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为什么有些人不爱办酒席?有礼收不好吗?

朋友在农村是大门大户人家,儿子结婚,我随礼去喝喜酒,满以为他得在家办上几十桌,热闹好看。谁知到他家随完礼,才被告知,喝喜酒统一到附近的大酒店,只办十来桌,不少亲朋好友觉得朋友办得有些寒碜,冷清。

半个月以后,和他再次相见,我埋怨他不该把孩子的婚事办得那么简单草率。

而他则心思凝重地告诉我,你不知内情,这样办也是无奈之举。

按理说,大办酒席,还收礼,又有面子又有钱,脸上有光又好看。

其实不然。

一,怕收礼赔不起

自己是大门大户,不论是什么事,成家的随礼200元,一家人4口人,一般桌每是8人,两天吃成桌席3桌,就是两桌半,按保守价计算,每桌酒席500元,两桌半就最低打1000元,还得亏七八百元。

同学的侄子结婚,来者皆收,办了100多桌,办的风光,收钱也让人眼红。

最后一算账,亏了6000多元。都亏在夲家的″坐汪水″上。

二,怕收礼还不起

现在的人情礼节越涨越多,以后能涨到哪里,自己反正说不清。

只记得邻居张大哥经常受张大嫂的嘟嘟囔囔,只因为在还人情礼节上。

张大哥的父亲30年前就去世了。村里不少人敬重他的为人处事,给张大哥随的丧礼也不少,五块,十块都有,还有许多人拿着一刀纸烧散纸。

现在可好了,每逢听到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连忙拿出喜簿,吊簿,仔细看,慢慢瞧,生怕有落下的。

特别是丧事的随礼上,更是讲老挨礼,人家给烧不到一块钱的散纸,他现在随十块钱。五块,十块烧纸的,他就随礼二百元。因为这,村里不少人说他傻,张大嫂因此没少和他闹别扭。

而张大哥却认为,30年前的钱多硬,现在的钱软了,这样做,确实有些受不了。不这样,有些从良心上过不去,怕人在后边嚼舌头。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还不如不办那么大场呀。谁有前后眼。

回到今天的事上,别看现在有人收那么多礼,其实都是自己以前花出去的。比方说,你现在办事收十万,你以后得还十一二万甚至更多,自己有能力也好,没有能力砸锅卖铁也得算一份。

人情不是债,头上顶锅卖。

三,怕办事不周全

俗话说,十事九不全。会办事的人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咱这不会办事也没办过事的,就更不用说了。

如亲朋好友招待,席礼操办的层次高低等等,一样想不好,一件做不细,就会给人留下评头论足的机会。虽然收了几个礼钱,也给自己以后留下烦心事。

听了朋友的话,我明白了,尽管在农村有时办事,能够收些礼,赚些钱,为什么不爱办酒席了。

在农村,为什么有些人不爱办酒席?有礼收不好吗?

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我哥最大的小孩上大学了,我小孩也上初中了,不过我们结婚时,都没有办过结婚酒席。

我父亲有5个兄弟,与我同辈的堂兄弟有11个人,其中也只有3个人曾经办过结婚酒席,其他人都没办过。

在我们那边,像我家这样结婚不办酒席的家庭很多,结婚这么大的事不办酒席,乔迁、满月酒什么的更不用讲了。

办酒席会收份子钱,为什么有农村人却不愿意办呢?原因如下:

一、酒席攀比之风

有人可能觉得我家那么多至亲,结婚连个酒席都没有办,肯定是穷得叮当响,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在80年代末期的时候,我父亲与几个年龄大的堂兄弟,就已经开始外出做生意了,那时候做生意还是很赚钱的,我们几家的经济在村里算是中等水平的收入。

