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人死后都是怎么处理后事的?
作为一名海运公司的负责人,我曾经在非洲西部的一个国家真实地见到过非洲的葬礼全过程,说实话经历完非洲葬礼,让人感到惊悚的同时更多的却是内心的五味杂陈。
我们海运公司在非洲有自己的办事处,我曾经在非洲待过一年半的时间,还记得有一次我驾车去几内亚湾的北岸一个非洲国家揽货,结束完工作准备返回办事处的时候,途径了一个小村庄,遇到了当地的葬礼,他们的流程是如何呢?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给大家讲述一下。因为非洲当地的社会治安情况比较复杂,所以我的每一次驾车出远门工作都会带上当地的两个黑人兄弟,受公司总部的工作安排,这天我需要去几内亚湾北岸的一个国家,也就是非洲的加纳共和国揽货,回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路过一个村子的时候,很远就听到锣鼓声,当时我以为这个村落有什么喜事,在举办聚会一样的活动,但是走近一看,隆重的复杂,凌乱的舞蹈,大家有说有笑,还没有等我反应过来呢,两个黑人兄弟非常兴奋地让我停车,经过简单地交流,其中一个兄弟说道“这里在举办葬礼,可以过去混点吃的”!因为当天的工作已经结束了,我也比较好奇,于是便停了下来,刚刚靠近人群,就被当地穿着隆重的几个年轻人围在了中间,而两个黑人兄弟也蹦蹦跳跳地加入了现场的热闹氛围中去。
远远望去,一片空地上架起了一张很大的帆布,看着用白花装扮的周围,我的第一直觉“这里应该就是灵棚”,就在灵棚的两侧,有很多妇女在紧张地准备着食物,其实食物也很简单,也就是非洲常见的主食“西玛”,所谓的西玛其实就是玉米面做成了一种食物,当地我特别好奇,这里的葬礼怎么这么热闹,和国内农村结婚的场景差不多,正当我迷茫的时候,两个当地人直接挂在我脖子里面一条白色丝带,类似于我国的“献哈达”一样,紧接着就被我的两个同事拉着,一边跳一边朝着灵棚走去,远远望去灵棚的正中央穿着隆重地坐着一个人,当时我以为应该是逝者家属之类的,当走近之后才觉得不对劲,坐着的这个人正是逝者,因为非洲当地没有逝者美容这个说话,煞白的脸色,紧闭的双眼以及固定逝者使用的丝带,吓得我连连后退,刚开始我的两个当地的同事一直拉着我过去,在我严肃的表情之下,他们俩松开了我独自朝灵棚走去了,而我远远地躲在了人群里面。
只见我的这两个同事先是站在灵棚的前面兴高采烈地跳了一会儿,然后一前一后直接围绕着逝者走了一圈,类似于我国的“最后送别”一样,不仅仅是我的这两个同事,只要是现场来的人都要围绕着逝者走一圈,即便是小孩也一样,在我看来很不可思议的画面,当地人却没有任何恐惧的心理。然后我的两个同事便直接去了灵棚两侧拿西玛吃了。本以为就这样结束了,很快几个年轻人抬着一口棺材进入了人群里面,就连棺材的造型都特别独特,类似于一条小船的模样一样,但是装棺的过程是不允许其他人观看的,只有逝者的亲属可以在现场。之后就是一群学生一样的打扮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敲锣打鼓,几个年轻人抬着棺材,步伐一致地蹦蹦跳跳,后面跟着全村的人有说有笑,有喊有叫朝着墓地走去了,远远望去真的就像“迎亲的队伍”没有任何悲伤和哭泣声,看着我的同事也想一块前往,我立马拉住了他们俩,离开了现场。
对于非洲西部的一些国家,当地人逝世后都会采取一种“喜丧”,他们认为“人去世是一件好事,意味着重生,意味着摆脱了痛苦”,也许这就是文化的差异,在车上我询问了我的两个同事,才发现这里的葬礼文化还是比较有特点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在非洲很多地方都流行“土葬”,土葬所需要的棺材是特别有趣的,我们遇见的那个逝者生前是一个渔民,所以棺材被做成了小船的模样,如果你是裁缝,棺材可以做成缝纫机的模样,如果你是农民,棺材可以做成玉米的形状,如果你是司机,棺材则是一辆车的形状。总之非洲葬礼所需要的棺材样式是千变万化的,可以根据逝者家属的要求随意打造。在当地人的思维里面,去世就意味着重生,只不过以另外一种形式生活着,而棺材的打造就需要和逝者生前的工作相关,寓意着逝世之后可以继续从事这个工作。当然也有一些家族兴旺的人,花高价格打造一个逝者生前喜欢但是没能如愿的工作棺材。
第二:非洲很多地方的亲属关系是相对复杂的,没有礼尚往来的意识,所以当一个人逝世之后,没有固定的亲属送别队伍,全靠村子里的人自愿前往,不管你是来自哪里,只要参与葬礼队伍就可以免费获得一顿美食,因此在非洲很多素不相识的人为了混一口吃的,也会特别乐意地去参加葬礼。而逝者的家属根据自己家的威望准备的食物类型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家族越威望,准备的食材也就越丰富,参与葬礼的队伍也就越豪华。对于特别有钱的家族,比如说一些“族长”之类的地位,可以用钱专门请一个殡葬队伍,非洲这个国家的殡葬服务业还是比较专业的,一群西装革履的年轻人,舞着当地极具特色的舞蹈,有跳有唱风风光光地送给逝者。
第三:非洲很多国家对于逝者的态度是有区域于我国的,他们不认为逝者是恐惧可怕的。我们都知道司机这个职业在非洲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如果现实中有司机职业的人逝世,会有很多人前往送他最后一程,甚至还会握着逝者的手面对面的说话,这也就寓意着自己有可能成为司机的一员。当地人之所以以“喜丧”的形式送给逝者,他们认为生活是苦难的,终于可以摆脱苦难开始了全新幸福的生活,这应该是值得庆祝的,所以在非洲的葬礼上根本没有人流泪,送别者更没有沉重的心情,用欢歌笑语,美酒佳肴送逝者最后一程,恭祝逝者开始全新的生活。
