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友平时开球“留一手”,这样的人平时还要跟他再打球吗?
乒乓球友平时开球“留一手”的情况是常有的事。您何必那么在意呢?
为什么球友会留一手,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想打出有更多的回合的球,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一般来说,打球留一手的人都是水平比对手高的人。如果不留一手,三下五除二,把你赢了,双方都会感到没有意思。
关键的问题在于,打球不能赌气,不能小心眼儿。如果你的技术好、水平高,能打得对方即便使出浑身解数,也赢不了球时,他还会留一手吗?
当然,有人还会,因为他可能想的是在正式比赛当中使用他留的那一手。比如一种新的发球等等。
其实那又有什么呢?你同样也可以留一手嘛。不至于就到了不跟这样的人一起打球的程度。
球友当中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脾气秉性的人也都有。要多包容才是正确的选择。
乒乓球友平时开球“留一手”,这样的人平时还要跟他再打球吗?
首先,肯定要打的,关于留一手这个概念,也不能说好坏吧,我平时打球就喜欢留一手,甚至留二手三首。这倒不是欺骗,因为平时有时打实战,本着检验自己某些训练成果的实际运用,所以,一些擅长的套路或者熟练的套路就用的少,用实力打球!尤其是发球上,不是正式比赛,怎么都留了2手的。因为,如果发球太狠了,那就不能起到练习的技术在实战中用“实力说话了”的检验成果了。就我个人来说,反正不是有意的,比如我想实战近台的快带,而对手是比较喜欢拉攻我正手的,这个时候,我就会给他机会拉我正手,然后在检验实战。如果你控制的死死的不让他正手起板,试问,一场球打下来,你能检验到几个?你不给别人机会进攻,你也没有机会防守! 这个例子只是其中的一点而已,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样,我是很认真的,但是在控制和发球上,是会有适当保留,目的是检验自己的“硬实力”!但是,打比赛就不一样了,什么阴谋诡计都的上,目的是赢球,对吧?而且,必须全力以赴,尤其是淘汰赛,这个时候,鬼点子,阴招,套路,看家本领...统统都得上,为了胜利,是吧?
所以,当你在实战中碰到这样的球友,也不要太在意,建议两个方式。
逼他亮绝招。 就是进攻防守碾压他,为了面子,仔细等待和观察,他总会不经意偶尔也用的,看一个人打球尽力不尽力了,其实是可以看出来的,就看你有没有这个眼力了。
比如我,经常碰到水平比我高的,发球老不正经的,他发球我就给他抢攻爆冲了,而且命中率极高,逼他发球更严密,因为他总是被人起手就爆了,脸面绝对挂不住,必须认真的。
其次,他练他的,你练你的,只要能达到彼此的目的就够了。何必在乎人家隐藏的东西呢?
想打球,都是奔着提高实战或者检验技术去的,跟合适的人打,和合适的招法打,也很必要,要有目的和目标。
当然,如果你想去锻炼身体,怎么打都无所谓,只要有人跟你打就行。
乒乓球友平时开球“留一手”,这样的人平时还要跟他再打球吗?
我是一个乒乓球爱好者,断断续续打球30余年,也经常与球友切磋球技。乒乓球友平时开球留一手,这要看双方的乒乓球水平,双方实力接近或低于对方,他应该不会留一首,因为他不留也打不过。当对方乒乓球水平明显高于另一方,平时开球留一手也很正常,我认为玩乒乓球主要是心情愉悦,没有必要斤斤计较,玩的开心就行。
乒乓球友平时开球“留一手”,这样的人平时还要跟他再打球吗?
对方留不留手,其实取决于你,你有实力,他想留手都不行,你实力弱于对方,那就不要怪他留几手。总之,提升自己水平才是正道,如果反而因此不敢与对手打,那你的水平提升空间有限了。
乒乓球友平时开球“留一手”,这样的人平时还要跟他再打球吗?
这样的人应该只和他练球,既然留一手说明水平与你相当或者高于你。免得双方开球都无聊
乒乓球友平时开球“留一手”,这样的人平时还要跟他再打球吗?
打,必须打,打球就要和这样的人打,就是因为他想赢,你要是和一个输赢无所谓的人打球,既使你赢了,有意思吗?
竞技体育的魅力就在这里,你看那国际大赛,不也有雪藏这个说法吗?为的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你的球友平时切磋故意留一手,专等比赛时才用,他肯定留的是一手发球吧!否则,别的也没法留。
你想想,总不使用的技术,会生疏的。尤其乒乓球这东西,动作非常精细,一旦正式比赛,他想用不常练的某一绝招致胜,那失误率是非常高的,他想用这一招致胜,我看不太可能,乒乓球靠的还是整体技术。
想想你的这个球友也是个可爱的有心人,有战略眼光,平时就运筹战时,但是我觉得他的方法不对,如果你留的这一手,平时多用多练,会让你的绝招更有新的发展,也会更具威胁。
可是你总藏着是不行的,你要知道,乒乓球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乒乓球运动的精髓就是变化。一项技术要练的变化莫测、神出鬼没才是最佳,深入的练习是没有止境的,光靠藏是藏不出来的,很有可能越藏越没落,越藏越没价值。
亲爱的题主,和这样的人打球有意思,应该越打越有动力,只要你整体技术提高,赢了他你更有成就感,留一手是不管事的,不知我的回答你是否满意?祝你球技天天看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