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射雕英雄传》中的第一次华山论剑是怎么比试的?为什么会论了七天七夜?
【坚持原创,杜绝抄袭】 欢迎关注羽菱君扯金庸武侠前后传系列第四十三期:《射雕英雄传》前传之华山论剑。
羽菱君在最近的几期中都围绕着第一次“华山论剑”这个话题,展述了相关人员在华山论剑之前的一些江湖往事。这一期,羽菱君回归这个话题本身,来扯扯“华山论剑”,看看当时的五大高手在华山之巅是如何展开论剑,定出胜负的。在扯论剑前,我们要先来说说一个话题,就是王重阳邀请论剑,为何会选择在华山进行?这个论剑大有联系。
论剑华山,声名所归首先,华山是中华民族的圣山。中华之“华”,源于华山,由此,华山有了“华夏之根”之称。据清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和历代专家学者考证:华夏民族最初形成并居住于“华山之周”,名其国土曰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王重阳一生以抗金,驱除胡虏,恢复汉人江山为大志,虽人已出家,但雄心犹在。《九阴真经》作为中华本土道家的武学经籍,武林的瑰宝,为了争夺它,引起无数腥风血雨,了结这场纷争的地方,放在华夏圣山,再合适不过。
其次,此时华山所在地,已经沦陷于金国。大金尚武,而南朝宋廷偏安江南,软弱一方,畏惧金廷,当年铁掌帮帮主上官剑南获得《武穆遗书》,为了北伐之事,在铁掌峰大会群雄义士,南宋朝廷竟然派兵围剿,导致上官剑南在内的一众高手尽皆被杀,东南武林元气大伤(这也是造成中原武林百年沉寂的一大原因)。此次论剑,若是在南朝境内举行,怕又会多生祸端。特别是此次论剑的成员,有被朝廷曾经围捕的“邪侠”黄药师,在北方一直带领帮中兄弟抗金的丐帮帮主洪七,还有来自大理国的皇帝段智兴,西域而来的欧阳锋,发起人王重阳还是北国沦陷区的金国人士,当年的抗金义士,每个人的身份都能引起南宋朝廷的猜疑。而金国为了收买人心,拉拢这些江湖高手,反而不会强加干预,更何况,还是选在险峻的华山之巅进行,想干预也干预不了。
最后一个就是华山的险峻,南接秦岭,北瞰黄渭,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自古华山一条道,想上华山之巅,无其他路可走,这就可以在论剑之前先检验参与论剑高手的实力。在陡峭石壁,登上华山之巅,尚能应付为时七天七夜的论剑,不受高山气流环境等影响,功力之高,受称天下绝顶高手,无可非议。果然,五位高手,超然卓越,各展神通,登至华山之巅,毫不费力。
内功外功,夺目缤纷此次论剑,王重阳邀请了黄药师、段智兴、欧阳锋、洪七和裘千仞等五人,裘千仞因自认为“铁掌功”并未大成,不是王重阳的对手,因而放弃了此次论剑。其余四人登上华山,王重阳已在华山之巅等候。这次比试,名为论剑,其实论剑只是个概称,比试的领域分为武学理论与实战,实战又分外家功夫比拼和内功修为的比试。前三天比理论,再两天比外功,最后两天比内力。
当其时,就对武学理论的认识而言,欧阳锋所练的“蛤蟆功”是当年火工头陀根据白驼山庄的传世武学,结合他的内功修炼法门形成而来,并非欧阳锋自己所创,他虽依法修炼有成,但对武学之理的认识并不深。同理的还有受传于家传武学练就“一阳指”的段智兴,和学全丐帮两大传世武学“降龙十八掌”和“打狗棒法”的洪七,所练武学皆不是自创,乃是依先人所创之法而练,卓越于他人而已。
