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长平之战,秦国惨胜之后国力空前虚弱,为何其他五国没有伺机采取军事行动?

秦国在长平惨胜赵国后,其他五国不是没有采取军事行动,而是采取了军事行动,但最后因为利益分配问题闹掰了。当时的情况大致是这样的:

韩国见秦、赵都损失惨重,就想趁机收回当初送给赵国的上党郡;魏国和楚国见秦国损失惨重,就各自发兵救赵国,然而最后因为利益分配不均,两家自己打了起来;燕国见赵国损失惨重,就趁机偷袭赵国,结果被赵国反杀;齐国窝在角落里瑟瑟发抖,表示一切战争与他无关。

一:韩、赵联合

长平之战时,赵王想跟秦国议和,但是被秦王耍了。然后秦国派人四处宣传,造成一种秦赵已经议和的假象。当时的诸侯国既怕秦国,也怕赵国,因此对“已经与秦议和”的赵国没有进行增援。

事后,各国都发现被秦国忽悠了,但是木已成舟,再出兵也来不及了,也只能眼巴巴的看着赵国被狂揍。

长平之战后,赵国损失惨重,为了应对秦国下一步的军事行动(攻打邯郸),便提前做好了三手准备。

一是整军备战,准备与秦军做背水一战,不成功就亡国。

二是派人到楚、魏疏通关系,请求支援,撮合赵与魏楚三国共同抗秦。

三是派人到燕国与韩国讲解大义,请求它们出兵帮忙。即便不愿意出兵帮忙,也希望不要在秦国揍自己的时候浑水摸鱼。

当时的其他五国原本不想救赵,因为假如秦国是美国,赵国就相当于当年的苏联,其他五国对秦、赵都很怕,希望他们狗咬狗。然后在秦国吃肉的时候,他们再趁机喝汤。楚国、魏国和燕国都是这么想的。

不过凡是也有个例外,当时韩国的桓惠王意识到,韩国处在抗秦的最前线,如果秦国灭了赵国,那么秦国下一个攻击目标肯定是自己。失去了赵国这个强援,韩国想抗秦,是根本不可能的。

于是,就在秦国欲兵分三路灭赵时。韩国和赵国商量了一下,派出了在诸侯间享有盛誉的苏代到秦国游说,用三寸不烂之舌去说服秦国的宰相范雎。

苏代到了秦国后,就像范雎进行游说。他的说辞大意就是白起已经武功盖天了,倘若再让他攻下邯郸,那么白起就是秦国的头号功臣,必将位列三公,到时候你范雎的地位恐怕就会在白起之下了。现在赵国愿意割地求和,此等好事去哪里找?

眦睚必报的范雎想了想,确实如此。白起是魏冉推荐的,而魏冉是被自己挤下台的,他和白起的关系本来就是面和心不和。于是范雎就劝秦昭襄王,让秦军暂时休整,攻赵的事先缓一缓。昭襄王认为合理,就下令暂缓攻击。白起知道后大骂范雎,但对暂缓攻击的命令也是无可奈何。

于是,赵国也因此躲过了一劫。

二:赵、魏、楚、韩四国联合攻秦

等到长平之战过去一年后,秦国派人向赵国索要当初承诺的割地。然而这时候赵国也准备好了,便拒绝向秦国履行割地的和约。秦昭襄王大怒,遂以五十万兵攻赵,邯郸之战爆发。

最初昭襄王本拟定由白起挂帅,但是白起认为灭赵的战机已失,现在攻赵,邯郸之战必然会打成一场消耗战。便以生病为借口,拒绝了这次挂帅出征。昭襄王当时心里很不痛快,但也无可奈何,便派了不善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五大夫王陵担任统帅。

秦军在王陵的统帅下,打的磕磕绊绊,在邯郸城下损失了四万多秦军。此情此景让秦昭襄王有点尴尬了,便督促白起挂帅出征。但是白起依旧拒绝,并且还劝诫昭襄王,让他罢兵。秦昭襄王没听白起的,因为这个时候退兵,等于长平之战就白打了。于是昭襄王改派王龁顶替王陵,继续围攻邯郸。结果秦军在邯郸又遭到了巨大的损失。

秦军久战不下,让当时早已经是蠢蠢欲动的魏国和楚国看到了机会。两国都派大军,同赵军里外夹击,把秦军打的伤亡惨重。(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

王龁率残部逃出赵国后,遭到魏、楚联军继续追击,只得退回黄河以西。有两万多秦军因为撤退不及时,被魏楚联军团团包围,做了联军的俘虏。这一次惨败,是继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第一大耻辱。

具体的损失按照《史记》的相关记载——死伤了三十万人!

