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慈禧不跑,死磕八国联军,结果会怎样?
八国联军侵华时,慈禧倒也是想倾举国之力硬气一把,但现实却狠狠的扇了慈禧一巴掌。
名义上,慈禧手握光绪这个傀儡皇帝,还是大清朝的最高统治者,但实际上慈禧已经控制不了当年她一手提拔的封疆大吏了。
八国联军入侵时,慈禧下令各地的巡抚总督出兵勤王,然而出人意料的一幕发生了。
湖广总督张之洞说: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两广总督李鸿章态度更是嚣张,直接说: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像张之洞、李鸿章都是慈禧一手提拔起来的重臣,理应唯慈禧太后的马首是瞻才对,为什么敢于直接对抗慈禧的命令,还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来?
张之洞、李鸿章敢这么说,是因为他们有这个本钱!
慈禧作为当时清政府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代表的是清朝统治阶级的利益。清朝的统治阶级是谁?自然满人!
在清朝的前中期满人掌握着绝对的权力,汉人的士大夫很难进入权力的核心。可是到了晚清时期,曾经风光一时的八旗贵胄们已经沦为了只会抽大烟、斗蛐蛐、遛鸟的平庸之辈,慈禧不得已才会启用汉人出身的李鸿章等大臣。
这个原因,就是张之洞、李鸿章等人敢于抗命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个已经破烂不堪的大清帝国,离开了李鸿章们还真的运转不了。
其次,已经并入膏肓的晚清政府,已经失去了对各地巡抚总督们的掌控能力。在清朝中前期,清政府引以为傲的八旗兵驻防的全国各地,能够很好的制约各地的总督巡抚。但是清朝后期,八旗兵的战斗力已经不堪一击,倒是地方汉人武装势力兴起,比如说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等淮军、左宗棠的楚军。
换句话说,像李鸿章、张之洞这些汉人出身的封疆大吏,他们手里有兵,而且这些兵是直接听命于他们的。
有兵还不行,还得有钱。
张之洞李鸿章都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们在担任督抚期间,在自己的辖区内兴办实业、建立工厂。比如说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而这些工厂,实际上是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而不是慈禧手中。
结合以上种种原因,当张之洞、李鸿章等人认识到清政府根本无力对抗列强之后,选择了抗命。非但如戏,李鸿章等人还越过了清政府,直接和列强签订协议,避免了江南半壁被列强入侵。这就是东南互保!
除了以李鸿章为首的汉人封疆大吏隔岸观火之外,当时很多的百姓对于列强入侵其实也是无动于衷的。
虽然当时义和团运动是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但对于其他很大一部分底层民众来说,对于洋人的入侵相当漠然。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军的军舰沿着珠江北上,和清军的战船交战,珠江沿岸站满了围观的百姓,他们可不是来帮助清军的,而是来看热闹的。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当地的老百姓反而是帮八国联军引路。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也!大清国是满人的大清国,和底层百姓毫无关系!
慈禧这个时候想倾举国之力,已经不可能了!
如果慈禧不跑,死磕八国联军,结果会怎样?
