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姐姐的儿子李文忠究竟有多厉害?
李文忠,朱元璋的外甥,他的母亲是曹国长公主,也就是朱元璋的二姐。
朱元璋幼时,家境贫寒,经常食不果腹,只有二姐夫李贞家经常接济他,照顾他,让他吃一顿饱饭。所以朱元璋称帝后,对二姐夫李贞一家那是格外的照顾。
对于李贞,朱元璋不仅册封他为曹国公,让李贞 “敕免常朝,赞拜不名”(不用上早朝,朝拜朱元璋时可不直呼其姓名只称官职),还特许他可以在重大场合穿绣有五爪金龙的龙袍。李贞年纪打了之后,为了方便照顾李贞,朱元璋还特例将皇城内城的一套房子赐给了他。李贞去世后,朱元璋不但追封他为陇西郡王,为其“辍朝三日”,而且还追赠他“三世皆为王爵”(曾祖李五二为陇西王、祖父李六二为岐阳王、父亲李七三为陇西王)。
身为李贞与曹国长公主唯一的儿子,也是登基后朱元璋活在这一世上的唯一亲人,朱元璋对李文忠是十分喜爱,是将他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一般来看待。李文忠19岁,就执掌朱元璋的亲军;31岁,就官至大都督府左都督,成为明初最高军事长官,统帅明军。
当然,李文忠虽因其母的关系,深得朱元璋的宠爱,但是如若他没有才能的话,恐怕他最多就只是被以高爵高禄而待之,万不分被授予左都督这样的要职,而他之所以能够既被高爵高禄代之,又被授予统兵重责,主要原因在于李文忠是一位大将之才,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
李文忠,他到底有多厉害?这点从他前半生辉煌的战绩就可以看出来。
1357年,19岁的李文忠第一次独自领兵作战,就立下大功,他身先士卒,率朱元璋的亲军攻下了徐寿辉所占据的青阳、石埭、太平、旌德四县。
1358年,李文忠镇守严州时,张士诚亲率数千兵勇来袭。此时李文忠临危不乱,先是率军在东城亲自抵御张军,又派将领出北城,抄小路突袭张军后方,两军夹击下,张军大败,张士诚狼狈逃回姑苏。一个月后,张士诚再次来袭,李文忠又将其击退,且还趁势攻下分水。可没过多久,不甘失败的张士诚又派遣陆元帅来袭,李文忠又率军将其击败,陆元帅被斩。三战三败,张士诚被李文忠打得是没有丝毫的脾气,自此不敢窥视严州。
1365年,张士诚命司徒李伯升率二十万大军进攻新城,新城守将向李文忠救援,可此时李文忠麾下仅有数万军队,但李文忠却并不害怕。在得知新城被围后,他就立刻召集诸将,与他们说道:“国家之事在此一举,我不敢贪生而死于三军之后”,而后命徐大兴、汤克明等统率左军,严德、王德等统率右军,自己亲率中军,向新城赶去。李文忠以数万明军迎战二十万张军,是丝毫不惧,手握长矛身先士卒,在他的鼓舞下,明军是声势大振,所向披靡,杀得数十万张军狼狈逃窜。
而后,李文忠率军追击张军数十里,斩首数万,俘获将领六百,士兵三千,收缴兵器、粮草无数,二十万大军近乎全军覆没,仅李伯升只身逃脱,张士诚实力大损,为今后朱元璋灭张士诚政权打下了基础。仅此一役,李文忠一战成名,威名响彻大江南北。
1366,朱元璋趁张士诚惨败于新城,率军开启了灭张一战,这时李文忠受命进攻杭州以牵制张士诚主力。朱文忠率朱亮祖等一路势如破竹,杀得张军溃不成军,接连攻克桐庐、新城、富阳、余杭等县,兵锋直指张士诚势力的要地杭州。杭州一战,李文忠不费摧毁之力,就逼迫杭州守将潘元明投降。占领杭州后,李文忠严令士兵不得骚扰百姓,“ 擅入民居者死”,在他的管制下,杭州在短短数日之内就恢复了往日的秩序,并为朱元璋提供了三万士兵,二十万担粮草。而随着杭州被占,张士诚大本营姑苏成了一座孤城,败亡之势成定局。
1369年,李文忠代替常遇春执掌西征军,征讨北元。执掌西军后,在短短月余,李文忠就屡创佳绩,先是在马邑打败北元游兵,擒获平章刘帖木,后又在白杨门大破前来抵御的北元主力,擒获敌将脱列伯,俘斩万余人。次年,李文忠又率十万大军由出野狐岭,北征元朝残余势力。此战,李文忠更是战果辉煌,不但将北元新君元昭宗再次击跑,还俘获昭宗嫡长子买的立八剌及后妃、宫女、诸王、将相官属数百人和五万余元军,及宋、元玉玺金宝。
1372年,朱元璋再次发动北伐,李文忠以左副将军的身份由东路北征,出居庸关。此次北伐是明朝有史以来最不成功的一次,主力徐达、蓝玉军在岭北被王保保击败,只有西路和东路偏军取得了较大的战果,其中西路冯胜、傅友德军收复了整个河西,而东路的李文忠军更是一路穷追猛打战,直至攻陷并毁灭了哈拉和林,这是一座曾经是让整个亚欧大陆听闻都颤抖的城市,它曾经是强大无比的蒙古帝国的都城,也是世界的中心。
对于北元来说至关重要,它关乎着整个蒙古的安危,正所谓“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和林)”,它的丢失,在一定程度上让北元军队丧失了对抗明军的决心,是士气骤降。对于明朝来说,李文忠率军攻克和林,这意义也是十分重大的,和林这座曾经蒙古帝国都城的被占,昭示着明军的不可战胜,增强了明军对抗北元的士气。
从19岁第一次参加战斗,到45岁因病去世,李文忠在这26年间一直都在替明朝南征北战,四处开疆扩土,可以说是未尝一败。灭张士诚、占上都、征北元,李文忠在这些战役中都是功劳卓著的,比如灭张士诚一战,若不是他在新城,以数万击败张士诚的二十万主力军,恐怕朱元璋灭掉张士诚还需要数年的时间。再不如征北元,他数次率军沉重的打击了北元的士气,先是将元昭宗赶出应昌,俘虏昭宗嫡长子买的立八剌,又攻克北元的精神所在和林,这一切的战果都让北元渐渐地失去了对抗明朝的决心。
凭借以上的战绩,李文忠绝对不失为一代名将。
而也正是凭借着此等战功,再加上朱元璋的宠爱,死后的李文忠被追封为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里,位次第三,并赐葬钟山。
朱元璋姐姐的儿子李文忠究竟有多厉害?
