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一场战役双方死亡人数会达到几万甚至几十万,他们的尸体是如何处理的?
我父亲是三八年的老八路。他说:条件好就用白布裹全身,条件差就找块布裹脸,然后挖个大坑,集齐掩埋。但埋得浅,到了晚上,狼会把尸体拖出来吃,还有老百姓也会偷偷挖尸偷衣服……
这是好友亲口告诉我的,也是他父亲的亲身经历。
他的父亲在太行山地区作战数年,在那个战争年代,老百姓太苦太穷,去偷战士的衣服,并不是对战士不尊敬,而是被逼到绝境,已经顾不了太多。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淮海战役。
曾参加徐州会战的东史郎,在日记里也记录了老百姓偷衣服的事。“……我们没有想到遇到了中国士兵这么顽强地抵抗,他们很勇敢也很狡猾,这让我们伤亡了不少人,但是他们伤亡的更多……”
“……宫城县的秋田在将他朋友的小指头用刺刀切下,这是他要带回去的,然后这些尸体会被烧掉。我们的士兵尸体可以被摆放整齐后烧掉,但是那些跟我们作战的敌军尸体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等我们走后,或许会有老百姓来将他们的衣服扒掉后丢弃掉吧,谁知道呢.....”
从日记里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人对战友尸体的处理,是:将小指头切下,然后摆放整齐烧掉。而中国战士的遗体,则可能被老百姓偷走衣服。
在他的日记里,我还到了一段让我心碎的描写:“我看到三个中国士兵倒在一起,中间那个趴在德国机枪上的应该是个长官,他年纪可真小,最多只有十五六岁吧,这么小的年纪就当兵而且还是个长官,真令人敬佩,他用铁链将自己和机枪拴在一起,显然是不退步的表现,我对他更加肃然起敬,脱下军帽向他敬礼。”
那个时候,中国人连十五六岁的孩子,也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只为守护支离破碎的家园。
这种悲壮,不应当被我们任何人所忘记。
而这个十五六岁的长官,面对劲敌宁死不退的精神,更值得我们传承。
在劳尔琼斯的《战场日记》里,还有更残酷的描写。劳尔琼斯是英联邦陆军上尉,参与了阿拉曼战役。在战争间隙,他将战争的惨状和对尸体的处理,都写进了这本书中。
在书里,他提到,战火结束时,四周都是断掉的四肢和碎肉,很多人压根分不清面孔,有些烧焦的尸体根本分不清是敌军还是友军,可长官却要求我们把尸体都带回来……
“你想找到一具完好的尸体吗?那一定不现实……”
他命令手下把所有尸体捡回来,属下虽然不乐意,却也只能照做,然后半个小时后,三个弹坑都被填满,他却突然接到长官命令,要求立刻转移阵地。
“了节省有限的油料,我们只能将少量油料浇在这些破碎的尸体上面,我猜想这里面也许还有人活着,只是不能说话了而已,但我们顾不了这么多……”
“我们捡回的尸体连四分之一都不到,但是没有办法,谁让这是该死的战争时期呢……””
是啊,该死的战争时期,怎么可能有时间去掩埋队友的尸体呢?
