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祖先,究竟来自哪里?
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争议越来越大。过去,历史学界习惯了把古代的肃慎人当成满族的祖先。但这一结果,明显犯了想当然的错误。
那么,这个错误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忽略了满族的民族构成。自从我国著名的民族历史学家孙进己提出女真人流向去处和金国女真人非满族问题后,尽管有某些特定人群反对的声音,但逐渐成为有识者的共识。
但尽管孙先生用大量篇幅论述两个女真概念存在差异,族群不同,但因历史原因,“两个女真”概念等同混用、乱用的情况仍然很普遍,在网络上仍旧造成了认知的混乱,也总有人不愿意面对这个铁的事实和结果。
所以,既然我们要搞清楚满族的祖先,那么就尤其有必要先搞清楚满族的民族成分。
满族不是单一民族,而是民族共同体。满族是以清末的旗人为主体形成的民族概念。
清末旗人包括了满旗、汉旗和蒙古旗人等众多民族成分。以清末汉八旗为例,建国后根据其民族意愿识别为满族。
所以,满族的主体包括,满洲人,在旗汉人等。
而满洲人入关之初,仅仅二十多万人。是以建州女真为主体的部落集合。所以,今天所有关于满族祖先是肃慎人的说法都是极其不严谨的,而且还是错误的。
事实上,肃慎人是金国女真人的祖先,如果把他们说成是满族祖先,有“移花接木”之嫌。而根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发现,可以确认,金国女真人和建州女真人根本不是一个群体。他们之间根本没有继承关系。
前面有人甚至用一些传说来夸大肃慎人与满族的关系,却割裂了和金国女真人的关系。
然而,事实却告诉我们,真相在民间。此女真非彼女真也。
金国女真人有多少?他们结局如何?把他们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就不会犯下想当然的错误。资料显示,蒙古灭金时,金国人口已经达到了2000万人。
这么大规模的人口,分布在哪里呢?答案是中原。史书记载,金国发动灭北宋战争后,这个曾经的渔猎民族全面入关,实行和中原相同的制度,学习汉文化,从最初创造仿制汉字的女真文字,到最后彻底放弃女真文字,使用汉字汉语。
在金国立国的一百多年间,他们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向世人证明,他们是汉人!
这些努力包括,修建和中原人一样的“金长城”,过城邦生活,他们希望通过生活“中原化”,以此表明,他们和中原人一样,也可以过农耕生活。不仅如此,金国历代帝王还把大量贵族牵往山东等地和汉人一起生活,学习汉人起居习惯,逐渐和中原汉人融汇在一起。
为了让自己更像中原人,从黄河北岸到北京城,他们都大量修建道观和庙宇,遵从佛教、道教,但从来没有信奉萨满教。这些变化表明,他们已经逐渐接受了中原文化,标榜自己是正宗汉人,甚至于敢于和南宋争抢谁最“中国”的名号,以此表明自己的“正统”身份。以至于,当蒙古大军灭亡金国后,尽管对金国皇室和贵族进行了报复性地杀戮,但对金国统治区里已然和中原人分不开的女真人一律称为“汉人”。而把南宋的汉人称为“南人”。
这些事例证明,金国女真人在亡国后,多数的确已经融入中原汉人中。八百多年后的今天,在甘肃泾川发现的金国女真后裔村落,这个被称为“完颜村”的人口有5000多人,都已经成了地地道道的汉人。这个事实和史书相互印证,历史上的金国女真已经汉化了!而且,不但如此,还有生活在草原上的部分女真人也融入了蒙古部落中。
还有更少数的女真人融入了后来的建州女真中。
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可以因此认为,建州女真融入了少数金国女真人,他们就是和金国女真有共同祖先呢?如果这种结论成立,是不是汉人也要认金国女真为祖先?是不是蒙古人也要认金国女真为祖先?显然,这是历史的归谬法,我们不会认同。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可以确信,此女真非彼女真!