看见魏、楚、赵联军大胜后,韩国也加入了联军。四国联军一起狂攻河南的秦军,基本将秦国在河南的势力全部扫清。

这一战后,韩国重新收复了上党郡,魏国收复了河东地区,秦军退回函谷关。这就等于说,不仅秦军在长平之战的胜果没了,当年秦惠文王攻魏、韩取得的地盘也丢了。

三:联军的内讧

但是四国联军在破秦后,老毛病又犯了,迅速开始内讧。

首先是魏军见韩国收复上党,临阵反水,从河东前线调回,去打韩国;

韩军见魏军打自己,也撤军去打魏军;

楚国看到魏国撤回去抢地盘,楚军也派兵去打魏国,结果就是楚魏联盟破裂,相互再也不信任。

赵军见魏楚韩都撤了,于是也跟着撤了。

魏、楚两军大战一番,魏国打退了楚军,气势大盛。魏安釐王这个棒槌以为秦国和赵国都衰了,便在四年之内把齐国、燕国和韩国打了一个遍,成功的把诸侯仇恨的目光吸引到了他的身上(也吸引了秦国的仇恨)。

四:信陵君的合纵连横

又过了几年,秦昭襄王病死。他死前,秦国仍然没有从邯郸之败中恢复过来。昭襄王去世之后,刚刚继位的孝文王没过多久也去世了(继位三天后去世)。王位也因此传给了秦庄襄王手上(秦始皇的爹)。

庄襄王继位之后,心态有点小飘,于是秦国又开始了东征。秦军先后把韩国、魏国、赵国全部揪着打了一个遍。值得一提的是,庄襄王还派兵灭掉了东周国,彻底灭掉了周王室。(东周国是从周王室分出来的一个诸侯国,与东周王朝不是一个概念)

结果,秦军的这一次无端征伐惹引起了魏国信陵君的注意。在他的合纵下,关东五国组成了五国联军(齐国没有参加),在黄河以南将秦军打的节节败退。联军乘胜追击至函谷关,秦军再次闭关不出。此战过后,各国收复在庄襄王时期被秦军攻陷的领土。

信陵君因此而名震天下。而秦庄襄王则非常的失落,没过多久就病死了。(之后秦始皇继位,吕不韦担任丞相)

但是信陵君合纵攻秦,也没有改变关东各国不团结的问题。在当时,关东各国可谓是乌龟王八蛋,一个比一个烂。

首先是齐国,它不参与任何活动。哪怕是其他五国被揍死了,齐国也不参战。

第二是楚国和魏国,因为邯郸之战后的那次反水事件,两国之间彻底闹掰了。

三是赵国,赵悼襄王时期,因为赵军吊打了燕军,有一个小中兴期。但是燕国弱,赵燕互殴的结果,只是白白得消耗资源,便宜了秦国而已。

四是燕国,简直就是个搅屎棍。因为燕国跟秦国不接壤,所以燕国干的事情,净是让亲者痛,仇者快的傻事。

所以当时关东六国的情况可以总结为:秦国在积蓄实力;韩国在混吃等死;魏国和楚国彻底给闹掰;赵国和燕国互殴;齐国表示什么都跟他没关系。

这种六国相互比烂的局面延,延续了十多年,一直到公元前243年,因为信陵君的死而被打破。

五:两次失败的合纵连横

秦国听说信陵君死后,于第二年发动了对魏国的战争。秦军势如破竹,一举将魏国的国土打穿!打的魏国南北不能相连,几乎要亡国。魏景湣王立即遣人出使赵国,要求赵国增援,并提出抗秦合纵的建议。

很快,赵、韩、魏、楚、燕组成联军,共推赵国大将庞暖为帅。但是前面说过了,楚国跟魏国搞掰了,无心援助;燕国跟赵国也有仇,也没有什么积极性。因此这支气势汹汹的五国联军,其实就是一群垃圾到不能再垃圾的乌合之众。

具体有多垃圾呢?可以用土匪来形容。

他们在进攻秦国遭到挫折后,迅速撤退,除了韩军回到韩国外,其余四军没有回国,而是转而攻打齐国,夺取齐国的饶安,把齐军打的一头雾水。不是去攻秦吗?怎么跑来打我来了?

