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吗?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只要有一点医学常识的成人,100%的都知道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是,为什么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估计知道的人,也许10%都不到了。

所以,这个问题仍然值得和大家伙儿捯饬捯饬,以便大家能从根本上了解血糖控制的生命意义。

下面,我就从血糖来自何方?去向何处!血糖是如何调控的?如果血糖失控,身体将会怎样?这4个方面来和大家交流、讨论,仅供参考。

我们身体的血糖来自何方?

所谓的血糖,是指我们身体血液中的葡萄糖,它的来源主要有3个途径:

主要来源是食物:我们一日三餐中的糖,是血糖的主要来源;但是,食物中的糖主要是淀粉,必须经过酶作用,将淀粉变成葡萄糖,才能被我们身体吸收。

其次来源是糖原:其中主要是肝脏将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这也是我们空腹时的血糖,即空腹血糖。

最后来源是异生糖:即由不是糖的物质,如甘油、乳酸以及生糖氨基酸,通过糖异生作用生成的葡萄糖,当我们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下的时候,我们血液中的糖主要就是靠这些异生糖源。

所以,我们身体的血糖来自3个途径:食物、糖原、异生糖。

我们身体的血糖去向何处?

总结、归纳起来,我们身体的血糖有以下4条出路:

1.变成能量,供身体需要:这是血糖主要的出路,也是血糖生理价值,即在各组织中,通过氧化分解,变成能量,供身体使用。

2.变成糖原,稳定血糖:这是把身体多余血糖储存起来的方式。主要在肝脏、肌肉等组织细胞内,将葡萄糖又变成糖原,既储存了葡萄糖,又维持了血糖的稳定;

3.变成非糖,维持生命:我们身体需要很多活性物质来参与生命活动,如核糖、氨基糖、糖醛酸等等,甚至脂肪、非必需氨基酸等等,都离不开葡萄糖的参与。

4.尿中排出,异常尿糖:最后一条出路,即尿糖,但是,这可不是一条“生路”,而是一条“死路”。

因为,当血糖浓度过高,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的能力,就不得不由尿液排出,这就是所谓的糖尿。

糖从尿中走,可不是一件好事,身体肯定是出问题了,常见的就有糖尿病、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甚至嗜铬细胞瘤。

综上所述,血糖有4条出路,其中前3条路都是“生路”;而最后1条路,即糖尿是“死路”。

调控我们身体血糖的3大机关

那么,我们再来聊一聊,掌控我们身体血糖的3大机关。

健康人体内的血糖,它的来路与出路是受到精确调控的,这样才会有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而在我们身体内,调控血糖的3大机关就是:神经系统、激素及组织器官,它们协同作用,共同调节血糖稳定。

1.神经系统的间接调控:主要通过调节相关激素的分泌,来达到间接稳定血糖的作用。

2.体内激素的直接调控:主要通过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及甲状腺激素等等,它们之间的相互协同、相互拮抗,来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

3.组织器官的自我调控:最重要的就是肝脏了。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肝细胞就把高浓度的葡萄糖转运到肝细胞里,合成肝糖原保存起来;当血糖浓度偏低时,肝细胞又把糖原变成葡萄糖释放到血液里。

所以,在糖尿病诊断标准中,使用的葡萄糖负荷试验2小时,也称葡萄糖耐量试验,就是了解我们身体的肝细胞,对血糖浓度的调节能力。

所以,调控我们身体血糖的3大机关是:神经系统、体内激素和组织器官。

如果血糖失控,我们身体将会怎样?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了血糖的来源与去向,以及调控血糖的3大机关。那么,接下来,也是本文的核心与关键:如果血糖失控,我们身体将会怎样?

1.如果血糖升高,我们身体将会怎样?

如果我们身体的血糖升高,那么,就可能会使尿糖增多,而尿糖增多的直接后果,就是可以导致渗透性利尿,即多尿

其次,如果多尿,就会导致大量水分丢失,血液的渗透压也会相应升高,即形成高血渗;而高血渗又可刺激下丘脑的口渴中枢,造成口渴,即多饮

最后,如果血糖升高,且胰岛素又相对或绝对的缺乏,那么,体内的葡萄糖就不能被利用,这样身体不得不去过度消耗自己储存的蛋白质和脂肪来补充,身体为了平衡,又不得不多吃;但即使吃得不少,体重还是减少

以上就是著名的“三多一少”的糖尿病症状。

而一旦得了糖尿病,那可不是开玩笑的,病程一久,会引发多系统的损害,如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会发生慢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直至死亡。

2.如果血糖过低,我们身体又将如何?