而黄药师虽然对外声称桃花岛武学乃是他自己所创,却只不过是他自负清高的表现罢了,他的一身之学,来源于当年阿碧留在大理无量山琅環福地整理而成的逍遥派武学,他学成行走江湖时,为了不让他人看出他的师承门路,凭借自己的智慧删繁就简,磨合升华出一套自己的武学。因此他对武理的认识较之前三人深,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但却又比不上王重阳了,这也是为何后来黄药师自信只要王重阳一死,他就是天下第一的原因。
王重阳一身之学,多为自己所悟所创,只有“全真剑法”是从当年独孤求败所指点而来。后来出家为道,多读经籍,在经卷中不止参透了清净虚无的妙诣,更是感悟出一套道家武学理论,融会贯通,以先天之气、吐纳之法,开始修炼“先天功”。因而,王重阳对武理的认识,在五人之中最高。经前三天的多番理论,王重阳针对其余四人所说,一一辩解,他的武学之理,特别是武理中的道之为道,欧阳锋、段智兴和洪七三人闻所未闻,也折服了一向自命不凡的黄药师。
在外功比试中,当时的洪七“降龙十八掌”威力无比,确实是当中的佼佼者。“降龙掌二十八掌”经当年乔峰化繁就简,删去后十掌,形成威力更加突显的“降龙十八掌”,在天赋异禀的洪七手上就见证了威力,当年他从灵鹫宫虚竹处学成归来就一人力克金国十大高手,用“降龙掌”和“打狗棒法”力挽狂澜救了面临灭帮之灾的丐帮,当时的他只有十八岁,至今论剑已过十二年,“降龙掌”在他手中已经更为精湛。因而在外家功夫的比拼中,“降龙十八掌”被承认为“天下第一掌”,化开了欧阳锋的“神驼雪山掌”和黄药师的“碧波掌”,连王重阳的“履霜破冰掌法”都自认不如,更何况还有另一套外家功夫的绝学“打狗棒法”加持,外功的比拼最终就是洪七胜出。
其余三人在外家功夫的比试中,段智兴的“一阳指”反身点穴,刚好克制了欧阳锋“蛤蟆功”的招数,黄药师“兰花拂穴手”与“一阳指”的较量不分上下,欧阳锋以为黄药师的“兰花拂穴手”同样能克制他,更何况自己的“神驼雪山掌”和黄药师的“碧波掌”也是不相上下,而且黄药师还身兼多项外家绝顶武功,比如“玉箫剑法”“弹指神通”这些,而此次论剑,因为经已同意各自点到即止,他不能用毒,自己的“灵蛇杖法”又因之去了不少威力,因而承认三人打平。但段智兴和黄药师此时的内功修为却在欧阳锋之下。
段智兴的“一阳指”虽已过三品之境,但是他的内力却比不上欧阳锋,这是由于“蛤蟆功”讲究积劲蓄力,从某种角度与降龙“有余不尽”有相似之处,他能留力养力,而“一阳指”却极耗精神,最忌连续出手,小则功力全失,大则性命不保。因而当时的段智兴的“一阳指”虽然在招式上能克制欧阳锋“蛤蟆功”的招数,却破不了他的“蛤蟆功”。
洪七的内功来自虚竹所传的“少林罗汉功”,虚竹在少林修炼此功时尚未真正研透,身上的一点少林内功又在拜师无崖子时,被师傅无崖子全部剔除,再加上日久年深,虚竹此时传给洪七的这套少林内功心法并非完整,纵使是洪七天赋异禀,也是难以自己填补,因而在丐帮绝学的这两套修为中始终难以企及当年乔峰的境界。故此,此时洪七的内力在五人当中是最低的。尚比不了黄药师,就更不要说欧阳锋了。黄药师的外家武功来自逍遥派,然而他的内功心法却并非逍遥派之功,当年琅環福地里所欠缺的就是逍遥派的内功心法,不过他融合了琅環福地里其他门派修炼法门,创出了自己的内功,也是不容小觑。虽然在欧阳锋之下,但却能以智弥补,他的聪明才智也让其他几人颇为叹服。
王重阳这次邀请欧阳锋参加论剑,是因欧阳锋来到中原后,在中原武林横行霸道,自认难逢敌手,为了削削他的锐气,让他明白中原武林尚有克制他之人。不惜动用先天真气,使出“先天功”,欧阳锋此时的“蛤蟆功”虽已有成,但尚不到臻化,王重阳在此前的理论中高出他不知多少,因而他认为王重阳所修炼的内功肯定高深至极,心存畏惧。不过他却不知道王重阳的先天真气并非源源不竭,取之不尽(注:也只有后世的九阳神功有此功效),所发之功的威力虽然无比,但耗去的真气却是一去不复,反而会伤及自身。这也是为何这一战之后,重阳真人内疾凸显,阳寿不久之因,这一战在欧阳锋身上耗去了他大半先天真气。