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分布着很多的丧葬文化,并不是所有的非洲国家都在采用喜丧,那么在非洲还有哪些比较普遍的葬礼文化呢?首先:在非洲的坦桑尼亚,葬礼又是一种风格,在当地人的思维里,人逝世后其灵魂并没有离开肉体,所以这里的人逝世后并不能立马下葬,而是把逝者经过福尔马林的处理存放在家里一年半的时间,在这一年半的时间内,和活着的时候没什么区别,家人每天都要为其准备饭菜进行供奉,直到一年半之后才能正式下葬,这个时候在当地人的思维中也算是正式死亡了。并且这里的葬礼是非常复杂的,一般情况下都要持续七天以上的时间,每天都要进行一定的礼节。
其次: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葬礼更是一种别样的风格,不知道有人注意过没有,当一个人逝世十年之后,家属关于这个人的记忆基本上也就荡然无存了。但是在非洲这个国家有一个“翻尸节”,当逝者去世五年,七年或者十年的时候,其家人要把逝者的尸骨重新从坟墓里挖出来,然后通过特殊的丝绸把这些凌乱的尸骨重新组合再拼接,接下来就要进行为期三天的悼念仪式了。当地人觉得逝者是有灵魂的,一个人长埋地下是孤独的,以这种方式见一下亲人不仅可以可以缓解内心的思念,还可以让逝者体会到亲人的关爱。
最后:在非洲西部很多国家,当地人逝世后其丧葬习俗基本上和我国相似,他们当地崇尚着土葬的习俗,有亲人逝世也是一件悲痛的事情。但是在我国很多人对于逝者都是一种恐怖害怕的心理,非洲西部的葬礼上并不是这样的,他们认为逝者是孤独的,对于每一个参加葬礼的人都要一对一的接触逝者,或者握着逝者的手谈话,或者俯下身体去拥抱逝者,还有关系比较好的甚至可以亲吻逝者。在他们的意识中,逝者只要没有下葬,和活得的人是一样的,都应该正常地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文化具有区域性,在非洲这个古老的大陆上,虽然有些丧葬文化似乎很离谱。但是这也是他们告别亲人的一种方式。我们理应该尊重。对此你们还有哪些看法呢?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留言,我们一起探讨。
非洲人死后都是怎么处理后事的?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要不是亲眼所见,我这辈子都没有这样的见识,真是大开眼界。非洲人对逝者的做法,对比中国可是另一番天地,虽然国与国之间有文化差异,但我还是觉得他们有些做法值得外国人学习学习。
十几年来,我几乎每年都要到访非洲两三次,每次都要在非洲多个国家进行短暂的停留,虽然在很多事情上,我们不希望遇上,比如在非洲不希望遇上小偷,不希望遇上抢劫,不希望遇上帮派,不希望遇上晦气的时,不希望遇上......,但是往往在一些机缘巧合下,还是让我遇上了。
2014年,在马达加斯加国家,2017年,在加纳国家,都遇上了非洲人去世,正在办丧事,本是一件让中国人觉得不吉利,晦气的事,却让我在最初不知情的情况下,好奇的凑了个热闹,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不一样的经历,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加纳人的做法,我觉得有些做法还是值得可圈可点,值得学习的。
2014年去马达加斯加,已经是我来这个国家第六次,前面来这个国家的时候,仅仅给我留下比较深的印象是换龙虾,换螃蟹,换蔬菜和水果。
我们都知道,马达加斯加地处于非洲南部的东边,与非洲隔着莫桑比克海峡。这么一个非洲国家,是非洲国家中,唯一一个黄皮肤的人种。
在这里,每一次来,都会让我们这些船员美美地享受海鲜,尤其是当地人的做法,让我有点不可思议。
他们很穷,可是我们给他们钱,他们不要。每当我们船到达马达加斯加,他们就会拿着很多海鲜和我们换东西,他们不要钱,只要我们船上的废旧衣服,鞋子和汽油。
他们很多人都没有鞋子穿,也没有衣服穿,在他们的眼里,生活物资比钱来得更加重要,至于海鲜的话,他们要多少就可以去海里捕捞多少。
可是在我们船员的眼里,有这么优质的海鲜,而且如此廉价,当然是好事,船员们都喜欢。所以我们都会在得知去马达加斯加之前就准备好要互换的东西。一般我们会把过去几个月用过的旧衣服,旧鞋子拿出来和当地人换。
他们换得高兴,我们也换得满意。一件衣服可以换一箩筐的螃蟹,价值好几千元,可是在我们的眼里不值钱的旧衣服,在他们的眼里就是宝贝。他们甚至拿到衣服后,会立马穿上衣服,向周边的张扬,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
互惠互利,让我对这个国家更加着迷。尤其是下去探索当地人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感受不一样的 马达加斯加人的文化。
由于非洲工人卸货速度非常慢,给我们船员创造了更多的时间下去当地游玩。出于安全,我们都是三两个人共同下去当地游玩的。
有趣而又让我感到无知的是,我在当地闲逛的时候,遇上了当地人的“翻尸节”,也叫逝者的入葬节。
当时,说来真的很无知,在一个相对偏僻的农村,我和同事们想着去摘点野果,可是,刚到村口,就看到了不远处有人在跳舞,也不知道什么情况,还以为是他们当地人在举办音乐活动。
