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失荆州是大意还是战略方向问题?

关羽失荆州不是大意,也不是战略方向问题,而是他的实力不足造成的。我们知道,关羽失荆州是因为东吴利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机,采取了偷袭的手段造成的。如果关羽不发动襄樊之战,东吴是根本没有机会袭取荆州的。

关羽镇守荆州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保住荆州,作为刘备的根据地。在刘备夺取益州期间,死守荆州。如果刘备夺取西川不利,还有一块落脚之地。第二个目的就是实施《隆中对》的战略,在达成跨有荆益的目标后,关羽率领荆州的这一部分兵力进行北伐,向宛洛进军。

在刘备进行夺取西川之战和汉中之战的期间,关羽死守荆州,完成了第一个战略目的。在这段时间里,虽然有很多战机,关羽都隐忍不发,主动放弃了。这使得荆州的防御无懈可击,谁也无法越雷池一步。

但是,在汉中之战后,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时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刘备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这就给了关羽过大的权力。从此,关羽就拥有了独断专行,先斩后奏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

平心而论,关羽选择发动襄樊之战的时机还是正确的,这体现了关羽名将的眼光。当时东吴的主力东调,准备对淮南合肥再次发动进攻。而曹操的主力因为曹操身体不适,还滞留在关中一带没能撤回。

相对而言,襄樊一带曹军兵力空虚。至于说援军,因为曹操不相信不是亲族的将领。而且曹仁在襄樊,夏侯惇在淮南,夏侯渊已死,所以只能由普通将领率领不足的兵力分派来援,给关羽造成各个击破的有利态势。

所以说关羽选择这个时机发动襄樊之战是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战机。事实也确实如此,关羽在北上之后,在襄樊地区屡次获胜。最后关羽利用秋雨连绵,汉水暴溢的机会,水淹七军,消灭了于禁和庞德指挥的三万多援军,生俘于禁,擒斩庞德,取得了威震华夏的战绩。

但是,关羽在获胜之后,没有当机立断,对当时的战局做一个清醒的认识。他被眼前的战果所迷惑,想要获得更大的战果,忘记了自己兵力不足,忘记了身后还有虎视眈眈的孙权。

而这个时候,刘备在蜀中则在忙于基础建设,准备下一步的北伐计划。刘备征发民夫,修建从成都到白水关的馆舍驿站,一共有四百多处,根本就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关羽的北伐上。这使得关羽在整个战役期间,根本没有获得蜀中的任何援助。

由于兵力不足,关羽向上庸的刘封孟达要求援军,但遭到了刘封孟达的拒绝。关羽只得抽调荆州的留守防备东吴的将士,来襄樊前线作战。这就给东吴创造了有利的时机。最终东吴趁虚袭取了荆州,擒杀了关羽。

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关羽失去荆州并不是大意,也不是战略方向上的错误,而是实力不足的问题。以关羽的实力,坚守荆州不动还可以,但是只要一动,就难以保住荆州。由于关羽独断专行,和蜀中失去了配合,没有能够得到蜀中的援助。

关羽在获得意外的胜利后,又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企图以不足的兵力达成更大的战略目标。最终,关羽在曹操和孙权的夹攻下遭到了失败。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关羽失荆州是大意还是战略方向问题?

既不是大意,也不是战略方向的问题,关羽此时已经没有了战略方向,他的人生已经走到了尽头,他的诉求就是在进攻中了结一生,以证明自己坚定地匡扶汉室的信念。

首先,说一下关羽发起襄樊之战时机的选择。

刘备与曹操在汉中对峙的时期,关羽在干嘛?其实,关羽并没有在喝大茶。

据《武帝纪》记载:

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冬十月,宛城守将侯音反叛,抓住了南阳太守,劫持了官吏和百姓,据守宛城以对抗曹操。

本来,曹操派遣曹仁屯兵樊城以防御关羽的进攻。此时,曹操派遣曹仁围困宛城,讨伐侯音。

宛城守将侯音此时反叛,也并非没有原因,很可能受到了汉中之战的影响,甚至是得到了关羽或者刘备的诱惑。

据《曹瞒传》记载,南阳功曹宗子卿对侯音说:

"吾与子共暞力,比曹公军来,关羽兵亦至矣。"

宗子卿明确的说道,不等曹操派遣军队到来,关羽的军队就来了。这说明,很可能侯音是得到了关羽的策反才反叛的。

据《关张马黄赵传》记载:

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

关羽围困曹仁于樊城的时候,梁、郏、陆浑三县的反叛势力都远远地接受了关羽所授予的官印和官号,成为关羽的支持者。

这就足以说明,宛城守将侯音及三县的反叛势力,都受到了关羽的策反。

关羽威震华夏,并不仅仅因为活捉了于禁、斩杀了庞德,襄樊地区纷纷倒戈投靠了关羽,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从此看出,刘备在汉中与曹操酣战,关羽在襄樊方向也在积极的筹划军事行动。因为这些策反工作都需要时间,也可以看出关羽并非有勇无谋,而且是很有套路。

关羽在襄樊策划军事行动驰援汉中,这很好理解。由于准备不足,在汉中对峙最胶着的时刻,关羽没有发起战役,也好理解。

奇怪的是,汉中之战结束了,曹操已经撤军回到了长安。此时,发起战役的最佳时机已经失去,关羽应该停止行动,配合刘备休养生息,等待下一次战略机遇的到来。但关羽却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冒然发起了襄樊之战。

这就不得不对关羽发起这场战役的动机,产生质疑。

这里有几个问题,就需要提示一下:

第一,关羽是否请求与孙权联合,共同出兵征讨曹操?

第二,孙权派遣吕蒙偷袭江陵之前,有没有跟关羽接触过?

第三,关羽是请求刘封、孟达一起出兵攻打樊城,还是樊城失利以后,请求他们援救?

第四,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是否经过刘备的同意?

对于这些问题,无法一一详细分析,有兴趣的友友,就去看《豹眼带你品三国----襄樊之战》吧。

在这里只强调一点,关羽是主动请求孙权、刘封、孟达出兵,联合进攻樊城的。原因就是自己没有足够的实力和把握,能够战胜曹操。

关羽进攻樊城并没有史料记载,刘备、诸葛亮是何态度,演义所说绝对不足信。

其次,大意失荆州的问题。

关羽进攻樊城前后,都在与孙权沟通,孙权表面也答应出兵援助关羽。但由于关羽出兵后,江陵出现了机遇,而且曹操又派遣使者诱使孙权。孙权鉴于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在联合关羽还是联合曹操的问题上,举棋不定。

但由于关羽初战大捷,擒获于禁、斩杀庞德,有些得意忘形,对于孙权延迟回复关羽的请求大为不满,于是大骂孙权是土狗,发誓要灭了江东。

正如司马懿、蒋济所言,关羽得志,孙权心里就不舒服了。于是决定与曹操联合,抄袭关羽的后路。

孙权占据了江陵,徐晃击败了关羽。

在豹眼看来,关羽在汉中之战对峙时不出兵,汉中之战结束了才出兵,是有明显的情绪在内。那就是关羽对于刘备自立为汉中王,极为不满。刘备已经由匡扶汉室的旗帜,变成了谋逆篡汉的汉贼,这令关羽感到了绝望。

关羽尽管清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孙权觊觎南郡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已经无所谓了,绝望的关羽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不成功便成仁。

因此,关羽失荆州并非是大意,如果他不与刘备分道扬镳,仍然保持战略一致的话,他就不可能去攻打樊城,也就不会失荆州。

事实上,关羽出兵樊城之前就已经放弃了荆州。

第三,战略方向的问题。

匡扶汉室是关羽一向的理想和信念,在刘备还高举这个大旗的时候,刘备是关羽的大哥,也是他的主公。但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刘备事实上背叛了初衷,走上了称王称帝的道路,在大忠大义面前,关羽选择了忠于汉室。