小时候我爷爷奶奶过90大寿,我们几家人合办过老人的寿酒,当时是在90年代,吃得菜好不好,我已经忘了,那时我还小,只知道来的人很多。

2000年初期,给爷爷奶奶办的100岁过寿酒,我还有些印象。

那时我读初中负责放鞭炮,收到的大圈鞭炮,有30多卷,拆鞭炮都把我拆得有些火大。亲戚朋友送来的牌匾,挂满了整个大厅。

那时候我爷爷奶奶过百岁大寿,喝的是茅台酒,我当时和一些小孩子,会把喝完的酒瓶砸掉,为的是得到酒瓶口上面两颗很小的玻璃珠,这种玻璃珠可是外面买不到的。

2000年后,我们村酒席上的标配就是茅台酒,你想一下,要不是我们五家人齐办,有多少家庭能承担得起呢?

酒席上抽的烟,最次也是硬中华,30桌左右,一人至少要分一包,就光酒席上的烟酒钱,会劝退很多想办酒席的人。

酒席上要有好烟有酒,并不是我家首创,而是被逼的,因为那时候村里大多数的酒席就是这样办的,再加上我家乡是海边,海鲜肯定是少不了的。

你也别以为海边人吃海鲜就便宜,97年时我第一次跟着伯父出海,去网螃蟹玩,看伯父就网到了两只螃蟹,拿到市场卖了100多元,那时的大青蟹我们村已经卖到70元一斤了。

到了2016年时,我们村里办酒席一桌的成本很少会低于3000元。

当地人之所以把酒席办得越来越好,无非就是面子,村里那些有钱的人,他们把酒席办成五星级水平了。

去吃酒席的人会觉得,别人酒席办的那么好,你家的酒席办的很差,背后没有人议论才怪呢,而农村人,有几个是不爱面子的呢?所以经济不是很好的家庭,基本上不会办。

二、酒席上收的礼,和办酒席的成本,严重不成比例

在我家乡参加酒席,可以说不收份子钱,也可以收,不收是针对普通的亲戚关系,但至亲是会收的。

比如说,我们那边办酒席,血缘不出三代的至亲,送的份子钱最多,每家2000~3000元,家族关系近一些收800元份子钱,这些送了份子钱的人,是以户为单位,全家人都会参加酒席。

亲戚关系比较远的人,是一分份子钱都不会收,理论上只能去一个人参加,不过有些人也带小孩子去。

虽然没有人会计较别人带小孩子来参加酒席,小孩子能吃多少呢?

不过小孩子往往吃了一半就跑得不见人影了,但在我家乡酒席上菜,是吃完一道菜,等几分钟再上一道菜,就算桌上没有一个人,你也得上菜,以防别人跑回来,发现桌上没有新上来的菜。

至亲的亲戚是收了份子钱,但是全家人吃,我们村多数是多子女家庭,一家人都有5~6口人,送的份子钱,平均分摊到每个人身上,也就是500元左右的样子,至亲及家族关系近的人通常只会占酒席上的3分之一,另外3分之二是一分份子钱不给的。

以办30桌酒席来算,20桌人是来“撑人场”,带嘴来吃不送礼,一桌酒席以这几年最低的3000元来计算,办一场酒席就要亏掉至少6万元。再加上茶叶、水果等杂七杂八的办场酒席费用,办一次亏10万是非常的正常。

而10万块钱,在我们市可以购买差不多8平米的房子面积,农村酒席项目有很多,如果都要办,没几年就把一套房子给办完了。

除了那些经济很富有的村民,其他人家哪敢轻易办酒席呢。

结论:

农村存在着攀比的风气,住房攀比,酒席的档次也会攀比,这种风气不单我家乡有,其他的地方也有。

不信你看网上那些分享农村酒席的视频,评论中总有一些人在说,这酒席在我们当地,都不好意思办,吃得也太差了。

再加上每个农村收份子钱的规定,也是不一样的,并不是所有农村办酒席收的份子钱,都能弥补酒席的开支,还能有剩余。

所以在我们当地从来就不存在那些无事酒席,村民也很少大规模地去办有规模的酒席。

有什么事,一般也就摆个几桌,至亲的人聚在一起庆祝一下,没有必要去跟风攀比,非要打脸充胖子。

对于我家乡办酒席的风气,攀比之风虽然说是要不得的,不过我个人觉得这样也挺好的。

现在很多农村办酒席的风气早就变了,以前农村人办酒席送礼更多的是互相帮助,像是我父母结婚那年代,收礼不是收现金,而是收一些生活用品像是被子、盆子之类的,到了别人家结婚,再回送,这样一来,结婚负担有小很多。

而现在的人情往来,都不收物品改为现金了,给的现金也是一年比一年要高,每年的人情往来支出,已经成了农民一个很大的负担。少办些酒席,可以减少那些低收入家庭的负担。

在农村,为什么有些人不爱办酒席?有礼收不好吗?

我早几天和我女儿聊天时说起,觉得现在摆酒席很没意思哦,很繁琐,而且最重要的是觉得对主客双方都好像只是一个义务一个流程样,做为主人感受不到客人对自己真正的祝福,做为客人也感受不到主人那种分享喜悦之情。 双方都好像在走流程, 做为主家好像不请客不好,做为客人也好像不来不好, 特没意思。

我前段时间去参加了我外甥女(我妹妹的女儿)的小孩满月酒(她结婚没摆酒,现在小孩满月了摆酒,等于是结婚酒和满月酒一起摆)。

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我妹妹身体健康有问题), 我妹妹很多年都没和娘家来往了,逢年过节没来过兄弟姐妹家,也没回来看望过老父亲。这次外甥女小孩摆满月酒是妹夫电话通知的。 我哥哥很生气,他说妹妹他们家礼数没做到,他不去参加满月酒。 我说我看在妹妹身体有问题的份上不计较,我要去。

在酒席上,我觉得很没意思哦,我感觉不到宾主之间的喜悦感,我做为客人没有感到主人和我们分享喜悦之情。 我想做为主人的可能也感受不到客人的深深祝福之意。 就这样一屋子人在闹哄哄的吃顿饭,特没意思。

所以过后,我和我女儿聊天时说起,建议我女儿结婚时,不要摆酒席了,去旅行结婚吧。

题主问道:为啥现在有些人不再爱办酒席,有礼收不好吗?

我的观点,办酒席很麻烦,而且最重要的是体验不到那种热热闹闹欢天喜地的感觉,好像主人客人都在走一个流程。 至于有礼收这一点,你收了礼就要还礼的。

所以我希望我的亲戚朋友都尽量别摆酒席了,这样大家都简单,各自安好就好了。

在农村,为什么有些人不爱办酒席?有礼收不好吗?

谢邀!我们前几年结婚在老家,其实作为年轻人我们不想麻烦,旅行结婚是俩人商量的,老家结婚是父母定的,结婚不仅是两个人的事,还是两家人的事,我们在说不通的情况下,也尊重父母的意愿,回农村办。我是长女他是独子,虽然在不同的地方,尊重当地习俗,双方求同存异,尽量商量的 解决,同时热闹的办酒席。

作为经历者,我说下为什么年轻人不爱村里办,最主要麻烦,我们农村当地风俗基本上是吃三顿酒席,从女方被迎娶走的前一天就开始,招待家里帮忙的还要在早一天,除了做酒席的厨师是专门请的,其他配菜 打杂 主食 管事等等,各种人员分工安排都是一大家子人甚至一个村一个姓氏的人一起帮忙干活的,桌椅板凳,锅碗瓢盆都是统一租赁统一收拾整理的,再加上婚礼当天请的敲锣打鼓,摄像等等, 总结为 热闹而又麻烦。办酒席真正的家里人高兴而忙碌,帮忙的一大家人 也要各种抽时间回家帮忙照应,时间不充足。农村这种人情往来,红白事 就需要参与,但相对年轻人来说,上学 工作,几乎不在家,参与也少,就会显得很不方便,其实就是关系淡了,能不麻烦就不麻烦。办酒席人情往来众多,即使收礼,后续你还得回礼,熟悉的不熟悉的,也许父母认识,可对于年轻人来说就是圈子外的人,甚至是不认识的人。回农村办酒席,还会涉及到一些当地风俗,比如经常网络看到的婚闹,比如礼钱的负担,人情往来也是债,等等,所以回农村办酒席也就不那么热衷啦,简单有仪式感也是当下很多人的追求!

