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批外企撤离中国,中国的人口问题将会更加严重,你觉得呢?
有道说,三星搬去了越南,现在产值超过600亿美金,占了越南GDP的28%……越吹越有意思,称中美贸易战,越南占了大便宜;美国人推动与中国脱钩,越南墨西哥都是备选之地;西方闻风紧跟老美步伐。
这不,日本刚刚决定动用22亿美元资助日企撤出中国,曾坚定维护全球化的默克尔也开始强调“经济主权”,领跑欧盟“脱离中国”。如果说这些论调,至少还算忧心忡忡,或者顾虑于中国还不够韬光养晦;那么最具有反语式联想的是“帝国主义终于夹着尾巴逃跑了!”“我们赢了!”不只是黑幽与墨侃,更有导向性揶揄,或揶揄式导向——是某种情绪的发泄者们,把财神爷们赶走了。
先说一下经济主权经济独立。
特朗普要让美国走向经济独立,走向伟大,要改变当前全球化的局面,是从上台就开始的,不是从纽约疫情严重了才想起来的。他在全球退群,包括美国一手建立起来的WTO都想退出。当然以美国的经济体量和人口规模,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可以实现经济独立,但是生产效率能不打折扣吗?普通民众的生活成本能不提高吗?如果真敢这么做,不说走向衰落,至少也是走向混乱。
至于其他国家,嘿嘿,先把人养出来、养足了再说吧!必须有足够大的消费市场,足够多的劳动力以及训练有素的人才,否则,无异于闭关锁国。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依然有效,国际分工不断优化,各国都具有相对竞争优势,形成产业链的分工,全球的协同合作。
日本企业将生产线和供应链放在中国,最主要的原因是市场因素。来去、搬留,资本家的算盘与狼羊无关,而是取决于日本企业可以在中国找到质优价廉的零部件,还能够获得更为稳定的供应渠道。如果没有这些支撑,不能给日本企业节省成本,那么无需吆喝,动员或挽留都没有用。
再说说越南。
这个国家GDP保密,推断依据是“2019年全年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达到5170亿美元,是GDP总量的2.1倍。”所以得出5170/2.1=2462亿美元。人口数字公开,截止19年4月9621万。于是人均GDP出来,2559美元。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金。越南的货币叫盾,1元人民币可以换3300越南盾。近年越南工人工资上涨,2019年工人一个月收入在600-700万越南盾。好了自己算吧。
应该知道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差异吧?如果某一国家不是主要的产品市场所在地,把工厂搬到你那里,图的是什么?图的是和你“心连心”吗?当然不是,而是因为你那里的土地便宜、环保不严、劳动力低廉、优惠的减免税政策等等,总之,能够赚到钱,让资本获得理想的回报是立项的前提。这不就是我们三四十年前吸引外资的套路吗?那个时候,我在外企工作,工资相比其他企业已经高了很多,但在外方看来,还是便宜啊!
如今,我们的劳动力红利不足了,正是因为我们发展了,劳动力成本高了,但同时老百姓收入多了后,促使我们在逼近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因此更多的外资,看重的是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而不再是劳动力的低价。比如美国特斯拉为何在上海临港建厂?这里的巨大市场,拥有全部工业门类以及全面的基础设施配套,才是投资动力。
这几年政府有意调整低端制造业,加上东南亚低廉的人工成本,导致部分制造业往东南亚转移,但这应该没什么过于担心的。不然奥巴马那个年代提出的G2分工,我们直接从了就行。三年前,我在参加江苏省举办的“寻访中国智造领跑者”活动后,撰文写到:
“产业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放眼全球,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已经行动。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用于摸索未来工业生产的新途径;美国政府提出了再工业化、能源互联网以及先进制造业计划;我们的邻居日本韩国也在积极利用智能技术。看起来我们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也是不甘落后,同样要把工厂、机器、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等要素,通过网络技术高度联结,形成超越自动化的自组织生产。但进一步思考,显然我们是想把这个产业互联网时代,当成是中国制造可以弯道超车的战略机遇,进而实现自改革开放后从向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业学习,到模仿再到并驾齐驱甚至超越的华丽转身,全面性、整体性地树立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这个形象,当然不再是劳动密集型,一定是技术密集型。
“设想一下,五年后5G普及,不仅消费者一部制式的手机包打天下、高速联通世界,机器人作为生产的参与者,与消费者或客户之间的联通,又将是怎样一番高速的人机互动。”
最近,脱钩、断链、搬迁之声,随着每日疫情数据,一起攀升。认为那是比追责索赔更严重的危机,后果是灾难性的,中国改革开放成果可能被全部吞没。真是吓死宝宝们了!