在野史演义里,“皇亲国戚”多是负面词,相关人物常见人渣与草包。作为明太祖朱元璋的亲外甥,“皇亲国戚”李文忠也没“幸免”,他在上世纪某台湾武侠片里的奸人形象,曾是多少观众的童年阴影。但真实历史上的李文忠,却是恰恰相反——文武双全的明朝栋梁。
苦出身的朱元璋,对李文忠一家的感情,自幼就十分深厚。少时贫寒的朱元璋,多次得到过姐姐姐夫(李文忠父母)的接济帮助。就连朱元璋小时那短暂的读书生涯,都是李文忠母亲朱佛女咬紧牙关供的。后来朱元璋外出逃荒,从此与李文忠一家失散。但以《国初事迹》记载,参加了农民军的朱元璋,有时吃饭时吃到香喷喷的大饼,就想起了当年李文忠父母给他送饼吃的日子,忍不住就潸然泪下。但那时潸然泪下的朱元璋并不知道,就在他外出逃荒后,那场空前饥荒,也叫李文忠一家倾家荡产。李文忠母亲朱佛女病故,父亲李贞带着十二岁的李文忠,也踏上了逃荒之路。在那段九死一生的日子里,少年早熟的李文忠凭着聪明才智,带着父亲多次躲过乱兵瘟疫劫掠,甚至还在土匪窝里把父亲救出来。就这样天天闯生死关,骨瘦如柴的爷俩,艰难投奔到了朱元璋的军营。
那一刻,也是一生性情刚硬的朱元璋,少有动情的时刻。当场就把十来岁的李文忠一把抱住,舅甥俩哭的昏天黑地。嘴里反反复复一句话:“吾甥尤吾子也”。孩子啊,你是我外甥,就好比我亲儿子,从今往后跟着舅舅,有舅舅一口吃的,就少不了你!
如果说朱元璋收留李文忠,是因为那难割舍的亲情,那么接下来的事实就证明:天赐朱元璋李文忠。
虽说拜多年饥荒逃难所赐,李文忠的读书不多,但进了朱元璋军营后,他惊人的天赋就挡不住。来了没多久,朱元璋为李文忠特意请的教书先生,就不住的给朱元璋诉苦:你家外甥太厉害了,什么书一点就通,我等才疏学浅,真心教不了。就这样,越发意识到李文忠才华的朱元璋,开始对李文忠悉心培养。之后的六七年里,一直命他统领自己的亲兵,直到十九岁那年,朱元璋与陈友谅的池州大战上,李文忠终于一战扬名:战场上几个照面,就发现了陈友谅军阵的弱点,毫不犹豫一个冲锋,瞬间就冲开口子,打的陈友谅麾下的悍将邹普胜嗷嗷狂逃。直把陈友谅吓得咋舌:朱元璋这又招揽了什么厉害人?
