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三不知”应该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

“三”表示多数,因此,“三不知”就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了解的意思。

例句:“如果我们直接登门亮明警察身份去调查,对方肯定不肯透露真情,来一个一问三不知对付我们,你又能拿她怎么样?”

第二种解释

《论语·尧曰》: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我们读《论语》读到最后,才能读到这一段话。我的理解是,孔子告诫他的弟子们,要是不懂“命”“礼”“言”,那么,这个人就白活了,也就做不了人了。我怀疑《论语》才是“一问三不知”的原始出处。

第三种解释

事件的起因、发展、结局,也指事件的开始、中间、结束的全部过程。

《左传》:荀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我个人认为,我们学习语文,没有必要太过纠结这些“惚兮恍兮”“恍兮惚兮”的东西,只要知道大致的意思和基本用法就可以。

人们常说:“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朋友们不仅听过“一问三不知”这句话,而且也都说过这句话。但“一问三不知”到底指的是哪“三不知”?其中又有什么典故呢?可能就有很多朋友不太清楚了,今天我就给朋友们讲解一下:

“一问三不知”这句话的出处:

“一问三不知”这句话出自战国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君子之谋也,始衷(同“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那么,有的朋友问了,什么是《左传》?写的又是哪些内容呢?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完整的文学作品。

《左传》记录了从鲁隐公到鲁哀公之间,共计二十七年的历史。它也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一问三不知”这句话的典故:

朋友们知道吗,“一问三不知”这句话还有个典故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讲解一下:

公元前468年,晋国大将荀瑶,率领重兵攻打郑国。

朋友们,郑国在春秋初期也是一个强国。郑武公由于复国有功,受到重用。之后他的儿子郑庄公将郑国发展至巅峰。

后来由于内乱,导致国家日益衰败,郑国逐渐沦落成为一个弱小的诸侯国。

由于郑国兵力不足,无法抵抗晋国军队的凶猛进攻,于是郑国国君便派人到齐国去搬兵求救。

而齐国和郑国是盟友关系,也是合作伙伴,十分清楚如果郑国一旦被晋国消灭,将会变成唇亡齿寒的威胁。

于是为了防止盟国郑国吃亏,便派大夫陈成子带兵去救援。

正在齐、晋两国军队准备开战时,有个名叫荀寅的门客前来报告陈成子:“有一个从晋军逃过来的人告诉我,晋军准备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营地,准备把我们齐军全部消灭,不知我们能否顶的住?要是不行咱们就赶紧撤退吧!”

陈成子听后十分生气,便骂道:“我们出发之前,国君已有命令,让我们‘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兵,也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

因为我们的援军马上就到了,齐国军队就是我们坚强的后盾,我们怕什么!

晋军即使出动一千多辆战车,我们也不能因为害怕而逃避不战。

你今天居然能讲出“灭自己志气、长敌人威风”这种话。你等回国以后,我一定将此事上报国君。”

荀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的说道:“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我跟朋友们解释一下荀寅所说这番话的意思:当我们准备谋划一件事情时,必须要将这件事情的开始、经过和结果,三方面都要考虑周全,然后再向上级报告。

对于这件事情,我什么都不知道,就慌忙向上级报告,怎能不碰壁呢?

不久后,齐国的二十万援军赶到,并且还有五千辆战车。

几天后,晋国大将荀瑶见取胜无望,无奈之下只能撤兵回国。

随后,陈成子也率领军队大奏凯歌,班师回朝。

朋友们,这就是“一问三不知”这句话的典故。

“一问三不知”这句话的含义。

“一问三不知”的意思就是:对于一件事情,问什么都不知道。既不知道事情的开始、又不知道事情的发展经过、也不知道事情的结果。

朋友们,而“一问三不知”这个典故,对于我们职场的人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我们不论做什么事,都要事先了解清楚,之后再向领导汇报。千万不要让自己陷入“一问三不知”的窘境。

朋友们,通过我的讲解,大家都知道“一问三不知”的意思了吧!

