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度过酷暑?雍正的席子到底有多珍贵,为何下旨不许再制?

上个世纪60年代,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在一次藏品大清理中,发现了一张皎洁如月、摸起来有丝丝凉意的“席子”,经专家鉴定,这是一张由象牙切割成蔑(mie,四声)丝编织而成的“象牙凉席”,传到今天,这张凉席的市场价值大约在2000万元。

这张价值不菲的凉席,其主人正是以“勤政节俭”著称的雍正皇帝,而因为这张凉席,还曾经惹的雍正帝大动肝火。

雍正年间,有一位广东的地方官员,向朝廷进献了一件特殊的宝物,是一张由象牙编织而成的凉席,并在进献的奏折中,提到此物为炎炎夏日的“去暑良品”。

当时正值夏季,京城内热的犹如火炉一般,雍正帝正为如何消暑而苦恼,听说有地方大员送来“去暑良品”,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就将这张凉席铺在龙床之上,要亲自感受一下,这凉席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

原本以为这只是一张凉席而已,但没想到它去暑的效果极佳,让雍正帝在夏日的闷热晚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清凉,为此,雍正帝十分高兴,大大奖赏了这位进献宝物的大臣。

而在高兴之余,雍正帝随口问了一句,这张凉席是怎么制作的,结果,在得知后,让他大动肝火。

原来,这张凉席是采用大量的象牙编织而成,不仅如此,由于制作工艺复杂,一张凉席就得60位能工巧匠,忙活近两年才能完成。

如此造价高昂的奢侈品,让向来节俭的雍正帝十分恼火,认为如此劳民伤财,就为了制作一张凉席,因此,雍正帝将之前的奖赏收回,还严厉的训斥了这个官员。

不仅如此,雍正帝还因此事特意下旨,禁止民间买卖象牙凉席,更禁止再生产象牙凉席,至于之前进贡的那张,为表决心,雍正帝就将其束之高阁,再也没有用过它一次。

而雍正帝,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公开禁止使用象牙制品的皇帝,通过这件事,不仅体现出他向来节俭,也表达了他对于野生动物的仁爱之心。

那么,这张让雍正帝都认为奢侈的象牙凉席,究竟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呢?

前文提到,这张凉席是由广州的地方官员进献而来,之所以是广州,是因为在清朝时期,广州与东南亚等国家有着密切的贸易来往,尤其是越南、缅甸等国,因此,当地盛产的象牙,就有不少流入广州市场。

而根据史料记载,这张凉席是由当时的广州民间牙雕艺人手工编织而成,其制作工艺相当复杂。

首先,将坚硬的象牙劈成薄厚适中的薄片,要保证每张薄片的厚度不能大于或者小于2毫米,这种薄片,称之为“牙丝”。

之后,用秘法将“牙丝”浸泡柔软,再将其编织成席子,最后,就是在两侧和背后包边,缝上锦缎,这样,一张制作精美的象牙凉席就完工了。

说起来容易,但制作起来就十分的麻烦,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一根象牙的利用率极低,仅仅只有10%左右,这就造成了所耗费的象牙数量是十分巨大的,据统计,制作一张象牙凉席,就得需要上百头大象提供才行。

同时,在编制的时候,工序也是十分麻烦,先是将牙丝打磨光滑柔顺,然后再进行编织,这种技艺,必须是技术极为精湛的老师傅才能完成。

用料昂贵,工艺复杂,就造成了象牙凉席十分奢侈,因此,在知道这一切后,雍正皇帝才会下旨,禁止民间制作买卖象牙凉席。

实际上,在雍正帝之前,我国古代用象牙做成席子来解暑去热的历史十分悠久,在《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朝的汉武帝,就曾经赏赐给他宠爱的李夫人一件“象牙簟”,这个“象牙簟”,就是我们所说的象牙凉席。

除此之外,在其他朝代,象牙凉席也并不鲜见,比如在《魏书·韩务传》中,就出现了“献七宝床象牙席”这样的记载。

但由于象牙昂贵,制作工艺复杂,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象牙凉席,都是古代权贵们才能享用的奢侈品,之所以他们如此钟爱象牙凉席,除了能够彰显他们的尊贵身份之外,更重要的是,在炎炎夏日用象牙凉席消暑,效果实在是太好了。

古代的人们,在酷暑难当的夏日,并没有像冷气、空调之类的消暑方式,尤其是在夏日闷热的晚上时,更是极为难捱。

而相对于草席、竹席而言,象牙席子更为清凉宜人,再加上象牙席质地柔软,光滑舒适,因此,就成为了很多权贵们的最爱。

据清代名著《格致镜原》记载,曾经有一个广州的官员,为了制作更多的象牙席子,大肆搜捕那些拥有这种手艺的匠人,以至于在当时都成为了一种祸患,由此可见,象牙席子在古代的夏天,受欢迎程度十分之高。

当然,昂贵的象牙席子,只是那些有钱有势的人才能用得起的,大部分普通百姓,是无缘这种高档货的,而他们在炎炎夏日如何消暑呢?