没过多久,刚刚抢完齐国的四国联军(韩国退出了)又拉上卫国,再组五国联军,再次共同讨伐秦国。这次楚国国君考烈王担任盟主,楚国的春申君黄歇执掌军务。

这一战,五国联军直逼函谷关。结果秦军出关迎战,五国联军直接撒丫子跑路,就恨爹妈少给自己生了两条腿,跑得不够快。秦军顺势发动反攻,先夺了魏国的朝歌,后来又夺了魏国的汲地。魏国见扛不住了,就把邺城割给了赵国,想把秦国的火力转移到赵国身上。

当年秦国攻韩国的上党,韩国把上党割让给赵国,引发了长平之战的教训历历在目。按理来说,赵国不应该再犯这种错误。但是赵悼襄王记吃不记打,居然接收了邺城。于是秦国的火力就集中在了赵国。

最好笑的是,当时赵悼襄王居然还在派兵攻打燕国。赵国和燕国正在打的时候,秦国派出大将军王翦、杨端和等人趁机攻赵,不仅夺了邺地的九座城邑。还斩杀十万赵军,直逼赵都邯郸。

这一次,没有国家还有能力再帮赵国了。因而就有了赵国调李牧率边军回救,李牧两破秦军的故事。

六:总结

纵观长平之战后的历史,关东六国除了信陵君之外,都是一群扶不起的阿斗

当时关东六国并非没有意识到联合抗秦的重要性,信陵君的两次成功合纵就是证明。但是不管六国怎么合纵,只要秦兵撤退,六国必然会内讧。

六国这个情况其实就是贾谊在《过秦论》中所说的:“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秦赵长平之战,秦国惨胜之后国力空前虚弱,为何其他五国没有伺机采取军事行动?

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后,秦国陷入了一段低谷期。

这个低谷期,原本是山东各国求生存的最后时机。

那么,山东各国为什么不抓紧时机,有所作为呢?

陷入低谷的秦

长平之战,秦歼灭了赵军主力,基本上打垮了最后一个可以单独与之抗衡的对手。

可是,秦国却陷入了一段极为困难的时间。

首先,是损耗大。

长平之战,秦军虽胜,但用白起的话说,“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损耗极大。

邯郸之战,秦军又在连番败仗下,损失数万。

军力、财力均消耗巨大。

另一方面,胜利果实尚无法消化。

长平之战及此前的征韩之战,秦攻取了不少韩国的土地。

可是,“围邢丘,困上党,上党之民皆反为赵”

所获得的人口极少。

同时,邯郸之战后,秦军再次以函谷关为主要防御点,关外的河内等地又陷入拉锯。

损耗大、收益暂未兑现为实力,秦的实力自然陷入低谷期了。

另一方面,秦军的指挥能力也陷入了低谷。

白起遇害后,秦国的将领蒙骜、王陵、王齕等人,虽也是名将,但尚有一定差距。

山东各国,赢得了难得的喘息之机。

那么,大伙是怎么利用这个喘息之机的呢?

尝试过合纵攻秦,但没有尽力

山东各国,也不是没有尝试过合纵攻秦。

前247年,魏国召回信陵君,联络各国合纵抗秦。

在信陵君的率领下,魏赵韩楚燕五国联军大败蒙骜,追至函谷关。秦军只得据关而守,不敢出战。

前241年,五国联军再次合纵攻秦,秦军出关迎击,联军败走。败走的联军干脆攻下了齐国的饶安交差了事。

尽管发起了两次合纵,但是,各国的主要精力,还是在忙着各自的事情。

各有各忙

各国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

楚国:东进。

楚国自迁都寿春后,发展方向转向东方。

前261年,楚攻占鲁国的徐州;前255年,秦灭鲁。

此外,楚国又占据了齐国五都之一的莒。

魏国:经略中原。

魏国算是唯一一个正儿八经攻打了秦国城池的诸侯。

前254年,魏国攻取了秦国在东方的“飞地”陶邑,占据了原宋国的大部分土地。

此外,魏国还吞并了原先依附他的卫国。

同时,魏国也没忘记去找齐国的茬,进军陆梁。

燕赵:互掐。

秦国惨,赵国更惨,燕国趁机攻赵。

赵有廉颇、李牧,怕什么燕国!反过头来攻燕,屡屡夺取燕国城池。

燕赵互掐,一直掐到秦发起灭赵之战···

除了打燕国,赵也没忘记和魏国“明算账”,前243年,廉颇攻魏,夺取了繁阳。

韩齐:无所作为。

齐国继续行黄老之术,“隐身”。

韩国实在太弱了,谁也打不过,所以也不敢出去招惹谁。(不知道修派郑国去帮秦修渠算不算有所作为···)