且不说当下全世界的主要任务是抗疫,而不是搬迁,最多也就是搬锅吧!就说四十年改革开发的成果,那不是被恩赐的,而是几代人巨大牺牲、奋力拼搏而来的。哪怕在商言商,那也是你情我愿一起发财,做生意赚的。只要我们自己内部不折腾,既不要异想天开,更不能固步自封,那么谁也吞没不了,因为没有这个胆量,也没有这个胃肠。
摘录一段大摩最新的分析预测吧——大摩的观点:当前担心疫情引发产业链搬迁之声不绝于耳。我们的观察角度不大一样,我们跟产业链上的实际决策者——跨国企业们交流较多,发现这次危机其实会放慢贸易战以来产业链的搬迁趋势,而非加快。原因有二:
一,搬迁意味着新投资,但全球衰退阴霾无人愿投。经此一疫,欧美经济估计需要两年才能恢复原有的元气,中国以外的拉美、东欧、东南亚新兴市场不乏薄弱环节、易被疫情、汇率、债务三杀成多米诺骨牌,因此跨国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重中之重是保留现金、减少投资,而非新资本开支。我们的调研发现,原本一些公司在疫情前打算在中国以外投资设新厂,或者在其本国加大自动化投入,这些意向当前纷纷被延期。
二,以TMT产业链为例,全球龙头企业几乎都认为,中国在复工中展现的管理能力,进一步验证了它相对于其他新兴市场的制造业优势:在封城之后仅仅两个月内,疫情受控,生产能力几乎满血复活,不论是红黄绿码技术应用,还是体温、口罩、食堂隔断等公共卫生管理,以及员工的配合度,都远胜于其他潜在搬迁目的地如东南亚,后者目前正经历更坎坷的生产停摆、供应脱臼。
至于疫情之后的世界(所谓AC)如何,大家当前都是揣测,但有一点在跨国企业调研结果中较为明显:疫情促使下一阶段的产业更重视数字基建,即云服务、IoT、远程等。中国恰巧正在5G、数据中心、IoT等数字基建上加速,未来的商业基础设施或许优势得到加强而非削弱。
所以呀,在切莫异想天开、切莫固步自封的基础上,再加两点:切莫一叶障目、切莫刻舟求剑。大了就是政治,高了就被遏制,与养晦程度已经弱相关,与健壮与否一直强关联。
怎么办?“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那就是犯不上浪费时间叨叨,集中精力干又干——继续抗疫、继续博弈。
因为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随着大批外企撤离中国,中国的人口问题将会更加严重,你觉得呢?