答:在晚清落后挨打的71年里,1900年的“庚子国难”,公认是被“揍得极惨”的一次。以一位伟人的话说:“中国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进入到20世纪的”。而晚清“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扔下北京城撒腿跑路的一幕,更是这场耻辱国难里无比“扎眼”的景象。不过这事儿,真要先给慈禧说句“公道话”:她确实是“坚持”到北京沦陷前夜,才撒丫子逃跑的。
当时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的时间,是1900年8月14日。而在两天前的8月12日,清军的将领们还在奏折里玩命海吹,大书特书自己“大破八国联军”的“光辉战功”,真哄得慈禧心花怒放,还下旨嘉奖了好几位“功臣”,没想到才两天不到,就被八国联军活活打到了眼前。
也正是因为“打脸”太突然,所以当时慈禧的跑路,也跑得十分匆忙:就是一群小太监,护送着包括慈禧在内的千把号人,急火火离开了北京。甚至一向养尊处优的慈禧,这次连生活日用品都没带。跑路的最初几天,连换洗的衣服都没有,饿了只能吃点小米粥,可以说受够了“洋罪”。
如此“洋罪”,自然也叫多少后人叹息:都到这地步了,慈禧干嘛一定要跑呢?就不能横下一条心,在北京城和八国联军拼一场?其实,这事儿不是不拼,而是真拼不过。
就以北京沦陷前后的景象来说,当时保卫北京的清军,阵容也是十分“庞大”:当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北京城里包括“武卫军”“甘军”“虎神营”等各支武装力量,加起来有十万人之多。而八国联军的总兵力,当时不过一万五千来人,而且还各有各的算盘。可就这么点儿兵力的八国联军,北京城外一顿猛攻,“十万清军”就乱了套,不但京城土崩瓦解,这些本该“保卫大清”的军队,还“溃兵如潮,沿路抢劫,都城大乱”,活活现眼。
仗打到如此地步,难道是大清的装备太弱?还真不是。比如当时参加战斗的武卫军,就配备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克虏伯75厘米野炮”以及“毛瑟连发步兵枪”“毛瑟骑兵枪”。尤其和甲午战争时代不同的是,清王朝当时已经高度重视“装备统一”问题,这些精锐部队的装备,都是统一采购,再不是甲午战争时“乱七八糟”的模样,弹药也十分充足,单是在天津,就储备了近四百万发子弹和近十万发炮弹。
此外,为了打好这一仗,清王朝还不惜血本,向南北各省大量摊派,储备了大量粮草,建立起了四通八达的运输网。可以说,“庚子国难”前的清军,是要钱有钱要装备有装备,打这一仗的态度,那是相当认真。
可如此“认真”的准备,却打成了一片狼藉。就以清王朝储备无比充足的弹药来说,天津沦陷后,储备在天津各个军火库的弹药,都成了八国联军的战利品。仅天津东沽、西沽等地,八国联军就缴获了几百门克虏伯火炮与三万多支枪械。足够八国联军每人装备两件。至于各个府库的弹药,也全被人家搬运一空。就连清王朝之前苦心建立的运输线,特别是河北地区的水运河道,最后也全都“方便”了八国联军。
可以说,清军这么多无比认真的“战备”,最后全都给八国联军“神助攻”。
那难道说清军作战不认真?恰恰相反,在八国联军侵华的全过程里,八国联军的随军记者甚至士兵,也多次记录下清军的战斗精神。比如在保卫天津的战斗里,清军就在大沽炮台、紫竹林等地浴血阻击八国联军,甚至让对手发出了“有些地方竟被打的千疮百孔”的惊叹。
那既然“作战认真”“装备先进”“准备充分”,为什么这场大战,最后却打成了如此耻辱模样?首先值得一说的,就是“装备先进”的清军,那战场外的表现:在北京城里的大肆抢掠,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小儿科”。八国联军还没攻破北京城时,“甘军”“武卫军”等“大清精锐”不但已疯狂抢劫,还把抢来的珠宝在北京城里公然售卖。甚至许多军队带的鸦片烟土,都是“堆积如盐包”,这样的“精锐”,又能打得了什么仗?
而且,就算是这些军队真想“拼一把”,能力却也有限。八国联军常吐槽的一件事,就是清军低下的战斗素质:开枪时“故多发虚弹”,开炮时“中而轰死人少”。至于白刃战能力?那更是几乎没有,面对刺刀常见撒腿就跑。这种既无准头又无搏命精神的军队,又怎能守得住北京?
也正因如此,跑路的慈禧,也招来不少同情声:摊上这样的军队,不跑路难道还要等死?可这事儿,却还要看另一个事实:槽点满满的大清军队,真的是一点仗也不能打吗?
