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会称为中国呢?
中国为什么叫“中国”?恐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作为中国人不可不懂,看完彻底长知识了!
你们是否想过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中国叫中国呢?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含义,还有是什么时候开始称之为中国的呢?恐怕这个问题让大部分人都感到困惑不已,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背后的原因
记得几年前,我在一家公司上班的时候,老板就问过所有员工同样的问题,当时四五十个人里,没有一个人回答的,而且这些员工的年龄,大约从20到50多岁,所以通过此次事件,我认为,大部分中国人并不知道中国为什么叫中国
我在下面小声地嘀咕着,然后就被老板叫了起来,我说其实中国这个名字早就有了,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古代的文献就有记载
老板听了之后说对啊!接着他又问我:那你知道为什么叫做中国呢?我说古代的天子认为自己建立的国家是中央之国、是中原王朝,旁边的同事还说,你怎么知道这么多啊!说我是从书上看来的
关于“中国”的由来古代中国的含义,跟现代是不同的,我们都知道,现在中国就是国家的名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我们也称之为中国人,在古代,虽然也有这个词语,但从来没有作为一个国家的名称出现过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称号,比如夏、商周、然后到后来大家最熟悉的唐、宋、元明、清
对于古代,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九州、华夏、中华、中原、中土、神州等等,古时候的国跟我们现在的国也是有一定的区别,那个时候的国表示的是城邦,我一开始还以为中国,就是中间国家的意思,是世界的中心,所以称之为中国
后来才知道,古人一开始所说的中国,就是中间的城邦,古代的天子希望四方来拜,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天子有道,守在四夷”总而言之,古代的字,跟现代的都不完全是一个意思,比如古代所说的妻子,指的是老婆跟儿女,但现代的意思就单指老婆了
我国古代经历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然后到了非常著名的秦朝,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然后到了秦二世就灭亡了,然后来到了楚汉争霸,刘邦获胜建立了大汉王朝,后面又到了三国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及五代十国
宋朝、辽国、金国,宋朝被灭亡之后,建立起了元朝,元朝又被朱元璋推翻,建立起了明朝,后来清军入关,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自缢,然后满族建立起了清王朝,1840年发生了鸦片战争,也是在这一年,中国进入了现代社会,所以,1840年也是现代跟古代的分水岭
所以从我国的历史来看,出现过很多不同的国号,每一个朝代国家的名称都有一定的来由,比如赵匡胤发迹在宋州,所以把国号定为“宋”
其实早在西周的时候,就有了“中国”这个词语了,那个时候就有何尊铭文:“余其宅兹中或,自之避民”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根据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其余住在中国地区的,首先要自己治理好那里的民众,当时的中国指的是各诸侯
这句话是从西周出土的一件青铜器上发现的铭文,虽然上面写的是中或,但是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认为那应该就是一个国字
古代的国跟现如今的国是不同的,一开始我就说过,古代的国代表的是城和邦,所以在古时候中国指的只不过是在他们认为的某个中间建立起来的一个城邦,仅限于也一个区域而已,由各个城邦的诸侯来管理,所以在古代的时候,有很多诸侯国存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也会指帝王居住的国都,除此之外,还有一层意思指的是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到的中原,有些时候也只指天子所统治的王国
古代也有华夏的称号,有些时候中国也会代表华夏族或者汉族,汉朝的时候也会把自己的国家称为中国,但不会作为一个正式的国号,因为他们认为是在中原地区建立起来的王国
到了清朝的时候,也会自称中国,但是国号也是“清”,很多老百姓也都是成为大清国,我们都知道,清朝跟外国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他们在签字的时候,也是署名“大清”,条约上写的也基本是大清帝国
总结中国这个词语在3000多年前的西朝就出现了,不过一直以来都是古人的自称,不会对外称呼,所以在签字的时候,清朝的落款也是大清,总而言之,中国代表的就是华夏民族、中华、中原,或者说是中间的城邦,一直到孙中山推翻了满清,建立起了中华民国,中国才成为了我们国家正式的国号
现在全世界也只有一个中国,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
“中国”为什么会称为中国呢?