事实上,金国女真立国,享有国运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同时期,还生活着另一个被称为“胡里改”的部落,这个部落确实是后来的建州女真的雏形。
为此,孙进己先生在其《女真民族历史》著作中做了如下严谨阐述:
原来,已经有文字、军事工业发达成熟的金国女真人吃狗肉,而尚出于奴隶社会的胡里改人把狗视为圣灵,他们信奉萨满教,没有文字,直到努尔哈赤创建后金,才仿照蒙古文字创制了满文。而众所周知的原因,元末明初的一百多年,东北的恶劣生存环境,为了争夺生产生活资源,部落部族战争常年不断,部落重组变化频仍,所以,从胡里改到建州女真的形成,尽管有明确继承关系,但其实也有很大变化。这个变化可以忽略不计。
那么,问题又来了。此时的建州女真,是如何进入东北的呢?
综合今天国内外历史研究结果,中俄历史学者在研究明代北部边界时,意外地发现了苦苦寻找多年的明代中国人——北山女真的下落,他们就是生活在今天俄罗斯境内的楚科奇人,居住在楚科奇半岛。在这个近年来已经被严重俄国化的民族背后,学者们得出结论,楚科奇人和满族有着真正的“亲戚”关系。但今天的楚科奇人多数已经放弃了自己的母语——满通古斯语,他们正在接受俄语,部落里说俄语的越来越多——他们被逐渐俄国化了。
在我国史书中有明确记载,明朝初年,彼时打着“女真”旗号的“四大女真部落”——建州、海西、野人和北山,“悉境归附”。而因为一直搞不清北山女真的活动范围,长期以来,史学界一直把明朝北部疆域视为未知疆域,用一根直线表示。而随着楚科奇人身份浮出水面,他们和建州女真关系的确立,不但能帮助我们尽快搞清楚明代北部疆域,还能彻底击破长期以来被清朝贬低的“明朝疆域400万平方公里”的谎言,更能彻底澄清,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满族祖先是肃慎人的错误认知!由此,可以基本确定,满族祖先——建州女真来自于通古斯,即今天的西伯利亚。
总之,金国时代的女真人和满族的前身之一,建州女真,虽然都有“女真”标签,但属于完全不同的部落部族,是两个不同的大“主体”。金国女真统治区域内,人口达到2000万人以上,中原人口占了多数,而女真人已经在200万人以上,且已经进入封建社会,可以和南宋分庭抗礼,占据半壁江山,具有高度的文明。
而以清末旗人为主体建立的满族,主体之一的建州女真,人口很少,融合其他民族部落,壮大为满洲族后,人口也仅在二十多万。且入关时尚处于奴隶社会,其文字、发饰、文化和宗教都和金国女真完全不同。
反而,有着亲缘关系的“北山女真”人,对研究建州女真的源头有着真实可借鉴的意义。
满族的祖先,究竟来自哪里?
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居住着一群通古斯人,他们是满族人的主要来源。
通古斯人戴着和清朝时期满族人相同的红缨帽子,而且都有辫子。
通古斯人的服装和满族人的服装如出一辙:
留着辫子的西伯利亚通古斯人:
通古斯人狩猎时的身影和满族人如出一辙:
戴着帽子的通古斯人:
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儿(他的帽子和通古斯人的帽子一模一样):
清朝皇族的帽子也和通古斯人的帽子一样:
由此可见,满族人最早的来源是通古斯人,后来又加入了汉族人、蒙古人、女真人等等。
通古斯人和北美印第安人有很近的关系,相貌也很相似。
通古斯人:
北美印第安人:
更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欧洲人的记载,以阿提拉为首的匈人,其中有一部分匈人把大部分头发剃掉,剩下的头发编成辫子,这和刚入关的清军如出一辙。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满族人的祖先通古斯人有可能是匈人的一个分支。
阿提拉和布莱达(欧洲油画):
满族的祖先,究竟来自哪里?