此时,北面的曹操,一直被称作汉贼;东面的孙权,割据一方,与汉贼无二;现在刘备也自立为王,成了名副其实的汉贼。

在曹操、孙权、刘备夹击之下的区区荆州,能有多少作为?匡扶汉室已经成了一句空话。

关羽孤注一掷,做最后一搏,不成功便成仁。关羽为了自己的信仰,死得其所。

因此,关羽失荆州既不是大意,也不是战略方向的问题,而是因为刘备自立为王而失去了人生的方向,进而不顾一切去实现匡扶汉室的理想,去完成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终因天命所在,无力回天,致使杀身成仁,结束了悲壮的一生。

关羽失荆州是大意还是战略方向问题?

战略方向没有错,是让陆逊给忽悠了。关羽没有拿陆逊当回事,把驻守荆州的精锐大军调出一半,去攻打曹仁镇守的樊城时,被假装称病的东吴大都督吕蒙率领大军偷袭了荆州。关羽不但是大意而且也是狂妄自大惹的祸!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事情的经过:

曹操和刘备为了争夺汉中,打了起来。在斜谷被马超率领大军袭击,曹操的是骑马在高土上指挥作战,魏延率领大军从侧面杀了过来,他一箭就射中了曹操的人中,曹操从马上摔了下来,这时庞德率领大军把魏延截住撕杀。曹操回到军营一检查,两颗门牙都折了,曹操是心灰意冷,于是就匆匆忙忙的撤兵了。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刘备在文武大臣的窜掇下就自立汉中王。封他大儿子刘禅为王世子。封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诸葛亮为军师,总领军国大事;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魏延为汉中太守。剩下的都按功封赏。

然后汉中王刘备就给汉献帝写了一个奏表,派人送到许都。得走走形式,汉献帝是大汉的皇帝。奏表送到了许都,由于汉献帝是个傀儡皇帝,就是个牌位,所以奏表是曹操先看到的。曹操一看就大怒,说:"织席小儿,安敢如此!吾誓灭之!"于是就传令,把所有的军队都调出来,要和刘备决一死战。这时司马懿出班道:"大王息怒,您不必亲自远征。臣有一计,可使刘备大祸临头。"曹操一听,就问:"仲达有何高见?"司马懿说:"刘备占据了荆州,孙权讨要多次也没要回来。这两家都在心里恨死对方了,现在咱们派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到东吴去,让孙权攻打荆州。这时刘备肯定得率领大军增援荆州,我们就集中兵力攻打汉中,刘备是首尾不能相顾,形势就危险了。"曹操一听大喜,就亲自写了一封信派满宠为使,是马不停蹄昼夜赶往东吴。

孙权接到曹操的亲笔信,就和谋士们商量怎办。顾雍说:"虽然是游说,但是也有道理。现在先把满宠送回去,约会曹操,到时咱们同是出兵;一面派人过江打探关羽的动静,才能行动。"这时诸葛瑾说:"我听说关羽有一女,尚未婚配,先生您有一子,我愿意到荆州提亲。关羽如果同意了,咱们两家共同对抗曹操多好!"孙权一听有道理,就派诸葛瑾到荆州去找关羽提亲。

诸葛瑾到荆州见了关羽,把事情的经过一讲,那知关羽说了一句:"吾虎女岂能嫁犬子乎!不看汝弟面,立斩首!"把诸葛瑾给轰了出去。诸葛瑾回去也不敢撒谎,就把事情的经过如实的对孙权讲了,孙权大怒:"何太无理也!"于是一面联系曹操,一面把大都督吕蒙找来,商量攻打荆州之事。

吕蒙回到军事驻地陆口后,派人到荆州一打听,回来的人禀报,说荆州有几万的精锐大军,防守严密。吕蒙也不敢见孙权了,没法交代就报病不出。孙权听说吕蒙病了,就派陆逊到军营去探望。陆逊来到陆口军营后,对吕蒙说:"大都督不是有病,是心病!"吕蒙一听是话里有话,就问陆逊啥意思?陆逊说:"大都督看见荆州防守严密,无从下手又没法向吴侯交代,所以就报病不出?"吕蒙一听就赶紧问:"伯言有何良计?"陆逊走近吕蒙的耳边,低声说了几句,吕蒙是大喜。