我和同事们便高兴地前往活动现场。让我没想到的是,这里的人,老老少少都围在树底下,好像是要宰牛的意思。
出于好奇,找了一个小伙子,英语说得不是很溜,问了问,他们正在举办什么活动。当小伙子告诉我,他们正在举行一场“翻尸节”活动,一开始我没听懂,小伙子看我表情不对,便指了指远方,那里有一群女人正在包裹着白色的绸布,看着包裹的形状,有点像人型,我这才半信半疑的觉得自己是不是走错地方了。
小伙子告诉我,在马达加斯加的每年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也就是单数月就会举行翻尸节,当然,一般这种活动,家家户户不会每个月都举行,主要是达官显贵的人,或者一个大家族相互筹钱,才会举办一次这样的活动。
具体哪一天翻尸,都是由族里的年长者选一个良辰吉日,这里的年长者也是有要求的,一般是由村上第一次翻尸节的家族里最年长的人或者是近期家族里,正好有长者去世的家里人叫一个年纪最大的人去选一个良辰吉日。
一般良辰吉日比较简单,也没有人算命的,仅仅是通过夜间托梦的方式决定,哪一年,那一日举行。
一般,要是族里的长者收到逝者的托梦后,那么就定在哪一天。
我们当时到现场看的情况,正好是一个渔民家的8岁孩子刚去世,族里的人年长者收到了小孩子的托梦,决定了这一次的翻尸节,也是孩子的下葬日。
那天,天气还算不错,是马达加斯加春末夏初的时间,雨季已过,开始万物复苏的时候。我们去的时候已经是早上九点多,他们开始的时间是早上的八点多。
八点多就会聚集整个族的人甚至别的族的人也会来凑热闹。当天,家族里的人会帮忙把买回来的一头牛就地宰杀,目的就是用于祭祀用。
他们解决牛的方式和我们中国人的方式不同,一般他们都是栓在大树底下,然后由几个年轻力壮的男人直接将牛翻倒在地板上。
一旦牛被翻倒在地板上,年长者就会拿来一瓶啤酒,这瓶酒显得非常的重要。
先是喂牛一口,喂完后,剩余的稍后有很大的用处。
一旦牛喝完啤酒后,有家族里的壮汉开始磨刀霍霍,首先将牛的头部取下,年长者将牛头拿给逝者家属用于祭祀用,剩余的部分,拿出一部分去做餐食,少量的拿去分给那些从外地回来的亲人,以表示对亲人大老远回来的辛苦之情。
马达加斯加和早年的中国一样,没有交通工具,也没有更多的通讯方式。从知道翻尸日后,开始相互传信,一旦收到传信后,他们就会连夜开始赶路,有些人从南边赶回北边,有些人从北边赶回南边来。
一路长途跋涉,也是辛苦他们的赶路,送点牛肉,表示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牛肉处理好后,前面剩下的那些酒便派上了用场。
长者会拿着一个小杯子,分别给帮忙处理牛的年轻人每人倒上一小口,以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如果还有剩余,就会将剩余部分分给在场的所有人,希望给他们带来好运。
此时的小孩子是最高兴的,他们不但有肉吃,还有酒喝。
这里的男孩子从小很穷,更没有所谓的零食,酒肉就是他们最好的美食。
其实,在马达加斯加举办一次这样的葬礼非常的不容易,尤其是贫穷家庭的人。毕竟举办一场翻尸节,几乎要花去一个家庭好几年的收入。仅仅一头牛的价格就非常的不菲。
也就是说,一个家族,一个人从出生到老去,也可能会遇上一两次。
葬礼前,美食搞定之后,接下来就是正式的翻尸节。
族长一声令下,所有人开始挖墓穴,男人挖穴,女人准备白色绸布。
这里的墓穴,有些是露天的房子,有些是埋在土里的墓坑。埋葬的深度不会很深,仅仅在三十厘米左右。
这一点是我有点没想到的,这么浅难道不会被野狗吃了吗?要是墓穴的房子还好,大门打开后,直接就可以将逝者搬出来,要是在浅表层的,就需要用铁锹进行挖掘,而且可能会被挖烂。
逝者一旦被挖出来或者抬出来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陈旧的裹尸布,然后给逝者清洗尸骨,清洗完尸骨后,在由女人们换上新的裹尸布,严严实实的包裹起来。
整个过程会进行一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的做法和我们中国人的做法不一样,我们中国人讲究逝者不可以见阳光,他们不是这样,他们会有意的让逝者接受大自然阳光的洗礼,沐浴。
换裹尸布的时候,我发现一个小细节。
清洗尸骨一两个小时,所有的逝者都会围着这些逝者说说话,告诉逝者,他们现在活着的样子,活着的生活,社会的变化,家庭的变化,家族的情况等等,长者也会告诉逝者,家族未来的发展,每个家庭未来的发展计划。最后,在场的人会给逝者喷上蜂蜜水或者香水,然后用新的绸布把尸骨包裹起来。
当尸骨被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后,家族里的人都会在绸布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希望逝者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存在,也希望逝者能够给他们带来好运。
整个裹尸过程结束后,接下来的活动,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我注意到,族里的年长者会将陈旧的裹尸布装起来,分给族里那些家里需要生孩子的家庭。
这些家庭的人将这个裹尸布带回家里,放在床底下,未来的新人嫁到家里来后,就能够顺利地怀孕生孩子。
其实,我有点不理解,他们生孩子不应该是男女之间的事情吗?难道拿到裹尸布的女人,家里不需要男人也能怀孕吗?