作为中国人,必须要知道这个基本常识,否则就枉为中国人了。尤其是孩子问你时,答不上来就尴尬了。
“中国”一词的本意是“处于天地中心的国家”,最初是指以河南洛阳为中心的中原一带。
后来随着历朝历代疆域不断扩大,就泛指中华民族建立的国家全境。
当然它并不仅仅是个地理概念,还深入到文化层面。
我们来看看“中国”一词的源流和演变过程。
夏、商时期,政治、文化中心主要在中原一带,因而也就被认为是当时天下的中心。
中原一带也就被称为“中土”、“中州”、“中国”。
洛阳位于中原的腹地,定都此地,四通八达,利于统治天下。
这个说法,众多的古代文献、出土文物都有确证。
例如目前发现的“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是见于出土的约三千年前的一件文物--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
众所周知,古代的青铜器用途广泛,例如炊器、食器、酒器、乐器、工具、度量衡、兵器、工艺装饰等。
“尊”的古字形,像一个人双手捧着酒樽,表示进献。它的本义是一种盛酒的礼器,是古代祭祀时使用的重要礼器,表示尊重、尊贵、尊敬。
“何尊”,是西周一位名叫“何”的宗室贵族定制的祭祀用的礼器。它在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
这个尊的内底,铸有一段铭文,共12行、122字。其内容是记述了周朝的一些重大事件,是珍贵的史料。
铭文中有“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的文字。
这句话的背景是:
周武王推翻商朝,定国号为周,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同时他有向东扩张疆土的规划,于是在河南嵩山举行祭祀时发表祷辞,意思是计划在洛邑(今洛阳)建东都,即铭文中的“宅兹中国”。
到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时,则落实“东进”规划,命周公东征,营造东都成周(今洛阳),即“宅兹中国”。
周朝传位到周幽王时,被西部的犬戎和申侯杀死。
于是,周王室为了远离犬戎的威胁,第二年,继位的周平王就正式把都城向东迁到洛邑(今洛阳)。
因为洛邑在镐京的东面,因而就称周平王之前的周朝为西周时期,其后称为东周。
这段历史,古代的《尚书》等文献都有记载,“何尊”的出土则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印证。
“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
“中国”一词的本意,当时指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域。其余的就是偏远地区。
这里就引申出了著名的“五服”说法。
据说周朝规定,以王城即国都为中心,按等距离划为正方形或圆形边界,以五百里为一服,由近及远,分别称为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
距离王城最远的“要服”、“荒服”,就是古人常说的“蛮荒”、“蛮夷”之地。
随着中原政权的疆域扩大,“中国”一词代表的地理概念也就扩大至黄河中下游地区。
由此,它的周边四方地区就被称为“四夷”,也就是居于天地之偏者。也就是古人常说的“蛮荒”、“蛮夷”之地。
“四夷”是指边疆少数民族及邻国。
古代朝廷往往设有“四夷馆”,是供边疆少数民族及邻国使者居住的宾馆,同时也供养着一批翻译人员。
例如明代的四夷馆,内部设有八个馆,分别招待蒙古﹑女直(女真)﹑西番(西藏)﹑西天(印度)﹑回回﹑百夷(傣族)﹑高昌(维吾尔)﹑缅甸人士。后来增设八百、暹罗(泰国)二馆。
同时,随着后世中原政权的疆域不断扩大,“中国”一词代表的地理概念也就随之不断扩大,指代国家全境。
这种地理文化概念代代传承,反映了古人不断扩展的“天下观”。
同时,与“中国”一词涵义相近的有“中原”、“华夏”、“中华”、“中夏”、“诸夏”、“诸华”、“神州”、“九州”、“海内”等。
汉族先民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即“九州”。例如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记载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
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中原、黄河中下游地区。它与“中国”一词结合,就有了“中华”之说。
虽然各朝代的国号不同,例如周朝、秦朝、汉朝、明朝等。但是对于所统辖之地,在历朝历代被习惯性地统称为“中国”或者“中华”等。
例如东晋桓温的《请还都洛阳疏》中,有“自强胡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
明朝时,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写的《利玛窦中国札记·第二章》中就明确记载:
“我们通常称呼这个国家为中国(Ciumquo)或中华(Ciumhoa)......”
