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到你老得不能动弹的那天,儿女把你送到养老院,你愿意吗?
我以前常去敬老院做志愿者,我发现健康的老人在养老院并不受欢迎,有钱的老人在养老院比穷人更痛苦,有孩子的老人比没有孩子的老人更失落。
我以前公司旗下有一家养老院,我常去做志愿者,和很多养老院的老人以及员工打过交道,我的感觉是:能不去养老院就不去,但真给孩子添麻烦了,还是得去养老院。通过在养老院做志愿者的经验,我发现了一些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情。
健康的老人在养老院并不受欢迎,有床位的时候会优先给不健康的老人。有病症的老人,养老院能从他们身上赚到更多钱。养老院有床位150张,一个月收费5000元左右,具体价格看住单人间、双人间还是四人间,这价位在上海属于比较一般的养老院,性价比算可以,所以来报名排队的人很多。起初的时候,养老院喜欢收健康的老人。
但是吧,健康的老人们事情真的特别多。他们每天吃完饭,活动一下后,基本上就没啥事了,精力充沛,有业余爱好的老人,就会唱歌跳舞下棋之类的,没有爱好的老人,就会一直盯着养老院的管理。
比如吃饭,他们会盯着采购,看买了多少菜多少肉,然后算一下人均多少钱,如果觉得自己当天吃的饭菜在多少钱以下,就会觉得亏了,然后要去院长办公室举报。
如果院长不给满意答复呢,就会打民政局、物价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等各种部门的电话。一定要有个说法才行。
除了饮食,对于环境卫生、作息制度、娱乐安排,甚至是室友打鼾、隔壁房间有人生病等,他们都会非常关注,担心会影响到自己利益,每天花很多时间和养老院的管理人员斗智斗勇。
其实,养老院的价格开放并没有多久,之前的收费是不能自主定价的,所以养老院并非像很多人想像中的一样是暴利,所以对于日常管理,基本上和企业管理一样,能省则省。但这些健康又有空的老人们,是不愿意理解这一点的,所以事情特别多。
除了喜欢和养老院管理对着干、喜欢投诉和举报之外,健康的老人不受养老院欢迎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们不吃药、不需要护理,这会让养老院少赚钱。
养老院都配备有卫生室,必须有全科医生在,这些都是成本,那健康的老人是不需要打针吃药的,更不需要护理,除了固定的收费,从他们身上收不到其他钱了。
而有病症的老人就不一样了,他们躺在床上,给什么吃什么,有的能说话,有的甚至话都说不了,别说到处投诉举报了,连被护工呵斥、谩骂了都不能回嘴、也不能诉说。
他们对吃喝没有任何要求,他们还要吃药,还需要护理,这些都能给养老院带来丰厚的利润。而且,病症比较重的老人,他们往往会常常进出医院,甚至因为离世提前离开养老院,许多老人的孩子是不来结算的,养老院往往能盈余一笔钱。
记得最初我们聘请的院长,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退休老师,她招进来的第一批老人都非常健康,然后她带领的管理团队也对老人非常关心和体贴,养老院一团和气,老人之间少有争执。
但这个院长带领下的养老院并不赢利,所以公司把养老院外包给了专门的养老院管理机构,新的管理机构委派的院长,清退了许多原来的老人(那些喜欢投诉举报的、原先的院长都哄着他们,现在新的院长直接就劝退了),重新招了许多有病症的老人,然后在房间里加床,从150张床,扩张到了200张床。
然后,老人们很不开心,他们经常找老的院长投诉,但老的院长已经和公司解除劳动合同,找她也没用了。不过老院子还是很有责任心,她经常来找我们这些还在公司的高管,让我们多关照那些老人。
