
我们一起来分析两个问题:一是,百日维新为什么就失败了呢?二是,假如慈禧不阻止百日维新的话,大清朝能变成世界列强之一吗?
在晚清那种大背景和模式下,百日维新是不可能成功的百日维新在历史上又叫做:戊戌变法。这次变法是在慈禧的默许下,由光绪帝主持、康有为和梁启超以及一些知识分子负责执行的一次改良运动。戊戌变法总共只持续了短短的103天的时间就失败了,所以历史上叫做《百日维新》。
首先来谈谈慈禧为什么要默许光绪帝进行这次变法运动呢?
按道理说,慈禧是不会把权力让给任何人的。可是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慈禧不得不这么做,本质原因只有一个:减轻来自外界和内部的压力,说白了就是转移矛盾而已。
大家知道1895年发生了著名的中日甲午海战,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大清朝惨败给了邻居日本。这也表明洋务运动所有的成果都毁于一旦了,此次战败导致举国哗然、人神共愤。大家终于彻底的看清楚了大清的腐朽和慈禧的本来面目。
甲午海战的失败对于慈禧、对于大清的打击是致命的。以前败给欧洲列强还可以说是“技不如人”、发展时间有限等等原因。但是败给日本就是弥天大败了,因为日本当年和我们一样也是被欧洲列强侵略的对象,结果人家凭着《明治维新》彻底雄起了。
反观大清却是在堕落的道路上一路滑向了更深的深渊。
当时整个大清朝不管是外部群众、知识分子,还是内部的各级官员都积极要求大清进行变革。慈禧也是为了推卸战败的责任,于是乎,慈禧老人家移居颐和园,让光绪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革——百日维新。
我们一起来看看:百日维新为什么最终会失败了呢?其中不光有慈禧的问题,光绪自己的问题也很多。
百日维新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的,主要内容是:改变大清的朝廷结构、大量任用新人,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等;鼓励个人办工厂和企业;开办新式学校,废除科举考试和八股文;训练新式军队、裁撤了很多衙门和官员……
大家看了上面的举措是不是觉得很彻底、很厉害、很有点“全面西化”的意思了。不过想法是很美好的,现实却是无比残酷的。上面的任何一个举动都会让晚清顽固派、保守势力、既得利益者们誓死反对的。
我们简单的分析一下,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吧:
1、慈禧当时虽然搬到了颐和园去住了,也对外宣称由光绪统一负责大清事物了。可是这都是权宜之计而已,慈禧本质上是为了推卸甲午战败的责任罢了。慈禧这样的权力狂是不可能放弃手中的权力的。
2、百日维新在很短的时间里进行了太多、太彻底的改革。这些改革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有些制度上、模式上、思想上的顽疾是不能够一鼓作气全改掉的。
3、光绪当时虽然是皇帝,慈禧也答应了让光绪放手去干了。可是光绪在当时的资历尚浅、朝廷里的当权者又不是光绪的人,何况还要根本性地触及当权者们的利益,失败也就是个必然结果了。
4、光绪当时任用改革的人也不靠谱,例如:康有为、梁启超们最多算个知识分子而已,“纸上谈兵”没问题,真正的改革起来就不行了。他们最后居然想出了要围攻颐和园、活捉慈禧的馊主意,失败也就是必然的了。
总之一句话,慈禧让光绪去改革只是推卸甲午战败的责任而已,外加上改革太急又触犯了很多当权者的利益,改革派们又是一群书生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场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最终只持续了103天就以失败告终了。
简单的谈谈:假如慈禧不干预的话,戊戌变法后的晚清能变成“世界列强”吗?首先发表我个人的坚定而一贯的看法:即使慈禧不阻拦的话,戊戌变法也不会成功;即使戊戌变法最后成功了的话,晚清也不会成为当时的“世界列强“的。
光绪剧照
前面说过了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了。其实失败的本质原因不是慈禧、也不是顽固派们的阻挠。失败的本质原因只有一个:思想还是那种思想、意识还是那种意识而已。一个人人都想当君王、都想一个人说了算的社会是不可能变成现代国家的。
我来简单的分析一下:为什么说没有慈禧的阻挠、即使变法成功了的话,晚清也不可能变成“世界列强”呢?
原因一: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前面说过了之所以慈禧同意变法,其实原因只有一个:甲午战败了,国内矛盾和压力太大了,大家都迫切地需要改变现状而已。
大家应该知道甲午战败后果的,那就是割地、赔款,一共要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这还不算利息。说白了,大清朝当时是内忧外患的状态了,不可能靠着一次变法就彻底雄起的。
还有当时的大清朝已经成了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了,即使变法成功了之后,外国列强也不会放过大清朝的。试想一下,都到了嘴上的“肥肉”谁又会吐出来呢?
