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宋祖,为什么大家提到唐太宗李世民,要远高于宋太祖赵匡胤?
这没啥好奇怪的,因为一个历史人物影响力之高低,不仅要看其是否开创过足以功彪史册的业绩,还要将其置于整个王朝发展的大背景下!
泱泱大唐,万国来朝。疆域东至海滨,西跨葱岭,北跨长城,南抵云贵。唐朝极盛之时,政治影响力之广、军事实力之强,均堪称中国历史上的继汉代之后的又一个巅峰期!
而这个强大王朝的实际开创者是谁呢?不是唐高祖李渊,而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不仅有开创之功,更有苦心经营建设巩固王朝之根基的贡献。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若谷,既懂得克制私欲又懂得及时纠正自己的失误,从而为唐朝后来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虽然说宋太祖赵匡胤也有结束中原的分裂与战乱的历史功绩,但却由于受制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使其没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
在北宋的疆域上,不仅缺失了“幽云十六州″以及自秦朝时便已归属中原的辽东地区,而且由于西夏的存在,连以前畅通无阻的陆上“丝绸之路″也断绝了,北宋对西域的影响更是微不足道!
尤其为人诟病的是,北宋王朝在抵御外辱方面没有什么作为,以致于两次灭亡于外敌之手。
既然北宋王朝是如此之弱势,自然难免令宋太祖的历史光辉为之减色!而唐朝却是中华历史上空前强大的王朝,至今仍为人们所向往和津津乐道。
因此,大唐王朝的开创者、“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的历史热度,高于相对“平庸”的宋太祖赵匡胤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唐宗宋祖,为什么大家提到唐太宗李世民,要远高于宋太祖赵匡胤?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明显是前一位分量更重吧!
秦皇汉武,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始皇帝!分量要比汉武帝要重。
唐宗宋祖,唐太宗李世民,大家对他的评价高于宋太祖赵匡胤,也不足为奇。
宋太祖赵匡胤,本身就是一个存在感要低一些的。现在大家念叨“唐宗宋祖”,其实都是因为伟人写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且看唐太宗的功绩。贞观之治,“天可汗”!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或599年出生,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626年—649年在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615年,隋炀帝在雁门被突厥包围,那时候十几岁少年的李世民即响应招募,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
但是看着隋朝气运已败,走向穷途末路,李世民鼓动父亲李渊起兵反隋,首倡晋阳起兵,领兵攻破长安。
唐朝建立后,又是他带兵东征西讨,平定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唐朝的建立与统一,唐太宗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封秦王。
到他即位后,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这方面的例子,历史书上他和魏征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的。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
对外,那时候的唐朝算是历史上中国最强大的时候了。唐太宗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
如果拿数据说话的话,隋末大乱,人口锐减,唐太宗即位的贞观初,只有200万户。唐太宗君臣二十三年的励精图治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并稳定发展,对外武功显赫,至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人口达到三百八十多万户,史称贞观之治。假如没有贞观之治,何来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年间大唐盛世?
唐太宗得到的部分评价,
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成吉思汗:“欲安邦定国者,必悉唐宗兵法。”
二,让我们看看宋太祖的功绩。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 ),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宋朝开国皇帝。
他原为后周的禁军最高统帅,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我们熟悉的“杯酒释兵权”手法,宋太祖玩了两次,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这样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重,导致战乱割据的隐患,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也埋下了“弱宋”的原因。
三,唐太宗与宋太祖的比较。
建朝方面。
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但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中,他立下了赫赫战功。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唐朝。
宋太祖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但他这个建国过程,好的地方是很和平,牺牲的人很少很少,这个在古往今来的朝代更替中是难以想象的。但他作为最高护卫,欺负后周的孤儿寡母,搞了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得位不算正吧。
功绩。
唐太宗贞观之治,作为后人一眼看得最多的是当时的疆域,贞观二十年(646年),唐朝在漠北设立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立单于都护府,建立了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后改名余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区)、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当时的唐太宗是被尊称为“天可汗”。
宋太祖,主要是消灭了南方割据势力,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但“杯酒释兵权”后,对内军事的安排,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也是“弱宋”的病因之一。
总的来说,强唐VS弱宋,所以,大家提到唐太宗李世民,要远高于宋太祖赵匡胤。
唐宗宋祖,为什么大家提到唐太宗李世民,要远高于宋太祖赵匡胤?