以上我们谈到,如果血糖升高,带来的病理性后果就是糖尿病;那么,如果血糖过低,我们身体又将如何?

如果发生的是新生儿低血糖:那么,会有苍白、气促、发呆、容易哭闹、间歇性抽动、喂养困难等症状。

如果发生的是儿童低血糖:会出现心悸、出汗、震颤、乏力、心悸等症状,甚至可表现为癫痫大发作。

如果发生的是孕妇低血糖:会出现头晕、心悸、乏力、手抖和出汗等症状。

如果发生的老年人低血糖:会出现大汗、心悸、恶心、苍白等症状,以及性格改变、失眠、多梦现象,甚至可能诱发心肌梗死、脑梗塞。

总结:人体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否则,一旦血糖失去控制,我们的身体将不堪设想。

你同意我的观点吗?

每天更新健康热点,医疗痛点;如果我说的,正是你所想的,那么,请点赞、转发、关注朱萧俊说健康!

特别提醒:评论区中的推荐用药,均需谨慎试用,切勿打款购买!

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由于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情况,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对于有糖尿病问题的朋友,和没有糖尿病的问题的朋友,血糖控制的“正常范围”要求是不一样的,而对于老年的糖尿病患者,根据身体的不同情况,血糖的控制要求也是与年轻糖尿病患者不同的,但总的原则不会变,就是在保证健康获益的前提下,尽量的控制血糖水平达标,这个“正常范围”,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具体来分析和制定。

对于没有糖尿病问题的朋友,空腹血糖的正常范围是3.9~6.1mmol/L(以下单位同),餐后两小时血糖或随机血糖不应该超过7.8,当然如果血糖代谢没有出现异常,这个血糖水平是不需要刻意控制的,它就应该在这个正常范围内,但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保持好体重,加强运动等,有助于减轻身体的血糖代谢负担,保持好身体的血糖水平,减少血糖代谢异常的发生。

在出现糖尿病问题之前,很多朋友都会出现空腹血糖受损(指空腹血糖超过6.1而未大于7.0)或糖耐量异常(指餐后血糖或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超过7.8但未超过11.0)的情况,对于这种存在糖尿病前期情况,还未发展为糖尿病问题的朋友,这是身体给我们的一个警示,说明我们的血糖代谢已经开始出现异常,但还未发展为真正的糖尿病,如果能在这个阶段,就加强生活控制,把血糖水平控制下去,早干预早预防,是减少新发糖尿病的重要方面。在此阶段,建议加强生活上的饮食摄入和运动锻炼方面的控制,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好体重,控制好血糖水平,此时的血糖控制目标当然还是恢复到我们前面谈到的没有糖尿病问题的正常范围最好。

糖尿病的出现,跟生活上的长期不良习惯密切相关,但也与年龄增长,身体的老化,家族遗传,血糖代谢能力的改变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有的时候,糖尿病问题,不是你不想得就能不得的,对于已有糖尿病问题的朋友,血糖的控制目标也要分情况。

对于中青年的,新发二型糖尿病问题的朋友,通过合理的生活调理和药物控制,能够把空腹血糖控制到6.1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到7.8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控制到6.5%以下,是更好的,如果在控制好血糖的同时,能够控制好血脂血压水平,就能够更大限度的让身体健康获益。

而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如果病程小于10年,胰岛功能尚存,其血糖控制水平同样应该尽量严格,建议至少应该把空腹血糖控制到4.4~7.0,而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到10.0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控制到7%以下,这样的血糖水平也是能够保证最大健康获益的血糖水平,应该注意保持和控制。

对于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欠佳,有低血糖风险,应用胰岛素促泌剂或注射胰岛素为主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适当放宽血糖控制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报空腹血糖控制到7.5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到11.1以下的水平,糖化血红蛋白一般会在7~8%之间的水平,这样的情况,也可以算是这种情况下的“正常范围”了。

而对于一些更为严重的情况,如有反复发生感染,多次发生过严重低血糖,急性心血管疾病发作,急性病人住院治疗期间的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这可以进一步放宽血糖的控制水平,一般说来空腹血糖8.5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到13.9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到8.5%以下,这种情况,在控制血糖有难度的情况下,适当放宽“正常范围”的标准,也要尽量的控制好血糖水平,只有控制好血糖水平,才能够更好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更有助于患者的健康获益。

总之,所谓的血糖的“正常范围”,不同的情况,有着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数值,但总的原来还是让血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尽量的控制好血糖水平,让身体健康获得更大的益处,全面保证身体健康。

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吗?

