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为什么却独宠海兰珠,而无视有才华的孝庄呢,海兰珠有什么好?
我是吾盂,我来回答。
海兰珠是26岁才嫁给皇太极的。在古代,这属于超级晚婚了。何况海兰珠在皇太极之前还是嫁给过别人的。
海兰珠有什么好?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①海兰珠之前嫁过人。
虽然史料上对海兰珠之前的这段婚姻没有什么记载。但猜测应该是不幸福的。
因为海兰珠嫁给皇太极之后,对她之前的这段婚姻抹的干干净净的,一心一意只做皇太极的宠妃。如果海兰珠之前和她的相公相濡以沫的话,她怎么可能毫无芥蒂的去当皇太极的宠妃,还给他生下了孩子。
所以我们猜测这是一段不是很幸福的婚姻。大多数的可能是政治联姻。就如同孝庄太后和她的姑姑哲哲那样,是为了科尔沁部和其他部落的友好相处,所以在那段婚姻中海兰珠都免不了伏低做小。
皇太极的女人大多出身好贵,皇太极娶她们也大多是属于政治需要,她们跟皇太极的关系大多是皇帝跟后妃的关系。
海兰珠在皇太极跟前大多数的时候应该是更像是一个女人,他们的关系才是正常的女人和男人的婚姻关系。
②是因为真爱。
如果说是因为政治联姻的话,科尔沁部嫁给皇太极的女人已经有两个了。一个是哲哲,还有一个是孝庄太后,所以没有必要再让已经26岁的大女儿且还是嫁过人的再入宫陪伴皇太极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一个已经26岁,并且之前有过一段婚姻的女人,在古代那种重视贞操的年代还能嫁给一国之君,并且深受宠爱,生的孩子还差一点成为皇太子呢?
我认为只有真爱能解释。
③新鲜感。
皇太极的后宫中虽然有很多孀居的女人,但都是因为政治需要。
我们姑且想象一下,皇太极在娶孝庄或者还没有取孝庄之前就因为自己大福晋哲哲的原因就认识了海兰珠并且对她一见钟情,但是很遗憾的是,当时的海兰珠已经结婚了,所以皇太极娶孝庄是心不甘情不愿的。
后来皇太极做了皇帝之后,有身份,有地位。自然就很想将以前求而不得的海兰珠纳为妃嫔,所以他就做了一点手脚,让海兰珠重新变成一个单身女人。
这样一个通过手段才能得到的女人自然让皇太极倍感新鲜,加上海兰珠自己温柔小意,体贴善良,又会伺候人。所以盛宠也就自然而然了。
皇太极为什么却独宠海兰珠,而无视有才华的孝庄呢,海兰珠有什么好?
都是皇帝妃子,还是亲姐妹,可海兰珠和孝庄的受宠差距太大了。
皇太极非常宠爱海兰珠,已经可以说让他爱到了眼里只有这个女人的程度。
那个有着雄心壮志、运筹帷幄的皇太极,就因为海兰珠的死而罢战归来,当时可是在和空明军洪承畴部对垒,可以说是国运之战。在以前,这种事情他是完全不可能会做的,可他偏偏这样做了,可见皇太极对海兰珠的爱是到了真金不怕火炼的境地。
但很可惜,他最爱的女人却走得比他还早,而他没有那么爱的哲哲与孝庄,却都活得比他更长。
这份爱差距很大,命运的差距也很大。
而再说到孝庄的“才华”,孝庄的才华其实是在顺治、康熙时期才展现出来。对于皇太极而言,孝庄就是一个被政治婚姻安排的妃子罢了,虽然名列第二福晋,可这也是先后顺序的区别而已,再好也好不过她的姑姑哲哲,直到海兰珠出现,皇太极才爆发出了对一个女人真正的爱。
之所以为什么这么宠爱海兰珠,其实通过观察皇太极和海兰珠在历史上这种“突兀”的结合,大概可以发现一些端倪。
第一个是因为皇太极是在中年(四十二岁)遇到了二十六岁的海兰珠,这个年龄段,对爱情已经有了不同的看法。
虽说海兰珠是孝庄的亲姐姐,可问题是,在公元1625年的时候孝庄嫁给皇太极时,就压根没有提到这个人。公元1634年,海兰珠已经26岁了,海兰珠本来就比孝庄大四岁,这个年龄在草原是不可能还没有结过婚的,因此能解释的大概就是,海兰珠在孝庄出嫁之前就已经嫁给过别人了。
当然啦,因为皇太极是满蒙之主,海兰珠这种家世也只会在满蒙之间通婚,所以对于皇太极最爱的这个女人,那些过去被隐藏起来是不出奇的。当年成为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的那个导火索:叶赫东哥,就因为三十岁都没嫁被称为叶赫老女,所以从草原的婚嫁观念来看,海兰珠的“突兀”出现,也不是真的代表着她前26年的人生是守在闺中才导致一片空白的。
皇太极是在二十岁出头的时候娶了孝庄和海兰珠的姑姑,哲哲。当年哲哲是十五岁出嫁,还是个小女孩,而这段婚姻也是政治婚姻,皇太极到底有多喜欢哲哲,这很难说。而在11年后,十二岁的孝庄又被许配给了皇太极,成为西宫福晋,所以孝庄和皇太极和结婚的时候,也是个小女孩。
都是小女孩的年纪嫁给皇太极,可是皇太极先后都已经二十多、三十多岁了,不是青春懵懂的小男孩了,要说很爱这俩姑侄,在心理年龄上是说不过去的。直到遇到海兰珠,海兰珠26岁,在草原上来说,这是一个最为知性的年纪,而皇太极也四十多岁了,还当了大汗,心里已经有了很多的变化。
正是这个看似“不可能”相爱的年纪相遇,才产生了不一样的火花。
所以说,遇到人的时间的不同,也能决定爱情的含量不同,这是命运的结果,无关哲哲和孝庄够不够优秀。
第二个,那大概就是关乎海兰珠的“颜值”和气质了。
当年布木布泰(孝庄)长得好看是有名的,不说布木布泰,就努尔哈赤而言,前半生都在为了抢到叶赫部最美的女人叶赫东哥奋战,可见草原汉子们对“美女”是有着一种无法解释的追逐魔力。
那么孝庄好看,她的姐姐又能差到哪里去。
公元1634年,海兰珠被送到了盛京,皇太极册封她为福晋。
可在皇太极登基后,立马把海兰珠封为宸妃,而早嫁给皇太极九年的孝庄仅是庄妃。虽然都是五大妃子之列,可差距太大了,孝庄排在最后面,哲哲排在第一,虽然海兰珠在第二,但是比第一更受宠,如果说这里面和“颜值”没有关系,那说出来也没人信。
要知道,二十六岁的海兰珠,在颜值和气质上就已经不同了,而皇太极给海兰珠的宫院取名,叫做“关雎宫”,这个关雎正是诗经里的佳句,最后两句就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很明显,既不是封什么“贤妃”,也不是什么“慧妃”,这就意味着海兰珠获得皇太极的欢心,就是靠的好看的脸,而不是什么才华。
而另外一位二十二岁的孝庄,她这个时候有才华吗?
