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临终前, 为什么先要毒死光绪皇帝呢?
谢谢邀请!慈禧太后毒死光绪皇帝,至今尚未有定论。2008年,中国科学院对光绪皇帝的遗骨、毛发进行死亡鉴定,其结果证实光绪皇帝是砒霜中毒而死。从光绪皇帝之死的前后情况看,只能说,慈禧太后有毒死光绪皇帝的嫌疑。对于一国之君,谁敢毒死他呢?谁有这么大的胆子?能有这个胆子的,也只有慈禧太后,如果不是慈禧太后,那谁是嫌疑人?
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突然驾崩,第二天,慈禧太后也死去了,这里面就有点蹊跷了,不得不使人深思。1875年,慈禧太后的亲儿子,同治皇帝去世,继位的就是五岁的光绪皇帝,皇帝是个孩子,怎能治国?慈禧太后继续垂帘听政,国家大权仍然掌握在慈禧太后手里,等到光绪帝懂事的时候,对慈禧太后的所作所为就有所不满了,但表面上还是没有太大的冲突。而在慈禧太后的心里,对光绪帝是记恨的,最大的冲突就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面对内忧外患的大清朝,光绪帝想重振国威,他利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实行变法,却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光绪帝被软禁,前后103的变法运动失败,这就是光绪帝被毒死发出的信号。本来是慈禧太后知道她一定会死在光绪帝的前面,当她死了以后,权利必然落到了光绪帝的手里,光绪帝会怎样做,她心里是很明白的,肯定还要变法……这是慈禧太后不甘心的,当慈禧太后自觉大限已到,她想到的是,要光绪帝死在她的前面…当得到光绪帝驾崩的消息,立即推溥仪这个小孩子继位,也就是宣统皇帝,这样,慈禧太后的心里就踏实了。可见慈禧太后的预谋不是一天两天了。
这只是推测,不是定论,我相信会有人作出准确的回答!
慈禧太后临终前, 为什么先要毒死光绪皇帝呢?
戊戌变法失败当天,慈禧就大骂了光绪帝一顿,并赐光绪帝毒酒。最终在王公大臣的劝阻下,才勉强同意将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但慈禧毒杀光绪帝的想法,却从未消失。之所以在临死前才选择毒杀光绪帝;原因比较复杂,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而这事要从戊戌变法失败开始说起。
1898年9月25日,也就是戊戌变法失败的第五天,慈禧就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出关于光绪帝病重的上谕,同时开始筹划同治皇帝立嗣之事,并且不断地找朝中的重臣谈话。其实此时的慈禧,废掉光绪帝的心思并没有放弃。她的计划是先说服朝臣帝嗣,接下来,待确认好接班人之后,最后处理光绪帝。
消息传出之后,朝中的大臣立即心领神会,其中有部分马屁精猜透的慈禧的心思,就请求“速 行废立 ”。但是再次遭到了朝中阁老大臣的反对。
其中,参与政变的重臣荣禄就是其中之一。在他接到消息后,就劝谏慈禧说,现代已经不同于秦汉时期,帝位废弃已经不是如此简单了。毕竟当时国内报社林立,朝廷的争斗每天都会在报纸上见到。如果此时做出此事,必将受到极大的社会舆论。
其实,作为政变的参与者之一的荣禄,也不愿意背负篡权废帝的骂名,所以就给慈禧提出建议说,“朝廷全靠各地支持才能运作,不妨私下征求各地大员的意见,看看再说。”慈禧无奈之下,只好同意。遂以荣禄的名义,给各地大员发密电,“太后欲将拜谒太庙 ,为光绪帝择后”并询问他们的看法。
电报虽未提及废帝之说,但是其中的隐秘不言而喻,各地大臣也都是心领神会。紧接着,第二个站出来反对的是两江总督吏刘坤一。在他收到电报后,首先说服了湖广总督张之洞,与他联名共同联名上奏,回电给荣禄,明确表示反对废帝。但是在电报发出后,张之洞由于害怕,最后反悔,又在荣禄处将电报追了回来,去掉了自己的署名,再次传给荣禄。而刘坤一知道后,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挺身独奏,没有撤回奏报。
老谋深算的荣禄,在收到电报回复后,也并没有着急将奏折呈上。而是派人到慈禧信奉的前门关帝庙抽了一次签,随后又到地安门,找了一位叫赵瞎子的算卦先生那里算了一卦,看看天意如何。
几天之后,慈禧找到荣禄,询问各地情况。此时荣禄并未言明奏折之事,而是先将所求的卦象告诉了慈禧,其所说的内容大约都是是不宜妄动等卦象。
