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猛将童贯那么厉害,内能平方腊,外能收复幽燕,为什么还说他是奸臣?

我给出一个谁也想不到的答案,童贯成为奸臣,书上说的都是托词,真正的原因是,金国人恨死他了,威胁宋钦宗,不把他杀了,金国就不和北宋谈判。北宋打不过金国,为了换取谈判的可能,杀了童贯,但是对外不能说金国让我们杀的,这话怎么能说出口,没法跟国民交代呀!于是,童贯就有了很多罪名,必须杀掉才行,不但如此,还要把他列入奸臣行列。

什么是奸臣?童贯一生戎马生涯,待在都城的时间非常短,最早是在对西夏的战场上,后来又平定了方腊起义,再后来又主持了联金灭辽收复燕云的工作。虽然在对辽作战中两次失败,但是为北宋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决心很大。因为两次出兵失利,燕云十六州实际上是盟友金国打下来的,要想拿回来,人家肯定不会白白的送给你,经过艰苦的谈判,北宋掏了很多钱,金国才同意还回一部分,另一部分等抓住了辽国皇帝再商量。

童贯对这个结果不太满意,于是几个主要人物商量后用了损招。他们偷偷策反宋金边境属于金国一边的将领投向北宋,这样这些地方就到了北宋手里,开始小打小闹,占领的土地并不多,金国刚打败辽国,建国初期,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对北宋的这些小动作大多采取了隐忍的态度,于是他们胆子越来越大,竟然一下接收了平洲、营州、滦州等三个州的土地,这三个州甚至都不属于协议中燕云十六州范围。而且这三个州范围很大,大概等于现在河北省东北部的唐山市、秦皇岛市,以及辽宁省东部的大部分地区。而且正是燕山山脉和渤海之间的大通道,是战略要地。这还不算,原来答应送给金国的三万石粮食也以各种借口拖延不支付。金国在送还燕山府的几个州时带有附加条件,需要迁走这些地方的大部分人口,这些地区人口本来都属于童贯管辖,童贯不想给,已经送过去的半路又跑回来了,童贯把这些人都藏起来,以各种借口搪塞,不给金国。童贯得寸进尺,挖金国人墙角和赖账行为惹恼了金国人,于是战争爆发了。

北宋打不过金国,只得谈判,但金国人要求必须杀了那些挖金国人墙角,破坏两国关系的人,其中以蔡京和童贯为主、后来又追加了蔡攸、王黼、詹度赵良嗣等人。北宋没办法,只能杀了这些人来换取和金国谈判的机会。

这些人身上或许有各种问题,包括专权、党争、迫害同僚等问题,但是对北宋都很忠心,为了北宋在宋金联合灭辽后获得更多利益,可以说是挖空了心思,使用了各种手段。最终他们的这些行为触怒了金国,两国盟友关系破裂,可以说他们的这些行为直接导致了宋金开战,但是,他们的目的是为国家争得更多利益,而且这些作为并不是他们自己偷着做的,朝堂之上都商议并通过的。因为这个原因,宋徽宗赵佶引咎辞职,自己退位,把皇位传给宋钦宗。

这可不是我分析出来的,这些事《宋史》记载不清楚,但是《大金国吊伐录》里记载很清楚。这部书里保存了大量当时两国互通的国书和官方文件。里边清楚的记载了宋金战争期间两国争论的焦点和谈判条件。

其时我们可以想象得出,两国爆发了战争,正在战争时期,朝堂最需要的就是安定,临阵换将就会造成混乱,怎么可能一下子把朝廷里主要人物一下子都杀干净?童贯、蔡京、蔡攸、王黼都是宰相一级的,全部杀掉,而这四个人正好是金国要求必须处理的名单前四名,尤其是童贯,多次被金国点名,是必须被处理的对象。

如果不看到那些当时两国相互联络的官方文件,一般想不到还有这样的内幕存在,也很难理解在那个敏感时期为什么会一下子把高层的这些重臣全部杀光。宋徽宗的退位被说成只是害怕逃跑,其时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是金国逼得。

契勘自太上皇与大圣皇帝浮海结约,岁月已深,遂割燕、云,恩义至厚,质诸天地,共著誓书,使聘交驰,欢盟无间,止缘奸臣误国(指的就是童贯蔡京等人),容纳叛亡,岁币逾期,货物粗略,遂令信誓殆成空文,邻国与师职由于此。终念大圣皇帝从初讲好,欲卜万年。事至于今,吊悔何及!太上皇深自克责,乃付神器(宋徽宗引咎辞职

下面这封信,是金国的菩萨太子完颜宗望写给宋钦宗的一封信,信里同样提到了宋徽宗退位的原因。

昨以太上皇污神渎盟,奉命至讨。正月七日,大军直抵都城,方谋攻拔,特承遣知枢密院李棁等具言上皇自省前非,传位播越

下面是金国书信提到的北宋需处理名单

如果能诚心悔罪,重启欢盟,可囚缚首先谋取平山童贯、詹度,并逆贼张觉、李石、卫甫、赵仁彦等来旨军前,谢天下罪········

晚一些的资料文件里还有一个名单

童贯、蔡京、蔡攸(蔡京之子)、王黼、李纲、李弥大、刘耠、王安中、马扩、詹度、陈□、吴敏、徐处仁、折彦实、折可求、吕仲、张孝纯·····

宋朝猛将童贯那么厉害,内能平方腊,外能收复幽燕,为什么还说他是奸臣?

