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状元官有多大?
看到这题目,唐代一个叫卢文焕的状元估计要笑了,还是醉眼朦胧的笑:多大官?老子酒都喝不起,你来说说,做了状元能当多大的官。
是的,不是每一个状元郎都能当大官,也不是每一个状元郎都有大好前程。
虽说,状元能当大官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人,但还是有很多寂寂无名,一生踌躇不得志。
今天,我们就聊聊状元郎,看看成为状元要经历什么,成了状元郎,会做哪些工作,历史中的出名状元和奇葩状元都有哪些。
1、状元是怎样炼成的成为状元太难了,整个中国历史,第一个状元是唐高祖时期的孙伏伽,中状元在622年,最后一位状元,叫刘春霖,是1904年的状元。
在整个1282年间,中国各大一统王朝,出现了508位文状元,加上辽、金、西夏、太平天国、大西国、五代十国合计有148位文状元,总计656位文状元。
这656位,分摊到1282年里,两年左右一个。
看着这概率,要比如今买彩票中500万难太多了。
那个年代,如果 想成为一个状元,你得历经重重考验。
1、秀才
这是第一关,你老爹想让你当状元,第一就是要培养你从小读书。
于是,学习不好的一批刷了下来,穷的上不起学的一批也刷了下来,朱元璋那样的只能放牛。
你如果学习尚可,家里也能供得起你上学,你要继续学习,就得过了第一考验:参加童试。
这是读书人的第一大考,要三年二考,经过三道关:县试、府试、院试三道关,过了前两关,就叫童生,第三关也过了,你就有了正式的名号:秀才。
很多人看到这里都头疼,妈呀,考个秀才也这么难吗?
当然,当了秀才,就可以称为读书人了,官府有优待,不上税,见了县官老爷不下跪,乡里、村里有红白喜事,写个对联,记个账,相当重视呢。
秀才不是官,但对秀才的尊重,那是不小的,说白了,这就是在乡村的知识分子。
就为了这么一个秀才的名号,有些人,胡子都熬白了,都还考不上。甚至有爷爷和孙子一块考秀才,父亲和儿子一起考秀才的奇事。
当你成为秀才后,就有了考取举人当官的资格了。
这时候,如果你已经成人了,家里父母不让你干活,家里兄弟们让着你,家里老婆小鸟依人,红袖添香,一切看起来很幸福。
但是,此刻的你心不会太轻松,因为大家的意思很明白,继续加油,考个官老爷出来。
2、举人
如果你有幸成了秀才,伙计,你往后余生,就要奔波在考举人的路上了,因为谁也不会甘心当个“半成品”,你甘心,家里人也不愿意。
考举人的试,叫做“乡试”,你铆足了劲,恨不得一次就考下来。
兄弟,不要着急,搞不好,你会栽跟头的,君不见,有多少人倒在乡试的道路上。那个范进,中了个举人,都疯了。
你要冷静,你要合力安排,你要调整好情绪,一旦获得举人,那会让你的生活彻底改变,从此,你可以当官了。
可是,这“乡试”三年一次,你一次考不中,就要等三年,二次考不中,就地等六年。考中乡试的第一名叫“解元”。
太熬人了,但你别无选择,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你要挤破头也得过河。
不过,“中举”只是秀才们美好的愿望罢了,因为大多数人都会名落孙山,因为它比童试难太多了。
如果有幸,你杀将出来,成了举人,那么,到处都有人叫你老爷,乡里的人都是低着头和你说话,老爷子和兄弟们成天在外,有的牛可吹。
而老婆的危机感来了,因为你有工资了,还不上税,你可以养活一家人了,说不上还会纳妾。不过,举人的工资和正式官员比,还是少了不少。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中了举一定可以当上官,不是一定,而是可能。
如果你有认识的官员赏识你,那么可以当官。如果你家有深厚的人脉关系,你也可以当上官。或者,你所在区域从举人中招公务员,你也可以前去。
举人一般能做个八九品官员。
清朝重臣左宗棠,一生就卡在举人这里,始终没敲开进士的大门。如果不是确实有才,而且有贵人提携,他是上不去的。
3、进士和状元
好了,举人你也当上了,接下来,可以做最后的一搏了,参加“会试”。
这是国家级别的考试,一年录取三百多,只要考中,恭喜你,你就是贡士了。
有人说,贡士就是进士吗?不是,他们之间差一次“殿试”。
当你成为了贡士之后,你的人生就稳当了,就等殿试了。
殿试,按原则讲,是有皇帝亲自出题,亲自考试的,那是为自己挑选终极人才啊!但是,实际又不一样,殿试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
也就是说,皇帝老大做个选择题,随便选个考题,就可以开始了!