又过了两天,荣禄将刘坤一的奏折交给了慈禧。慈禧看完之后,大概也明白了荣禄的意思,在无人支持的情况下,也只能选择了维持原样,暂时不行立嗣之事。当然,此时的慈禧面临的也不仅仅是内部的阻挠,同时他还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压力,而这个压力更大。
对于光绪帝的百日维新,西方各国都是支持光绪帝的行动的,在慈禧发动政变之后,各国政府都纷纷以各种形式表示反对,弄得慈禧异常恼火,但也无可奈何。
9月24日,也就是戊戌变法失败的第四天,各国驻华使馆,在听说说改革派大臣张荫桓被捕时,当上晚上 ,英国使馆官员和日本驻华公使就向李鸿章施加了外加压力,这才暂时保住了张荫桓的性命。之后,在抓捕梁启超、康有为的过程中,各国均提供了帮助。
显然,这都是各国对慈禧表达抗议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不满的表现。同时,各国也不希望他们支持的变法失败,所以对光绪帝的情况也是异常关注。
当时,在各地均流传出传言,说光绪帝已被害。鉴于这种情况,10月6日,日本方面决定确认消息的真假,于是派
驻华代理公使林权助,前往总理衙门询问光绪帝的情况。恰巧此时,在北京发生了,一起因意外而引发的冲突,在冲突中部分外国人受到了伤害。
俄、德、英三国抓住机会,以此借口提出派兵进驻北京的要求。满清政府怕事态扩大,于是很快就向各国通报了光绪的情况,表示外部传言均是谣言。但这并没有阻止住俄、德、英三国,也没有阻止住各国对于光绪帝的关注。
10月7日,三国士兵进驻北京,并向总理衙门表示关心光绪帝的身体健康。
10月15日,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提出,找外国医生为光绪看病。
10月18日,法国驻华使馆医生,进入中南海
10月24日,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以代表日本天皇向光 以授勋为借口,向总理衙门提出面见光绪帝的请求。
在矢野文雄提出请求后,慈禧被迫同意了他的请求,于11月5日,在中南海仪鸾殿内,由慈禧陪同光绪帝共同会见了矢野文雄,并互赠礼物,而光绪帝也接受了勋章。
其实,各国使馆是在用行动向慈禧表明,光绪帝的安危,他们非常关注。这给予了慈禧极大的压力,同时也迫使慈禧毒杀、废立光绪帝的计划被迫暂缓。不久之后,西班牙驻华公使联合各国,更是向满清政府提出,董福成率领的主力部队退出河北的请求,满清政府迫于压力,批准执行,自此,慈禧的境况更加严峻。慈禧准备确立帝嗣,废除光绪帝甚至毒杀光绪的计划,只能退后甚至破产。
随着外部环境的缓和,慈禧于1899年,12月,不顾国内各方势力的反对,毅然决然地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诏书,将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侑过继给同治帝,立为“大阿哥”,用先斩后奏的方式,开始了他的计划。
此事公布后,立即引来了轩然大波。遭到了国内知名人士的抗议,不久,慈禧就收到了,以经元善、章太炎、蔡元培、唐才常等1200人的联合签名抗议书,表示社会各界迫切希望仍然由光绪“力疾临御”,否则,“探闻各国有调兵干预之说 。”
这让慈禧又怕又恨,在诸多考量之后,也只能将这口恶气憋在心中。然而这一憋就是十年的时间。
直到1908年,11月13日,慈禧在病中紧急召见了紧急召见奕劻 、载沣 、鹿 传霖 、袁世凯等军机大臣,之后内阁宣布奉太后懿旨,著醇亲王载沣之子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以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
其实,这就是在宣布未来皇帝的继承人,在她临死之前,交代后事。同时也预示着,光绪帝的生命走到了尽头,1898年的那杯毒酒,终于拿了出来,对于一个将死之人,也不怕什么谴责了。况且这是她最后的机会,是压抑了十年的冲动。同时处于政治考量,光绪帝也不可能存活下去。所以,光绪必须死。
11月14日,光绪帝去世,一天之后,慈禧病逝。
2008年11月2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光绪皇帝被毒害致死,百年之后得以确证,尘埃落定,真相大白。我们今天可以得出结论了,那么是谁害死了光绪呢?不会是别人,很可能是慈禧本人。以当时的条件、环境 而论,如果没有慈禧太后的主使、授 意,应该说,谁也不敢、也不能下手杀 害光绪 。”
ENT
慈禧太后临终前, 为什么先要毒死光绪皇帝呢?