自从十九岁上战场后,少年李文忠就以花样翻新的打法,不停在关键战役里上演奇迹。春风得意的他,更出落得相貌俊美,公认朱元璋麾下的头号美男子。而且除了打仗凶狠外,李文忠的文化水准也不差,打高兴了就吟诗作赋,水准十分优雅,血火连天的元末战争年间,他好些作品就流传一时,如此人物,堪称当时的“男神”。、
但这位男神,自始至终最令人佩服的,却是他柔软的心。虽说多年征战杀伐,但李文忠始终不能忘的,就是当年的贫寒岁月,看到战乱中的苦难百姓,就忍不住心软。他的大军所过之处,纪律从来严明,士兵擅自进入民居就要被处死。攻克杭州时,拍他马屁的杭州守将为他送来几个美女,他二话不说就拔马离开。多年南征北战,哪怕粮草不富裕,他也要挤出粮食来,救济沿途的难民。甚至他的军中还有条铁规矩:麾下所有的士兵,都要收养战争里的遗孤。只此一条,救活无数孩子。
洪武三年,率军傲然出塞的李文忠,更打出了他戎马生涯里的辉煌一战:率领一支完全由中原汉子组成的精锐骑兵,一路呼啸北进,将北元精锐骑兵部队打的稀里哗啦。元朝漠北重镇应昌也被他拿下。汉唐时代华夏骑兵曾经纵横草原的风姿,李文忠以其完美的战场表现,百分百“复活”。这一路追亡逐北,李文忠连续歼灭北元重兵集团,俘虏北元精锐五万多人。元昭宗“反攻中原”的念想,被李文忠亲手打灭。
辉煌的战场生涯,奠定了李文忠“曹国公”的荣耀地位,大明开国后,李文忠的官职更扶摇直上,一度官居大都督,成为明朝军界的头号人物。但是,比起汤和徐达等功臣,在明朝开国后越发低调的模样来,李文忠却是越发高调——经常在朱元璋面前犯颜进谏。因为官位变了,年龄涨了,李文忠却依然是那个不忘本的李文忠,他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却也耿直依旧。每次朝堂上有争议,多是李文忠带头与朱元璋吵。甚至,当震惊朝野的胡惟庸案发生后,满朝文武噤若寒蝉,但李文忠却郑重沐浴更衣,然后向妻子交代后事,接着就直奔皇宫,与朱元璋面对面吵起来,一番慷慨陈词:“一旦边疆有警,谁来为国效力疆场?文忠死不足惜,愿陛下多念及江山黎民”。当场把朱元璋气疯。
话说到这地步,朱元璋也曾对李文忠动了杀心,幸亏马皇后苦苦劝谏,才帮李文忠捞回了命。但经过这番折腾的李文忠,也从此闭门谢客,直到三年以后,弥留之时的李文忠,与舅舅朱元璋一番长谈,舅甥俩的心结才重新解开,带着如释重负的释然,这位明朝开国铁血战将溘然长逝。
对于大明朝开国战争来说,这位“皇亲国戚”,堪称功劳仅次于徐达的战将,而放在中国古代史上,这位性情耿直的良将,更有着值得怀念的,高贵的人品。参考资料:《剑桥中国史》《国初事迹》《明史》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朱元璋姐姐的儿子李文忠究竟有多厉害?
如果李文忠在世的话,朱棣绝对不敢起兵,李文忠打的仗比朱棣吃的饭还多,虐朱棣那是分分钟的事情。可惜朱棣的对手是李文忠的没用儿子李景隆,这才有了可乘之机,侥幸夺得皇位。
李文忠此人,应该是朱元璋麾下最受信任的得力干将。朱元璋对他的看重和信任远超徐达、常遇春、蓝玉等将领,一方面因为他是朱元璋少数几个在世的亲人之一,另一方面则是他的战功卓越,不输给这几个大将。
元末乱世,天降帅才李文忠小名保儿,其家里世代务农,其母亲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二姐,其父亲是朱元璋同村的农户李贞。
李文忠出生时,正值元末乱世,天灾频发,经常颗粒无收。朱元璋一家常常吃不上饭饿肚子,李贞一家情况好不少,不仅能吃饱饭,还经常借接济朱元璋一家。
正因为如此,朱元璋一辈子都记得二姐和二姐夫的恩情。
后来灾情越来越严重,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朱元璋只得背井离乡,自谋生路。
等他再次见到姐夫李贞的时候,他已经是郭子兴手下的义军将领了。此时,他的二姐已经去世,李贞带着儿子李文忠来投靠朱元璋,不为别的,就是寻条活路。
朱元璋见到李贞父子二人,想到疼爱自己的二姐,心里不是个滋味,于是对李文忠视如己出,把他当做自己的儿子来对待,尽可能的去培养他,对其寄予厚望。
虽然朱元璋没文化,但是他明白有文化总归是好事,于是他专门给李文忠聘请了一群名师,教他读书写字。李文忠是块读书的料,很多书读一遍就懂,一些地方老师一点就通。
这段经历,使得李文忠知仁义,懂谋略,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当李文忠19岁的时候,朱元璋安排他率领自己的亲兵出战。本来只是想让他体验下战场的气氛,毕竟亲兵都是伴随朱元璋左右的,朱元璋作为将领,他的身边算是战场上最安全的地方了。
然而李文忠的表现大大超出朱元璋的预料,他是天生的将帅之才,到了战场上简直如鱼得水。他不仅率军击败了赵普胜的军队,还攻占了四县之地。
