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影响有多大?
谢谢邀请!
这个影响应该是全方位的,孩子从最初的一张白纸出生在家里,他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能力以及人格的形成,都与原生家庭有很大关系。
在孩子长大以后的某一个阶段,孩子开始慢慢形成属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任何一个原生家庭,本质上来说,都是有点没那么完美的,只是多少的问题,有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有甜蜜的回忆,因为从小生活在一个自己认为幸福的环境之中,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只需要进行一个微调就好了,而有的孩子,可能在父母的压迫下长大,有的因为父母离异,单亲家庭长大,或者某些原因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的等等,有些孩子也会有幸福感,但也有很多人是不愿意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生长环境的。
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可能会造成孩子自卑,不善言辞,恐惧社交,胆怯,焦虑,易怒等特点,而这些如果没有对自身进行一个大的调整和训练,会直接导致孩子糟糕的一生。
说到这里我想说一个我朋友的故事:
朋友出生在一个算是知识分子的家庭,八零后,父母都是教师,父亲还是某学校的校长,但是因为是那个特殊年代出生的人,某些思想严重,小时候不听话,或者稍有违背父亲的意思,父亲不多话,就是揍,并且可以指着他大骂:你是我生的,打死你我都不用负责任。其实他一直学习成绩好,高考的时候,以他的成绩完全可以去一个更好的大学,因为他父亲是数学老师,所以他父亲认为,做老师是一个受人尊重的职业,逼着他上了一个师范大学。
大学里,因为他成绩好,终于摆脱了家里的束缚,在学校里还当上了学生会干部,四年后,也安排了工作,在一个离家四百多公里的城市教高中数学。在大部分人眼里,也算不错了,可他不甘心,申请调回离家近一点的学校一直回不去,一气之下,他辞职不干了,背上行囊去了北京。
因为有不错的底子,很快他在北京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并开始了恋爱,女朋友也是某大学的高材生,并且自己家里有自己的家族企业,很大那种,两人很快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朋友是家里的独子,两人相约回家结婚。
回家后两人风风光光的举行了婚礼,并很快有了一个小孩,在城里也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朋友事业也越做越大。
可是没想到的是,他父亲继续在对他的人生指手画脚,因为很多事情(不一一举例了),直接造成朋友爱人的娘家人和他的父母亲不和,双方经常会吵几句,发展到后来两亲家不和,甚至互不往来,两口子感情也出现了裂痕,终于有一天爆发,他们离婚了……
从此我这位朋友一蹶不振,他一方面内疚,觉得自己对不起老婆孩子,一方面开始仇恨父亲,后来抑郁成疾,足足困扰了他五年。
好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朋友终于慢慢从抑郁中走了出来,但还是没法化解对父亲的那种恨,只是选择了远离,现在独自一人做着自己的生意,每年例行公事的回家几趟。
和他泡茶聊天的时候,他都说:假如我当初不读师范,假如我当初不选择回家结婚,假如我当初……说起这些的时候,一米八的大汉,眼睛都是湿润的。
我知道他的苦,也知道原生家庭对他造成的伤害……
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影响有多大?
麦考利·卡尔金,一个账号粉丝只有6万多的明星,怎么看都是18线开外的小角色...
然而和牛姐差不多,他主演的电影每年圣诞节肯定会回春一次,这部电影就是《小鬼当家》。
1990年,《小鬼当家》上映不久便火遍了大江南北,而年仅十岁的麦考利·卡尔金也因此一夜爆红,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童星。还获得了金球奖最佳男主的提名...
1992年,麦考利再次主演了《小鬼当家2》,依然获得了不错的评价。这两部也成为《小鬼当家》系列最经典的作品。
直到今天,这两部作品也在世界各地播出着,尤其是圣诞节的时候,现在还能偶尔在电影频道看到...
(图源:amazon)
就连迈克尔·杰克逊都被他的魅力征服,在麦考利走红后,邀请他来自己的“梦幻庄园”作客,两个人后来成为了忘年交。年轻的麦考利甚至还做了迈克尔·杰克逊两个孩子的教父。
2009年,杰克逊去世的时候,麦考利也现身于他的葬礼之上,这次葬礼属于私人仪式,只有家人和挚友才能参加...
(图源:consequenceofsound)
当时,麦考利可以说是全球最火的童星,那个时候的片酬就已经达到了800万美元。后来有外媒评选100位最伟大童星,麦考利排在了第二的位置。
哦,排在第一的是比伯...