满族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先祖在满族人心中被尊奉为神。满族发源地位于东北长白山地区,但提起满族的祖先,大家可能都不清楚了,今天就给朋友们答疑解惑,揭开历史真相。
朋友们,满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史记》记载就有六千八百年以上。满族的祖先其实就是秦、汉时期的一个以渔猎文化为主,又带有一定游牧色彩的肃慎族。
在公元前1800年前后,我国辽阔的土地共分成四大块:南面燕山一带是商朝的华夏族,也就是汉族;东面是濊貊族;西边是东胡族;而北部就是肃慎族。
在秦汉、两晋时期,肃慎称为挹娄族;北魏时称做勿吉族;在隋唐时称为靺鞨族;而宋代则又繁衍成为女真族;清朝时期,皇太极又将女真族由改为满洲族,最后改名为满族。
为了能让大家对满族各个历史时期演变过程了解的更为直观,我给朋友们简化一下: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族。这回大家就能看懂了吧!
接下来,给朋友们详细介绍一下满族各个历史时期演变过程:
肃慎,又叫息慎、稷慎。有人说稷慎是稷神的音转化而来,稷是古代的一种粮食作物,在古代把谷神也叫稷神。
意思是说,稷是古代的一种粮食作物,在古代把谷神也叫稷神。肃慎族人把稷神视为图腾,是保护他们的天神,也叫稷慎,音译为肃慎。
还有一种说法是肃慎与肃爽读音相近。肃爽与肃霜相同,是古代的良马,因形似肃霜鸟而得名。
而肃霜鸟是古代的四大神鸟之一。据近代科学家考证,肃霜鸟就是“鹰”。
大概在六千多年以前,满族的始祖肃慎族人,就在鸡西地区生活。创造了很多文化贡献,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公元713年,唐玄宗赐封肃慎族人“渤海”国的称号。由于肃慎族人常年的野外游牧和渔猎生活,身体素质颇为强健,民风也是甚为彪悍。
据《三朝北盟会编文献通考》和《大金国志》记载:女真,古肃慎国也,本名朱理真,番语讹为女真,或以为黑水靺鞫之种,而渤海之别族。”
随着肃慎族人的急速扩张,逐渐占据大部分东北地区滨海土地,人口也迅速增长至五百多万,而“渤海”国当时也被称为东北第一强国。
但历史上关于肃慎族的记载,却从来没有发现过有文字的版本。也就是说,在女真以前,肃慎族人没有文字。因此,他们所有的历史都是用语言来世代相传。
那么有朋友就会问了:从肃慎族到满族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历史,万一在传承过程中哪个部落因为某种原因灭亡或者消失,那怎样才能证明肃慎族一直存活并传承下来呢?又如何断定肃慎族就是满族的祖先呢?
现在我来告诉大家,其实原因很简单,辨别之后的民族是不是肃慎族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向中原王朝进献贡品“楛矢石砮”,也就是原始的弓箭。
朋友们,你们知道“楛矢石砮”是什么意思吗?
“楛矢石砮”,读音为[hù shǐ shí nǔ]。
楛矢,就是用长白山区的楛木制作的箭杆。楛木材质细密,韧性超强,不易折断,用来制作箭杆最合适不过了。
石砮,就是用松花江中坚硬的青石磨制而成的箭头,绑在箭杆上,和配套的弓一起使用。
“楛矢石砮”作为一种原始狩猎工具和战争武器,是肃慎族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标志。
肃慎族人有着极强的学习和模仿能力,他们制作的箭矢质量特别好,其精良的品质闻名全国。
而肃慎族人在那时,就能制作出优质的弓箭来进行狩猎,足可看出他们的工艺水平是相当不错的。
由于其他的民族不仅弱小,而且生产力又十分落后,根本无法制作出精良的弓箭。就凭这一点,就足已证明肃慎族和满族之间的传承关系。
在古时,弱小国家每年要向中原王朝进贡贺礼,表示臣服。这就相当于交保护费的意思。
而中原王朝则会给他们提供相应的保护,比如:帮助其解决纠纷,发生战争时还可以提供武力支援。
肃慎族也不例外,每年也会贡送礼物。而在他们送的礼物中,最有名的就是箭矢,深受中原王朝的喜爱。
据《国语》记载:隼之来也,远矣!此肃慎之矢也。
中国古代帝王都把“肃慎来贡”作为衡量自己统治全国的一个武力标准。
清朝时期女真族分为三大部:建州、海西和女真。以先人留下的“十三副遗甲”起兵的努尔哈赤就是建州女真人。
据《金史》记载:“其南者籍契丹,号熟女真;其在北者不在契丹籍,号生女真。”