要知道,赵普胜那也是元末明初的知名将领,经历大小战事无数,可不是泛泛之辈,能打赢他手下的军队,对于一个新兵蛋子来说可不容易。而夺取四县之地就更厉害了,这在那时候是一块不小的地方了。
李文忠可谓是一战成名,从此之后,朱元璋便逐渐让他率军参与一些相对重要但又不危险的作战,以此来磨练他。李文忠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在此期间,最值得大书特书的,应该是严州保卫战了。
当时,李文忠独自镇守严州,此时张士诚率军来袭。张士诚的军队兵多将广、人多势众,按理说严州城破是迟早的事。
然而李文忠竟然不仅守住了严州城,还大破敌军,连斩张士诚手下数将,甚至还反攻敌军夺下了一些地方。
张士诚好歹是元末有资格逐鹿天下的枭雄,结果经此一役,却再也不敢打严州的主意了,可见张士诚是被李文忠打怕了。也正是经此一役,李文忠才开始有些名将的样子了。
四处征战,灭张士诚公元1362年,张士诚派遣10万大军攻打诸全,当时诸全兵力不足,李文忠沉着应对。配合明军的兵力调动,散布假情报,使得张士诚信以为真,急忙撤退,保全了诸全的安危。这说明,李文忠那么多年的书没白读。
公元1363年,张士诚再次派出16万大军,攻打诸全。然而李文忠事先采纳了部将胡深的计策,在诸全城50里外新修建了一座城池,和诸全行程掎角之势,可以互相驰援,使得敌军顾此失彼,最终不得不撤军。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文忠此人从善如流,是个做大事的人。
而最值得称道的,是公元1365年的新城之战。这次的对手还是张士诚,张士诚出动20万大军攻打新城,新城岌岌可危。
这次,李文忠作为主帅,率领数万大军前往驰援。这是一场敌我兵力悬殊的战争,特别是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兵力优势是很难逆转的。
有人建议等待后续部队到达,再和敌军决战。但是李文忠明白,时不待我,一旦等待下去,新城很可能落入敌人手中。
于是他竭力说服诸将:一方面,敌军兵多则骄,自古骄兵必败、哀兵必胜,明军的胜利已经注定。另一方面,敌军带了很多辎重物资,只要打败敌军,这些东西就是我们的了,到时候大家都可以发一笔财。
除此之外,他还没有找人占卜,宣称占卜的结果是必胜。于是经过这一番操作,明军的士气达到了定点,军心可用。
第二日,李文忠率领大军,兵分三路突袭敌军。他身先士卒,神勇难敌,在他的率领下,敌军硬是被撕开几条口子,最后阵型大乱。明军愈战愈勇,敌军则开始出现败退之相。
经此一役,明军斩敌数万,俘获敌军大小将领600、士兵3000,粮草辎重无数。而敌军仅有主帅等少数人马成功逃离。这是一场大捷,这一站很大程度地削弱了张士诚的实力,为后来消灭张士诚打下了基础。
公元1366年,朱元璋大举讨伐张士诚,李文忠率领偏师攻打杭州,一路过关斩将,到了后来,敌军直接望风而降。李文忠为张士诚的灭亡做出了贡献。
在这一阶段,李文忠用自己的表现彻底让其他人信服了,尤其是新城之战,可谓是李文忠的成名之战,自此以后再也没人因为他年轻敢小瞧他了。
而杭州之战,则展现了他治理地方的能力。他尽可能避免杀戮,同时能很好地约束部下,此外还收留大量战争孤儿,使得杭州的局势能够快速稳定,没出现新的变数。
征伐北元,保卫边境当朱元璋平定中原后,开始把矛头指向北元政权。
公元1369年,李文忠奉命出兵攻打北元。先是赶走元顺帝,接着顺路解太原之围。然后接连大败北元军队,俘获北元平章刘帖木、敌将脱列伯,斩敌数以万计。
公元1370年,李文忠再次出击。连战连胜,捷报频传。途中,他获悉元顺帝去世,元昭宗刚刚继位,于是当机立断率兵突袭应昌。
但凡新帝继位,朝局都会出现一个调整期,这一期间朝局不稳,是一个政权最脆弱的时候。此时李文忠大军压境,元昭宗无法有效组织兵力,只得落荒而逃。
元昭宗虽然逃了,但是其他人就没有这么好运了。其长子、后宫嫔妃、朝中文武百官统统成了明军的阶下囚。得到包括宋朝、元朝的玉玺在内的珍宝无数,可谓是把北元朝廷给一锅端了。
自此以后,北元政权已经处于灭亡的边缘,不足为虑。李文忠也凭借此战晋升大都督府左都督,封曹国公,世袭罔替,成为了明朝最顶尖的权贵之一。
公元1372年,李文忠再度出击,攻打北元势力。这次他担任副将,为了掌握战机,他丢下辎重部队,率军携带20天口粮奇袭元军。由于不是主力,兵力有限,战况陷入焦灼状态。
李文忠部曾一度被元军包围,连其战马都被射杀,然后他带领部下抢夺了元军战马,凭着悍不畏死的精神与元军死战到底,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最后元军先退却了,事后清点战场,消灭元军数万人。
可惜李文忠手中兵力不足,无法消灭这支元军,打到最后双方也只是个平手,李文忠据城而守,元军见无法奈何他,只得退兵。
此战应该是李文忠此生打得最惨烈,且战果最不尽人意的一战,虽然敌军退走,但是并不是败退。而且明军这边也损失严重,宣宁侯曹良臣,指挥使周显、常荣、张耀都已战死。