(图源:inquisitr)
那时的他星途璀璨,前景光明。然而如今提起他,只能听到人们的唏嘘和感叹,谁都没有想到一代童星的传奇,竟会终结的如此突然。而这一切的起因,都是他的原生家庭。
麦考利家里面有7个孩子,他在家里排行老三。他的父亲原来是百老汇的一名演员,后来去做了一名教堂看守人,母亲则是个电话接线员。而她的姑姑则是知名演员,邦妮·比蒂丽娅。
(图源:pinterest)
他的父母对子女未来的规划很明确,让他们成为童星。在父母的推动下,麦考利4岁就开始在百老汇亮相,表现出了惊人的表演天赋。
不仅是麦考利,他的弟弟们也先后进入了演艺圈,只不过都没有他这么成功...
(图源:news)
可就在麦考利演艺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1995年,他的父母却决定分道扬镳,为了争夺孩子,尤其是麦考利的抚养权,两人对簿公堂,互相揭短、抹黑对方...
因为这件丑闻的影响,无奈之下,麦考利宣布退出影视圈。他与父亲的关系也就此破裂,他的父亲后来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已经不再把麦考利当儿子...
(图源:dailydumper)
再之后,由于缺少家人的陪伴,青年时期的麦考利也渐渐沾染了许多恶系,开始抽烟、酗酒甚至嗑药..
可能是希望弥补家庭温暖的缺失,16岁的时候,他就与蕾切尔·敏纳订了婚。1998年,不到18周岁的他和对方举办了婚礼,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然而这场婚姻最终还是像人们预料的那样,在两年之后草草结束...
2003年,这位曾经的童星宣布复出,希望再次回到演艺圈。但是在这个人才辈出的行业中,8年的时间意味着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他早已经被人遗忘...
虽然断断续续地拍了几部影视作品,但都表现平平,毫无起色。相反的,人们之所以关注他,几乎都是因为负面的新闻...
(图源:mom)
2004年,麦考利因为非法藏毒被判刑。2011年,又一次因为非法藏毒被人告上法庭。除了毒瘾,他还有严重的烟瘾和酒瘾,据说最厉害的时候,每天要抽60多根烟...
后来人们看见他的时候,简直惊呼认不出来。整个人瘦骨嶙峋,脸色惨白,感觉只剩下一层皮了。不少人都说,再这么下去,他就离死不远了...
与其说是他自己长残了,其实更像是他把自己给搞残了...
2012年他组建了自己的摇滚乐队,开始在世界各地巡演...在那之后,麦考利的形象就变成了,这个样子,如果不说根本就已经认不出来了...
但由于一直没有什么起色,乐队最终也经营不下去了,只能无奈宣布解散...
(图源:people)
后来,麦考利再次回到了影视行业,参加一些电视节目,客串一些电影。后来还出演一部网剧,饰演长大后的自己,可形象与当初大相径庭,长发披肩、不修边幅,让人直呼长得太残了...
(图源:youtube)
《小鬼当家》里,麦考利饰演的小男孩Kevin有着疼爱自己的父母,当他孤身一人、迷惘无助的时候,他的家人最后总会赶到他的身旁。然而现实生活中的麦考利并没有那样的幸运,本应拥有美好未来的他,却因为父母的贪婪,葬送了大好前途...
但其实不只是麦考利,还有林赛·罗韩、阿芮尔·温特,她们都是被原生家庭害了的童星。
林赛·罗韩因在《天生一对》中,一人饰演一对双胞胎而爆红,短短几年间身家超过千万美元,成为票房神话。然而处于巅峰时期的她,生活却早已因为酗酒和毒瘾失控。
而这一切的起因也是她的原生家庭。父亲酗酒、家暴,还拿她赚来的钱诈骗,母亲把她当成摇钱树,掌控着她的演艺世界,不惜向狗仔兜售她的个人信息,让她无数次被拍到各种窘迫的样子,素颜、宿醉、皮肤状态不佳,各种丑态尽显。
阿芮尔·温特因在《摩登家庭》中饰演邓菲家中的二女儿艾历克斯而被观众喜欢。然而本当会顺势爆红的她,却招来了无数的谩骂。
她的母亲,为了赢得关注,总是将年幼的她往成人的方向打扮,以至于她的形象和年龄完全不相符。阿芮尔说从7岁开始,母亲就开始让她穿上性感的服装,迷你裙,水手服,低胸衣,自己12岁的时候,人们还以为她24了...