压根就没有,孝庄这个时期连抛头露面的机会都少得可怜,本来第二的后宫地位还被皇太极后来宠爱的几个新妃子给比下去了。所以孝庄其实一直以来就不受宠,若不是后来福临有幸登基,孝庄的命运也或许是埋藏在历史上长河中而默默无名。
公元1635年,海兰珠生下皇太极的八阿哥,皇太极开心到不行,立马决定册封为太子。同年,皇太极为了庆贺八子出生,立即发布大赦,这个大赦也是非常给力,在历史上的大赦都算是较为慷慨的,很多很重的罪行都能被减刑甚至免罪。可见皇太极对这对母子的宠爱。在此之前,皇太极已经有了七个儿子了,没有一个儿子出生值得他这样对待。
因为八阿哥的缘故,宸妃的地位一下子显现出来了,可以说是在后宫中一骑绝尘,哲哲、孝庄等人都看不到人家掀起的烟尘。但自古以来,有一个很常见的规律就是,但凡是皇帝很喜欢的那个儿子,就没有几个好命的。这就是所谓的“宠过盛,则损命”。皇太极八阿哥连名字都还没起就夭折了,这让皇太极和宸妃伤心不已。
儿子的死对海兰珠打击还是很大的,为此皇太极只能更加地宠爱她。
而次年,福临出生,福临出生和早夭的八阿哥那真是天差地别,没有什么大赦,也没有什么册封太子,不仅母亲不够他的大姨受宠,自己也不够那位哥哥受宠。
就这样,在皇太极的宠爱下,宸妃继续生活了五年左右。公元1643年,皇太极还在和明军进行国运纷争的松锦会战。这战正打着打着,就有人来传讯皇太极,他最爱的女人生病了。皇太极听到这个消息都疯了,立马把军事负责交给了其他将领,自己跑回了盛京。其实这种行为很危险,临场撤帅,可惜还没赶回到盛京,宸妃已经逝世的消息皇太极就听到了三次。
可以想像皇太极的崩溃,那种差之一线就可以再见一面的遗憾。皇太极痛不欲生,在宸妃遗体面前大哭,还哭到晕倒。可以想象,这个击垮大明的重要君主能为一女人哭到几次晕厥,这种感情多么深刻。虽然后来皇太极自己向大家道歉:
“太祖崩时,未尝有此,天之生朕,岂为一妇人哉”
说自己父亲努尔哈赤驾崩都没有这么难过,如今却为了一个女人大失方寸,哭天喊地,实属不应该了。
不过说是这样说,皇太极在人生最后的几年时间里,几乎很多大场合都不出席,就是为了肃静自身,来祭奠逝去的爱人。海兰珠最后被追封为元妃,之所以没有被追封为皇后,还是因为皇太极自认还未得正统,后来他也突然驾崩了,一切都来不及。
而在他驾崩后,孝庄因为福临走向了后宫的前台,真正改变孝庄命运的是福临和多尔衮。福临登基后,孝庄是一定会被封为太后的,这就让孝庄一下子超越了所有后宫,包括自己的姑姑哲哲,从而统领后宫。但事实上,孝庄在此之前压根没有什么“才华”展现出来给皇太极,因此说不上皇太极不喜欢她的才华。
在顺治、康熙两朝,孝庄才成为了后宫中的主角,两朝的重要人物,但是她自己也知道,命运总是弄人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有恃无恐,在她丈夫的眼中,她永远比不上她的姐姐海兰珠。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皇太极为什么却独宠海兰珠,而无视有才华的孝庄呢,海兰珠有什么好?
公元1688年,75岁的孝庄含泪而亡,奇怪的是,此后她的棺椁一直停放在外,整整37年都没能入土安葬,真实原因令人唏嘘。
1687年11月,75岁的孝庄突然病倒,这次病情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严重。
康熙焦急万分,日夜守候在塌前亲自奉药,为了照顾孝庄,他特地传谕内阁:非紧要之事,一律不上奏!
康熙对皇祖母感情深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治好她,堂堂一国之君,甚至哭着对上天祈祷:“朕宁可减短寿命,也要让皇祖母活下来!”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1688年1月,饱受病痛折磨的孝庄最终还是撒手人寰了。
康熙在塌前痛哭流涕,甚至几次哭晕过去。
孝庄去世的时候虽然也万分不舍,却是了无遗憾的,一个偌大的帝国,在康熙的运筹帷幄下,已然走向盛世。
要说这个曾经千娇百媚聪慧果断的女人有什么放心不下的,也就是她自己的身后事了。
弥留之际,孝庄做了一个令人诧异的决定,她特意交待:不要将自己的棺椁放入太宗文皇帝(丈夫皇太极)的昭陵!
这一年,34岁的康熙正值壮年,英明果断,却被这一席话彻底难倒了。
按照满清祖制,孝庄太后去世后应该葬于盛京的清昭陵,和皇太极葬在一起。
但孝庄明显是拒绝的,康熙不敢违背她的遗愿。
可按孝庄的意思办,又不合规矩,将她安葬在清东陵内顺治的孝陵吧,似乎也不太合适,所以康熙一度犹豫不决。
几番思忖后,康熙下令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五间大殿给拆了,按照原来的样式,移建到顺治的孝陵附近,命名为“暂安奉殿”。
就是在这座“暂安奉殿”中,孝庄的棺椁被存放了37年。
也就是说,一直到康熙驾崩前,他都没有想好如何安葬孝庄。
雍正登基后,才排除疑虑,在清东陵的风水墙外,直接将“暂安奉殿”扩建成规模宏大的昭西陵。
至此,孝庄才得以在地下长眠,也算是陪伴在不远处的儿子顺治身边了。
那么,为何孝庄宁愿违背祖制,也不愿和自己的丈夫皇太极葬在一起呢?关于这一点,众说纷纭。
其中在民间流传极广,传得最有鼻子有眼的,莫过于下嫁多尔衮之说了。
当初皇太极暴亡之前,并未立储,为了争夺皇位,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但两人都未能如愿。
最后继位的是皇太极的第九子,孝庄年仅6岁的儿子福临。
明眼人都知道,面对战功赫赫的豪格和多尔衮,6岁的孩童福临实在太弱了,要想夺得皇位,根本一点胜算都没有。
而多尔衮一向野心勃勃,对皇位是势在必得,更是胜券在握,为何最后偏偏甘愿对孝庄的儿子俯首称臣呢?
对此,不少人猜测是因为多尔衮拜倒在孝庄的石榴裙下。
因为皇太极去世的时候,孝庄才31岁,而小叔子多尔衮和她年纪相仿,又一直倾慕于她。
况且在满蒙文化里,确实是存在这种“兄死娶嫂”的风俗的。
只不过,清朝受汉文化的影响,皇室才对这种残余的风俗难以接受。
史学家们在清朝存档的殿试策文中,找到了“皇父摄政王”这五个字,而且还与“皇上”二字同格而写。
此外,顺治四年以后,大部分奏疏上,多尔衮都被福临称为“皇父”。
这些蛛丝马迹确实容易让人浮想联翩,野史中也有各种大胆猜测。
不过,清正史中对于孝庄是否真的下嫁多尔衮,并未有任何记载。
无论孝庄和多尔衮之间到底是不是清清楚楚,这都已经无从考证了,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孝庄和皇太极之间明明白白,只是夫妻,孝庄并不得宠!
真正走进皇太极内心深处的,只有孝庄的亲姐姐——海兰珠这一个女人。
皇太极去世后,在他的昭陵地宫里陪着他长眠的,又是另一个女人——孝庄的亲姑姑,孝端文皇后哲哲。
皇太极的心里,根本装不下孝庄了,孝庄只能在婚姻中充当最不起眼的配角。
这一点才是孝庄在“人妻”这个角色里,真正在意的。
既然皇太极在世的时候,心里都没有她,自己又何必在地下强行与他相聚呢?何况还扰了皇太极和哲哲皇后的清净!