其实,在整个“庚子国难”里,我们可以看到的,还有另一个怪现象:虽然在慈禧的指挥下,十万大清军队把北平天津丢了个精光,但待到慈禧匆匆跑路前后,如断线风筝般的清军,反而打出了不少漂亮仗:比如塘沽之战,清军李安堂部就拼死抵抗,重创了傲慢的俄军,还击伤俄军主帅尼尔皮茨。后来还是在李鸿章的“劝说”下,李安堂才含恨撤退,撤退前他还引入海水,冲毁了八国联军的物资,给八国联军留了个教训。
1900年10月29日,清军还在紫荆广昌一线,浴血阻击了八国联军。虽然经过激烈的战斗,清军不得不撤退到平型关一线,却也给了八国联军不小的伤亡,让法军德军先后撤退。娘子关的战斗,也让法德军队吃了不少亏。这些战斗,虽然也多以清军战败告终,但比起之前慈禧指挥下的天津、北京战役,打的真是可圈可点。
以这个意义说,清军毛病虽多,但并非完全不能打。之所以暴露出那么多毛病,说到底并非中国近代的兵不行,却是慈禧不行,“大清”不行。
但不管怎样说,单从军事角度看,“庚子国难”依然是场不折不扣的耻辱。看过这样的溃败,再对比半世纪后,朝鲜战场上那支肩负“保家卫国”使命,在冰天雪地里硬杠“联合国军”的中国军队,那支让某位“二战名帅”发出“谁想跟中国陆军打仗,一定有病”惊呼的中国军队。相信就一定能理解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那一声穿越时空的呐喊。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参考资料:唐宏胜《清军与八国联军之役》、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京津蒙难记》、孙丽萍,陕劲松《慈禧在山西的53天》、王树增《远东:朝鲜战争》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如果慈禧不跑,死磕八国联军,结果会怎样?
还别说,原本慈禧太后真想过死磕八国联军,只不过很快被现实教了她做人。
1900年,清廷以光绪帝的名义,并由慈禧太后亲自拟定懿旨,向英、美、法、德、俄、日等十一个国家宣战,消息一出,瞬间震惊海内外。
要知道,当时的世界上,最强大的也就这几个国家了,而慈禧太后的这种举动,相当于单挑整个世界,这种“壮举”,真的可谓是前无古人。
硬气不硬气?那是相当硬气,这算是清廷在晚期最刚的一次官方表态了,慈禧太后也认为,用泱泱大清来死磕洋人,绝对是十拿九稳的事儿。
只可惜,这种硬气并没有维持太久。
有道是砍头的生意有人做,但赔本的买卖却没人干,慈禧太后的这道宣战令一下,地方上的总督巡抚们,第一个反应就是,慈禧疯了!
先是作为传达清政府文件精神的邮政大臣盛宣怀,他亲自要求这个宣战诏书只传达到督抚一级,并且,还不辞辛苦的,通电同僚不要奉诏。
紧接着,两广总督李鸿章公开表示: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然后,湖广总督张之洞也表示: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据说,张之洞的幕僚最早起草的声明中,写的是“臣待罪江南,不敢奉诏”,是张之洞亲自改成了“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还有,两江总督刘坤一、山东巡抚袁世凯也都表示,剿灭义和团是他们的职责所在,至于洋人跑到京城了,抱歉,他们不负责。
这些在地方上,要钱粮有钱粮,要兵有兵的大员们,为何会不听慈禧太后的调遣呢?因为,他们都知道,慈禧太后的这个宣战令,完全是赔本的买卖。
首先,在慈禧太后的宣战诏书中,大致的意思是,西方国家欺负她们孤儿寡母,因此,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只要开战,那么就必须和他们拼了。
问题是,怎么拼?如何拼?从哪里拼?换句话说,这个宣战令,既没有战略计划,也没有具体目标,这让地方上的大员们一头雾水。
只要牵涉到打仗,无论大小,都应该有具体的目标和行动计划,但慈禧太后的这道诏令,完全不知所云。
其次,如果真的开战,除了惨败,还是惨败,在这之前的几场对外战争里,哪一场赢过?中法战争?还是甲午战争?
三番五次的惨败,并非完全是清政府的军事实力不行,更多的清政府“不行”,因此,不管战争胜负如何,最终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割地赔款。
一两个列强都被欺负得不敢反抗,现在要单挑整个世界?梁静茹还没出生呢。
还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假如真的开战,这场战争如果打输了,对于那些地方上的大员个人而言,只有两个结果,要么战死,要么背锅。
先前,武卫军的聂士成,在与义和团的对抗中,打得有声有色,尤其是在廊坊一战中,成功地进行了阻击,但最终还是被包围,死在了炮火之下。
还有董福祥,作战十分勇猛,但只因多次炮轰东交民巷的使馆区,被八国联军定为首凶,要求慈禧太后将其处死,虽说最终逃过一劫,但从此永不述用。
“珠玉”在前,让地方上的大员们,如何敢再次拼了老本,舍了家业去给清政府玩命儿?