“如果那时候有人要拍裸体镜头,我母亲百分之一千会同意。”
在母亲的影响下,阿芮尔不论是出席活动还是日常穿着,都十分暴露,每次亮相都会招致人们的一系列批评...
一个人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可能会持续一生。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些童星的生活急转直下的起因,都是他们的原生家庭。
但其实原生家庭并不是我们自甘堕落的借口,把自己遭遇的一切都怪罪到父母头上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想做出改变,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努力。
就像是麦考利后来开始努力组建乐队,客串电影,虽说反响并不算好,但这位走偏的童星最近终于有点回到正轨的样子,最起码在形象上有了很大的起色。虽然不能说特别帅,但是作为一个快40的男人,也算是不错了...而他的生活,也总归是有了好转。
原生家庭会给一个人带来很大的影响,但未来的路要怎么走,其实还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影响有多大?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原生家庭,这是很多心理学家包括弗洛伊德在内着重研究的阶段,原生家庭就是18岁成人之前生活的父母家庭,而18岁以后人们就要着手为建造再生家庭而准备,意味着脱离父母,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了凡心疗愈》里提到的限制性信念,它会塑造一个人的人生观跟价值观,如果原生家庭的父母控制欲强暴力冷漠或者离婚等导致孩子不能安然度过他的叛逆期,完成自我身心整合,那么成年后会带来很严重心理问题。
原生家庭会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有两种极端的伤害,一种就是人格失调,一种就是神经症,神经症包含了焦虑症强迫症感统失调导致的抽动症等,前者因过分依赖而引起的心理障碍,心理学家称为"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症状。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只是想着如何获得他人的爱,甚至没有精力去爱别人,如同饥肠辘辘者只想着向别人讨要食物,却不能拿出食物帮助别人。他们寂寞和孤独欲求不满,永远无法体验到满足感。尤为可怕的是,他们甚至不知自己患上了"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他们不能够突破限制性信念,其人生价值过度依赖于别人的关系。
深层次的原因,这都是原生家庭导致的人格失调患者最大的特点就是心理年龄还停留在小宝宝阶段,他们依旧遵循儿时父母的教诲而活着,所以他们的行事方式跟社会的整体价值观相悖,当他们不能很好的跟这个社会相处,他们就会向孩子般将所有的责任错误归咎于外界,归咎于针对他们的每一个人,他们从来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无论他们年纪有多大,学历有多高,究其原因不过是心理尚未成长的“巨婴”。
同时因为原生家庭关系,不少孩子患有神经症。由于年龄关系,他们理解能力有限,就会把承受的苦楚看成是罪有应得。孩子自惭形秽,他们无法得到异性的青睐,或在运动方面差强人意,也都一概怀疑自己有严重的能力缺陷。不配感自卑感总是伴随左右,他们难以意识到,即便发育迟缓、智力平平,他们仍是正常人。更糟糕的是,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贝父母的处世方式,将它视为人生的标准和榜样,这也是《了凡心疗愈》里提到的限制性信念。
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患有人格失调的人却不愿承担责任。与外界发生冲突和矛盾,神经官能症患者认为错在自己,人格失调症患者却把错误归咎于旁人,如果发现错误并反躬自省,我们通常就会找出问题所在,并作出相应的自我调整。人格失调者不会自我调整,对自己的错误和陋习茫然无知。他们依照自己的限制性信念行事,无论何时何地。即使错误有迹可循,他们也不会做出自我调整,反而去抹杀掩盖这些错误痕迹,并为此消耗他们大量的精力。不仅如此,他们还盛气凌人,经常责备他人,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以保护他们自己的病态,这恰恰就是他们的痛苦之源,心灵之痛,通常和肉体之痛一样剧烈,甚至更加难以承受。如果让自己一辈子陷在限制性信念的樊笼里,就很难活出自我,无论神经症还是人格失调他们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感觉自己不能够“对付”或改变现状,因此产生恐惧、无助感和自我怀疑。
“大多数人力不从心的根源,在于他们不能够为他们的生命承担责任。他们感到乏力,在于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力量。如果得到疗愈,他们就会知道,作为成年人,整个一生都充满选择和决定的机会。他们接受这一事实,就会变成自由的人;无法接受这种事实,永远都会感到自己是个牺牲品。同时纠葛在对父母的爱恨情仇里难以自拔。毋庸置疑,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富有爱心的父母,善于审视孩子的需求,做出理性、客观的判断。他们也可能在面临痛苦抉择时,与孩子一道经受痛苦和折磨。
