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到底是陇西李氏还是鲜卑族拓跋氏汉化改姓?有何凭据?
关于李唐祖先的来历和民族成分问题,一直都有争论。
李家父系先祖是汉族的可能性最大。关于李唐身世,正史中记载为“陇西成纪人”,西凉李暠之嫡裔。陈寅恪先生在经过严 谨的考证之后,提出李唐先世本为赵郡李氏徙居柏仁之“破落户”、或为邻邑广阿庶姓李氏之“假冒牌”的著名推断,该观点已为今天史学界广为接受。
按照正史记载,或后世推断,那么李唐先祖毋庸置疑的是正统意义上的汉族人。
存疑之处,李唐先祖可能是鲜卑人的汉化改姓存在疑问的一点是,李唐先祖的李姓可能是鲜卑人通过依附汉族地主或者接受赐姓而得来的。
因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中原的诸胡族的下层部众为缓和与汉人的矛盾,并寻求汉族豪强势力的庇护,而改从汉姓的现象层出不穷,李家先祖也可能属此类人。
题主的问题,李唐是否鲜卑改汉姓,目前史学界找不到凭据,只有推测。
但是,即使是鲜卑人依附汉人而得到赐姓,民族毕竟不是种族,李氏先祖既然已经接受汉文化、自愿融入汉族群体,即使他身上有着胡人血统,但我们还是应该名正言顺地说他是汉族人。
李家母系也不是纯胡族血统。认为李世民是胡族的学者的另一个根据是“其祖母和母亲是鲜卑人,所以他有75%的鲜卑血统”。这是机械推导论。
75%这个比例,其成立的先决条件是李世民的两位母系亲属必须是纯鲜卑族血统,而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事。
众所周知,早在魏晋甚至东汉末年,就有不少汉人与胡族混居了;到了南北朝的时候,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胡汉通婚的情形已经司空见惯。比如北魏政权历代十九位皇后中汉族世家女共10人,一般鲜卑人与汉人通婚日益普遍;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更是将民族融合推至高潮。在这一大历史背景之下,胡汉双方都不可能保持绝对“纯正”的种族血统。李世民之母窦氏和祖母独孤氏,她们的本家同样是一个含有 多族血统的氏族。
因此,李世民有75%鲜卑血统的说法不攻自破。
认同父系民族属性是历史惯例在李世民所处的时代,由于男子在社会诸多领域中居于主导地位,所以血脉的传承是以男性为中心的。这种血脉传承的方式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现象,我们应该正视并尊重。如果生硬地将这一历史和文化背景剥离而单纯地根据血统比例去判断历史人物的民族成分,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北魏诸帝大多拥有汉族和鲜卑族的混合血统,甚至汉族血统远远高于鲜卑族血统,但学术界一般公认北魏为鲜卑族政权,其判断标准也正是居于对其父系民族属性的认同。同样的道理,清朝曾实行满蒙联婚,清朝皇帝身上有着浓厚的蒙古族血统,但史学界和一般大众仍然公认他们属于满族人。
因此,对于父系祖先是汉族人的混血皇帝李世民,我们认为他是汉人是恰当的。
关键点:李唐认同汉文化自古中国的夷夏之辨,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认同中华的文化,夷可以变成夏;不认同中华文化,夏可变为夷。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就是一个例子,楚国一开始生活习惯与文化自古均与中原诸国不同,因此被称为蛮夷。后来楚国与中原交流增多,楚国慢慢采用了中原的制度,文化与习俗也与中原相同,因此中原诸国也就接受了楚国,不再认为楚国是蛮夷,而是华夏。
同样的道理,李唐王朝是认同汉文化的。
从汉末到隋朝,经过了近400年的民族大融合,胡汉融合的结果是,进入中原的胡族都已经在文化上接受了汉文化。
在胡人汉化的历史大潮推动之下,李氏家族尽管拥有双重乃至多重文化属性,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其汉文化属性。李唐王朝在政治上积极维护和发展中原文化、以再现汉朝恢弘盛大气象为己任。诸多史实,此处不再赘述。
(完)
凌烟阁论史感谢你的阅读,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留言交流。
李世民到底是陇西李氏还是鲜卑族拓跋氏汉化改姓?有何凭据?