其实,我们也是无能为力的。新的管理机构来了之后,就不让志愿者去了,我自己去一趟养老院,院长都如影随形,走到哪跟到哪,想单独和老人们聊天也变得不可能。
后来,听说新院长带领下的养老院实现赢利了。
所以说啊,人老了去养老院,能不能过得好,完全看养老院管理者的良心。当然,管理者也要兼顾利润,所以选择有病症的老人也没错,只要是在管理的时候,不欺负老人、不克扣伙食费,给老人们提供舒适的环境,那就算对得起良心了。
有钱的老人在养老院,比没钱的老人要痛苦。在养老院做志愿者的时候,我主要是负责心理疏导,说白了就是陪老人们聊天,开解他们的情绪,因为他们住在养老院,其实许多人心里是非常不乐意的,尤其是有钱的老人们。
有一位李伯伯,家里有2儿1女,从前是开本帮派饭店的,曾一度开了3家店铺,加上他上一辈留下的房子,他总共给了儿女几百万的现金和4套房子。
本来,在他把饭店分给了三个孩子之后,孩子们还是很孝顺他的,不仅逢年过节都来他家里聚餐,就连平时,3个孩子也会排班,轮流来家里陪他们老两口吃饭。
后来他老伴突然患病去世了,他自己也有一点点记忆衰退,孩子们担心他突然离世,身后事处理不清楚,所以就建议他提前把家产分了。矛盾也随之产生。
4套房子3个孩子分,本就不好分,加上有大有小,而上海房价又贵,地段和面积轻微的差异,就可能带来数十万的金额差异,几个孩子和他们的配偶一起,轮番找老人纠缠,老人烦不胜烦。
后来,最终把其中3套分给了三个孩子,剩下的一套卖了,钱平均分了。老人则按照一家4个月的方式,轮流住到3个孩子家。
轮流的日子里,李伯伯和孩子们相处并不开心,因为财产分割的问题,儿子女儿媳妇女婿都不满意,而他自己手里已经没钱,做点什么事情都要伸手跟孩子们要钱,所以他日子过得很不舒心。
再后来,他摔了一跤,就再也站不起来,人也就到了养老院。每天护工都会把他抱上轮椅,他自己就可以在院子里到处逛了。每次去和他聊天,他都会把家里财产分割的事情再跟我讲一遍。
我至少听了十多遍了,每次都尝试开导他,但他最后总会摇头说一句:我最后悔的就是财产分早了。我应该把财产牢牢捏在手里,他们就会像从前一样对我好。至于我死后,他们怎么争夺,我也看不到了。
其实,相比于其他老人,李伯伯的生活过得还可以。他的孩子们虽然对财产分配不满,但是对于他在养老院的花费,支付起来总是很利索,平时需要吃的药哪怕再贵,孩子们也会给他买。
而且,他还有其他的亲戚,时不时会有人来探望。只是,比起从前作为一个有钱老板、孩子其乐融融围绕的环境,此时在养老院就算住单人间,他也是觉得孤独的。所以,他总是抑郁着。
而王伯伯则不同,他名下没有房子,一辈子就存了一点钱,勉强把儿子养大后,这点钱付了首付给儿子买了套2室户的结婚,孙子出来后,他无法帮忙照顾,丈母娘来帮忙,他就主动来了养老院。
他的工资其实不够支付养老院的费用,所以他儿子每个月还要补贴2000元左右。他在养老院住得很开心,比起过去几十年和儿子两个人相依为命到处租房,养老院的条件其实不算差。
他在养老院是个积极分子,到处帮忙进行心理疏导,每次我和其他老人聊天,他总是过来帮忙开导,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一生能够这样在这里住到老死,已经算是有福气了,人要知足。
像李伯和王伯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毕竟,这个价位的养老院,对于有钱的人来说,环境是差了点,但对于没钱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天堂。
有钱人总习惯回忆从前美好的生活和风光的时候,自然对于眼前这种混吃等死的孤独生活不满意。而对王伯这样曾经流离失所的人来说,能够啥也不干,每天只负责吃喝玩乐,时不时孩子还带着儿媳和孙子来探望,这不就是完美生活吗?