孩子也当然会逐渐意识到,父母甘心陪着忍受苦楚的一片苦心。他们未必立刻流露感激之情,却可以领悟到痛苦的内涵和真谛,他们提醒自己:“既然爸爸妈妈愿意陪着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见得那么可怕,而且未必是太坏的事。我也应该承担责任,面对属于自己的痛苦。”—这就是自律的起点。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自律的核心,就是学习自我照顾,承认自我价值的重要性,并采取一切措施照顾自己,这是走向自立的关键。
自律,就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其中必然经历放弃的痛苦,其剧烈的程度,甚至如同面对死亡。但是,如同死亡的本质一样,旧的事物消失,新的事物才会诞生。承受痛苦是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我们力图把责任推给别人或组织,就意味着我们甘愿处于附属地位,把自由和权力拱手交给命运、社会、上司。为远离责任带来的痛苦。数不清的人甘愿放弃权力,实则是在逃避自由。自律,意味着可以放弃一些东西,放弃人生的某些东西,一定会给心灵带来痛苦。失去平衡,远比放弃更痛苦。
我想不管是谁,经过人生旅途的急转弯,都必须放弃某些快乐,放弃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回避放弃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永远停在原地,不让双脚踏上旅途。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在人生旅途上不断迈进,或早或晚,都要经历需要放弃的重大时刻,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断舍离”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自律需要调动极大的意识,意识是我们痛苦的源泉。倘若没有意识,也就无所谓痛苦。
但意识并不只是给我们带来痛苦,它同时还会给我们带来摆脱痛苦、获得救赎的动力。而救赎本质上就是治疗。那些沐浴着父母的爱的孩子,心灵却可以健全发展。他们也可能因父母一时的忽视表示不满,然而他们对父母的爱感激不尽。父母的珍视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懂得选择进步而不是落后,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弃。他们将自尊自爱作为人生起点,这有着比黄金还要宝贵的价值。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和有效的监督,这是培养自律的必要土壤,也是少有人走的路!
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影响有多大?
先说问题,原生家庭对孩子未必是“伤害”,而且大多数情况下谈不上“伤害”。所以,问题改为“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可能更恰当。
所谓原生家庭,指的是一个人出生并经历童年成长的家庭环境。这里有两个关键因素:出生、童年成长。
出生意味着孩子是父母基因的结合,而且100%来自生父母。现代基因科学与生物学研究揭示,人类绝大多数行为倾向都源自基因的影响,至少交织了基因的影响。
因此,这同时意味着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生俱来。而且父母本身也有着相同的基因以及主要由基因影响的行为模式及性情,孩子从小就模仿和适应父母对待自己的行为模式及表现的性情,先天与后天的因素交织成为塑造孩子的重要和主要影响因素。
从这个意义,原生家庭对孩子有着不容小觑的重要和主要影响作用,特别是在孩子人格发展、三观塑造、生活方式养成、社会情绪等方面。
不过孩子的童年成长绝非只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根据发展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U Bronfenbrenner)提出的生态发展理论,孩子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不仅受到家庭微观环境的影响,而且家庭与学校等孩子密切互动的环境因素一起构成微系统。在外面还有间接和不那么频繁影响孩子社会化发展的中系统,如家校、家庭与社区等之间等关系;以及构成社会和时代影响因素的宏系统,如国家政策、法律等等。
原生家庭对儿童成长有着重要但远非决定性的影响,一个时代败坏的教育政策和政治环境足以把一代孩子塑造成脑残,这是家庭难以掌控也无能为力的。
好了,综上所述不难总结原生家庭固然对孩子的成长,特别是社会化有着不容小觑的重要影响,但同样重要的因素还有更多,学校、社区、朋辈、社会、时代、政治,等等。不要把一个孩子长歪了、长残了、长废了的锅统统甩给原生家庭,天下父母背不起,也没有能耐背这些所有的锅。
再说另一层,个别孩子成长过程中原生家庭给他带来了尤其负面甚至灾难性的影响,使他成年后在人格上存在缺陷,在情绪上留下创伤,在行为性情上与周围格格不入,在人际关系上匮乏能力,这锅能甩给原生家庭么?