大家,各有各忙。

238年,秦王政亲政。

杨端和攻魏,“主秦齐之要,绝楚魏之脊”,将关东各国从中隔断。

此后,各国想合纵也没有机会了。

六国没有全力合纵,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合纵者与君王的矛盾

此时,六国政治普遍走向腐朽,失去了朝气。

战国初期、中期时,“士”人在各国都一度占据了一定的高位。

当时的合纵,发起人是公孙衍、苏秦等士人,他们虽居高位,但在列国都缺乏根基,威胁不了君权。

所以,当时,秦需要以“连横”应对,纵横两家相互角力,精彩纷呈。

此时,秦一家独大,“连横”忽悠不了人了。当然···也没有必要了。

战国末期,六国政坛上最为活跃的是各公子。

他们在国内根基很深,如果过于活跃,对君权会形成不小的威胁。

比如,前241年的合纵。

信陵君组织的进攻很有成效。

但是,由于魏王忌惮信陵君的声望,内心忌惮。秦人只需要贿赂魏人,就可以离间君臣关系,破坏合纵。

从列国内部政治来看,他们也确实到了该灭亡的时候了!

并非毫无道理的选择

各国不选择全力合纵,而是选择各自的发展方向,并非毫无道理。

秦虽陷入低谷,但他守住函谷关还是毫无压力的。

列国合纵,又打不过函谷关,打不出实际利益,并不符合多数诸侯的利益。

因此,他们选择获利最大的方式发展自己,是其合理选择。

自齐国衰落后,齐在淮泗等地的影响力大减,出现了一块较大的真空地带。

魏楚等国利用喘息之机,瓜分这块肥肉,充实国力,并非失策。

至于赵燕,以彼此为扩张目标,也是相对务实的选择。

山东各国,毕竟是几个独立的诸侯,各有各的利益,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本来就无可厚非。

只有在秦大举进攻,列国震恐时,列国才会全力合纵。(如邯郸之战时,赵国有亡国之危,楚魏救赵)

嬴政,正是看穿了这点!

嬴政亲政之后,没有立刻发起大规模灭国之战,而是以手术刀一般的操作,在没有引起各国强烈反应的情况下,“断山东脊梁”,打破合纵的脊梁,实在高明!

所以,列国并不愚蠢,只是秦国更为高明而已!

列国已经失去了战国初期的朝气,朝堂已是公子贵族把持。

确实到了该亡的时候了!

列国此时的发展企图虽无大错,但已不够秦玩的了!

秦并天下,已是大势所趋!

秦赵长平之战,秦国惨胜之后国力空前虚弱,为何其他五国没有伺机采取军事行动?

这个问题,我也曾一度困惑。当年齐国灭了宋国,遭到其他五国围攻,一度强盛的齐国遭到灭顶之灾,差点葬送了田齐国百年基业。

秦赵在长平死掐近三年,赵国损失四十多万精锐之师,秦国的虎狼之师也受到重挫,可这时,魏、韩、楚、燕、齐在干什么?

作壁上观?幸灾乐祸?

为什么不趁火打劫,乘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

为此我特意翻了《史记.六国年表》,让我感到奇怪的竟是,其他国家在长平之战期间,以及之后,竟然没有任何可之记载的事迹。

秦赵战场哀鸿遍野,血流漂杵,各国却静默无声。这太让人惊奇,让人不可思议了,也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这五个国君主脑子灌水了吗?他们为什么不趁机联合攻打秦国,削弱秦国,来维持天下均衡之势,避免日后被吞并亡国的命运。

要想探查原因在哪,我们不凡看看,这时六国在位君王是谁?