所以孝庄去世前才要叮嘱康熙,不要将她和皇太极葬在一起。
孝庄这是在吃自己的姑姑哲哲和姐姐海兰珠的醋吗?
那也不至于,她们本就是一家人,都来自蒙古科尔沁的博尔济吉特家族。
姑侄三人同侍一夫,如今看来比较奇葩,而这在历史上也是比较罕见的。
那么,为什么蒙古部落科尔沁要处心积虑,费尽心思将哲哲和她的两个侄女纷纷嫁给皇太极呢?1614年,建州女真日益壮大,问鼎中原指日可待,科尔沁在蒙古部落中势力相对薄弱,迫切需要与女真政治联姻,巩固自身地位。
所以这一年,科尔沁首领莽古思,将15岁的女儿哲哲嫁给了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
皇太极迎娶哲哲的仪式非常隆重,他还立下重誓:永不抛弃哲哲!
婚后的哲哲也没有忘记自己最重要的家族使命,那就是为皇太极生下具有科尔沁血统的儿子。
可惜自己肚子不够争气,嫁给皇太极11年,生了3个女儿,始终没能诞育一个儿子。为此,哲哲感到既内疚又气馁。
不过,在此之前,皇太极已经有了7个儿子了,正所谓“东边不亮西边亮”,所以皇太极自己倒是一点也不着急。
可科尔沁那边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为了与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维持牢固的政治联盟,科尔沁又一次出手了。
1625年,科尔沁将年仅13岁的布木布泰,也就是哲哲的亲侄女,嫁给了皇太极。
布木布泰年龄虽小,却已经是出了名的美人胚子,被称为“科尔沁第一美人”。
但是对于比她年长20岁的皇太极而言,此时的布木布泰虽然貌美,却是那种尚未褪去稚气的美,一种不成熟的美。
这也是布木布泰给皇太极的第一印象,所以即便后来的很多年,皇太极对她都没有男女之间那种心动的感觉。
不过,这也并不妨碍布木布泰为皇太极开枝散叶,毕竟,她也是带着科尔沁的“政治任务”过来的。
布木布泰嫁过来的第二年,努尔哈赤就去世了,皇太极成为了新一任的后金大汗。
此后,皇太极更加重视与蒙古各部的关系,希望壮大后金的力量。
科尔沁那边也不遗余力地支持皇太极,巩固着“满蒙同盟”的关系。
只是,9年过去了,科尔沁一直没能如愿,布木布泰接连生下的也都是女儿。
眼看着要布木布泰要步姑姑哲哲的后尘,就在这时,科尔沁那边选择再次加码,皇太极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也由此登场。
1636年,布木布泰的姐姐海兰珠,跟着母亲科尔沁大妃和次妃来到盛京。
这回,皇太极第一次见到26岁的海兰珠,从此便不可自拔地爱上了她,不久后就将她占为己有,娶她为妻。
孝庄看到自己的亲姐姐嫁了过来,自然是很高兴,但从皇太极与海兰珠坠入爱河的那一刻起,一直不得宠的孝庄也意识到,自己此生都再无希望拥有丈夫皇太极的爱了。
这一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同时册封五宫后妃。
后妃按地位排序,分别是:
中宫清宁宫哲哲皇后,东宫关雎宫宸妃海兰珠,西宫麟趾宫贵妃娜木钟,次东宫衍庆宫淑妃巴特玛璪,次西宫永福宫庄妃布木布泰。
哲哲资历最老,当上皇后排在第一,这无可厚非,海兰珠虽然比妹妹晚9年入宫,却是皇太极最宠爱的妃子,所以越过妹妹布木布泰,排在第二,这也能够理解。
但是,娜木钟和巴特玛璪都只是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的遗孀而已,算是二婚嫁过来的,地位却在布木布泰之上。
布木布泰直接排在了垫底的位置,可想而知,她有多么心酸。
被冷落和遗忘的布木布泰,只能望着姐姐海兰珠一路高歌猛进的背影,顾影自怜。
事实上,皇太极对海兰珠的爱,真的是轰轰烈烈刻骨铭心的,这是历史都承认的偏爱。
皇太极一生中有15位后妃,海兰珠一直是其中特别的存在,无可替代。那么,皇太极到底有多宠海兰珠呢?
皇太极给海兰珠的封号是“宸妃”。“宸”是北极星所在,特指帝王的宫殿,象征帝王之位。
当年唐高宗李治在世的时候,武昭仪(武则天)就一心想要李治封她为“宸妃”,后来实在是因为封“宸妃”会逾越礼制,武昭仪才肯作罢。
而海兰珠轻而易举就被封为“宸妃”,足以见得皇太极对她真的是盛宠!
皇太极将海兰珠居住的宫殿命名为“关雎宫”。这个名字引自《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无疑是爱情的象征。
而且关雎宫华美至极,是参照皇后的清宁宫建造的,唯独台基比清宁宫略低一些,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海兰珠不仅在皇太极心中排第一,连摆在明面上的身份和地位,也仅次于中宫皇后而已。
皇太极将海兰珠的儿子视若珍宝。关雎宫不仅见证了皇太极和海兰珠的爱情,事实上,也目睹了海兰珠的悲剧。
1637年,也就是海兰珠被封为“宸妃”的第二年,科尔沁博尔济吉特家族终于如愿,因为这回,海兰珠给皇太极生下了具有科尔沁血统的皇子。
皇太极欣喜若狂,只因这是他最宠爱的妃子所生的儿子。
他创了先例,不仅在盛京中大宴群臣,还颁发了大清第一道大赦令,给了这个刚出生的第八子太子一般的待遇。
这次大赦天下,甚至让诸王大臣们纷纷猜测,皇太极是动了立皇八子为储的心。
不过,天有不测风云,或许是这个年轻的小生命,无法承受如此大的殊荣,这个孩子才出生半年多,甚至都没等到皇太极给他取个钟意的名字,就夭折了。
海兰珠痛失儿子,深受打击,从此变得郁郁寡欢,甚至积郁成疾,4年后,32岁的她就撒手人寰了。
皇太极对海兰珠魂牵梦绕,生死相随。1941年九月,皇太极正领兵于松锦战场上指挥作战,突然接到宸妃病危的消息,他当即放下紧张的战事,将军务托付给将领们,自己日夜兼程赶回盛京。
他一路疾驰,甚至在鼻血不止的情况下,仍旧马不停蹄地往回赶,只为见自己心爱的人最后一面。
但是紧赶慢赶,皇太极还是慢了一步,终究没能见到活着的海兰珠,等待他的只是一具冰冷的遗体。
皇太极心底涌出巨大的悲痛,一时间声泪俱下,痛哭流涕,接下来的6天,他更是不吃不喝,昏迷了过去。
醒来后,他才感叹:“当初皇父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自己都没有如此伤心!”