他们早就看明白,时代的变革已经是无法阻挡,而在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时,腐朽的清政府除了瞎折腾,完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因此,听调不听宣,也就十分正常了,没了地方大员的支持,也就没有了死磕的资本。
当然,清政府也尝试过硬刚八国联军,只不过清军的战斗力,不仅让洋人们大感意外,还让一位忠臣良将羞愤自尽。
在宣战诏书下发后,并非所有人都没有行动,长江水师大臣李秉衡就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响应,并且,带着亲兵,一路上历经艰难险阻,花了一个月时间,赶到了京城。
对于李秉衡的到来,慈禧十分高兴,马上提拔李秉衡为京畿清军的负责人,并且加封其可以在紫禁城内骑马等诸多其他赏赐。
面对慈禧太后的重用和赏识,李秉衡顿感激动万分,主动请缨,向慈禧太后提出前往一线,去抵御八国联军。
结果,信心满满的李秉衡,被清军“惊人”的战斗力给惊呆了。
李秉衡带着大军行至杨村(今天津武清县)时,遭遇八国联军,对方只是放了几枪,这边的清军马上做鸟兽散,连营寨都没来的及扎起来,遂即就全军溃败。
用李秉衡的话来说,就是他从小到大,也算是经历了不少战争,但像今天这样的,“实所未见"!
然而,这还不是最让他吃惊的,清军在面对洋人时,未经一战便全军溃败,但在溃败后撤的过程中,这些清军,却发挥出了惊人的“战斗力”。
当时,撤退的方向是通州,因此沿途经过了不少村镇,所到之处,清军挨家挨户,开始了大面积的劫掠,抢钱拿人,十分威风,丝毫看不出之前“闻敌既溃”的样子。
劫掠之后还不算完,清军还将所过村镇逐一破坏和焚烧,以至于让李秉衡采买军资,都没地方去买。
面对这一切,这个年逾古稀的水师大臣,自感有愧于朝廷,于是,在退至通州后,李秉衡留下一份遗书,选择了自尽。
就清军这样的战斗力,即便是慈禧太后有胆子和八国联军死磕,想必最后的结局,也是“闻敌既败”,一溃千里。
李秉衡的自尽,尚且是因为战事,而“庚子五忠”之死,才真的是叫一个冤。
内阁学士许景澄,曾在甲午战争后,为了减轻《马关条约》所带来损失,积极联合沙俄等国胁迫日本归还辽东半岛,主导了著名的“三国还辽事件”。
并且,在1899年,意大利提出租借三门湾,想趁机使其成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时,也是许景澄严词驳斥,并配合北洋水师统领叶祖珪,向清廷陈述利害,最终迫使意大利未敢再动,这是列强瓜分中国以来,清政府第一次拒绝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这类要求。
而在慈禧太后下达宣战诏书时,许景澄极力上书劝阻,但慈禧顽固不化,并冠以许景澄“勾结洋人,莠言乱政,语多离间”等罪名,将其处决。
到了临刑前,许景澄还挂念着存在俄国银行的四十万两白银,担心俄国人赖账,几番交代身边同僚后,方才慷慨赴死。
还有太常寺卿袁昶,同样也是忠言劝谏,与许景澄一道,同日被慈禧处决。
另外,户部尚书立山、礼部侍郎联元、兵部尚书徐用仪三人,因为与极力主张和八国联军开战的端郡王载漪意见不合,并极力劝谏,招来了载漪极大忌恨,最终也被一一处死。
“庚子五忠”的死,是当时清廷内部,以载漪等人为清除异己所进行的卑劣手段,而这足以证明,当时的清廷,已经是烂到骨子里了。
大敌当前,不思痛变,却在想方设法的借机杀人,并且,对忠臣良将的合理意见丝毫听不进去,反而对其大肆诛杀,国事如此,还能说什么好呢?