第二天,东吴就传出吕蒙病危,大都督一职由陆逊代替。陆逊到陆口军营后,给关羽写了一封信,信你内容是非常的谦卑,大意是:我是刚上任的东吴大都督,久闻关上将军的威名,以后还得多多仰仗上将军的照顾。孙刘两家永远的和平相处。关羽看到了陆逊的信,是哈哈大笑,说:"此竖子不足为虑!"关羽让陆逊给吹捧得都找不着北了!

于是把荆州的驻守调出一大半,关羽亲自率领大军攻打曹仁镇守的樊城去了。吕蒙趁机率领大军偷袭了荆州,才有后来的关羽败走麦城,被俘后拒不投降被杀。

关羽失荆州是大意还是战略方向问题?

关羽的襄樊之战是其军事上的巅峰,是非常耀眼的军事成就。但战争的进程会引起地缘政治的变化,孙刘联盟渐渐成了孙曹联盟,单面迎敌就成了两面受敌。形势自然急转直下。

一、天下无敌手

早年间,关羽在万军之中斩杀颜良,其勇武就名闻海内。

在赤壁之战后,周瑜屯兵长江南岸,与江陵城的曹仁对峙,周瑜顿兵坚城之下,还受到箭伤。为了对付南下的援军,关羽率两千人开始了他的阻敌之路(绝北道)。

(绝北道)

“绝北道”作战中,关羽充分展示了两栖作战的能力,指挥水军在汉水沿线游荡,多次深入陆地击败曹军。先后击败乐进、徐晃、满宠等曹军名将,基本切断曹仁的供给线。最后南阳太守李通率军南下,与关羽血战,才接应到曹仁,一块北撤。此战李通勇冠诸将,战后不久即死。关羽的助攻打出了主攻的感觉,其军事指挥能力可见一斑。

公元219年七月,关羽带荆州军北伐,北伐的目标是取得襄樊,并相机进取。依然是水陆并进,击败曹仁使其困守城内;并水淹于禁所帅七军,名声大震。击败超过自身兵力的敌人,很少见的将领。

(襄樊之战示意图)

二、战局的变化

曹操撤出了汉中,并不是主力决战的失败,实力并未伤筋动骨。

九月,徐晃率军到达荆襄前线。之后,十二营生力军抵达徐晃军中。经过一系列冲突,双方进入对峙状态。为了获胜,各自从后方增调部队开往前线。这也造成了荆州后方空虚。

在荆州前线,关羽消灭徐晃军基本是不可能了。但徐晃军消灭关羽更是不可能,关羽水师牢牢控制汉水航线,进退自如是完全没有问题的。纵使曹操率驻屯摩陂的大军南下,关羽撤退还是没什么压力的。

(刘备成了联盟的受益者,孙权成了孙十万)

但问题是,地缘政治发生了变化。

三、地缘政治的变化

在刘备借荆州之后,刘备的事业迅速往上走,取得了益州,北上获得汉中,之后还获得新城一带。要是关羽取得襄樊,刘备的东部、西部更是呼应到一块。

而孙权基本被限制在合肥一带,实力和地盘扩张有限。

两个曾经的合作伙伴,一个从当年的小公司做到了巨头,一个却依然如故。何况政治从来都是生死局,遇到这种情况,离心离德必然是题中之义。

关羽越是胜利,东吴越是不满。如果关羽被曹军击败,退守江陵,弄不好东吴还会救援。就是这么有趣。

(关羽的困境)

关羽名震天下的时候,孙权和曹操开始了眉来眼去之路,最后达成共识:一起对付关羽。

四、回天无力

吕蒙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取下公安、江陵。这确实有关羽大意的因素。但纵然吕蒙顿兵公安、南郡,那回师的关羽并不见得能击败吕蒙的军队。

随着时间推移,南下的曹军也会逐步突破关羽的阻击线,依然陷入腹背受敌之路。

当然这种情况下,关羽可以做到逐步西撤。

(最好的结果就是关羽军西撤,打成夷陵之战对峙的局面,然后坐观变局)

关羽失荆州是大意还是战略方向问题?