殿试过后,就要排出名次了。
一般来说,北宋之后,参加殿试的所有贡士都能成为进士。
但是,这个殿试的成绩并不会决定是不是状元,因为要过皇帝这一关。
最后的状元、榜眼、探花,则是皇帝指定的,也许,皇帝按照大臣报上来的成绩认可前三名;也许,皇帝看谁长得顺眼,就点谁;也许,皇帝仅仅是看那个进士的名字好,就点了状元。
例如,朱元璋,曾经做梦梦到一个姓丁的当了状元,醒来后,就挑了一个姓丁的做了状元。
乾隆皇帝,就因为一个人叫“胡长龄”,感觉寓意很好,就点了状元。
总之,一个人要成为状元,无不经历重重险阻。
就像历史中的很多名人,才华没得说,但离状元的距离还很远,甚至进士都不是。
像李白、杜甫等,就没有达到学业的最高端,左宗棠这样的人,连进士都不是,这到哪说理去?
当了状元,就一定能当大官吗?不一定,状元当中的水货多了去了,平庸的人也是一箩筐一箩筐的,写起八股文头头是道,做起官来缺点多多。
当你成为状元后,吏部官员马上行动了,开始安排工作,或者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秘书郎,或掌修国史,或做天子侍讲,总之,就是成为了京官。
状元刚开始的时候,被封的这些官,一般是从六品,也有七品,官职并不高,但所在单位可是受人瞩目,常和大人物打交道。
初次封了官之后,再往后,就看个人的造化了,一是看能力如何,二是看人脉情况如何,三是看皇帝欣赏如何。
这三者会真正决定前程。
就拿唐朝来说,唐朝的148位状元中,能做到尚书和宰相级别的,也就二十多人,大部分都是达不到顶级官位的。
至于其它大一统的王朝,状元能当高官的,也是数量有限。
从唐初开始,到清末,在656位状元中,能成为惊才绝艳之辈的,也就是王维、柳公权、贺知章、吕蒙正、文天祥、胡广、杨慎、翁同龢、张謇等十几人而已。
不过,大多数状元虽然不能到达顶级官员,但二三品的状元,还是出现不少的。
这些状元中,论升职最快的,就是明朝的彭时,当了一年的七品官,然后发生土木堡事变,因为官员短缺,从7品一跃成为了从一品的兵部尚书,这是所有状元中升迁最快的。
升迁最快的,不代表位置最稳的,他很快就因不能胜任,从从一品降为了五品官员。
而夺门事变后,朱祁镇重新上位,凡是朱祁钰重用的统统降职或下课,而彭时因为被朱祁钰降过职务,因此,又被朱祁镇任命为兵部尚书。人生真的是充满着大喜大悲啊,这过山车坐的,韩大叔心惊肉跳。
前面提到的那位落魄的唐朝状元郎卢文焕,就是因为长期官位低,然后醉心于杯中之物,最后连酒都喝不起。
朝廷需要什么样的官员?