最后一天,内功的比拼最终在王重阳与欧阳锋中决出胜负。王重阳此时在众人中年纪最高,已五十有六,段智兴已过四旬,欧阳锋、洪七只有三十,黄药师最小,尚才二十有八。因而王重阳的以三十年内力,力克欧阳锋十五年之功,挤压一筹,但却耗去大半真气。欧阳锋在西域,“蛤蟆功”无人能敌,输于王重阳多年之功,虽心有不甘,却也不得不承认王重阳修为高过自己。
论剑后续,风波不断七天七夜,论剑终结,王重阳在三项比试中,以理论和内功折服众人,其余四人心服口服,承认他为“天下第一”,而外功第一的“降龙十八掌”也获称天下第一掌。然后五绝排位名号,黄药师获得“东邪”之称,欧阳锋获得“西毒”之称,段智兴获得“南帝”之称,洪七获得“北丐”之称,四人齐尊王重阳为首居中,有天下第一的神通,是称“中神通”,《九阴真经》亦归属王重阳。
在论剑中,王重阳看出段智兴的“一阳指”能克制欧阳锋的“蛤蟆功”,只是南帝的内功并未达到一等境界,故而不能破掉西毒之功,而欧阳锋也对南帝自此多有畏惧,怕他日后内功大成,就是自己的克星。这件事演化出日后两件大事。
一是王重阳知道此战真气消耗,自己阳寿不久,论剑中欧阳锋又心有不甘,料他必定会重来夺取《九阴真经》,为了留下一个克制欧阳锋的法门,用“先天功”与段智兴交换“一阳指”,最终在临死前用最后一口先天真气,将先天功融入一阳指,趁前来抢经书的欧阳锋不备,破了他的“蛤蟆功”。欧阳锋自此逃回西域十几年,不敢踏足中原。
二是欧阳锋为了在二十年后的第二次华山论剑中,除掉克制自己的南帝,挑拨裘千仞潜入大理王宫,重伤南帝身边之人,逼南帝耗费功力救人,让他救人之后,复修内功错过论剑时间。结果瑛姑之子被伤,但南帝最终并无救人,也因此事出家,是为一灯。
论剑结束后,王重阳回归终南山途中遇到斗酒神僧,斗酒神僧赢下斗酒,借阅《九阴真经》,后回少林创下影响后世两百年的《九阳真经》。而另一个对《九阴真经》年年不忘的东邪黄药师,却在王重阳死后,周伯通携带经书前往藏匿途中,跟他妻子冯衡骗得观阅经书,凭冯衡过目不忘本领默写抄录下《九阴真经》,带回桃花岛。后来经书下卷被陈玄风和梅超风偷出桃花岛,凭借经书成为“黑风双煞”,周伯通始知上当,到桃花岛追讨经书,却不敌东邪,被困在桃花岛十五年,这就是后话了。
华山论剑,代表着是中原武林经过百年沉寂的结束,迎来武学重新复兴的伊始。王重阳为后来的武林重现武学辉煌,打下契机。论剑之后,武林中人,为了夺得第二次华山论剑的天下第一,或精进自己修行,或广收门徒,无一不为武学修为的快速升境而用心,再加上受《九阴真经》影响,后世武学再现辉煌。欢迎关注羽菱君扯金庸武侠前后传系列
前期回顾: 第四十二期《老顽童周伯通》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是羽菱君,专注于“天龙时代”前、“射雕时代”前、“倚天时代”前,金庸武侠“三前”空位期前传的解读,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你觉得《射雕英雄传》中的第一次华山论剑是怎么比试的?为什么会论了七天七夜?
《射雕英雄传》中最大的武林盛事,莫过于华山论剑。在射雕开局前的第一次华山论剑中,全真教的创始人王重阳邀请天南地北五大高手,在华山之巅来了场巅峰对决,五人共花了七天七夜才最终确定排名,最终王重阳技高一筹,剩下四人皆对他拜服,共认他为第一,尊为“中神通”。
很多人为此很好奇,一共才5个人,到底是怎么比的竟然花了七天七夜之久?