所以说,一个人老了是否会幸福,真的不是以金钱的多寡来判定的。当大家都处在同样的境遇中,那些心灵平静、能放得下世事的人,才能感受到幸福。幸福,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状态,而不是经济状态。
有孩子的老人在养老院,比没有孩子的老人更失落。俗话说养儿防老,但养老院里的很多老人,他们都是有儿子女儿的,只是因为种种原因,他们终究还是来了养老院。
张阿姨过去的十多年一直独居,但离儿子家不远,每天都会去帮儿子儿媳做家务,后来中风之后,儿子儿媳担心她独居出问题,想接她一起居住,可是儿子儿媳每天工作非常忙,还经常出差,她和孩子们一起住,和独居没区别,所以来了养老院。
她每天都会坐在院门口的长椅子上,等着儿子那辆白色的车开进来,但儿子真的很忙,有时候一个月来一次,有时候2个月或者3个月。她说,以前儿子也常不在家,但是自己只要去了儿子家,就觉得踏实。
而在养老院,感觉和儿子似乎活在2个世界里。所以每天都感到很失落。她不像王伯一样想得开,她内心其实还是依赖孩子的。养老院对她来说像一座孤岛,有严格的出入管理制度,她要出去一次,院方都要通知儿子,这只能让她打消了偷偷回儿子家看一眼的计划。
木阿姨没有孩子,她从进入养老院之后,就把养老院当家了。她没有什么近亲了,所以养老院的室友 、管理人员,她都当成是亲人,每天有空看看书,或者找人聊天,从不期待谁来探望,每天过得还挺充实的。
出现这种现象,其实也不稀奇。有孩子的人,可能直到进入养老院前一刻,都不会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去养老院。而没有孩子的人,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归宿是养老院。所以,前者心里容易有失落、遗憾,而后者更多是一种认命之后的随遇而安。
总体上来说,按照现在的快节奏生活工作状态,年轻人忙于工作,当老年人不能自理的时候,去养老院其实是最好的选择了。当然,条件好的话,可以选择聘请24小时值班的保姆。
但很多老人选择养老院,主要还是不想拖累子女,且养老院的生活是群居,会比较热闹,成本也相对较低。
所以,如果我老了,我肯定会选择去养老院度过。
那么,如果想在养老院过得舒心呢?我觉得主要关注以下几点:
提前关注养老行业,选择合适的养老院。每所养老院的管理制度都不同,居住期间,感受也是不同的。对于那些规范化管理,有标准话流程的养老院,老人们的生活会比较有保障。而那些管理混乱的养老院,难免会出现老人比欺负的情况。
所以,在打算去养老院之前,务必要多找一些养老院,多关注去养老院的朋友,问问他们在养老院的生活,选择口碑好的养老院。必要的时候,可以几个老朋友一块去,彼此也有个招应。
放下儿女情长,放下房子金钱,专注于养老院的生活。真的进入了养老院,那就一门心思养老。心里放不下孩子、金钱、房子,放不下往事,只能带来痛苦。
进入养老院并不是出家 ,但进入养老院,接受养老院的管理体系,就意味着很多人际关系要斩断,和孩子孙子朋友的关系难免要疏远,如果还对别人抱有从前一样的要求,肯定要失望的。
在养老院里,什么也不想,只关注自己的心里和身体健康,每天下棋、看书、聊天,那才能过好剩下的日子。
假如到你老得不能动弹的那天,儿女把你送到养老院,你愿意吗?
中国人的传统,你养我个小,我养你个老。如今的老年人条件好了,想的也多了。我觉得人老了自己能动时自己作主,不能动了就由不得你了。想什么都没用,没用的事就不去想,伤脑筋。自己都不能动了还想着这个那个的很没意思,往开了想,那些都是子女的事,想问题咱不能越位。人这一生一世都是自己修来的,能顺其自然才好。孩子们怎么做是他们的事,他们爱怎么做就怎么做,怎么做都好。
假如到你老得不能动弹的那天,儿女把你送到养老院,你愿意吗?