此后,李文忠多次出击攻打北元残余势力,不过北元已经虚弱不堪,只能被动挨打,不足为虑。
英年早逝,太祖震怒公元1383年,李文忠重病不起。这可把朱元璋给急坏了,不仅亲自探望,还派淮安侯华中给李文忠治病。
然而李文忠还是因病去世了,朱元璋大怒,他认为是华中暗中下毒,暗害李文忠,于是降其爵位,将其家人搬至偏远地区,而其他医生及其家人直接被诛。
随后朱元璋又下旨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上谥号武靖,配享太庙,使其入驻开国功臣庙,位列第三,这可以说是一个臣子能享受到到的最高礼遇了,可见朱元璋对其是多么疼爱有加。
其实,华中真的很冤,李文忠征战二十多年,长期风餐露宿、经历刀山火海的,身体肯定早就落下毛病了,华中最多就是救治不力,下毒是万万不可能的。然而朱元璋无法接受李文忠就这么离世,他需要发泄自己的怒火,于是华中和一干医生才成了背锅侠。
不畏生死,三谏太祖李文忠不仅打仗勇冠三军,由于读过不少书,他对于治国之道也有深刻的理解,堪称忠君爱国的典范。
他还在世的时候,发生了震惊朝堂的胡惟庸案,大批朝臣牵连其中,一时间人人自危,都想方设法置之事外。
然而李文忠却逆势而为,直言进谏,矛头都指向了朱元璋本人。
第一次谏言,他劝说朱元璋不要攻打日本。
第二次谏言,他劝谏朱元璋不要太依赖宦官,以及对大臣不应下手太狠。
这两次谏言都被朱元璋无视了,没有做出任何表态。
李文忠见此,决定舍生取义,抱着必死的决心进行第三次谏言。出门前,他交代妻子好好教育孩子,以后要为国尽忠,分明是交代后事的味道,接着就义无反顾地上朝去了。
李文忠这次的谏言简直是胆大包天,他直接指责朱元璋滥杀无辜,弄得朝局不稳,百姓不安,是自毁根基,动摇国家。
朱元璋看完奏疏,整个人都气炸了,直接在朝堂之上破口大骂,接着威胁要杀了李文忠。奈何李文忠心意已决,绝不改口,他已经做好以死明志的准备了。
幸亏马皇后得到消息,连哭带劝地说服了朱元璋,放过了李文忠姨妈,只是罚其革职在家闭门思过。
什么叫忠臣?这才是大明朝一等一的忠臣,只要于国有利、于百姓有利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即使搭上自己的性命,也是值得的。
总结李文忠此人,有勇有谋,武能立国安邦、保天下太平,文能治理地方、为江山社稷不畏生死,实乃明初第一的全才。
要不是他英年早逝,46岁便因病去世,这明朝的历史必将改写。燕王朱棣必不敢反,而明朝将会迎来一个仁治的时代,虽然后面不知道会如何发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会少了许多杀戮与不必要的牺牲。
所以,李文忠到底有多厉害?他是一个厉害到可以改变明朝历史的存在。有不同看法欢迎说出来。
朱元璋姐姐的儿子李文忠究竟有多厉害?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朱元璋姐姐的儿子?虽然搁了一层,可这也算是皇亲了。按照咱一般人的想法,这皇亲可没几个好人,尤其是搁了一辈的,他不欺负人这就算是好人了,贪财恋权的那都不在少数啊!
可这事您要是搁到李文忠身上,这压根就套不上去。
这么说吧,朱元璋身边那是将星云集啊,什么常遇春,徐达就这二位搁到历史上整个排行榜,这也能凑到前排,就是因为这帮人太耀眼了,那光圈太大了,把李文忠反而给遮蔽了,没他二位的话,李文忠那绝对是大放异彩的存在。
今天,咱就把李文忠的事,给大家伙抖落抖落,让大家伙重新认识一下。
李文忠。李文忠这人有个好爹,他这爹叫李贞,这人心善的可以。李贞他们家打开头是在别的地方居住,后来搬到了濠州,也就是现在凤阳县,这不就和朱元璋他们家成了家乡人。
媒人做媒,朱元璋的姐姐朱佛女就嫁给了李贞,凑一对组成了家庭。
咋说呢?老朱家的这帮子亲戚里头,还就属这姐姐家有点余粮,平时老朱家揭不开锅的时候,都是去这李贞的家里头弄点米面啥的,凑活这过日子。
所以朱元璋对这姐姐一家还是有很深厚感情的。
这不后来凤阳这嘎达不仅遭遇了旱灾,这还跟着又是蝗灾,后头这还起了瘟疫,当时元朝皇帝还成,弄了一波银子给下边救灾。
可当官的不成啊,等到了下边的时候,灾民们连个粮食皮都没瞅见,全部被上边一层层的剥了。
也就是这个时间点上,朱元璋一家子也就散了,半个月之内,父亲,母亲,大哥全部都饿死了。
朱元璋不就去做了和尚,后来就起义去了。
那么李贞一家子呢?朱佛女病死了,李贞拿出家里的财物,杀掉牛羊,发给村民们,就打算一块抗过去,一块熬过去,但天不遂人愿,乱兵来了,没法子,也只能跑了
就这兵荒马乱的,能有个好?李贞带着李文忠,倒不如说是李文忠带着父亲李贞,躲过好多次的危机,别的不说,单说爷俩被抓到了土匪窝,这要不是李文忠机灵,李贞算是载里头了。
后来不就听说朱元璋在郭子兴手底下效力,这爷俩才有了盼头,奔着朱元璋就去了。
见了面朱元璋和朱文正就抱一块哭了:“到家了,以后有舅舅一口吃食,就少不了你们一口,以后就跟着舅舅姓吧!”
