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是如何度过最后一天的?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次朝会在紫禁城举行,大臣们一改往日的三拜九叩,只是象征性地三鞠躬,因为从这一天开始,溥仪退位,清朝正式落幕。

隆裕太后和小溥仪(剧照)

当天早上,虽然大臣们依旧像往日一样,穿着清廷朝服,很早的就来到乾清宫旁等候,但每个人都心事重重,思索着接下来的前途命运。

空气异常的宁静,众人似乎都不知道该说什么,或者说也没什么好说的,因为接下里的退位仪式就是走个过场,根本不会有什么变数。

袁世凯的亲信胡惟德等人眼神中带着喜色,其他臣子要么面带悲色,要么神情木然,一时之间空气似乎都凝结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小太监的声音,打破了这尴尬压抑的气氛:

“太后已到,请各位大臣上殿内!”

众臣子当然认得这是隆裕太后身边的小太监,于是连忙整理衣冠,依次朝养心殿走去,虽然清朝必然灭亡,但最后的这个过场还是得走的。

清朝大臣上朝

可当众臣子到达养心殿门口时,却发现隆裕太后并没有在殿中,只有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在那等待,而大内侍卫则一如往常地守卫着那里。

“难道有什么变化?”此时,众臣子皆是一愣,就在众臣子迟疑之时,小太监的声音再次传入众人耳中:

“太后驾到!”

众臣子转身后,才看到姗姗来迟的隆裕太后,此时隆裕太后手里正牵着6岁的小溥仪,缓慢地走了过来,隆裕太后表情严肃,但小溥仪似乎根本不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

小溥仪

当隆裕太后经过众臣子时,眼神向旁边看了看后,似乎有点惊讶,因为她没有看见袁世凯,不过她并没有说什么,而是直接入殿,带着小溥仪坐好后,众臣子才依次入殿。

由于这是清朝的最后一次朝会,并且接下来要办一件很大的事,所以隆裕太后一改往日垂帘听政的形式,而是从幕后走到台前,亲自主持这次朝会。

众臣子进入殿中之后,由胡惟德领头,向隆裕太后和小溥仪弯腰鞠了三躬,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因为朝会必须三拜九叩,可现在情况变了,众臣子自然也不必遵守以前的规矩。

袁世凯

而隆裕太后也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所以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异样,反倒继续向群臣望了过去,胡惟德自然知道隆裕太后在找谁,连忙上前一步说道:

“奏请太后,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因病未能起身,特委托臣前来向太后与皇上请安。”

隆裕太后听了后,自然知道袁世凯心里的小九九,但又无可奈何,只能假意点头附和道:

“袁世凯为国尽忠尽职,费心费力,真是难得的忠臣。清朝皇室之所以还能继续存在,离不开袁世凯的力保,想想他的压力也不小。今日我就按照最初的议和条件,颁布退位诏书,其他事情都交给袁世凯处理吧!”

隆裕太后知道,纵使有千般的不情愿,但大清早已风雨飘摇,她和小皇帝也没了实权,当下除了退位,没有任何选择,不过提到“退位”两个字时,她的眼圈不自主地红了起来。

在场的臣子中,有一些清朝老臣,他们听了隆裕太后的话后,同样面带忧伤之色,整个大殿都弥漫着压抑的气氛。

胡惟德

虽然胡惟德对清朝没有一丝感情,但面对这么多人,自己也不好逼得太紧,也就没说什么。还好,小太监看出了胡惟德的不耐烦,连忙把早就准备好的退位诏书,呈给了隆裕太后。

隆裕太后接过退位诏书后,眼泪再也止不住了,此时哪还顾得什么太后的威严,开始嚎啕大哭起来,同时嘴里不断地哭喊着:

“我对不起祖宗啊……”

在场的清朝老臣,见此情景,也是老泪纵横,甚至连胡惟德都为了配合现场气氛,假意地干嚎了几声,一时之间大殿之上哭声不断,反倒是小溥仪呆头呆脑的,并不知道大家为什么会这么伤心。

但胡惟德知道,袁世凯今天派他来的任务,就是要尽快拿到退位诏书,所以干嚎几声之后,胡惟德就故作哽咽地安慰起隆裕太后:

“太后,当今天下已定,希望您能看开一些,保重贵体啊!世人皆知太后心怀万民,挂系皇室,今日作出此等恩德,定然为百姓所称颂。如今对皇室优待已经许诺,还请太后宽心。”

胡惟德说得很明确,已经给你们皇室优待承诺了,就别哭哭啼啼的,抓紧把正事办了,我好回去交差。隆裕太后当然听明白了胡惟德的话,不过她哭得更伤心了。

隆裕太后与扮演者

这是赤裸裸的威胁啊!想到这里,隆裕太后不禁用手死死地攥住了退位诏书。眼见隆裕太后的眼泪不断地落在退位诏书上,胡惟德急了,要是把退位诏书弄坏了,自己可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可如果直接强夺退位诏书,似乎又没那个胆量,不说清朝皇室在众多割据势力和各国列强中还有点影响力,单把眼前大殿上的清朝老臣和大内侍卫逼急了,也能把他活撕了。

这也是为什么袁世凯称病不来的原因,此时胡惟德一边腹诽袁世凯,一边考虑该怎么办,突然他看到了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和内务府大臣世续,立马计上心来,只要让他俩出面不就可以了吗?

徐世昌

可奈何那俩老狐狸坚决不上钩,任由胡惟德在那抛媚眼,就是假装看不到,甚至直接扭头看向别的地方。

这可把胡惟德气了个够呛,思来想去只能把“革命党”搬出来,吓吓隆裕太后和这些清朝老臣,他从身上掏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电报对隆裕太后说:

“太后,请先不要悲伤了,臣这里有一份来自革命党的紧急电报,请太后阅示。”

隆裕太后一听到“革命党”三个字,瞬间止住了哭声,连忙问革命党说了什么,她最担心的就是革命党变卦,杀了她们母子等一众清朝皇室。

胡惟德见“革命党”好使,于是趁热打铁吓唬隆裕太后,说如果清廷在十二点前不颁布退位诏书,那之前答应清朝皇室的所有优待条件直接作废。

退位诏书

隆裕太后一听,连忙边对胡惟德说退位,边把退位诏书交给徐世昌用玉玺盖上了大印,然后把退位诏书交给了胡惟德,随后胡惟德大声朗读了一遍退位诏书后,就满意的将退位诏书收好。

然后,胡惟德带着一众大臣,朝隆裕太后和小溥仪三鞠躬后,走出了养心殿,胡惟德知道,从此刻开始,清朝彻底成为了历史,他作为袁世凯的亲信,也将开启自己人生的新篇章。

隆裕太后在大殿之上,眼睁睁地看着这些臣子离去,心中不免悲痛欲绝。可刚刚6岁的小溥仪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反倒开始在大殿之中嬉闹起来。

隆裕太后剧照

看着眼前空空荡荡的大殿,和少不更事的小溥仪,隆裕太后只能无奈地上前,将小溥仪抱在怀中,缓缓地走出了养心殿。

或许是太过伤心,隆裕太后刚走了几步,就踉跄地摔倒了,太监见此连忙上前搀扶,并将其送回寝宫。这一天,隆裕太后几乎滴水未进,反倒是小溥仪该吃吃该喝喝,玩得不亦乐乎。

一年后的1913年2月22日,郁郁寡欢的隆裕太后就病死了,而溥仪接下来的童年生活一直在紫禁城中度过,直到1924年被冯玉祥驱逐出紫禁城。

紫禁城一角

1912年2月12日,随着退位诏书的颁布,正式宣告着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时代结束了,对于清朝皇室来讲这是最悲伤的一天,可对于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来讲,绝对是值得庆贺的一天。

大清朝是如何度过最后一天的?