后来,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直接把“中国”一词列入国名之中,简称中国。
总而言之,“中国”一词及其相关词语,源远流长。
它们历经演变,已经从当初的中原地理概念,演变为泛指我国疆域全境。
而且,它们不仅仅是地理层面的,更深层的是指文化集体认同方面。
正如一首歌里唱的:“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它拥有广阔的疆域,有56个民族。
“中国”为什么会称为中国呢?
30元钱,揭开了一个深藏三千年的惊世谜底——“中国”。
1963年8月,陕西宝鸡一位陈姓村民,在一场大雨后,无意间在因下雨而坍塌的后院土墙上发现有一道亮光,于是就用锄头挖掘,果然就刨出了一个铜器。
看着这像个铜花瓶一样,浑身是泥,黑不溜秋的东西,村民显然认为它无甚价值,就放家里权当摆设吧。
两年后,村民觉得铜器放家里占地方,索性就拿到废品收购站去,以30元的价格卖给了收购站。
这家收购站主要业务就是收购各类废弃金属物,然后再拿去冶炼钢铁。
如果接下来的事情就这么发展了,那么对于整个中华民族,对于整个史学界来说,都绝对是一个无法估量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因为这件铜器里就藏着一个深埋三千年的谜底——“中国”。
当时被卖入废品收购站的铜器
就在这件铜器被卖入收购站不几天,宝鸡博物馆一个叫佟太放的干部路过,看到了这尊高39厘米、口径28.6厘米、重14.6公斤的铜器。
佟太放见这个铜器造型凝重雄奇,纹饰严谨而富有变化,感觉这应该是一件比较珍贵的文物,马上向馆长汇报。
随后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佟太放最终以收购站当初的收购价格30元,买下了这尊铜器。
佟太放把青铜器拿回博物馆后,馆长立即召集相关专家进行研究。结果没让人失望,这果然是一件珍贵文物,是西周一个名叫“何”的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因此该青铜器被定名为“何尊”。
更意外,更惊喜的是,后来还发现在青铜器上有122字铭文,这些铭文清晰地记载了周成王决定营建东都洛邑(洛阳)之事。此前,关于西周历史是否真实存在,一直缺乏有力的文物证据,而何尊的出现适时地填补了这一空缺。
最最重要的是,铭文中有段文字为“宅兹中国,自兹乂民”,意为居中国而统万民。
当看到“宅兹中国”四个字的时候,考古学家们瞬间心情激荡,就像是穿越一段三千多年的羁绊,看到了一个深埋千年的谜底。
这是已发现的“中国”二字最早的来源,也是何尊这个青铜器的最高价值所在。
何尊上的“中国”二字铭文
最开始的“中国”,指的就是洛阳。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其中位于母亲河黄河中下游,水土丰茂,千里沃野的“豫州”(大部分位于今河南地带)位于九州最中央,所以也称为中州、中原。
当初周武王伐纣,把商朝灭了后,也基本接手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但这时西周的都城在西部的丰镐(今西安附近),离东部广大的新征服地区相距太远,不利于统治。
所以周武王便决定在位于九州中心的豫州择地建立新都城,便于掌控四面八方,而选址就位于今洛阳。
可惜周武王这一想法尚未实现便突然病逝,由他的儿子周成王则继承了他的遗愿。
禹贡九州图
周成王即位后,便让辅政的周公负责营建新都城。
据《逸周书.作雒解》及《史记·周本纪》中记述,周公在营建新都时,为了向诸侯百姓阐明建造新都的重要性和决心,曾发诰说:
“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以为天下之大凑”
“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土中,便是大地中心的意思。天下之大凑,意思是这里是八方交集、诸侯朝会的中心。
而此天下之中,便是说这里是天下中心,四方入贡的道路里程都是均等的。
新建造的都城被命名为洛邑,就是今天的洛阳,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城市之一。
洛邑营建好后,周成王便从丰镐迁居于洛邑。在青铜器何尊上的122字铭文中,开篇便有周成王迁居洛邑的记载。
随后铭文又记载了周成王对宗室小子的训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乂民”,就是居住在中国,统治万民的意思。
“中”,是中间、中心、中央的意思。
“国”,最早的意思就是指疆域、地域。当初武王灭商后,大肆分封天下,让宗室或功臣按地域建立自己的领地,称为诸侯国。
而诸侯国分布在洛邑的四周,拱卫位于中央的都城。所以周成王自称其居住地为“中国”,最中央、最中心的那片地域。