楚国:楚考烈王。

楚考烈王就是那位在秦国当质子,倚靠春申君黄歇的智慧逃回去继位的君主,他是公元前262年继位。

长平之战,这位长期出质秦国的国君,刚继位不久,楚国旧贵族势力强大,可以推测这位不是很优秀的国君,估计还没有牢牢地掌握证局,朝野未亲附,固然不敢、也不愿与秦国为敌。

楚考烈王将都城由陈国故都陈郢(今河南淮阳)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试图躲得秦国远远的,以避灾祸。

齐国:齐王建。

齐王建就是齐国最后一位国君,不反抗,交白旗投降秦国,最后被活活饿死共地的,就是这位主儿。

齐王建在位之初,有君王后把持朝政,一直奉行与秦国交好的政策。齐国自从遭到五国围攻,被乐毅攻陷都城临淄后,一直一蹶不振,靠与秦媚好,很长一段时间都致身于六国纷争之外。

燕国:燕武成王—燕孝王

燕武成王在位十四年,他在位第十三年,发生长平之战。燕孝王继位三年过世。

翻阅《史记.燕昭公世家》这两位国君主政十七年,记载几乎一片空白。这爷俩估计就是酒足饭饱,混吃等死。

在长平之战前后,燕国也是新旧君主交替的时候,国内政治估计也不太稳当,自然也不好对外发动战争。

魏国:魏安厘王。

魏安厘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窃符救赵”的那位国君,就是如姬的那男的。

他是一个平庸而且嫉贤妒能的君主。在魏安厘王在位期间,白起在伊阙之战干掉了,韩魏联军二十四万,魏国自此元气大伤。

秦国远交近攻,首当其冲就是魏国。

因此,可以说秦昭王发动长平之战是瞅准了时机,也对各国的局势有充分的把握。

各国君主要么平庸,要么碌碌无为,而秦昭王却英明神武,枕戈待旦,对各国磨刀霍霍。

那么,各国君王为什么不能有所作为,为什么在秦国气势逼人的形势下,选择做一只只埋头避祸的鸵鸟。

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都被打怕,打趴了,都已经是惊弓之鸟。

大家看看“人屠”白起三四十年间都干啥了:

【1】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白起大败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

【2】公元前280年,白起攻赵,斩首两万,取光狼城。

【3】公元前279年,鄢之战,白起引水灌城,淹死楚军民数十万,攻占楚都郢。

【4】公元前273年,华阳之战,白起打败赵、魏联军,斩首十五万,沉赵军二万。

【5】公元前264年,秦将白起攻韩,斩首五万,拔九城。

【6】公元前260年,坑杀赵国主力军四十五万人。

以上记载整理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经过分析,大家可以看出在秦赵长平之战前夕,魏国、楚国、韩国都已经遭受到白起致命打击,损伤惨重。说不好听一点,各国都在趁秦国疲弊之时,舔伤口疗伤呢,哪有力气和胆量张口咬秦国。

因此赵国邯郸之战,魏国不敢救赵,魏公子无忌只能窃符。平原君去楚国搬救兵,楚考烈王也是犹犹豫豫,还是被毛遂逼迫才答应出兵的。

秦国至强,天下秦一家独大,已成大势。

秦赵长平之战,秦国惨胜之后国力空前虚弱,为何其他五国没有伺机采取军事行动?

在秦国统一六国的战略进程之中,赵国绝对是最为艰难的一个。在赵武灵王时期,“胡服骑射”的政策增强了赵国的实力,使赵国的版图扩张了数倍,让秦国忌惮不已。有人说赵雍和惠文王的离世,使赵国失去了给秦国能带来致命打击的领头人。孝成王即位后,秦国再也按捺不住,一场秦赵两国的总决战终于拉开了序幕,史称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旷日持久,若不是赵王一时糊涂,以赵括换下了廉颇,让秦国有了可乘之机,最终狼狈惨败。据说赵国战败之后,秦国名将白起一举屠杀了四十万赵国士兵。赵国经过这一役的惨败一蹶不振,而秦国经历了这场战国末期最大规模的战争年,消耗也是巨大的,但是为什么其他的国家没有在两个大国最为脆弱的时候采取行动,遏制秦国的力量呢?

