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记载:将食,涨,如厕,陷而卒。大家如何看待这段记载?

怎么看“将食,涨,如厕,陷而卒”这段《左传》中的记载呢?

很精彩呀!

活脱脱描绘出一个诸侯的悲催之殇。

梁启超先生在《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一文中,盛赞过《左传》,称其“文章优美”,不仅是中国最早而又最详备完整的编年史,同时也是一部长于修辞的文学典范。

《左传》,起自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四年,即前464年,记载了将近三百年的历史。

三百年就是十几代人,十余万天,怎么能要求《左传》面面俱到,把所有需要记载的人和事,都掰开了揉碎了讲得更细呢。

题目里的这句话,出自《左传.成公十年》。

前面讲了一些其他诸侯的事情,然后说到“晋侯”。这时候的晋侯叫“獳”,也就是晋景公。

《左传》载,晋侯得了急症,欲请秦国的医生来给他看病,秦伯让医生拖延着慢些去。后来医生终于到了晋国,看过晋侯的病说,这个病治不了,因为已经“病入膏肓”了。在这之前,有一个叫“桑田巫”的巫师,说过晋侯的病可能拖不到新麦收获。这个时候,新麦已经收割了。晋侯一边吩咐手下人给他准备用新麦做成的“美食”,一边就下令把桑田巫杀掉了。

接着,就是下面这一幕——“将食,涨,如厕,陷而卒。

晋侯刚要吃新麦,突然感觉肚子胀,马上去了厕所,不料竟一下掉进粪坑,淹死了。

有人说,“陷而卒”,不是晋侯跌落粪坑淹死的,而是中医里讲的“气陷”之症。

这的确是一种说法。但未必说得通。

晋侯獳,死于成公十年,即公元前581年。

《左传》成书,当在战国中期,即前375-前351年之间。

这个时候,《黄帝内经》还未成书,应该只有了《内经》的雏形,最后完成,应在西汉初年。

《左传》里,已经反映出古人对人的身体和疾病相当深入的认识,但是,“阴阳”“五行”观念尚未系统形成。

《黄帝内经》里,“阴阳”“五行”理念已很成熟,这是在战国后期和西汉初期的认知水平。

“气”的概念,在《黄帝内经》里有两处专门的论述。然而,“气陷”的概念还没形成。关于“气陷”,均见于宋明以后的《玉机微义》、《景岳全书》等医学著作中。

最重要的是,晋侯所得是急症,而“气陷”是缓症,临床表现是腰腹坠胀,久泻,脱肛等等,皆由气虚发展而来,多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一般不会立马有生命危险的。

所以,“陷而卒”,最大可能,还是掉进了茅坑儿。

或问,一个诸侯,也是相当大的“官儿”了,怎么可能掉到茅坑儿里呢?

还真的可能。

《左传》说,晋侯刚准备吃新麦,腹胀,于是“如厕”。

“如”,就是有所往。“如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上厕所”。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说:“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这是“鸿门宴”里的情节。

“厕”,《说文》曰:“清也。”

“清”的古字是“圊(qīng)”。这个“圊”字的含义,是说“厕”是至秽之处,需要经常修治使之清洁。

由此可知,“厕”的另一个叫法是“圊”。

而这个“圊”字,是从“圂(hùn)”这个字来的——因为圂而需要圊。

“圂”,甲骨文里已经有了这个字。徐中舒先生说:“圂,豕在囗中,象豢豕之所”——说白了,“圂”,其实就是猪圈。

《说文解字》说:“圂,厕也,从囗,象豕在囗中也。”

可见,“厕”,还有一个名字,叫“圂”,或者说,“厕”就与猪圈在一起。

如果若干年前在农村生活过,大概能知道,如厕之处所,很多是和猪圈在一起的。

清末才子段玉裁说,《周礼》讲过“厕”为何会与猪圈在一起,因为这都是猪和狗的食物。

段玉裁总结说:“人厕或曰圂,俗作溷。或曰清,俗作圊。或曰轩。”厕还可称“轩”。

他说,以上说法,都可见于东汉刘熙所著的《释名》。

“厕”和“轩”,是很文雅的说法,都是对王公贵族而言。

“厕”,本身是“侧”的异体字——在旁边的意思。

《庄子.外物篇》:“厕足而垫之。”

《史记.乐毅传》:“厕之宾客之中。”《集韵》注曰:“厕,侧也。”