后来,诸王大臣们为了让他消愁解闷,经常请他出去射猎散心,每次经过宸妃的墓地时,他都难免触景生情大哭一场。
海兰珠丧礼期间,皇太极还停办了所有重大的庆典。
据史料记载,有郡王在此期间私自作乐,皇太极发现后,异常生气,甚至立即削去了郡王的爵位。
1642年,清军在松锦之战中大获全胜,明朝大将洪承畴和祖大寿归降大清,皇太极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特地宴请了他们二人。
不过,皇太极自己却没有出席宴会,原因无他,还是心爱的女人海兰珠的丧期未过。
也许是皇太极一心要追随心中至爱,海兰珠去世仅仅两年,1643年8月,皇太极竟无疾而终,享年52岁。
海兰珠26岁入宫,33岁离世,尽管陪伴在皇太极身边的时间才短短7年,却得到了皇太极全部的偏爱和恩宠。
相比之下,她的妹妹孝庄算是被皇太极完完全全忽略了。
虽然入宫时间早了整整9年,却被皇太极视若后宫中可有可无的存在。
那么,为何皇太极独宠海兰珠,却无视有才华的孝庄呢?对于皇太极而言,海兰珠到底好在哪里?其一,海兰珠小鸟依人柔情似水,轻易击中了皇太极的心。与后宫其他豪气爽朗的蒙古女人不同的是,海兰珠的性格多愁善感,拥有水一般的柔情。
男人大多是有一种英雄主义情结的,叱咤半生的皇太极更是如此。
小鸟依人的海兰珠恰到好处地激起了他强烈的保护欲。
见惯了宫中贤惠端庄的后妃,皇太极太需要像海兰珠这样弱柳扶风满目含愁的女人了。
海兰珠虽然不争不抢,但她柔情似水,又恰好是皇太极偏爱的那一款,所以一下子便抓住了皇太极的心,让他爱得痴迷而疯狂。
其二,海兰珠不早不晚,在最好的年纪最恰当的时间,来到了皇太极的身边。海兰珠入宫时是26岁,拥有一个成熟女人的无穷魅力。
其实,关于她嫁给皇太极之前的经历,正史上并无记载,但是民间却有各种传说。
因为在古代,13岁便是待嫁之龄,妹妹孝庄这个年纪都已经嫁给皇太极了,而海兰珠“26岁”的高龄,要说还没嫁过人,可能性微乎其微。
况且海兰珠也是草原上天生丽质的美人,所以,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海兰珠嫁给皇太极的时候是二婚。
经历过一次婚姻的洗礼,海兰珠已然变得更加成熟,也更加懂得男人。
海兰珠不仅善解人意,对皇太极体贴入微,而且,她给皇太极的是真正意义上一个普通女人对一个男人的爱。
帝王的婚姻自古以来便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但皇太极偏偏是个性情中人。
当四处征战的皇太极疲惫归来的时候,他需要的其实不是千篇一律的关心和问候,而是爱情的浸润和温柔的陪伴。
而他的这些需求,只有散发着成熟韵味的海兰珠才能够满足他。
在皇太极的心中,海兰珠才是真正理解他懂他的女人,而孝庄再聪慧再有才华,也没能让皇太极多看她一眼。
不可否认,孝庄确实颇具胆识与智慧,但是在皇太极在位期间,她的才华并没有太大的施展空间。
皇太极去世后,孝庄才开始表现出非凡而卓越的能力。
眼看着多尔衮和豪格为皇位展开激烈角逐,孝庄一心想着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儿子福临(顺治皇帝)继承大统。
冷静分析形势后,孝庄先是选择静观其变,后又通过安抚多尔衮,让他心甘情愿地推举年仅6岁的福临登上帝位。
在多尔衮摄政期间,福临成了傀儡皇帝,孝庄忍旁人所不能忍,劝导福临等待权力回握的机会。
多尔衮一死,孝庄不仅辅助福临牢牢稳住君权,还帮着出谋划策,将多尔衮余党一网打尽。
康熙朝的时候,辅臣鳌拜专权,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孝庄又帮助孙子康熙设计智擒鳌拜,成功清除了鳌拜党羽,使康熙得以真正亲政。
康熙自幼便受孝庄的熏陶与教导,亲政后也深受孝庄的影响,勤于国事励精图治,为大清的繁荣昌盛奠定了牢固的根基。
康熙一生中最感激的女人便是皇祖母孝庄,所以当孝庄命不久矣的时候,康熙祈求上天,宁愿自己减寿,也要让她活下来!
孝庄历经三朝,辅佐两帝,她的政治才能,在顺治和康熙年间体现得淋漓尽致,她的才华和智慧也为世人所称道。
可惜的是,皇太极在世时,心里只有海兰珠,也一心随海兰珠而去,再也没有机会目睹孝庄的智慧和才华了。
不过说到底,才华从来就不是衡量一个后宫女人受宠与否的标准,也就是说,即便皇太极看到孝庄的才华与胆略,也未必就会因此深爱她。
皇太极对海兰珠是因为深爱而独宠,对孝庄是因为体会不到爱的滋味才无视。
身在后宫的孝庄,虽然没有得到一个普通女人该有的幸福,却为大清王朝的蓬勃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放到历史长河中来看,皇太极对她宠或不宠,都不重要了。
毕竟,海兰珠虽然得到了皇太极全部的恩宠和偏爱,却红颜薄命无福消受,孝庄虽然被皇太极忽视和冷落,却因杰出的政治才干而名垂千古!
皇太极为什么却独宠海兰珠,而无视有才华的孝庄呢,海兰珠有什么好?
海兰珠是孝庄的亲姐姐,而皇后是她们的亲姑姑。姑侄三人共侍一夫,但26岁的海兰珠一入宫就得到了盛宠。孝庄辅佐三朝,才华横溢,不仅没得到青睐,甚至都没和皇太极合葬。
皇太极对海兰珠,是正史都承认的偏爱。
皇太极一生有名分的后妃,共15个,其中3人是姑侄关系。
她们都来自科尔沁草原。
正宫孝端文皇后(哲哲)是姑姑,,后来的孝庄太后(布木布泰)是妹妹,还有一个,便是海兰珠。
皇太极对海兰珠的偏爱,不仅存在于电视剧里,更存在于清朝历史中。
历史上,皇太极有多宠海兰珠?第一,皇太极登基,直接册封海兰珠“宸妃”,后宫第二,仅次于皇后。海兰珠是孝庄的亲姐姐,进宫比孝庄晚9年。
按照规矩,皇太极登基,大封后宫,应当册封哲哲为正宫皇后之后,孝庄应位列第二。
然而,海兰珠却成了“宸妃”,比孝庄的“庄妃”高出两个等级。
《满文老档》记载 ,妃号是根据满文谕旨写的,其中的“宸”字,特指帝王居所,意在表示:海兰珠住的地方,距离皇太极最近。
这一点,在论语中也有相同的含义。
《论语》:为政以德壁如北宸,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海兰珠所住的地方,被皇太极命名为关雎宫,取自《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
由此可见,一入宫的海兰珠,的确得到了皇太极的盛宠。
第二,海兰珠生子,颁布大清朝第一道赦令。皇太极为人低调,前7个皇子出生时,他没有举行任何大型庆典活动。
但海兰珠生八阿哥时,皇太极欣喜若狂、宴请群臣,还颁布了大清第一条赦令——除了十恶之罪不能赦免之外,其余的罪全部都能赦免。
诏令:“自古以来,人君有诞子之庆,必颁诏大赦于国中,此古帝王之隆规。今蒙天眷,关雎宫宸妃诞育皇嗣,朕稽典礼,欲使遐迩内外政教所及之地,咸被恩泽……”
不仅如此,皇太极甚至还想把刚出生的孩子,立为皇储。
只可惜,八阿哥6个多月大时,得了天花,因病而亡。
《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关雎宫宸妃生一男孩,于生后第七个月患病,正月二十八日薨。
孩子去世时,甚至连名字都没来得及取。
相比海兰珠生子时的盛况,妹妹孝庄生九阿哥就清冷了很多,不说大赦了,甚至连特别的庆典都没有。
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第三,海兰珠重病,皇太极抛下对战的大军,日夜兼程,独自回宫。八阿哥去世后,海兰珠一直郁郁寡欢,也不太能吃得下去东西,身体很快虚弱下来。
1641年,皇太极带军队与明朝大将洪承畴决战,双方数十万大军在战场上厮杀。
此时,宫里派人来报,称海兰珠生病。
皇太极立刻脸色大变,抛下军队,连夜孤身起驾返回。