而与“庚子五忠”的一心为国不同的是,其余的王公大臣,所作所为真的是让人不忍直视。
自打端郡王载漪将义和团引进京城后,满洲勋贵的胆子开始极度膨胀,他们深信依靠“神术”,必须能击败洋人,因此“众口一词,坚意主战”。
除了胆子极大之外,大臣们还不忘给慈禧编造神话故事。
御史陈嘉上书说到,慈禧太后神威无比,单凭篆文符咒,一口气就能让洋人消失;
吉林将军长顺说,如果洋人敢妄动,只要请出慈禧太后,那洋人的教堂必定会自动化为灰烬;
更夸张的,还有人上书,说五台山的寺庙里,手握神兵十万,只要朝廷一声令下,就能天降神兵,瞬间消灭洋人。
像这种“惊世骇俗”的言论,在当时比比皆是,一个个把慈禧太后捧到了天上,以至于让当时的朝廷,进入了神话世界。
正是在这种自我麻醉下,慈禧太后才放开胆子,发出了要与全世界宣战的惊世豪言,誓要与那洋人死磕到底,扬她大清国威。
但结果呢?神功不攻自破,清军一溃千里,纵然是有部分誓死卫国的官兵,但也无济于事,最终还是导致了京城沦陷,惨遭八国联军蹂躏,而曾经不可一世的慈禧太后,只能仓皇西逃。
不知道她在逃亡的过程中,有没有后悔过杀掉“庚子五忠臣”?
总而言之,如果当年八国联军入侵时,慈禧太后不跑,选择与联军死磕,以她的行事方针,其结局也不会有太大改变,甚至有可能慈禧太后会被作为首凶,死在八国联军的手中,而慈禧显然知道这其中利害,所以,她必须跑,跑得慢都不行。
如果慈禧不跑,死磕八国联军,结果会怎样?
结果是清朝提前灭亡。东南各省组成联邦式国家后,与列强谈判,德法英美等国与中国新政府达成新协议后退兵,日俄比较贪婪有领土要求。最终结果是,中国提前进入现代民主国家,中国的抗日战争有提前爆发。
如果慈禧不跑,死磕八国联军,结果会怎样?
慈禧当年是准备和八国联军豪赌一把的,肯定不是她自己去战斗而是让全国的群众们去战斗一把、死磕一回。当然目的只有一个:保住自己的大位,拒绝外国列强干涉大清朝的“内政”。可是结果却让其大跌眼镜了,群众们不愿意战斗跑去帮联军扶梯子;官员们不愿意战斗跑去送旌旗;地方上的封疆大吏们也不愿意战斗,搞了《东南互保》。最后慈禧自己也没有坚持战斗,匆匆忙忙地跑到西安去“西狩”了……
我们一起来分析两个问题:一是,慈禧为啥敢于对十一国宣战呢?二是,为什么当时大清朝几乎所有的人都不愿意去和联军战斗呢?
慈禧为了一己私利,居然对十一国列强宣战1840年是近代史上的分水岭,如果说以前我们还可以“关门自海”的话,那么这一年之后一切都变了。这一年,英国列强用船坚炮利砸开了大清朝的国门,从此以后大清朝陷入了落后挨打的死局之中不能自拔。
往后的岁月里:大清朝一直就在挨打、割地、赔款的局面下苟且着。至于为什么大清朝的统治者们不去彻底改变自我,例如:当时完全可以像日本学习,来一场彻底的变革——明治维新。
本质原因只有一个——大清的统治者们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从而也就不愿意彻底改变模式了。
时间转眼来到了1900年,这一年发生了近代史上最奇葩的一件事:慈禧主动出击,同时向当时全世界十一个最强大的列强宣战了。很多人会非常奇怪,大清朝不一直是落后挨打的状态吗?为什么慈禧在1900年会突然雄起呢?