与澳大利亚军团作战的日军上等兵河野高太郎,在日记里对残忍的澳大利亚破口大骂,但他还是没有办法把好友尸体带回来。“敌人一点机会都不给我们,将同乡的尸体丢下是件很丢人的事情,我曾在入伍前答应过他的父母,如果他战死要将他的骨灰带回去……对方的机枪手死死盯着我们,也许还有狙击手藏在某个地方,用尸体做诱饵引我们上钩……如果我强行过去,一定会跟他一样将尸体丢在这里,我们大和民族是不能抛弃朋友的,我们只要能做到,就一定要将尸体抢回来……”
而最终,河野高太郎没有去抢尸体,只是任由热带的虫蚂将他们的尸体吃掉。
从上面的老兵日记可以看出,二战时期,对战友尸体的处理,大多选择掩埋、焚烧、丢弃等方法,但具体到不同的战役,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比如南京大屠杀,日军屠杀十万中国守军,尸体堆了一层又一层,接着,他们又屠杀了我们30万无辜的同胞,整个南京城尸横遍野。
为了掩盖证据,日本不仅焚烧尸体,甚至把骨灰直接扔进大海。
总而言之,战场上对大量尸体的处理方式,主要可以分为四类:- 精细类
此类处理方法,为单坑单埋,一般出现在时间宽裕,且有好友帮忙的情况下。只有在这种状况下,才有一个像模像样的坟。
- 坑埋法
一般来说,战败方找一个大坑,通常是大口径火炮的弹坑,然后一股脑埋进去。
- 焚烧法
在大量伤亡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完整的尸体已经没有了,比如敌方坦克上来后,履带上几乎都是碎肉。对于这一类的尸体,要么直接埋了,要么点一把火烧了。
当然,焚烧法一般出现在阵地战中,因为动静实在太大了。
我们信奉落叶归根,但尸体携带难度太大,如果战胜后,一般都选择焚烧,然后将骨灰带回去。
- 丢弃或者简单掩埋
在遭遇战中,战败一方对尸体几乎是不管的,除非战败方已经深入敌方腹地,有时间慢慢打扫战场。
两军行进时,大家都担心被敌方偷袭,打完了要最快速度撤离,根本没时间去处理遗体。而且,战机转瞬即逝,如果因为处置尸体而耽误,就得不偿失了。
抗战时期,很多百姓家里都有日军的东西,正是因为遭遇战中日军来不及打扫战场。
而且,有时候隐蔽行军,焚烧的方式动静太大,几乎都被摒弃。
现在的人,几乎很难想象战争的残酷,整个二战直接死亡人口7000万,其中苏联接近2700万,中国1800万。这是人命堆出来的悲壮,我们要更加珍惜今日的和平,以史为鉴。
二战时一场战役双方死亡人数会达到几万甚至几十万,他们的尸体是如何处理的?
我以中越战争中发生的真实情况,以此为例来回答这个问题。
中越战争1984年“7.12”松毛岭大捷,我军阵地前躺下了3700多具越军尸体……
就连身经百战的叶帅,看了这些实况录像后都感慨地说道:自淮海战役以后,就再未见过如此之多的敌军尸体……
当时正值夏天酷热难耐,越军尸体怎么处理呢?
于是,我军给越军第二军区指挥部发去了这样一个通告——
结果越军根本不打旗子,竟然100多人架着机枪就来抢尸体。
这还了得?自然被我军一阵排炮又给揍了回去,阵地前又多了十多具死尸……
而越军此后干脆对这些尸体不闻不问,彻底不管了。
气候炎热,尸体就躺在我军阵前,出于无奈,也为了体现人道主义,最后我军只得浇上汽油用火焰喷射器焚烧……
整整烧了半个多月,据当年参战的老兵回忆,方圆几公里都能闻见那个味……
直到很久以后经过协商,越军才最终派人将这些尸体残骸运走,才使得这3700多人最终入土为安。
二战时一场战役双方死亡人数会达到几万甚至几十万,他们的尸体是如何处理的?
二战时一场战役双方死亡人数会达到几万甚几十万,他们的尸体是如何处理的?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各国人民就会对德国希特勒、日本鬼子恨之入骨、咬牙切齿,它们给世界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具不完全统计,二战时期死于战场上的人数大约7000万,其中苏联死亡人数最多,达到了2700多万,其次是中国死亡人数达到1800多万人。
题主所问二战时期一场战役死亡人数几万甚几十万,他们的尸体怎么处理?我认为不同的战场,处理的方式也不一也样。比如说战役的地点在荒山野岭,对尸体的方式是这样的,抗日时期主要战场在中国,八路军毎次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后,首先是打扫战场,把敌人的武器装备缴获,然后动员当地百姓协助把八路军、新四军在战场上牺牲的烈士遗体找个安全地方,每人挖个坑掩埋,并且立个牌写上烈士的名子。是日本鬼子的尸体就不用处理,抛尸荒山野外,可以喂野狼、野兽。假如说在村庄附近发动的战役,战役结束后,动员当地老百姓,首先扫战场,把日本鬼子的枪支弹药,收缴给八路军总部,然后先掩埋八路军遗体。再把日本鬼子的尸体集中起来,挖个大深坑集中掩埋。防止尸体腐臭污染附近村庄百姓。
在苏联战场上也是和中国一样同样使用这个方法处理战场上的尸体,在苏军大反攻时,因为苏联天气非常寒冷,苏军没有时间处理战后尸体的处理,都是让当地群众暂时用雪先掩埋烈士遗体,等战争结束后再做处理。德军尸体始终抛尸在荒山野外。因苏联冬季太长,尸体一时半会不会腐臭。
综合上述是我对二战时一场战役双方死亡人数几万甚几十万,他们的尸体怎么处理的认识。
二战时一场战役双方死亡人数会达到几万甚至几十万,他们的尸体是如何处理的?