需要目标远大,柔韧性和坚持力比较好,做事比较会变通,人脉关系处理适当的人才,而状元中的一些,孤傲且迂腐,死认圣人之言,只会死搬硬套,实际干起事来一塌糊涂。
因此,状元郎们的发展,并不是个个高官得坐,并不是人人选筹帷幄,出色的只是一部分。
总之,当了状元,仅仅是拿到了一个进入高层的门票,但能不能进入内阁,或者当首辅(或宰相),就看自己的造化了。
因此,状元的做官起点是:从六品左右的官员,但终点就是一品官员。
不过,也有终点是国主的,西夏有位姓李的状元,唯一的状元,后来当了西夏国主,这是个例。
其实,状元和现在的学生一样,不是你出身名校,就一定能有大出息;也并不是文化越高,贡献和成就越大。
3、那些具有突出特点的的状元们历史当中,出现的状元们也是各有特色,下面我们盘点一二。
一、连中三元者
在历史大潮中,能够连中三元的,就是乡试得了第一的解元,会试得了第一的会元,殿试得了第一的状元,这样的人,出现了14个,几乎一百年才出一个。
连中三元者,唐朝有2位:张又新、崔元翰;宋朝比较多,有6位: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金朝有1位:孟宋献,元朝有1位:王宗哲;明朝有两位:黄观、商辂,清朝有两位:钱檠、陈继昌。
二、当了驸马的状元
很多人电视和小说看得太多了,认为状元郎大多能成为驸马爷。
实际上,几百位状元郎中,娶了皇帝女儿,成为驸马的只有一位,他就是郑颢,它是大唐会昌二年(842年)成为了状元,当了七年官后,被宰相推荐给了唐宣宗,娶了万寿公主。
三、唯一的女状元
在大一统王朝里,没有出现女状元,而太平天国体制下,出了一位女状元,名叫傅善祥。
1853年,太平天国开启女子科考,傅姑娘考了个状元,这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状元。
只是,太平天国失败后,此女子也不见了踪影,估计隐姓埋名,过起了新的生活。
四、武状元的情况,以及武状元成了宰相的那位
历史各个王朝中,主要是文状元,但武状元的选拔,也是有过不少次的,在历史上,武状元出现了185人。
武状元并不像文状元那样形成可持续的系统选拔,根据王朝不一样,重视的程度也不一样,清朝的武状元比较多一点,其它朝代的武状元数量并不多,这反映了对武状元的重视还是不够。
武状元中最为出色的无疑是郭子仪,他因为武状元而入仕途,后立下无数功勋,最后官至宰相。这是唯一一位,武状元成为宰相的例子。
五、第一位状元,和最后一位状元
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是唐高祖李渊时期的孙伏伽。
此人在622年考取了状元,参与了后期的玄武门之变,大腿抱得很准。
后来官运恒通,担任了户部侍郎,拜大理寺卿,出任陕州刺史等,看得出来,这状元郎最后成为了一方大吏,做得不错,在公元658年去世。
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是清朝的刘春霖,他是1904年的状元郎,他当了状元后不久,就被送到了日本公派学习,三年后返回,担任过咨政院议员、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法政学校提调、北洋师范学校监督等职。
又过了四年,清朝倒了,刘状元成了袁世凯政府的官员,后来长期在北洋政府任职,担任过北洋政府直隶省的教育厅厅长,徐世昌很欣赏他。
在徐世昌的提携下,两次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因而名声响彻华夏。
刘状元是个书法高手,而且也有强烈的爱国情节,当日本建立伪满洲国后,邀请他担任“满洲国教育部长”、“北平市市长”等职务,都被他拒绝了。
1944年,最后的状元刘春霖去世,从此,华夏再无状元郎。
回到开头,状元能当多大的官呢?
初入仕途,是从六品左右的官员,后面的发展看自己的造化了,也许是官居一品,也许官居二三品,还也许是常年四五品,更也许一直是从六品左右。
能当多大的官,不是“状元”这个称号决定的,而是有他的能力和发展决定的,或许还有几丝的运气在里面。
古代的状元官有多大?