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度过夏天有三宝,那就是“蒲扇、冰饮、穿的少”,这在古代是最为流行的几种方式。

蒲扇就很简单了,利用空气流动,达到降温的效果,但同样是扇蒲扇,区别也很大,像古代的皇帝、达官贵人等,自然是不用自己动手,身旁都有专门伺候他的人为进行这项工作。

汉朝时,曾经发明出一种“七轮扇”,是用七个一丈(3.33米)长的大轮子,连在一起,做成了一种大型纳凉设备。

至于效果如何,据《西京杂记》记载,该设备在运转时,“满堂寒颤,极为凉爽”。

至于普通人,那就只能自己来了,一把大蒲扇,在闷热的晚上,不仅能带来凉意,还能赶走蚊虫,实在是古往今来最普遍,也最实惠的一种降温消暑方式了。

而说到冰饮,那就太多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古人享用的冰饮,丝毫不比我们现代少。

古代没有制冰设备,那么冰块都是从哪里来的呢?一般来说,在头一年的冬天,不管是皇宫,还是民间富户,只要是有能力的,都会在这个时候储存一些冰块,等到来年使用。

这种利用天然冰块降暑的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周朝时,就已经有相应的部门机构负责采冰,这个部门被称为“冰政”,而那些采冰的工人,则被称为“冰人”。

在当时,每逢冬季,他们就会采凿天然冰块,并运送至“凌阴井”中储藏起来,并在上面用稻草、芦苇以及树叶等覆盖,最后再将洞口密封,防止冷气外泄。

而在夏日来临时,周天子还会举行隆重的“颁冰礼”,将藏冰奖赏给那些有功的大臣,用这些冰块,古人可以在特定的屋子里进行降温,达到消暑的效果。

除此之外,有了冰块,就可以制作各类冷饮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就知道在糯米酒中加上冰块,喝起来更为醇香清凉,而在富庶的唐朝,吃冰的方式更是花样百出,甚至在当时,应市场需求,还出现专门在冬天藏冰,夏日贩卖的“冰商”。

而到了宋代,街头巷尾,经常会看到售卖各种冰饮的小商贩,其售卖的冰饮,一般多为雪泡豆沫儿、漉梨浆、卤梅水、姜蜜水、绿豆水等,种类繁多,价格也十分亲民,是当时人们十分喜爱的一种降暑的方式。

“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开怀”---南宋诗人杨万里

元代时,发明出了在碎冰中加入蒙古人喜欢的乳制品,制作出“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的冰酪,这和我们现代人喜欢吃的冰激凌十分类似,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冰酪,就是古代的冰激凌。

总之在用冰块制作冰饮这方面,古人的智慧超乎我们想象,很多现代的冷饮食品,其实在古代就有相应的雏形,古人在饮食上面的研究,真的不容小觑。

至于夏天穿什么,那就更讲究了。

在我们现代人的概念中,古人一般都是长袍大褂,不像现代可以穿短衣、裙子,因此,认为古人在夏天都是捂得严严实实,一定十分闷热。

实际上,这种概念是有很大偏差的。

早在魏晋之前,古代的男人,都比较喜欢“打赤膊”,也就是光膀子,而女人们,则喜欢穿“开裆裤”。

这种开裆裤,只有裤管,没有裤裆,称之为“胫衣”,不过,可不是单穿,而是在“胫衣”外面,再穿深衣(一种从上到下连体的衣服),这样一来,既不碍观瞻,又十分清爽,尤其是小风一刮,别提多凉快了。

再或者就是唐宋时期,比较流行的薄纱,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衣服,其材质轻薄,隐隐可见肌肤,夏天穿上,透气吸汗,十分宜人。