女真人又分为生女真和熟女真。生女真是那些没有户口的辽国女真人,而熟女真因为在南部生活,靠近契丹,称为契丹女真人。
万历四十四年(既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族各部落,建立后金政权,成为后金大汗,年号天命。
公元1635年,皇太极把“金“和"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再后来又改名为满族。
由于金人和女真人经常进犯中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元、清等朝亡国、北宋的“靖康耻”等这些耻辱的回忆都深深的刻在中原人民的心中。
所以中原人民对金人和女真人没有什么好印象,内心之中也仍然无法原谅金人和女真人。
而皇太极把“金“和"女真“改名为“满洲”的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大汉民族对满族的怨愤。
皇太极的意思就是告诉中原人民,我们同样都是炎黄子孙,所以谁做皇帝都一样。借此来削减中原人民的抵抗意识。
公元1636年,皇太极又将国号从“金”改为“清”,原因也正是因为“清”比“金”更容易受到中原人民所接受。
公元1777年,乾隆皇帝在《满洲源流考序》中讲道:“我朝肇兴时,旧称满珠,所属曰珠申,后改称满珠,而汉字相沿讹为满洲,其实即古肃慎,为珠申之音转。”
乾隆认为古代的肃慎族,即是后来的满族。有着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满族文学,而且也对整个中国文学繁荣发展也做出了一定贡献。
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先生改定五族共和制:汉、满、蒙、回、藏,始有满族一说,但社会大多称为旗族或旗人。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才开始正式称为满族。
新中国成立以后,满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人民一样,也同样获得了参与国家管理的政治平等权利。
满族重视教育,善于学习,崇尚理学,文人辈出。是一个勤劳、智慧、勇敢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集取外来文化并勇于创新的民族。
满族对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都有着突出的贡献。现如今,满族人口已遍布于全国各地。
朋友们,通过我的介绍,大家都知道满族祖先的来历了吧!
满族的祖先,究竟来自哪里?
女真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莫过于创立清朝。在清朝时,女真族由皇太极改为满洲族,后来改名为满族。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疆域领土上,也在历代前列。
而在清朝历史记载中,他们把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尊奉为始祖。而关于布库里雍顺的真实身份,一直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偏向神话传说色彩,据说在很早以前,有三个仙女姐妹到凡间洗澡,有一只神雀把一枚果实衔落在三仙女的衣服上。三仙女洗完澡上岸穿衣服的时候,看到这枚果实,就拿起来吃掉。
没想到,仙女因此怀孕,生了一个男孩。仙女为男孩起了名字后,把他放在一条小船上,自己离开。这个男孩,就是布库里雍。
他沿着松花江一直漂流到黑龙江一带,在当地上岸后,发现当地有三个部落因为争夺首领位置争斗。
布库里雍就说明自己的身份,当地人对他十分信服,就让他当了首领,统一三个部落。这才有了女真族的出现。而在《清实录》的记载中,布库里雍就有更明确的身份。
在史料记载中,清朝祖先原本是明朝的建州左卫,名字叫猛哥帖木儿。明朝统治东北一带时,授予当地部落首领官职,让他们接受明朝统治。
这位猛哥帖木儿的姑姐妹中,有人被选入明朝皇帝后宫,担任嫔妃。猛哥帖木儿也因此被升任为都督。
他的儿子孟特穆也继承都督职位,后来还被清朝追认为肇祖。但在清朝史料推测中,布库里雍距离孟特穆也只过了三四代人。如果按照这个时间推断,女真族的历史,仅在元朝。如果对比其他史料,就会有很大出入。