所以在这里,“中国”可按字面意思理解为最中央、最中心的城邦或地域。
这便是“中国”最早的由来,更多代表的是地域或天子居住之地。而后随着“中国”这两个字的不断运用,渐渐地便开始产生了一些神奇的演变。
中国,代表华夏,代表文明中心。欲说中国,先说华夏。
在古语中,华与夏是同音同义相互通用的,华就是夏,夏就是华,二者连用有强化的意思。“夏”得名于古夏水(汉江)。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所以又称中华、中夏。
当时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们就称为“华夏族”,而称位于四方的族群为夷蛮戎狄四夷,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而华夏族则居于中,称为中华、中国。在《孟子·梁惠王》中就有记述,称:“莅中国,而抚四夷”,意思就是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族群。
在周成王之后,周朝就开始大量使用“中国”的称谓。而此时,“中国”所代表的含义主要有四个层面——
- 地域意义上的“中原地区”;
- 政治意义上的“天子之国”;
- 民族意义上的“华夏民族”;
- 文化意义上的“华夏文明”。
此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一词的内涵逐步从地域上跨出了中原,指代华夏民族整个居住地和所建立的国家。
由于华夏民族得天独厚,一直居住在气候丰宜,雨量适中,土壤肥腴之地,所以较早地进入了城郭农耕社会。而四夷因自然条件所限,多以游猎畜牧为生,大多居无定所。
所以,由于生产力的领先,华夏文明是大大领先于周边民族的,这也让周边四夷对中国文明无不心向往之。
《战国策·赵策》中记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有一段对中国的论点:“中国者,聪明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
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一词逐步从地域中心演变出了“政治中心”、“文明中心”的内涵。
司马迁为“中国”二字赋予了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从两汉时期开始,“中国”二字便成为了对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通称。在此,司马迁和他所著作的《史记》居功至伟。
在司马迁的笔下,“中国”不仅是当时与匈奴对峙的汉朝的名称,他还把在此之前的古代所有王朝都称作中国。
在司马迁的眼中,只要是生活在这片华夏大地上的人们,不管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斗争与厮杀,他们始终有一个不变的身份,那就是炎黄子孙。
从三皇五帝到商周秦汉等一系列相连续的王朝,它们始终都有着相同的文化和不变的传承,需要有一个能贯穿整个历史各个朝代的通称,因此司马迁便把它们都通称为——中国。
中国,代表正统。汉朝以后是三国,三国之后是西晋,西晋之后便是一段长达100多年的五胡乱华大分裂时期。
最终,鲜卑人拓跋珪建立的北魏统一了中国北方,东晋大将军汉人刘裕篡了东晋建立宋朝,雄踞中国南方与北魏南北对峙,史称“南北朝”。
其间,南北矛盾中以民族矛盾最为激烈,双方都认为自己才是中华正统,认为自己才是中国。南朝斥北朝为索虏,北朝则骂南朝为岛夷。
南北朝双方都以“中国”自居,这种争端直到隋朝统一了南北才得以解决。
到后来宋、辽、金对峙的时候,同样各自都称自己为“中国”,好似只有“中国”才是顺天承命,才是正统。
隋朝思想家文中子所说:中国乃“五帝三王所自立也,衣冠礼义所自出也”。“中国”代表的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最高水平。所以每当在分裂时期,各路政权都纷纷标榜自己是“中国”、“中华”。
“中国”正式成为对外官方称谓和国号。对外官方文件上首次使用“中国”的是明朝,这也算是在国际政治交往中明确称为中国的开始。
如明太祖赐日本国书中有:“朕本中国之旧家,耻前王辱,兴师振旅,扫荡胡番。”万历皇帝给丰臣秀吉的诏书中称:“咨尔丰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国。”
这时,“中国”两字已经含有国家名称这一政治意义了,通常都是作为“明朝”的代名词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并称。
所以,在明清时期,西方人通常都以“中国”、“中华”或“中华帝国”来称呼中国,而不是用明朝或清朝。