王公贵族如厕之处,必在屋侧,于是以“厕”命名之。不过,大概也仅只是名称上文雅一些。

各位小伙伴们,千万别被现在的电影电视剧“骗”了,以前的王公贵族,生活物质条件也是极差的。当然,黎民百姓就更差。

1600年,欧洲的大科学家大哲学家笛卡尔没穿过睡衣晨衣,没发明出来也没有。

看看本内特等人写的《欧洲中世纪史》,1300年以前,欧洲的绝大多数贵族,没有自己单独睡觉的房间,都使用极简陋的“公共厕所”。

晋侯獳生活的年代,距现在整整2600年,他所“如”之“厕”,极大概率也是和猪圈连在一起的。

因此,他掉到茅坑儿里“而卒”,太可能了。

《左传》记载:将食,涨,如厕,陷而卒。大家如何看待这段记载?

谢谢邀请!这段文字记载的是成语病入膏肓的典故。晋景公得了重病,经常做噩梦,就请巫师桑田来给他解梦,桑田听了晋景公述说的梦境,看了看晋景公的气色,感觉晋景公病得不轻,判断晋景公恐怕吃不到今年的新小麦了,言下之意晋景公活不到麦收。晋景公怕死,抓紧派人到秦国请名医。秦国的名医来到之后,把了脉,又经过细细检查一番,然后说,主公的病我治不了。晋景公就问什么原因?这个名医说,主公的病在肓之上,膏之下,这是药物不能达到地方,因此,这个病无法医治了。若精心调养,心情放松,也许能活到麦收。

晋景公按照医生说的去做,放松心情,注意调养。过了一些时日,眼看麦子快黄了,就派人弄来一些青麦子,做了一碗青麦饭,派人去找桑田,问问他为什么说吃不到今年的新麦子?正巧这时晋景公拉肚子,佣人赶紧扶着上茅房,由于身体虚弱,没有多少力气,脚步没有准成,竟然连佣人也跟着掉进粪坑,粪便即时堵住晋景公的喉咙,人们抓紧下去打捞,捞上来以后,佣人没淹死,晋景公没气了。古人厠所就是一个有遮挡的大粪坑,那时没有化肥,人粪尿就是优质肥料,舍不得糟蹋,聚集在粪坑里,种庄稼时弄出来,再施到地里。国君的粪坑不能小,蛮深的,能淹死人,何况晋景公已经病重了,无力挣扎,怎能不淹死?

这就是成语“病入膏肓”的典故,我国古代医学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隔膜之间叫肓,由于那时医学不发达,认为是药物不能达到的地方,病到了这个地方就是不治之症了。现在用来比喻事态严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左传》记载:将食,涨,如厕,陷而卒。大家如何看待这段记载?

这段古文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正准备吃饭的时候,感觉肚子发胀,就去了厕所,救过掉进厕所里面淹死了。

这段记载是《左传》里面记载晋景公去世的事情,也是成语病入膏肓的出处。

晋景公晚年的时候得了怪病,连续多日做噩梦。当时人们都迷信,相信有鬼神的存在,景公就找了著名的巫师桑田巫给他解梦,巫师给的判断是,晋景公吃不到今年的新麦子了。

大家都知道,中原的麦子一般都是在端午节前后成熟,巫师眼下之意,晋景公活不过今年的夏天。

得了这个预测,谁心里面不害怕啊。晋景公就向秦国求助,可能是当时秦国的医术比较发达吧。秦国国王接到求援之后,派遣秦国最著名的大医生医缓出国治病。

就在医缓到晋国的前一天晚上,晋景公又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自己的疾病变化成为两个童子的模样,在自己身体里面对话。一个小家伙愁眉不展的说:我们要完蛋了,这个医缓医术高超,这次一定会把我们给弄死。另外一个小家伙看起来更机灵一点,他安慰小伙伴说:没有关系,我们可以躲到膏的下面,肓的上面,这样医生就抓不到我们了。

晋景公记住了这个奇怪的梦。

第二天秦国名医医缓走进宫殿,在给晋景公做完了相信的诊断之后,神医医缓摇摇头说,大王的病我治不了!

晋景公很惊讶:你不是秦国最好的大夫吗?为什么治不好寡人的病呢?

医缓解释:大王您的病,生在膏下肓上,我不管是用汤药还是针灸,都知不道这个地方,我无能为力啊。

晋景公一听此言,想起昨晚的那个奇怪的梦境,知道这个医缓没有撒谎,而且的确是医术高超,和梦中所见一模一样。

最后晋景公给了医缓一份厚重的赏赐,把他送回秦国。

这个时候已经是农历的五月,麦子已经到了成熟收割的时候了。晋景公想到巫师的语言,就让人收割今年的新麦子,做了一顿麦饭,并且把桑田巫带到面前告诉他:

你不是说我没有机会吃到今年的新麦子吗?老子今天中午就吃新麦!