慈禧太后难,难就难在她掌管了大清48年,1908年,慈禧自感来日不多,当时的清王朝已经是满目苍痍,破碎不堪,列强豪夺,割地赔款,一个个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老佛爷不知如何去面对列祖列宗。
说到底慈禧虽然表面坚强,内心里她是多么的希望有人为她分担忧愁,可是没有人,内忧外患,屈辱之极。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让大清日落西山,列强的入侵更是雪上加霜。慈禧的蛮横其实表达的是内心的恐惧。
咸丰皇帝没能给慈禧安全感,慈禧一方面怕失去荣华富贵,另一方面又怕权力旁落。咸丰去世后,她的儿子同治继位,母凭子贵,慈禧和东宫太后慈安共同治理朝政,两个女人垂帘听政,让同治皇帝无所适从。同治在位13年,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辅佐下,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军和捻军,清朝好像回光返照,似乎有了重振的迹象,历史上称为这一时期为‘’同治中兴‘’。
1875年,同治帝去世,在慈禧等人的安排下,不到5岁的光绪帝继位,光绪帝是慈禧妹妹的儿子,让他继位慈禧也顺理成章的,继续和慈安垂帘听政,慈安于1881年离世,她的突然去世引起许多人的猜疑,可不管怎么说,也没有人敢证实是慈禧害死的。慈安去世,慈禧开始独揽大权,光绪皇帝只不过是个摆设,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慈禧手中。
小时候,光绪帝很乖,同慈禧的关系也很好,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光绪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1898年6月,光绪皇帝接受康有为等人的改革主张,实行变法,这就是著名的‘’戊戌变法‘’。到9月份变法共实施了103天,就被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给废止了,光绪帝被囚瀛台,变法人士被捕,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康有为和梁启超流亡海外。
在我们的印象中,光绪帝好像就是个窝囊废,是个傀儡,完全没有一点主见。其实这是对光绪皇帝的误解,光绪皇帝在老师翁同龢的教诲下,接受先进的西方思想,面对破败不堪的大清,力求改革,他在北大成立时,亲自前往学校演讲,鼓励学生要奋发图强,努力学习,报效国家。可见光绪帝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皇帝。
可现实是,大清的王公贵族们,依然不愿放弃啃大清的骨头,吸大清的血,他们只知道不劳而获,根本不管大清的生死存亡,慈禧也不愿意放弃权力。因此慈禧的保守与光绪的创新产生了激烈的交锋,光绪帝没有强大自己的势力,最后败下阵来,到了这个地步,慈禧也不再顾及颜面,软禁光绪,一切军政大权紧握在手。
1908年,慈禧明显的感觉身体不好,知来日不多,于是慈禧把不到3岁的溥仪招进宫中抚养,并让溥仪认同治帝为父,这样的安排就是为继位做准备,慈禧不再对光绪抱有任何希望,也许光绪帝让她太失望了。1908年11月14日,光绪病逝,溥仪随之继位,即宣统帝。1908年11月15日,慈禧老佛爷也撒手人寰,离开了她统治48年的大清王朝。
光绪帝去世时,年仅38岁,正当壮年,而且死的时间也那么巧。于是关于光绪帝的死亡原因出现了种种猜测。不过在新中国成立后,光绪帝的死因得到了证实,是砒霜中毒而亡。那么到底是谁害死了光绪帝呢?有人说是袁世凯,有人说是李莲英,也有人说是慈禧。我觉得光绪帝就是慈禧毒死的。
慈禧在和光绪闹翻以后,把光绪帝囚禁了,慈禧在身边人的建议下,开始在光绪帝的饭食里下毒,剂量由小变大,让光绪在慢性中毒中死去,这样就人不知鬼不觉。可到了1908年11月份,慈禧感觉自己不行了,她决定要先弄死光绪,让溥仪继位,这样她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光绪帝也就永远没有翻盘的机会,她死后也就能够安息,一切都在慈禧的把握之中。可是她万万没有想到20年后,也就是1928年,军阀孙殿英用炸药把她的陵墓炸开,金银财宝洗劫一空,尸骨抛弃荒野,可悲可叹。
慈禧太后临终前, 为什么先要毒死光绪皇帝呢?