首次将“中国”作为正式国号使用的是在清朝,当时康熙皇帝与沙皇俄国签订了一个《尼布楚条约》,使用的国名就是“中国”。这是以国际条约的形式第一次将“中国”正式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
但“中国”真正具备全体中华民族的含义,是在清朝晚期,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意识开始不断觉醒,我们的国人开始以中国人自居,替换了以前的秦人、汉人、唐人、清人等按朝代的称谓。
此时,“中国”正式被赋予中华民族和整个国家的概念。
后来经过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皇朝统治后,在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简称为“中国”。
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简称中国,而此时的中国,则真正成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代名词。
中国,3000年前被镌刻于方寸之间,深埋于地下。
3000年后,埋藏它的泥土和这泥土连接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做:中国。
“中国”为什么会称为中国呢?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和我们的祖国中国。可是除了中国,其他三个古国都不复存在了,只有我们中国,在历经了各朝各代的变更,我们的血脉、我们的文明,一直延续并传承至今。
但是朋友们,为什么我们伟大的祖国叫做”中国”?
作为一名炎黄子孙,却不知道我们的祖国为什么叫做中国?这好像有点说不过去。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历史,一起了解真相。
朋友们,“中国”一词在不同的阶段又有不同的含义。“中国”的意思就是“中道”之国、“平衡”之国。寓意为“深谙天地宇宙终极智慧”。
严格地说,古代的“中国”一词,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名词。我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
据史料和考古发现,“中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周。
据记载:1963年在陕西宝鸡曾出土过一件西周时期的古物青铜器,叫做“何尊”,刻有长达122字的铭文。
在“何尊”的铭文中写到:“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读音为yi)民。”
给朋友们翻译一下这段话的意思:周武王灭商朝后,向上天祝贺,我已经占领了“中国”,要在“中国”建都,统治当地百姓。
在周武王和看来,当时周朝所在的中原河洛地区,是位于中原的中心地区,又是繁荣鼎盛之所在,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而只有在“中国”建都,才能顺理成章地治理天下百姓。
到了春秋时期,“中国”已经是中原各个分裂国的统称,而这些地区也都是华夏族地区。
据《论语集解》记载:“诸夏,中国也”。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国家。秦朝灭亡后,汉朝继续并扩大领土版图。
而“中国”一词的范围也逐渐开始代指中原王朝。
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南朝,“中国”领土得到统一。
元朝时期,皇帝也将自己的领地称为“中国”。而“中国”一词也就从“中原王朝”向国名转变。
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
朋友们,所以真正将“中国”一词演化为国名的是清朝。
在雍正时期,正式将“中国”定为了国名。
1767年,到了乾隆时期已有明确规定:“夫对远人颂述朝廷,或称天朝,或称中国,乃一定之理。”
这也就是说,对于清朝来说,只要进入了清朝的版图,全部统称为“中国”。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新中国正式成立,正式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
从此,一个新的中国屹立在世界之林,中国也成为了世界大家庭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员。
“中国”为什么会称为中国呢?