其实,即便秦国经过这一场大战伤亡惨重,但是在六国之中的军事实力还是极为强大的,况且白起坑杀40万赵人的先例在此,对其他国家还有威慑作用。在战国末年,有名的大将和谋士基本上都在秦国和赵国之内,赵国一时间缓不过劲来,其他五国也不敢轻举妄动。对于他们来说,秦国再怎么实力大伤也是胜利的一方,他们绝对不敢主动挑衅。

在战国末期,这些国家也已经是夹缝中求生存。魏国在马陵之战之后就已经衰败;齐国本也是个强国,但是五国伐齐让他损失惨重,再也回不到当初的辉煌程度;燕国子之乱政;楚国世家分权;韩国早就被秦国打怕了。所以即便秦国当时面临着很多问题,在长平之战后缓上一阵子,但是其他国家也好不到哪里去,没有在这个时候和秦国叫嚣的实力和勇气。

那么,其他五国为什么没有选择联手对抗秦国呢?五国之间本就有积怨,即便看到了秦国已经有大统的趋势,知晓唇亡齿寒的道理,但是真的联合到一起就太难了。从前在秦国“远交近攻”的政策之下,这几个国家翻脸的翻脸,背后插刀的背后插刀,互相之间已经很难建立起信任。既然相互猜忌,还不如不要合作,拿国家的命运赌曾经敌人的信用,这样的豪赌没谁赌得起。

其实长平之战不是赵国的转折点,而是除秦以外的六个国家的转折点。联合灭秦的最好机会并不是在长平之战秦国力量消耗之后,而是在赵国尚有实力和威严之时。但是秦赵两国交战,其他五国能怎么参与呢?对于他们来说,只有两败俱伤可能才是最好的延命方式,赵国赢也好,秦国胜也罢,只要他们不变强,结果还是被征服。

而且别忘了,秦国已经早早开始了他们的政治改革,建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经济、国家人才、军事制度等等方面,秦国已经占有绝对领先的趋势,从历史进程上来看,秦国一统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秦赵长平之战,秦国惨胜之后国力空前虚弱,为何其他五国没有伺机采取军事行动?

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一场大决战。为了打赢对手,双方可以说都使出了自己全部的家当。最终的结局我们也很清楚:秦国胜了,赵国败了。

不过,只要是打仗,肯定双方都会有人员的伤亡和国库的消耗。秦国虽然赢了赵国,但自己无论是人员的损失,还是粮草的消耗都很严重。此时此刻,其他五国为何没有行动起来对付秦国呢?他们难道没看出这是一个打倒秦国的好机会吗?

长平之战——军事史上的三“最”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交战的秦国和赵国是当时战国七雄中数一数二的大国。

战争的最后秦国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而赵国大败,这使得秦国从此在战国七雄中的地位无人可以撼动。至此,秦国能不能一统中原已经不再是疑问,统一对秦国来说只是时间问题了。

此战,包含了我国军事史上的三个“最”——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起了进攻。面对秦国的进攻,赵国没有坐以待毙,赵王迅速派出了大将廉颇,秦赵双方的大战就这样激烈起来。

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六月,廉颇失利,被秦国的军队攻破了自己的阵地。秦军不仅攻占了赵国两个重要的据点,还俘虏了四个赵国的尉官。

后来,廉颇想到秦国方面的最大缺陷——后勤供给:秦国来攻打赵国是需要花费很大精力的,秦军的粮草后勤必须要得到充分的保障。一旦作战时间拉长,对秦国的影响是很大的。

鉴于此,廉颇开始依托有利的地形来建造营寨,并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想跟秦国打持久战。

廉颇这样的思路是对的,但赵孝成王却不理解他的做法,几次派人催他要快速解决战争。后来赵孝成王甚至把廉颇给换了下来,换成了赵括当主帅。

赵括是纸上谈兵的本领强,真正领兵能力并不强。面对赵括,秦国方面派出了更强的白起来领导军队。白起看出了赵括急于求成的心理,于是他通过假装败退来诱导赵军深入,进而讲他们分割包围,然后一网打尽。

战争的最后,赵国大败并且伤亡惨重,赵军先后被秦军斩杀了45万人。而秦国虽然赢了,但损失也很惨烈:秦国先后阵亡了近20万人,并且国内的粮草也消耗了很多,可以说这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

五国为何不行动起来抗秦?

