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外出打工,留在家里跟爷爷奶奶的孩子该如何教育?
为了谋生,许许多多农民背井离乡,去城里打工。无可奈何,只好把孩子留在家乡,让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父母人在城市,可心系家乡,除了担心孩子生活和安全外,还担心孩子学习。
作为爷爷奶奶,对孩子的爱,远胜过父母,所谓“隔代亲”。他们对儿子和媳妇可能意见,但对孙子孙女疼爱备至。绝不舍得让孩子饿着冻着。但是老人对孩子的教育,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农村,一般上了年纪的老人,文化程度都不高,甚至文盲。文化不高,自然限制了老人们的思想,包括教育思想。落后的教育思想,对孩子们的教育非常不利。他们还抱着老传统,男孩子只要身体好,有力气,不愁长大后挣不到钱。女孩学习不好没关系,将来只要找个好婆家就行了。
因为有这种错误思想,老人们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不像父母那样焦虑。我生活在农村,许多老人生活重心,不是教育孩子学习,而是确保他们放学回家有饭吃,安全不能出问题,学习成绩几乎不过问。所以在外打工的父母,要时常提醒老人们,督促孩子在家学习。那么,爷爷奶奶如何教育孩子?
第一、父母要帮助老人们更新观念,时代不同,孩子学习非常重要。父母可以告诉老人,现在社会日新月异,人要生存或找工作,离不开科技文化。不像他们那个时代,只要有力气,卖苦力也能发家致富。孩子肚中没有墨水,将来走上社会寸步难行。
第二、爷爷奶奶无能力辅导孩子作业,但一定要督促孩子认真完成作业。
老人们文化低,有的还是文盲,自然不能辅导孩子作业。老人们能做的是,每天放学回家,督促孩子及时完成作业。最好能检查一下,看作业是否完成,写得是否认真。关于正确与否,那交给学校里老师。
第三,在城里父母要保持与爷爷奶奶联系,“摇控”孩子。
家长千万不要犯大忌,在外打工,做甩手掌柜,对孩子学习不闻不问,完全寄托于老人们。现在信息发达,父母可以通过电话或微信,了解孩子近期学习状况。然后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与老人们商量对策,扫除孩子学习和成长中的障碍。当然也能直接通过电话或微信与孩子交流。
第四、父母不要怕麻烦,要常与班主任联系,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反馈给爷爷奶奶。
父母仅仅通过老人们,了解孩子学习情况有些偏面。而通过与班主任交流,可以全面客观地掌握孩子学习情况。对孩子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父母及时反馈给爷爷奶奶。如孩子近期经常上学迟到,可提醒老人们,叫孩子晚上睡早一点,清晨起床早一点。
父母外出打工,留在家里跟爷爷奶奶的孩子该如何教育?
增进沟通,父母虽外出打工,但现在网络时代,可在工休时间,经常与孩子视频,语音,电话提供关爱,给孩子送来温暖。爷爷奶奶对孩子一般是过多的溺爱和松散的教育,作为父母应和老人加强沟通交流,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关注孩子生活的衣食住行及安全,并帮助孩子的学习,使孩子在温暖的沐浴中健康幸福成长。
父母外出打工,留在家里跟爷爷奶奶的孩子该如何教育?
