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淫只看行不看心、孝只看心不看行?有什么道理吗?

淫,绝大多数人的内心里可能都动过这样的念头。比如贾宝玉看见薛宝衩偶然露出来的白嫩光滑的胳膊,就心想:这要是长在林妹妹身上就好了,还有机会摸一把。但是他只是想一想,并没有真动手去摸。所以呢,他不算是“淫”。

再换个说法就更好懂了,比如说“杀心”,有些时候心里可能会对某个人产生这样的念头,恨不得杀了他!但这只是个念头,没有行动。如果以念头来定罪的话,那世界上的杀人犯肯定是现在的不知道多少倍。

同样的道理,如果淫也以心论,那只要做过春梦的人,都是淫棍。还有那些性幻想过的。

所以,论淫论行不论心。

反之,孝呢论心不论行,一个意思是,因为某些原因,有的人确实没办法去尽孝,比如自古忠孝难两全,为大义而不能尽孝,那些为国尽忠的英雄们。

普通人呢可能是能力实在有限,或者生活所迫,背井离乡,不能堂前膝下。

另一个意思,孝顺与否,也不能只看行为,有的人也会照顾父母老人,但心里到底咋想的还真不好说。孔子不早就说过,只是给父母饭吃就是孝顺了吗?那这和喂猪喂狗有多少区别呢?

所以,论孝论心不论行。

为什么说淫只看行不看心、孝只看心不看行?有什么道理吗?

很简单,淫字论事不论心,因为正人君子也会在家里关上门跟自己媳妇讲黄色笑话,不然何来的风流倜傥这个词,如果淫字论心那么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因为一个大孝子也有照顾不周或者有自己想法的时候,如果孝字论事,那么万年无孝子

为什么说淫只看行不看心、孝只看心不看行?有什么道理吗?

“淫只看行不看心,孝只看心不看行”。大家都知道孔子孝道百篇中有这样一段话: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道。这里所说“迹”与“行”都是人的活动迹象和行为举止。“行”是本人潜意识反应,也就是你的所作所为。而“心”里怎样想的,怀揣内心深处,大家是觉察不到,只有“行”和“迹”逃不到众人的眼神。

为什么说:“淫只看行不看心,孝只看心不看行”有什么道理吗?

淫只看行不看心

说到“淫”,世间万物,为什么把淫立为首。“淫”与“色迷心窍,色胆包天”扯上关系。是超出夫妻感情之外放纵、放荡,乱搞男女关系叫淫乱。

淫看行,是你的实质行动,而不是嘴上保证,见女人又色迷迷迈不腿。那还是口是心非。食色性也!心里有冲动或者欲望,只要能克制住自己就行。英雄难过美人关,那是你把持不住砣;柳下惠坐怀不乱,能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就不会出乱子。唐僧西天取经途经女儿国,如果被情色所迷惑,怎么能取得真经。心里怎么想的,一个七尺之躯说没有七情六欲,那也是不可能的。只要行动上做到不“淫”,那你就是循规蹈矩之人。

孝只看心不看行

孝,善待也;孔子曰:“今子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说,我们连自己的娘亲都不能好好对待,哪和畜类又有什么区别。水有源,树有根,养儿要知报娘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善待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感天下,孝德传承。唯有孝才能让你勇往直前,因为有人牵挂,有人惦念,无论飞的再高,再远,风筝的哪一头不能忘记。

孝只看心,心中有爱,爱才能体现。与“淫”有所不同,一个是欲望的克制,一个是爱的奉献。“淫”是心散发出贪恋,而“孝”是心体现出来的关爱。孝看行,儿大不由娘,难免会在行动上有点失误。行动上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内心割舍不得才行。心不诚则口是心非,你不用心去做,又怎么能全身心投入。用心去做,意思就是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孝与顺是一致的。你不顺,哪来的孝,是不是背道而驰。切莫逆天而行,心与心的距离能更迎一步,心有灵犀才能一点通。

为什么说淫只看行不看心、孝只看心不看行?有什么道理吗?

“淫”个人认为生命延续的必然。人性本具的本能反应,不含有庸俗色彩。关键问题在于度的把握。以行制性是方法。不能放任。在淫心不可能断的前提下,控制淫行就很重要了。除非你有更加高远的志向信仰,于心念处用功,到达更高层次。

“孝”当下社会问题。尽心力行就好,不能道德绑架。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重,传统文化的习染。年轻人“力不从心”是普遍存在的。

为什么说淫只看行不看心、孝只看心不看行?有什么道理吗?

我来翻译一下

淫,心里有行为没有去做不算违反人伦道德,当你面前路过一位漂亮的女士,你心里的想法对方不可知,身体行为不要过分大家还可以相处下去的。

孝,心里有行为有没有能力去做这就是两说了,假设孝只看行为那天下孝子都可杀,对比富人穷人的孝就微不足道了,就不是孝了,所以对父母心存孝,即为真孝,心里有了行为也不会差。

为什么说淫只看行不看心、孝只看心不看行?有什么道理吗?

首先是这两句话的本意是:一是淫指过度,贪心大等想法。《内经》云心主神明。就是指想法、思考。想法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只是会部分地表现在行动上。所以看行才知淫。

二是孝不看行而只看心。因为行孝的主体是对方。加之行孝与被孝是双方的互动。孝不孝,在什么时间什么事上应当是多关心多注意。这些都取决于行孝者是否想到,而不仅仅是做了什么,这只是其中一部分。

三是思想决定行动。因此必须想在先,才有后续的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孝心的念头是无法转换为行动的,但不标志没有孝心。如戍边战士,为了尽忠卫国,不得不离开父母,但是心中从未断过对老人的牵挂。还有许多打工人也是这样的。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这两句话是对的。

就像燕雏喊叫不是唱歌,而是饥饿要食物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