故事的起因还要从1898年说起了,这一年大清朝发生了另外一件大事:百日维新又叫做—戊戌变法。过程我就不说了,一群没有政治经验和政治手腕的人折腾了一百天左右,然后被慈禧老佛爷“一击必杀”了。戊戌六君子也喋血菜市口了。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可是在怎么处理光绪的问题上——外国列强出手了。慈禧当时是准备彻底废掉光绪帝的而不是软禁在瀛台这个地方。为啥最终慈禧没有如愿以偿呢?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外国公使们不同意慈禧的做法。
外国公使们一致认为:光绪是开明的、是积极改变的、是有点向西方学习的。于是乎,多国公使们一致给慈禧施压,慈禧也是没有办法最后妥协了——只是软禁了光绪,不敢彻底废掉光绪帝。
这件事情其实已经触及到了慈禧的重大底线和原则问题了——外国列强粗暴地干涉了慈禧的内政、让慈禧的权威和权力受到了重大挑战。
我认为,割地、赔款这些事情不是慈禧的底线问题,反正赔款是老百姓的钱、割地是大清朝的地,一点也不影响慈禧的权力和生活品质。
往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的,早在1899年的时候山东各地就闹起了义和团运动了。慈禧对义和团的态度是有不同的变化的,一开始是准备全力镇压的,后来开始放松、最后才是放纵和支持的。
义和团运动的本质性是存在争议的,有的人说义和团是抗击外国列强的队伍;有的人说义和团是盲目排外的。我不这么认为,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也是不断变化的……
一开始义和团确实有反击外国侵略的成分,可是随着义和团队伍的不断壮大、人员的不断增多,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义和团后来彻底变成了盲目排外的异类了,他们开始仇视一切外来的东西,例如:烧毁教堂、杀死教民(主要是自己人)、烧毁外来的商品、甚至有人穿着外来的服装都会被打击等等。
义和团自己内部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他们为了招募更多的团员开始搞:封建迷信活动了。义和团里的“大哥们”开始鼓吹加入义和团之后的神奇好处,例如:可以刀枪不入、可以不拍洋人的枪炮、甚至可以变成“地球超人”等等。不过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骗人的、这是自欺欺人的、这是封建迷信活动。
至于为啥慈禧敢于雄起对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十一国宣战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一是,慈禧恨透了洋人干涉她的内政,不让其废掉光绪,这严重的威胁到了慈禧的权力根本,也就是原则底线问题了。
二是,义和团当时已经发展壮大到不受控的地步了,慈禧需要利用义和团去打击洋人,从而实现既打击了洋人的嚣战气焰,又变相的解决了义和团的问题。
最终的结果大家也知道了,慈禧和义和团都是不堪一击的存在了。义和团成了慈禧的炮灰、慈禧也被洋人赶出了京城,匆匆忙忙的西逃去了。
不过最后受苦受难的一定是大清老百姓了,赔款是老百姓出、洋人也在京城祸害了很多老百姓。慈禧后来还是慈禧,整个大清朝及其老百姓却陷入了无底的深渊之中了。
简单分析一下:慈禧如果不跑的话,有没有和八国联军一战的实力呢?首先表明我的观点:慈禧一定会跑的。慈禧的核心目标是保住大位、保住权力,假如命都没有了这些还有什么意义呢?慈禧一看形势不对一定会第一个跑路的,不可能去搞什么血战到底的,这不符合慈禧的目标和本质目的。
即使慈禧不跑的话,估计也不可能集合全国之力了,因为没有几个人愿意去当炮灰的。我们一起看看:八国联军打进京城的时候,各方势力都在干什么呢?
一、当年那些主战派在干吗呢?
八国联军没有打来的时候,朝廷里的那些主战派们都是:义愤填膺、号称要决战到底的。可是等八国联军一进城的时候,这些人立马就怂了。理由其实很简单:当时他们主战就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已,谁也不会真的去和八国联军拼命的。
二、基层的官员们和京城的老百姓在干吗呢?
说出来估计很多人不信,大家一定认为八国联军侵略来了,老百姓和基层官员们会同仇敌忾去反击侵略者的。可是事情却朝着恰恰相反的方向发展了……
基层官员们为了保命、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居然有很多人跑去给联军送旌旗、送慰问品了。
京城的百姓们那就更加厉害了,他们居然跑去给八国联军带路、扶梯子、还有很多老百姓帮助八国联军反过来攻打清军。
三、那些封疆大吏们在干吗呢?
其实早在开战的第一时间,慈禧就发懿旨给那些封疆大吏们了让其来共同抗击八国联军。可是这些封疆大吏们都抗旨不遵了,他们都没有来抗击联军,而是搞了个《东南互保》条约。
这个条约的意思很简单:我们这些省份的人与八国联军是井水不犯河水,慈禧和你们打仗与我们无关。例如:李鸿章在接到慈禧催战的诏书的时候,直接回复“这是乱命”也。
大家想想,当时这样的局面下慈禧怎么可能去举全国之力与八国联军一战呢?说白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看透了慈禧的本质了,无非是为了大位、为了权力而已,谁也不会去当炮灰的。最后我想说,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也!大清国是慈禧的大清国,和底层百姓毫无关系。慈禧这个时候想倾举国之力,已经不可能了!如果慈禧不跑,死磕八国联军,结果会怎样?
