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九千岁魏忠贤不死,明朝至少还可以稳坐30年。对此你怎么看?

不同的历史时期,统治者为稳固政权时采取的方式也是有很多差异的,而无论是哪个朝代的帝王,都需要做好制衡,这样才可以平衡朝堂上的关系,让朝政治理更加顺利,这也是古代帝王的权术,在明朝,当时皇权和官僚集团之间的抗衡十分激烈,皇帝对于锦衣卫和东厂西厂是有直接治理权利的,但是对于内部的官僚集团皇帝无法直接掌控,所以当官僚集团的权利过大时,皇帝的话语权便会分散,为此就需要注重官僚集团中的制约和平衡,这一点嘉靖皇帝做的非常好,可是崇祯皇帝就没有做到。

在明朝灭亡之后,有人认为,如果魏忠贤可以多活几年,也许明朝还可以延续下去,那么这其中有什么道理呢?在魏忠贤还在时,他手中的权利非常大,他也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所以魏忠贤不仅代表宦官集团,其实也是站在皇帝这一方的。而当时和魏忠贤集团相抗衡的就是东林党,这个集团一直反对魏忠贤,两派始终处于相争相对立的局面,而这样就达到了一种平衡,让皇权保持在更高的位置上。

也可以说魏忠贤就是制约官僚集团的存在,有魏忠贤在,就可以帮助提升皇权的地位,而当魏忠贤离开后,东林党一方独大,皇权就受到了制约,这个时候皇帝就要听东林党的话,在处理朝政做决定时非常的被动。崇祯皇帝在登基后,他马上就对魏忠贤进行了处决,解决掉魏忠贤之后,其实崇祯皇帝面临的是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东林党。

看到魏忠贤倒台东林党欢喜雀跃,马上对魏忠贤的余党进行打压和铲除,与此同时隶属于皇帝管辖范围内的权利机构开始形同虚设,对崇祯皇帝的统治十分不利,也让崇祯皇帝无法及时获取情报信息,当时的崇祯皇帝一直处于东林党的操控下,让朝堂的统治失去了平衡。

另外从能力方面来看,虽然魏忠贤是一个奸臣,但是不能否认的是魏忠贤确实有一些才能,魏忠贤当时虽然贪污,但是也让国家的财库有所收入,这样大明在征战期间是有钱打仗的。可是东林党的能力就不如魏忠贤,而且他们敛财的方式更加残忍,当时百姓被东林党压榨的十分可怜,这些都是加速明朝灭亡的直接因素,如果魏忠贤可以多活几年,也许真的能让大明王朝续命。

有人说:九千岁魏忠贤不死,明朝至少还可以稳坐30年。对此你怎么看?

魏忠贤不死,明朝能稳坐多少年不知道,但是魏忠贤不死,明朝不会沦落至此。

明朝的后期,两大党派纷争不断,一派是以魏忠贤为首的人,另一派就是东林党。魏忠贤尚在的时候,东林党派系处处受到打压,各种事情上面都没有什么话语权。崇祯选择处死魏忠贤之后,东林党瞬间就生龙活虎了起来,对魏忠贤一派的人肆意追捕,厂位这一本来作为皇帝的耳目的机构直接相当于作废,崇祯后面的信息完全是闭塞的。只能对东林党听之任之。

东林党走的最大的一步昏招就是废掉了工商税,这直接导致了明朝的末期国库空虚,连兵饷都发不起。魏忠贤在的时候,贪虽然贪,但是他手上有钱,国库也有钱,就和清朝的和珅差不多,是巨贪没有错,但是他能办事。魏忠贤着重于对工商业的豪绅征收税收,对于农民这样的寻常百姓群体税负低下,而东林党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因为他们代表的财阀的利益,所以废止了工商税,少了工商税的大头之后,选择在寻常百姓那里下功夫,这一来而去的,税负大幅度的提高,闹得民不聊生。

明朝的灭亡确实和很多因素有关系。所以魏忠贤并不可能稳住明朝的局势,但是他在的时候,明朝起码不会连军饷都发不起。没有军队的国家还能叫做国家么。

有人说:九千岁魏忠贤不死,明朝至少还可以稳坐30年。对此你怎么看?