在场的好些女人分裹尸布的时候,都是抢着要的。让我感到不可思议,如此脏的东西,甚至可能还有传染病,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要这东西呢?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马达加斯加的鼠疫是非常严重的,一旦鼠疫发生,有些人得不到及时的救治,短短半个月内就会丧命,如果有些逝者是因为鼠疫导致去世的,那么他们这么翻尸,无意会造成鼠疫再次传播。
心里想想就开始不得劲了,可是他们不会这么想,他们的思想认为,只有拿到裹尸布才是幸运的。
裹尸布分配的问题结束后,紧接着的一件事,也是颠覆了我的想象,这和我们中国的丧事文化差别非常大。
在中国,我们一般讲究逝者为大,逝者的墓穴,遗体是不可以随便翻动的。可是在马达加斯加,可不是这么回事。
当天,裹尸布分配结束后,他们开始大声呼喊,在场的人都开始跳舞。
在场的年轻人,都会把逝者的躯体扛在肩膀上,载歌载舞,他们并不会因为思念亲人而感到悲伤,一个个反而非常的高兴,在音乐的陪伴下,看着尸骨跳起来一支又一支舞蹈,希望逝者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快乐。
舞蹈会持续很长,直到日落之前,他们才会将尸骨重新放进房子里或者翻入之前的墓穴里。下葬也是非常的讲究,做法也是非常的特别。
通常,他们会把逝者的脸部朝下,投在里面,脚在外面。整个人放进去,族长会放一瓶水到墓穴里,这瓶水会在墓穴里被一直储存,直到下次翻尸节被族里长者拿出来,给每个人一点,带回家里供奉起来,也表好运连连。
整个人去世后,他们翻尸的大概方式就是如此。这样的方式,我算是第一次见,也是因为自己的无知,好奇,走进了马达加斯加人的翻尸节活动现场,才亲眼目睹了非洲人不一样的逝者处理方式。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很多时候,玩转在世界各地,总是会让你遇到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不是,我在2017年,我在非洲加纳国家,再一次遇上了当地人去世下葬的处理方式。
这一次,不是发生在山上,而是发生在沿海边上。
当时,我和同事仅仅是下去当地游玩,在离码头不远的一条街上,看到了一处非常的热闹,好像是在卖什么一样。
有人唱歌,有人跳舞,也有人拿着工具。当我从街上的这头走到那一头的时候,也好奇地去看了看。这一次,一看人群堆里,有那么几个人正在搬运一条鱼。
这条鱼可不是活着的,而是一条模型鱼,很大,也很长。同事还以为是他们捕捞到了一直蓝鳍金枪鱼。
差点被我笑蹦了,明显不是真的,而是模型。只是让我没想到的是,这动物被搬来街上玩弄是为何?
起初我以为是他们当地的一个节日,大家正在街上进行这个场活动。后来,我向一个路边商店的老板问了问此事,才知道,我遇上了非洲人去世的丧事。
这可算是倒霉啊,时隔几年,我又遇上了这种事,让人难以想象。
这次看到的现场和我在马达加斯加看到的现场差距太大了。加纳人的做法,也算是我又一次全新的认识。
当时,我看到的场景,据商店老板告知,逝者已经被放进了鱼的模型。
老板告诉我,一般会把逝者放进鱼的模型里,就表示这家的家族都是靠打鱼为生,希望寄予逝者,能祝他们在往后打鱼的日子里,风调雨顺,鱼获满满。
心愿是好的,就是他们的做法我有点不敢相信。
老板告诉我,一般逝者去世后,普通百姓会立马去定制一套模型,然后将逝者放进去后,进行两天两夜的活动,这个活动的举办主要看有没有钱,有钱可以非常铺张浪费,大吃大喝也是可以的,左邻右舍的邻居们都会来帮忙,而亲人们也会到达现场,大家一起唱歌,跳舞。
在现场,没人会哭的,都是非常的高兴。当然,他们高兴可不是期待逝者去世得好,而是认为,每一个人都会离去,只是离去的方式不一样。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离去,都应该得到尊重,大家应该以快乐的方式送别对方。
尤其是妻子,应该在丈夫离去时,非常高兴地在他的模型前跳舞,吃美食。
当然,在临时定做模型的时间里,逝者应该被放在家里包裹好,和亲人住在一起,亲人吃什么,逝者也要被供上相对应的食物,以表示逝者没有被偏见。
一旦模型做好,逝者会被放进相应的模型,经过亲人和朋友扛着跳舞后,会被抬往海边做最后的送别。
赶海的亲人们会算好退潮的时间,趁着最大退潮时间,将逝者连同模型一起放入水中,让模型带着逝者,顺着浪潮飘向远方。
他们的寄托很大,下葬的方式很特别,我算是第一次遇见。
第一次遇见逝者使用的灵柩模型很特别、第一次遇见逝者的家人是非常高兴的跳舞、第一次遇见逝者是被送入大海的。
当然,也有别的模型,模型的选择和身份有关系,也和亲人的认可度有关系。只要寄予是吉祥的,他们就会选择合适的下葬方式,送别逝者的离开。
有些模型是鱼型,有些模型是跑车型,有些模型是飞机型,有些......
