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欢谁写的词?

唐诗宋词元曲,宋代的词是鼎盛时期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词: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徐州彭城县(今江苏徐州)人,南唐末代国君。

李煜有"词魂"、"千古词帝"之称,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所以特别佩服李煜,真是才华横溢。下面这两首词是我最喜欢的,词中可看出李煜文化造诣很高。

[第一篇]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无言”“寂寞”两个词奠定了全词离愁别绪的感情基调。这首词把抽象的离愁具体化,试想,离愁如何能够被剪断、又如何能被整理好呢?作者把无形的情绪有形化,表达出自己内心离愁别绪的强烈。

[第二首]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上面这首词被认为是李煜的绝命之作,,只是朱颜已改,物是人非,难怪作者有如同一江春水般的愁绪。"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可以看出李煜的无奈愁绪。

根据很多文献记载,太平兴国三年(978)的七夕节,宋太宗皇帝命其作词,看到其中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二句,于是大怒,令人毒死了李煜。李煜在七夕出生,又在七夕离世,他和七夕节是如此的有缘,然而却一生是个悲情之人。

你最喜欢谁写的词?

我不喜欢写词,但是我喜欢欣赏别人写的词,喜欢一些近代文学创作者或者是现代名人写了一些词,比如海子,毛泽东,屈原

你最喜欢谁写的词?

喜欢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雾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抹划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谢邀

你最喜欢谁写的词?

词,又称“曲子词”。起源于南北朝乐府,在唐代词是配合当时的音乐而新兴的歌词发展而来,后来脱离音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在文学史上,词以宋词著称,它代表了一代文学,和唐诗元曲一样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宋代有无数的词作品和词人,像晏殊、欧阳修、“三苏”、辛弃疾、李清照和当朝皇帝宋徽宗赵佶等等。他们的作品像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长空里闪耀。每一位词作家都有各自的写作特点,或豪放或婉约。到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钟爱的词人,就我而言多钟情北宋词人------晏殊。

晏殊聪明伶俐,十四岁的时候,应神童试,宋真宗见他提笔成文、从容不迫便赐进士出身。步步高升官运亨通,直到拜大宋宰相,一生富贵,因此也叫“宰相词人”。晏殊的辈分较早,政治地位又十分显赫,以词著于文坛,被后人推崇为“北宋倚声家初祖”。晏殊词风闲雅,飘逸旷达,“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尤其是善长小令,风格含蓄婉约,是宋词婉约派的开创者之一。所谓“文如其人”晏殊的词在感情上总是有所收敛,这和他的经历和身份有关,“一团和气,两句外诗,三斤黄酒,四季衣裳。”中国传统文人的理想生活模式,在晏殊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演绎。

晏殊一生流传下来很多脍炙人口的词,而一首《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不知让多少人中毒,久久不能自己。唯有这首词,以高楼独倚的姿态,写尽了天涯人生路上的孤独,就是现在读来禁不住感伤的泪流满面。这也是王国维先生所以说的人生三大境界中的第一种境界,足见这首词的妙处。同样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对酒当歌,试问“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即景兴感,触动了作者的情思,从夕阳西下的无奈到寄希望于明朝东升,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留给后人细细品味。

宋词就是开在绝情谷的绚烂情花,我们都中了它的毒。”宋词是一朵情花,“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身为大宋宰相晏殊虽然不能太直露的表白自己的深情,但是那种绵绵的相思情,想来也有过击节深爱的爱情吧。

最后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晏殊的《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来结束这次问答。

木兰花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阑下香阶眫,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你最喜欢谁写的词?

《六兮*善哉天下一一诗人*》

文/@汉子诗人【原创】

苍穹吾擦日月新

登高吾陪玉皇巡

葫瓢吾盛天下水

寰宇吾捧山峦翠

举杯吾饮人间恨

昂首吾诗古今人

〈2019元月17日*腊月十二日*7点17分于北京〉

你最喜欢谁写的词?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词乃诗之余”,本质上也属于诗。自唐末到五代,此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至于喜欢那一位词人的作品,这属于见仁见智的问题。对于个人而言,我最喜欢的词人,是苏轼苏东坡。原因是如下几点:

第一,从词的发展角度,苏东坡具有开创之功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比如李煜的词,你侬我侬,格调太低。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不过是为歌女们写的歌词罢了。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第二,从词的内容角度,苏东坡创作极为广泛

苏东坡的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很狭小,主要局限于封闭性的画楼绣户、亭台院落之中。入宋以后,柳永开始将词境延利到都邑市井和千里关河、苇村山驿等自然空间,张先则向日常官场生活环境靠近。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第三,从词的艺术性角度,苏词是难以逾越的高峰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也正是如此,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虽然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如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向上一路”。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以至于刘辰翁评价道“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后录苏东坡豪放和婉约的两首代表词作: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肠断 一作:断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