相对之下,同时代的那些男同胞,就稍微惨了点,大部分都得穿纱袍长裤,不过,这种宽大的衣服也有好处,不仅能够防嗮,还能在走动的时候形成气流,也能稍微凉快一点。

除了上述夏日“三宝”之外,古人们还有其他的生活小妙招,来度过炎炎夏日。

首先就是使用竹制品,比如竹席,在古代叫做“凉簟”,利用竹子吸热,去暑降温,来应付蒸腾的夏日夜晚。

还有就是玉枕,最受古人青睐,用玉石等天然石材,雕刻成枕头形状,晚上枕着它,丝丝凉意之下,很快就能进入梦乡。

尤为称奇的,是古人在玉枕的基础上,发明了冷暖枕,就是将玉枕凿空,夏天时注入冷水降温,冬天时注入热水保暖,一枕两用,实在是居家旅行的好物件。

另外还有“竹夫人”,这是一种用竹子编织而成的圆柱体,中间镂空,大小约在半人多高,晚上睡觉时,抱着“竹夫人”,不仅凉爽,还十分美妙,是深受古代群众喜爱的一个消暑物品。

更多的人,在炎炎夏日来临之际,也会选择出门避暑,比如著名的承德山庄,就是皇帝们夏日消暑的好去处,普通人则会约上三五好友,或泛舟湖上,或钻入深山,总之哪里凉快去哪里。

结语:

古人们过夏天,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不管是在吃喝穿戴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不少实用的消暑小妙招,当然这些都是有条件的人才能享用的,如果不具备这种条件,心中默念“我不热",“心静自然凉”,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消暑方法。

古人如何度过酷暑?雍正的席子到底有多珍贵,为何下旨不许再制?

北京故宫博物馆就存放着雍正皇帝的席子。

也就是象牙席,用象牙丝编织的席,纹理细密均匀,席面平整光滑,柔软舒适,收卷自如,夏天铺垫时较草席、竹席更为凉爽宜人,是当时的重要贡品。(象牙席)一:那么象牙席究竟鬼到什么程度?竟然使得雍正皇帝下令不得再制?根据文献记载,象牙席作为一个很好的防暑神器,它是在清朝雍正、年间开始由广东地区的官员进贡的贡品。

据说现如今的制作工艺早已失传,但是可以确认的是这种象牙席只能在南方编制,因为北方气候干燥,象牙容易断裂,所以很难编制成席。

象牙已经是极其昂贵的材料,奈何还要配制出独有的药水,用来浸泡象牙,最后将象牙软化,编制成席。

(雍正剧照)

可想而知,这种制作工艺是极其复杂的,最主要造价也极为昂贵,所以雍正得知这种象牙席的制作过程之后,一是为了保护大象,二是避免浪费材料,便下令不得再制作象牙席!

二:那么古人在炎炎夏日,又是如何度过酷暑的?

对于普通老百姓,无非就是蒲扇、冷饮,有钱人家还会买“竹夫人”,夜晚抱着竹夫人睡觉,很是凉快。还有就是凉枕,李清照就下过一首词,说自己夏天用凉枕睡觉,半夜的时候竟然还会感觉到一丝丝凉意。

(竹夫人)

当然这里提到了雍正,那就讲讲帝王之家是如何度过炎炎夏日的?

一是宫女太监不断给皇帝扇风

其实皇帝无论是在上朝还是平时批阅奏折,身边总是会有宫女和太监伺候,如果是在夏天,他们会不停的给皇帝扇风,这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可以起到降温效果。

二是冰块降温

皇帝寝宫大多都有降温效果,地底下会有通道,通道内放置冰块,然后冷气不断由地面冒出,已达到室内降温的效果,这样看起来和空调房很相似。

据说清朝时期,北京城内有18座冰窖,用来藏冰,以供皇帝夏天所用。

三是建筑凉亭

所谓的凉亭,也叫凉殿或者水亭,就是将水源源不断的在屋顶顺着墙体流下,将整个亭子的温度降下来,里面堪比水帘洞。

四是到处游玩

到了夏天,皇帝都喜欢去比较凉快的地方,顺便游山玩水,尤其是在清朝,皇帝和嫔妃都喜欢在夏天去承德避暑山庄,又可以欣赏风景,还可以防暑,一举两得。

撰文:羽评历史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历史新知识,期待您的关注】

古人如何度过酷暑?雍正的席子到底有多珍贵,为何下旨不许再制?