回宫途中,皇太极因为骑马赶路太着急,鼻血直流。但他也没处理,直接在下巴处绑了一个碗,坚持继续赶路。
皇太极爱江山,更爱美人。
只可惜,哪怕他日夜兼程,也没能见到海兰珠最后一面。
关雎宫里的宸妃,香消玉殒,年仅33岁。
回宫后的皇太极,唯一能做的,只有抱着尸体大哭。
第四,海兰珠去世,皇太极悲痛欲绝。海兰珠去世后,皇太极几次悲伤过度导致昏迷。
其他妃嫔和臣子,纷纷跪求皇太极保重身体。
皇太极本人也非常自责。
他非常清楚自己肩负天下重担,不该被儿女私情如此困扰,可是只要一想到海兰珠的音容笑貌,他根本控制不了自己。
《清列朝后妃传稿》:“比薨,恸甚。昏迷伏地,继而悔曰:‘太祖崩时,未尝有此,天之生朕,岂为一妇人哉’”。
或许,在遇见海兰珠之前,皇太极从来不认为,自己竟然会为一个女人,悲痛到这样的地步。
爱情,果真让人面目全非。
第五,给海兰珠谥号为“元妃”,意为原配发妻。海兰珠死后,皇太极将她追封为“敏惠恭和元妃”。
在满文中,“元”有第一、原配的意思。
皇太极亲自给海兰珠“元妃”的谥号,可见,他早在心中把海兰珠当成了自己的原配妻子。
其实,在遇见海兰珠之前,皇太极并不是深情的人。
早在海兰珠之前,他就女人众多,甚至还休弃过两任正宫福晋。
后来的皇后哲哲、庄妃布木布泰,都是非常优秀的女子。
可此时,皇太极心中,却只有海兰珠一个人。
第六,重视海兰珠的祭礼,停办所有典礼。海兰珠死后的第一个元旦,本该百官朝贺,可皇太极停办了朝中所有重大典礼。
“以敏惠恭和元妃丧,免朝贺,停止筵宴乐舞”,
1642年,清军大胜明朝军队,明朝将领洪承畴、祖大寿归降大清。
这是非常大的喜事,所以皇太极在皇宫庆功宴。
可思及海兰珠,他没有出席宴会,而是以爱妃丧妻未过为理由,请大家见谅。
“朕未服视朝衣冠,又不躬亲赐宴,非有所慢于尔等也。盖因关雎宫敏惠恭和元妃之丧未过期,故尔。”
于是乎, 一场没有东道主的庆功宴,在皇宫里荒唐上演。
除了这次宴会外,皇太极禁止一些玩乐,甚至下令,但凡是在海兰珠丧期内私自作乐的,都必须严惩,有的被削爵、贬官,有的被没收家产、鞭打、贯耳鼻……
此后每年,皇太极都要为海兰珠举行月祭、大祭、冬至祭、周年祭……以怀念他逝去的爱人。
清朝正史对海兰珠的所有记载中,除去她初入后宫时的描述,其余的,基本都是皇太极对她、对八阿哥的宠爱和优待。
这是正史都承认的偏爱。
同为出自科尔沁的美女,聪慧的布木布泰(孝庄)、端庄的哲哲就完全没有这种待遇。
为何皇太极如此宠爱海兰珠呢?
26岁入宫的她,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入宫年纪大,懂得成熟男人的需求。海兰珠入宫时26岁,当时的皇太极已经43岁了。
这个年龄,在古代属于大龄剩女。
有传言称,在嫁给皇太极之前,海兰珠曾有过婚配。有人说她前夫是草原贵族,也有人称她是林丹汗的遗孀。但对于这些,正史上并没有任何记载。
从年龄上看,海兰珠的确有可能有过一段婚姻,毕竟对于满人和满族部落而言,女子二嫁、三嫁十分正常。
皇太极的后宫嫔妃中,有好几个都曾有过婚配。
只不过,海兰珠的第一段婚姻,极可能不幸福罢了。
相比年轻稚嫩的小姑娘,26岁的海兰珠更懂男人,因此,她的年龄反而成了加分项。
婚姻的需求是复杂的,中年男人需要的,或许不再是青涩的爱慕,更有家庭的温馨,熟知男女人事的乐趣。
相比10多岁出头的小姑娘,海兰珠给皇太极带来的,不仅是新鲜感,还有别样的风情和魅力。
她知道男人什么时候需要撒娇,清楚男人什么时候想要安慰,更懂得适时的安静和陪伴。
因此,从入宫以开始,成熟的海兰珠,就在皇太极心中留下了最重要的位置,说是一见倾心也不为过。
而海兰珠的姑姑哲哲,嫁给皇太极时只有15岁;妹妹布木布泰出嫁时,也不过十岁出头。
十多岁的小姑娘,又能懂些什么?
她们给皇太极的第一印象,估计不会太好,或者,绝对没有26岁海兰珠留给皇太极的第一印象要深刻。
第二,在政治作用上,哲哲、海兰珠和孝庄,三人相差无几。哲哲、布木布泰、孝庄,三人都来自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姑侄女三人出自同一家族,嫁的还是同一个人,哪怕是满族,也非常罕见。
但是,皇太极和蒙古,都需要彼此联姻,因此,出现这种情况,也并非不可能。
哲哲是最先嫁给皇太极的,她一嫁过来,就是正宫。
只是,哲哲一直没能为皇太极生下儿子。
科尔沁家族担心她稳不住和大清的姻亲关系,12年后(1626年),又送来了13岁的布木布泰,即后来的孝庄太后。
只是,孝庄在后宫也不怎么得宠,一直没生下儿子。
于是乎,9年后,科尔沁又送来了第三个女人——海兰珠。
《清入关前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记载:“天聪八年(1634年)十月十六日。科尔沁部乌克善洪台吉率诸臣送妹至。汗偕诸福晋迎至,设大宴纳之为福晋。”
从政治联姻上来说,不管皇太极宠爱这姑侄三人中的哪一个,都是对科尔沁蒙古部落的厚待。
也正因为如此,皇太极可以肆无忌惮,顺着自己的心选择最爱。
相比姑姑和妹妹,海兰珠争气很多,入宫不久就怀上了孩子,并生下八阿哥。
这是皇太极与科尔沁的第一个儿子八阿哥。
尽管八阿哥早早夭折,但海兰珠母子俩,也不可避免子凭母贵、母凭子归了一场。
孩子早夭,也让皇太极对海兰珠更多了怜爱之心。
第三,海兰珠性格温柔,是一位温柔似水的妻子。男人都想当妻子的大英雄,四处征战、颇有雄风的皇太极更是如此。
从性格上来看,哲哲偏向端庄,是一位很好的皇后,能够照顾好后宫妃嫔。她是妻子,却更像后宫大管家。
而布木布泰聪慧,是妻子,更像是军师。但是,她的政治才干在顺治、康熙年间才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清朝历史专家苏跃在《孝庄皇后》一书中如此评价她:
“皇太极把她看作一位聪明颖慧,贤达有为的贤内助;顺治帝福临则把她看做恶毒残忍,了无亲情的仇人,而不是母亲;在康熙的眼中,他又是一位慈爱稳重感情至深,又颇具政治才能的老祖母,而在她的政治对手看来,她却是一位颇具心计,不可战胜的出色的女政治家。”
皇太极在位时,布木布泰军师般的智慧,可以发挥余地并不多。
当时,大清还在打江山的阶段,布木布泰的才华不在战场上,而在守江山的政治上。
因此,皇太极对孝庄也没有太欣赏。
民间倒也有一个孝庄“劝降洪承畴”的故事,以此来凸显皇太极时期布木布泰的才华。
据说,当年布木布泰“以壶承其唇”,一口一口给洪承畴灌下人参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经过多天的努力,终于说服洪承畴归降清军。
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
而且,皇太极毕竟是一国之君,他不需要女人为他出谋划策,更需要的或许就是小鸟依人的温柔女人。
所以,海兰珠虽然没有掌管后宫的气势、指点江山的智慧,却有着男人最爱的温柔与体贴。
在这一点上,哲哲和布木布泰都比不上海兰珠。
对于人到中年的皇太极来说,可能仅仅是这一点懂事的体贴,就足以让他无法忘怀。
不过,男女之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过都是各有所好。
皇太极喜欢柔情似水的海兰珠,多尔衮就偏爱聪慧的布木布泰。
其实,孝庄至死都想着皇太极,想着如果合葬,可能会惊扰皇太极,便对康熙说,只葬在附近即可。
“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放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安厝,则我心无憾矣。”
虽然皇太极不爱孝庄,可孝庄却还是为他考虑了一辈子。
如果是你,你更爱海兰珠,还是孝庄呢?