因为女真族在中国历史上,还建立了另一个封疆王朝——金国。这个政权前后经历了一百二十年的时间,由女真族的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部落后,击败辽国建立而成。
金国有非常强大的武力,他们甚至击败北宋,成为中原一带非常强大的霸主。但是,金国的不幸在于遇到了蒙古帝国的崛起。从草原崛起的蒙古部落更擅长战争。他们的骑兵纵横欧亚大陆,击败无数强敌,金国也在其中。
女真族在此之后失去了自己的政权。不过,对于女真族,蒙古帝国并没有办法灭绝,而且也无法进行直接统治。一方面是因为蒙古帝国本身的统治力量较为薄弱,很多制度都没有形成。
另一方面,女真族有自己的文化,并保留有自己的军队,短期内要想推行统治,其实非常艰难。所以,蒙古帝国击败金国以后,仍把女真族集中在他们祖先居住的地方,而且让女真族的酋长担任长官。
元朝初年的时候,女真族在当地的人数有五万户之多。元朝中期较少,减为三万户,但基本力量仍然保存。
按照史料对比发现,布库里雍则是当时元朝分女真族五万户的翰朵怜万户的酋长,并得到蒙古帝国册封的官职。翰朵怜万户就是后来的建州女真,孟特穆一支的后人就把布库里雍追认为始祖。
当然,从更多历史对比来看,我们可以知道,布库里雍的活跃时间,主要集中的元朝初年。所以,他不算女真族真正的始祖。
而且,在唐朝末年的时候,史料中就有女真族的名字。也就是说,在金国建立以前,女真族在历史上就已经出现过。
唐朝时,女真族曾建立渤海国。渤海国前后传承229年,活动范围主要位于现在中国的东北地区,朝鲜半岛的东北地区,以及俄国远东地区。
但当时女真族被称为靺鞨族。而靺鞨族中的黑水靺鞨,后来就发展为女真族,也就是更后来的满族。
这也是女真族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他们在中国史料的记载中,常常有不同的名称,包括抑娄、勿吉、肃慎。之所以有这些不同称呼,常常是因为女真族在这个历史变迁的过程中,生活环境出现变化。
史官记载的时候,也出现变化。变化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常常把女真族中某个部落的名字记下,却不知道那并非是整个民族的兴衰变化。
而在女真族的这些称呼中,最早的一个就是肃慎。在商周时期,就有女真族朝贡的历史。过去中原王朝的疆土没有开辟那么远,跟周围其他地区之间的关系,主要以朝贡的方式交流。
那些偏远势力给中原王朝送礼物,表示臣服。相应的,中原王朝会对他们提供保护,解决纠纷。
而当时肃慎也会送礼物。在他们送的礼物中,最有名的就是箭矢。所以,在《国语》中,孔子就说过:“隼之来也,远矣!此肃慎之矢野。”
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做出优秀的箭矢,可以看出箭矢对肃慎人非常重要。他们的工艺水平也不会太次。
不过,现在我们对肃慎的了解非常有限。因为肃慎对历史的记载,大多因口头相传。这种方式记载历史,很容易出现失误和断绝。
所以,对于肃慎更早以前的历史,已经无法得知。但可以断定,它是女真族和现在满族的祖先。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满族的祖先,究竟来自哪里?
满族不是哪一个民族的后代,他是很多民族的杂合。
满族是结合了女真、汉、蒙古、朝鲜等族人后产生的一个新民族,比如著名词人纳兰容若和他的叶赫那拉氏其实是蒙古人…
当然满族的主体还是以女真人为主。
满族的诞生满族全称满洲,是1635年才诞生的一个新民族。1635年皇太极说:
“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夫诸申之号乃西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之后,一切人等,只称我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
自此,满族诞生,很多人讨论满族跟女真人区别的一个点也是在此,认为皇太极不承认他们是“诸申”,因此他们与女真关系不大。
其实皇太极不承认他们是女真,主要是因为这个时候的"诸申"伴随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及女真诸部,与原来的意义发生了变化 ,这时候的诸申二字,有了一些侮辱性的含义。
试问他们如果不是女真别部,那努尔哈赤又怎么会以“金”为国号呢?