有人主张李世民是鲜卑人,因为他的祖先姓大野而非李。有人则主张李世民是汉人,因为他的祖先是汉朝李广。而我要说,真相是这样的:
大唐帝国的首任皇帝李渊,是隋朝的老干部。隋朝的首任皇帝杨坚,是北周的老干部。北周的实际创建者宇文泰,则是北魏、西魏的老干部。而宇文泰的祖先则来自鲜卑宇文部。
大家都在教科书上读过孝文帝改革一节,说北魏的孝文帝把本部族的鲜卑姓氏,全部改成了汉姓。譬如拓跋姓,改为元姓。武侠小说里常见的独孤姓,改为刘姓。诸如此类,很多很多。但实际上,在这一轮汉化改革之后,北方还曾有过还潮,甚至要求汉人用胡姓。北齐皇室明明是汉人高氏,可实际上胡化得厉害,其后人完全把自己当作胡人而非汉人。开国皇帝高洋问治国用何人,大臣回答说胡人适合带兵,至于理政治国,还是要用汉人。高洋便以为大臣是在嘲讽自己(可见他是以胡人自居的)。而北周皇室是鲜卑人宇文氏,虽然以汉人最早的王朝周作自己的国号,很多官名也用周朝的,但实际上却相信的是胡人至上的原则。
宇文氏在军事上采取的,便是鲜卑旧日的八部制,即所谓八柱国。宇文泰和一位西魏宗室是排名最靠前的两个柱国。往下还有六个柱国大将军,实际统率六军。一个柱国大将军领兵八千,六柱国合计有兵四万八千人左右,这支军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府兵。而在这其中,便有普六茹忠与大野虎。
普六茹忠不是鲜卑人,而是汉人。汉人为什么要用鲜卑姓?因为这个时候又来了一波采用鲜卑姓的运动,即有功的战将,如果你本来就用的是鲜卑复姓,那很好。如果不是,就必须改。在这一波运动中,汉人杨忠,改姓普六茹(若干年后,他的儿子杨坚夺取了北周江山,于是改回汉姓杨)。汉人李虎,改姓大野。
那么,李虎既然不是真正的鲜卑,他又来自何处呢?他爹叫李天锡,职位很低,只是幢主,也就是北魏一名普通的领兵官而已;他爷爷李熙,官位就高一点,曾是金门镇将。再往上一辈李重耳,则做过安南将军。重耳他爹李歆,便是西凉王国的亡国之君。而西凉王国的皇室血统,据说又源自汉代的飞将军李广。
所以其实大唐李氏,确实是汉人胡化改姓,之后才出现了那一段以“大野”为姓的时光。
而大野虎的儿子,又娶了一个姓长孙的女子做老婆,长孙就是胡人。大野虎的孙子,也就是胡汉血统掺半的李渊。所以到了李世民这一代,怎么说也有25%的胡人血统吧。
李世民到底是陇西李氏还是鲜卑族拓跋氏汉化改姓?有何凭据?
李世民有鲜卑族血统,祖上是上柱国,但已融入华夏文明,同隋朝皇家有亲属关系,隋唐皇家都是北魏上柱国之上层家族。五胡乱华,结果强大的华夏文明最后融化了五胡,隋唐是中华文明胜利的像征。
隋唐都重用儒家,科举制度和武状元就是隋文帝和武则天首创的。华夏民族达到了空前大团结。大运河丶唐诗就是两朝留给后人的伟大成就。贞观之治达到华夏文明的新的高度。
李世民到底是陇西李氏还是鲜卑族拓跋氏汉化改姓?有何凭据?
都别抢,我来答。
五胡十六国时代以后,汉人就已经拥有了胡人血统,而胡人也拥有了汉人血统。
这个大分裂时代其动荡程度和持续时间之久虽然让人触目惊心,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五胡十六国时代又是促进民族大融合的一个时代。
唐人民风开化,社会风气极为开放,这也是隋唐以来民族融合的一个证明。
其实中国人原本并不保守和传统,不过由于宋代程朱理学兴起,朱熹等人开始宣扬三纲五常,中国人才逐渐开始变得保守和传统。
以上是闲话,唐人具有胡人血统,这是史学界承认的事实。
李世民家族也不能避免,在这个家族身上也有胡人的血统。
但题主说的“陇西李氏”和“鲜卑汉化以后的李氏”却有着根本的不同。
陇西李氏和李世民家族的关系陇西李氏是指自秦代以来就世居陇西郡的李氏家族。
据考,陇西李氏的始祖是秦国司徒李昙长子陇西郡郡守李崇,这是陇西李氏的起源。
我们再来看看李渊家族和陇西李氏的关系。
我们就以十六国时代西凉国君主李暠为节点,来梳理一下李世民家族和这个陇西李氏的关系。
李暠是陇西李氏出身,他是飞将军李广的十六世孙:
武昭王讳暠,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人,姓李氏——《晋书》隆安四年(400年),北凉晋昌太守唐瑶叛变,推举李暠为冠军大将军,由此,李暠敦煌、酒泉、晋昌、凉兴、建康、祁连六镇为核心建立起西凉政权。
李暠的次子李韵,他的第三个儿子李重耳是李渊的曾祖父。
他们的家族世系表现为以下:
李广(先祖)……李暠→李歆→李重耳→李熙→李天锡(也作李天赐)→李虎→李昞→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可见,李世民家族的姓氏一脉相承于陇西李氏。
李渊家族是门阀大家族,远的不说,就从李渊的祖父李虎说起。这位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西魏是宇文家族在北魏分裂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由于身居高位,李虎还被赐姓为大野氏。
但李渊家族真正具有鲜卑血统是从李渊的父亲李昞开始,李昞的妻子是西魏八大柱国独孤信的第四女独孤氏。
这个独孤姓出自北鲜卑独孤浑部,所以从李渊父亲这一代开始,李渊家族就具有了鲜卑血统。