既然在长平之战中,秦国的损伤很惨烈,那其他五个为什么不趁此机会,联合起来攻打秦国呢?毕竟秦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强的,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那么以后很可能就要被秦国灭掉了。

实际上,其他五国不是没有行动,只是最后行动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之间的利益无法协调。“国家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在这里可以很好的得到解释。

无论是在长平之战之前,还是在长平之战之后,各个国家其实心里都知道秦国的国力是最强的,他们也曾经想要一起联合起来对抗秦国。但各个国家之间的利益不一样,对抗秦国的决心也不一样。所以,好几次六国的合纵,最后都死在了秦国的纵横和远交近攻之中。

通过联络距离比较远的国家,与他们暂时的搞好关系,给他们一些利益,使他们停下攻秦的脚步,然后秦国再转过身来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样的方式,看似很简单,但六国却难以看破秦国的计谋,纷纷中计,这也使得六国难以形成一个牢固的联盟来抗秦。

几个国家之间要想形成一个牢固的联盟,利益是肯定要协调好的。利益沟通不好,就难以形成强大的力量,六国就是在这边吃了大亏。虽然经过几次的合纵,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过被秦国消灭的结局。

秦赵长平之战,秦国惨胜之后国力空前虚弱,为何其他五国没有伺机采取军事行动?

对于问题说的秦国惨胜后的国力空虚,我要反驳一下。我且当国力虚弱为秦国兵力不足、经济低迷,但大家要明白一点,秦国打赵国时出动的军队并没有那么多,而动员兵力最多的时候是灭楚之战,出动了60万的军队。

“十五年,大兴兵,一军至邺,一军至太原,取狼孟。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

上面说的“大兴兵攻赵”只是大量用兵,并非动用全国兵力,也就是说秦国攻打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惨胜,但国内兵力并不空虚,作为一国之君不可能面对强敌环伺的时候举全国之兵攻打一个国家,所以秦国内还有着充足的军队。

为何其他五国没有趁机攻打秦国

从各国的国力来说,秦国在当时的国力单挑两三个国家是没有压力的,而除了赵国之外,其他五国之所以没有趁机攻打秦国,是因为他们都有着自身各种困难。

燕国

燕国虽然在昭王变法后国力大涨,但主力大军先前被田单的火牛阵击溃,乐毅被燕惠王猜忌跑路到了赵国,基本失去作战能力,燕国自此开始衰落。从外交领域来看,燕赵本是世仇,燕与秦没有利益与领土上的纠纷,所以赵国被消弱反而是燕国最希望的。

齐国

齐国在齐湣王灭宋后国力也曾达到鼎盛过,但后来五国伐齐致使国内残破不堪,这时候齐国能做的只有恢复国力,也就没有能力参与长平之战。况且,齐国与秦国也没有利益和领土上的问题,齐国在合纵上也是一直不积极。

韩国

韩国更不用说了,七国中最弱小的就是它,申不害变法之时,魏国怕韩国强大,犁了一遍韩国 。之后韩国刚刚缓过劲来秦国也来犁一遍(这倒霉催的),韩国割让上党给秦国,上党郡守不降秦,直接带着百姓投奔赵国去了,这才有了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

这时的韩国早被打懵了,连还手之力都没有,还怎么介入战争。

魏国

魏国的霸主地位只体现在战国初期,到魏惠王时期就被齐国围了两次,秦国借着变法的势头拿回了河西,魏国从此开始衰落。长平之战前,魏国的河西、河东、河内土地尽失,被秦国压的气都喘不过来。信陵君提出支援赵国,但魏昭王不算很愿意,虽然后面有派出援军,但依旧处于观望心里。

楚国

在战国七雄中唯一没有完整变法的就是楚国,吴起只能算半次。楚国前几十年被秦国多次攻打,在房陵、鄢郢战役中更是损失惨重,已然放弃了江汉地带,把重心转移到了江淮一带。

而且,楚国由于体制问题,朝政上下离心离德,除了灭国之战,否者根本无法调动其国内的军事力量。

六国当中唯有赵国能和秦国有一战之力,但其他五国不管帮哪一边都会让另一边成为新的秦国,这根本不是五国所愿意见到的。长平之战中,双方实力不相上下,对峙三年间两国都在不断增兵,双方国力消耗巨大。事实上,秦国自身的损失也很惨重,但如果此时有他国趁机偷袭,秦国还是可以挡得住的。

五国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其他五国采取军事行动,姑且算秦国被打败,那赵国就会成为新的秦国,五国就会面对一个没有敌手的对手。所以,除了赵国,其他六国是不会答应的。

我想这就是其他五国不发兵的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