“时奴贼擅发榜文,诱招远人,内伪称名曰朕,僣国号曰金。且以宋靖康事,悖逆肆语,经按以闻。”——《神宗实录》万历四十八年六月戊申条
事实上乾隆对于皇太极所说的满洲不是“诸申”之言早就否定过了。
本朝旧称所属曰珠申相近,实即肃慎之转音也。五代以后尽得靺鞨旧部,于是女真之名始。着考之,《辽史》有系籍不系籍之分,系籍者惟迁居辽阳之南数千家,所谓哈斯罕大王;不系籍者亦间有节度太师之号,所谓长白山太师辉发部太师是也。——《钦定满洲源流考·卷七》
因此满族跟女真是脱不开关系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甚至连爱新觉罗这个姓,也跟金有着极大的关系。
注:诸申即女真,肃慎的谐音。
爱新觉罗爱新觉罗这个姓很晚,最早只能追朔到洪武三年的猛哥帖木儿。爱新觉罗的爱新在满语中即为金的意思。实际上爱新觉罗的先祖将姓氏定为“爱新觉罗”,有很大部分原因是要继承大金国的这个“金”的,这一点乾隆在乾隆四十二年八月十九日的勅谕中就有说明。
金始祖居完颜部,其地有白山黒水,白山即长白山,黒水即黒龙江。本朝肇兴东土山川钟毓与大金正同史,又称金之先出靺鞨部,古肃慎地。
……
谓(有人说我朝)虽与大金俱在东方,而非其同部,则所见殊小。我朝得姓曰爱新觉罗氏,国语谓金曰爱新,可为金源同派之证,盖我朝在大金时未尝非完颜氏之服属,犹之完颜氏在今日皆为我朝之臣,仆普天率土统于一尊理固如斯也。——《乾隆四十二年八月十九日勅谕》·
所以说,乾隆都是承认他们即是女真的,我们还在讨论什么呢?
满族女真事实上满族中的女真人的的确确是女真族,先祖乃是肃慎,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现在的一些学者推出了一种新的观点,说:“满族中的女真与金国女真没关系。”
我不能说他们的这种说法完全没有道理,但是他们所指只是满族中的某一小部分女真,并不所有女真。
很多人犯了一个错误,讨论满族先祖的时候只是单纯的讨论建州女真,而讨论建州女真的时候又仅仅单纯的只是讨论爱新觉罗家族,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
大家都知道,满族女真分三大部,分别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
一、建州女真
建州女真不是简单的爱新觉罗家族,建州女真名称的由来是大明永乐二年四月遣钦差王可仁设立的“建州卫”。
建州女真来自于元朝的五万户女真中的三万户,五万户分别是桃温、胡里改、斡朵怜、脱斡怜、孛苦江。其中胡里改部、斡朵里部和桃温三万户成了后来建州女真的雏形,这三万户是真正的金国女真之后裔。
后来建州女真又开始扩大,到万历年间已经有很多部族,比如董鄂氏、瓜尔佳氏等等,只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把他们统一了罢了。
注:爱新觉罗这个姓氏努尔哈赤之前基本没有用过,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才将佟努尔哈赤改成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二、海西女真
海西女真有四部,人称扈伦四部,分别是乌拉、哈达、辉发、叶赫四部。
其中叶赫和辉发是蒙古部慢慢变成的,而乌拉和哈达的先祖却是纳齐布禄,相传此人可是真正的金国完颜氏后裔。
三、东海女真
东海女真又被称之为野人女真,是住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支“女真”,这支女真是不是金元时期女真的后裔,待考。
除此之外外,还有北山女真等等。
最后:有人说,他们是通古斯人,这其实是谬论。通古斯并不是某个民族的称谓,而是语族的称呼。满语、锡伯语、赫哲语、鄂温克语、鄂伦春语以及女真语都是通古斯语系…
还有人说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居住的一群通古斯人,其衣服,头发都跟满族的一样,所以满人其实是“通古斯人”,这更是天大的误会。
要知道,满清统制时期就连最为庞大的汉人都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更别说满清势力范围内的其他民族。
不是因为满人是他们的后代才和他们发形一致,而是有可能他们就是满人的一支,只是到现在还保留着满清的发型而已。
@夏天的雷风 一个做文史科普的人……
满族的祖先,究竟来自哪里?