大清王朝的最后一天就是1912年2月12日,也是宣统三年旧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在那一天腐朽的大清王朝终于结束了。对于革命者来说,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对于清王朝来说,是历史的落幕,是辉煌走到了尘埃。

这一天也是无数平凡日子里的一天,也是最值得纪念的一天。自古以来,每次的改朝换代那天都是血流成河,但是大清王朝末日的这天除了皇宫内嘤嘤的哭声,其他的都是那么的平和。

这一天,袁世凯没有上朝。大臣们都穿戴整齐的在乾清宫外守候上朝。他们有的人欣喜,有的人愤怒,但他们都保持一致的沉默。当听到太监传唤:“太后到了,请诸位大臣上朝”,大臣们一个个进入。当隆裕皇太后带着六岁的皇帝,进入大殿后,没有了的是那三拜九叩。太后想到数百年的大清王朝就要断送于自己之手,不禁大哭起来,守旧的大臣们也更着开始哭泣。当大臣胡惟德威胁太后说:“十二点之前必须退位,不然优待皇室的待遇将会取消”时,太后停止了哭泣,在退位诏书上盖了章。从此,大清帝国完成了退位。

同天,《优待皇室条件》也被公布。同时部分皇亲国戚怕牵连自己,将自己全家迁移到了外国在天津的租界。而有些皇亲国戚看着皇帝退位完了后,回家干自己的事去了,貌似大清的退位和自己无关。但在我看来,他们只是对大清无力回天的无奈,内心虽然波澜,但也只能这样了。

这样平和的权利交替,说美好确实美好。没有战争的朝代交替,为中国剩下了劳力,财力;但同时没有战争的交替,后世政府缺少了一种血性。大清王朝走完了它的一生,也结束了数千年的封建王朝,是那么美好,又略有遗憾。

大清朝是如何度过最后一天的?

1912年2月12日,这一天对古老的中国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就在当天,隆裕太后带着年仅六岁的宣统帝溥仪,连发三道诏书,宣布清帝退位,清朝落下帷幕。

这天的紫禁城,如同往常一样,大臣们早早地就来到乾清宫旁等候上朝,但似乎又与平日里不一样,每个人的脸上,都显得心事重重。

对于今天即将发生的事情,大多数人已经是心知肚明,溥仪退位的消息早已不胫而走,而今天之所以大臣们来到乾清宫,主要是为了等待退位诏书的正式颁布。

虽然明知道是一个过场,但很多人还是心神不宁,为自己的前途,也为目前的现状,期盼中带着一点不安,焦虑中带着一丝兴奋,总之,大臣们大多情绪复杂。

在一番等待之后,裕隆太后身边的小太监用尖细的声音传出旨意,请门外等候的大臣们上殿。

该来的总会来,大臣们相视一眼,纷纷低头,快步走进养心殿,待到站定之后,裕隆太后方才姗姗来迟。

与裕隆太后一同前来的,是刚满六岁的宣统帝溥仪,此时的他,并不知道今天要发生什么,因此,如同往日一样,左看看右看看,并时不时的打量着表情肃穆的大臣们,可能心里也在奇怪,为何今天的大臣看起来这么奇怪。

而裕隆太后,此刻也没有什么表情,径直带着小溥仪走到了龙椅之前。

但和往常不同的是,裕隆太后没有再垂帘听政,而是和溥仪一同坐下,对此,王公大臣自然是清楚为什么,毕竟这是最后一次早朝了,往日的礼节和规矩,此时也不需要那么讲究了。

隆裕太后坐定之后,大臣们开始行礼,不过并没有向以往一样进行三拜九叩,而是象征性地鞠了三个躬,仿佛在进行告别。

对于大臣们的如此行礼,裕隆太后同样没说什么,此时的她,还有什么可说的呢?退位诏书早已经拟好,而退位的条件也已经和袁世凯协商完毕,今天之所以上朝,只不过是把这个事情在臣子面前走一个形式而已,臣子们行什么礼,都已经不重要了。

在扫视了一眼站立的群臣后,裕隆太后发现今天的主角袁世凯没来,不由得眉头一皱,心道这袁世凯又在耍什么花样?如此重要的日子却不出现。随即一想,心中顿时明白,袁世凯之所以没来,估计是怕今天在大殿上,闹得不好看,所以,就派了心腹胡惟德前来。

这未来的袁大总统,真是好一番算计。

此时殿下站着的胡惟德仿佛也看出了裕隆太后的心思,赶忙上前一步奏道:

“奏太后,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因病未能起身,特委托臣前来向太后与皇上请安。”

明知道袁世凯这不过是托词,但裕隆太后也是无可奈何,不来就不来吧,顿了顿,便说道:

“袁世凯为国尽职尽责,我大清全仰仗他的力保才能延续到现在,今日我就按照最初的议和条件,颁布退位诏书,其他事情都交给袁世凯处理吧!”