我不想去养老院。
我的计划是现在尽量多攒点养老钱,老了跟几个好友或者哥嫂合租那种公寓,合伙请个保姆。每家孩子错开回来探望,采购好需要用的东西,平时互相照料,得了大病就不治了,自然死亡。我不想浑身插满管子,人事不省的活遭罪。
我们这有一家民政局开的养老院,都是全市没儿女的孤寡老人住,好像不收费。我刚上班那年,门卫更夫老赵是个瘸子,有个妻子智障,叫莲玉。他们住在附近养老院。我结婚的时候,他随了份子钱十块钱,我一直没机会还礼,就在每年春节给他们买吃的送去。有一次老赵居然给我女儿三十块钱压岁钱,说是他们没亲戚,就当是有个孙女了,我更加过意不去。后来养老院搬走了,我们夫妻俩每年坐车去看望他们。
养老院里有差不多六十多人,是夫妻的住单间,单身的就几人合住一间。条件很一般那是自然的。每次去,从进大门开始,老人们都睁着好奇的眼睛看着你,腿脚好的就在后面跟着走,还有一个年轻一点的在前面带路,大声喊,老赵,那个老师来看你了。我就心里不舒服,觉得自己怪怪的。进了屋,他们也会跟进来,给他们水果也不吃,就是我丈夫给分烟会抽,临走的时候有个人说想要打火机,给他了。莲玉会不停的问我这些好吃的都是给她的吗,确认之后就很高兴。老赵说年轻时候他俩有过一对双胞胎女儿,他出去干活,莲玉不会照顾,都夭折了。
每次我们走,老赵送到大门口,会哭。他说养老院都是孤老,有人探望让其他人羡慕。说他死的时候,希望我们能来,就站门口送送就行。因为他们那里谁过世了,民政局派殡仪馆车拉走,没有任何告别,养老院其他老人会看着车走了,有的也哭,这话让我很难过,因为我觉得他们看到的是自己的未来。
有一次也遇见过他们开心的时候,是中秋节要到了,我们去探望。他们正好要杀猪过节,几个年轻一点的,往回抬啤酒,满脸笑容,是发自内心的笑,很像我们小时候迎接春节的样子。
我老了,想组团养老,有尊严的死去。
假如到你老得不能动弹的那天,儿女把你送到养老院,你愿意吗?
老得不能动弹,如果儿女不孝要送你去养老院,那就不是你愿意不愿意的事情!关键的问题是儿女有不有孝心,孝不孝顺自己的爹妈,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词!
假如到你老得不能动弹的那天,儿女把你送到养老院,你愿意吗?
有人自嘲啃不动黄瓜了,潜台词里有很多无奈。人老犯糊涂,严重的患上了痴呆症。接下来就会更糟,生活不能自理,落炕上不能动弹,大小便失禁。不仅自己生不如死,而且是非常折磨身边的人。这个节骨眼儿上,身体好的时候,都把一切看的很淡,一旦垂死挣扎起来,反却贪生怕死了。若想要自己的儿女陪着不去养老院,我看还是在相对贫困的农村才能够做得到。
因为在城市里,现在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双方的老人都需要陪伴,真是照顾不过来,有的也没有时间。考验人的时候,若是炕拉炕尿,吃饭也得让人喂。身上不好受,爹一声妈一声叫,被窝里又不卫生。这些个事情,可不是一般的儿女都能够做的好。还有就是经济上的原因了,雇来一个保姆,工资要比上养老院高的可不是一星半点儿,一般的家庭还是承担不起。
不是谁都能够拿的出来大把的压箱底儿钱,缺钱的养老生活质量只能够降低。这个时候农村人为啥不把父母送到养老院?这和农村人的经济条件和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养儿防老的观念是一辈辈传承下来的。再说了,人家种地,做家务之外,有的是时间。将父母放在炕头上,照顾起来也方便,也不用掏许多养老钱。要是不乐意伺候,把父母推到养老院去,虽然是省心省力花些钱,还怕街坊邻居们笑话呢。
假如到你老得不能动弹的那天,儿女把你送到养老院,你愿意吗?
送就送吧,我已老矣,又不能动弹,放在哪里都是废物一个,送到养老院一天三顿都有的吃就行了,接屎尿也有人帮忙,我也愿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