老板的一番介绍,也算是让我大开眼界,要不是见识了人家的入葬方式,我可能还以为他们又在搞什么航模展呢?
虽然很有趣,没有完全了解他们的操作流程,但是仅仅从他们对逝者的入葬方式,我觉得有一点也算是对环境的保护。
他们将逝者放入鱼的模型里,就如把逝者放入小船里一样,放入海里,随大海飘走,让大自然自然消化。这不仅不占用土地,而且也保护了环境。
我认为条件允许的中国人,是不是也可以学学这种入葬方式。这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海葬方式,既保护了环境,又拒绝了大操大办。
虽然非洲人是因为穷才这么做,但是我们中国人可以学学这种理念,还是有其好处所在。只要思念的心在,逝者到哪里都值得祭奠。
不过,话又说回来,每个国家的情况不相同,尤其是马达加斯加的那种做法,确实在当今社会上,已经非常的落后,不值得被人发扬。
写在最后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的丧礼方式,首先应该被外人尊重,其次,他们的做法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好的方面,我认为值得学习,不好的方面,我觉得应该被摒弃。
我航海十几年,去过非洲十几个国家,所去过的国家里,整体上都给我感觉很穷,他们对待人去世的处理方式,确实特殊,不过也是他们的无奈之举。
本着尊重文化的前提,还是对每一个逝者表达安息的态度吧。
非洲人死后都是怎么处理后事的?
在非洲大陆的加纳国,至今还保留着古老而又神秘的丧葬文化,一度霸屏许久的“黑人抬棺舞”就出自加纳。
话不多说,现在就跟着文字,开启一段非洲奇特文化的探索之旅。
01为了更好地区分中非文化的差异性,先简单阐述一下我国农村还流传的丧葬礼仪,这样的话会更直观一些。
以前,我对这方面涉及很少,在我这个年纪,大部分时间都在不同城市念书和工作。
如果村里有老人去世,很少参与这种告别礼仪,最多也就磕个头,吃个斋饭就完了。
直到去年,我调回了老家工作,二伯父在去年夏天因一次意外而不幸离世,第一次近距离参与了农村白事的整个过程。
城市在不断变迁,这种文化在城市已经很少见了,很多年轻人应该也是知之甚少。
现在我就把大致的过程写下来,和大家分享,好了,现在我们开始。
1、小殓
二伯父走得比较突然,医生诊断是突发性脑溢血,从医院出来后就兵分两路,一路去购置必备的丧葬用品寿衣之类的,一路赶紧回去整理衣物和房间。
小殓的过程要尽早,断气后肌肉细胞会逐步死亡,很快就会出现四肢僵硬的现象,一切准备就绪后,堂哥给自己的父亲穿了衣服。
2、通知亲朋好友
这个过程不复杂,确定好了具体情况后,就可以通知远近的亲朋好友逝者已经去世的消息。
我们这边一般是前后三天,接到电话后自然知道哪一天该去,随后准备花圈、礼金、礼品之类参加葬礼。
每来一位亲友,家属都要去下礼,下礼后亲友才能进入灵堂缅怀。
3、停灵
逝者遗体停放在正屋灵堂,当天会有音乐队,也有念经祈福的一些人参加,有家宴来做饭等后勤之类的,随后就是接待前来奔丧的亲友。
关于灵堂的布置就不细说了,每个地方都差不多,有专业的服务队专门负责。
4、守灵
停灵期间,白布、麻绳等如果没有,都需要采购,晚辈们到了晚上需要在灵堂轮流守护,很多人会选择打牌、看电视来打发时间。
5、出殡和下葬
现在都是遗体火化,选好时间点出门,殡仪馆派有专门的灵车过来接,从殡仪馆出来后,就是去墓地下葬了。
整个过程,庄严沉重、哀伤无奈,每个人都比较严肃,脸上写满了悲伤。
彼此也会说些勉励宽慰的话,感叹人生不过数十载,终有一天化为一捧黄土,尘归尘土归土。
逝者已逝,生者亦要坚强。
02:下面开始说说非洲加纳的葬礼在加纳这个西非国家,一生中最隆重的不是婚礼,而是葬礼。
在他们的传统文化里,人的离世会去另一个空间,只是生存的环境不同而已。
所以加纳人在葬礼上并不会很悲伤,反而会乐意烘托气氛来慰藉死者和亲友,他们认为“死亡只是生命的一部分”。
人在去世以后,家属会以手机或电子邮件的方式通知亲朋好友,跟我们不同的是,他们会在自己所在的那一片区域进行广而告之。
农村郊区的话,他们会在村里显眼的位置张贴讣告,如果是城镇,会购买广告牌进行公告。
如果富裕的家庭,还会把逝者生平经历制作成图册分发,可以自行带走,以便日后追思,换位思考的话,如果是我,应该收不下这样的一份“重礼”。
还有一个特殊的地方:
如果你和逝者还有恩怨未了,可以随意写上自己现在的所思所想,或埋怨或原谅,然后在逝者下葬之时烧毁,以表示双方的恩怨矛盾,从此两清了。
01:正式的凭吊仪式会在星期六进行邀请当地有地位的部落首领或者牧师,他们坐在五颜六色的伞下主持着整个葬礼,家属们当天则会穿上红色和黑色的衣服。
前来参加凭吊的亲友,会带来特有的食物和白布,而这些所带来的礼物,都会在下午的活动中全部消耗掉。