原因二:二千多年的封建思想,靠一次变法是改变不了什么的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我们一共经历了400多位皇帝、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了。当时几乎所有人的思想里面都是:皇帝是必须的,没有皇帝没法活、人人都想当君王的思维模式。
我认为,即使光绪变法成功了之后,难道光绪会交权、会变成不问世事的闲人,当然是不可能的了。变法成功之后,光绪一定会变成第二个慈禧的,康有为就是第二个荣禄。
原因三:晚清当时已经人心涣散了、已经不可能举全国之力去变法了
自从1840年晚清被外国列强砸开大门以后,往后就是一路的落后挨打的死局了。这不是最可气的,最可气的是:晚清明知有问题,还一味地抱着老思想、老套路不放。最终是在落后挨打中继续落后、继续挨打了。
大家不要忘了一件事情:晚清的挨打以及赔付列强的几十亿两白银,这些成本最终一定会全部转化到老百姓身上去的。
慈禧们该吃继续狂吃,一顿饭几百道菜;该玩乐继续玩乐,盖个院子花几千万两、过个生日又是几千万两。
可是苦难的一定是晚清的群众们,他们一天到晚的忙碌干活、交税、服徭役,最后连一件完整的衣服、一双鞋都没有,一顿饱饭都吃不上。此时的晚清是慈禧的天堂、老百姓的地狱。
当时的晚清已经到了人人喊打的局面了,即使变法成功了也挽回不了民心士气的,例如:1900年八国联军来了之后,扶梯子、带路的人很多,这就是用行动的证明。
肯定有很多人会拿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做比较,大家会觉得:明治维新的成功能让日本崛起,那么戊戌变法的成功也一定能让大清崛起。我认为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的……日本明治维新从1868年开始,日本天皇与臣子、百姓们是上下齐心,历时整整三十年才彻底改变了日本。当时的晚清已经完全的病入膏肓了,慈禧又不愿意彻底的放权而且时间又非常的短暂,也就完全不可能成功了。最后我想说,思想不改变、模式不改变,不管怎么折腾都是没用的。即使戊戌变法成功了,光绪也会变成下一个慈禧的。这块土地上最大的问题是思想的问题、思维模式的问题,说白了还是人的问题……如果百日维新没有慈禧阻挠,中国是否会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帝国主义国家?
首先纠正一点,当今世界的帝国主义国家还真像大熊猫一样是稀有动物,不但数量上太少,而且生存环境恶劣,属于濒危级别,行将灭绝。至于世界级别的,给你个天文望远镜也找不到。
帝国主义是什么?是君主威权的帝制,是杀害记者的沙特、王妃跑路的阿联酋。日本、英国的君主立宪也远称不上帝国主义国家。世界级的帝国主义有古罗马、波斯、奥斯曼、清朝之前的中央政权,他们的确曾经威力无比、不可一世。但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再强大的帝国也逃不脱灭亡的命运。
20世纪后的世界,民主潮流浩浩荡荡,已经没有了帝国的生存空间,更不会出现世界级的帝国。而且我们要弄明白这一点,晚清变法的初衷是让大清效法日本,限制皇权,逐步和世界接轨,而不是走向相反;如果是为了加强皇权,还有变法的必要吗?
历史上有很多改变中国命运的机会,但中华民族都阴差阳错和它擦肩而过。中国人画地为牢,把自己围困在亲手建造的长城里,夜郎自大、故步自封。
当欧洲出现工业革命,人类插上自由的翅膀自由飞翔时,中国的精英们还在甩着大辫子,跪拜天子、山呼万岁。
20世纪初,华夏古老文明在欧洲现代文明碰撞中不堪一击;清廷就像那头黔之驴,一次次被西方这头猛虎蹂躏。清廷煞费苦心搞了几十年的洋务,号称拥有了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海军,但却被日本这个弹丸小国打得满地找牙,打得北洋水师找不着北。血淋淋的事实证明,甲午之耻,不仅是国耻,是制度之耻。也告诉世人,制度不改革,经济就是无本之末,无水之源。
当那头黔之驴在老虎的挑衅中除了弹腿再也无计可施的时候,面临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被一口口吃掉。清廷就是那头黔之驴,而俄罗斯、日本等列强就是那头张开血盆大口的老虎。。。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一大批仁人志士把个人荣辱置之脑后,开始思考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奋不顾身投入变法维新运动。光绪皇帝在他们的感召下,下定壮士断臂的决心,驾驶着清廷这支风雨飘摇的轮船驶向光明的彼岸。
可是船上的特权阶层是既得利益集团,他们恐惧光明,他们把改变看做洪水猛兽,他们眼中这船虽然破败,但那只属于大清的无尚荣光,百姓只有陪葬的义务,没有资格决定它的命运。他们宁可船毁人亡、同归于尽,也不给国家一线生机。
因此,慈禧和荣禄对变法的大臣举起了屠刀,英雄血溅菜市口。有望使中国在短期赶超日本的戊戌变法就这样在血雨腥风中夭折了。
没过多久,清廷四面楚歌的时候,为了挽救灭亡终于下决心实行君主立宪,和力主共和的革命党人开始了一场赛跑。但为时太晚,一九一一年没过,革命跑到了立宪的前头,清朝小皇帝黯然退位,满清的统治终于走到了尽头。
如果那时慈禧还在,不知道作何感想。
那么,如果慈禧不阻挠变法,清廷的命运会怎样,特权阶层的命运又如何?中华民族的命运又如何呢?假如戊戌变法成功,满清皇帝就会象英国国王和日本天皇一样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中国人民尊敬,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是国家名义上的元首。爱新觉罗家族和满清皇室就会无比荣耀,他们的人生道路也会是平坦、宽敞的金光大道。
假如戊戌变法成功,中国的政权交接再也不是腥风血雨、你死我活;再也不是暗箱操作、尔虞我诈,再也不会兄弟同室操戈,父子兵戎相见;再也不会让一个民族陷入战乱,一个国家陷入动乱,去为他们头上的皇冠而买单;再也不会让无数人的鲜血去染红他们脚下通往龙椅的红地毯。那时候的政府交接是一场国民的狂欢,是一场盛大的节日。是失败者心悦诚服地对获胜者说声“祝贺”,是胜利者彬彬有礼地说声“谢谢”。