二战时期,对于牺牲的士兵尸体处理,一般就三种方法:
挖坑填埋
战斗结束后,战胜方会让俘虏来挖坑,然后对战场上所有的尸体进行填埋。挖好坑后,把尸体扔进去再盖上白布,算是解决事情了。这种处理方式在战场上是比较常用的。
火化
如果战斗时在夏天,尸体很容易腐烂,引起瘟疫和各种疾病,还有难闻的味道,而火化能解决这些问题。战后把尸体堆在一起,洒上汽油,用火点燃后烧干净。
丢弃
有时候进军途中,没有条件处理尸体,只能丢弃在野外。然后慢慢腐烂,被野兽、虫子啃食,成为一堆白骨。
以上是属于战后的尸体处理。
如果是在持续战斗中,且尸体在双方都不敢踏入的无人区,那就只能等着变成白骨了。
尤其像凡尔登、索姆河这种地方(图上双边战壕,中间是无人区)
双方在推进的过程中采用人海战术,但推进速度慢而且伤亡非常大,在获得新的前线的时候,无人区里的尸体就可以得到比较好的处理。
(尸体拖进战壕处理)
但是如果进攻失败,等夜幕降临,会有队友帮忙把伤员拉回阵地,而那些无法呼救的伤员只能在无人区等死,更别说那些已经变成尸体的战友。
有的被铁网挂住,死在铁丝网上,慢慢的肌肉腐烂,骨架脱落,只有一堆衣物挂在上面
还有更难处理的
像以上这些尸体,在持续的战斗中,除非己方部队能推到对面阵地,不让只能看着他们慢慢腐烂,被动物啃食,然后变成一堆白骨。
战争,带来的不止是破坏,更是一条条鲜活生命的离去,愿世界不在有战争。
二战时一场战役双方死亡人数会达到几万甚至几十万,他们的尸体是如何处理的?
二战主要的做法是掩埋、焚烧两种处理方式。有些做法今天的战场依然在使用。
可以看看上图,这是美军在太平洋战争的岛屿上掩埋尸体的画面,他们用推土机推出壕沟,然后将日军尸体一股脑推进去掩埋。
对待自己人美军会好一些,他们用裹尸袋装走尸体,然后再安排标准的坑位进行深埋处理。如上图是美国国家二战博物馆的馆藏图片,太平洋岛屿上的士兵在举行一个同袍的葬礼。一切都会按照美国葬礼习俗进行,包括念经的牧师。
这种墓地一般不会留下墓碑,人们仅进行简单的十字架装饰,部队会留下坟墓的位置,等有条件了再挖出来,烧成骨灰送回国内。
军舰上会进行海葬,举办葬礼仪式后,直接投入大海,这是几百年的海军惯例。二战期间由于许多船舶携带了大量伤员,因此海葬几乎是家常便饭。
上图.西西里岛的美军公墓
如果战况已经明了,美军则会直接修建战区墓地。当年的美军已经实行了标准化的尸体处理流程,在北非、西西里岛和意大利,都由战区指挥官负责派出专员对军事墓地进行安保、看护和维护。
换句话说,美军如何埋尸体,取决于安葬的紧迫性。
上图.一份美军的安葬报告表格
紧迫时期的埋葬通常是为了卫生,防止疫病的传播和士气的下跌,尤其在那些处于相持阶段的战区里,能拖下去的尸体都会尽快处理,甚至还要避免他们过多的被普通士兵们看到,以造成一种“我方尸积如山”的心理阴影。
所以,许多快速埋葬的尸体仅进行简单的处理,埋尸的尽量采用集中化原则,死者的个人物品也会尽量部分保留,以供日后能快速地进行找寻和身份鉴别。正如前面所说,通常这种墓葬不会留下明显标志,一个木制十字架,一块石头,一块布,或者一支破枪插着的钢盔就是墓碑了。
