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中专师范,在“性价比”上,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本博就是上世纪的一九八一年年初毕业的中专师范生。并没有感觉在“性价比”上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如果不是继续深造,学历证明仍然是中专毕业生,不论是毕业之后你教的是小学还是初中的学生,所享受的工资待遇还是中专水平。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家政策规定本身就是从中专开始,逐渐由大专和本科层层升高,每一个层级的待遇当然是水涨船高。记得本博刚毕时正好赶上国家调整中专毕业生的试用期的待遇,由原来的“双29”,也就是29斤粮食指标、29元钱的试用工资。调整到试用期拿34元的工资,一年后定级享受的是行政23级,每月薪酬42元。

至于八十年代毕业的中等师范生“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物以稀为贵,那时毕业的中师学生,按照国家规定只能是教小学,而实际情况是教小学的还是少数人,大多数人都被充实到初中学校。本博未毕业实习的时候,教的就是初中一年的语文课。就是正式毕业分配以后,所从事的也是初中二年级的地理教学任务。

所以说,特殊时期的特殊现象,不能以现在的标准去套过去的社会生活。那个年代,各地尤其是广大乡村都缺乏合格的师资力量,民办教师扎堆的地方,新分去一两个正规师范学校的毕业生,让人令眼看待。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大学招生由培养精英人才转向培养普通大众,每年招生人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十倍还要多。中小学校招聘教师开始出现大马拉小车的现象,也就是本科大学毕业生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也并不稀奇。这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文化发展、进步的好事情。

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城市化、工业化也仅仅是近十多年来的事情。建设强大的国家需要的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的是教育的发展。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特别是基础教育需要大量具有高水平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来充当一线工作岗位。

因此说,所谓的“性价比”只能用于购物,而不能用于人所从事的工作方面。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除了追求物质利益外,人还需要精神层面的认知感和荣誉感。所以说,追求工作、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才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具体体现。(原创于:2020/12/21)

80年代的中专师范,在“性价比”上,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上个世纪的中师生,最近成为网络比较热门的话题。我看了很多文章,也有些东西想与朋友们交流一下。

我是1981年初三毕业的,中考成绩位居全县百名之内,被县一中录取没有问题。

可是我的父亲打听到,从我们这一届初中生开始,可以报考中等师范学校,就托人给我报名。

我的初中班主任黄老师,听说我要去读师范学校,就来到我家里,对我父亲说:“你们湾子里将来的第一个大学生,一定是你儿子,千万不要去读师范学校,那是浪费人才。”

我父亲难为情地说道:“谢谢老师对我儿子的器重!但是,老师对我们这个家庭不太了解,我们家在解放后被划为地主。老大初中毕业成绩不错,就是因为阶级成分不好,不能够被推荐上高中,辍学在家务农。如今,党的政策好,给地主家庭摘帽子。老二中考成绩又够师范学校的资格,早点出去吃商品粮,免得夜长梦多,政策变了,那后悔莫及。”

老师说:“国家粉碎了四人帮,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和给地主家庭摘帽子的政策不会改变。”

当是正是午饭时间,我父亲请老师吃午饭,老师说:“你不答应我,我就不吃你家的饭。”

父亲默不作声,老师生气地走了,我拉也拉不住。老师说:“听我话,老师不会害你的。如果你父亲不同意,我后天还要来劝他的。”我目送老师离去,心乱如麻。

第三天早晨六点,班主任老师真的又来了,我连忙掇凳子、上茶。只听见老师对我父亲说:“师傅,你千万不要把孩子送去读师范,应该读高中,三年后假如他没有考上大学,复读的费用全部包在我身上。”

我父亲见老师一片真心实意,非常难以抗拒,只是低头抽闷烟,忽然抬头嘻嘻一笑,对我说:“孩子,你是什么想法?你自己选择吧。”

我一听头就大了,一边是大人,一边是老师,我怎么选择呢?那时候的我六神无主,急的直冒汗。老师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看得我心里发慌。父亲见状,就说:“老师的大恩大德,儿子你一辈子都不要忘记!”然后又对老师说:“黄老师,您放心吧,我由他自己决定。”

老师站起来说:“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你们一定要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一切会越来越好的。”

我最后还是去读师范学校了,因为哥哥不能读书的教训就是残酷的现实。此事没有让老师如意,我真的觉得愧疚难过。

过去这么多年,我也去看过黄老师许多次,感情深厚。以前在寒暑假经常去他家辅导师弟师妹功课,或聆听一些教诲。这世界上,我最尊敬的黄老师于2018年4月份去世,令我悲痛万分,泪如雨下。

父亲晚年时候,在一次与我谈话中问我:“当年没有去读高中考大学,你后悔了吗?”我干脆地回应:“不后悔,时也势也命也。”父亲淡然一笑。

我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一个乡村小学教书,教过学前班和四年级的语文,担任少先队辅导员。

由于工作出色,先后又担任过初中、高中教学工作;也当过初中的教务处主任、高中的教务处主任和教学校长,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地区教育专家。