雍正皇帝不简单,从一张价值2000万的凉席上,就看出清朝的灭亡危机。

说起这张凉席,其来历堪称传奇。

上世纪70年代,故宫进行了一次文物整理工作,其中有一件藏品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那是一张破旧的草席,怎么看都不像皇家所用之物,与整个故宫的格调完全不搭。

就在有人准备将丢到处理区的时候,意外发现这个草席很沉,明显里面有东西。

打开后发现,里面竟然还藏着一张凉席。

这张凉席看上去像丝织物,但是却比较有硬度,看不出来是用什么材料所制,而且摸上去冰凉舒爽,就像在摸一块冰块一样,令在场的人连连称奇。

后来经专家鉴定,这张凉席不简单,它是一张象牙凉席,据说这样完整的象牙凉席,全世界仅有3张,估值在2000万左右。

当然,这只是估值,如果拿到拍卖会上,拍出一个亿问题不大,

那么这么宝贝的象牙凉席,怎么会卷在一张破破烂烂的草席里面呢?

这就要从末代皇帝溥仪说起。

我们知道,溥仪在退位后,虽然日常开销依然能得到保障,但是他如果想过得奢侈些,那就无能为力了。

于是他开始打起宫中那些珍宝的主意,偷偷拿出一些到宫外换钱。

正所谓上行下效,宫中的太监们见他都如此,自然有样学样,也偷偷对宫中的珍宝下手。

不知何时,这张象牙凉席被他们给盯上了。

奈何,这象牙凉席被保管于宫中深处,看守严格。这群太监想要将其藏在草席中带出,却没能成功。

这才有了开头的一幕。

至于为何在那个没有空调、电扇的年代,这么一件降温祛暑的神器被溥仪弃之不用,束之高阁呢?

这就要从这象牙凉席的第一任主人雍正皇帝说起了。

雍正皇帝作为一代明君,有着“勤政爱民”的美誉。他在位时间不长,据说就是因为每天批阅奏章、操劳过度所致。

就是这么勤勉的一位君王,却因为身体原因,非常怕热,一到夏天就喜欢往凉快的地方跑。

有时候因为天气太热,甚至会影响到雍正皇帝正常批阅奏章,这点让他很不爽。

在那个君权至上的年代,无论皇帝有什么烦恼,底下的官员总会想方设法替皇帝排忧解难。

当时广东就有一个官员,得知雍正皇帝的困扰后,别出心裁的进献了一物,号称是避暑降温的“神器”。

雍正皇帝听说此事,立刻让人将这“神器”拿来看看。而这“神器”自然就是那张象牙凉席了。

雍正皇帝见到这象牙凉席后,大失所望。

作为一个博学的帝王,雍正皇帝对于这想要凉席还是有所耳闻的。

这象牙凉席的制作由来已久,早在西汉时期就已存在,只不过当时管这个叫象牙簟。

根据刘韵编写的《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时期,岭南等地就有进贡象牙凉席的记载,汉武帝将其当赐给宠爱的李夫人。

到了汉成帝时期,地方上又进献了象牙凉席,被汉成帝赐给了赵飞燕等宠妃,可见进贡的象牙簟数量还不止一件。

而在《三国志·魏书》中也有相关记载:地方上进献七宝床和象牙簟。

其实,从古籍中的记载不难看出,那时候的象牙凉席虽然珍贵,但是也就是一个装饰品罢了,缺乏实用性,就像珠宝制品一样,珍贵才是最重要的。

更重要的是,这些古籍中并未提到象牙凉席具有明显的祛暑降温效果。

据我估计,那时候的象牙凉席也就是把象牙切割成小长条,然后像编制竹席一样编成凉席罢了,其使用效果也就比竹席好一些,但是远远称不上祛暑降温的“神器”。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雍正皇帝对于这象牙凉席并没有多大期待。

