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多囊卵巢做什么检查?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主要的临床表现有月经异常、不孕、 肥胖、多毛等,并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出现胰岛素抵抗和高血脂症。那么,做什么检查可以发现多囊卵巢综合征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妇科检查
许多患者增大的卵巢通过妇科检查可以触及,但也有少数患者在辅助检查或手术中发现卵巢为正常大小,因此卵巢增大不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必定表现。
2.超声检查
作为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双侧卵巢囊性增大,被膜增厚回声增强。
3.盆腔CT、MRI
可用于检查卵巢形态,也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检查方法之一。
4.腹腔镜检查
这是非常直观的检查方法。镜下可见卵巢形态饱满,外表颜色呈珍珠样,俗称牡蛎卵巢,表面可见多个囊状卵泡。
不少患者是因为月经异常、不孕去就诊时发现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要积极的接受药物治疗,配合运动减肥,恢复正常月经,然后促排卵受精,是可以圆妈妈梦的。
查多囊卵巢做什么检查?
谢谢您的邀请,我是生殖医生沈浣,很高兴能为您解答这个问题。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以月经稀发或无排卵为临床表现的一种异质性疾病。
他的诊断标准包括月经稀发或无排卵,双卵巢呈多囊状态以及临床或生化的高雄激素表现。这三条中符合两条即可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
因此要进行多囊卵巢综合症的诊断需要抽血查激素,做超声了解卵巢的状态以及排卵的情况。
希望我的建议能对您有所帮助,更多育儿,怀孕,备孕,儿童健康知识等问题,可以关注我。我会为您一一解答!谢谢阅读!
查多囊卵巢做什么检查?
查多囊卵巢做什么检查
多囊卵巢综合症需要进行性激素六项、超声检查等。
多囊卵巢综合症比较常见的症状有月经异常、肥胖、痤疮等,患者可以及时去正规医院进行性激素六项检查,最好在月经后2-3天进行抽血检查。
超声检查是检查多囊卵巢综合症比较常见的方法,患者会出现卵巢增大、一侧或者双侧卵巢中有超过10个或者更多的卵泡,还会出现包膜回声增强。
患者在确诊多囊卵巢综合症之后,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不同年龄以及需求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果有肥胖的患者也要及时进行减肥,对多囊卵巢综合症恢复也有一定帮助。
本内容由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妇产科 副主任医师 李立杰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查多囊卵巢做什么检查?
你好,多囊卵巢又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表现,也就是诊断标准,按照现在国际上流行的标准大概有以下几条:
1、月经稀发或者是月经不规律;
2、高雄激素血症,也就是有高雄的表现,比如痤疮、多毛或者血液的雄激素升高;
实验室检查主要查性激素,如有明显的雄激素偏高即可诊断,另有辅助检查如LH/FSH的比例在2.5-3以上,即可诊断。
3、卵巢呈多囊性改变,有一侧或双侧卵巢有>12个小卵泡,卵泡<1cm,卵巢体积>10ml。
以上三条中具备任意两条,考虑可能有多囊卵巢综合征。但是还要排除其他问题,比如排除卵巢功能不好或者低促性腺激素引起的月经不调,或者排除其他高雄激素血症,比如雄激素肿瘤或者库欣氏综合征等其他高雄疾病排除以后,再诊断。
所以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之前,要做的检查包括体格检查,也就是脸上痤疮、多毛等。还有月经问题以及激素水平检测和B超,看有没有卵巢多囊改变,由此确诊到底有没有多囊卵巢综合征。
查多囊卵巢做什么检查?
有多囊卵巢综合症的女性朋友常会有月经 不 调,闭 经,不 孕,肥胖,长小痘痘及腋毛、阴毛、四肢毛发都会增长现象。因此发现有上述体征建议最好及时去医 院检查确诊。
一、根据多囊卵巢的症状判断:
多囊卵巢的检查可以通过症状来进行判断。该疾病的临床表现是无排卵型的月经失调,可以包括闭经、月经稀少、功能性子宫出血、不 育、多 毛、肥 胖等现象。
二、根据有关检查诊断是否患有多囊卵巢:
一般来说,多囊卵巢的检查项目包括如下:
1、妇 科检查,约67%的病人可触及一侧或双侧卵巢,一般在数十元左右,若检查后发现一侧或者双侧囊性或实质性球形肿块及其他盆腔异常情况,均应进一步采用各种方法加以确诊。
2、激素测定: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成激素≥3,有诊断意义,雌酮水平往往超过雌二醇水平。雄激素水平高,而孕激素水平偏低。促黄 体生成素及雌 二 醇都没有正常排卵前的高峰。
3、妇 科 B 超检 查:B 超见双侧卵巢均大于正常子 宫的1/4以上,内有多个囊 性卵泡。
4、腹 腔 @镜 检 查:卵巢包膜增厚呈珍珠色,表面不平者约占73%,卵 巢增大者约占80%,卵 巢包 膜下有多个卵 泡散在,使卵 巢表面稍突出者约占71%,卵 巢表面 血管增多者约占64%。
查多囊卵巢做什么检查?
如果怀疑自己得了多囊卵巢的话,可以先去医院做个B超检查,这个主要是看卵巢里面有多少没有发育成熟的卵泡,还要做六项激素和血液检查,这个主要是看体内的雌雄激素是否平衡的,在检查之前要禁止性生活,检查的时候不要过于紧张,放松心情,万一发现什么问题,针对性治疗就可以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