下午的仪式比较特殊,进入了所谓的狂欢时刻,现场会请来专门的乐队进行唱歌跳舞,充满了往常的节日气氛,整个过程会持续4-5个小时,直到天黑。
02:周日,同样会请来有名望的人主持“感恩活动”感恩也是另一种的缅怀,在这一天参加的人越多,代表葬礼越隆重,逝者生前的人缘关系越好。
03:正式的葬礼一般会在周一进行从家里到墓地需要抬着棺材出门,就是前面所说的黑人抬棺,他们身着正式的黑色西装,一路上以舞蹈来欢送逝者的离去。
当地也出现了一些职业抬棺人,这样特有的丧葬文化,使得欢送现场特别欢快,抬棺人的神态喜于言表。
如果不明真相的人,都以为他们抬的不是逝者,而是一整盒子的黄金。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在他们的文化意识里,葬礼并不是人生的结束,而是另一种新生的开始。
加纳最有特色的倒不是这些丧葬礼仪,而是他们的棺材。有人认为这是艺术品,甚至收入博物馆,棺材的外形千差万别,有各种动物,各种物件,甚至连罐装饮料、波音飞机都有。
其实,这样的奇幻棺材,在加纳的历史并不长,起源于一段佳话。
20世纪50年代初,当地有一位村长,他曾经有个愿望,让当地的木匠给他打造一顶特别的轿子,类似于可可豆荚的形状,想着平时可以乘坐这样的轿子外出,不幸的是轿子还没有完工,村长已经去世了。
为了完成村长的愿望,木匠和村民们坚持把这个轿子做成了棺材,以满足他生前的愿望。
就是这样的奇幻棺材,在当地引起了一股旋风,越来越受欢迎,和自己想要的东西一起离去,何尝不是一种美事。
亲人们当然也非常认同,满足逝者的某种要求,也算是对它最后的爱与关怀,慢慢地,这样棺材文化就在加纳流传开来。
用于逝者埋葬的棺材通常使用较柔软的木材,因为价格实惠也容易生物降解,而作为艺术品一般会选择坚硬纹理的木材,可以更好地运输和保存。
这样的梦幻棺材,价格并不便宜,看它的精美做工就知道了,不仅费时还费力,一般从500美元到3000美元不等,顾客可以根据自己承受能力,选择不一样的木材。
绝大多数人会根据自己所从事职业或者喜好,来陪伴自己最后一程。
如今,这样的“奇幻棺材”不仅在当地欢迎,也会出售给收藏家和博物馆,已经超越了它本身的用途,成为另一种艺术形式的表达。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历史和文明。
看似有些荒诞,如果换个角度来说,这也是家属对逝者的一种情感寄托,给他们最喜欢的东西。
最后,无论是对加纳“黑人抬棺”嬉笑喜庆的场面,还是对美轮美奂的“艺术棺材”,我们都应该用尊重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上图~你们猜:这个灯泡的主人,以前是啥职业?
以上就是我对非洲人死后的一些见解和总结,你们对非洲这样的文化,有什么想说的吗?
非洲人死后都是怎么处理后事的?
目前世界上以火葬为最多,而非洲却仍以墓葬为主。至于墓址的选择和墓室建造,在非洲有的比较简陋,有的则十分讲究。例如茨瓦纳人在部落酋长和一家之主死后,将用新宰的牛皮包裹尸体,连同生前所属之物一并葬入牲畜栏的大门地方;一般人死后,则用垫子或斗篷包裹,葬在一间供死后住的茅屋里或附近,随后把茅屋烧毁或遗弃。除了墓葬以外,非洲少数地区也有类似印度“天葬”的习俗。就是把尸体抬到荒山野岭喂野兽,18个月后,将尸骨拾起放在蕉林内,颅骨则送到埋葬祖先的树丛中,或存放于一个土瓮里。
非洲人热爱歌舞,他们在向死者遗体告别后,便来到茅屋外唱歌跳舞,舞越跳越欢快,歌越唱越激昂,一扫开始时悲痛沉郁的气氛,死者埋葬后,人们便开怀畅饮,随着鼓声四起,男人吹起牛角,妇女踏着鼓点,迈着轻快的舞步,摇着脚铃,边跳边唱,全场一片欢腾,歌舞通宵达旦。
非洲人死后都是怎么处理后事的?
人死后有多种埋葬形式,目前世界上以火葬为最多,而非洲却仍以墓葬为主。至于墓址的选择和墓室建造,在非洲有的比较简陋,有的则十分讲究。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布须曼人死后,将尸体侧放,两膝弯曲,摆成卧眠姿势,连同其日常生活用品都全部一起埋葬在他的茅屋附近。坟墓上堆放些石头,以防动物侵犯,然后这个狩猎队伍迁移到另一个地方,两年之内不再回来。茨瓦纳人在部落酋长和一家之主死后,用新宰的牛皮包裹尸体,连同生前所属之物一并葬入牲畜栏的大门地方;一般人死后,则用垫子或斗篷包裹,葬在一间供死后住的茅屋里或附近,随后把茅屋烧毁或遗弃。津巴布韦绍纳人死后,其墓穴一般离村子不远,墓地同地面一样高,上面堆放石头,或在石头旁再放一个大石头。安扬贾人死后埋葬在小树林里或灌木丛中,死者的房屋要拆毁,房基被挖掉;首领有时也埋葬在他自己的屋子里,屋子也随之遗弃。
非洲人死后都是怎么处理后事的?