我们当年读师范学校的一个班级36名同学,有少数人改行从政,现在正县级干部有3人;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学大多数都成为中小学的校长,或骨干教师。

至于题主问“80年代的中师生的性价比”问题,我个人的理解是:读书是寻求人生发展平台的一个阶段,起点高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没有后天的持之以恒的努力,也会有伤仲永之可能。

我们当年学历很低,大多数的同学通过自修、函授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达到专科及以上学历。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成为各个岗位的佼佼者,天道酬勤不虚也。

当然也有同学工作后,随波逐流,一辈子在小学教书,没有提升学历,快要退休了为高级职称揪心。

我是@铜豌豆粉 从事教育几十年,真心不悔,愿与朋友一起分享教育点点滴滴!

80年代的中专师范,在“性价比”上,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毕业中考时,不少考生都选择了中专(中师)这个“短平快项目”。即便是家庭条件较好者,尤其是农村的学生。

当时中考生考取中专(中师),与高中毕业通过髙考而考上学的一样,都是包分配干部身份。

我们那会(包括以后的数年里)在老家中考时,上中专(中师)的都是历届生,有的复读多年才考上,还有的是高中生回头复习参加的中考;成绩好的应届生都被省重点高中录取了,毕业后参加高考,有考上本科的、有考上师专或者高中中专(大中专)的,当然也有落榜回家当农民的。

那些考上学者,后来“混”得怎么样,各人的境遇不一样,这与命运(时运、运气)不无关系。

至于说那时考取中专(中师)相当于现在考上哪级学校,因不在同一个时(年)代无法比较,也沒有这个必要来作比较。

80年代的中专师范,在“性价比”上,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笔者曾经在中等师范学校工作过将近二十年,从海拔4500多公尺的青藏高原,到深山老林中的竹楼瑶寨,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而且一步一个脚印,体会十分深刻。八、九十年代的中专师范生,许多都是品学兼优被推荐报考的学生,他们在校期间学习认真,基本功扎实,三笔字(毛笔、粉笔、钢笔)都非常不错,普通话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我们所在的学校,奉行“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教育理念,当时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能写会画、能说会道、能唱会跳”,九项基本功的考核,毫不放松。许多毕业生走出校门之后,扎根山乡,辛勤从教,勇挑重担,进步神速,不少人成长为县、乡一级学校的骨干教师,有的是校长、教育办主任、教育局长,也有的出类拔萃,成长为地、县一级的领导干部,当然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普通教师”。他们当时的待遇并不高,只不过是端上了一个“铁饭碗”而已,真正做到了“吃的是草,挤的是奶”;他们将最辉煌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三尺讲台,把满腔赤诚的心意,挥洒在了一方教室。”如今,这些中等师范学校,虽然被拆并、改制或升格,绝大多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百年师范的贡献不应该忘记,师范生们为中华民族复兴所做出的业绩,应该载入共和国的光辉史册,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光!

80年代的中专师范,在“性价比”上,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那个年代经济较落后,在农村,家里连买辆自行车都是件了不起的大事件。记得86年,我家卖了一头三百多斤的肥猪才买了一辆单车。那时讲跳农门,农转非是每人的追求。考上中专,农转非,分配工作;另加录取指标极少,都是中学学霸级别的才能考上。对于家况不好的学子,无条件读高中,又不想半途弃学,考中专便是最好最快的捷径了。拿性价比,现在最差也得拿本科二批才能比。88年,那时我班上中专的,中考630的总分,个个都上了560多分才录取的。天份都极高,学习也刻苦,要是继续读高中,不出意外,高考应都在5百分以上,读个大专是绝对的。因大学录取指标极少,的确是万人过独木桥,那时的大专就是现在的一本,一本就是现在的985。所以,那时的中专在性价比上比现在的二本还强。

80年代的中专师范,在“性价比”上,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我囯八十年代的教育事业,刚初步走上正轨。虽然各行各业人才奇缺,但当时各类大中专院校的师资丶校舍接纳能力有限,只能在当时有限的范围内招收新生。全国各类大学的录取率只有2%~10%,以致使许多具有一定潜力的考生只好进入中专或师专学校。尤其是一些高中毕业生在到校后,学校又不可能再为他们重复教授高中内容,只好按照大学基础知识进行教学。毕业后,这类学生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他们在管理丶技术等各个方面填补了国家人才技术的空白区,虽然待遇很低,但他们真正为四个现代化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今天,我们国家已基本上普及本科教育,过去的中专师范学校随着形势的变化均已升格为本科,各类技工学校亦升级为大专教育,教育事业可以说是欣欣向荣。如果要简单地作一个比较评价,再考虑目前大学的录取比例,可以说,过去的他们完全相当于现在一类本科毕业生,除了专业知识外,基本理论的学习几乎完全一致!不过,他们就是特殊时期的应急“产品”,是时代的产物,是我国历史发展阶段上的最稀缺的人才资源,现在都已接近退休边缘,有关方面应该给予善待为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