主要原因是唐太宗的功业要高于宋太祖。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唐太宗
消灭了隋末以来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虚心纳谏,其统治被称为“贞观之治”。后世很多皇帝都以唐太宗为学习楷模。
二、宋太祖
宋太祖结束了持续近两百年的战乱,统一了中国南方,进行中央集权,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也是一位有名的开国之君。
功业上来看,唐太宗强于宋太祖;版图上看,前者也强。总体来说,唐太宗的名声高于宋太祖。
唐宗宋祖,为什么大家提到唐太宗李世民,要远高于宋太祖赵匡胤?
一个盛唐,一个弱宋。一个天可汗,万国来朝。一个陈桥兵变,纳贡称臣。一个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一个杯酒释兵权。李世民唯一的黑点也就玄武门之变了。
唐宗宋祖,为什么大家提到唐太宗李世民,要远高于宋太祖赵匡胤?
李世民贞观一朝,把西汉刘邦到刘彻几十年的路都走完了,统一,休养生息,消灭北方游牧民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李世民妥妥排第一
唐宗宋祖,为什么大家提到唐太宗李世民,要远高于宋太祖赵匡胤?
在我个人的心目中的地位确实是唐太宗李世民高于宋太祖赵匡胤,或许这也是与我有同感的人亦是如此觉得。
二人都是武将出身,虽然级别层次不同,但亲身带兵打仗的经历都是类似的,可大将风度却差距蛮大的。
同样都是用不当手段上位,李世民是以玄武门事变登基称帝,赵匡胤则是陈桥兵变篡位称帝。
奈何啊,李世民可以继续沿用开国初期的名臣将帅,但赵匡胤却容不下这些人,虽然搞了个杯酒释兵权,可怎么也算得上让这些开国的名臣将帅提前退休,早早离开权力决策圈子。
胸怀,这就是两人的差距。
要知道开国初期的那些名臣将帅都是从尸山血海闯过来的,单单这样的人才培养经历就非常珍贵,最起码说也属于那种百战老兵之类的级别,算得上精锐中的精锐,甚至在智慧层面也堪称顶级。
李世民就是继续沿用这些开国的名臣将帅顶住了登基之后的渭水之盟的耻辱,平复了镇守燕云十六州(幽州)的罗艺叛乱,继而消灭了突厥汗国。
相反,赵匡胤就是另一个版本的内容,他无法遏制契丹人建立的辽,而且在开创北宋之后也夺不回燕云十六州(幽州),继而为北宋制造了被迫吞下澶渊之盟的苦果。
没错,澶渊之盟虽说是和谈的一个典范,但对中原王朝而言是一个苦果,因为其内容就规定了北宋不得再兴兵讨回燕云十六州(幽州),换句话说,长城的门户,燕云十六州(幽州)被掌控在外人手中,中原王朝的兴盛受到限制,顶得住的时候可以用类似澶渊之盟解决争端,顶不住就只能出现靖康耻。
而发生如此强烈对比的关键转折就在于唐太宗和赵匡胤登基后的决策,一个是用博大的胸怀,海纳百川,高超的政治手腕摆平矛盾,团结对外;一个却是做贼心虚,故作大方,看似高明却实则削弱自身实力的手段解决隐患,导致实力滑坡。
或许有不同意见,我就说个比较容易搞明白的事例,古时候的将帅和兵士都是需要长时间磨合才能够形成战斗力,想想看,赵匡胤一下子让那么多的将帅卸甲归田,失去将帅的兵士与新的将帅需要多长时间方可重新磨合出新的战斗力,而且这股新的战斗力是否还能保持住北宋开国初期那种势如破竹的气势?
恐怕不能,因为有杯酒释兵权的例子在前,任何统御士兵的将帅都怕啊,搞不好不是敌人来摘脑袋,而是背后的皇帝下狠手啊。
如此束缚岂能成就大业,这也就是李世民和赵匡胤的本质区别。
李世民不但维持了开国初期的实力,还将其推向新的高度,而赵匡胤却削弱了开国初期的实力,为后世留下了严重的隐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