其实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两点,第一点在华山论剑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出来。这次盛会不叫天下第一比武大会,也不叫武林争霸赛,而是叫华山论剑,关键就在于一个“论”字。
至于为何是论剑,而不是论武,论刀,论拳,可能只是因为叫得顺口,或者说是剑是江湖人的普遍标志,代表性最强吧。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次盛会的举办方式。听闻天下四方的五位代表性高人在华山之巅峰举办盛会,闻名而来的江湖人成千上万,其中也不乏自认武功出色,觉得自己也有资格参加,王重阳不邀请自己颇有不眼不识金镶玉的感觉。
王重阳等五人来到华山脚下,眼见此处人头壤壤,叫嚣声不绝于耳,如果硬要拒绝这些人参与,五人未免有成为武林公敌的可能。五人商议一番,心高气傲,眼高于顶的黄药师出面,一曲《碧海潮声曲》奏出,声波传出一里之遥。在场中的人听得大部分都是面红耳赤,摇摇欲坠。最后能屹立不倒的只剩下寥寥十余人。
待场中调息完毕后,王重阳提议,剩下的这些人比试脚力,一起前往被称为“华山元首”的最高峰南峰。此时的华山尚未开发,连栈道都未曾修建,山势险峻,峰高崖陡,稍不注意就会有坠入悬崖万劫不复的可能。
剩下十几人各展身法奋勇争先,短短一半路程差距就显现出来。王重阳的金雁功最擅长攀高,一马当先冲在最前,黄药师、欧阳锋、段智兴三人紧随其后,唯有洪七公硬功出色,但轻功不太擅长,但也远远领先其他十余人,紧跟在黄药师身后不到一丈远处。到了南峰脚下,五人攀爬而上,剩下坚持到头的只剩下四五人,却已经精疲力竭,直到王重阳等五人已经开始比试才恢复过来。
五人最终想尽办法爬了上去,却见山顶平地狭窄,场中比试的欧阳锋和洪七公威势惊人,掌风四溢。其他三人站在悬崖边缘气定神闲,这五人却觉呼吸困难,难以抵挡,无奈只能待在山顶上等待。这也是为何五绝能名闻江湖的原因,毕竟这五人都不是爱慕虚名之辈,不可能自己吹嘘得了多少名,名号是什么。
王重阳等五人两两比试,渐渐地各自对彼此的武功钦佩不已,顿起英雄惜英雄之感。初衷也从开始的争夺《九阴真经》的保管权,变成了比武较技,切磋技艺,交流武学经验和理念,共同进步提高。
每次两人比试完后,就开始静心思索过程中的不足,待想明白,其他人再发表自己的看法。就这样两两比试,共比完十场后,时间已经过了五天五夜。其实此时场中排名基本已经可以排出,但五人感觉尚未尽兴,于是开始小规模的混战,先是王重阳以一对二,感觉极为吃力。于是变成王重阳和任意一人联手二对三,或者任意三人下场乱战,于混乱局面下检验自己的所思所悟。
最终七天结束后,五人都极为兴奋,各自感觉都有极大提高,也各自明白了自己的武功之途该走向何方。比试的最终结果,王重阳单对单中四战皆胜,欧阳锋虽然因为蛤蟆功被段智兴的一阳指克制小负了一场,却在对其他两人中皆平分秋色。段智兴小胜欧阳锋几招,却也奈何黄药师和洪七公不得,四人最终还是并列,不分先后。
最后还是等待在山下的好事者将结果传了出去,并根据五人各自的方位和身份、性格特征,给五人安上了不同的名号,分别是“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
第二点原因,还在于此时五人的实力对比差距并不明显。
参加第一届华山论剑时的五绝中,王重阳年龄最大,在55岁左右。南帝段智兴次之,年龄在四十多岁。剩下的三人年龄都在三十岁到三十五岁之间。虽然王重阳年龄优势明显,貌似可以靠更深厚的积累碾压其他四人,但王重阳习武时间太晚,已经错过了习武的黄金年龄,只是靠着过人的武学天赋才抵消了这一劣势。
也就占着先天功的霸道属性,王重阳才能胜过其他四人一筹,但差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王重阳想要胜过四人中任何一人也得花费两三百招,并且打完后还需要打坐调息良久,才能再对战另一人。
至于其他四人,洪七公和黄药师的成名绝学都未练熟,对战靠的还是其他招式,结果力拼近千招也奈何不了对方,只能握手言和。如果不是黄药师此时在医道之上已经极有成就,桃花岛的招牌良药九花玉露丸对恢复真气助益极大,黄药师不愿意占便宜,慷慨将九花玉露丸分享给众人,这次论剑花费的时间还要更多。
所以说正是因为第一届华山论剑是以论武为主,不单纯只为分出胜负,再加上王重阳等与会五人武功差距并不大,没有达到短时间就分出胜负的程度,这才导致花了七天七夜才结束。
你觉得《射雕英雄传》中的第一次华山论剑是怎么比试的?为什么会论了七天七夜?