这个说法简直就是张口就来。搞得好像魏忠贤是大明王朝最后的中流砥柱一样,既然他这么厉害,权力这么大,为毛还会被崇祯轻而易举就除掉?这有点说不过去吧。

难道说魏忠贤真人如其名,又忠又贤,皇帝要他死,他就毫无挣扎,妥妥地赴死?如果这么看明代特色的宦官政治,那就太肤浅了。

说到底,魏忠贤之阉党跟东林党其实性质是一样的,大家或许都存有那么点国家大义,也都忠君,但前提是这些个事情不能够妨碍到其揽权牟利。

魏忠贤的存在,以及其权势发展的过程,都离不开其权力的根源天启。天启所代表的皇权,才是魏忠贤赖以维持其权力运作的根基,没有天启的支持,他是不可能形成阉党这个政治团体的。那些依附于魏忠贤的,并非是因为魏忠贤人格魅力有多大,也不是个人能力多么了得突出,而是在被东林排斥的情况下,只能选择魏忠贤这条道路,何况这还是一条比文官论资排辈升迁还要快很多的捷径呢?

天启死了,魏忠贤的死期也就到了,纵观整个明代的政局,又有哪个权势滔天的大太监,能够掌权到下一任皇帝时期的?

答案是肯定是,没有一个!这是明代宦官政治所决定的。太监的权力的运作代表的是皇权,皇帝对太监的信任来源于他们之间深厚的主仆关系,并非臣僚关系。但是维系这种政治关系的,很大程度过于依赖皇帝的私人情感,比较脆弱,一旦失去皇帝的信任,就只能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局面。

魏忠贤和崇祯之间有感情么?显然没有。而魏忠贤作为前朝大太监,是需要让位给崇祯的大伴曹化淳跟王承恩的。而在政治上,无论如何阉党这股势力,也到了必须打压的时候,毕竟其在士林的名声已经臭掉了,崇祯不介意利用魏忠贤来增强新君嗣立后的政治威望。

嘉靖通过大礼仪事件来彻底掌控朝局,万历亲政后清算张居正,这两个例子其实都说明了新君要掌握朝局,是需要那么一个事情来提升权威的。崇祯干掉魏忠贤也是一样,且一石三鸟。其一,扶持自己的亲信太监掌握二十四监,使得内廷彻底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其二,树立自己贤明君主的人设,其三,获得东林舆论的支持,以及整顿自万历以来乌烟瘴气的党争坏局。

然后崇祯自信过了头,朝局的风气并没有扭转,反而演变成东林一家独大,一致排外的局面。明朝并非缺了魏忠贤就不能续命,而在于,崇祯没有安排另外一个在明面上制衡东林的势力,使得双方互相掣肘,从而保证自己的人事任命,国策方针,能够贯彻执行。

或者也可以彻底铲除东林党,结束党同伐异的局面,但这个难度比给要咽气的大明续命还要艰难。崇祯其实已经很悲催了,他上位的时候,国家早就千疮百孔,人人心中只有私利,敢于做事,有能力做事的陷入党争的泥潭无法自拔,加上崇祯性子急,脾气暴躁,见不到效果,动辄就是人头落地或流放充军的,所以大明后面的那17年,也是病急乱投医。

魏忠贤跟王振、曹吉祥、刘瑾之流其实没什么区别,对于国事上的贡献,一则是维持君主宠信的需要,二则是打击政敌的需要,第三可能才是真的有点爱国的意思吧。

有人说:九千岁魏忠贤不死,明朝至少还可以稳坐30年。对此你怎么看?

这句话争议很大,因为有很多人认为明朝是个黑暗暴力统治的王朝,是天要亡它。明朝重典治国,杀戮无算,又盛行特务统治,厂卫四出,天下骚然,到明朝末年,甚至边远州县都有鲜衣怒马操京师语者。

明王朝因此被认为是一个极度缺乏人权的王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官僚集团对朝廷的信任缺失,朝廷对官僚集团的信任就更是如此了。

所以,明朝虽说亡于天灾,更是亡于人祸。到底是哪个人祸呢?说的岂不就是宦官主政厂卫,特务政治,吏治腐败吗?那如果还要说魏忠贤这样的大太监是什么中流砥柱,国之柱石之类的话,岂不是太可笑了吗?