所以有一段时间,李文忠叫朱文忠,读史料的时候,大家伙注意,这是一个人。
咋说呢?李文忠这人聪明这呢?老朱也知道不管啥时候文化人是最吃香的,所以就给李文忠安排了好几个师傅,教李文忠学问。
这好,李文忠这天赋异禀啊,没交多少日子,师傅们跑来向老朱告辞:“你这外甥牛啊!俺还没咋说呢?他就明白个七七八八了,哎!肚子里那点墨水算是被他掏空了,教不了了。”
所以当李文忠差不多的时候,老朱就将自己的亲兵教给了李文忠带着。
你都不知道,李文忠第一次上战场就立了功。
当时才十九岁,朱元璋带着他的亲军去池州这块暴揍陈友谅,就是在这场战役中,李文忠第一个冲入敌阵,将陈友谅手底下大将赵普胜的军阵撕开了一个口子,这才奠定了朱元璋一举拿下陈友谅的机会。
后来屡立战功,升为亲军都指挥,镇守建德,就在这块又收复苗帅三万多人。
所以李文忠这人能文能武。
后来一仗就把张士诚给打成了老实巴交的汉子,咋回事呢?
李文忠后来守卫严州,张士诚带兵来找茬。
李文忠东门御敌,他瞅着张士诚挺老实也在东门和他亮肌肉,于是派小股部队从小北门出去,绕道敌后,两头夹击,把个张士诚给打崩了。
这不,张士诚不服气,感觉自己上当了,对面那小鬼太坏了,一个月之后,卷土重来。
张士诚来的时候耀武扬威,要报仇,结果又被李文忠给干趴下了,还把他的元帅给砍了。打这里起张士诚再也没敢打严州的主意,就是这么牛!
您就说服不服吧!后来又定江南。
洪武二年,常遇春和李文忠俩人带队去揍北元都城上都,结果常遇春死了,就是李文忠代替常遇春统帅军队,继续讨北元。
只不过这事遇到大同告急,回头去救援,阵斩万余人,活捉敌将脱列伯。
第二年,又和徐达俩人,分兵进攻北元。
一路打的元昭宗听到风声就跑了,李文忠一家伙就拿住了这家伙的嫡长子,一堆后妃宫女,王爷,将官好几百人。
瞅瞅这架势,压根就是把人家元昭宗的老窝给端了,金银财宝您自己想去吧!
后来又是降服三万五千人,接着又是一万六千人。
这些个事,说起来太多了,您就是在凑个几个毛毛钱,俺还能陪您聊两千字的。
结论就是李文忠相当厉害,而且这人很耿直的,看见啥不平的就喜欢说。当年朱元璋整那胡惟庸案子的时候,牵连的人太多了,李文忠看不惯,直接给家里头安排了一下,冒着掉脑袋的罪去质问朱元璋。
没法子,前两次李文忠上了奏章,老朱不搭理直接束之高阁了,这次李文忠上朝就抖达这事,写了啥咱就不说了。
总之里头没啥好话,这把个朱元璋给气坏了,就这还不算完,李文忠直接跪了,说什么,现在杀干净功臣良将,一旦边疆有事,咋弄?
啊!老朱气的脸都是绿的:“那就把你一块杀了!”
后来要不是马皇后保李文忠,李文忠指不定真就没了,这事一出,后来李文忠就被罢免了官职,关家里头去了。
再后来李文忠就病逝了,老朱哭了,亲自写的祭文,追封岐阳王,配享太庙,功臣庙里头位居第三。
哎!可惜啊,这么牛掰的李文忠,这就是一头老虎,还是活的,可生了儿子李景隆,却是一只小耗子,把朱允炆给坑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朱元璋姐姐的儿子李文忠究竟有多厉害?
舅舅疼外甥,自古就有说法:舅舅大似天,外甥坐上边。
李文忠的舅舅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确实也是权力大似天,但这位外甥并没有“背靠大树好乘凉”,反而十分励志,成为了明代开国著名将领。
认舅作父,改姓“朱”。李文忠的母亲是曹国长公主,也就是朱元璋的二姐。
朱元璋有2个姐姐和3个哥哥,由于家境贫穷,两个姐姐也早早地嫁人了。在他15岁那年,父母亲和大哥都相继离世,只剩下他和二哥相依为命。
在朱元璋的一圈亲戚中,只有二姐夫家能吃饱饭,所以朱元璋从小就受到二姐夫李贞的照顾。朱元璋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在他称帝后,不仅让李贞 "敕免常朝,赞拜不名",还赏他皇城内的大房子,准许姐夫穿五爪金龙的龙袍。
朱元璋对姐夫尚且如此,对李文忠这位嫡亲外甥,更是视如己出。
李文忠少年时期也十分坎坷,在他12岁那年,家乡遭到特大旱灾,又遭遇瘟疫横行,村里200多号人,十有八九都病死了,李文忠的母亲也不幸染病离世。
眼见着村民一天比一天少,李文忠的父亲李贞便捐出了自己的钱财,杀掉了所有的牛和猪,和乡亲们一同守望相助。
没过多久,乱兵入境,李贞只好领着李文忠到淮东避难。父子俩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少年早熟的李文忠凭着聪明才智,带着父亲多次躲过乱兵瘟疫劫掠,甚至还在土匪窝里把父亲救出来,父子二人多次死里逃生。
1352年农历11月,李贞听说李文忠的舅舅朱元璋在滁州,当了郭子兴的将领,就决定前去投奔。父子俩一路上风餐露宿,经过一个月的辗转,终于在农历十二月到达滁州,见到朱元璋。
13岁的李文忠见到舅舅朱元璋,他想起了死去的母亲,便扑在舅舅的怀里大哭。朱元璋悲喜交集,连忙安慰道:"外甥看到舅,如同看到母亲。你已经到了舅舅这里,今后生活就有了依靠,我看你不如随我改姓朱吧!"