而这个独孤氏的妹妹独孤伽罗后来嫁给了隋朝皇帝杨坚,所以李渊还得叫独孤伽罗一声姨妈,又得叫杨坚一声姨丈。因此你会发现,整半天隋唐两代原来是亲戚关系。
而独孤信的长女嫁给了北周宇文泰庶出的长子宇文毓,这个宇文敏后来被拥立为北周皇帝,因此一个独孤家族就把北周、隋唐三朝的高层统治者来联系起来,组成了一个无比显赫的家族。
纵观中国历史,可能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像这样势力庞大,身份显赫的家族了。
李世民家族是否和鲜卑汉化以后的李氏有关联?拓跋氏是鲜卑部落的其中之一的分支。
拓跋氏是鲜卑,但鲜卑不一定是拓跋,这是它们之间的关系。
拓跋的姓氏来源在《魏书·官氏志》如是记载:
黄帝子昌意少子悃,受封北土,黄帝以土得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氏。后孝文帝改为元氏。自是拓跋降为庶姓。拓跋氏建立了北魏,在北魏孝文帝时代,为了缓和内部的民族矛盾。
孝文帝开始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在这一时期,他不仅要求鲜卑族开始身穿汉服,在朝堂上还必须说汉语,提倡鲜卑贵族和汉族门阀通婚。
譬如孝文帝自己就以身作则把当时许多门阀大族如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等宗族内部的女性纳为后妃。
同时又让自己的兄弟儿女与这些大家族通婚联姻。
另外还让鲜卑族改为汉姓,其中孝文帝钦定的姓氏就是元姓,“二十年春正月丁卯,诏改姓元氏《北史·魏纪》”
因此自孝文帝开始,北魏皇室的名字就不再用拓跋姓,而是改为元姓。
这也是为什么把北魏又称为元魏的原因,此外孝文帝又把北魏功勋之后的姓氏改成了八个汉姓,分别是:丘穆陵(穆)、步六孤(陆)、贺赖(贺)、独孤(刘)、贺楼(楼)、勿忸于(于)、纥奚(嵇)、尉迟(尉)八姓。
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魏书·官氏》这就是著名的北魏“勋臣八姓”,这八个姓主要是对建立北魏有功的勋臣制定的姓氏,而像其它的鲜卑人则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改为其它姓氏。
如在《魏书》中有着详细记载,现列举一二:
贺拔氏,后改为何氏;叱吕氏,后改为吕氏;莫那娄氏,后改为莫氏;奚斗卢氏,后改为索卢氏;莫芦氏,后改为芦氏;出大汗氏,后改为韩氏……而当时改为李姓的鲜卑姓是叱李氏,所以这鲜卑汉化以后的李氏和李世民家族并没有任何关系。
而这些改为汉姓以后的鲜卑人慢慢就融入到了汉族人的生活,应该说这是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
作为同样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前秦由于没有处理内部的民族矛盾,就急于发动针对东晋的战争。
结果淝水之战的失败直接诱发了前秦的解体,反观北魏由于妥善处理了内部民族矛盾,最终能够维持一百四十余年的统治。
终北魏一朝,李渊家族都有直系始祖在朝廷中为官,但李渊家族真正发迹是北魏解体的时候。
李渊的祖父李虎受到宇文家族的信任和重用,开始在西魏政权内部崛起成为一个大家族。
因此从西魏、北周再到隋朝,李渊家族都身居高位,始终处于权力的中心。
可以说是门阀士族、官宦世家的典型代表,兜兜转转一圈后,这个曾经北魏的臣子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新王朝的开创者。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李世民到底是陇西李氏还是鲜卑族拓跋氏汉化改姓?有何凭据?
至少世民不是纯正的汉人。首先从相能看世民不像汉人,跟安禄山这些人有共同特征。看下面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的图片,他们的胡子也是汉人少有的。其次李唐在后宫婚姻上也和汉人有较大出入。比如李治跟武则天,李隆基跟杨玉环,而且豪不避讳,甚至传为美谈,大臣们也不劝阻。
李渊的妻子姓独孤,李世民的夫人姓长孙,这些都非汉姓。恐怕他们都不是汉人,只不过是慢慢汉化了。再有木兰辞里面有可汗大点兵,可汗就是李世民,花干兰姓花狐,他们称乎皇上有他们的称呼法就是可汗!
李世民到底是陇西李氏还是鲜卑族拓跋氏汉化改姓?有何凭据?
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自称是十六国时期凉武王李暠的后代。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为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因辅助宇文泰建立关中政权有功,被赐姓大野氏,官至太尉,死后追封唐国公。祖父李昞,袭封唐国公,北周时任安州(今湖北安陆县)总管、柱国大将军。北周天和元年,其父李渊出生于长安,7岁袭封唐国公。公元598年,李世民出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