不过下面的人特意将这玩意献上,也算是臣子一番心意,加上对方说得天花乱坠,雍正皇帝最终决定还是试一试。

当他躺在这象牙凉席上后,连连称奇。一张看似普通的凉席,竟然能够带给人如此凉爽的感觉,就像躺在一块万年寒冰上一样。

一丝丝的凉意从凉席传到雍正皇帝的身上,顿时将夏天的酷热感从他的身上驱除出去,雍正皇帝顿时觉得神清气爽。

自此,雍正皇帝便对这象牙凉席爱不释手,离了它,这晚上睡觉就很成问题。

本来吧,这象牙凉席应该会陪伴雍正一生的,结果因为一件事,使其决定将其束之高阁,封存起来。

因为对这象牙凉席很满意,于是雍正皇帝召见进献凉席的官员,准备好好表扬一番,然后给予赏赐。

由于雍正心情不错,于是君臣二人便多聊了几句,雍正皇帝一时兴起,问起这象牙凉席是如何制作的,为何如此玄妙。

对方为了显摆自己懂得多,于是向雍正皇帝详细讲述了这象牙凉席的制作工艺。

第一步,要对象牙进行切割。

光这一步就有很多讲究。

首先,因为象牙的质地原因,只能在气候温润的南方地区切割,比如广州。如果放在北方,象牙会变得干硬,一旦切割容易破碎。

其次,切割时要顺着象牙天然的纹理切,否则会导致象牙中间断裂,这象牙也就报废了。

最后,在使用特殊工艺处理的情况下,将象牙切割成一个个厚度仅有2毫米的薄片。这种薄片被称之为“象牙丝”。

第二步,编制凉席。

虽然此时的象牙丝足够纤细,但是依然质地坚硬,一旦直接用来编制凉席,必定会断裂。

此时,要根据秘方事先调配出特殊的软化药水,将象牙丝浸泡在软化药水中一段时间。

等象牙丝彻底软化后,方可配以其他材料编制成凉席。

最后,当然是配上一些值钱且朴素的装饰,这一张象牙凉席才算完成了。

而且由于象牙长得极不规则,真正能够用到的只有最中心的一小部分。

因此,为了制作这么一张216厘米X139厘米大小的象牙凉席,足足要用掉上百根象牙。

雍正皇帝听闻后,沉思了一会,便下旨以后再也不许制作象牙凉席,将此物列为禁物,宫中的这张象牙凉席也予以收藏起来,不许再使用。

至于这官员的赏赐嘛,也没有了,雍正皇帝不治他得罪已经很不错了。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雍正皇帝要下这么一道命令呢?

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雍正皇帝一生勤俭,不喜欢铺张浪费,认为这象牙凉席过于奢侈。

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雍正皇帝只是节俭,不喜欢铺张浪费罢了。比如他用完膳,那些剩菜也不浪费,全赏给伺候他的宫女和太监,如果还吃不完就拿去喂猫猫狗狗。

但是他并非拒绝奢侈,或者说,作为皇帝,他不能拒绝奢侈,否则就没有国君的样子,皇帝也会因此拉近与百姓的距离,从而失去了威严。

比如,宫中就长期养着几头大象,这大象是继承自明朝,当时皇帝举行大型朝会,会动用6头大象拉车。

而到了清朝,这大象则被白养着,最多也就是供皇帝观赏所用罢了。

还有就是雍正所用的帽架,也就是专门用来放帽子的架子,其用料十分珍贵,个个价值连城。

翡翠、玉石、象牙、紫檀木,什么珍贵用什么,这样的帽架他有好几十个,就算一天换一个,一个月都不会重样。

就连雍正下棋所用的棋盘、棋子都不一般,棋子还好说,据说雍正皇帝有一副用象牙做的棋盘。

要知道,以一张棋盘的大小,想要凭借一根象牙就做出来,是不现实的,也就是说,雍正皇帝的这个象牙棋盘也是使用了多根象牙才打造出来的。

而且其制作工艺必定复杂繁琐,这棋盘的价值虽然比不上象牙凉席,但是也远超宫中的很多珍宝了。

就这么一位对象牙见怪不怪的皇帝,又怎么可能因为这象牙凉席过于奢侈而禁止制作和使用呢?

尤其是他手里那张象牙凉席,已经做出来了,留着自己用不就好了,禁止再做新的不就可以了?完全没必要将其束之高阁。

事实上,只有对历史有足够了解,我们才能理解雍正皇帝真正的忧虑,他是担心建立不久的清朝出现灭亡的危机。

这并非危言耸听,对于雍正这种博学帝王来说,西晋的教训历历在目。

西晋的灭亡,源自一个人,那就是晋惠帝司马衷,也就是问出何不食肉的那位糊涂皇帝。

晋惠帝在位期间,沉迷奢侈享乐,对于朝政不闻不问。

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大臣,上行下效之下,西晋的朝臣普遍好奢华。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石崇了。

这位石崇竟然敢和皇帝斗富,更让人无语的是,晋惠帝对此还乐此不彼,斗输了也不以为意。

因此,朝中大臣纷纷效仿,个个穷奢极欲。

一时间整个西晋的攀比之风盛行,很快便动摇了国家根基,接着便天下大乱,拉开了南北朝长达上百年乱世的序幕。

雍正皇帝这么勤勉,必然知道这段历史。

在他看来,这象牙凉席就是穷奢极欲的化身,毕竟做一个要上百根象牙,当时的象牙全靠进口,非常昂贵。

如果他用了,下面的人必然纷纷效仿,一时之间奢华之风盛行,那大清怕是要步了西晋的后尘。

为了避免这种结果发生,雍正皇帝才下了禁令,禁止制作和使用象牙凉席,并且以身作者,将这象牙凉席束之高阁,永不使用。

也许有人会问了,夏天那么热,古代又没有空调,这皇帝不用象牙凉席,夏天可怎么过呀?