虽然明知道退位已经无法改变,但如此正式的从嘴里说出来,还是让裕隆太后不由得眼圈一红,毕竟从内心来讲,她自然是不愿意颁布退位诏书的,更不愿意成为大清的罪人,但此时她与小皇帝溥仪,完全没有任何权利,不退位又能如何呢?

大清,真的要完了!

此言一出,殿下站立的一些老臣,也是百感交集,有几个甚至已经暗暗的老泪纵横,忧伤的情绪弥漫在整个大殿之上,一时间气氛极为压抑。

而正在裕隆太后以及一众老臣在忧伤的时候,站在一旁的胡惟德心里却有些着急,这是要闹哪一出啊?现在可不是追忆往昔岁月的时候,袁大总统还等着看退位诏书呢,得想个办法,让裕隆太后麻溜在诏书上盖章。

作为袁世凯的亲信,胡惟德有责任不能让今天出什么乱子,于是他朝一旁的小太监瞪了一眼,小太监马上明白胡惟德的意思,连忙将退位诏书呈到了裕隆太后的案前。

本身就心神激荡,再看到退位诏书在面前,裕隆太后再也控制不住心中压抑的情绪,顿时嚎啕大哭起来,此时此刻哪里还有往日身为太后的神气和庄重,一边哭一边断断续续的喊道:

”我愧对列祖列宗啊!“

而殿下的一些老臣,看到裕隆太后如此,也是按耐不住,各自暗自垂泪,更有甚者,”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不住地叩头。

一时间,大殿上乱作一团,哭得哭,叫得叫,场面有些失控,而胡惟德看到这种情况,不由得更加烦躁,同时心中对袁世凯进行了无数遍亲切的问候。

他就是知道这种情况麻烦,才让我来顶缸,现在倒好,哭成一团了,头疼啊!

但再头疼,也得想办法处理,不然任由这么哭下去,什么时候算完?要是再出点乱子,拿不到退位诏书,这回去没法给袁大总统交代啊。

没办法,胡惟德只得硬着头皮上前一步道:

”太后,当今天下已定,希望您能看开一些,保重贵体啊!世人皆知太后心怀万民,挂系皇室,今日作出此等恩德,定然为百姓所称颂。如今对皇室优待已经许诺,还请太后宽心。”

胡惟德的话,裕隆太后怎会不明白?虽说大清已经回天乏术,但真正面临这个事情时,却又是另一番滋味,更何况,祖宗几百年的基业,算是断送在自己手中了,一想到此,裕隆太后不由得哭的更大声了,连带着旁边的小溥仪,也不明就里的跟着哭起来。

如此一来,胡惟德就更显得烦躁,这要是上去直接把诏书夺过来,怕是有些不合适,但眼看裕隆太后哭得厉害,同时眼泪不住地留在诏书上,这要是弄花了,就更没法交差了,无奈之下,胡惟德心一横,再次上前道:

“太后,请先不要悲伤了,臣这里有一份来自革命党的紧急电报,请太后阅示。”

事到如今,也只能拿“革命党”来镇场面了,果然,裕隆太后一听革命党三个字,赶忙止住了哭声,擦干眼泪看向胡惟德,这革命党可是关系到她母子二人的身家性命,此时急报莫不是有什么变化?

眼看到裕隆太后的反应,胡惟德十分满意,心道还是革命党的名号好使,咳嗽一声,缓缓说道:

“革命党要求在今日十二点前,把退位诏书盖章签订完毕,不然之前所谈的优待条件,就会全部作废。”

裕隆太后一听,连忙拿起章在诏书上盖上,同时交给身旁的小太监,而胡惟德在审视一切无误之后,才算满意地松了一口气,心道总算大功告成。

之后,在胡惟德的带领下,众大臣再次向裕隆太后深深的鞠了三个躬,逐一的退出大殿,随着大门被缓缓关上,裕隆太后仿佛也用尽了全身气力,瘫坐在龙椅之上。

许久,裕隆太后勉强起身,跌跌撞撞的朝门外走去,但在失魂落魄之下,不小心跌倒在地,坐在地上,裕隆太后望着光线逐渐变暗的大殿,泪水再次无声滴落在地板之上。

大清,真的亡了!