靖康年间,割地赔款了大半辈子的北宋在即将灭亡之际,一反不杀大臣的传统,将掌兵权二十年战功赫赫的重臣童贯予以处死,一时震惊朝野。

童贯出于宦官李宪门下,因心思细腻又善于揣摩上意,为宋徽宗所喜爱。任供奉官,为宰相蔡京提供内援消息。后西北发生战事,蔡京则投桃报李,力荐童贯为西北监军,领枢密院事。从此童贯开始了他长达二十年之久的军事生涯。

童贯虽为阉人,但仪表堂堂,身材高大威猛且双眼有神。声如洪钟充满阳刚之气,是天生的军人。崇宁3月6日,宋徽宗以王厚为主帅,童贯为监军,开始了对西北的进军。仗打得很是顺利,大军逼近煌州,却接到了皇帝的手令,手令内容很简单:停战,回师。停战理由也很简单,晚上皇宫失了火,大王感觉很不吉利。童贯不是文官,他只是皇帝的家奴,但此时这个中国历史中掌握兵权最久的太监做了一件胆大包天的事情,他看完手令之后把书信放入了自己靴子。王厚好奇问之,童贯淡然回答曰:“陛下希望出兵成功。”

众军一鼓作气,收复了河湟四洲。童贯才出示了皇上的诏书。众人大惊,问童贯为何要隐瞒,童贯回答:“诏书看后,那军心必乱”。我把诏书隐瞒,如果败了,皇帝也只砍我一个人的脑袋,你们看了,官家要砍的怕是一堆人的脑袋.....这一仗,童贯不仅收复了河湟四洲,更收复了西北将士之心。在这一仗,他还收养了一个阵亡将领的幼子,并形成惯例,在往后西北战事上的遗孤,童贯统统予以收养,十年以后,这些少年们成为了童贯手下的王牌军队——捷胜军。

有了军功的加成,皇帝的宠爱,童贯开始走上了青云之路。熙河兰湟、秦凤路经略安抚制置使,再到武康军节度使。公元1108年,童贯讨伐溪哥臧征,收复积石军、洮州,被加官为检校司空。童贯在西北战场扎下了深厚的根基,随着战功的积累,政和二年,童贯升太尉,太尉是宋朝武将所能做到最高职位,童贯一个太监达到了。

随着童贯地位的提升,他的盟友蔡京也随之改变了态度。因为童贯出身不正,既是阉党,又是武将。当宋徽宗决定拜童贯为开府仪同三司时,包括蔡京在内的文官们都不干了,一向对皇帝言听计从的蔡丞相开始拒绝在任命书上签字。蔡京拒绝的理直气壮,开府仪三司是从一品,只有文官能做,童贯不管是以天生坏人的阉人身份还是武将身份,是不够资格的。梁子结下之后,童贯不再是耿直豪爽的武将,而是变成了从宫斗中爬出来的童公公,他开始勾结皇帝身边的妃子太监宫女道士神仙,大家一起讲蔡京的坏话,从早讲到黑,半夜还能吹枕边风。很快,蔡京就被第二次罢相。

1111年,契丹点名邀请童贯出使辽国,文官反对:“用宦官为使臣,难道国家没人了吗?”宋徽宗说:“契丹听说童贯打败羌人,因此想见他,以他为使臣,察看敌国,也是良策。”童贯使辽回来,权势更大,握有朝廷内外军政大权。1116年,童贯终于被任命为开府仪三司,重返相位的蔡京终归没敢再行阻止。1117年,童贯掌管枢密院,正式掌管北宋军事。

1120年,明教教主方腊造反,三月攻陷6州57县,童贯带领十五万西北精兵分头南下。首战就击溃方腊七万精兵,一年后成功平叛,被升为太师,封楚国公。封爵之后童贯为了封王,极力支持攻辽,在条件不成熟条件之下联金攻辽,两次遭到惨败。在暴露了宋军腐败无能的同时,自己也见识到了金人的强悍。

1125年,金人南侵,童贯不敢抵挡,逃回京城。此时童贯的前领导宋徽宗已然退位,新上任的宋钦宗少年热血,决意御驾亲征。命童贯为东京留守,深知双方军力差距的童贯不愿陪同宋钦宗一同送人头,召集自己的亲军胜捷军护送宋徽宗南逃。动用私兵,私自护送前皇帝南逃,这已经是触动了宋钦宗的底限所在。

靖康年,大学士陈东等揣摩上意,上书劾蔡京、童贯等六人为误国六贼。童贯的罪名是“结怨辽金,创开边隙”。墙倒众人推,更何况是一个太监,读书人弹劾不会有任何的负罪感。1126年,童贯被一连三贬,发配到英州、吉阳军。宋钦宗仍不放心,因为胜捷军还在,又下诏历数他十大罪状,命监察御史张澄奉诏追斩童贯。

童贯被杀后,西北军失去了首脑,而河北军承平已久,更无丝毫战斗能力。同年八月,金军两路攻宋,十一月,金军攻克汴京,北宋灭亡。

宋朝猛将童贯那么厉害,内能平方腊,外能收复幽燕,为什么还说他是奸臣?