满族,旧称满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通古斯民族中最大的支系。其历史比较悠久,据推测最早可以追述到7000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时期,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是现代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因此,研究满洲族的历史由来,对于研究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一、肃慎(满洲)族系的历史沿革
在中国古代,东北地区原住民族除古商族(汉族)外,主要分三大族系:东部的肃慎族系、中部的秽貊(夫余)族系、西部的东胡族系。
肃慎族系从先秦到明清,先后经历了肃慎——挹娄——勿吉——靺鞨(黑水、粟末)——女真——满族、赫哲、鄂伦春等民族。
肃慎之名见于先秦,居住大体在今长白山以北,西邻松嫩平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先秦时期,肃慎人主要居住在江河沿岸的高地上,以渔猎为主。
肃慎人
公元前22世纪肃慎文明的中心在喜都,早期肃慎王国的第二代王室开始在此修建土坯城墙和宫殿,此时已有人口约千户。我国考古学界认为今黑龙江省宁安市镜泊湖南端的莺歌岭原始社会遗址,距今3000年左右,相当于西周时期,应当是肃慎的文化遗存。肃慎自公元前22世纪的舜禹时便见诸史籍。《山海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竹书纪年》载:“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即肃慎)来朝,贡弓矢。”禹定九州时,周武王、成王时,肃慎均派使来贡,最著名的贡品为“楛矢石砮”。周人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
战国时期东北少数民族分布
从西汉开始,肃慎族改成挹娄,这个称号一直沿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挹娄主要活动在黑龙江流域东部,大致和肃慎相同。区域东临大海,南部、西部、西南部沃沮、夫余、寇曼汗国相邻。具体说包括张广才岭东西,老爷岭以西,牡丹江中下游,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三江汇流地带及其下游地区。同肃慎时期比,挹娄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了相当重要地位,渔猎仍占重要比重。挹娄开始迈入文明社会的门槛。
两晋时期民族分布图
南北朝时期,挹娄改称勿吉,其经济较挹娄又有较大发展。在肃慎、邑娄生产的基础上,勿吉人农耕的比重增加了,种植有粟、麦、稷和葵,采用中原人早已淘汰的偶耕。作为森林民族,狩猎业仍占主导地位。他们还有了手推车,可是有牛、马,却不知如何使用它们。在他们眼里,牛、马和猪狗一样,饲养它们为的就是宰杀了吃肉。尤其是多猪善射,这是自肃慎→邑娄→勿吉始终一贯的。所不同的是,邑娄人善“捕鱼”,勿吉人善“捕貂”。此外,勿吉人还学会了“嚼米酿酒”。
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时期,是时,肃慎种族迤逦西进,在南者为勿吉,据夫余故地;在北者为黑水靺鞨据有北夫余故地。据夫余故地的勿吉,后同夫余一部分融合,从而形成后来的粟末靺鞨;而另一部分勿吉,与北夫余即豆莫娄融合,从而形成后来的黑水靺鞨。
隋唐时期,肃慎族后裔主要以靺鞨为主,主要生活在西起嫩江,东到大海,南到朝鲜半岛,北到黑龙江口及鄂霍次克海广大地区。隋朝初年,靺鞨发展成几十个部落,其中著名的有七大部落,没有建立部落联盟。在靺鞨中以南部的粟末靺鞨和北部的黑水靺鞨最为著名。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唐初建立了海东盛国——渤海国。
辽金元明时期,靺鞨改名女真。辽灭渤海国,将渤海国内居民南迁,这部分女真称为熟女真,后来大多与内地汉族融合。
处于黑龙江以北地区的女真是黑水靺鞨的后代,社会经济落后,受汉化较小,称生女真。十二世纪初,当宋、辽、西夏对峙时候,在东北今哈尔滨阿城的阿什河畔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金王朝。金相继灭掉了契丹辽和北宋。
元明时期,女真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流域、松花江流域及以东的沿海地区。明中叶以后,女真主要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三部。
建州女真,以原渤海国建州为部名,分布在长白山、牡丹江、绥芬河之间,以今吉林珲舂县、黑龙江宁安县为聚居地。