皇太极为什么却独宠海兰珠,而无视有才华的孝庄呢,海兰珠有什么好?
严格来说,皇太极并没有无视孝庄(布木布泰),只是更为宠爱海兰珠而已。那么海兰珠究竟有哪些优点从而获得了皇太极的专宠呢?
姑侄三人共侍一夫皇太极是清朝开国皇帝,后金汗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共有15位后妃,其中皇后哲哲与宸妃海兰珠和庄妃布木布泰是姑侄关系,她们都是蒙古科尔沁人,博尔济吉特氏,姑侄三人共侍一夫,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皇太极对姑侄三人的态度各不相同,对哲哲颇为敬重,对布木布泰抱有负责任的态度,只有对海兰珠才是真心爱慕。哲哲并不是皇太极的原配妻子,不过两人年龄只相差7岁,算得上是同龄人。科尔沁是蒙古部落,为了缔结盟约而嫁女合亲是部落之间的常态。1614年,15岁的哲哲嫁给了22岁的皇太极做大福晋,皇太极对她始终抱有一份敬重之情,1636年改元称帝后,封哲哲为正宫皇后。
布木布泰嫁给皇太极有两重原因,其一是为了建立牢固的政治联盟,其二是为了给姑母哲哲备孕。由于哲哲婚后多年不育,1625年,13岁的布木布泰嫁给了34岁的四贝勒皇太极做侧福晋。说来也怪,就在布木布泰出嫁那年,哲哲生下了第一位女儿马喀塔,可惜终生未曾诞下皇子。对于小自己21岁的布木布泰,皇太极寄希望于她能诞育子嗣,布木布泰也很努力,接连生下了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海兰珠是三人中入宫最晚却最受宠爱之人,1634年,26岁的海兰珠嫁给了43岁的后金大汗皇太极。1636年,皇太极改元称帝,封海兰珠为关睢宫宸妃,位居五宫第二,地位仅次于皇后。而早她9年入宫的布木布泰却从第二的位置跌落到第五,封为永福宫庄妃,由此也可见,皇太极对海兰珠别拘一格的宠爱。
海兰珠的优点26岁嫁人的海兰珠在现代来说是非常合适的婚嫁年龄,但在古代普遍早婚的时代背景下不得不令人浮想联翩。据说,海兰珠此前曾经嫁过人,更有甚者说她嫁的是察哈尔林丹汗,根据时间推算,海兰珠入宫时的1634年正是林丹汗病逝于青海大草滩的时间,因此也不能说没有这种可能,只是至今尚未发现史料佐证。但很明显的一点,26岁才入宫的海兰珠嫁过人是不争的事实。有过一段婚姻的海兰珠正值妙龄,她更懂得如何去做一个体贴入微的妻子,如何让男人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当然,这一切都要建立在一个男人真心爱慕一名女子的前提下,否则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皇太极爱慕海兰珠,可能是怜悯她早年的遭遇,也可能是她的小鸟依人激发了男性天生的保护欲。总之,他们相爱了,爱的难舍难分。对于爱情,恐怕就连当事人都无法说清楚具体的原因,不管世人如何揣测,对于相爱的情侣来说,一句“我爱你”胜过世间的千言万语。皇太极宠爱海兰珠到了什么程度呢?比如说海兰珠所居住的宫殿被命名为“关睢宫”,来源于《诗经》中的名句“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称帝后第二年,海兰珠诞下皇八子,皇太极欣喜若狂,将尚在襁褓中的婴儿视为皇位继承人,大宴群臣,更颁布清朝历史上第一道赦令,大赦天下。
敕封海兰珠母亲为和硕贤妃,派人接她入京使母女得以团聚。可惜好景不长,皇八子仅出生半年,尚未取名便夭折了。海兰珠痛失爱子,郁郁寡欢,产后过度伤心,在缠绵病榻数年后于1641年香消玉殒,年仅33岁。
爱江山更爱美人海兰珠病势危急之时,皇太极正在前线与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展开决定国运的松锦之战。获悉宸妃病危的消息后,皇太极召集部将留守原地,连夜起驾匆匆回京,当时皇太极身患怪疾,鼻血流个不停,他用碗托着下巴赶回了盛京。没想到紧赶慢赶还是晚了一步,海兰珠早已气绝,皇太极悲恸不已,数度因悲伤过度而昏迷过去。
后妃和群臣劝谏他“保重圣躬,节哀顺便”。身负一国重任的皇太极也感到自责“太祖崩时,未尝有此,天之生朕,岂为一妇人哉”,话虽如此,但一想到海兰珠离他而去便情难自禁,悲从中来。他为海兰珠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亲读祭文,破格上谥号为“敏慧恭和元妃”。元妃是指原配嫡妻,皇太极的元妃是额亦都的女儿钮祜禄氏,已经逝世多年。他追封海兰珠为元妃相当于追认她为自己的原配嫡妻,一代帝王用情之深,世所罕见。不仅如此,皇太极还为海兰珠举办规模隆重的月祭,大祭,冬至祭,周年祭等等,并多次携百官到墓地祭奠,每次都悲恸痛哭。他还停止朝中庆典,连次年元旦大贺都下诏停办。1642年,松锦之战胜利后,洪承畴、祖大寿被俘降清,皇太极在崇政殿为二人赐宴庆贺,但他本人却并没有到场,而是以“敏慧恭和元妃丧期未满,不便出席”为由,向他们二人表示歉意。海兰珠死后第三年,1643年8月,皇太极猝死于盛京,享年52岁。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皇太极为什么却独宠海兰珠,而无视有才华的孝庄呢,海兰珠有什么好?