在古代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赞誉;中状元者称为为“大魁天下”,是科举考试中最高荣誉。
古代科举考试主要有三个阶段, 乡试、会试、殿试,得第一名者称为“元”,在乡试中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之后各省举人到京城会考,称为会试,会试第一名为一般通称会元。 会试中选者参与殿试,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 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亦别称殿元。又因居三鼎甲之首,亦别称鼎元,就是所说的状元。
殿试考试结束后,皇帝会举行传胪大典,宣布殿试结果。中进士的分为三甲,一甲三人,称 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在古代,成为状元是真正的万里挑一,一介书生,考取状元实在不易,科举考试近1300年中,出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而“状元”郎,则是屈指可数。据考证,自唐朝第一位科举状元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最后一位状元止,科考的榜数大概是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一说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其中连中三元的状元只有13名,大约100年才有一个,在历史上出现过女皇帝,但还未出现过女状元。
官职上,古代文人苦读寒窗数十年,为的就是金榜题名,也是以文入仕,跻身宦臣重要途径。若状元及第,不但是天下读书人的毕生追求,而且在百姓心目中也具有“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的巨大殊荣。具体官多大?还得看中状元后后期的努力机遇等各方面的条件,一般一旦殿试第一,马上就由吏部考试任其官位,一般开始是任翰林院修撰,或者著作郎、秘书郎、掌修国史,或做天子侍讲。榜眼、探花授以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按殿试、朝考名次,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职位。仕途上,也不是所有状元都“事业有成”。在七百多位状元中,有不少的人高中状元后,一事无成,有的为官一任,了无政绩,平平一生;有的性格怪僻,穷困潦倒;更有甚者,投降叛军,诬陷谄媚;有时也并非全凭真才实学,有的人就是靠走关系或是偶然原因高中状元的等等。但作为古代读书人的最高追求,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终其一生,始终是登上了显赫的高位,如在唐代有姓名可考的状元147人,事迹可考的29人,其中就有5位宰相、8位尚书一级的官员(含次官);而清代,114名状元中,官位累至一品尚书层次的就有20多人。可以说,在科举制度中,想在官场努力升职,成为状元这一群体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至高追求。
古代的状元官有多大?
清代民间小说家有说过这么一句话:
“别把状元不当宰相,但也别把宰相当状元”
科举中的状元厉不厉害?状元就相当于全国公务员考试的第一名,说不厉害那肯定是假的,而且是很厉害。
但是状元暂且还不是官,本身就有不确定性。
当官的最高目标是位极人臣,不讨论“加九锡”这类已经能控制皇帝的权臣。只要成为实权宰相,或者是位列三公,拜太师太傅,这就是当官的最高境界了。按照道理来讲,能走到这一步的,都是科举进士出身的,秀才举人走到这一步的几乎没有,这就说明了科举的重要性,更体现了状元的优越性。
但话又说回来了,咱们古代科举历史有一种吊诡,那就是当宰相的,往往都不是状元。
唐朝自然不用说,贞观朝名相辈出那个年代,靠的还是贵族集团输送人才进入中央,那时候科举还没有完善,鲜有民间寒士的身影。