荆州这个位置,对刘备非常重要,是当年诸葛亮隆中对时,就为刘备设定好的,夺取中原统一天下的两个重要前站性质的城池之一。

关于隆中对,诸葛亮基本上就讲了三条:

一、曹操太强,暂时不能单独跟曹操对抗。

二、如果想抵抗曹操,只能跟东吴的孙权结盟,如果不涉及联合对抗曹操的时候,也至少要维持跟孙权的和平。

三、建立自己的根基,首先要拿下荆州,从荆州向西攻取益州,也就是巴蜀地区。在刘备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之后,再考虑进取中原。

在当时,天下三分虽然还没有完全定型,但是曹孙刘三家地盘基本上已经划分完毕,曹操主要占据了中原关中和辽东地区,孙权占据了江南地区,刘备占据了巴蜀地区。

曹操和孙权的争夺之地就是长江北岸的淮河流域,比如淮河流域最重要的城市徐州被曹操占据,但是孙权一直想夺取过来。刘备和孙权的争取之地就是荆州地区,孙权独自往北跟曹操争地盘,实力不足,风险太大,所以他想往西发展,面对实力相对较为弱小的刘备,孙权底气就足了一些,因此就一直打荆州的主意。

而刘备和曹操的矛盾就值得详细说一下了。

当初隆中对的时候,诸葛亮为刘备划定的攻取中原的路径有两个。

一个是从荆州,北攻曹操占据的襄阳和樊城,从襄樊往北攻取洛阳。

二是从巴蜀北上进攻汉中,由汉中攻取长安,占据关中地区,从关中地区往东攻取中原。

后来诸葛亮屡次北伐都是走的汉中这条路线,因为荆州襄樊那条路线被关羽给弄丢了。

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的筹划: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就是曹刘的主要矛盾。

蜀汉想要使用荆州襄阳这条线路北上,有三个必要条件:

一是时机问题,必须是“天下有变”的时候,什么样的情况叫天下有变呢?至少曹操那里发生重大变化,要么曹操内部有变化,比如曹操病了,死了等等,要么曹操外部有变化,比如跟孙权打起来了。

二是配合问题,荆州襄阳这条路线不能单独使用,还要有汉中那条路线做配合,因为曹操实力太强了,得两路进攻,分曹操的兵,曹操如果派主力去抵抗汉中的进攻,则襄樊的兵力就薄弱,襄樊就有机会,如果曹操派主力守卫襄樊,则汉中就有机会。

三是孙权的问题,孙权一直对荆州虎视眈眈,如果跟孙权不能搞好关系,则刘备和关羽使用荆州襄樊这条路线时是有极大的后顾之患的,后来关羽兵败麦城,就有孙权吕蒙陆逊在背后劫后路的因素。

我们看清楚这三个必要条件,再来看关羽的失败。

首先我们要清楚,关羽的指挥作战能力是没什么问题的,刘备在漫长的南征北战的生涯中,最信任的武将就是关羽,因为关羽是刘备手下首屈一指的能独当一面的大将,刘备每每在危急时刻需要分兵时,总是让关羽统领分兵,诸葛亮也没有什么异议。

事实证明关羽在战术上,基本上也没什么问题,就说襄樊之战,他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就可知道。

问题是,关羽的北伐,前面的三个必要条件,有两个都出了问题。

首先,时机选择不太对,关羽北伐的时候,曹操那边并没什么改变局势的大事发生,孙权那边也没什么事情,

其次,关羽没有跟孙权搞好关系,孙权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被关羽断然拒绝,表面上是求婚不成,孙吴丢了面子,实际上破坏了吴蜀联盟,再加上关羽一直瞧不上东吴的鲁肃吕蒙陆逊等人,对他们过于轻视,比如关羽在鲁肃主持东吴对荆州的大局时,曾经单刀赴会,就是轻视孙吴。

前面两个出了问题,那么第三个呢?就是路线配合问题,是没有出问题的。

关羽北伐,并不是关羽一个人拿主意的,他应该还是受到刘备的授意的,那么前面两个出了问题,刘备为什么还要授意关羽北伐呢?