可是,崇祯杀了魏忠贤,局势没有转好,反而越来越坏了。宁锦防线不再是固若金汤,天启年间民变都很少,到崇祯时成了大面积的造反。问题出在哪儿?

到明朝最后一刻,曹化淳对崇祯说了一句:忠贤若在,时势必不至此啊!崇祯若有所思,叹道:朕非亡国之君,众臣皆亡国之臣。他哥哥天启皇帝临死前,曾经对当时的信王说:忠贤忠贞,可咨大计。

崇祯想到天启皇帝是个木匠,民间风评都不是很好,所以也就草草答应了,根本就没有往心里去。到底崇祯还是太年轻,哪里知道政治的阴暗?他所希望的正人君子的朝廷,又哪里能为他分忧呢?

成年人的世界里,只看利弊,不看对错。作为储君培养的的朱由校被教导过,崇祯是一个藩王,如果不是天启皇帝意外落水病死,他根本无缘皇位,所以他的教育里就缺少了这一层,全凭着孔孟之教的正人君子之道去处理王朝末年的复杂事物,最终本来无为而治尚能拖延下去的朝局,却在人为的努力下一步步变坏。

天启皇帝的死因成疑,难保不是有人刻意为之,明武宗也是同样落水而死,他们都是建立了内朝,要把文官集团全都甩掉,动了很多的人利益。

天启年间,朝政腐败,这个是确实存在的。魏忠贤门下有“四狗”、“四彪”等得力爪牙,四出羁捕,勒索钱财,草菅人命,这是明朝中期以来就有的固疾,只是在明末更加肆无忌惮。东厂很多番子根本没有能力明辨是非,都是花500两银子买来的官。他们办案往往非常迅速,绕过司法机关,一两天后就结案,然后立即赶到下一个地方。对他们来说,时间就是金钱,他们就是奔着钱来的。

哪个地方有钱呢?肯定是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了。只要随便搞个由头,把人下了诏狱,就等着他们的家人送钱来,钱少了还不行。他们搞到钱后,自己留了一部分,然后上交厂卫,厂卫留一点,再上交给朝廷一部分。

如此生财有道!

民间痛恨这些东厂番子,那是自然不过了。东厂番子四出,到江南、福州一代,把朝廷之前有收税制度,却一直没有收上来的盐税、矿税等一一查实。这些地方早就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东厂番子不用一点手段,怎么能让他们乖乖上交已经落入口袋的钱财呢?

有一些清官,受阳明心学的影响,以人为本,对朝廷大行厚黑之术来敛财看不过去,就携民意自重,与东厂番子针锋相对。这当然受到了当地资本家的欢迎,他们出钱出力,推波助澜,普通民众不明就里,且在明面上,朝廷不占理,民众与强权作对,更显得情操高尚。

所以,当东厂番子来到苏州,以对厂督出言不逊为名抓捕官员周顺昌时,苏州有五个人挺身而出,痛打几个东厂番子,一时间大快人心。东厂为了维护朝廷威严,着有司严加审讯,要把这件事当成民乱来处理。这五个人为了避免牵连无辜,主动投案认罪,被判斩刑。苏州士绅凑钱给他们修了祠堂纪念,这就是苏州的五人墓。那个周顺昌后来也被冤杀在狱中。

这是天启年间的著名民乱事件,但是恶名归了厂卫,朝廷收了实惠。用这些收上来的钱,朝廷在东北收复失地,战局一度好转。

厂督死了,所谓的“苛政”没有了,他们光明正大的偷税逃税,朝廷也没法子收税了,只好节省开支。皇帝老婆要自己织布做衣服节省内廷开支尤有不足,又加征农民税收,还裁撤了西北的驿站。结果,这一下子下去,天下真的骚动了。

驿站里有个年轻的驿丞叫做李自成,本来靠着微薄的朝廷俸禄还能在连年饥荒的陕北过日子,现在好了,收入给切断了,还要加多收税。李自成自然是没法活了。可怕的是,与李自成一样的人不在少数。