而与此同时,北京城的街头上,一个名叫索五的旗人,正在大栅栏跟哥们打牌,忽然间,听到报童清脆的声音在吆喝:

“号外!号外!宣统帝退位了!宣统帝退位了!”

闻听之下,索五摸着牌的双手一怔,继而抑制不住的颤抖起来,半晌,把手中的牌一推,嘴里嘀咕着“真的完了?”然后起身,拱手,向远处走去。

一路上,索五看到不少相熟的旗人,只不过,再也没有打招呼的心情,此时,西下的太阳,将索五的背影越拖越长,越拉越淡。

1918年2月12日,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自秦始皇嬴政创立皇帝制度来的最后以为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正式颁布退位诏书,宣告清朝灭亡,宣统的退位,对清朝是一种结束,但对于古老的中国而言,则是一个新的开始,自此,新的纪元就要展开。

大清朝是如何度过最后一天的?

那是1912年的2月12日,那个早晨异常的寒冷,六岁的小皇帝溥仪照例跟着隆裕太后上朝,登基已经有三年了,可是溥仪感觉今天很特别,往日下跪磕头的大臣们今天只是行了三鞠躬,乾清宫前的人也比从前多,乌泱泱的。

这时候站在前面的外务大臣胡惟德跟隆裕太后说了一番话,然后递上一份“退位诏书”,隆裕太后看着眼前的一切忍不住放声大哭,很多大臣也跟着流眼泪。受袁世凯之托的外务大臣着急了,大声催促“如果中午之前不退位,那些说好的优待就没了”,隆裕太后无可奈何地在退位诏书上盖上了大印。

就这样,统治中国276年的清朝宣告结束。

这个结束了中国几千年封建史的历史时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隆重,仪式就这么简单地结束了,隆裕太后呆呆地看着大臣们纷纷离场,小皇帝还和往常一样在大殿上嬉闹玩耍,全然不知这里发生的一切。

大清朝是如何度过最后一天的?

隆裕太后,作为慈禧太后的侄女,显然没有慈禧太后的手段和野心。她只想着能够保住清朝皇室们荣华富贵的一生就可以了。

摄政王载沣,年轻的后起之秀。虽然有心救国,但是无力回天。个人能力太弱,完全不是袁世凯的对手,所以也只能望洋兴叹。

辛亥革命爆发以后,29岁的摄政王载沣和隆裕太后商量了一下,决定将所有大权都交给袁世凯,并且请袁世凯出山。

袁世凯出山以后,清朝的军队立刻反败为胜。革命是否能够成功,此时已经陷入了扑朔迷离的状态之中。可以说,袁世凯的任何一个念头,都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

这个时候南北和议的声音传来了,袁世凯这边传达的消息是,只要清帝退位,那么和谈就算达成了,到时候清朝皇族,是可以获得优厚待遇的。

在这种情况下,隆裕太后只好接受了袁世凯提出的条件,宣布在1912年2月12日这一天,清帝溥仪退位。

一、袁世凯不愿露面,胡惟德全权负责退位当天的事情。

袁世凯是个人精啊,他手里有军队,一面他要拿着清朝皇室来遏制革命党,一面他又要拿着革命党来威胁清朝皇室,最终他本人可以获得所有好处。

理想那是相当丰满,可是现实导致清朝皇室和革命党都恨透了袁世凯。因此一场刺杀案就这么展开了。

这场刺杀规模还不小,时间发生在1912年1月16日。

  1. 第一组人马,由张先培带着5个人埋伏在茶楼内,等到袁世凯的车马路过的时候,张先培掷弹恰好炸翻了袁世凯的马车。袁世凯受了点伤,吓得躲在了车底。
  2. 第二组人马,由黄之萌带着另外一帮人,在另外一个酒楼中,再次扔出一枚炸弹,炸翻了袁世凯的几名警卫。
  3. 第三组人马,由杨禹昌在东安门大路上,再次对袁世凯的车马发起攻击。可惜最终没能击杀袁世凯。