上图.扛着美军尸体的德军收尸队
为了安全,美军许多葬礼会选在夜间进行,尸体不会深埋,不会按照标准化埋在固定的深度和间距中,只覆盖浅浅的土层。有的时候弹坑都会成为埋人的地方,毕竟可以省掉挖掘的功夫。
如果裹尸布不够,也会采用床单、雨衣、降落伞、防水帆布或者任何可能的东西将人覆盖。
上图.美军收回来的雪地里的冰冻尸体
为了避免破坏士气,美军的葬礼原则上不允许同一部队的人操持,随军牧师将负责这些事宜。
如果战况顺利的话,会有专门负责的军官将墓葬按标准化返工,或者将尸体集中到大型的集中化的军事墓地中。
当然,死人一多就没办法快速收拾了,所以美军的收尸队会对上级部队进行申报,以获得更多的支援人手。有时候他们还会雇佣当地人或者押着俘虏干收尸的活计。
随着部队的推进,收尸队也会跟着往前移动,然后将一个个或简易,或标准的墓地留在沿途。
如果死者幸运的倒在医院、车站、交通枢纽或运输线附近,那么他们会大概率通过交通工具进行收尸,然后尸体被运输到集中的军事墓地中。
上图.德国本斯海姆的美军公墓
美军在西西里岛作战期间,死亡的军人被集中在4个军事墓地中埋葬,其中还包括了一部分敌人和本地人。它们全部在1944年8月关闭。
上图.法国埃皮纳勒美军公墓的大门
截止1945年1月31日,法国埃皮纳勒公墓共埋葬了5291名美国人、6名盟军和2702名德国人。到2月1日,数字增加到5341名美国人、6名盟军和2753名德国人。到2月27日,共有7151名美国士兵、24名盟军士兵和4407名敌军士兵被埋在此处。
埋得太多了,收尸队就会去寻找新的大型安置点,以供埋下更多的尸体。
上图.1945年美国修建的法国St. Avold军事公墓
埋葬敌人主要的原因还是战场卫生,但也有一些其他考虑,比如将敌我双方都埋进公墓,如果战线沦陷,至少可以避免敌军去毁坏墓地。
太平洋岛屿上血腥的作战就与欧洲战场上步步为营的顺风仗不同了。
有时候美军不得不将尸体抛弃在丛林中,然后一边打仗一边看着他们腐烂,热带糟糕的气候会让尸体在36个小时之内发生剧烈的变化,短期内他们就会让苍蝇和蚂蚁和老鼠吃成白骨。
所以有时候美军会采用更粗暴的办法处理尸体,他们用推土机挖出浅沟,将尸体凑合埋进去了事。
日军那边就更没法说了,他们主要的处理尸体办法就是将其扔进丛林深处,或者扔到悬崖底下的海里去。甚至日军还将丛林里的尸堆当做抵御美国人的武器,因为那种地狱般的景象和气味根本无法让人通行。
在其它战场,如中国,日本人的做法通常就是就地埋葬或焚烧成骨灰。在条件允许的时候,日军会用骡马整个的带走尸体,骨灰会被与遗物一起带回家乡。
如果没办法烧骨灰,他们会扯掉士兵身上的身份牌或者纽扣,要么就带走手指、头颅、牙齿等等。(不少朋友知道美军有狗牌,不知道日军也有,其实中国老战场这玩意儿挖出来挺多的)
残酷的苏德战场更是骇人,虽然苏德双方基本也是挖坑埋掉,但由于许多战争发生在冬季,双方机械化战争推进的范围也极大,因此不少散落的尸体常常等到化冻时才发现。还产生了许多被遗忘的战场,死者的残骸几十年后才被人发现的情况。
二战时一场战役双方死亡人数会达到几万甚至几十万,他们的尸体是如何处理的?