光绪一去世,慈禧在第二天也去世了,在时间上太巧合了,实在令人生疑。但据溥仪回忆,按照皇宫的常例,如果皇帝得病了,那么太医每天开的药方都要分抄给内务府大臣们每人一份,如果是重病还要抄给每位军机大臣一份。
内务府某个大臣的一位后人曾对溥仪说,光绪死前只是患上了一般的感冒,他看过那些药方,脉案非常平常,并且有人看到前一天他还非常健康地站在屋里说话,所以当人们听到光绪病重的消息时都很惊异。
更奇怪的是,病重消息传出不过两个时辰,就听说已经去世了。
光绪的去世非常可疑,有个叫李长安的太监告诉溥仪,光绪去世前一天还好好的,可吃完一例药后他就病重了,这个药恰恰是袁世凯派人送过来的。
这样,袁世凯就成为毒害光绪的嫌疑人之一了。
袁世凯与庆亲王奕劻关系密切,奕劻性格贪婪,经常收袁世凯的银两,两个人的关系密切到让慈禧都感到害怕。
并且慈禧在病重时听到消息,袁世凯计划废除光绪来让奕劻的儿子载振即位。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慈禧让奕劻去东陵查看工程,然后把北洋军段祺瑞的第六镇全部调出北京,开往涞水,接着把陆军部尚书铁良统辖的第一镇调进来接防。
安排妥当后,等到奕劻回来后发现,慈禧已经宣布溥仪为继承人了,溥仪的父亲将成为摄政王。
至于有人说光绪是被慈禧杀害的,理由是慈禧不甘心光绪活得比她久,就派人毒害了他。以慈禧的性格来分析的话,似乎也很有道理。
但她似乎并不认为自己会过早去世,光绪死后两个小时,她还向摄政王下达命令说:“以后所有事情,都必须先得到我的指示才可去处理。”
在2008年,也就是光绪去世100年后,通过对其骨骼、头发和衣物等检测发现,光绪死于砒霜中毒。
光绪皇帝作为道光的亲孙子,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贵为皇子的他本该享受最美好的生活,可4岁的他就被婶子兼姨母的慈禧带进了宫,姨母也不疼爱他。
不仅如此,慈禧为了树威,对幼小的光绪非常苛刻,使他身心发育不健全。成年后的光绪终于有了爱自己的珍妃,却被慈禧拆散。戊戌变法后,光绪还被慈禧给囚禁了,直到38岁去世,连死都做不了主,可悲可叹。
慈禧太后临终前, 为什么先要毒死光绪皇帝呢?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突然驾崩。
然后不到24小时,也就是1908年11月15日,慈禧也随之而去。
这是巧合,还是阴谋?
对于光绪帝的死亡,《清史稿》如是记载:
“壬申,上疾甚。”
“癸酉,上疾大渐,崩於瀛台涵元殿,年三十有八。”
11月13日,光绪帝的病情突然加重。
11月14日,光绪帝的病情突然失控,然后在瀛台涵元殿驾崩,时年38岁。
清史稿的记述是否为真?
2008年央视联合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北京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组成“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对光绪帝死因展开科学的调查、检测、研究和分析。
课题组通过对光绪帝的毛发以及衣服进行化验之后,最终给出了研究结论。
光绪帝并非病亡,而是死于砒霜中毒。
这也就是说光绪的突然驾崩并非正常死亡,而是死于阴谋。
清史稿之所以会如此记述,不过是为了粉饰罢了。
1908年11月14日,清朝礼部尚书溥良正守在慈禧的寝宫之外,随时准备为慈禧办理后事。
溥良为何守在慈禧寝宫之外,而非瀛台?