童贯被老百姓称作臭名昭著“北宋六贼”之一,倍受世人唾骂厌恶。童贯曾总览兵权二十年,权倾朝野。既是太监又是一名武将,虽然他极尽邪恶,招致祸乱,但一生也立过些许战功:内平方腊、外收幽燕、出使契丹,怎么就成为奸臣呢?朋友们,今天就给大家揭开谜底,显示历史真相!

“北宋六贼”是后世对北宋的宋徽宗时期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邦彦六位奸臣的称呼。

童贯真人其事:

童贯,字道夫,开封人,是北宋徽宗时的宦官。1125年,71岁的童贯被宋徽宗封为广阳郡王,也是武官之首。

童贯被人们称为媪(ao)相。媪:意思就是母,女的。老百姓送给童贯的这个封号显然含有贬义,就是暗指童贯不男不女。

据《宋史》记载“贯状魁梧,伟观视,颐下生须十数,皮骨劲如铁,不类阉人。有度量,能疏财。”

也就是说,童贯身材魁梧,留有胡须,皮骨强劲如铁,阳刚气十足,根本不像一个太监。

而且他“有度量,能疏财”,是一个疏财仗义,豪爽之人。

童贯受奸贼蔡京扶持,才能进京为官。

纵观童贯一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功绩:

一、收复河湟四州;

据《宋史》记载“贯发视,遽纳鞾中。厚问故,贯曰:上趣成功耳。师竟出,复四州。”

崇宁三月六月,宋徽宗派王厚任主帅,童贯为监军,率兵十万,进军西北,意在收复河湟四州。

而兵近湟州时,宋徽宗这位昏君,竟然因为皇宫失火而感到甚为不吉,于是便给童贯传下旨意:“停战,回师”。

然而胆大包天的童贯看完圣旨后竟放入靴中,隐瞒旨意。

王厚便问:“圣旨里写的什么内容?”童贯回答:“陛下希望我们出兵大捷。”

于是童贯率领众将继续进攻,待军兵们一鼓作气,收复河湟四洲后,童贯才给大家看了宋徽宗的诏书。

众将官大惊失色,问童贯为何要隐瞒?童贯则答:“诏书看后,军心必乱”,众将听后无语。

随后童贯接着说道:“我隐瞒诏书,如果此仗打败,皇帝只砍我一个人头。如果你们看了,要砍的恐怕就是大家的脑袋。”

童贯一番话,让众将对其既佩服又感动,此举不仅收复了河湟四洲,而且更加聚拢将士们的军心。

童贯权衡利弊,凭借一己之力,担下“抗旨不遵”的砍头罪名。

所以,将士们一致认为此战最大功臣就是童贯。

不仅如此,童贯还在此战役中收养了一位阵亡将领的幼子。

但凡是以后在西北战场上,有战死将士们的遗孤,童贯全部收养。

然而十多年后,这些遗孤少年们也成全了童贯。他们跟随童贯在战场征杀,立下了很多功劳,也成为童贯手下的王牌军。

不久,童贯便依仗此军功,颇受宋徽宗赏识,被封为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最后官至武康军节度使。

童贯从此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军权最高的一位宦官。

朋友们,虽说童贯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奸贼,但却也貌似有着铮铮铁骨,也可以说功过兼半。

二、攻打西夏;

宣和元年三月,童贯再任监军,率领西州名将刘法和刘仲武等出兵西夏。

然而收复河湟四州之功后的童贯,开始得意忘形、恃功骄恣、独断专行。

他根本不懂阵法和作战,强迫刘法攻取朔方。

而刘法认为时机不成熟,应该再等等。

童贯便逼迫他说:“你在京城时,亲自领命,说一定能成功,现在认为难以成功,为什么?”

刘法无奈领兵出战,遭到西夏军队伏击,兵败身亡。

童贯违章指挥令大将刘法阵亡,却隐瞒失败事实,向朝廷报捷。

文武百官都对其咬牙切齿,恨之入骨,但迫于童贯淫威,终归敢怒不敢言。

宣和元年四月,童贯再次领兵攻打西夏,经过几年的争斗,西夏最终投降求和,纳款称臣。

而童贯征讨西夏胜利后,又被授予一品官职:太傅。

朋友们,童贯西夏之战假报战功、欺瞒朝廷,骄横跋扈,逼死忠臣。真正体现出一副奸臣的嘴脸。

三、平定方腊;

说起方腊反宋,起因是“花石纲”事件。下面先跟大家介绍一下历史上著名的“花石纲”事件:

宋徽宗赵佶喜爱书法绘画,还特别喜欢收集奇花异石。

为了搜集这些奇花异石,他在苏、杭二州分别设立应奉局和造作局。

只要应奉局听说谁家有奇花异石,就强征御用。如果谁家的奇花异石稍有破损,就要判“大不敬”之罪。

应奉局把这些搜刮来的奇花异石,用商船运往汴京,十艘商船编成一个船队,叫做一纲,也就是“花石纲”。

而应奉局这些贪官污吏,借征收“花石纲”之机,敲诈勒索百姓,使得江浙人民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宣和二年,方腊趁机把这些愤怒的百姓组织起来,揭竿而起反抗宋朝暴政。

方腊义军如破竹之势日益壮大,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宋徽宗坐卧不安,心中十分恐慌,便派童贯、谭稹为宣抚制置使,率西北军镇压。