好的,主妇来答!
1945年4月,当英国的军队开进距德国汉诺威州采勒西北16千米处,两个名叫贝尔根和贝尔森的村庄附近的纳粹集中营时,眼前的一幕令他们震惊了!
只见一辆大型推土机冒着滚滚浓烟,正在加足马力工作。而推土机的大铲前,竟然是一堆堆的尸骨!
距推土机不远处,有一个事先挖好的“万人坑”,英国记者到了坑边,发现里面都是瘦骨嶙峋的尸体,堆积如山。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直接死于战争及与战争相关原因的人约为7000万。在这7000万人中,仅苏联就占2660万。
短短几年,有数以千万计的人类失去了生命,不能不让我们感叹生命之脆弱,以及和平的珍贵!就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为例,1942年,纳粹进攻斯大林格勒,对这座城市进行了疯狂的空袭。他们本以为可以轻松取胜,但苏联军队却对其进行了百折不挠的反击,战役持续了五个月,把整个城市炸成一片废墟。
据幸存的苏联红军回忆,战场的惨烈程度不堪回首,士兵几乎没有活过24小时的,而军官在战场上的平均寿命,也仅仅只有三天!
从一条街道向另一条街道冲锋时,士兵脚底下都得踩着几层的尸体过去,一路冲杀,军靴子里都灌满了血水。那种场面,简直不敢想象!
最终,苏联红军取得了斯大林保卫战的胜利,参战的28万德军,除了3万多伤员空运出围外,剩下的就非死即俘了。
虽然苏联取得了胜利,但他们却遭受了比敌人更加惨重的人员伤亡,总计超过了100万。
在这种情况下,有这么多阵亡的士兵尸体,该如何处理呢?鉴于当时各个国家的历史渊源、民俗传统、宗教信仰,以及整体的国力还有当时战场的具体情况不同,各个国家以及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战场处理战死士兵遗骸的方式,都有不同的方式。
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土葬前提条件:有足够的时间和场地,战场情况允许。
古时讲究入土为安,《周礼》就规定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古人认为土葬才是表示对逝者的尊敬。这种习俗不仅仅是在我们中国人,世界各地基本上都通用。
日寇侵华期间,中国的伤亡数仅次于苏联,达到了1800万人。毕竟他们曾经都是幸存者的战友、亲人等,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不可能让逝者曝尸荒野。
如果是我方取胜,战友们就会把尸体暂时掩埋,然后做上标记,等日后再为他们修建墓碑。
若是我方战败了,在隔一段时间后,也会有人回来将士兵们的遗骸就地掩埋。至于树碑立传,如果是普通士兵的话,可能性就不大了。
所以,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无名烈士墓和无名烈士纪念碑,后人只能以这种方式来纪念他们了。
对于日本人的尸体,我们基本上也抱着人道主义精神,挖坑埋掉。毕竟让尸体暴露的荒野对百姓们来说也是一种恐怖感,并且很容易引发各种传染病。
欧洲战场上,遇到伤亡人数比较多的情况下,有条件的一方往往也是挖一个大坑,将这些尸体集体掩埋。文章开头所说的推土机铲埋尸体,就属于这种情况。
没时间的话,就只好顺其自然,毕竟打仗总比处理尸体要重要。
二,火葬前提条件:有足够的火源,足够的精力。
与“土葬”相比,火葬的难度相对大些,尸体火化起来费时费力,还需要有木柴、汽油等辅助用品。所以,排除宗教信仰的因素,战场上只有无法将尸体带回时,将其火化。由于在战场上火化起来比较困难,通常情况下,一般享受这种待遇的都是军官。
但是当处在热带雨林时,尸体在野外暴露很容易引发疫病,交战国家就只能大范围使用火化的方式来处理尸体了。如果不能处置妥当的话,疫病盛行将会直接影响战争胜负。
这种情况,在太平洋战争时期经常出现,日军士兵的尸体大都在岛上被火化了。
在我们中国战场上,也有这种情况发生。日军很重视收敛处理死于战场士兵遗骸,一般情况下,他们会在战场上及时将遗体烧成骨灰,由其他士兵装在骨灰盒里携带,由船只运回国。