我是绿叶儿lv,谢谢邀请。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出门在外的父母,无法见证孩子的成长,最担心的自然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弥补。
一、多关心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不在家,但他们很爱我”。要经常打电话或者和孩子视频,给孩子买一些小礼物或者衣物之类,现在网购方便快捷,不要一走就无消息了。至少一年回家一次,如果离家不是很远,可以多回家几次。在家的时候多陪陪孩子,和他一起玩耍,了解孩子的爱好。不要只关心孩子的学习,还要让孩子感受到你关心的主要是他这个人,他的心情和生活。
二、下放权力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孙辈,其实他们也是有压力的。管严了,害怕子女心里有隔阂,说自己不喜欢孩子;管松了,担心孙辈出问题,惹子女埋怨。因此,在让老人带孩子之前,就要把管教孩子的权力交给老人,由他们为孩子的衣食住行做主,孩子父母也要经常和老人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的问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一代人大都是从艰苦年代过来的,他们知道贫穷的酸楚,现在条件好了,他们不会再让自己的孙辈受委屈,对于孩子就容易溺爱,对孩子的要求就会有求必应。作为孩子的父母,就要和老人讲清楚说明白溺爱的害处。
三、和老师常联系
孩子一上学,就面临学习的问题。老人年纪大,没有文化,孩子不会没有人来教,家长就要和老师常联系。现在班上都建有微信群、QQ群,家长可以在群里了解班级的动向,也可以经常和老师交流孩子的情况。如果发现孩子无法跟上学习进度或者调皮,就请老师多加关注。有部分孩子在学校表现很好,但在家里就变了样,如果家长不说,老师根本不知道这些情况。有一个小男孩,成绩好,有礼貌,爱劳动,妥妥的学霸、暖男一枚。可家长却说孩子在家不听话,和奶奶顶嘴,乱发脾气,作业要三请四迎才肯去做。老师知道这个情况后,和孩子进行了交流并经常询问在家表现,现在孩子在家里懂事多了。
虽然生活的压力不允许父母待在家里陪伴孩子,但只要父母自己阳光向上,有良好的习惯、善良的品行,在家里给孩子营造和谐友爱的氛围,孩子依然会健康成长!
(图片来自网络)
父母外出打工,留在家里跟爷爷奶奶的孩子该如何教育?
现在农村青壮年劳力都出去打工,他们的孩子大多数都放在家里,靠年迈的老人扶养照顾。农民为了谋生,背井离乡去城里打工,也是无可奈何的事。父母人虽然在城市,可心里总挂念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老人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孩子年龄小,不懂事,除了担心孩子生活和安全外,还担心孩子学习。
家里的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的爱,远超过父母,这一点不用担心。他们在生活上对孩子关怀备至,对孙子孙女倍加疼爱。好东西宁可自己不吃,也会留着让孩子吃,绝不让孩子冻着饿着。但是老人对孩子的教育,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般家里的老人文化程度不高,教育思想落后,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不像父母那样教育,只是确保他们放学回家有饭吃就行了,别的也不再过问。所以在外打工的父母,要时常和家里沟通,了解孩子的在家学习情况,最好回家的时候,留下孩子学校班主任的电话,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督促孩子的学习。
父母都在外打工,孩子的学习肯定受到影响,我不赞成夫妇双方都去外地打工,如果条件基本允许,还是留下一个为好,一是照顾一下家里的老人,二是照顾孩子,特别是晚上辅导孩子的作业。
如果因为打工,把自己的孩子学习耽搁了,就得不偿失了。
父母外出打工,留在家里跟爷爷奶奶的孩子该如何教育?
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教育,是典型的“隔代教育”,在农村是普遍现象!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作用不可替代;隔代教育的弊病很多,成功的案例很少!父母要想方设法、采取多种方式,尽可能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绝对不能“撒手不管”!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教育,这是“无可奈何”的选择,毕竟生活是很现实的!爷爷奶奶不仅要照顾孩子,还需要教育孩子,这是典型的“隔代教育”!大量的“留守儿童”实际上都是隔代教育,在农村是一种普遍现象,问题非常多,一直都是关注的热点,目前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爷爷奶奶可以教育孩子,但不能完全代替父母!具体原因,可以参见本人对“隔代教育中谁更需要学习?”问题的回答!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这是一种“身体力行的示范”,本身就是一种的教育;孩子的习惯、认知、觉悟等,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父母及家人,这是遗传和家庭的力量,也是一种“传承”!父母需要外出打工,也需要教育孩子,要想方设法做到“两全其美,实现双赢”!
一、幼年期的孩子,父母要亲自带
幼年期的孩子,也就是1-6岁的孩子,身体是最脆弱的,也很容易生病,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性;爷爷奶奶可以看管,但是父母“不能缺席”!幼年形成的认知、观念,养成的习惯,是一生的烙印,很难改变!父母最好自己看护、管理、教育,至少母亲要亲自教育孩子!
二、小学阶段的孩子,可以交给爷爷奶奶看管,父母要经常过问
上小学的孩子,完全可以交给爷爷奶奶看管,父母需要经常过问!孩子小学阶段,学校、老师的作用很大,孩子比较小,自主性比较差,不会有“太多的”问题!一些家长在暑假期间,将孩子接到打工的城市,让孩子与自己住一段时间,也让孩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这是“相当正确”的做法!