真正意义上从科举进士科走出来的大才宰相,是武则天时代的张柬之,但是张柬之拜相已经年老,蹉跎了数十年的人生,可见科举进士在当时官场中的魅力并不大,而极力推荐张柬之的狄仁杰,则是有着不同的人生际遇,才比张柬之更加早地出名,但很可惜,这二人,都不是状元。
大唐是在中后期才有了状元当宰相的事例,整个大唐,仅有十一个人是从进士科第一(状元)的身份成为唐朝宰相,最重要的是,这十一个人,在历史中并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大功绩,历史存在感低得不得了。
所以状元这东西,真的是一个看似让人疯狂,但得到了又索然无味的一种存在,类似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无奈感。
状元能当多大的官?这个问题真是具有强大的魔力,明明想大声喊出状元最有前途,但自己心里也知道,古代那些个大官,都不是状元出身,王安石不是,张居正不是,曾国藩和李鸿章更加不是,甚至可以说和他们一起考试的状元在他们当官的那个时代,都被他们的光芒给压住了,照这么一看,状元好像根本就不是什么大官嘛。
所以,咱们聊状元能当多大的官这个问题是无解的,想要显示出状元的“潜力”,就只能从状元的“待遇”聊起了。
这个待遇是指,当一个人被皇帝评为状元后,立马能获得的“官职”,而不是通过长时间才得到的官职,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出状元在官场上的魅力。
暂且不联系状元日后的成就如何,就说科举放榜后,皇帝对状元的“封赏”。
就唐宋来说,状元的产生来自于考官的推荐,最后定名次的,是皇帝。
唐代进士科前三甲有着很好的待遇,他们能参加名为“曲江进士宴”的宴席,因为正是樱桃高产之时,于是又被称为“樱桃宴”。其实也不仅是前三甲可以去,但凡是进士都可以去,只不过在这么多人里,他们都会沦为状元的陪衬。
这些状元、榜眼、探花待遇有多好呢?
届时皇帝会在曲江旁的一座高楼上与他们共饮酒,一起吃樱桃,吃奶酪。皇帝会封赏,特别是状元,会大大地赏赐,而在底下与进士们一同吃喝玩乐的,都是唐代的贵族、皇族成员,面对进士,他们自然是会交好,即便这个新科进士当不了宰相,可当大官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虽然唐代皇帝不喜欢一开始就给状元封官或者安排爵位,可是表面的样子做得非常足,让状元进入了唐代最顶尖的圈子,这是难以获得的地位和机会,本身就更高于官职。
到了宋代,皇帝才开始给状元们立马封官。
就熟悉的王安石和苏轼来说,王安石考科举那一年,他本来是理应是殿试第一,但王安石自年轻开始就有点狂,宋仁宗不是很喜欢王安石这类“外儒内法”的尖锐派,于是同科进士杨寘成了第一,王安石成了第四。
杨寘也算厉害,连续乡试、礼部试、殿试都是第一,宋仁宗立即给他封官,是为监丞,这个官职大概在七品左右,而且还是中央官员,是国子监的导师级人物,虽然说杨寘后来没有王安石厉害,但是杨寘的出场还是很厉害的。而另一方面,虽然宋仁宗不喜欢王安石,但宋仁宗也知道善用人才,于是王安石也被任命为判官,这个官职大概在八品左右,宋仁宗也一开始做好准备让王安石到地方进行历练。
但在一开始,杨寘的待遇是要好过王安石的,一个在地方一个在中央,而且官的品味不同,杨寘这个状元要比王安石这个第四名舒坦得多。
所以说,不管是实际意义上的状元,还是明面上的状元,都在宋代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对待。
而到了苏轼考科举时,他也是被欧阳修“杀杀锐气”才放到了第二,但是苏轼要比同科状元章衡有名得多,两人都有被封官,加上当时苏轼和弟弟父亲都是名动东京,待遇好得不得了,名利双收,人生赢家就是他。而且苏轼还考了“制科”,这都已经超越了科举了,属于“百年第一”,能力和地位超然。
自宋代起,对状元们皇帝几乎都养成了放在中央的习惯,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用人才。
再说到明代,其实明代有这么一个奇人,名为商辂,和于谦是同时代的名臣,风头虽然不如于谦,但他却是以状元身份任职内阁首辅,说简单一些,那就是他就是状元出身的宰相。