其实不必担心,老祖宗们的智慧,可不是现代人可以想象的,古人降温避暑的方法多了去了。

首先,我们来说几个亲民的降温方式。

第一个便是扇扇子。

即使是扇扇子,古人也可以玩出好多花样。

扇子的历史源远流长,在西方还处在文化荒漠时期,我们的老祖宗就发明了扇子。

这玩意真的是夏日必备,即使到了现代,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它的身影。现代的电扇,也不过是用电力驱动,取代了人手动扇风罢了。

一旦遇到停电,那么还是需要轮到扇子出马。而且电扇的风扇久了,人会不舒服,相比之下扇子的风更加柔和。

当然,想雍正皇帝这样的帝王,自然不用自己扇,自有宫女替他扇扇子,这效果简直比电扇还要好,就是辛苦了那些宫女们。

而且一些地方干脆使用水车带动大片扇叶扇风,取名“七叶扇”,据说效果奇佳,不过这对地理条件要求颇高,而且这玩意造价高昂,也就只有富户才用得起了。

第二个则是冲凉、玩水。

当然这个就不算太普遍了,也是一个现在依然在使用的降温方式,一到夏天,游泳池里变聚满了人。

古代没有游泳池,人们都会跳进江河湖海去游泳、玩水。

离河远的地方,也会选择从井里打水冲凉,效果一样不错。

第三个则是“冷饮”。

你没看错,古代已经有冷饮了,只不过制作方式和现在截然不同。

其最关键的地方,便是冰块。

古代已经有很成熟的制冰方法,往往是挖一个很深的地窖,然后冬天用井水或者河水制冰,放在地窖里储存起来。

到了夏天,将冰块取出来,配合时令水果制作果汁、冷饮,很受欢迎。

元代以后,甚至出现了雪糕的雏形。他们会将冰块和奶制品混合,制成名为“冰酪”的甜品,很受欢迎。

除了以上这些亲民的防暑降温方式,有钱人家,或者达官贵人的消暑方式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首先必须一提的就是“凉屋”了。

这种凉屋选址很讲究,必须是空气流通、经常有风的地段,而且周围必须有水环绕。

有风是必须的,没水问题不大,大不了围着屋子挖一条人工小河。

这种凉屋其实就是借助空气循环和水循环来降温,效果很不错的。

其实这种凉屋就是类似别墅的存在,清朝皇帝常去的承德避暑山庄,就属于凉屋的范畴。

但是这种凉屋的效果强弱,还是要看天气看环境,如果实在太热怎么办呢?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冰块吗?这种时候就要靠他们了。

如果凉屋都无法让这些贵人们觉得凉爽,那么他们会取出冰块,放置在特制器物中,然后再放在屋里四周。

这些冰块的凉气会慢慢散发到屋里,其效果据说不比现代的空调房差。

晚上入睡的时候,他们会在床上铺上特制的玉席,使得床上保持冰凉。这种玉席虽然效果远不如象牙凉席,但是也比普通人家的竹席、草席效果好了许多。

与之相配的,他们还会使用一种玉枕,使得全身上写都能保持凉爽。

有的人更是进一步改进玉枕,将其掏空,然后在里面放上冰块或者热水,做成冷暖枕。

总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古人做不到的。

古人如何度过酷暑?雍正的席子到底有多珍贵,为何下旨不许再制?

如何避暑,古往今来都是人们需要面临的一大难题。

虽说现代人已经充分享受到了科技发展带来的红利,有很多的手段和方法避暑,不再遭受酷暑的煎熬。不过,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消暑的凉屋)

相比而言,古人的避暑方式,反而显得生态而节能。那么,古人们是如何避暑的呢?