结果是袁世凯的警卫队长当场毙命,此外还有10多人受伤。三名凶手拒不承认主使者,最终慷慨被杀。

不管是宗室出手,还是革命党出手,对袁世凯来说打击是真的不小。因此袁世凯借口受伤,没有出席清帝退位的仪式。

那么总要派个代表才行,因此袁世凯的心腹外务部大臣胡惟德成为了清帝退位的主要负责人。胡惟德以清朝大臣的身份,最后一次向隆裕太后和小皇帝溥仪请安,紧接着他便将退位诏书,命人捧到了隆裕太后跟前。

二、胡惟德给隆裕太后摆了一出好戏。

时间可真快啊,一眨眼两百多年的大清王朝就走到了尽头。隆裕太后万万没想到,当年老佛爷交给自己的大好河山,最后会葬送在自己手里。

越想越激动,越激动就越伤心,隆裕太后这个时候居然嚎哭了起来。哭倒是没关系,可是她手里攥着退位诏书在哭。

这诏书也不是油布做的,万一隆裕太后激动起来,把这玩意儿给撕了,事情可就没法收拾了。为此胡惟德再次出场了,他知道什么东西能够让隆裕太后止住伤心。

这帮人当然都是老江湖,隆裕太后娇生惯养,完全不是他们的对手。胡惟德见情绪酝酿得差不多了,于是就拿出了革命党发来的电报。

这份电报有很大的分量,为啥?因为电报里说,如果在15日下午12点之前,清帝还没有退位的话,那么就收回此前的所有优待条件。

这下子可把隆裕太后给镇住了,没别的,隆裕太后所要求的就是清朝皇室的优待政策。如果这件事给办砸了,那她不光对不起列祖列宗,还对不起清朝的后世子孙。

因此隆裕太后赶忙把退位诏书,给徐世昌盖上了大印,坐实了这件事。她生怕错过了时间,使得革命党反悔给出的优待条件。

胡惟德这边却偷摸着嘿嘿一笑,其实这一切他早就料到了。安排这么一出,也只是为了尽快促成这件事情罢了。最终,清帝退位时间为1912年2月12日。

三、清帝退位,究竟给了什么优待条件?

仔细去看,那条件老多了。基本上就是说清朝皇帝赞成共和政体,但是清朝皇帝的尊号不能废除,共和国永远都需以君王的礼仪对待清朝皇帝。

此外共和国每年都要拨付400万元作为清朝皇室的日常开销所用。清朝皇族可以留用昔日的太监和宫女,但是不能再招新的。

皇室的宗庙、陵寝需要得到共和国的保护,并且永远都享受祭祀。各种费用,需要共和国特别支出承担。清朝皇帝的私产,必须要得到共和国的保护。

此外,清朝皇族,永远免除当兵纳税的义务。如果日子过不下去了,共和国得搭把手,帮忙安排个工作,解决生计问题。

这待遇真的是没谁了,就算改变了政体,这帮人在这种待遇的保护下,依旧还是人上人。难怪隆裕太后对优待政策如此看重了。

四、隆裕太后摔了一跤。

处理完所有事务以后,胡惟德手持诏书,代替袁世凯,带领着百官,最后一次向隆裕太后和溥仪鞠躬,此后他们全部退出了殿外,以此代表他们不再是清朝的大臣了。

隆裕太后抱着溥仪,在龙椅上愣了很长时间。等到所有人都走了以后,大殿里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6岁的溥仪,压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忙着跳下了龙椅,打算跑到外面玩耍。

隆裕太后这个时候才回过神来,一把抱住了小皇帝,可是由于伤心过度,再加上没注意,所以隆裕太后抱着溥仪一同摔倒在了地上。

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清帝退位诏书》

周围的太监们,赶忙跑上来扶住了隆裕太后,这才把他们俩安然送回了各自的寝宫。这一摔,也就象征着清王朝终于趴下了。

总结:旧时代的结束,新时代的到来。

封建王朝,在这一刻终于彻底从华夏大地上消失了。清帝退位的意义非同凡响,这是一次较为温柔的改朝换代,因为取代清朝的,并不是另外一个封建王朝。

所以说清帝退位这一天,是旧时代结束的一天,同样也是新时代到来的一天。封建王朝终于在这一天彻底趴下了。

隆裕太后郁郁寡欢,第二年便英年早逝了。而溥仪继续在紫禁城住到了1924年,长达13年的优待政策,对他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

大清朝是如何度过最后一天的?

脑子里很乱很复杂,一天没吃饭,呆呆地坐了一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