而童贯按照宋徽宗的口吻,写下“罪己诏”,大概意思就是说:“花石纲”之事,造成了老百姓的痛苦。

朕爱民如子,确实失察。要严惩这些贪官污吏,被勒索的钱财一定返还给百姓,劝告百姓不要起兵造反。”

您还别说,童贯这招心理战还真有效。“罪己诏”颁布后,一下就分散瓦解了大部分起义军。

江浙老百姓见到这份“罪己诏”信以为真,对朝廷的怨恨减少很多,纷纷逃离方腊的起义军。

而方腊剩余的兵力经过分裂,已经所剩无几,又都是一些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散兵游勇,在遇到童贯的精兵强将,自然是以失败告终。

童贯最终以完胜告捷,义军七万多人战死,方腊和妻、儿被擒,押到开封后残遭杀害。

而童贯也因此次战功容升为太师,掌管枢密院,成为中国历史上掌握军权最大的一个太监。

四、收复燕云。

面对扑面而来的军功和荣誉,已经不能满足此时的童贯。

宋神宗曾留下遗诏:“能够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人,即使是不姓赵,也可以封他为王。”

此时的童贯竟然有了封王的想法,收复燕云十六州,自己就可以被封为异姓王。

童贯于是采用马植"联金灭辽"之策,使用外交手段与金国首领完颜阿骨打约定攻打辽国。

保大五年,完颜阿骨打起兵灭掉辽国。

后来北宋与金国经过交涉:北宋以每年五十万两和一百万贯“燕京代税钱”的巨大代价,从金国手中换回燕京十六州。

而金国撤兵时,又将燕京十六州的金银财宝尽数掠走。

童贯前往燕京十六州交接时,燕京只剩下一座空城。

而童贯却把“率领宋朝二十万大军,收复燕京十六州”的莫须有战果,全部归功于自己。

童贯又一次因为虚报战功,被晋封为广阳郡王,成为宋朝以后唯一的一个封王的太监。

朋友们,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童贯也算是为北宋立下些许功劳,但为什么又被称作“北宋六贼”之一的奸贼呢?

也正是童贯"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一举动,引狼入室,说他是“误国奸臣”一点也不为过。

1125年,金兵入侵,童贯不敢抵挡,逃回京城。也为诱发“靖康之耻”和北宋的灭亡留下了祸根。

据《宋史童贯传》记载:童贯一生“穷奸稔祸,流毒四海,虽蕉醢(剁成肉酱)不偿责也”。

宋钦宗又下令让他镇守东京,童贯自知大势已去,竟跟着宋徽宗一起南逃。

靖康元年,在朝堂上下一片谴责声中,“北宋六贼”之一的童贯,被宋钦宗以“结怨辽金,创开边隙”的败国罪名,下令斩首处死。

朋友们试想,如果当时童贯能够积极调度军队防守反击,金国未必就能一击全胜,也许北宋也不会亡国,也许历史就会改写。

所以,童贯才被称作助纣为虐的奸贼,亡国的罪魁祸首。

但是朋友们,话又说回来,也不要把亡国所有罪名都加在童贯身上,童贯也就是个执行者而已,因为宋徽宗本身就是一个昏君。

如果没有宋徽宗的授意,他能实施"联金灭辽"的政策?能靠钱赎回燕云十六州吗?孰是孰非,相信朋友们也能看清!

宋朝猛将童贯那么厉害,内能平方腊,外能收复幽燕,为什么还说他是奸臣?

童贯的人设是人生开挂,帅气英武,还有须眉,出将入相,擅长外交,才冠于世,立下不世之功,成为唯一封王的太监。

童贯剧照

可人设崩塌后的他,却是不忠不孝,好大喜功,坑蒙拐骗,贪生怕死,是个十足的奸臣,童贯可是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

当时大宋民谣,流传最广的一句话就是“打破筒,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宋·吴曾《能改斋漫录》)

“筒”就是女相(媪相)童贯,“菜”就是男相(公相)蔡京,两人狼狈为奸,无恶不作,乃北宋“六贼”之二。

“六贼”中,1125年李邦彦被贬赐死,1126年王黼被追杀、蔡京被贬病死,朱勔、梁师成、童贯被贬处死。

宋徽宗

不要说公媪宰相死了,北宋就好了。就是北宋“六贼”死了,北宋也没好,一年之后,北宋还被金国给灭了。金太宗于靖康二年(天会五年,1127年)二月丙寅日(3月20日)下诏废太上皇宋徽宗、皇帝宋钦宗为庶人,标志这北宋正式灭亡。

您只要看看北宋是怎么灭的,就知道说童贯是奸相一点都不冤。

不明真相的人,总把靖康之耻归罪于马植献计。

西元1111年,辽国听闻童贯是名著名的军事家,指名让童贯将军出使大辽。军事家的人设,又加上了外交家的风采。一个太监,一个将军,作为使臣出使外国,也算得上空前绝后的事儿。

这次出使,童贯又立新功,除了能够彰显大宋繁华与强盛,他又带回一个人,一个计谋。这个人就是马植,这个计谋就是海上之盟。所谓海上之盟,就是联金伐辽,收复燕云十六州。

从913年,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到公元1111年马植的归顺,前后经历了198年。这将近200年的隔离,马植能够归顺大宋,可谓难能可贵。马植以其毒辣的眼光,看出大辽将亡,大宋联合金朝就能收复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