慈禧太后不跑,跟八国联军死磕???
这能叫个问题吗?死磕的结果,就是磕死呗!
实际上,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慈禧根本做不到“举全国之力”,她顶多也就是“举半国之力”,因为当时中国最有实力的地方大员们,纷纷让慈禧玩蛋去!
当北京的那封所谓的“宣战诏书”传达给南方各省的总督们的时候,第一个知道消息的李鸿章立刻意识到——大难即将临头!他马上命令自己的学生,上海的铁路大臣,邮电部尚书盛宣怀:按住诏书,严格保密,不要下发!
李鸿章随即与南方各省的总督巡抚们联系,得到了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人的支持。李鸿章的态度是:“若不量力而轻于一试,恐数千年文物之邦,从此已矣”,认为这次贸然的宣战行为,很有可能导致列强联手进攻,中国有亡国灭种的危险!
各省督抚们对比表示认同,于是以李鸿章为首,南方的封疆大吏们纷纷向北京表示:“我们认为您的这道命令是在义和团的劫持下发出的,因此我们不敢遵从”(此逆诏也,粤不奉诏)。
李鸿章等人联手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条约,表示绝不遵从北京命令与列强开战,同时也要求列强军队不得进入东南互保各省。这个条约使得中国大半尤其是上海免受战火,功劳尤甚。
当时中国的军队虽然总数将近有百万之多,但是大部分都掌握在这些地方实力派手里,他们不动,慈禧谈何“举国之力”啊?
何况慈禧就算能调动举国之力也没用,她手里能用的上的兵,也就是那几万“武卫军”而已:
(武卫军历史照片)
戊戌变法之后,慈禧太后深感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决心扩充自己的武装力量,于是组建了“武卫军”,用来巩固京师。袁世凯也被纳入武卫军体系。包括聂士成、董福祥等人的地方军队也被纳入武卫军。装备远好于普通八旗绿营等,单兵武器就是著名的98K毛瑟步枪,重武器还有马克沁重机枪,步兵炮等等。
但是除了他们以外,清朝基本就没有拿得出手的武装力量了。全国的八旗兵绿营兵,已经腐败的连老百姓都打不过了,更不要提上战场打仗。
旧有的湘军、淮军,在慈禧分化瓦解的政策下,已经崩溃。湘军早就被拆分,淮军在甲午战争中基本被日军消灭,清朝除了四五万武卫军以外,可以说没有任何战斗力。
从照片上都能看出来所谓的“精锐”武卫军的精神面貌,也只不过是比普通的八旗兵好一些而已。相比于在殖民地战场上久经战阵的八国联军来说,依然不堪一击。
而且清朝内部并不团结。武卫军的首领聂士成一直很鄙视义和团,认为义和团是“拳匪”,因此双方过节很深。在于八国联军交战时,聂士成的武卫前军居然要前面抵抗八国联军。后面还要抵抗义和团!因此腹背受敌,很快败下阵来,聂士成本人牺牲,残部溃散后后来成为了北洋张勋的班底。
聂士成部是清朝武卫军的主力,他一死,其他的部队更是完全溃散。主要是清军一直以来都是兵无斗志,完全靠将领的强制命令行事,将领一死自然全部溃散。无纪律与严重的腐败注定了清军必然失败,与装备无关。实际上当时的清军装备与八国联军并无差距,一些精锐清军的装备甚至比八国联军还好。
如果慈禧坚持留在北京,无非就是下一个崇祯——君王死社稷。可惜她哪里有崇祯的气节,估计投降的可能性很大,至于联军杀不杀她,哪就不好说了。
另外,八国联军战争还导致另一个意料不到的后果,就是武卫军中的大部分部队都被消灭,只有山东的袁世凯独善其身。导致在之后的十几年里袁世凯的北洋军成为了清军的唯一精锐,为他后来逼迫清帝退位奠定了基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