正本清源,还原历史,成周镐京,最早的中国,铁证如山,用证据链说话,防止“杜鹃鸟悲剧”再次出现。
最近这几年,网络和媒体上大量的充斥着一些歪曲历史极其不负责任的言论,说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何尊》里面的都城“成周”在洛阳,铭文里面的“中国”指的是洛阳,甚至还包括一些学者名人,这其中就有大学教授易中天和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丁孟等人,既然拿西周的青铜器《何尊》来解读,那么我就用第一手证据~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来进行反驳,让你们这些专家学者看看真正的“成周”在哪里,哪里才是《何尊》铭文里面的“中国”,我们抛开二手资料(尚书)和三手资料(史记)的干扰,就用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真实的还原“成周”都城。
(一):这里的第一个证据我们就先拿专家学者们所说的(成周洛阳)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令彝鼎》开始说起。
铭文大意:
在八月,甲申日的这一天(辰时),周天子传令,授命周公之子“明保”尹三事四方,出任“卿事寮”(公卿)一职,四天之后的丁亥日,天子王令传达到了“周公宫”,宣布王令,授命“明保”担任“卿事寮”这一职位。
在十月份,吉(代表心情),癸未日这一天,明公朝至于成周,在王庭上朝见了文武百官,举行了盛大的授封仪式,告知于天下。
第二天甲申日,在京宫(祖庙)祭祀先王。
第三天乙酉日,在康宫(武王庙)进行了祭祀。
祭祀完毕,又按照礼仪朝拜了周天子。
(明公归自王)~之后明保回到了(周公宫)之地担任了公卿之职(王公爵位)。
明公举行仪式,命人将这一切过程记录在《令彝鼎》中以作记念,将此鼎安放在了任职的所在地(洛阳出土)。
第一个问题:周天子的王令是在八月的甲申日发出的,四天之后的丁亥日才传达到了(周公宫),这说明(首都成周)和(周公宫)不在一个地方,王令快马加鞭用时四天才传达到,说明距离有点远。
第二个问题:明保是周公之子,住在(周公宫),在(周公宫)这里收到的王令,跑到(首都成周)授封以后又回到了(周公宫)之地任职,~“明公归自王”,之后做《令彝鼎》记录了这一切,这说明(明保)作为周公的儿子也罢孙子也罢,距离周成王的时代不远,(首都成周)的名称已经是明确无误的存在。
第三个问题:明保跑到(首都成周)授封之后,在甲申日祭祀(京宫),在乙酉日祭祀(康宫),谁能让此时成为“王侯公卿”的明保分两天进行祭祀呢?西周当时带有(京)字的地方只有哪里才会有呢?(首都成周)可能是当时的雒邑吗?
第四个问题:当时的西周王朝只有哪里才会有一地两京呢?答案是只有西安周文王的丰京和周武王的镐京。以前大家都是灯下黑,把丰镐之地混为一谈,虽然只隔了一条沣河,但是丰京是代表着诸侯身份的周文王,这和成为天下共主之后的周武王的镐京是有本质上的区别,在周武王建立起周王朝之后,镐京这两个字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则是首都成周。寓意为:周道始成,王所都也。这个在《德方鼎》中有明确的答案。
第五个问题:明公归自王,回到了(周公宫)这个地方到底是哪里?答案只有洛阳,因为明公所铸造的《令彝鼎》就是在洛阳被发掘出土的,当时也只有周公旦才是洛阳的最高行政长官,也只有周公旦才会在洛阳建造(周公宫),《令彝鼎》只能安放在(周公宫)祭祀。
(二)第二件出土的西周青铜器是《妾簋》
西周《妾簋》1981年出土于西安丰镐遗址。
妾簋有铭文三行十八字:“唯九月,鸿叔从王员征楚荆,在(成周),妾作宝簋”
《妾簋》,直接出土于丰镐遗址,铭文带有(成周)二字,器物和遗址互相印证,直接证明(成周)在镐京!