我们把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称为血糖。葡萄糖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能量的主要来源,为各种组织、脏器的正常运作提供动力。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血糖过低或过高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关于血糖“正常范围”的定义,却不是统一的,因人而异。下面,王药师将为大家介绍低血糖和高血糖的危害,以及血糖的正常范围。

低血糖的危害

不同人群,低血糖的诊断标准也是不同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非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诊断标准为血糖<2.8 mmol/L, 对于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 只要血糖≤3.9 mmol/L就属于低血糖范畴。

低血糖的症状主要有饥饿、出汗、心慌、颤抖、心悸、面色苍白、四肢颤抖、恶心、呕吐、烦躁等,严重者还可出现精神不集中、头晕眼花、意识模糊、认知障碍、语言表达困难甚至是抽搐、昏迷等。

长期低血糖,不仅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大脑功能失调,神经细胞损伤和死亡,中枢神经受损,还会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心律失常、心梗、脑卒中等)的发生,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高血糖的危害

当血糖高于正常范围即为高血糖,与高血压、高血脂合称“三高”。当空腹血糖值在6.1mmol/L以上,餐后两小时血值在7.8mmol/L以上,就可诊断为高血糖。

高血糖的症状有很多,具体表现因人而异,主要有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等,随着病程的延长,症状增多,危害加重,可出现:眼底病变,表现为视物模糊、视力减退、视野缺失甚至是失眠;心血管病变,表现为心悸、胸闷、出汗等;脑血管病变,表现为头晕、头痛等;肾脏病变,表现为蛋白尿、水肿、多尿、血压升高等;神经病变,表现为四肢麻木、感觉障碍甚至是糖尿病足等。

血糖的正常范围

不同人群的血糖控制目标也是不同。

1、健康人群:空腹血糖 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 4.4-7.8mmol/L;

2、0~18岁1型糖尿病:空腹血糖 3.9-5.6mmol/L,睡前与夜间血糖 4.5-7.0mmol/L;

3、0~18岁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尽可能控制在6.5%以下;

4、成人1型糖尿病:空腹血糖 3.9-7.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 5.0-10.0mmol/L;

5、成人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 4.4-7.0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 < 10.0mmol/L;

6、有并发症或者合并症的老年糖尿病:空腹血糖 5.0-8.3mmol/L;睡前血糖 5.6-10.0mmol/L;

7、没有任何并发症与合并症的老年糖尿病:空腹血糖 5.0-7.2mmol/L,睡前血糖 5.0-8.3mmol/L;

8、妊娠期糖尿病:空腹血糖 ≤ 5.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 ≤ 6.7mmol/L。

总之,血糖的正常范围不是千篇一律的,对于健康人群、年轻的糖尿病患者、病程短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标准要严格一些;对于病程长的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有并发症或合并症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标准可以稍微放宽一些。不管您属于哪类人群,最好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预防低血糖或高血糖带来的伤害。

我是王药师,致力于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解释复杂难懂的疾病知识,帮助您管理好自己的身体。您的点赞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另外,如果您的家人也存在相关的困扰,请把这篇文章转给他们吧!

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吗?

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对保持身体健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低于正常范围,容易产生低血糖,通常表现为出汗、饥饿、心慌、颤抖、面色苍白等,严重者还可出现精神不集中、躁动、易怒甚至昏迷等。

高于正常范围,就是高血糖--我们常说的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不足引起,同时会伴随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经常合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度等问题。

然而长期的高血糖会使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发生病变,导致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如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缺乏、抵抗力下降、肾功能受损、神经病变、眼底病变、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足等。

关键问题是由于糖尿病是一种隐匿性的慢性病,大部分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一些患者发现时,血糖已经高达十几,甚至20以上,同时血脂也非常高,甚至70+,非常危险。

最新研究表明,部分糖尿病患者的前期表现为脂肪代谢异常。随着皮下脂肪不断增多,脂肪向肝脏等内脏器官转移,遍及胰腺的时候,就会造成胰岛素分泌不足,从而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

所以建议大家平时检查,多测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以及血脂指标,发现异常要尽早治疗,这种代谢性慢病中医治疗非常有效,不需要长期持续的服药。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饮食和合理运动,保持一个良性、健康的生活习惯。

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治疗,首先要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不要让身体受到高糖毒性的损害,同时保持健康饮食和合理运动。

最重要的是通过中医治疗,可以逆转2型糖尿病,从而摆脱药物依赖!