说起第一次华山论剑,那是一场由全真教的创教祖师王重阳发起,最终也由王重阳本人夺得天下第一称号的一场高手对决赛。我们先来看下,王重阳为何要组织这场比武?
王重阳参加华山论剑之时,已是一个有道之士,在他的心目中,是否能夺得天下第一的名号无关紧要,他想结束武林上为争夺一部九阴真经而掀起的腥风血雨。王重阳组织的,因此规则也是由他制定,谁夺得天下第一的称号,九阴真经便归谁保管。
王重阳
但是王重阳只相信自己,如果是自己夺得天下第一的称号,九阴真经归自己保管,自己可以做到不练经中的武功,并且嘱咐门下的弟子也不能去练;如果是其他人获胜夺得了这部经书,是否武林上会掀起更大的纷争也不得而知。所以,为了能赢得此场比赛,可以说,王重阳是拿命去搏的。
五绝中其余人如果说是拼尽全力想去取胜,而王重阳则是拼了性命也要赢得胜利,最终王重阳如愿以偿,夺得了天下第一的称号,九阴真经归他保管。但是王重阳确实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东邪西毒南帝北丐
一个习武并且修道之人,按道理寿命会比普通人更长,但是王重阳在第一次华山论剑后不久便仙逝。第一次华山论剑中,他最担心的一个人便是西毒,因此他在第一次华山论剑后,不辞劳苦远赴大理,用先天功与段皇爷交换一阳指,目的是为了克制西毒。
那么接下来,我们看下,第一次华山论剑是如何比试的,当王重阳提出这个建议后,应征报名的人屈指可数,分别是来自浙江桃花岛的黄药师、云南大理的段智兴、新疆地区白驼山的欧阳锋以及来自湖南地界的丐帮帮主洪七公,王重阳的全真教是在陕西省境内。因为大家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经商议决定,就把论剑地点定在华山,一则离王重阳近一点,二则华山地势奇险,占有先天优势,比武过程不易受到干扰。
王重阳
王重阳发出号召,东邪西毒南帝北丐报名参赛,大家一起敲定比赛地点之后,在约定日子到达华山,便正式进入比试环节,其实在原著中,对于比试的细节并没有明确写道,但是从后面的章节中我们还是可以推敲一二的。
在第一次华山论剑之后不久,王重阳仙逝,南帝因为瑛姑的事情而出家,而另外三人东邪西毒北丐却在不断精进武功,希望在第二次华山论剑能拔得头筹。这三人地理距离上比较远,首次齐聚是在黄药师的桃花岛上。那时,西毒带着侄子欧阳克去桃花岛提亲,不久之后北丐赶到,也为自己的徒弟郭靖提亲,三大高手齐聚桃花岛。
黄老邪
欧阳锋与黄药师刚见面不久,黄药师便取出玉箫,表面上看是要吹奏一曲来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实则是想试试欧阳锋近年来的武功,黄药师吹箫,欧阳锋弹筝,两人正斗得难舍难分之际,洪七公的啸声加入了进来,原著中写道:
欧阳锋挥手弹筝,铮铮两下,声如裂帛,远处那啸声忽地拔高,与他交上了手。过不多时,黄药师的洞箫也加入战团,箫声有时与长啸争持,有时又与筝音缠斗,三般声音此起彼伏,斗在一起。
由以上情节可以推测,他们多年未见,一碰面便开始以此方式进行比拼,想必与他们第一次齐聚华山论剑的比拼方式有很大的关联,以致于后面沿用了下来。
在《神雕侠侣》中,第二次华山论剑之后,又过了十多年,北丐洪七公为中原武林除害,追川边五丑一直追到了华山,双方正斗到紧要关头,身子颠倒着走的欧阳锋突然出现,这是他们两人第三次在华山相遇,欧阳锋逆练九阴真经已经有些神志不清,但是两人一见面便斗上了。
欧阳锋
这次他们见面,先是比拼的招式,再比兵器,最后比的内力,原著中写道:
那知欧阳锋突然跃起,叫道:“老叫化,咱们拳脚比不出胜败,再比兵器。”......这场拚斗,与适才比拚拳脚又另是一番光景,但见杖去灵蛇盘舞,棒来神龙夭矫,或似长虹经天,或若流星追月,只把杨过瞧得惊心动魄,如醉如痴。洪七公忽觉欧阳锋杖上传来一股凌厉之极的内力,不禁一惊:“你要和我比拚内力?”心念甫动,敌人内力已逼将过来,除了以内力挡架,更无他策,急运功劲抗御。
这次的比拼,是二人比拼,他们是先比的拳脚,再比的招式,最后分不出胜负比的内力,这个比拼模式应该也是他们在第一次华山论剑中有用过的。
我们现在回到第一次华山论剑的场景,还原下当时五大高手是如何比试的:
由于五人是初次见面,对彼此的武功也不了解,因此他们应该也是按照以下的模式进行的,先拳脚,再兵器,最后是内功。
洪七公
拳脚与兵器并不会太消耗精力,因此这两个环节采取每人都有与其余四人对战一次的机会,拳脚与兵器是接连进行的,拳脚比完立即比兵器,由于东邪西毒南帝北丐这四人武功不相上下,因此,相互比拼拆上千招依然分不出胜负,这是比赛耗时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比就是七天七夜也就不足为奇。
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实力不相上下,王重阳在此环节以微弱优势胜出;之后大家进入了比拼内力的环节,高手比拼内力,可从弹奏的乐曲抑或口中发出的啸声均可进行比试,这个环节比拼相对好分胜负,如果有一个人的实力在大家之上,那就是天下第一。
从最终的结果来看,王重阳夺得了天下第一,赢得九阴真经。
我是琳儿书屋,欢迎一起讨论~
你觉得《射雕英雄传》中的第一次华山论剑是怎么比试的?为什么会论了七天七夜?
欢迎阅读《梦露居士续金庸第37期:华山论剑》,点击关注可以查看往期文章。
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华山论剑,是只有顶尖高手才有资格参加的武林盛会。当年王重阳、黄药师、欧阳锋、段智兴、洪七公等五人在华山绝顶比试武艺,最终众人都服了王重阳,认为他是当世武功第一。
那么当年的华山论剑到底发生了什么?且听居士我慢慢扯来。
一、论剑前因
在第35期,居士我扯到,黄裳在临终前将《九阴真经》藏于敦煌洞窟中。几十年后,《九阴真经》重见天日,一个野心家将其带到中原武林,妄图引起江湖纷争,而西域阿萨辛派也派出高手欧阳锋前来抢夺这一秘笈。
王重阳的徒弟王处一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得到了《九阴真经》,他知道此物乃是人人觊觎宝物,留在自己手中必然惹来杀身之祸,于是他赶紧回到终南山,将《九阴真经》交给了师父王重阳。
正好此时大理段皇爷与丐帮帮主洪七来访,说是发现近来有一异人欧阳锋在江湖上为非作歹,背负着一个重大阴谋,妄图祸乱天下,引西域阿萨辛派来侵吞中华。
于是王重阳便与段皇爷、洪七商议,定下了华山论剑的计划,一来确定《九阴真经》的归属,二来是摸清欧阳锋的武功底细,以挫败阿萨辛派的阴谋。
因此王重阳撒出英雄帖,约定半年之后再华山绝顶论剑比武,争夺《九阴真经》。在段皇爷、洪七之外,王重阳另邀请了欧阳锋、黄药师及裘千仞前来参加华山论剑,这几人皆为当世公认的高手。
裘千仞此时的铁掌尚未练成,自忖不是王重阳的对手,便不愿参加,以免被他人看出自己的底细。欧阳锋及黄药师则一口答允。
二、夜登华山
当日,黄药师、欧阳锋、段智兴、洪七四人来到华山脚下,王重阳已携王处一在此等候了。王重阳并非找徒弟来做帮手,而是因为王处一是最后得到《九阴真经》之人,因此有幸旁观华山论剑。