人们常说:“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一问三不知”本来意思是指一个人对一个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统统不知道。别人什么都不知道,当然问不出所以然来。

它还有一层延伸意思,跟装聋作哑、明哲保身等成语的意思有相似的地方。被问者担心言多必失,给自己引火上身,他故意装糊涂,不愿透露风声。

“一问三不知”的出处来自于公元前400年前后的战国初期,由鲁国人编撰的编年体文学类史书《左传》。此书大约18万字,记叙范围在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68年之间,记录内容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民俗等领域的方方面面,以及一些重要历史人物故事,大部分事件为春秋时发生。此书也被誉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现代人研究春秋时期的重要文献。

古代谋士形象

《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春秋末年,位居北方的晋国、郑国和齐国相互接壤,都是邻居,但他们为了各自利益,相互之间分分合合,见风使舵。其中,晋国是三国中最强大的一个。

公元前468年,晋王命令38岁的谋士荀瑶(公元前506年——公元前453年)率领大军去攻打郑国,10万大军浩浩荡荡向郑国边境逼近。郑国的邻居齐国听到风声后,比郑国人还着急,他们担心晋国下一步会进犯齐国,于是,齐王派田成子领兵援助郑国。

荀寅

正当齐国和郑国联军跟晋国军队针锋相对时,一个叫“荀寅”的谋士站出来向田成子献计。荀寅原本是晋国贵族,只因为遇到政治迫害,不得不投靠了齐国。

荀寅说:我的一个旧部偷偷告诉我,晋国这次为了取得胜利,一口气出动了1000多辆战车,要彻底把齐国打垮。

田成子

田成子听完心里一凉,但他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说:我这次出征前,齐王说了,不论晋国有多么强大,哪怕他们出动10000辆战车,齐军也要正面迎战,哪怕战斗到只剩下一兵一卒也不能苟且偷生。更不能把兵力浪费在追杀晋国小部队上面,以免因小失大,跟齐国大军正面交战才有可能扭转战局。你刚才说那样的话什么意思,分明就是灭自己威风长他人志气么?回去后我一定要把你的话上报给齐王。

荀寅听后,觉得自己多嘴了,但说出的话如泼出去的水,已经无法收回。他就说:聪明人做一件事时,心思细密得滴水不漏,他会把起因、经过、结果三方面全盘考虑周到后,才制定最终计划,最后才向大王献计。而我仅仅知道有这样的事,对起因、经过、结果都没有想好,你就着急向大王打报告,世上哪有像向你这样胡乱拍马屁的人?

田成子听完荀寅的话,觉得说得在理,当下表示不急于向齐王报告,为了这次战争,大家都应该从长计议。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春秋时期,谋士的地位很高,作用也非常大,在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和战争中,谋士往往能起到决定作用。实际上,谋士是宰相或军师的前身,自汉代后,谋士划分更加细致,从武的谋士叫做军师,从文的谋士称作宰相或丞相。在现代,谋士身份是参谋长。

人们常说:“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俗语常说“一问三不知”,当然大家都明白,它是说什么也不知道。人们办事情最怕碰到一问三不知的人,他(或她)不给任何指引,让人如堕五里雾中而无所适从。

“一问三不知”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没说一问四不知呢?这“三不知”指的是哪三件不知道的事呢?为什么它可代表所有的事全然不明呢?它本来是出自《左传》,据记载,晋国的荀瑶率领军队攻打郑国,郑国向齐国求救,当齐军干预战事并且迫使晋军撤退的时候,齐军阵营的荀寅(即历史上的“中行文子”)却在对战局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误判局势严重被动而向齐军主帅陈成子冒失进谏,受到陈成子的严厉批评。荀寅说道:“君子之谋也,始、衷(即‘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这段记载在古书中首先提出了“三不知”的说法。荀寅说话的大意是,仁人君子谋划行动,是开始、中间和最后终结(即“始衷终”)都弄得了如指掌后才行动。现在我连这三部分都不清楚,就试图向主帅提出正确的计谋,难道不是件很难的事情吗?