李文忠含泪带笑地点头,从此,李文忠改叫朱文忠。
为了好好培养这个外甥,朱元璋请来了范祖乾、胡翰给李文忠做老师。李文忠十分聪颖好学,悟性极高,他很快就能通晓经义、能诗善歌。
年少从戎,一战成名。李文忠能文能武,他跟着舅舅一起打江山,年纪轻轻立下大功。
1357年,19岁的李文忠第一次独自领兵作战,他率领朱元璋的亲军攻下了徐寿辉所占据的青阳、石埭、太平、旌德四县。
第二年,李文忠又从元朝军队手中夺得建德,升为亲军都指挥,镇守建德,收降苗帅杨完者的旧部三万多人。
李文忠镇守严州期间,张士诚率数千兵勇来袭。年轻的李文忠临危不乱。他一方面率军在东城亲自抵御张军,另一方面又派将领出北城,抄小路突袭张军后方。
如此一来,张士诚的军队就被夹击,张军大败,张士诚狼狈逃回姑苏。
战败的张士诚没想到自己败在一个小子的手上,十分不服气。一个月后,张士诚再次率兵来袭,李文忠又将其击退,且还趁势攻下分水。
两次战败的张士诚依旧不甘心,发誓要给李文忠一点颜色瞧瞧。没多久,他第三次派兵来袭,李文忠又率军将其击败,还斩杀了陆元帅。
三战三败的张士诚被李文忠打得怀疑人生,他再也不敢小瞧李文忠,也放弃了对严州的虎视眈眈。
自从十九岁上战场后,少年李文忠就以花样翻新的打法,不停在关键战役里上演奇迹。文武双全不说,他还出落得相貌俊美,成为朱元璋麾下的头号美男子,用现代的说法,那是妥妥的“百万少女的梦”。
以少胜多,平定江南。1365年的春天,张士诚又派李伯升率二十万大军进攻新城(今浙江诸暨南),李文忠迅速做出反应,他带领着数万军队前往新城紧急援助,在离新城十里之处安营扎寨。
敌方20万大军来势汹汹,眼瞅着明天的两方交战毫无优势。李文忠安抚军心时,十分淡定地说:“用兵在于谋略,而不在于人数众多。”
次日早晨,大雾弥漫,李文忠召集诸将仰天发誓道:“国家之事在此一举,我不敢贪生而死于三军之后。”
说罢,李文忠命徐大兴、汤克明等统率左军,严德、王德等统率右军,自己则率领数十名精锐骑兵首当其冲,冲往敌军中坚。
很快,敌军就将李文忠重重包围,李文忠丝毫不惧,他手握长矛,引骑向外猛冲,所向披靡。大军乘机进攻,城中军队也擂鼓呐喊着猛冲出城,杀得数十万张军狼狈逃窜。
这场战争有多么大快人心呢?
只见朱文忠军追击败兵数十里,斩首数万,溪水尽成血色,俘获将领六百,士兵三千,收缴兵器、粮草,数日不尽,李伯升仅只自身幸免逃脱。
捷报传到朱元璋耳朵里,朱元璋十分高兴,他将李文忠召回,整日设宴慰劳,还赏赐给李文忠无数的御衣名马。
此次新城大胜,李文忠的威名响彻大江南北,也为朱元璋后期灭张士诚政权打下了基础。
1366年秋天,朱元璋的大军讨伐张士诚,朱文忠受命进攻杭州以牵制敌军。一路上攻克了桐庐、新城、富阳,然后进攻余杭。
在杭州,李文忠采取了招降策略,同时整肃军队纪律,融洽军民关系。杭州城中也因此井然有序。
这次出征,朱文忠获军三万,粮食二十万,朱元璋加封他为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同时,朱元璋叫他不必再姓朱,文忠得以恢复李氏之姓。
金戈铁马,征讨北元。1369年,李文忠执掌西征军,征讨北元。
短短月余,李文忠就屡创辉煌,他先是在马邑打败北元游兵,随后又在白杨门大破前来抵御的北元主力,俘斩万余人。
洪武三年(1370年),李文忠又率十万大军由出野狐岭,北征元朝残余势力。率军傲然出塞的李文忠,更打出了他戎马生涯里的辉煌一战。
在他的率领下,一支完全由中原汉子组成的精锐骑兵,一路呼啸北进,将北元精锐骑兵部队打得稀里哗啦,元朝漠北重镇应昌也被他拿下。
汉唐时代华夏骑兵曾经纵横草原的风姿,李文忠以其完美的战场表现,来了个颠覆性的历史重现。
1372年,朱元璋再次发动北伐,李文忠以左副将军的身份由东路北征,出居庸关。但是此次北伐却是有史以来“不完美”的一次。
东路的李文忠依旧是超高的战绩水平,攻陷并毁灭了哈拉和林。西路的冯胜、傅友德军收复了整个河西。但是主力徐达、蓝玉军却在岭北被王保保击败。
舅甥隔阂,最终化解。有朱元璋这样的舅舅,是李文忠的福气。而朱元璋有李文忠这样的外甥,也是朱元璋的骄傲。
辉煌的战场生涯,奠定了李文忠“曹国公”的荣耀地位,他成为明朝军界的头号人物。
相比汤和徐达等功臣,在明朝开国后越来越低调,李文忠则显得非常高调,他经常在朱元璋面前犯颜进谏,成为了朝堂上最不怕得罪皇帝的人。