还是不能,至少大部分锅不能。
为乜?道理很简单,因为一个人的成长分为两个阶段,原生家庭的成长,与离开原生家庭后的成长。原生家庭阶段的成长,也就是一个人未成年时候的成长,父母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原生家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乃至决定了一个孩子在成人之前是发展为更好的他自己,还是平庸的他自己,抑或糟糕的他自己、废柴的他自己。但是,离开原生家庭后,成长就是一个成年人自己的责任,是一个成年人自己的选择和承担。
作为一名高校教授,作为泥巴学院的创始人和首席心理学家,我见识和见证了足够多鲜活的案例,曾经有着糟糕原生家庭,曾经在原生家庭成长中伤痕累累的年轻人,凭着自己成年后自我的成长,选择心智成熟的历程,付出艰辛的努力,成就了更好更积极更完善的自己,无论事业、家庭、社交都出类拔萃,令人羡慕和钦佩。
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影响有多大?
您好,我是lulu老师,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愈。
由此可见,童年的经历及体验是影响一个人一生性格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很多重要的行为习惯,乃至于性格的形成都在幼儿时期,也就是0-6岁这个阶段。
而这个阶段,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影响都是来自家庭。
一、父母的态度决定着孩子的性格- 父母对孩子有耐心、关心而不溺爱、支持多过批评,那么孩子就会开朗、阳光、积极;
- 如果父母对孩子急躁、总是习惯性批评打击、掌控欲太强,那么孩子就会变得内向、胆小、不自信;
- 父母愿意信任孩子,尊重孩子,孩子就会有主见、爱思考;
- 相反,如果父母总是不相信孩子,什么都要说了算,孩子只能听自己的,那么孩子就会变得焦虑、叛逆、依赖性强。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一个孩子一生的性格发展。
二、家庭氛围决定着孩子的脾气- 一个孩子长大之后的脾气是什么样,从他小时候成长的家庭就已经看到端倪。
- 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父母相爱,孩子长大之后,脾气会很温和、善良;
- 如果一个家庭总是充满了争执,子女长大后脾气暴躁的比较多,而且,很容易因为缺乏安全感而变得极端;
- 一个冷漠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脾气很倔强,不容易相信别人。
环境造就人,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孩子从环境中学习、模仿,最后变成和环境中类似的人。因此,家庭氛围的好坏,直接决定一个孩子的脾气。
三、父母的关系决定着孩子的婚姻特别是在子女的婚姻生活中,原生家庭的影响尤为重要。
- 父母关系紧张,会让孩子变得紧张、焦虑,没有安全感,那么长大之后,在寻找配偶的时候,会尤为重视在配偶身上是否获得安全感;
-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受到父母的关注或者夸奖,在寻找配偶的时候,会比较喜欢花言巧语的人;
- 我们在原生家庭中得不到满足的部分,会希望在配偶身上得到满足。
- 父母恩爱,家庭关系和谐的,大多数子女在婚姻当中也是能找到幸福感和存在感的,他们会在婚姻关系中比较容易找到平衡,懂得体贴、关爱和包容。
不过,大部分人并非出生在一个完美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什么样,是自己掌控不了的,所以,一个人只有不断修炼自我的内心,长大之后,才可以逐渐脱离原生家庭的阴影,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我是lulu老师,专注蒙氏幼儿家庭教育分享,感谢您的阅读、点赞及关注,期待与您探讨更多育儿话题。
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影响有多大?
我们都是从原生家庭里出来的,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不是一星半点,特别是有些原生家庭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地方,甚至会给我们自己制造一些创伤性的体验。
曾经有人跟我说,她从小到大看着自己的父母经常吵架、打架,甚至有时候会拔刀相见。
如果我作为一个女孩子看到父亲和母亲之间这个样子的时候,说白了我对亲密关系真的没有太多的信心,反而在原生家庭中体会到更多的恐慌。
如果这时想要进入一段亲密关系或者组建自己的家庭,可能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比起进入到一段双方剑拔弩张的亲密关系里,我还不如一个人待着,因为那样的亲密关系充满着恐惧、愤怒和一些不好的记忆,所以我就无法进入了。
也有人跟我说,如果要进入到一段亲密关系,她会想到婚姻这个问题,结婚以后,可能还会有子女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女性,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间可能没有得到过一些被爱的体验,而且她自己作为一个孩子的时候,充满了非常多的悲伤记忆。
那么在这个时候,如果要生育一个孩子并且我不知道如何去对待自己的孩子,或者我不想自己成为我母亲的样子,也不想自己的的孩子重复我孩提时的这种糟糕感觉,那么我对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就会感到焦虑与恐慌。
所以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更多的是带给我们一些焦虑的感觉,特别是对于如何从原生家庭里出来,甚至有一些人在成年以后,哪怕是已经进入到一段亲密关系,这些人的原生家庭还在影响着他们。
在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困扰里,最主要的是长期的焦虑感。一个不好的原生家庭,就像黑洞一样在我们内心中间不断地稀释我们的精神状态。
我们必须要对原生家庭给我们产生的焦虑感做一个处理,因此我们现在要先弄清楚到底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影响在哪里?