收复燕云十六州,是北宋的梦。宋神宗曾下令——收复燕云者王,童贯竟然做到了。宋徽宗立即履行承诺,封了他个广阳郡王。可您知道童贯他是怎么实现他的丰功伟绩的吗?用八个字形容,就是弄巧成拙,引狼入室。

收复大业开局一级棒,马植仰慕圣土繁华,投诚献策,金宋达成联手灭辽,共分辽土的约定。宋国立即提出,只要幽云十六州的决定,但前提是谁要谁打。辽国面对金国,一败再败,可如此疲弱的辽军,把常胜将军王爷二十万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大军打得一败涂地。

这就让我想到意大利的墨索里尼连非洲都打不过的国际史。

太监被尊为皇帝只有一个——曹操的爷爷曹腾;太监被封王的也只有一个——童贯。

童贯抓住了机遇,采纳了马植的联金灭辽之策。可为了利益最大化还收留金国的叛将张觉(张珏),张觉本来和马植一样是辽人,但张觉投降金朝后,又向大宋投诚。马植对于张觉的投诚是不支持的,毕竟说好的,两国联合抗辽的。

“国家新与金国盟,如此必失其欢,后不可悔。”朝廷不听。坐夺职,削五阶。

马植的廷争,遭到拒绝。不听就算了,还免官,一下子降了五个官阶。这样一撸到底,也真够狠的。

金国面对北宋的“不厚道”,直接向宣抚王安中要人。王安中坚决不承认,但二太子完颜宗望不依不饶。王安中没办法,只好弄个了长得像张觉死囚,砍了,糊弄过去。可王安中这个以假乱真招式,对二太子(斡离不)根本不灵。

完颜宗望

王安中实在没办法,才把王觉交了出去。王觉死了,不久就有燕云十六州收复的消息,童贯很快封王了。

然而,燕云十六州从来没有真正回来。辽国腹背受敌,金人南下,宋人北上。南金人下势如破竹,辽军望风而逃。宋人北上费劲九牛二虎之力,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童贯不甘心就这样失败,于是他跟金人达成交易,你把燕云十六州交给我,我给你百万贯赎金。

童贯的收复燕云的丰功伟绩,就是靠着这个交易“实现”的。金人假意同意卖地,而实际却另有所图。

跻身王爷之列的太监童贯,还等着土地交割呢!谁知道,等来的金军不是交割土地,而是侵占宋朝的原有的土地。这个镇守太原的童郡王面对金军的出尔反尔,不是誓死抵抗,捍卫他这个王爷的荣誉,还有大宋的尊严,而是脚底抹油,立即开溜。

太原守将张孝纯,苦苦相劝,要他抗金要他守土,不要毁了一世英名。童太师(时任太师)毫不客气地说:“我是宣抚,不管守土,你是守将,坚决挺住。”

您是不是很奇怪,童贯这个太监在宋末神一样的存在,怎么关键时候就掉链子了呢?这不科学啊!太不科学了!

陇右都护府

想当初,童贯率军矫诏西征,连下河湟四州(成立陇右都护府),他的事迹成为了传奇,深受宋徽宗的喜爱,童贯以军功不断加官进爵。

后来,他又征西夏、平方腊,几乎都是马到成功。在宋朝人眼里,甚至在契丹人眼里,乃至在现在很多人眼里都认为童贯善兵,是不可多得的将才。

童贯军旅生涯约二十年,他出使契丹还是契丹人点名要他去的,就因为他能打!也正是那场成功的外交,他结识了马植,马植后改名为赵良嗣。

可为什么童贯在收复燕云时,人们眼中战神的他却变成了战渣呢?尤其是面对金军的南下,他的战斗力更是渣中之渣呢?

其实,我深究了一下,原来答案很简单。童贯在西征河湟时,那时河湟一代的吐蕃、羌正陷入纷争,宋人抓住机遇,剿抚并举,才取得了这骄人的成绩。换句话来说,只要做到这点,别说是童贯,别管是什么贯,也都能立功。

而童贯打西夏时,他的功劳基本是吹出来的,而且童贯的胡乱指挥,他外行指导内行,以激将法逼着北宋最强的名将刘法战死,这点和杨业之死很相似。后来刘法的儿子还和苗傅苗,对宋高宗来个苗刘兵变。

至于童贯平方腊就更好解释了。方腊等人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童贯拥有可是北宋最强大的禁军。这还不完,宋朝最强大的军队在西军手上,而童贯的亲卫队基本都是选自西军中精兵强将。如此一来,对付小小的方腊,岂不是轻易而举。

童贯在宋朝平乱中,滥竽充数还能假装很厉害,可一旦面对辽军和金军,就全部露馅了。童贯还专横跋扈,贪婪成性。据悉,童贯几乎谁都不放在眼里,他能把军饷全部拿了,然后再对边民横征暴敛。

童贯撤兵

最终童贯招惹了金军,而又打不过金军,却连拼搏一下的勇气也没了。这就让金军以张觉为借口而南下,而童贯表现非常差劲,他放弃了太原。在护送徽宗“南狩”时,更是折腾百姓,折腾将士,遭到了大家的痛恨。宋钦宗就把流放,然后在监察御史张澄,在流放的广州,将其杀害。

六贼先后去世,然而金兵来了,没多久就酿成了靖康之耻。北宋灭亡,童贯需要承担很大的责任的,可他在关键的时候没种了。无论从当时朝野骂他是六贼之一,还是引狼入室,他都是不折不扣的奸臣。

宋朝猛将童贯那么厉害,内能平方腊,外能收复幽燕,为什么还说他是奸臣?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仔细看图别眨眼!这六人连同他们的老板,堪称是史上最强败家子,最疯狂的赌徒,他们败掉的是江山,输掉的是性命!