(三):宝鸡扶风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克钟》。
《克钟》铭文:唯十又六年九月初吉庚寅,王在周康剌(厉)宫。王呼士曶召克,王亲令:“克,遹泾,东至于京师。”赐克甸车马乘。
铭文记载了周王在周康剌(厉)宫,命令姓“克”的人,跨过泾河,向东就到达了京师,完成任务后得到周王赏赐,特铸造此钟,追念先祖并祈福。
这说明京师距离泾河很近,过了泾河向东走就到达了京师成周,而泾河在西安高陵县汇入渭河之后就消失了,东边再没有泾河这条河了,而在泾河附近的也只有西安的丰镐遗址,绝不可能是洛阳,因为洛阳还在400公里以外,这刚好证明了当时的成周就是镐京,也只能是西安的镐京,也只有西安才能有泾河,过了西安再无泾河。
如果周王真的在洛阳下达命令,也会说:克,过了(洛河、伊河、涧河)就到达京师成周了,因为这些河流就在洛阳的西边,而且很近,会说成在400公里以外的泾河吗?
(四)《应侯钟》:隹(唯)正二月初吉,王归自成周,雁(应)侯见工遗王于周。辛未,王各(格)于康,荣白(伯)入右雁侯见工,易(锡)弓纟(彤弓)一,缈(彤矢)百,马(以上是陕西蓝田县出土应侯钟铭文)
(五)西周《小臣夌鼎(季鼎)》出土于西安。
铭文“正月。王才成周。王于楚麓。令小臣夌先省楚”。
译文:正月,周王在成周,到楚山狩猎。
说明成周距楚山不远。《括地志辑校》卷一云:“终南山,……一名楚山”,成周在终南山附近,应为丰镐。
(六)西周《德方鼎》出土于西安
铭文写到:唯三月,王在成周,延武王祼自镐。咸,王赐德贝廿朋,用作宝尊彝。译文:在三月(清明祭祖),王在成周,追忆感念周武王当年起自于镐京建立起来的功绩。随后,王赐给姓德的这个人二十朋货币,用于制作宝尊彝。
(七)陕西西安出土~《吴虎鼎》:唯十又八年十又三月既生霸丙戌,王在周康宫夷宫, …… 申厉王命。
(八)西周卫簋
西安市长安区丰镐遗址马王村出土。平折沿,方唇,束颈,鼓腹,兽耳,圈足,下连方座。盖、口下、腹与方座均饰饕餮纹。饕餮如牛面,形象凶猛,眉、眼、鼻突出,云雷地。盖与腹内底有铭文:“唯八月初吉丁亥,王客于康宫,荣白右卫内即位,王曾令卫,易赫市攸勒。卫敢对扬天子丕显休,用作朕文且考宝尊簋,卫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九)陕西扶风~国宝级西周青铜器《史墙盘》,通高16.2厘米,口径47.3厘米,盘深7.3厘米,重12.5公斤。圆形、圈足、双附耳。腹部饰垂冠凤鸟纹,圈足饰窃曲纹,均以云雷纹衬底。盘内铸有铭文18行284字,分前后两段。前半段记述了西周前期文、武、成、康、昭、穆六位王的主要史迹,颂扬了当时在位的共王;后半段记载了微氏家族五代人的事业功绩。铭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被誉为“青铜史书”。
(十)陕西眉县~西周青铜器《四十三年逨鼎》铭文,记录了西周时期第一次廉政建设宣言…,
周武王自从建立了西周王朝,在整个的270年里,雒邑一直都是西周王朝东部的边境重镇,没有做过一天的首都成周,雒邑周边诸侯国林立,殷商遗患尚不能完全根除,雒邑完全就不具备担任首都的条件,没有任何的战略缓冲地带,地域狭小随时都有被攻占的危险,东周的整个历史就是最好的例子,雒邑致九鼎实际上就是西周王朝在诸侯国之间的一种主权宣誓,只是西周王朝在东部的桥头堡,其实际作用就相当于今天的深圳特区,只是联系各诸侯国之间的纽带。