我国是一个产业体系十分健全的国家。外企的到来,曾经对我国产业体系的发展,起到过促进作用。
由于我国是巨型经济体,我国产业体系的规模十分巨大,尽管我国外企也总量很大,但外企至始至终在我国产业体系中,所占的份额并不大。因此,即便是外企全部撤走,也无法撼动我国的根基。
如果大批外企撤离我国,短期之内确实会减少很多工作机会。但是外企的撤离,也会为我国一些企业留下较大的市场空间和大批训练有素的员工,我国企业将会很快填补外企所留下的空间,同时也会为我国民众,创造很多工作岗位。
我国是工业体系健全的国家,没有任何缺失的产业环节。老实说,外企的存在加剧了我国市场的竞争,对我国企业产生了不小的压制作用。现在大批外企退出我国市场,对我国利大于弊。这是人家自愿走的,咱恕不远送。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倘若外企大批撤走,短期内会造成我国失业率上升,但是我国也会很快的调整过来。至于说,会不会导致我国人口问题加重,那当然不会。因为外企至始至终,都没有这个份量,也没有这个影响力。
随着大批外企撤离中国,中国的人口问题将会更加严重,你觉得呢?
外企的撤离对我国没什么根本性的影响!外企所占我国比重2%左右,不足为患!大家记好一句话就行,那就是这世界离开谁地球一样转!
第一:美国企业08.以后就开始有一部分逐渐撤离我国,到现在我国不还是一样发展嘛。
第二:美元的霸权逐渐衰落,他撤离的那一天总会到来的,早走早想办法!正好我国产业需要升级,他留下的空白咱们去升级去!
第三,举个例子雪山草地万里长征,两弹一星,航空母舰,隐形战机,~~~很多很多不管怎么样艰难,我国都会突破封锁,成功超越!所以不怕!
第四:政治家的口号不用理会,由于资本的逐利性,肯定有一大批不会撤离的,美国的政治是为资本服务的,所以叫资本主义国家,所以有的资本会继续在我国投资!
第五:中国的市场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强大广阔,全球有眼光的国家都会大力投资中国市场,只有傻瓜才会真正的撤离中国!这是关键之一!
第六:人民币走向世界已成定局,以后所有的国家都离不开中国的经济发展,这是全球共识,所以更不用担心外企的撤离,以后外企反而会越来越多的投向中国市场!
大家拭目以待,中国必胜!
随着大批外企撤离中国,中国的人口问题将会更加严重,你觉得呢?
最近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特朗普又搞了一个所谓产业回迁的运动,也就是说将在中国这些产业迁回美国,而日本等国也跟着趁火打劫。随着这些外企的撤离,连很多人都担心中国的就业问题恐怕会更加严重。
我觉得这些外企的撤离对中国的就业问题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恐怕也没有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悲观。毕竟中国是一个全产业链的国家,同时有着大量的劳动力和科技人才,这也是当年那些外企看好中国的重要原因,中国也是为这些外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和工程师,最终使他们得以壮大发展。
至于这些企业迁回美国和日本,恐怕只是特朗普和安倍晋三的一厢情愿而已。因为美国和日本都是发达国家,他们的人工成本实在是太高了,否则的话这些企业当年也不可能迁出他们的国家。特朗普当年花了大力气让富士康到美国去建工厂,可是富士康现在在美国的工厂基本上已经黄了,因为那些美国人根本养不起。首先人工成本就高,其次那些人也不可能如中国人一样听话认真干活,别人是享乐主义者,干不干全凭自己的心情。
至于现在很多人提到的这些外企迁到越南和印度去,会使中国能够就业的机会减少。印度这个我觉得实在没什么好提的,因为印度人口虽多,但实在不是一个好的投资地方。富士康同样也到印度去开工厂,可是现在后悔的不得了,因为印度人工资虽低,但是享乐主义程度居然不亚于美国,印度企业的那些工会就够富士康喝一壶了。越南倒是中国的劲敌,但是越南很快就要自由选举,同时成立工会,这些恐怕不是那些企业所愿意看到的。
总之,这些外企的撤出对中国目前的就业问题的确会造成不小的影响,但是也用不着太过悲观,毕竟中国本身的市场也足够大。同时作为全产业链国家,中国还是受到很多外企的好评。
随着大批外企撤离中国,中国的人口问题将会更加严重,你觉得呢?