说完下令把桑田巫给砍了!

过了一会,麦饭端上来,晋景公正准备吃东西忽然感到肚子疼,于是急匆匆冲向厕所,没想到来到厕所就一头栽下去,活活淹死在茅坑里面!

这就是故事的来龙去脉,从这个故事里面也演化出病入膏肓这个成语,来形容严重的不治之症。

那么这个膏肓到底是在哪里呢?

其实膏肓里面的膏,指的是人体心脏下方的油膜,也就是中医里面所说的,心包所在的位置;而膏肓里面的肓呢,指的就是人体的横膈膜,这是分割胸腔和腹腔的一层薄薄的肌肉。

膏肓就是在横膈膜和心包油膜中间极其狭窄的地带。也是当时中医认为医药手段无法到达的地方。

所以病入膏肓,一般是指代人得了无药可医的绝症,有时候也衍生形容一个机构一个组织到了崩溃的境地。

这个解释,你满意么。

《左传》记载:将食,涨,如厕,陷而卒。大家如何看待这段记载?

小的时候大家都是聚在一起玩儿。要是有哪一个孩子把大家都惹恼了,小伙伴们就一起手拉着手围着那人绕圈。

在围着那人绕圈的同时,还唱着童年的歌谣:半夜三更黑咕隆咚,某人上茅房忘了带手灯,噗通一声掉进了茅房坑。

一个小伙伴在被我们围着唱完之后,气哼哼地去茅房方便,结果居然就真地掉进粪坑里去了。

当时我们大家都拿着桶、盆,反正是能舀到水的家伙什儿往他身上泼水,忙活了大半天最后总算给冲干净了。不过之后过了很久,大家在看到他之后还是捂着鼻子。

那时候家里的厕所其实就是猪圈,村里其它地方的厕所就是个粪池。虽然是十分的简陋,可是从来没有人掉进去过。那个小伙伴也就成了俺村有屎以来第一个掉进茅坑的人。

那个小伙伴是怎么掉进去的,他自己都说不清楚。反正莫名其妙的就掉进去了,估计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是被我们给气昏头了吧!

我们都是平民小子,这段经历当然不会被记载在史书之上的。可是当初掉进茅坑的那位,如果后来成为了国君,那就会成为有神灵庇佑的人了!

为什么呢?因为掉入茅坑而不死,实在是对不起晋景公。

在《左传》里面就有这么段记载:将食,涨,如厕,陷而卒。

晋景公刚刚想吃饭,就觉得肚子不舒服。晋景公只好亲自去上厕所,结果不仅掉进了茅坑里,而且还是陷了进去。挣扎了半天竟然也没有人来救他,最后气得他两眼一翻就GAMEOVER了!

晋景公那可是国君啊,居然也能掉茅坑里?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那时候别说是国君,就是秦始皇他也没有坐过抽水马桶啊!

可是即便当时的厕所条件再简陋,晋景公那也是国君呀。晋景公居然还是“陷而卒”,那粪得有多深呀?难道他的厕所就没有人往外挑粪吗?

晋景公不会是一头扎进去的吧?出个恭也能来个倒栽葱,瞧这画面。更为有趣的却是,晋景公身边的太监进到粪坑里把晋景公给背了出来。是用梯子还是其它方法,反正背着个人也没陷进去。

据说这个太监当天早上做了个梦,背着晋景公升天了。在把晋景公的尸身从茅坑里背出来之后,这个太监就被殉葬啦!

难道这个太监知道了什么内幕吗?

【安得使予多暇日,重读古人寄来书】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左传》记载:将食,涨,如厕,陷而卒。大家如何看待这段记载?

①对春秋时期晋景公“将食,涨,如厕,陷而卒”这段文字记载的理解,自古多将“陷”字,理解为掉入茅坑;少有中医学者解释为气陷,也不免牵强。我认为,以上诸多理解,全部错误!我的理解是,此处的“陷”字,与前面的“涨”字,说的是一回事,都是在说“腹”,而且前后呼应,说的是“腹胀”、“腹陷”。其余解释皆无印证,只有这种解释可用“涨”作为“陷”的印证。

②有人指责《左传》语焉不详,我要为《左传》鸣不平。君不见,《左传》的文字是用刀刻于竹简之上,虽不至于惜字如金;但可以想象,伐竹制简,熏蒸防蛀,金石刻字,何等艰苦,贮存运输费心劳力,聊聊数字,已属不易。自然比不上后世将文字写于帛綢之上、甚至纸上,那么方便,那么可以随意发挥。辛辛苦苦,还要受后人鞭挞,可怜可怜!