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量而且都集中的出现在陕西西安和宝鸡地区,很多青铜器都属于国宝级文物,青铜器里面铭文内容非常丰富,大量的出现了丰、镐、旁、宗周、成周、京、康宫、周、王字样,详细的记录下了西周王朝的首都成周~镐京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其中就包括了历代周王的个人记录。
而这些大量带有丰、镐、旁、宗周、成周、京、康宫、周、王字样铭文的西周青铜器,几乎全部都出土于陕西西安和宝鸡地区,而洛阳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不但少之又少,其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又恰恰证实了成周就在西安的丰镐遗址,《令彝鼎》就是最好的例证,这里也希望专家学者们拿出洛阳出土的西周青铜器来反驳我的观点,给世人一个正确的历史观。
西周王朝前后延续了270多年,在西周王权集中的陕西地区(周原宝鸡、宗周丰京、成周镐京),遗留下来了大量的青铜器文物,这些最直接、最完整的证据链是其它地区根本无法比拟的,大家可以去网上搜索一下看看,太多太多了,我今天举例的这些真的是凤毛麟角,而相反的现在发现记载西周王朝青铜器有多少是来自于洛阳出土的呢?
西周始于公元前1046年,青铜器铭文就是当时记录历史事件最真实的实物证据,而《史记》著书于公元前104年,前后相差近一千年,道听途说和个人臆测掺杂于其中,我就想问问我们的这些专家学者们,到底是这些大量出土的青铜器文物是最有力的铁证呢?还是一千年之后的编写的《史记》《尚书》的可信度高呢?
我们现在再回到《何尊》的问题上说说,在大量的事实证据面前,陕西宝鸡出土的《何尊》铭文内容被曲解成了洛阳,这完全就是不负责任,就相当于抱走了别人的孩子说成是自己的?这跟“杜鹃鸟事件”何其相似,为此造成的地域撕裂与你们这些专家学者们有很大的关系,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后代是不是也要在这样歪曲的历史环境中继续撕裂争斗下去,因此我们必须要正本清源,还原历史真相,给子孙后代一个正确的历史观。
“中国”为什么会称为中国呢?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集权统治的国家。秦朝时候的国家,国家疆域大的很。
那时候,世界之上,基本上整个亚洲,还有部分欧洲,的地盘,都是秦朝的领土。
秦始皇君临天下,主宰万民。秦王朝,开启封建皇权的先例。
后来,朝代更迭,在华夏这块大地上,封建皇权制延续了数千年。
“中国”为什么会称为中国呢?
古代的中国,疆域辽阔,以皇权为中心,辐照宇宇八荒。国家的皇帝,唯我独尊,居中施令,以御天下臣民。
皇帝登基,登坛祭天。古人认为,天坛之所在,为天下之中,华夏大地,有别于外者,乃天中之国也。
汉朝时,有未央宫。未央二字,未是未时,乃中午时分,央是中心,乃重要部位。又,未是没有之义,央有尽头说法,未央二字,且有永昌之内涵。未央之说,实有国家中心的意思。
历史上,我国的地名,地名带中字的,有很多。
古人认为,中为主支,外为旁支,旁支拱卫主支。中国的中字,有高大上的含义,有堂堂正正,的意思。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泱泱大中国,伟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