所以,从这段话可以理解,“三不知”指的是开始、中间、结局都全然不知。

明朝人姚福在《清溪暇笔》一书中的说法也印证道:“俗谓忙遽曰三不知,即始中终三者,皆不能知也。其言盖本《左传》。”

“一问三不知”是指对事情的始、中、终三阶段全不知晓,它源自以上这位自作聪明的荀寅。

故事全貌

公元前468年,晋国的大夫荀瑶率大军讨伐郑国。郑国在春秋初年是个强国,后来日渐衰弱,成为一个弱小的诸侯国。郑国君王抵挡不住晋军的进攻,于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齐国去求救。

齐国的君主平公不能容忍晋国吞并郑因而更加强大,构成对齐国的威胁,就派大夫陈成子率军前去救援。陈成子率军到达淄水河岸的时候,天下大雨,士卒们不愿意冒雨过河。郑国的向导子思说:“晋国的兵马就在敝国都城的屋子底下,所以前来告急,敝国的君臣,正焦急地盼望齐军早日到达。如果再不行进,恐怕要来不及了。”

陈成子披着雨篷,拄着兵戈,焦急地站在山坡上指挥齐军过河。战马见了的舀滔的河水吓得嘶叫,他使用鞭子狠抽,硬逼它们过河,经过一番努力,齐军安全地渡过了淄水,准备与晋军交战。

晋军统帅荀瑶见齐军军容严整,心里有点害伯,便对左右的部将说:“我占卜过攻打郑国,却没有占卜过和齐国作战。他们的军队排列得非常整齐,我们恐怕打不过他们。”部将们也赞成他的看法,主张撤兵。荀瑶一边下令撤军,一边派一位使者去齐军营地拜见陈成子。使者说:“我们的统帅让我向您解释:这次晋国出兵,其实是为了替您报仇。您陈大夫这一族,是从陈国分出来的。陈国虽然是被楚国灭掠的,但却是郑国的罪过。所以,敝君派我来调查陈国被灭的原因,同时间问您是否在为陈国忧愁。”

陈成子听了使者的活,知道这是荀瑶编造出来的说言,十分生气他说:“欺压别人的人绝没有好下场:像荀瑶这样的人难道能够长久吗?”齐国的使者走后,有个名叫荀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严肃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方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

荀寅自知失言,后悔地说:“今天我才知道,自己为计么总是得不到信任而一事无成了,君子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怎能不碰壁呢?”几天后晋军撤兵,陈成子也率军回国。

人们常说:“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一问三不知”,这个成语我们可是经常使用,它的意思是指不论怎么问都不知道,很糊涂或很无知。“三不知”,是指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一问三不知”,讲的有的人是真的不知道,但有的人是知道而装糊涂,目的是明哲保身。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晋荀瑶带领大军伐郑,齐军前去援郑。齐军中荀寅进谏不被主将采纳,自我反省,他说道:“君子之谋也, 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这个故事讲的是公元前468年,晋国率军攻打郑国,齐国派兵援助郑国,齐国参谋荀子出的计策并没有被主将采纳,这是他自我反省时说的话。荀子口中的“三不知”是指始、衷(中)、终这三个字,也就是整个事情的开始、发展和最后的结果。

“一问三不知”这个成语就是后人从荀寅的讲话中概括总要出来的。原意是表示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

“三不知”讲的很明白,就是对事物的始、中、终三段发展不知道。关于“始、中、终”我们应该知道。“‘始’,就是事物发生的起源和源头、或开始阶段。‘中’,就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中间的过程,这里包含了事物上升或下降中的各种变化过程。‘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最终结果,是整个事物的终了,同时也是下一个新事物过程的再开始。

“一问三不知”就是说一个人对事物的始、中、终三方面都不了解。后来经演变,“一问三不知”还指对事物内情有时装糊涂。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卷三说道:“桂娘一定在里头,只作三不知,闯将进去,见他时再作道理。这里”用“三不知”来表示匆忙、冒失的情景。

小说《金瓶梅》十三回里有“那西门庆三不知正进门,两个撞了个满怀。”可见,“三不知”同时还具有突然、一下子的用法。清代无名氏所作《定情人》中写道:小姐一见彩云,就问她:“我刚与若霞说的几句话,怎就三不知不见了你,你到哪里去了这半晌?”,这里“三不知”只表示对情况一无所知、不了解了。

图片来自网络

人们常说:“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当下的一问三不知,其实很简单,就是指事情起因,经过和结果一概不知,另外,一问三不知也有装糊涂,假装不知道,怕惹麻烦有明哲保身之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