所以,明朝末年那些事,根本不是对错的是非,孔孟之道已经不起作用,魏忠贤的做法虽然倒行逆施,但是他本就是个太监,无根无势,只能是皇权的附属,所以他虽然很坏,但是他也懂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至少他有大局观,他任内举荐了很多人,事后证明都是名重一时的人物。

至于后来东林党当朝,朝政日趋腐败,税收问题更是一摊死局,毫无破解之法。崇祯皇帝问责多了,结果就是互相看不顺眼。东林党里有很多清廉士人,但是朝局如此,已经没有他们的发挥空间了。

党争,耗尽了大明帝国的最后一点元气。

有人说:九千岁魏忠贤不死,明朝至少还可以稳坐30年。对此你怎么看?

朝史暮想的观点可能不太一样。

魏忠贤如果在崇祯朝继续当权,大明帝国的确可能会多存在几年。

为什么?因为强人政治

从嘉靖朝开始,小宗继大宗位,之后几十年不上朝。张璁开始,内阁权势日重。夏言过渡,到了严嵩时期,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强人政治格局。何为强人政治?明代大臣们在皇帝纵容,乃至挑唆下,不断内斗,最后开始形成以内阁大学士为首,以内阁,朝局为主战场的党争。最后获胜者,权倾朝野,所有人都主动或者被动地选择站队。朝中都是胜利者的徒众,所有机要职位都是胜者的门下。这就是明代中后期的强人政治格局。

继严嵩之后,隆庆万历的张居正,天启的魏忠贤,无一不是这种强人政治格局。强人政治的优势在于,朝局能够在强人的领导下稳定运转。强人只需对皇帝负责,对下即可令达政通,不管是处于讨好当权者还是被迫,都有人尚在做事。这就好像江湖的武林,出来一个强势的门派统一了武林,所有门派都听从武林盟主的号令,整个武林能做到力往一处使。

放在朝局上也是一样,只要当权者点头,所有的政治资源都能最大限度得到利用;只要当权者不为难你,做事的人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庇护,从而敢于做事。一个国家,一个政府,有大批有才学之人,且有人做事情,不怕做事情,那么这个国家就能保证基本的稳定,各种问题也有人去处理对应。

万历用张居正用了十年,在其死后才开始清算,难道还不够说明问题吗?而崇祯呢?一上台马上就搞倒了魏忠贤的阉党。魏忠贤把持朝政几十年,满朝都是魏忠贤的人,崇祯把这批人全部都清算掉了,那么崇祯还有什么人可以用?你就看崇祯后来用的那些人吧,杨鹤啊,杨嗣昌啊,袁崇焕,卢象升,熊文灿等,都是当时魏忠贤在当权的时候很边缘的人员。大明不是没有人才,而是都被崇祯清洗掉了。

魏忠贤倒台后,新的强人政治格局没有形成,党争不断升级,争论的东西也越来越琐碎,为了争论而争论。其直接结果就导致了崇祯朝做事的环境极差。一个人做事,千百个人挑毛病。最后导致无人愿意做事,无人敢做事。没有担当的政府,能做出什么政绩。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魏忠贤的存在,对晚明可能算是一件幸事。

朝史暮想,总有些干货可以在历史中挖掘。

有人说:九千岁魏忠贤不死,明朝至少还可以稳坐30年。对此你怎么看?

毫无疑问对文人集团来说,魏忠贤是个恶棍,但他在的时候,税收的上来,还是有钱打仗。而且魏忠贤的盘剥对象是地主官僚,并没有让草头百姓负担很重,他在的话,陕西的民乱也不会到无法收拾的地步。但就是崇祯这个愣头青上来就自废武功,然后被文官集团捏着玩,税收都加草头百姓头上,结果民不聊生,所以说,帝王教育很重要,从万历宠爱福王起,崇祯他爹光宗朱常洛就没从小受过系统的帝王教育,一直处在战战兢兢中,老子不受宠,估计他们两兄弟也不会有啥好教育,天启皇帝算是无师自通的,在他手里状况还不错,崇祯一接手干掉宦官集团,没有了宦官集团牵制文官集团,立刻形势急剧恶化,那些给明朝造成致命打击的人,基本都是在崇祯手里出现壮大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