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很少看到以前的木匠了?
现代化了,现在人们有钱了,家具都买现成的,衣服都买现成的,这样,传统上的木匠丶裁缝等都见不到了。
现代产业化了,泥水木匠等都进入了装潢公司,靠个人站路边寻找活不灵了。
个人单干独斗的工艺空间越来越窄,班门难弄斧了,有的年轻人不想学一门冷门手艺,情愿开车跑运输丶跑快递丶跑外买,包大洋。不想风里来丶雨里去,守株待兔去等人包干。
装修越来越讲究,家具越来越丰富,有谁还找木匠来做沙发。长此以往,难再看见张木匠丶李裁缝了!
现在物业公司后勤维修工中,都是全能三脚毛,除理修修补补不再讲究专业木匠。而家具厂有设计人员,有流水线,有工程大师,有百搭助理,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木匠,走出来都是高学历的工程大师啊!
为什么现在很少看到以前的木匠了?
因为现在各种各样木制家具都可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制造了,且样式新颖漂亮,价格便宜。市场都让工业化生产制造抢去了,木匠这个靠手工生活的职业,就日渐式微,难见踪迹,无可奈何花落去!
为什么现在很少看到以前的木匠了?
以前的木匠用五尺挑工具进百姓家干活,容易看到。现在木匠都在固定的地方干活,你不去就看不到,走进走出不带工具,也不知他是木匠。农具,家具,木器,市场上多得去了,都是木匠做的。现在请木匠到家里做家具少了,最多上门给你安装。
为什么现在很少看到以前的木匠了?
谢邀!家具都是生产线上生产了,木匠不是在家具厂就是在建筑工地打模。
为什么现在很少看到以前的木匠了?
做家具都是机械化了。
为什么现在很少看到以前的木匠了?
木匠这个古老的行业,到底起源于何时?只知道鲁班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在往前也就无从考证了。
应该说木匠这套活绝对是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王公大臣公子哥;举人秀才老儒生们无关,他们是绝对不会参与的,因为在他们眼里匠人是属于社会的底层。
在以前把以木材为原料做活的人统称为木匠,其实在这里面有着很多的细分。大木作就是以做一些普通百姓家盖房子、打家具等活计为主。细木作是做一些比较小型的精致如各种摆件、装饰的物件包括雕刻镂空,对木料的要求也是比较讲究的,过去多服务于有钱人家。箍匠就是专门制作木桶、木盆等圆形器物。还有就是专门打大车的车匠。做车轮的叫板轮匠。应该还有,但是我的所知有限。结婚有专门做嫁妆的,丧事有棺材铺。这一切都说明在过去木匠这个行业与人们的生活是如此的息息相关。
应该说近30多年的发展,木匠已经逐步被边缘化了。
我从60年代末开始从事木匠这个活计,严格说来我称不上匠人,因为我没有拜师学艺,源于自己摸索学习一路干下来的,这得益于我上过初中,学过几何,这对我学习木器的制作确实是很有帮助的。
那时农村的木工活是很多的,这源于全手工制作,生产力低下,往往一根直径40多厘米的红松大柁就是四间房子的门窗料,全靠人力一锯锯把一棵大柁分解,然后做成窗扇、门扇,这得需要多大的功夫,这活我就亲自干过。与现在相比,那生产力低的无法想象,也正如此成全了一众的木匠,使他们没有失业的担忧,民间有个说法“贱年饿不死手艺人”多指木匠。
虽然木匠生活在底层,但是由于他有着一技之长,使得他在普通百姓之中也是一种较为风光的存在,因为谁家都要盖房子,打家具。换句话说你是大家用的着的人,这一点我是有直接体会的,在我们村里差不多谁家的忙都帮过,谁家的饭也都吃过,那人缘就不说了。
从什么时候开始木匠有了危机感呢?应该说90年代左右,农村盖房子使用铁柁,电焊焊接成的那种,塑钢门窗、铝合金门窗、水泥檐板,这些材料的应用,极大的压缩了木匠的生存空间。
再到后来家具厂的兴起,家具的制作实行了机械化生产,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做出来的家具无论是外形还是制作工艺都是传统木匠无法与之相比的,因为机械化生产效率高,在价格上木匠制作出的家具更不占优势,又怎能不被淘汰。
那时好在房地产如日东升般的红火给这些传统的木匠提供了生存的机会,装修。但这也仅仅是昙花一现,成了最后的晚餐。很快套装门、厂家订制,全屋定制等等大块头的参与,毫不费力的就把这些单打独斗的匠人们排挤成了看客。
以我们村为例,七十年代村里有木匠九人,现在只有两个人在坚持,一个76岁,一个68岁,而且活也很少,经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后继无人已成现实,这现状如果让鲁班大师知道了将是多么的遗憾呀!
实事求是地说论结实、论整体性应该说还是以前木匠做的家具,前几天搬家,两个四门衣柜被我拆开,搬到新居又进行了组装,说心里话,站在木匠的角度看现在这种家具的结构,还真是不认同。
现在能使用传统的锛、凿、斧、锯的人已经少之又少了,传统木匠这个行道已是无可奈何滑落去,再技艺高超也是昨日黄花。社会发展的洪流滚滚向前,大浪淘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你别无选择,也无法改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