王重阳将四人让至路旁的草亭之内,亭旁已摆下数十坛美酒。王重阳拱手朗声道:“几位皆是天下知名的大英雄,段兄、洪兄是贫道故交,黄兄与欧阳兄贫道是初见,却也仰慕多时。贫道我略备薄酒,我等痛饮一番,便上山论剑。”
五人内功卓绝,因此酒量也甚大,于是直接拍开坛口封泥,互道一声请,便一同喝了起来,王处一在一旁侍奉。五人身份不一,贵至皇帝,贱至乞丐,有善有恶,也有黄药师这样亦正亦邪之人,此时却放下一切身份纠葛,开怀畅饮,仿佛多年未见的至交知己。
五人从晌午饮至傍晚,恰是微醺之际。此时彤云密布,天色昏暗起来,于是众人放下酒坛,开始登华山。大家知道,这正是华山论剑的第一场比试,因此各个存了争胜之心。
自古华山一条路,五岳之中以这西岳最为险峻。此时乌云密布,难辨道路,众人登至半途更是飘起鹅毛大雪,路滑难行。几人身轻如燕,毫不畏惧,你追我赶,往华山峰顶登去。
王处一轻功自是比不上这五位宗师,王重阳挽住王处一的手,说一声:“小心了。”便往纵身向上跃去,竟是不落人后。
第一个登顶的,乃是欧阳锋,其次是黄药师,再次王重阳,再次洪七,最后段智兴,不过几人差不多是前后脚到达,差距不大。不过其余四人皆认为王重阳携了一人还如此矫捷,自己绝难做到,因此公认王重阳第一。
三、讲论武学
华山顶上,王重阳早已提前摆上了美酒、干粮、烧鸡、烧鹅,款待众人。五人跑了一路,山下饮的酒早已化作汗液,因此再次开怀畅饮。
那欧阳锋却道华山是阴寒之地,现在正是寒冬,蜈蚣最为肥美,因此以特质药饵诱出几百条大蜈蚣,与众人分食。几人吃了果然唯美,犹以洪七最为赞不绝口。
痛饮美酒,众人在雪地中沉沉睡去,只有王处一内功较弱不耐风寒,找了一处洞穴避风睡了一夜。天明便开始了第二场比试,乃是讲论武学之理。
洪七自知半辈子吃了没文化的亏,只知实践,对于武学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好在他生性豁达,也不以为意,便抛砖引玉,先行阐述自己从降龙十八掌中领悟的“有余未尽”之理。好在这降龙十八掌确实精妙,洪七倒也说得头头是道,引得众人连连点头。
接着段皇爷登场,大理段氏一向亲近佛法,他自幼便读佛经,将佛学之理引入武学,说得天花乱坠,舌灿莲花。
下一位是黄药师,他一生最为博学,因此口才也极佳。他从武学说到五行八卦、奇门遁甲,滔滔不绝。事后众人公认,若论广博,谁也比不上黄药师。
接下来欧阳锋出场,他来自西域,所学并非中原武学,而是西域阿萨辛派所传武功。欧阳锋阐述来自大食的武学之理,令众人耳目一新,细究之下,又觉得天下武学,归根结底总是一理,东西武功殊途同归。
最后王重阳开讲,他先阐述三教合一的全真武学之理,然后又从洪、段、黄、欧阳四人的角度反驳自己所说的道理,接着又回到自己的立场辩护。王重阳如此与自己论辩了四番,最终将武学道理归结为老子的清静无为之道。王重阳高谈阔论,说了一夜,其余四人尽皆拜服,认为王重阳从四人角度做出的反驳,甚至比四人自己的见识更为精深。四人听了一夜,于武学之道有了更深的领悟。
四、比武争胜
至此,三场比试王重阳已胜两场。不过五人心知肚明,最终的胜负还是要看最后一场实战。这一战,虽是点到即止,却也是惊心动魄。
华山上这五位高手,分别来自东南西北中五方,巧合的是,他们武功竟也暗合五行相生相克之理。
王重阳来自终南山,居中,属土,土克水,王重阳先天功克制了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
洪七公生于北国,属水,水克火,降龙十八掌克制了段智兴的一阳指。
段智兴来自南疆大理,属火,火克金,一阳指正克欧阳锋的蛤蟆功。
欧阳锋来自西域,属金,金克木,蛤蟆功可破黄药师落英缤纷掌、弹指神通等诸多武学。黄药师一向自视甚高,自己武学却被欧阳锋克制,不由得不服,因此对欧阳锋好生敬重。