三、中学阶段的孩子,父母要慎重对待
孩子进入中学阶段,进入青春期,孩子的问题比较多,父母需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谨慎处理!如果孩子表现很好,学习成绩也不错,自我管理能力强,完全可以交给爷爷奶奶,经常过问即可!如果孩子表现一般,自我管理的能力比较差,有出现问题的“苗头” ,家长一定要“暂时放弃打工,回家陪伴孩子度过青春期;否则孩子将处于“失控”状态,容易变坏,导致出现“灾难性”的后果,有的孩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最终毁了孩子!
总结:父母外出打工挣钱,目的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也是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孩子的教育是“不可逆”的!父母可以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看管、教育,也要尽到自己对孩子教育的责任!父母需要判断,打工挣钱与孩子教育,孰轻孰重!当孩子需要父母陪伴时,一定要回到孩子身边!父母外出打工,留在家里跟爷爷奶奶的孩子该如何教育?
感谢邀请:
解题“留守”现象必须践行“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践行“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是应对留守现象唯一正确的解题方式。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是一项须社会系统性解答的问题,必定需要集社会众智之力才能妥善解题。城市化改善了社会分工协作的方式,让众多原本与土地为伴的农家人进入到城市,参与到更加复杂的社会分工体系之中来。农家人进城必定经历一个缓慢过度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会有许多问题凸显,比如孩子和老人因上学等一系列原因被迫继续留守农村,农村已经变相成为了留守孩子和老人的代名词。那么,如何做好留守孩子和老人的教育、陪伴工作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政府主导社会出资源、邻里互助出劳力。
世界性难题:陪伴孩子和老人
政府主导社会出资源近期,新闻信息广泛报道的一件事情就是政府越来越关注留守孩子和老人所存在的社会性问题,留守现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农村了,城市的留守现象也越来越突出,比如杭州就有社区率先试行由社区牵线搭桥将上班租客与老年房东配对,解决老年陪伴的问题。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丰富物质文化资源的同时也使原本以阖家团圆为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众多年轻人跨区域工作、异地工作致使孩子和老人难免被动留守。因此,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随处可见老人带着孩子四处漫无目的的闲逛,这对孩子的学习成长益处不大、对老人的生活也是一种不小的负担。
解决社会中因中年人参与社会大范围分工协作导致的留守现象,它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工程,必须由政府出面主导、集社会资源智力才能妥善处置。政府主导社会出资源主要体现在:
1、优化城乡建设规划,将居住社区文体设施室内部分和室外部分进行有机配建和统一管理,加强后续服务监督;
2、增加对社会服务性创业企业的关注和帮扶,特别是设想较为系统性解决育小和养老难题的初创企业;
3、城市建设市政配套尽力向为孩子、老人提供文娱服务倾斜;
4、教育机构、文创企业多提供优质、普惠性文娱内容和服务。
这种环境有巨大可提升空间
邻里互助出劳力留守现象之所以成为社会性的难题,重点在于经济优先的现代社会邻里互助变成了奢侈品,曾经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变成了经济交易行为【可悲的是某地涉险区内人民防洪排险居然都需要用藏钱、找钱的方式完成】。交易行为加剧了留守带来的社会问题,导致即使隔壁邻居有人互帮互助的情景也难再见,这一点在城市更为明显,多数家庭即使孩子们玩在一块儿也只看自家孩子。
交易行为买不来邻里和谐和睦,鲜活的例子就是很多楼房的邻居,可能对门都难得打个照面。人是群体性居住的,人最害怕的就是孤独,留守最大的问题就是产生心理孤独。因此,解决留守难题必须回到邻里互帮互助的正确轨道上去,深刻践行落实“德不孤必有邻”、“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陪伴就是能够玩在一起
很久以前,达尔文就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弱小的动物【包括人类】绝对不能单独存活。就人类身体而言,不具备单独生活的强大能力,人类的躯体相对于其他大型食肉动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况下,人类只能对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无力的反抗。因此,人们需要做出各种努力,寻求各方帮助,才得以获得在地球上的存活优势。留守现象同样需要集社会大智慧、群策群力才能解开症结,真正实现社会幸福、友善、和谐 。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