一、建造消暑“凉屋”。

和现代人一样,只要一到酷暑季节,古人们都会呼朋唤友地邀约上一大批人,来到“凉屋”消遣。除了能躲避酷热外,还能以文会友,以酒会友,增进彼此间的感情。

这种“凉屋”,不同的时期有着形象而独特的名字。在先秦时期,这种房屋叫做“窟室”,汉朝时期又名“凉房”“清凉殿”等。

这种房屋的选址非常重要,一般依山傍水而建,要求浓荫蔽日,林木森森,景色宜人,周围水流环绕。只要有水的地方,就能微风习习;有树的地方,就能遮挡骄阳。例如宋代的凉屋“翠寒堂”,周围“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寒瀑飞空而下”。

除了环境外,屋内还有很多避暑设施:流水环绕的假山,莲花盛开的池塘,绕屋而栽的大树,终日不间断地从屋顶流下的水帘,挂在屋檐上垂下的竹帘等等。这些设施,不断地为主人带来阵阵凉风的同时,还把炙热的暑气隔绝在外。

当然,帝王将相的“凉屋”,还会摆上各种鲜花,或者是放置香木材料制作而成的珠串。在阵阵凉风中花香扑鼻,沁人心脾。

(寒冰降温)

二、各种神奇的消暑工具。

首选仍然是风扇。,不过古人的风扇不能用电力提供能源,但他们能充分利用水的冲力,或其它机械能带来凉风。当然,最常见的还是手摇式,平民百姓就自己动手,达官贵人则有婢女等下人侍候。

据说西汉时期,一位巧匠就曾做成了一个七轮巨扇,其风力不亚于今天的几个吊扇,“一人运之,满堂寒颤”。

其次是挖深井采集冷气。在屋里合适的地方挖一口深井,让井里的冷气源源不断地飘散在屋内,能保持屋里的宜人温度。如果需要,这样的深井可以多挖几口,冷气就更加充沛。

这样的深井,在冬天也会起到保暖的作用。明代一位官宦之家,就曾在大堂内挖了七口深井,“皆以镂刻之,盘复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再次是利用寒冰降温。不过,这也应该是富贵之家才能享用的。将冰块放在木桶里,置放于屋内各处,或者直接放在床底下,降温效果十分明显。在皇宫内,还有专门负责采购和放置冰块的部门,以保证帝王和王公大臣,以及妃子们享受一个凉爽的夏天。

还有就是颇负盛名的“竹夫人”。它之所以被冠以“夫人”的名字,是因为这种消暑神器是床上用品,又叫做“青奴”。这是一种竹篾编织成的圆柱形中空凉器,长度约为1米。周身网眼密布,利用“弄堂穿风”的原理,能收风窜散,供人取凉,十分巧妙,起到通风散热的作用。

古人对“竹夫人”有着细致入微的刻画。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就曾作诗云:“问道床头惟竹几,夫人应不解卿卿。”

(故宫中收藏的象牙席)

最奢华最精美的消暑神器,要数象牙席了。在我国历史上,只发现过3件这样的稀世珍品。现有一件存于故宫博物院珍宝馆,被列为一级文物。

这件象牙席长2.16米,宽1.4米,制作于雍正年间,由非常薄的象牙片编织而成,整个纹路呈现人字形。

象牙席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由于象牙薄片十分脆弱,制作地点只能选择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完成,否则就会出现断裂。而且象牙在削片之前,要用特制药物做软化处理。

象牙席的整个编织过程漫长而精细,需要耗费大量的象牙材料,因此一张象牙席不仅奢华,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正是因其造价不菲,工艺难度极大,因此一向节俭的雍正帝下令,此后不再制作。

这件珍贵的象牙席本来流落在了民间,它最终能被故宫博物院收藏,还有着一段曲折的故事。

民国年间,山东的一个典当铺老板无意间收购了这件象牙席,后送给了家乡的一位县长,县长又转手将它送给了一位大地主,被地主老婆当做竹席使用。在土改期间,一位贫农无意间分得了这件无价之宝,转手捐给了国家。

至于这件稀世珍宝是如何从宫中流失到民间的,至今无人知晓。

(参考资料:《遵生八笺》《武林旧事》等)

古人如何度过酷暑?雍正的席子到底有多珍贵,为何下旨不许再制?