商辂在明宪宗朱见深时期任内阁首辅,他是“三元俱是第一”,非常厉害,是一个很典型的天才。在明代,内阁首辅其实大多数都不是状元,就一代名相张居正来说,他科举都考到了十名开外,优秀自然是优秀的,但是后来的功绩和能力超越了他的名次,所以商辂此人则是明代“状元”的良好榜样。
不过自明代以后,朝廷更注重了“实用”,实用的本质和科举所衡量的“道德文章”本质其实是有些相悖的。这也是为什么王安石、张居正这些“外儒内法”的实干派,他们科举考不到状元,但是却可以成为宰相的根源,其实我国的封建政权一直以来都是信仰实干派官员,科举只是为了保证筛选的统一罢了。
不过也不能说状元没有用处。
状元即便当不了宰相,可是当大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历朝历代以来,能考上状元的,平均任职官职都在四品左右,这是秀才和举人远远不能触及的,只是极少数很平庸的状元,才会混到小地方当个芝麻官,总的来讲,朝廷一般不会这样浪费人才。
而清代的名臣,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人,在科举考试中并非拥有着很亮眼的成绩,虽然也是进士,可比状元却还比不上,而他们后来的能力和地位显然远超科举时候的能力水平。这也就意味着,状元的前途有多大,还是要看状元自己的拼搏。
不可否认的是,状元的起步很高,待遇必然很好,有着直达政治核心的潜力和资格,但是能考上状元和能把事情办好,这就是两回事了。
最后综合来说,古代状元的确未必个个都能位极人臣,可相对来说,状元却是最稳定、最安逸的一个群体。他们有着很高的科举成绩,就注定了他们的地位和生活的优越,特别是明清两朝,连举人都高高在上了,更遑论杀出重围的状元。
虽然状元未必是宰相,宰相也不都是状元这个历史的吊诡令人无奈,可成为状元,这又是数千年来古人学子孜孜不倦,前赴后继的理想和追求。
所以千万记住,别把状元不当宰相,但也别把宰相当状元。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古代的状元官有多大?
状元官跟新郎官一样,并不是官,只是一种荣耀,离当官还有一段距离,而且还不小。
异常艰辛的科举之路状元也叫鼎元、殿元,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中得到第一名的荣誉称号,文科的是文状元,武举的是武状元,一般状元都指文状元,以下沿用,武状元会特别说出。
状元的获得难度非常大,远超常人想象,要想成为状元,首先就得先通过会试,成为贡士,接着才能参加殿试,才有可能成为状元。
而在会试之前,还有乡试、院试、府试、县试,每一次考试都是一根独木桥,难住了一批又一批的人,如范进中举,那是考过了乡试,结果范进就疯了。还有《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老先生考了一辈子都没考过乡试,七十多岁才因年纪大得了个岁贡的恩惠,这还是比贡士低差不多两级的贡生。
大家可以类比一下,现在的清华北大,每年招生怎么也得几百人,而状元三年才有一个,这固然有古代教育普及率远远不如今天的原因,但状元有多难考可见一斑。
极低的起步状元非常难考,但状元并不会被立即授予官职,即便授予了,也不是什么大官,而是下品小官,原因也很好理解,国家大事不可能让一群读了几十年书刚出来的人主持,就跟现在应届毕业生不可能直接当上部长一样。
不管经过多少书籍的洗礼,该历练的还是要历练,所以一般状元当的都是小官。
唐朝时期一般就是九品的官职,再低就不是官了;宋朝状元好点,授签判,相当现代地区一级的秘书长。明清时期状元一般都会进翰林院,从从六品小官做起,慢慢升职,仅次于状元的进士们有留在翰林院的,也有外放为知县的,他们往往是七品官员,只低状元一个级别。
不过状元毕竟在中央,混得好的话,一跃龙门亦非不可,事实上,一千多年间状元654名,留名青史几乎没有,但官居高位的却不在少数,很多都是能对朝政发话的大佬,就如现在名校毕业生不一定混得很好,但一般不会太差一样。
至于武状元,自然也不会直接委任大将,宋朝武状元一般都授六品兰翎侍卫前锋校、护军校、骁骑校之类的官职。武状元没有说留任中央的,在中央待着根本没有未来可言,全都是放到边境,能不能立功晋升全靠自己,如唐朝郭子仪,再造大唐、流芳百世。
综合状元不是官,只是一把当官的钥匙,但能够做到多大,还得看人。
古代的状元官有多大?