黄药师居于东海桃花岛,属木,木克土。然而黄药师与王重阳同属道家武者,黄药师杂学甚多,于武学之道不够精纯。王重阳则是修道之人,对道的领悟远超黄药师,因此武功不被克制,反胜黄药师。
经过比试,其余四人武学皆有克制之人,唯有王重阳不被克制,武学之精纯高深五人能敌。
王重阳连胜三场比试,被公认为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理应拥有《九阴真经》。唯有欧阳锋不大心服,但他也自知打不过王重阳,便想等王重阳死后再来抢夺《九阴真经》。而王重阳见段智兴一阳指能克欧阳锋,也想出了以一阳指结合先天功杀欧阳锋的妙计。
华山论剑已毕,众人约定二十五年后再来论剑,于是便下山去,依依惜别。因为众人知道,一旦下了华山,正邪有别,再见时可能就是敌手了。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专续金庸武侠前后传,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你觉得《射雕英雄传》中的第一次华山论剑是怎么比试的?为什么会论了七天七夜?
第一次华山论剑啊,那时候其实所谓的“五绝”还没有练成自己绝人之处,好在呢,王重阳年龄呢大那么一点点,帮手呢多那么一点点(师弟老顽童、女朋友林朝英、还有徒弟全真七子),那绝对吊打剩下的四颗葱,所以呢剩下的四个人一看,这不行啊,于是就提出了要文斗不要武斗的比赛规则。问题是大家都忘了王重阳是干啥的?那可是牛鼻子中带头的啊,道士一天在干嘛,天天在读书静思呢,斗嘴能斗过王重阳吗?所以斗了七天七夜,王重阳以一敌四,舌战东西南北四颗葱,最终大获全胜。
你觉得《射雕英雄传》中的第一次华山论剑是怎么比试的?为什么会论了七天七夜?
华山论剑的起因,是为了争夺一部武学宝典《九阴真经》。此经乃北宋时期的黄裳所著,记载了他毕生武功精义。
黄裳晚年写好《九阴真经》后,就失踪了,真经当时也跟着他一起不见了。
多年后,此经突然横空出世,引起了一群江湖高手争夺,无数英雄好汉因争夺经书而丧命。后来事情越闹越大,江湖上最顶尖的高手,也纷纷卷入其中。
全真教祖师爷王重阳,为了减少没必要的杀戮,便出面邀请天下英雄到华山之巅比武论剑,以公平比武的方式,决定真经的归属。
参与华山论剑的江湖高手,一共有五位,除了王重阳外,还有东海桃花岛主黄药师、西域白驼山高手欧阳锋,大理国段氏家族高手段智兴、中原丐帮帮主洪七公。五大高手在华山之巅,大战了七天七夜,最终王重阳力压群雄夺魁,成为中原武林公认的“天下第一高手”,名正言顺地获得了《九阴真经》。
此战过后,五大高手被江湖上的同道合称“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
按照小说中的描述,华山论剑是公平的比武,最基本的规则就是一对一。换言之,参与论剑的五位高手,要轮流与其他四人交手。
小说中还提到,五大高手口中谈论,手上比试。也就是说,他们不仅要在手上分出胜负,嘴上也得说服对方。这个咱们可以理解为“辩论赛”。
通过这些描述,咱们大概就能脑补出五绝参与华山论剑的过程,应该是每天都会安排几场比武,期间当然得休息。而休息时间,则可以谈论、交流。
五大高手轮流一对一交手,休息期间还有探讨,比个七天七夜,也很正常。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是黄老邪,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