到我军反攻日本的后期,节节败退的日军脖子上仍挂着白布包裹的骨灰盒同行,因为日军严格规定:除非遭到惨败,绝不可抛弃战友遗骸。
1939年12月,万家岭战役已结束一年,国军师长唐永良到万家岭附近时,在山下不远处发现有巨大的火堆痕迹12个。
据了解,日军曾在此烧阵亡士兵的尸体。当时,村民从一处烧过的灰堆里,找到了30多颗金牙,从灰堆里筛出来的靴子铜圈就重达30多斤。
日本士兵远离国土来侵略中国,他们死后的肉身是无论如何也带不回去了,不得不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火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二战时期,还有一次将敌我双方的尸体放在一起火化的,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在北非战场上的阿拉曼战役中,德国军队和盟军发生了激烈的战斗中,双方在短短十天之内,造成了7万多人的伤亡。
在处理尸体时,英国陆军上尉劳尔琼斯犯难了:战场上的士兵尸体都不完整,有些残骸根本都分不清敌我,令人触目惊心。
最后劳尔琼斯认为,战争是国与国之间的对抗,士兵都是应召入伍,各自为各自的国家而战,去世之后就不分谁的尸体更加高贵了。于是他命令下属说,不管是哪一方的尸体,全部就地焚烧。
望着堆成山一般的尸体,听着士兵们的肌肉燃烧之后爆裂的声音,他的眼角一直在落泪。那一刻,他默默祈祷,希望人类从此没有战争,人类永保和平!
三,弃之不顾在二战中,尤其是在欧洲战场上,交战各方都是大兵团作战,机械化程度也高,攻击和撤退时速度都相当快。
这种作战模式,就注定了战场上的尸体会堆积累累,不可能在每次战争中都有时间和条件进行埋葬和火化。
这时候,尸体就只能就地丢弃,等待以后有条件再来处理。这就造成有些尸体在那里扔了好多年,直到上世纪50年代还能发现。
比如诺曼底登陆战中,德国和盟军造成了100万以上的士兵伤亡。这些尸体实在是很难处理,所以大多数尸体都随着海水飘走,或者直接弃在沙滩上。
在东南亚的战场上,大量的日军士兵在原始森林中战死,也根本没有办法得到妥善的处理。直到现在,很多太平小岛和东南亚树林中依旧存在为数不少的日军遗骸。
比如说,日军和澳军的新几内亚战役,澳方和美军使用了围困战术,把日军围死在岛上,有20万日军丧命。
尸体太多,不处理又不行,澳军就会直接把尸体扔进大海里。遇到了涨潮,潮水就会把尸体冲回来。
四,其他方式难道说,在对战场上的尸体处理时,除了土葬,火葬以及弃之不顾之外,还有其他方式吗?
在二战末期,日军还真干过禽兽不如之事,就是吃尸体上的肉!
当时日军困守太平洋岛屿,在食物极端匮乏的情况下,日军以同伴尸体为食,勉强支撑。有时候,军官会在自己的帐篷里偷吃尸体上的肉,其行径令人发指。
日本陆军和海军部队都发生过食人行为,他们违法杀害盟军俘虏并吃掉尸体上部分人肉。有时候,吃掉敌人的肉被日军当做是一种带有节庆性质的行为,甚至一些将军级别的高官也参与过此类行为。
在东京审判法庭上,盟军公诉人搜集了大量日本军队吃自己人,吃平民,吃敌人尸体,吃盟军战俘的罪证。日本历史学家田中由纪甚至表示:
“在日军中,食人往往是整支部队的集体行为,一些军官甚至会去命令士兵食人。”
这种行为在动物界非常罕见,除非那些食腐的禽类才这样做。可以说,日军的行为连禽兽都不如。
后记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还有各自的风俗习惯等等,处理起尸体来不可能千篇一律。
比如,还有其他的一些办法处理尸体,比如天葬、海葬、树葬等等。
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方式,都令心痛,最好还是没有战争,人人得以善终。
一家之见,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指正,感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