假如戊戌变法成功,清朝皇室在国人心中拥有绝对的权威,没有人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去“犯上作乱”。就没有后来的军阀混战,生灵涂炭。中国会在不久之后赶上日本成为亚洲经济军事强国。
假如变法成功,日军就不敢染指中国东北,就不会有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的国耻就不会发生。
假如戊戌变法成功,中国就会赢得几十年和平环境,全国人民就会万众一心发展经济,振兴中华。中国的教育事业也会达到长足发展,就会收获无数二十世纪世界科技革命的成果,中国会自然而然地跃升为世界上文明程度最先进的国家。
假如变法成功,中国就会成为世界上的强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就会成为维护地区稳定的基石。日本法西斯和德国纳粹就不敢悍然发动二次世界大战,人类也不会遭受空前浩劫。
假如变法成功,外蒙也不会在俄罗斯的怂恿下提出独立,中国的版图还是海棠叶。
假如变法成功,我们也会很自信对日本就台湾乃至琉球提出领土要求,未必见得通过与日本发生战争的方式,双方可以一致对北,从北方获取更大的领土空间,协议留出给日本的好处;如日本冥顽不化,适当打疼他们一下,让他们跟上中华民族的脚步亦步亦趋,对他们恩威并施,必要时也让他们也能够尝点甜头。
假如变法成功,数十年后的东亚秩序将由中国来引领决定。
历史不会重来,历史也没有“假如”。我们只能珍惜现在难得的国际环境,奋发图强,为了国家繁荣、富强,为了后人不再说起我们时还用“假如”二字,努力奋斗。
如果百日维新没有慈禧阻挠,中国是否会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帝国主义国家?
不会。因为世界背景变了,清朝也没有时间去发展了。何况,“百日维新”的失败是多方面的原因,不全是顽固派阻挠的结果。
世界形势的不断发展,让清朝丧失了崛起的机会。19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进入19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各种“发明创造”层出不穷,催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不仅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也刺激了生产关系的变化,让“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了新土壤。自此,“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日新月异,很快便改变了世界的形势。一方面,列强加紧了殖民地掠夺的步伐,构建了世界殖民体系。另一方面,国内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衍生出了一大批垄断组织,更加助长了“帝国主义”的行径。
-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正是赶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在“明治维新”的推动下,顺势成为了列强之一员。在打败清朝后,一跃成为了“帝国主义”国家。
反观清王朝,几乎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发起了“洋务运动”,企图“富国强兵”,奈何与日本相比,就相形见绌、收效甚微了。期间,洋务派开办了各式各样的工厂,使得国力为之一振。又是建立了新式海军,向国防近代化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一场“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富国强兵成为了奢望。可笑三十余年的努力,一朝付之东流,化为乌有了。同时,“甲午战争”的失败,也让清朝丧失了崛起的机会。
“甲午战争”失败后,国内知识分子痛定思痛,开始寻找救国强国的“法子”,“百日维新”顺势而来。清朝在经过“洋务运动”的输血后,出现了“中兴之象”。但“甲午战争”的失败,却是惊醒了大多数人,知道单纯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已经行不通了,唯有改革才能使清朝走上富强的道路。于是,以康梁为代表的“百日维新”开始了,着力点在于政治体制的改革。不过,很可惜最后失败了,只实行了短短三个多月。而失败的原因,无外乎资产阶级没有发展壮大起来、主政者没有实权,以及康梁等人“异想天开”太“急于求成”了。另外,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的刻意阻挠,亦是“百日维新”失败的重要原因。
此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已经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即“帝国主义”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帝国主义列强,已经把世界瓜分的差不多了,大多数地方都变成了他们的殖民地,成为他们原料的供应地和商品的倾销地了,不断压榨着殖民地的人们。假使清朝看到了这种世界格局,亦是无能为力,只能“望洋兴叹”,求求他们少割点地了。
总之,“百日维新”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失败的。即使勉强维持下去了,亦是无法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须知,从一个“两半”社会跨越到“帝国主义”需要大把的时间。而清朝自己没有多少时间了,“帝国主义”国家也不会给清朝发展的机会。如果百日维新没有慈禧阻挠,中国是否会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帝国主义国家?
不可能!晚清时代百废待兴,但这只是一厢情愿,百病缠身,指望一点药品难以痊愈。历史就是在这样的磨练历练中进步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