《左传》记载:将食,涨,如厕,陷而卒。大家如何看待这段记载?

用八个字总结春秋霸主晋景公的一生,那就是“生得勇猛,死得窝囊。”

在惜字如金的史学典籍《左传》中,晋景公的结局被写得既悲伤又搞笑,既带着宿命色彩又无比讽刺,不仅“死得窝囊”,而且相当奇葩。

一、刚猛有为的雄主之后

晋景公本名姬獳,他的爷爷是文治武功卓著、名列春秋五霸第二位的霸主晋文公。

不过他父亲晋成公完全没有继承上一辈的雄风,晋国在晋成公手上变得内忧外患,等到公元前599年晋景公接手时,整个国家就是一个烂摊子。

  • 当时的晋国的卿大夫赵盾作为三朝元老,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赵氏家族权倾朝野,晋国王权几乎已经沦为赵氏家族手中的傀儡;
  • 而晋楚之间的争霸拉锯战,已经持续多年,隔三差五地打仗也使得晋国国力早已衰微,周边的其他诸侯国都在虎视眈眈;

晋景公继位后,面对内外交困的境况,没有退缩。

  1. 他先借助大夫屠岸贾之手灭了赵氏一族,只漏掉了“赵氏孤儿”赵武,史称“下宫之难”。这一场杀戮之后,晋国政权被牢牢掌握在了景公手中。
  2. 收拾完国内,晋景公开始全力对付外敌。接连在“柳棼之战”,“颖北之战”中,击败了楚庄王率领的楚军。终于在晋景公攘外安内双管齐下的操作后,晋国渐渐恢复了往昔雄风。

单从数量上说,晋景公在位期间打得仗一点都不比先辈少,包括与楚国之间的邲之战(前597年),与辅氏的大战战(前594年),还有对齐国、郑国的讨伐等等。

但晋景公懂得知人善用,有容人的雅量。他本人对待战争,也胜不骄败不馁。

公元前597年,在邲之战失败后,晋景公冷静沉著,既不自乱方寸,没有大肆对内部问罪;对外也没有急于雪耻而盲目出兵。

充分吸取了失败教训的晋景公,在公元前583年又派兵,在伐蔡攻楚破沈之战中攻入楚国本土 ,使楚国霸业结束,报了当年之仇。

所以整体上来看,晋景公在争霸战中是胜多败少,晋国的军事实力也在战争历练中逐渐得到增强。

晋景公在国家治理方面也是既有霹雳手段也显菩萨心肠,既靠武力克楚制霸,也在外交上也联吴制楚,这也是晋国最终能打败楚国的根本原因。

二、离奇至极的意外之死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晋景公这样一位能文能武的雄主,最终却以最奇葩的死法结束了称霸一方的一生。

公元前281年,晋景公突然生了重病,卧床休养期间总是做一些相似的噩梦。梦中老是有同一个披头散发的恶鬼纠缠他,哭喊着要报仇,经常在睡梦中被吓醒的晋景公心有余悸不堪其扰。

晋景公当时还是相信巫术的,他知道桑田那边有一位巫人(史书上称为“桑田巫”),就把这巫人召了来。

这位巫人通过一番占卜,认为晋景公的病是因为有两个鬼魂在作祟。那就是先前被晋景公杀死的两个晋国大夫赵同和赵括的鬼魂。

说得一套一套的,不但巫术久治不效,桑田巫却告诉了他一个更沮丧的消息:

“大王,你可能吃不到今年的新麦子了。”就是说晋景公“月内必死”。

景公大怒,把桑田巫轰出了宫,但他也在这接连的打击下一病不起,不得不去向隔壁秦国求救。

因为当时秦国文化、经济比较先进,医学也处于领先地位,有‘秦多名医’之美誉。其中医缓、医和便是名医代表。

秦桓公就派出了医缓前来给晋景公治病,在等待医缓的时候,晋景公又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的疾病变成两个小孩。

一个说:“要来的那人可是良医呀,恐怕会伤到我们,需要逃跑吗?”

另一个则说:“我们在肓之上,膏之下,他能将我们怎麼样?”