一般来说,原生家庭对我们的现实影响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空间、利益、评判。
首先,第一方面的现实影响是空间。比如我父亲,他是一个地盘意识跟权力欲非常强的人。以前我租一个房子或者我买房子之后,他一定要拥有我房子的一把钥匙,甚至有的房间钥匙我都没有,但他一定要拥有一把。很有意思的是,有的时候他招呼都不打就直接跑到我那里去,但要知道年轻人的一些聚会或者约会,其实是不太愿意大人参与的,在这种情形下面就会引起很多尴尬。
有一次我跟女朋友在一起相处的时候,我父亲忽然开门进来,就很尴尬,也很糟糕。这有点像是小时候我们在房间里边,我们的房间门是永远不能锁着,也不能关上,哪怕关上了,爸爸妈妈可能一下子就开门进来,我们就会有一种侵入感。
这种原生家庭对我们的侵入感,更多的是原生家庭中间的人对我们的侵入感,这是一种空间上面的侵入感。
第二方面的现实影响是利益。我们会发现有一些父母更多地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位利益提供者。
大家都知道的香港明星刘德华,就遇到了这样的事情。刘德华小时候是姐姐带大的,后来刘德华成为明星了,她姐姐一家就都不工作了,并且姐姐家里所有的东西都要刘德华帮忙配齐,当然钱都是刘德华自己出的。
后来姐姐他们开始赌博了,慢慢地刘德华是真的不愿意跟他姐姐一家有任何的关联。其实这个过程中间,刘德华是忍痛去切断了这样的一个关系,因为刘德华变成了姐姐一家利益的输送者,就好像刘德华是姐姐一家的母体,而姐姐一家是要稀释他的这样一种角色,有可能最后刘德华自己就会被耗空,因此这种利益的现实影响也很大。
我们常常看到乡下一些家族中间,有的人出人头地或是相对比较好的,到后来他没办法维持,绝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他原先家族中间的人都会慢慢依附于他,在这种情形下比较麻烦的是你要去帮别人解决一些问题,提供一些帮助,当然这种利益不单单是金钱。你要做很多的利益输送,因为他的原生家庭对他的期许或者诉求就是这个。
第三方面的现实影响是评判。我们父母好像天生就拥有评判我们的权力,当我们是孩子的时候,就可能一直被我们自己的父母评判着。评判意味着有对错、有好坏、有无道德。
而在我们的文化中间,作为孩子必须要孝顺父母,但实际上我们更多的是要去顺从父母,因此评判对我们的影响也很大。
曾经有一个女孩子跟我说,她一直很努力,特别希望得到她爸爸对她的一个肯定。但是不管每一次她做得再好,她爸爸都没有给她任何的肯定。
其实这个女孩子是一个各方面都做得真的非常好的人,后来也拥有非常好的事业,也帮家里做了很多事,但是她一直没有得到任何的肯定。
所以她内心中间一直有一个特别强烈的渴望,就是能够改变父母对她的评判,对她价值的判断,对于她是否是一位好子女的判断。因此她在这个方面经常受到一些影响,并且可以看见,她很努力地想得到父母的肯定。
除了以上三种现实影响,原生家庭对于我们更大的影响是无意识的一种关系模式的影响。
最后通过本文章,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自己的原生家庭。
完全好的原生家庭是不存在的,而过分不好的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也确实不容小觑,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失控感与不稳定感,还有在这个过程中间可能带给我们的消耗感。
一个不是很好的原生家庭,是无法给我们滋养与赋能的,往往这样的原生家庭,会对我们建立跟维持亲密关系造成很大的影响。只有弄清楚这里面的关联,我们才能更好地减少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并且更容易进入一段亲密关系。
——来源:胡慎之,关系心理学家,向日葵爸爸发起人。公众号:胡慎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