无非是朝中之人皆认为慈禧病情甚于光绪,即便是死,也会是慈禧先死罢了。
那天傍晚他突然看见一个太监捧着一只盖碗从慈禧寝宫走了出来,于是他便上去问那个太监。
“你捧着的是什么?”
那个太监说:“这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
塌喇实际上就是酸奶,可为何慈禧突然要给光绪送酸奶呢?那个时候的慈禧和光绪,关系早就已经破裂了。
慈禧关心光绪?她真关心光绪的话就不会想要废了他了,更不会把他囚禁在瀛台。
可见慈禧之所以让人给光绪送酸奶,绝非是因为她关心光绪,而是关心光绪能不能死在她前头。
这碗酸奶送出去了之后没过多久,,溥良就突然收到了消息,光绪已经驾崩了。
倘若这个证据还不够的话,还有曾为光绪治过病的屈桂庭的日记《诊治光绪皇帝秘记》佐证:
“迨至十月十八日,余复进三海,在瀛台看光绪帝病。是日,帝忽患疼痛,在床上乱滚,向我大叫“肚子痛的了不得”时,中医俱去,左右只余内侍一二人,盖太后亦患重病,宫廷无主,乱如散沙,帝所居地更为孤寂,无人管事。”
为何光绪病重,慈禧不仅没让太医守在瀛台,反而撤走了太医?
为何光绪突然肚子疼得翻来滚去,留下的内侍一二人却无一人去叫太医?
难道真的一个太医也抽不出来了吗?
这像不像一个阴谋?从撤走太医到送酸奶的一个连环阴谋。
由此也可见,光绪之死当是慈禧所为。
可是慈禧为何要下此毒手呢?
光绪帝从4岁入宫,他再怎么说也已经喊了她几十年“亲爸爸”了。
这件事的源头实际上是1898年的百日维新,光绪帝在康有为的蛊惑之下试图通过此举来夺回皇权。
奈何慈禧又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女人,她当然不愿意交出权力。
于是光绪帝就又一次在康梁等人的蛊惑之下,来了一个铤而走险,企图发动“围园杀后”之事。
光绪维新在慈禧看来是小儿玩闹,反正主动权始终在她手上,所以她可以让他适当玩闹玩闹。
可是,光绪和康梁想要“围园杀后”,那就触及到慈禧的底线了。
她虽然一直手握大权,可毕竟没想过杀了光绪。
但光绪却想杀了她,这一点她能原谅光绪?
显然不能。
倘若当时不是有人阻挠的话,1898年慈禧就已经废了光绪了,光绪的生命也早在1898年就终结了。
总而言之,因为有了这件事之后,慈禧再也没有原谅过光绪,也再也没有相信过光绪。
她甚至还一直在防备着别人扶持光绪。
1900年慈禧“西狩”之前,又让人把光绪帝的宠妃珍妃投井。
从试图废黜光绪帝位到软禁光绪,再到将珍妃投井,慈禧和光绪的矛盾其实早就已经不可调和了。
至少在慈禧看来,曾经一度企图杀害自己的光绪不可能会在她死了之后,还让她一路走好。
她花了无数金钱打造了一个地下宫殿,她死了之后,光绪掌权了之后会不会拿走这些财宝?
毕竟当时光绪陵和慈禧陵一比就是个牛棚。
又或者她死了之后,光绪会不会报复她的遗体?
这些对于慈禧来说都是潜在的未知的威胁,而她掌权47载,她的理智会告诉她不能去打这个赌。
既然不能打这个赌,那么让光绪走在自己的前头,那就是慈禧的最佳选项,也是唯一选项。
慈禧太后临终前, 为什么先要毒死光绪皇帝呢?