人的一生,终有一死,这是大自然的循环法则。
在中国,只要是正常死亡的老人,一般家属都会为其守灵3至7天,在这期间家属会首先通知亲属朋友一起安排后事,在出殡当天,所有亲戚朋友都会前来悼念,送老人最后一程,然后再送去火化。
在以前,中国人讲究的是落叶归根,所以以前的风俗都是以土葬为主,后来殡葬大改革后,基本上都是以火化为主,但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还存在着天葬和水葬的风俗。
非洲人死后都是怎么处理的呢?我曾经在非洲加纳工作过8年,也在非洲其他不少国家呆过,非洲人死后是怎么处理的我也亲眼见识过,现在就和大家普及一下。
我在加纳淘金的时候,有不少员工是加纳本地人,记得有一次,矿区外来了一个人说要找卡特,卡特正是我们矿区的同事,来人告诉卡特,他的父亲去世了,卡特向矿区负责人请了假,并结了所有工资,另外还包了一份纸礼钱给他。
原本以为卡特最多一个星期会回来,因为他家离矿区并不是很远,但是我们都错了,他回来的时候是一个多月的事情了,我们问他为什么那么久才回来,他说这算快的啦!卡特接着跟我们说了他们这里的殡葬风俗。
原来在我们一般的观念里,葬礼都是由直系亲属决定的。而在加纳,人一旦去世后,他们的身体不再属于直系亲属,而是属于他出生时的“大家族”。
许多几十年没有联系过的远亲也要从各地赶来对葬礼进行商议。漫长的家族讨论也只是下葬的一小部分而已,达成一致后,还要为死者编写哀悼者的名单以及讣告。葬礼的费用是由死者的直系亲属负责,但是葬礼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对遗体的处置,直系亲属却没有发言权,全凭大家族的决定。
所以这样的葬礼就会耗掉大量的时间,有一名6年前去世的酋长,他的遗体至今仍被冷冻在太平间里,仅仅因为他的大家族无法决定谁是“首席哀悼者”,而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引起轰动,因为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
加纳一般以土葬为主,他们所有的棺材都是特别定制的,有狮型的、鹰型的、飞机型的、鞋子型等等,五花八门,而且还十分的受欢迎。
非洲主要的丧葬过程
1、在非洲,有人去世首先要向死者亲属和四周乡邻报丧。
这一点跟中国还是一致的,只是报丧的方法各具特色,有的敲响丧鼓,有的吹起牛角,有的大哭大嚎,有的大喊大叫,有的则用一种特定的报丧物品。
2、查问死者死因。
查问死因是非洲一些部族的习惯,主要是为了证明死者的父系和母系亲属与他的死无关,多哥的塔姆贝尔马人在人死后,而他们的做法对我们来说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送殡期间,死者家属要当众提出死者的死因问题,然后由男人们把尸体扛在肩上,如果放下时尸体滚向右边就意味着“是”,如果滚向左边则表明“不是”。贝宁西部和北部山区的皮拉人,如果亲属怀疑死者是被人谋害的,他们可以要求掘墓人追查、惩办凶手。
3、非洲人的丧葬方式。
目前世界上以火葬为最多,而非洲却仍以墓葬为主。至于墓址的选择和墓室建造,在非洲有的比较简陋,有的则十分讲究。例如茨瓦纳人在部落酋长和一家之主死后,将用新宰的牛皮包裹尸体,连同生前所属之物一并葬入牲畜栏的大门地方;一般人死后,则用垫子或斗篷包裹,葬在一间供死后住的茅屋里或附近,随后把茅屋烧毁或遗弃。除了墓葬以外,非洲少数地区也有类似印度“天葬”的习俗。就是把尸体抬到荒山野岭喂野兽,18个月后,将尸骨拾起放在蕉林内,颅骨则送到埋葬祖先的树丛中,或存放于一个土瓮里。
非洲人热爱歌舞,他们在向死者遗体告别后,便来到茅屋外唱歌跳舞,舞越跳越欢快,歌越唱越激昂,一扫开始时悲痛沉郁的气氛,死者埋葬后,人们便开怀畅饮,随着鼓声四起,男人吹起牛角,妇女踏着鼓点,迈着轻快的舞步,摇着脚铃,边跳边唱,全场一片欢腾,歌舞通宵达旦。
非洲人这样对死人的处理方式,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在非洲大陆的加纳国,至今还保留着古老而又神秘的丧葬文化,一度霸屏许久的“黑人抬棺舞”就出自加纳。
话不多说,现在就跟着文字,开启一段非洲奇特文化的探索之旅。
01为了更好地区分中非文化的差异性,先简单阐述一下我国农村还流传的丧葬礼仪,这样的话会更直观一些。
以前,我对这方面涉及很少,在我这个年纪,大部分时间都在不同城市念书和工作。
如果村里有老人去世,很少参与这种告别礼仪,最多也就磕个头,吃个斋饭就完了。
直到去年,我调回了老家工作,二伯父在去年夏天因一次意外而不幸离世,第一次近距离参与了农村白事的整个过程。
城市在不断变迁,这种文化在城市已经很少见了,很多年轻人应该也是知之甚少。
现在我就把大致的过程写下来,和大家分享,好了,现在我们开始。
1、小殓
二伯父走得比较突然,医生诊断是突发性脑溢血,从医院出来后就兵分两路,一路去购置必备的丧葬用品寿衣之类的,一路赶紧回去整理衣物和房间。
小殓的过程要尽早,断气后肌肉细胞会逐步死亡,很快就会出现四肢僵硬的现象,一切准备就绪后,堂哥给自己的父亲穿了衣服。