这六人便是史上著名的“北宋六贼”——蔡京、童贯、王甫、梁师成、朱勔、李彦。其中,童贯、梁师成、李彦三人为太监,他们的老板便是入错行的艺术家皇帝——宋徽宗赵佶。

北宋末期有一句民谣,“打了桶,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桶即童贯,菜即蔡京。只要没有了这二人,便是百姓心中的太平世界,可见童贯等人在当时的破坏力及当时百姓对其的切仇恨。

很多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总结都是后人给出的,童贯等人却是个例外,“六贼”之名乃是六人生前世人给予的最高奖赏。可见他们的遗臭万年,起点是从他们活着的时候开始计算的。

“六贼”之一的童贯,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战西夏,平方腊,有战功,有才干,有胆识,也有毁家灭国的能耐和坏人的一切品质。任何简单粗暴的脸谱化和标签化,历史老先生都会不高兴的。

童贯是一个太监,身材高大,相貌魁伟,而且能长胡须,完全颠覆了中国太监短小猥琐阴暗的形象,绝对算是太监行里的异类。

如果要举办“中国好太监”、“加油吧,太监”,抑或是“乘风破浪的太监”、“追光吧,太监”之类的节目,那童贯绝对会毫无疑问地摘得桂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童贯便是太监行里的状元,是太监行里的巅峰、荣耀、门面和颜值担当!

俗话说“事出蹊跷必有妖”,童贯能有这副好样貌,自然也是有原因的。青少年时期的童贯不得志,成年之后便动起了净身入宫的念头,这与其他太监从小便净身的行为显然不一样。长得体体面面、高高大大的童贯能为出人头地干这事,这份勇气也是难得的。

有句话是“要想成功,必先自宫”,童贯怀着对成功的渴望,果断的给自己做了一个生理上的小手术,坚定的迈向皇宫。果然,后来童贯在事业上的成功,堪比东方不败在武学上的造诣!

很多权倾一时、不可一世的大太监,始终是作为皇帝的附庸和影子,狗仗人势而胡作非为。童贯却非完全如此,最终做到了文臣的终极追求之太师太傅,武官的最高理想太尉和枢密院,这些都是朝廷正式颁布的任命,是实打实的官职,和其他太监不可同日而语。

那么,官居三公,受封王爵,掌管天下兵马长达二十年的大太监童贯,有什么过人之处能够走到如此地步?都是大风刮来的吗?显然不是!

(童贯)

当时的北宋长期与辽金西夏处于战和博弈状态,结果当然是败多胜少。而在对西夏的战争中,童贯还取得了不少的胜果,不得不说,这位童公公是有两把刷子的。

一次童贯率军征西夏,行至中途皇宫失火,宋徽宗认为这是不祥之兆,于是下诏班师。童贯看完诏书后,不动声色地将诏书藏于靴子之中。将军问何故,童贯轻描淡写的说,皇帝希望我们凯旋而归,于是大军照原计划行动,最终取得胜利。

从这件事可以看到,童贯的胆气和用兵才能。他深知军心不稳的危害,同时对胜利抱有必胜的信心。毕竟违抗圣旨可是大罪,军事行动取得成功未必有功,如果失败,加上抗旨,二罪并罚可不是闹着玩的,但当年的童贯就敢这么干!

(宋江)

另外,方腊起义可不是《水浒传》所杜撰出来的,而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江南人民不堪朝廷盘剥,揭竿而起。方腊利用摩尼教作为宣传和组织工具,聚众数十万造反,席卷整个江南,朝廷震恐。

只不过平定方腊农民起义的不是宋江和他的梁山兄弟,而是这位人见人恨的大太监童贯。另外,活捉方腊的也不是花和尚鲁智深,而是抗金名将韩世忠。

那么,战西夏,平方腊的童贯,最终为什么还是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了呢?原因至少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童贯的太监身份。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宫刑始终是一种刑法,自然被传统士大夫所看不起。如同现在的我们,也常用有色眼镜看待那些进过局子、蹲过大牢的人一样,人性如此,古今一理。

史书对童贯的评价是“性巧媚”,从深宫大院里爬出来的童贯,自然奸诈阴沉。得势后在生活和作风上的斑斑劣迹,又为其多挣了几条捆绑其在历史耻辱柱上的绳索。

而最终将其钉死在历史耻辱柱上的是其晚年对大辽和大金的军事行动,以及那个误国败家的惊天计划——海上之盟。

(宋太祖赵匡胤)

五代后唐国主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送给契丹之后,中原王朝的华北国防便出现了一个大口子。丧失了幽云地区的长城和崇山峻岭等天险关隘,草原骑兵便可经华北平原长驱直入。中原王朝只能胆战心惊,时刻处在草原骑兵的铁蹄阴影之下!