这其实是杞人忧天。
外企撤离中国的现象一直存在,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没有什么好担忧的。新冠疫情期间,日本政府出资22亿美元来帮助在华日企把生产链迁回日本去。然而迁移产业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韩国的三星惠州工厂从2009年开始搬迁,到2019年正式全部关闭生产线,花了整整10年的时间才完成分批迁移到了越南和印度。这显示了如果仅是出于新冠疫情的考量而迁徙是不科学的,疫情总有一天会过去,但是产业的聚落形成则是漫长的过程,而一旦离开产业聚落所形成的生产成本,物流成本,靠近市场优势,只依靠东南亚低廉的人工优势还是无法实现工业成本的总体优势。
而且日本已经是第二次想要迁移在华日企,第一次是发生在2012年的钓鱼岛主权问题之后,那一年日本对华投资达到130亿美元到150亿美元的高峰,到了2013年只剩下40亿美金,而且从2013年开始一直到2019年日本对华投资都是维持在30亿美金到50亿美金之间,也没看到因此中国的人口出现就业困难。中国是联合国公认的产业链最完整的国家,我们有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0个小类。外企迁移肯定会有损失,但是损失有限,而且可以通过新来的外企和本地企业填补这个外移的损失。而日本在新冠疫情期间主动向我国捐献口罩等医疗物资,中日对立的情绪有所缓和,在华日企也没必要再起外移的念头。
而这次日本是为了保证因新冠疫情期间所谓的供应链的安全,和生产地点的多元化考量。然而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原本以为其他国家是安全的生产地点,反而是危险的,而中国随着抗疫的成功,反而是安全的,新冠疫情的瞬息万变也使得其他原本想外移的厂商,反而会打消继续搬迁的念头。而一旦外企离开中国,就会远离中国14亿人的消费市场,提高运输成本,关税成本等不利影响,因此由于在华日企的迁移所引发的大规模产业链外移是伪命题。
日本政府鼓励在华日企迁移的产业类别有依赖氟化氢生产的半导体产业,依赖稀土生产的电动汽车和电机产业等。而这些产业迁移的考量是担心被列入美国在贸易战中的黑名单,而目前新冠疫情严重的美国已经无法再发动贸易战,在华日企根据形势的变化,在不是强制性的情况下,日企未必会搬迁。外企搬迁的主要考量还是原料取得,就地生产,劳工素质,这些有利因素都是外国无法取代的。如果产业回流这么容易,奥巴马时期就可以劝苹果厂商回美国生产了,而至今苹果代工厂商还是主要聚集在富士康。
美国也鼓励美企回流美国,并且承诺100%承担美企的搬迁费用。但是随着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美国工厂》的热播,企业家也会考虑用工地点的背景文化,类似美国那种尾大不掉的工会,企业家是避之不及的,而只有中国的工人是最勤劳和性价比最高的。这也不是像印度那种尽管人口庞大,但是劳工技能素质相对较差,不能与我们比拟。苹果CEO库克曾经就苹果产业回流美国反问奥巴马一个问题,如果他临时接到订单,美国是否能瞬间能提供40万个劳工加班,7500个工程师,奥巴马瞬间一翻两瞪眼,无法作答。
而这种勤劳程度,不仅美国工人做不到,就连越南和马来西亚的工人也做不到。越南工人该放假的时候,即使是给平时三倍的工资,他们也不愿意,加班是不可能存在的。而且这些东南亚国家还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而带来的交通,用电等问题。
综上所述,中国的人口规模有14亿,但是这不是人口负担,而是人口红利。我们不仅拥有大约3亿技术熟练的工人队伍,还拥有工程师红利,每年我们有数理化等理工科毕业生约400万。而且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工业规模化成本,招商引资政策等优势下,是不会出现印度等因人口膨胀或外企撤离而出现人口陷阱。
随着大批外企撤离中国,中国的人口问题将会更加严重,你觉得呢?
中华什么磨难没经过不怕!有习主席领导只有更好!设有更坏放心!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