2、通知亲朋好友
这个过程不复杂,确定好了具体情况后,就可以通知远近的亲朋好友逝者已经去世的消息。
我们这边一般是前后三天,接到电话后自然知道哪一天该去,随后准备花圈、礼金、礼品之类参加葬礼。
每来一位亲友,家属都要去下礼,下礼后亲友才能进入灵堂缅怀。
3、停灵
逝者遗体停放在正屋灵堂,当天会有音乐队,也有念经祈福的一些人参加,有家宴来做饭等后勤之类的,随后就是接待前来奔丧的亲友。
关于灵堂的布置就不细说了,每个地方都差不多,有专业的服务队专门负责。
4、守灵
停灵期间,白布、麻绳等如果没有,都需要采购,晚辈们到了晚上需要在灵堂轮流守护,很多人会选择打牌、看电视来打发时间。
5、出殡和下葬
现在都是遗体火化,选好时间点出门,殡仪馆派有专门的灵车过来接,从殡仪馆出来后,就是去墓地下葬了。
整个过程,庄严沉重、哀伤无奈,每个人都比较严肃,脸上写满了悲伤。
彼此也会说些勉励宽慰的话,感叹人生不过数十载,终有一天化为一捧黄土,尘归尘土归土。
逝者已逝,生者亦要坚强。
02:下面开始说说非洲加纳的葬礼在加纳这个西非国家,一生中最隆重的不是婚礼,而是葬礼。
在他们的传统文化里,人的离世会去另一个空间,只是生存的环境不同而已。
所以加纳人在葬礼上并不会很悲伤,反而会乐意烘托气氛来慰藉死者和亲友,他们认为“死亡只是生命的一部分”。
人在去世以后,家属会以手机或电子邮件的方式通知亲朋好友,跟我们不同的是,他们会在自己所在的那一片区域进行广而告之。
农村郊区的话,他们会在村里显眼的位置张贴讣告,如果是城镇,会购买广告牌进行公告。
如果富裕的家庭,还会把逝者生平经历制作成图册分发,可以自行带走,以便日后追思,换位思考的话,如果是我,应该收不下这样的一份“重礼”。
还有一个特殊的地方:
如果你和逝者还有恩怨未了,可以随意写上自己现在的所思所想,或埋怨或原谅,然后在逝者下葬之时烧毁,以表示双方的恩怨矛盾,从此两清了。
01:正式的凭吊仪式会在星期六进行邀请当地有地位的部落首领或者牧师,他们坐在五颜六色的伞下主持着整个葬礼,家属们当天则会穿上红色和黑色的衣服。
前来参加凭吊的亲友,会带来特有的食物和白布,而这些所带来的礼物,都会在下午的活动中全部消耗掉。
下午的仪式比较特殊,进入了所谓的狂欢时刻,现场会请来专门的乐队进行唱歌跳舞,充满了往常的节日气氛,整个过程会持续4-5个小时,直到天黑。
02:周日,同样会请来有名望的人主持“感恩活动”感恩也是另一种的缅怀,在这一天参加的人越多,代表葬礼越隆重,逝者生前的人缘关系越好。
03:正式的葬礼一般会在周一进行从家里到墓地需要抬着棺材出门,就是前面所说的黑人抬棺,他们身着正式的黑色西装,一路上以舞蹈来欢送逝者的离去。
当地也出现了一些职业抬棺人,这样特有的丧葬文化,使得欢送现场特别欢快,抬棺人的神态喜于言表。
如果不明真相的人,都以为他们抬的不是逝者,而是一整盒子的黄金。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在他们的文化意识里,葬礼并不是人生的结束,而是另一种新生的开始。
加纳最有特色的倒不是这些丧葬礼仪,而是他们的棺材。有人认为这是艺术品,甚至收入博物馆,棺材的外形千差万别,有各种动物,各种物件,甚至连罐装饮料、波音飞机都有。
其实,这样的奇幻棺材,在加纳的历史并不长,起源于一段佳话。
20世纪50年代初,当地有一位村长,他曾经有个愿望,让当地的木匠给他打造一顶特别的轿子,类似于可可豆荚的形状,想着平时可以乘坐这样的轿子外出,不幸的是轿子还没有完工,村长已经去世了。
为了完成村长的愿望,木匠和村民们坚持把这个轿子做成了棺材,以满足他生前的愿望。
就是这样的奇幻棺材,在当地引起了一股旋风,越来越受欢迎,和自己想要的东西一起离去,何尝不是一种美事。
亲人们当然也非常认同,满足逝者的某种要求,也算是对它最后的爱与关怀,慢慢地,这样棺材文化就在加纳流传开来。
用于逝者埋葬的棺材通常使用较柔软的木材,因为价格实惠也容易生物降解,而作为艺术品一般会选择坚硬纹理的木材,可以更好地运输和保存。
这样的梦幻棺材,价格并不便宜,看它的精美做工就知道了,不仅费时还费力,一般从500美元到3000美元不等,顾客可以根据自己承受能力,选择不一样的木材。
绝大多数人会根据自己所从事职业或者喜好,来陪伴自己最后一程。
如今,这样的“奇幻棺材”不仅在当地欢迎,也会出售给收藏家和博物馆,已经超越了它本身的用途,成为另一种艺术形式的表达。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历史和文明。
看似有些荒诞,如果换个角度来说,这也是家属对逝者的一种情感寄托,给他们最喜欢的东西。
最后,无论是对加纳“黑人抬棺”嬉笑喜庆的场面,还是对美轮美奂的“艺术棺材”,我们都应该用尊重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上图~你们猜:这个灯泡的主人,以前是啥职业?
以上就是我对非洲人死后的一些见解和总结,你们对非洲这样的文化,有什么想说的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