最后再提醒大家:

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患者,越早发现越早治疗,中医治疗越有效!

防治糖尿病,从中医治疗高血脂开始!!

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吗?

除了部分老年糖友以外,其他人控糖,最好是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血糖控制得越好,并发症来得越晚

①糖友之所以要求控糖,就是为了防治并发症。血糖若是能一直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那糖尿病就不会对机体产生危害。不过,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因为,没有糖友能保证血糖一直都不超标。

②实际生活中,很多糖友经常会出现血糖太高或太低的情况,有的甚至直接导致了急性并发症的出现。之前,我也介绍过多次,当血糖水平,超过33.3mmol/L的时候,就容易并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糖尿病高渗。

③就算没有达到33.3mmol/L,只是空腹经常超过7.0mmol/L;餐后血糖经常超过10.0mmol/L,虽然不会立刻出现并发症,但是这种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病变,导致血管变硬、易堵塞,从而出现各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足等。

④若我们糖友生活中,尽可能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空腹血糖低于7.0mmol/L,餐后血糖低于10.0mmol/L,则可以有效延缓并发症的到来。

二、老年糖友控糖要求没那么高

老年糖友因其特殊性,年龄较高,预期寿命有限,又往往会合并一些其它疾病。同时,对低血糖也不敏感。

若过于严格要求控糖,往往会导致低血糖的出现,而且控糖也带不来多大收益。因此,老年糖友的控糖要求,相对来说,要宽松很多。具体如下图:

总的来说,只有老年糖友,血糖不要求在正常范围内;其它糖友,最好是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创作不易,若觉得对您有帮助,请点赞、转发、评论!若还有不明白的,请评论区留言!

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吗?

【专业医生为您做解答】

对糖尿病人来说,最关注的问题莫过于如何把血糖降下来,而血糖能降到多少才合适,也是一个让人焦心的问题,看着经常上上下下变化的血糖,总是或多或少对自己的降糖效果有担心。其实,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真的没有必要为几个数字过于担忧,如何理解呢?

首先,来了解一下《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对血糖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 正常血糖:空腹血糖3.9-6.1mmol/L及餐后2小时血糖4.4-7.8mmol/L

  • 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6.1-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

  • 糖尿病: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11.1mmol/L

从中可以看出,糖尿病患者将血糖控制在糖尿病诊断标准以下是最基本的要求,而能降到正常血糖范围那是最理想的结果了,在“至少”与“最理想”之间是有一个区间的,这也就给血糖的控制效果提供了可浮动的空间,意味着不同的人在控制效果上是可以有不同的,而事实也正是如此。

其次,来了解一下,高血糖的危害是什么?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并非像感染了细菌病毒一样所导致的,是长期高血糖损害了血管内皮后,大量的脂肪沉积其上,引起炎性反应,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最终引起心、脑、眼、肾等全身器官的病变所致。所以,对糖尿病人来说,控制血糖是重要的,但还要同时对血脂、血压等进行控制,才能真正有效阻止与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其中,对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的控制尤其重要,它是血管内皮受损后引起血管病变最直接的因素,如果能将其控制在较低水平,即使血管内皮有受损,发生病变的程度也会大大减轻;临床上对糖尿病人低密度脂蛋白的控制要求非常严格,要求至少控制在2.6mmol/L以下,小于1.8mmol/L更是最理想的目标,特别是对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来说,比控制血糖更为重要。因此,在低密度脂蛋白得到严格控制的基础上,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左右,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mmol/L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并非一定要控制到正常值。

再有就是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血管病变或多或少都会发生,有了病变的血管对高血压的承受能力下降,不仅会进一步加重血管的病变,而且还可能使斑块及血管破裂引起严重后果。因此对病程较长及老年患者来说,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ol/L以下相当重要,患者的获益比一味地追求把血糖降到正常值更为重要,空腹血糖小于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也并非不可以。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的治疗应当是多方面的,并非只是降血糖,血糖降到多少应结合病情、年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其它指标的控制情况来要求,简单总结如下:

  • 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在低密度脂蛋白及血压控制达到上述要求的前提下,力争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

  • 病情较长及老年糖尿病患者,在空腹血糖小于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的基础上,重点应关注低密度脂蛋白及血压是否能控制达标。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欢迎点击关注并留言,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