在农村,为什么有些人不爱办酒席?有礼收不好吗?

农村人办酒席,淳朴的内心世界透露出几分真诚;目的不是坐收渔翁之利,而是图个吉利,讲究个热闹。人情是人与人之间共同建立起来的友谊桥梁,你闭门谢客,那人情是不是淡薄如水。办酒席目的是联络感情,收礼金钱那是礼尚往来,家家门前手一招。礼金钱能占为己有吗?岂不是太贪心啦!人情钱,那是要还的,要铭记于心,不可能过河拆桥,那你真的不够意思了。

人情如纸张张薄,亲情似水淡淡味

亏本的买卖谁都不愿意去做,办酒席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劳师动众,到底图个啥?大张旗鼓,就为了收取份子钱?人情冷暖心自知,难道是“人情如纸张张薄”,你应酬了多少?彼此互动关系又如何?礼金钱在手里能捂热吗?真的觉得心安理得,这份人情还是要还的。

如今人情淡薄,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多了。觉得人与人之间互动都是唯利是图,就怕别人占他什么光似的,这样人与人之间来往又有什么意思呢?酒席也不稀罕了,有些人牢骚满腹,怨声载道,觉得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那办酒席就不存在仼何价值了,何必吃不到羊肉,惹一身骚。亲戚之间相互猜疑、嫉妒,惹不起,躲还来不及呢?那又何必热脸贴冷屁股,卑躬屈膝,吃力不讨好吧!

人情冷暖要自知,亲戚朋友靠心造

人情建立在友谊基础上,办酒席就是为了坐收渔翁之利吗?如果这样想,你收这个份子钱,就有点不地道。待客之道,凡事靠心;办酒席,也要人家心甘情愿,何必强人所难呢?办酒席就是图个热闹,各怀鬼胎就没有拉近距离的必要了。

办酒席,凡事随心而动,勉为其难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是不是让人透心凉。喝的是甜酒,还是苦酒,酒在肚,话在心,觉得花钱买来的酒席,是不是让人听了不顺耳。婚丧嫁娶,办酒席也在情理之中,收钱要收得开心。礼来人不来,收礼是不是很憋屈,好心办坏事,闹腾是不是让人心累。

在农村,为什么有些人不爱办酒席?有礼收不好吗?

在农村,其实很多地方还是办酒席收礼的。

一般婚丧嫁娶,农村都是要办酒席的,然后街坊邻居、朋友们,都过来帮忙,然后回礼。

婚丧嫁娶不办酒席有这两种情况:一是别人家办事时,从来不去帮忙和随礼,所以当你家办事时别人也自然不会来;二是从来没有给过别人信儿,只是这一大家子亲人们在一起坐坐就行了。

像结婚来说,如果是头婚一定要办婚宴和酒席的。如果是二婚,这就另说了。

在结婚这件事上来说,一般二婚的人都不大办了,二婚的人都是小办,也就是请家里的亲朋好友就行,然后摆上几桌大家在一起祝福祝福,吃吃喝喝就完事了。当然礼还是要上的。

在我们这里,二婚的人,给给他们上礼的时候,就不能和第一次一样了。比如一个人头婚,我给他上了500元的礼,二婚的时候就不必上500了,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多点少点都行,关系好可以上礼更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