状元在王朝时代,是科举考试中的名次,指的是殿试的第一名,并不是一个官职的名称。状元既然不是个官,那么也就没办法说状元的官有多大,不过倒是可以说说,状元能当多大的官,以及科举中取得不同的名次,对仕途的影响会有多大。
科举考试中,大家比较多提到的,就是乡试、会试和殿试。这是科举中最为重要的三场考试。
理论上来说,殿试的主考是皇帝,状元是由皇帝亲自挑选出来,所以所谓状元、榜眼、探花的三鼎甲是皇帝所看重的人选,代表了与皇帝之间的一种亲密关系。首先就有了与众不同的地位。在取得状元的名次之后,虽然也有一些仕途不得意的例子,但从整体来说,状元们日后的发展,都会比没有三鼎甲身份的普通进士,更加顺遂一些。
如果说获得进士身份,就在官场中进入了一条升迁快车道的话,那么状元几乎就是快车道里面的专车道。
从任官的角度来说,以清代科举为例,状元可以直接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则授编修,直接进入翰林院学习,日后从翰林院转出时,也往往能够从优铨选。
但是其他进士进入二甲者,就需要经过朝考这一关,才能够以庶吉士的身份,获得进入翰林院的资格。所以对于绝大多数进士来说,殿试根本不是终点,朝考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更大。
比如晚清的叶昌炽,他在朝考中的名次不理想,眼看进入翰林院的机会渺茫,于是在日记里面悲叹“咫尺蓬莱,复被罡风吹去”。因为如果不能授庶吉士进入翰林院的话,那么就只能去六部担任主事,或者授地方的县令,虽然能更快开始官场生涯,但是起点较低,而且处理的都是很琐碎的日常事务,算不上“清流”。
叶昌炽
状元因为不用再去过朝考这一关,在起点上要大大高于自己同年的朋辈了。
古代的状元官有多大?
状元也叫鼎元、殿元,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唐朝时的省试,宋以后的殿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荣誉称号。文科的是文状元、另外武举中的第一名,称为武状元。
武状元南宋才开始有这个说法,武状元一般由六品兰翎侍卫前锋校、护军校、骁骑校之类的官职干起,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营长或副团。明朝武科起先没有殿试 ,到崇祯朝财恢复状元名称,授予副总兵职位。
清初明确,一甲进士或授副将、参将、游击、都司,二、三甲进士授守备、署守备。以后武状元授一等侍卫,榜眼、探花授二等侍卫,二、三甲进士授三等及蓝翎侍卫,获得这些官衔后,再到兵部选实职官。
再说说文状元:自孔老夫子起,“学而优则仕”成了亘古不变的知识分子的奋斗之路。因而,苦读寒窗数十年,状元及第,不但是天下读书人的毕生追求,而且在百姓心目中也具有“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的巨大殊荣。
状元一般不会马上去当县官等实职官员。各个朝代都是有制度,有章法的。科考成绩再牛,也要慢慢历练。一般开始进翰林院,授六品(居多)或七品编修,或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秘书郎,或掌修国史,或做天子侍讲,从此也就步入了凶险难卜的仕途,开始了宦海沉浮荣辱的漫漫人生。
别看开始官儿不大, 但是只是翰林院出身,身份都会很不错。混个十来年一般都能混到侍郎级别,皇帝如果特别喜欢,那可以做个尚书,再加点能力和运气,能进个内阁。
详情可参阅拙作:一路辛苦走出来的状元到底能做多大的官儿? https://www.toutiao.com/i6514128301819167240/
欢迎交流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