因为此时刘备正跟曹操在汉中争夺地盘,为了减轻汉中方面刘备面对的曹军压力,关羽才北伐的,关羽水淹七军,俘虏于禁和曹仁以后,曹操派去解救襄樊的徐晃,就是从汉中抽调过去的,所以曹操分兵以后,刘备对汉中的占据更加稳固了。

那么,关羽北伐从战略上分析,只是刘备攻打汉中的一条战术配合而已。

但是,此次北伐,关羽个人骄傲的问题,使他忽略了前面两个战略的必要条件不成熟,轻敌冒进,才导致失败了。

按照刘备的意思,佯攻一下,分了曹操的兵就够了,谁知道关羽过于骄傲,轻敌冒进,死守着襄樊不放。

刘备夺取汉中的战略意图是达到了,可是他没有要求关羽立马拿下襄樊进攻中原。

在关羽围困襄樊的过程中,他没注意到诸葛亮提到的另外两个条件,曹魏的实力和孙吴的团结问题。

这最终导致了关羽的失败。

曹操既然被刘备夺取了汉中,那么主力大军再盘桓于汉中没太大意义,立刻就可以挥师南下打关羽,关羽死困襄樊,孙权那边的吕蒙陆逊趁机劫了关羽的后路,关羽腹背受敌,不败才怪!

关羽失荆州是大意还是战略方向问题?

关羽大意失荆州,这是《三国演义》的说法。那么关羽丢失荆州,究竟是大意,还是战略方向出了问题呢?

首先,我认为关羽北伐这个战略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水淹七军、擒于禁、杀庞德,打得非常漂亮,与刘备在汉中的胜利遥相呼应,是蜀汉扩张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战略方向,是没有问题的。

其次,关羽失荆州是不是大意呢?

固然,关羽是大意了,掉以轻心。但是光用“大意”来解释丢失荆州,还是偏简单了。吕蒙袭取荆州,是经过一番巧妙的军事欺骗才达到目的。如果只强调关羽的“大意”而忽视吕蒙的谋略,那就把战争想得太简单了。

其实关羽对于吕蒙也有很强的防备心,他北攻樊城时,考虑到吕蒙有可能乘虚而入,故而在后方留下许多兵力。当时吕蒙驻兵于陆口,防区紧挨着关羽的地盘。

那么吕蒙是如何进行战略欺骗呢?

其一,他宣称自己病重,从陆口返回首都治病。这个不能说完全是假消息,因为吕蒙当时的确有病在身,但是返回首都则是为了迷惑关羽。吕蒙回首都的同时,拉走一支军队。这样就给关羽造成一种假象,东吴根本不可能在此时进攻荆州,主帅吕蒙也走了,军队也拉走了,怎么可能进攻呢?

其二,吕蒙打出陆逊这张牌。吕蒙离开陆口后,向孙权推荐由陆逊接替自己,镇守陆口。为什么是陆逊呢?首先,吕蒙认为陆逊有高远的战略见解,有缜密的思维,确是难得的帅才;其次,当时陆逊没有名气,关羽对他不了解,不了解就会低估其水平。

其三,陆逊忽悠关羽。吕蒙打的这张牌非常漂亮,陆逊走马上任后,就给关羽写了封信,极为吹捧,把关羽忽悠得飘飘然。关羽的确是大意了,他显然认为陆逊没什么本事,不过还算识时务,晓得老子的厉害。如此一来,他就不把陆逊放在心上,便把留守荆州的精兵抽调到前线。这么一来,荆州防备空虚,这就为后来吕蒙奇袭荆州打下基础,而关羽的厄运也从此开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