海西女真,沿用元代地名,因居地在东海之西而得名,分布在松花江下游的吉林扶余县至黑龙江阿城县一带。海西之名始见于元代,泛指海西诸卫的女真人。海西女真有哈达、辉发、乌拉、叶赫四部,又有山夷、江夷之分。山夷依山作窟,即熟女真完颜种;江夷居黑龙江,即生女真。哈达、叶赫属山夷,而辉发、乌拉则属江夷。后迁至呼兰河流域,呼兰与呼伦(扈伦)为音转,又称呼伦四部。
野人女真,同样是沿袭元代旧名,是女真中比较落后的一部分,故冠以“野人”之称,分布在黑龙江中下游两岸及乌苏里江以东。野人女真又称东海女真、东海窝集部,分为萨哈连、呼尔哈、瓦尔喀、库尔喀四部。而呼尔哈部,是建州女真的老家所在。后来,留居原地的仍为呼尔哈部,而迁走的就是建州女真。
明朝末年,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各部,并逐步统一了其他女真各部,建立了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改后金为清,改女真为满洲。随着清朝的建立和满族的形成,肃慎——女真族系完成了由古代民族向近代民族的过渡最终形成满洲、赫哲族、鄂伦春族、费雅喀、库页等族。
二、肃慎(满洲)族系的几个重要时期
肃慎(满洲)族系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曾经建立了从属于中原王朝的地方政权和独立的政权。
1、靺鞨人建立的渤海国(大祚荣)
公元7世纪末,因为战乱一部分靺鞨人东迁,后定居于松花江上游、长白山之北,建立了“震国”,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自此以后便以“渤海”为号。唐中期,渤海统一了拂涅、号室等部,统辖地域北至松花江下游、南至朝鲜半岛北部、东临大海、西南达今辽宁省北部及东部。建国初期有编户十余万,人口数十万,后期人口逐渐增至五百万左右。从而获得了“海东盛国”的称誉。极盛时期,地方5千里(约65万平方公里),人口300万,盛兵数十万。设5京、15府、62州、130多县。到9世纪末,渤海国被辽所灭。
2、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完颜阿骨打)
辽代时期,东北地区分别有南女真(熟女真)、北女真、生女真、黄龙府女真、顺化女真、长白山女真等等,这些女真部族之间并不相互统属。北宋初年,女真部落中的完颜部逐渐强盛,统一了今吉林省以北各部女真。1114年,其首领阿骨打起兵反辽,翌年,建立金国。用10年时间灭掉了辽国,两年后又征服了北宋。将都城从早期的上京(金上京在今黑龙江阿城市南)迁到中都城(今北京城西南隅),统一了河北及东北广大地区。后在蒙古军队的强大压力之下,迁都开封,企图向南发展,并与南宋交战10余年,致使腹背受敌。1234年金国被蒙古国所灭。
金国先后灭掉了辽和北宋两个王朝,迫使南宋割地纳款,令西夏臣服。统治大半个中国,达120年,极盛时期,国土面积360万平方公里,人口5400万(1207年)。
3、满洲人建立大清国(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元明时期,女真分为建州、海西(扈伦)、东海(野人)女真三部。建州女真大约在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集结到以斡木河为中心的图们江东西一带,逐步发展壮大。这支女真部落也就是后来满族的主要族群。
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明朝设建州左卫、建州右卫,与建州卫合称“建州三卫”。万历年间,明朝先后封努尔哈赤为都督佥事、龙虎将军。公元1583~1593年努尔哈赤用兵十一年,以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为中心,逐渐统一了女真各部。公元1599~1616年又相继统一扈伦四部。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以赫图阿拉为兴京,史称后金。
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族号,改称“满洲”,将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蒙古、朝鲜、呼尔哈、索伦等多个民族纳入八旗之下,满族的雏形形成。
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族号,改称“满洲”,将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各个族群纳入八旗之下,现代满族雏形自此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被编入八旗的还有当时相当数量的辽东汉人、蒙古人,少部分朝鲜人,甚至一些俄罗斯人,在八旗内部长期融合的过程中,他们已彻底融入了满族。建州女真人被称为“佛满洲”(旧满洲),其他人则被称为“依彻满洲”(新满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