1688年,75岁的孝庄太后拉住康熙的手,道出了最后的遗言:“我死后不要与皇太极合葬,也不要大兴土木建陵寝。”那该葬在哪里?这个难题康熙一生未破,导致孝庄37年都没有下葬。
堂堂一个辅佐两代君主、助大清版图达到空前规模的帝后,居然不愿意和皇帝合葬在一起,孝庄文皇后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她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己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终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意思是说,皇太极安葬很久了,卑不动尊,所以不方便与他合葬,如果另外再建一个陵寝,也不算合葬,还劳民伤财。况且我舍不得你们父子俩,不想离你们太远,就把我葬在遵化(顺治陵寝地),我就没有遗憾了。
这段话显然有点自相矛盾,怕打扰皇太极的清静可以理解,但担心另建一个陵寝劳民伤财就很难理解了,难道在顺治陵寝地安葬不用另建一个陵寝吗,总不能与自己的儿子合葬吧?
别说我们不能理解,就是她亲自养大的亲孙子康熙也十分为难。
如果遵照孝庄的遗言,不将她与皇太极合葬,就违背了祖制;如果执意将她与皇太极合葬,又对不起谆谆教诲自己30多年的祖母。
无奈之下,康熙只得将孝庄生前在慈宁宫院落中住过的几间围房拆掉,将拆下来的围房建筑材料运送到清东陵,搭建了暂安奉殿,孝庄的棺椁被暂时安放在暂安奉殿的宝座上。
结果这一“暂时安放”就放了37年,直到康熙驾崩也没解决孝庄下葬的事情。
雍正三年,恰逢孝庄嫁给皇太极100周年,雍正觉得再不给这个曾祖母下葬实在说不过去。
但康熙朝都解决不了的难题,雍正就能解决吗?
还别说,雍正绞尽脑汁,还真的让他想到一个“两全齐美”的解决方案。
雍正以“圣祖康熙帝之所以能在位61年之久,多子多福,一定是孝庄太后庇佑,这块地就是大清的福地”为由,直接在“暂安奉殿”的原址建了个陵寝。
由于“暂安奉殿”在皇太极昭陵的西边,雍正就给孝庄的陵寝起名为“昭西陵”,与昭陵遥相辉映。
也因此,昭西陵成了清东陵的一个特殊的存在,清东陵所有帝后的陵墓都在风水墙之内,唯独这座陵墓建在了风水墙外。
那么为什么孝庄不愿意与皇太极合葬在一起呢?
我相信她爱顺治和康熙是真的,所以不想离这爷俩太远确实是一个原因。
但是不是也表达了另一层意思,孝庄并没有那么爱皇太极呢?
试想一下,一个女人,如果真的很爱一个男人,她一定会想要与他合葬在一起。比如海兰珠,如果她死在皇太极后面,肯定会要求无论如何也要与皇太极合葬。
况且,即使这个女人没那么爱她的丈夫,作为古代女人,也都会把与丈夫合葬当成人生的一种圆满,而孝庄却宁可不要这种圆满,究竟有何隐情?
孝庄也爱皇太极,但她的爱无关爱情一直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族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建立政权,到最后逼进中原一统天下,有一个很重要要的原因——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在这些可以团结的力量当中,有一支相当重要的力量,那就是蒙古,而加强团结的常见方式之一,就是政治联姻。
在努尔哈赤还没有建立后金政权时,就已经开始通过“政治联姻”的方式与蒙古部落达成结盟,不仅努尔哈赤娶了多位出身于蒙古贵族的后妃,其他王公贵胄也纷纷与蒙古部落缔结婚姻。
在这个背景之下,1614年,皇太极正式迎娶了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斯的女儿,16岁的博尔吉济特.哲哲为侧福晋。
1623年,皇太极与豪格的生母乌拉那拉氏离婚,哲哲成为皇太极的正室大福晋。
但在这前后十年里,哲哲都没能为皇太极诞下子嗣,一直到1625年,才生下了一个女儿。
要巩固后金与蒙古科尔沁之间的结盟关系,就必须诞下具有科尔沁部落血统的子嗣,尤其是儿子。
于是,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科尔沁部落将哲哲的亲侄女,13岁的布木布泰(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嫁给了自己34岁的姑父皇太极,成为了侧福晋。
所以,皇太极与孝庄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政治因素,跟爱情没有半毛钱关系。
而且当时的孝庄只有虚岁13岁,换作现在就是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还没完全发育,丈夫是自己的姑父,还大了自己整整21岁,就跟看自己的爹一样,除非是有恋父情结的,否则很难产生爱情。
不过呢,古代都是先结婚后恋爱,而且据说孝庄是科尔沁一等一的美人,随着孝庄一天天长大成熟,皇太极对她还是很宠爱的,从17岁到22岁,先后生下了三个女儿。
只是这种宠爱并不是爱情,而是朝夕相处之下产生的感情,当中仍然夹杂着完成政治任务(生孩子)的因素。
因为如果一个男人真的爱上一个女人,他就会想给她最好的,不忍心让她受委屈。但在皇太极在世时,孝庄一直在受委屈。
孝庄刚嫁给皇太极时,在后宫中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排行第二,仅次于她的姑姑大福晋哲哲。
但随着皇太极后宫嫔妃越来越多,孝庄的地位反而越来越低。
在皇太极娶察哈尔林丹汗的两位遗孀娜木钟和巴特玛璪时,孝庄的地位降到了第四位。在娶了海兰珠之后,又降到了第五位,是后妃五宫中位份最低的。
如果说娜木钟和巴特玛璪的地位高于孝庄,是为了维持后金与察哈尔的关系,那么还能理解。
但海兰珠和孝庄同样来自科尔沁草原,又比孝庄晚嫁了9年,却后来居上,地位直接跃居第二,就已经跟政治无关了。
海兰珠的爱情剧本,是玛丽苏本苏虽然皇太极比海兰珠大17岁,但是海兰珠嫁给皇太极时,已经是26岁了。这在古代绝对是个大龄剩女了,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海兰珠在之前是嫁过人的。
海兰珠作为蒙古贵族的女儿,不可能到26岁才嫁人。如果她没有嫁过人,那么当年科尔沁要再送一个女人与后金联姻时,就会选择当时17岁的姐姐海兰珠,而不是13岁的孝庄。
这也是令后人非常疑惑的,海兰珠26岁之前竟然完全没有任何记载的!一个人不可能没有过去,不管有没有嫁人,都应该要有记载的。
比如皇太极的西宫大福晋娜木钟、次东宫侧福晋巴特玛.璪就都有记载,两人都是察哈尔林丹汗的遗孀,林丹汗病逝后,被皇太极收到自己的后宫来。
如此说来,一个女人出嫁多次,这在当时的后金也不算什么新鲜事或者难以启齿的事。