光绪帝的死亡原因,经过科学的检测已经明了了,那就是非正常死亡,说到底就是被人下毒所害。
那么是谁毒死了一国皇帝呢?不消说最大的嫌疑人就是其姑母,掌控晚清政局长达四十几年的慈禧太后。
可以说,光绪的死和慈禧绝对脱不了关系,不仅在光绪身上发现过量致命毒物,就是死亡时间也仅仅和慈禧时隔一天,正值壮年的光绪帝就这样悄无声息的饮恨宫中。
那么回到问题本身,慈禧为什么要毒死光绪帝?我想,不外乎由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光绪帝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那是少不了慈禧的扶助,支持,当慈禧的亲儿子同治帝載淳年纪轻轻,就因为花街柳巷,染病而亡之后,慈禧对接班人的问题就非常重视,最后选来选去,选中了自己妹妹的孩子,送入宫廷,细心栽培,目的不言自明,一方面是有MM这层关系,一方面就是为了能培养一个懂事听话孝顺的皇帝。以便亲政之后,能充分尊重自己,在国家大政方针上能和自己保持一致。这都说明慈禧的良苦用心。
其次,光绪之初,表现还算中规中矩,没有什么出格的行为,可是时代社会在一点一点的努力向前,西方工业文明不断的在清帝国的内外部开疆拓土,1894到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似乎彻底打碎了清帝国的迷梦,不仅赔款还要割地,一个平日里并不起眼的国家把个大清朝打的稀里哗啦,最后促成帝国内部开始反思,寻求改变,也由此使得帝国上层分为了,守旧派和维新派之说,就是当时所谓的“帝党”和“后党”。
慈禧宠臣荣禄
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
这一点促使了光绪与慈禧的矛盾和隔膜。众所周知,最后慈禧在这次斗争中又一次取得胜利,而光绪帝在这次运动中的表现显然急于求成,不顾实际,所托非人,糟糕透顶,更令慈禧可怕的是,光绪竟然动了利用某些人的军权,软禁慈禧的念头,这岂不是养了一只白眼狼吗?既然你不仁别怪我不义,慈禧心里对光绪是一万个不满意,从之后历史的发展来看,光绪被软禁起来,几乎失去自由,不仅如此,慈禧还把废黜光绪,改立新君提上日程,最后在中外一些使节和地方上督抚大员的干涉下作罢,但从此光绪彻底沦为一个摆设,被相当程度“保护”起来。
然而这种日子也没过几年,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慈禧仓皇出逃,某种程度上又一次严重的把慈禧和光绪的关系降到冰点,光绪比较宠爱的珍妃被慈禧下令溺死,心上人的惨死,不知在光绪心里留下多少阴影,对慈禧的恨意应该是显而易见的,也反映了慈禧阴狠毒辣的性格特点,也许为日后派人毒死光绪埋下了伏笔。
光绪珍妃
光绪皇后,之后的隆裕太后。
后来,慈禧和光绪从逃亡路上回到京师,网络上流传有两张照片,一张是慈禧挥手致意拍摄者,另一张是光绪走出轿子,头也不抬,径直走开。
再后来,时间进入到了二十世纪之初,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内忧外患,而慈禧也已风烛残年,垂垂老矣,在弥留之际,她想的更多的还是接班人问题吧,那个被软禁了十数年之久的皇帝,她应该来说,从心里是极不满意的,更多的还是担心和顾虑,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实在是太多了,形同水火,视如仇人,虽然有时唯唯诺诺,言听计从,那难道不是光绪刻意装出来的吗?
做为清帝国数十年来的实际掌控者,慈禧的果断和毅力,手段和招数,堪称政治家。从辛酉政变排斥异己初露头角,到力排众议,重用汉大臣,剿灭太平天国,再到历次的中外战争,风风雨雨,一路走来,总是处于历史的舞台前沿,宫廷斗争中是胜利者的姿态,八国联军侵华,又不顾一切的轻易宣战,失败之后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又说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卖国求荣的话语,遭到唾骂。
然而她最大的敌人,她认为还是那个自己亲手扶持起来的光绪,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摩擦非外人所能想象,而光绪时当壮年,身死之后,她仿佛想象出来光绪会对她怎样做,戊戌变法的冤仇,珍妃的被害,一些政见的不同等等等等,她为了在死后,不被“鞭尸”,自己的名声不被搞垮,午夜梦回,痛下决心,一了百了。
何况她的身边总有对她死心塌地的奴才如太监李莲英和崔玉贵等人,而光绪实际上,不管是行动还是饮食起居都在相当程度上受到控制和监视。在慈禧弥留前夕下达这样的指令,最终了了慈禧的愿望。
可谓,成也慈禧,败也慈禧,足令世人浩叹和震惊的了。
慈禧身边大太监崔玉贵
前排右一是李莲英,左一崔玉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