“幽云十六州”便成为北宋国防战略的终极死结,是北宋王朝的心病。自宋太祖时,便一心想要收复幽云地区,已完善王朝在北部的国防防线。

契丹占据幽云地区,国力长期强大,不但对南方的北宋政权构成威胁,对辽东的女真人也长期压制,宋金都有攻击契丹大辽的意愿和想法。

直至北宋末年,契丹王朝开始衰败,于是宋金联合,夹击契丹的“海上之盟”便应运而生,童贯蔡京等人便是此谋划的推动者、支持者和执行者。

面对衰败的契丹,女真的大金势如破竹。北宋君臣也蠢蠢欲动,跃跃欲试,挥师燕京,面对这个行将就木的契丹王朝,却一脚踢到了铁板上,彻彻底底的败了。

童贯于是乞求金人出兵攻击契丹,然后花重金赎回燕京地区,并无耻的宣布自己收复了燕京地区。。这个老家伙的脸皮,果然比长城的城墙还要厚啊!

衰败的契丹证明了两件事,一是金人的强大,二是北宋的软弱腐败。“海上之盟”最终的结局是“驱走了猛虎,引来了恶狼”,北宋的邻居从衰弱的契丹换成了强大的金朝,这也为 1127 年北宋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当然,童贯等人并没有看到这一切。1126 年,也就是北宋灭亡的前一年,童贯宋徽宗等人一路狂奔逃离汴京,躲避金人的攻击。宋钦宗即位,不久童贯等人被斩杀,真是便宜了这帮老小子!

1126 年,童贯死时 72 岁,蔡金 79 岁,南宋开国皇帝——“软脚虾”宋高宗赵构也活了 80 岁。真应了那句话,好人不长命,祸害一千年!

问题是,对于这个战西夏、平方腊,在对辽金的战事中又一败涂地的“太监之王”童贯,该如何书写他的墓志铭呢?

有功有过,功不抵过!壮有胆识,老无豪气!有小聪明,无大智慧,“海上之盟”更是误国败家!

所以,在从汴梁开往地狱的“耻辱号”列车冠,童贯自然也必然有一席之地。“六贼”及后来于 1135 年上车的宋徽宗,能享此专列,实至名归,无可指摘!

宋朝猛将童贯那么厉害,内能平方腊,外能收复幽燕,为什么还说他是奸臣?

童贯有一定的军事能力,为大宋立有重大军功。

不过,千年以来,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将其列为大奸之臣,“六贼”之一。

这是怎么回事呢?

童贯的重大军功

在北宋后期的三次重大军事胜利中,童贯都是主要领导人。

1、熙河开边,收复四州。

北宋中期时,朝廷曾放弃河湟之地。

蔡京为相后,主张进取青唐,收复四州。

朝廷以王厚为统帅,以童贯为监军,领军进讨青唐。

熟悉宋史的朋友都知道,北宋时,在遇到重大问题时,拍板的人是监军而不是主帅。

此次作战,作战方略皆是统帅王厚所定,但是童贯也表现出与一般监军不同之处。

作战时,监军童贯不但完全支持统帅王厚的方略,不加干涉,还亲赴前线,“几为流矢所伤”,表现出为将者的勇气。

而一次关键决断,则展现出童贯的担当。

进讨湟州时,敌军守备甚严。

正如王厚所说:大军深入至此,是为死地。如果不能急攻破城,敌军大军来援,不但无法取胜,“将安归乎”?连平安撤回都很难!

恰在此时,天子诏书到,要求大军暂不攻城!

天子稀里糊涂的远程干涉,常常使宋军转胜为败,这样的例子在北宋数不胜数。

作为监军,童贯本应不折不扣执行天子诏令。

可是,童贯将手诏藏起,只说:陛下希望成功!

于是,宋军奋力进攻,一举取胜!

此战后,宋军收复四州,史称熙河开边,是北宋一次重大的开边胜利。

2、打服西夏。

此后,童贯又率军讨伐西夏。

这一次,童贯就是主帅了。

北宋与西夏打了这么多年,已经摸索出了一套打法:“出寨进筑”。

以步兵为主的宋军,避免与党项骑兵野战,而是选择险要,建筑垒寨,步步为营,层层进逼,压缩西夏的生存空间。

童贯继续推行这一方针,继续压迫,使西夏形势日益危殆。

最后,实在扛不住的西夏被迫请求辽国出面请和。

1119年,西夏与北宋誓和,持续多年的宋夏战争就此告一段落。

史书中,特意介绍了童贯的一些失误。

比如:强迫大将刘法出战,导致惨败;将将领刘仲武的一些功绩据为己有;最后强迫夏使盟誓等。

平心而论,这些确实是童贯的错误,但总体上,将对手打到求和,结束持续多年的宋夏战争也是事实,这些确实是在童贯手中完成的。

3、平定方腊。

方腊起义越闹越大后,宋徽宗对童贯表示:“东南事尽付太傅,必有紧急,不得已,可径作御笔行下”,将平定方腊的任务全权委托于童贯。

接到任务的童贯,旋即展现出了相当了得的军政才能。

首先,童贯抓住方腊未及时控制长江天险的失误,全速渡江,进驻江宁,使朝廷大军的优势得以施展,形成以强击弱的局面。

随即,童贯发现:百姓造反,是因为受到“花石之扰”,负担过重,难以正常生活。

童贯利用天子赋予的“御笔”之权,令僚属作手诏,表明天子、蔡京无罪,是下面的贪官污吏借机剥削百姓,随即,宣布相关扰民之事“一切废置”,并上奏天子,问罪一些官吏。

如此,许多群众受到欺骗,不再支持方腊,使方腊陷入孤立。

最后,童贯分兵进讨,彻底平定了方腊起义。

前后450天,遍及东南的方腊起义被彻底平定。

由此来看,童贯的军事才能或许还有些许争议,但他也是顺利完成了几次重大军事任务,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人物。

这样的人物,为何还是以奸臣之名流传千古呢?