显然,海兰珠的过去是有人刻意抹去,目的就是为了不想人们议论海兰珠,丑化她的形象。
这种操作,皇太极的儿子顺治也这么做过,他的宠妃董鄂妃在18岁之前的经历也是个谜,甚至没人知道她究竟是怎么入的宫。
如此保护她们的,除了爱她们的男人之外,找不到其他人了。
当然,皇太极对海兰珠的宠爱不仅如此,相信大家多少都有了解,我就简单总结一下:
1)天聪八年,海兰珠的哥哥吴克善率诸臣送嫁,皇太极带着后妃们亲自出城迎妻,这是关于海兰珠最早出现的史料记载。
要知道,这并不是皇太极第一次娶妻,但之前的福晋都没有享受过这种待遇。
2)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大封后宫,海兰珠被封为“宸妃”,并赐居“关雎宫”,地位在五宫中位居第二,仅次于她的姑姑哲哲。
“关雎”两个字,我们都知道,出自《诗经》,是表达对女子的爱慕,我们再看下孝庄的,叫“永福宫”,这是通常的皇宫会用的名字,就是求福、求寿、求安。
再是“宸”字,指的是北极星,常被用来指代皇宫、紫薇和天子,是非常高贵的封号。武则天就曾经要让李治给她封为“宸妃”,被权臣一致反对而流产。而海兰珠却轻易就得到了。
3)崇德元年,海兰珠身体不舒服,去鞍山泡温泉,皇太极亲自送她出城,直到将她送上船才离开。回来的时候,皇太极也亲自去岸边接她。
4)崇德二年,海兰珠生下皇八子,皇太极欣喜若狂,直接立他为太子,还大摆了好几天宴席,颁布了大清开国以来的第一道大赦令,外藩蒙古部落首领都携厚礼来到盛京为八皇子的诞生庆贺。
海兰珠的祖父也因此被册封为和硕福亲王,祖母册封和硕福妃,母亲册封为和硕贤妃。
皇太极所有的皇子,只有皇八子得到如此重视,之前诞生的皇子因为皇太极当时还没称帝就不用说了,但之后孝庄生皇九子福临、娜木钟生皇十一子博尔果,别说大赦天下了,连满月宴都省了。
但有时候,父母的偏心,是给孩子添福还是减寿,还真的说不好,反正皇八子是减寿了,出生不到半年就夭折了,连名字都来不及取。
5)崇德六年,海兰珠病危,皇太极直接扔下松锦前线战事,冰天雪地里跑死了五匹马,花了五天五夜赶回盛京,只为见海兰珠最后一面。
海兰珠病逝后,皇太极命礼部以国丧规格举办她的丧事,他亲自带着大臣后妃为其送葬,亲临祭地并亲自给她下跪祭酒,皇帝除了跪天跪地跪父母,不能跪任何人,却给一个宠妃下跪,古今中外找不到第二人了。
海兰珠的死给皇太极带来极大的打击,他甚至六天六夜不吃不喝哭至昏死,还要求每年不管大祭、小祭、月祭都要给海兰珠祭祀,每次祭祀他都会嚎啕大哭。
一个男人能对一个女人如此深情,古今往来,别说是“无情”的帝王了,就是普通人之间也很难见到。
可以说,海兰珠拿到的爱情剧本,真的是玛丽苏本苏了。
皇太极有过很多女人没有错,但他的心只给了一个人,那个人就是海兰珠。
真实历史记载中的海兰珠究竟有“何德何能”,让一个男人对自己深情如此呢?
这也是令后人十分不解的,像顺治最宠爱的董鄂妃,历史就有记载她不仅长得漂亮,而且性格非常温顺,很有大局观,总是劝顺治要雨露均沾,劝他不要惹孝庄生气,总之是一个非常贤德的女人。
而史书对海兰珠的记载,只写皇太极如何爱海兰珠,却没有写海兰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做过哪些事?
这也就导致很多电视剧都将海兰珠演绎成一个很善妒、对孝庄处处排挤的女人,这也很好理解,如果这个女人足够好,那史书肯定会大书特书,就是因为她不够好,又怕得罪皇帝所以不敢写。
而孝庄我们知道,无论是颜值还是才华,都要甩海兰珠好几条街,为何却得不到皇太极的心呢?
这恰恰就是爱情令人摸不着头脑,也令人着迷的地方,我爱你不是因为你的优点,恰恰是因为你的缺点;我爱你,即使是天上的星星也没你耀眼。
这样的爱情,我们只在皇太极和海兰珠的身上看到,却无法从皇太极和孝庄的身上看到,因为:1、爱情不是看你拥有多少,而是你愿意给我多少
《孝庄秘史》中有一个剧情,皇后哲哲问皇太极:“我知道海兰珠确实有怜惜之处,可是难道她真的好到就......”
后面的话,哲哲没有说下去就被皇太极打断了,她的意思是要问说海兰珠真的好到让他是非不分,为了怕海兰珠生气,直接取消了皇九子福临的满月宴。
皇太极说:“我明白,若论行德言容工,她都不算是最出色的。可是,我这辈子遇到的女人,有的是敬我,有的是怕我,有的为了自己的企图心刻意地谄媚于我。
而兰儿呢,他却没有把我当成皇上,她只把我当成一个可以倾心相爱的男人,甚至可以为我付出生命.....如果她是沙漠里的一朵卑微小花,对我来说,她也是我唯一的女人。”
一个人是不是全身心地爱着另一个人,TA是能够感觉出来的。
无论是皇后哲哲还是孝庄,皇太极都不是她们生命的全部,她们的生命里除了皇太极,还有蒙古科尔沁,有大清,有大局,有孩子。
而海兰珠则不同,她几乎是无依无靠,她把皇太极当成了唯一,是用全部的生命来爱着皇太极的,没有皇太极,海兰珠在危机四伏的后宫中就无法活下去。
2、爱情不是强强结合,而是惺惺相惜
从孝庄和海兰珠的结局我们可以看出,孝庄是一个很理性的人,而海兰珠则是一个很感性的人;孝庄是一个很有自己主见的大女人,而海兰珠则是一个温柔似水的小女人模样。
像皇太极这种半生戎马的男人,征服欲极强,一般是不喜欢性格太强、不轻易向男人低头的女人。
因为这样的女人他见得太多了,皇太极总共有16个嫔妃,至少有一半都是来自蒙古草原。蒙古草原的女人大多是潇洒、豪爽,甚至是彪悍的。
他们与皇太极大多是来自于政治上的结合,在皇太极面前展示的都是强势的一面。
而海兰珠却像一个温婉的江南女子,这让皇太极感到新鲜,也激起了男人的保护欲。
再加上海兰珠曾经有过婚姻经历,嫁给皇太极时已经是26岁的熟女了,更懂得如何讨好男人,皇太极让海兰珠获得了重生。
所以孝庄再优秀又怎样呢?爱情不是强强结合,而是惺惺相惜。
3、爱情不是为了索取,而是付出
皇太极的前半生实在是太苦了,几乎没有享受过什么温情,早年征战沙场几乎是从死人堆中爬出来的,后来又是为了自己的帝位、大清的天下征战不休。
他后宫中的妃子大多是他为利益而娶的,根本没有感情而言。
现在遇到一个全身全意,只喜欢自己,不向他要求任何回报、只要他的女人,他怎么能不心动呢?
可以说,皇太极在遇见海兰珠之前,是没有过爱情的,是海兰珠给了他爱情,让他知道爱一个人是怎样的感受。
可是我们能说海兰珠赢了孝庄吗?
在我看来,并非如此!
一个人女人光有爱情真的够吗?
我想,得亏海兰珠红颜薄命,才令皇太极念念不忘。如果活得像孝庄一样长,后半生也不见得能过得有孝庄的好。
一个女人如果只能依靠男人才能活下去,结果只有一种:男人的新鲜感一过,自己就成了无根的浮萍,任谁都可以欺负你。
反而是孝庄这样只一心搞事业的女人,不依靠男人,不仅命长还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成了笑到最后的那个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