尽管李文忠官位越来越高,但他依旧是那个不忘本心的外甥。他对朱元璋忠心耿耿,说话也十分耿直。每次朝堂上有争议,多是李文忠带头与朱元璋吵。
当震惊朝野的胡惟庸案发生后,满朝文武噤若寒蝉,李文忠却郑重沐浴更衣,向妻子交代好后事,便直奔皇宫,与朱元璋有一次面对面地唇枪舌战。
李文忠慷慨陈词地对舅舅说道:“一旦边疆有事,谁来为国效力疆场?文忠死不足惜,愿陛下多念及江山黎民”。
朱元璋当场被气疯。
李文忠的直言不讳,彻底惹恼了朱元璋。朱元璋也多次对李文忠动了杀心,幸亏马皇后苦苦劝谏,才没造成舅舅弑杀外甥的悲剧画面。
经过一番折腾,李文忠也感觉心累,从此闭门谢客。
一直到1383年,李文忠重病垂危,朱元璋前来探望,还特派淮安侯华中负责给李文忠医治。
李文忠在弥留之际,与舅舅朱元璋一番长谈,舅甥俩多年的心结才终得化解。
如释重负的李文忠心中一片释然,最终,这位明朝开国铁血战将溘然长逝,终年46岁。
李文忠的病逝,朱元璋伤心不已,他一度怀疑是华中下毒所致,他降低华中的爵位,驱逐他的家眷。其他医生及妻儿全部被斩首。这也是舅舅对外甥,死别之痛的另一种表达。
李文忠究竟有多厉害?相信各位看官心中已有答案。他有勇有谋,武能立国安邦、保天下太平,文能治理地方、为江山社稷不畏生死。如此一位忠臣良将,实乃明初第一的全才。
朱元璋姐姐的儿子李文忠究竟有多厉害?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原名叫做李思本,在朱元璋年幼时,因为家境贫寒,时常吃不饱饭,在他的亲友中,就姐夫李贞一家条件稍微好一些,时常接济朱元璋,也因此朱元璋和李贞一家的感情非常好,后来朱元璋外出逃荒才和李贞一家人失散了。
李文忠
而在李思本12岁这年,他的母亲,朱元璋的姐姐病逝了,因为旱灾和瘟疫蔓延,李思本和父亲李贞也只能外出避难,一路躲避兵荒马乱,一次李贞无意中听说朱元璋在郭子兴的队伍中当了将军,走投无路之下,李贞带着李思本准备去投靠朱元璋。
在途中,父子两人多次濒临生死危机,都是李思本带着父亲化险为夷,最后终于到了朱元璋军营,李思本见到朱元璋后,两人抱头痛哭,朱元璋对他说道:“到了我这里,就像到了家里,你是我的外甥,却和我的亲儿子一样啊,不如你就随舅舅改姓朱吧!”
朱元璋
李思本便改名为朱文忠,朱元璋对朱文忠视如己出,还给他找来老师教育他,朱文忠非常聪慧,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可以触类旁通,很快老师们就没什么可以教他的东西了,朱文忠十九岁开始随朱元璋征战,朱元璋对他非常信任,让他指挥自己的亲兵。
朱文忠击败赵普胜,首立战功,朱文忠非常有军事才能,不久率军进入浙江,击败元军夺下建德,一年后又在严州击败了势头正盛的张士诚一举成名,在元末天下大乱时,各地的少数民族中也发生了骚乱,朱文忠奉命安抚各地叛军。
至正二十五年,张士诚率20万大军攻打新城,朱文忠奉命增援,朱文忠率军以少胜多再次击溃张士诚,朱元璋亲自设宴犒劳朱文忠,一年后,朱元璋率大军讨伐张士诚,朱文忠先后攻克富阳,余杭,杭州,为朱元璋立下大功,朱元璋十分高兴,让他恢复李姓。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洪武二年,李文忠随常遇春北上肃清北元残余势力,常遇春死后奉命接管了军队,并在白杨门大破元军。洪武三年,李文忠又随徐达北征,李文忠率部直击应昌,元昭宗仓皇北逃,李文忠俘获北元部众五万多人。
李文忠因为战功赫赫,被封为曹国公,俸禄三千石,享受世袭,人们常说一将功成万骨枯,李文忠在经历了无数场战争后,终于功成名就,但他并不像其他将领,持功自傲,越发骄纵,反而始终还记着自己曾经贫困的经历。
他始终要求自己的部队严格遵守军纪,不允许部将私闯民宅,抢夺民财,还时常将大军的粮草接济贫苦的百姓,让手下的部将收养战争中的遗孤,朱元璋巩固了统治后,开始打压功勋,胡惟庸案牵连甚广,朝中百官噤若寒蝉,李文忠却忠言直谏,认为朱元璋不该滥杀无辜。
朱元璋大怒将李文忠监押,在马皇后求情后,才饶了李文忠不死,李文忠被削去官职,幽闭家中,直到洪武十六年病逝。居功而不骄纵,临危仍保持大义,这是李文忠最让人叹服的地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