民间恶名

北宋末年有一举歌谣:“打了桶(童贯),泼了菜(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

单这一句话,童贯这个奸臣的名号就算是坐实了。

童贯曾为供奉官,去搜集宝贝,以供徽宗享受。

其间,童贯结交童贯,并力助蔡京复职。

此后,蔡京、童贯勾结,大兴“花石纲之役”,大兴土木徭役,服役者不下四十万,两河百姓深受其苦,民不聊生。

不仅如此,童贯的武功背后,也是民脂民膏。

童贯都是“主战派”,每次领兵出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他都能先靠着“粮草先行”发一笔财。

靠着这些财富,童贯不仅自己能生活奢侈,还能贿赂宫中人物,博得“仗义疏财”的美名,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获得舆论基础。

这些钱,天子未必愿意搞清楚怎么回事,老百姓可是记在心里的!

败坏军政,养私兵

执掌军务期间,童贯奸行不少。

谎报军功之类的奸行就不提了。

另有两件奸行,罪责极大。

首先,败坏了西北军政。

北宋与西夏作战时,为了持久打下去,种世衡等人从边地之民中选拔射术好的人才,授予田地,使他们且耕且战,能够守护边疆。

童贯不管什么长远,只求急功,将这些射手调离自己的田地。

如此,许多射手隐落民间,不再为朝廷效力。

此外,童贯又不顾军法,将逃亡禁军编入其他军籍,从事私役,既败坏了军纪,又降低了军队战斗力。

更严重的是:童贯将精锐将士抽出,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捷胜军,以为自己的私人武装。

因此,尽管童贯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破坏了原有可持续发展环境,使大宋的精华,西北军的战斗力出现了下滑。

尤其是蓄养如此庞大的私人武装,这是极大奸行,如果当朝天子是宋太祖、宋太宗,他早就被拿下了!

关键的误国之罪

当然,后世对童贯最大的指责,是童贯的“误国之罪”。

女真崛起后,找到大宋,试图夹击辽国。

当时,朝中众臣,多主张不背弃与辽国的合约,反对联金攻宋。

童贯等人力主联金攻辽。

在童贯等人的怂恿下,宋徽宗决心联金攻辽。

随后,童贯率军攻辽,但被金人打残的辽人依然轻松击败了宋军。

童贯两次率军攻辽,都大败!

金国由此看清大宋羸弱,生灭宋之心。

连连失败的童贯气金代取燕京,并以百万贯赎回燕京,最后还侈言自己的恢复之功。

由此,童贯居然还被封王,成了广阳郡王。

随即,在金人南下之时,童贯又畏敌如虎,逃回汴京,使山西前线宋军失去统一指挥,一片大乱。

这一连串的错误,使童贯被认为是北宋灭亡的主要责任人之一。

联金攻辽是他力主的;攻辽惨败是他指挥的;战金时自乱阵脚是他导致的。

大宋灭亡的几个关键失误,童贯都是“主打”之一,这个罪责算是坐实了。

当然,使童贯最终扑街的,是另一项奸行。

突破底线

逃回汴京后,宋徽宗以让位于钦宗。

宋钦宗想要亲征,以童贯守东京。

然而,童贯却要随宋徽宗一起逃走。

逃走不要紧,关键逃的姿势暴露了问题。

童贯在西北时,就将军中精锐收为私兵,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胜捷军。

此时,胜捷军随童贯一起逃走。

出逃时,跟随宋徽宗卫士影响了童贯一行的行军速度,胜捷军射击开路,杀伤卫士百余人!

童贯的私兵,居然射击宋徽宗的卫士!

宋徽宗如何能忍?

别人说他是奸臣,最多也就是留下后世骂名,现在天子也认证他为奸臣了,那事情就大了!

谏官、百姓纷纷控诉童贯之奸!

由此,童贯被一调再调。

最后,童贯被数落十大罪状,诛杀,枭首传回京城示众!

童贯确实有一定的军事才能,立下过不小的战功。

然而,他依然被认为是奸臣。

为讨好天子,蹂躏百姓,是奸行。

获取巨额财富,生活奢侈,贿赂众人,是奸行。

主持军政时,败坏军政,是奸行。

身为重臣,提出错误建议,丧师失地,是奸行。

最后,身为臣子,私兵居然射击天子的卫士,更是任何帝王也饶恕不了的奸行。

因此,尽管童贯有过一些功绩,但无论在百姓、士大夫心中,还是在天子眼中,童贯都是一大奸臣!

在我看来,童贯之奸,多少有夸大。

赵家人渡江建了南宋。

因此,从南宋时开始,士大夫不便过多指责徽钦二帝,从二帝山上抽了一些锅给之国臣子罢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