如今天气转热可以开风扇空调,古代虽然没有这些,但老祖宗们也有自己的消暑降温的办法。比如使用竹夫人、冰块、吃避暑食物,建设专门避暑的建筑,使用凉席等。雍正朝,广东地方还进献了珍贵的象牙席。使用避暑物件

物件扇子与凉席出现的非常早,自古以来都是用来消暑降温的必备品。直到如今,凉席扇子也是很多家庭夏天的标配。而除此之外,江南地方还有一种消暑神器——竹夫人。

这就是竹夫人,又名“青奴”。乍一看像个长长的笼子,用竹子制成,内部中空而上留网孔,采取“弄堂穿风”原理。竹夫人可以用来睡觉的时候抱着,也可以用来搁脚。在《红楼梦》等古代经典以及众多的诗词之中,对于竹夫人都有相关记载。同时,竹夫人造型奇特,在传统的婚俗之中被视作男性的象征,是传承宗嗣的神圣物品。

民间纳凉方式比较单一廉价,而富裕家庭以及贵族皇室就不同了,甚至建设了专门纳凉的建筑场所,使用冰块等。

建设专门的纳凉场所

历代都建设有众多园林,园林多水与花草树木,而且建筑物没有那么密集高大通风良好,相对来说更加适合避暑。清代的避暑山庄、圆明园、颐和园等皆是如此。相传雍正帝胤禛非常怕热,所以常年住在圆明园。

除此以外,大多数的皇家宫殿都建造了“清凉殿”,这种凉殿构造奇特,利用冷水循环的原理将水气、冰气采用机械送入宫殿之中。凉殿多临水而建,谈得上是最早的空调房了。凉殿工程不小而且需要用冰,所以平民百姓甚至寻常贵族都无法享用,所以出现了水亭等其他避暑建筑,比如将冷水储于屋顶的罐中然后倾倒,顺屋檐滴落形成水帘。到了明代,还有一种特别的别墅——一个院子里开凿很多口水井,井口周边镂空而上面盖住,夏天坐卧井上也非常凉快。

说到避暑建筑,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避暑山庄、圆明园等。紫禁城高大雄伟,在夏季炎热的北方非常让人烦闷,所以清代皇帝很喜欢前往园林居住,最出名的就是雍正帝胤禛。胤禛是出了名的怕热,凉殿、竹席、扇子、冰之类消暑的物品已经是小意思了,雍正还有一件十分珍贵的物件——象牙席。不过象牙席虽然是消暑极品,却被雍正帝给下令禁止制作了。

雍正帝的象牙席

象牙席,顾名思义是用象牙制成,浸软、剖丝等制作工艺非常繁琐复杂,而且象牙质地硬脆很容易损坏,编制象牙席使用原料十不取一。清代的雍正皇帝是个出名的工作狂,终年继位做了十三年的皇帝,平均每天只休息四个小时,每年除了生辰给自己放一天假连除夕都在批阅奏折。最终,将康熙朝的烂摊子收拾了干净,给儿子乾隆帝留下了殷实的江山。

同时,雍正帝胤禛也是个不喜奢侈的皇帝,象牙席费工费时而且花费巨大,要知道清朝造办处记载中,整个清朝皇宫有记录的象牙席也只有五张而已。所以雍正帝虽然很喜欢象牙席,但却下令从此以后不得再进献也不可以再制作了。传世到今天的象牙席仅三张,而这种古老的工艺也早已失传。

古人如何度过酷暑?雍正的席子到底有多珍贵,为何下旨不许再制?

古人度过酷暑一般为:富人可以吃冰镇饮料,穷人一般则是心静自然凉(开玩笑的)。

凉席是古人度过酷暑的一个好工具,我国很早就有席子,古人把席子铺在地上进餐、讨论,被称为“席地而坐”,在没有发明凳子、床等家具之前,人们的坐、睡都是在席子上进行的。

席子一般用菀草、蒲草、竹子、芦苇制作,其中竹子做的席子是夏天度过酷暑的好工具,很多人都喜欢凉席,辛弃疾的《水龙吟.过剑南双溪楼》中:“云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描写的就他途中所见的,甚至连皇帝都喜欢,隋炀帝杨广的《夏日临江》诗中有:“夏簟荫脩竹,高崖坐长枫。”

皇帝用的凉席比较高级,一般使用玉石、象牙,北京故宫博物馆就藏一种非常高档的象牙凉席,是清雍正帝的,是广州地方官进献朝廷的贡品,具体制作方法已经失传。这种凉席是工匠象牙劈成厚薄宽窄均匀的片状,由于象牙削成片时容易断,所以事先会用特制的药水浸泡,使其软化,之后再编织成凉席,为了视觉好看和躺着舒服,将其打磨的光滑洁亮。

由于工艺难度极大、造价昂贵,雍正帝下旨不准再制,以示躬行节俭,这种象牙凉席现存三件。

如有错误,望斧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