医缓来后,一番诊治,直言晋景公已是病入肓膏,没得救了。(这个故事后来就演变成了成语:病入膏肓)。

没想到名医诊断结果和自己的梦境一模一样,虽然被“通知病危”,晋景公对医缓还是无比感激和崇敬,盛赞医缓是个良医,并重金酬谢,送良医回国。

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不久之后,新麦子就下来了,晋景公很想吃麦做的饭,令人献上新麦。同时他觉得桑田巫实在可恨,就派人再把他抓来,专门看了看刚刚做好的新麦饭,然后将其杀掉出了一口恶气。

晋景公正准备开心吃饭时,突然感到腹内一阵胀痛,便急急忙忙奔向厕所。

也不知道是跑得太急,还是脚下打滑,一代霸主竟然“扑通”一声掉进粪坑,被活活淹死死了……

将食,涨,如厕,陷而卒。

这个荒唐的故事竟然还没有完,晋景公的一位宦官那天早上也做了一个梦,他梦到自己背着晋景公一步步走到了天上仙境。

所以那天中午他一听说晋景公掉进了粪坑淹死了,便不顾一切地跳下去把景公背了出来。

结果竟然被安排给晋景公殉葬了……

可见,没事真的不能随便做白日梦啊!

三、荒谬背后的真实原因

《春秋》三部曲之一的《左传》(作品原名为《左氏春秋》),作为儒家最著名的经典之一,可是一向以微言大义著称,甚至还被两晋名臣贺循盛赞为“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其文风在史学上也极负盛名,被后世高山仰止的“春秋笔法”,既惜墨如金,又入木三分。

这样一部编年体经典史书,为什么要用相当大的篇幅写晋景公的结局呢?又是噩梦又是巫师的,几乎称得上是一段鬼怪妄谈了。

且不说这件荒唐的事真实度如何,单就把这样的事情完整地写进《左传》,就值得人反复琢磨了。

更为诡异的是,《左传》中的用字其实是有严格的标准和规律的,对于死的说法根据人物身份不同是严格区分的: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 大夫死曰卒,士死不禄,庶人曰死。

晋景公可是一代诸侯,而是是相当有作为的雄主,为什么他的死在《左传》中用的却是“卒”?按规律不应该是“薨”么?“卒”可是大夫的用字啊!

这就说到了赫赫有名的“春秋笔法”了。

参照《左传》其他人物的记载,不难发现,所有被认为行事做派不合礼法、对鲁国不敬和品德低下的人,在书中都被写得比较反面。

  • 比如开篇那句“元年春,王正月”,它自己解释说“不书即位,摄也。”也就是说隐公是替桓公摄政,并不是正经的国君,此处不言即位,是符合礼的要求的。
  • 还有中学课本上要背诵的篇“郑伯克段于鄢”,公叔段是郑伯的弟弟,但是标题里没有写“克弟”,意思是说公叔段的所作所为“不弟”(不配),也就是不守做弟弟的本分。用“克”而不是“伐”,说明两人地位事实上相等,也就是说段当时已经形同国君。

这样的例子在18万字的《左传》中比比皆是。通过这些旁证,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左传》对晋景公这个人的评价,是负面的。

那这个“负面评价”,所为何事呢?这就得说到《左传》的作者以及作者的国家了。

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这样叙述了《左传》的来历:

孔子根据自己的见闻口述给自己的七十二弟子,鲁国的君子左丘明担心孔子的弟子们各持异端,各执己见,不够客观,于是按照孔子的言论,整理编写写成《左氏春秋》。

不管是孔子还是左丘明,他们都是鲁国人,整部《左传》也是站在鲁国的视角去记录的。

站在鲁国的角度去看晋景公,是敌是友就比较明朗了。

关于晋景公和鲁国的恩怨,《左传》中大致记载了这么两件事情:

  • 一是在晋景公十二年,鲁成公到晋国访问,晋景公态度十分不敬;
  • 二是公元前583年春,晋景公为拉拢齐国,派出大夫韩穿出使鲁国,劝说鲁国将汶阳之田还给齐国。汶阳之田是六年前鞍之战后,晋景公从齐国要回来的战利品。

值得一提的是,汶阳之田原本就是鲁国的土地,鲁国和晋国联合在鞍之战打败齐国,这块土地在晋景公的干预下物归原主。

现在,晋国又强迫鲁国归还汶阳之田给齐国,这样出尔反尔的操作,让鲁国愤怒,也让诸侯不齿。

事情到了这里,一切就不言而喻了。

晋景公虽然英雄一世,但他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所以只好最终留给后世的“臭名昭著”(淹死在粪坑)多于英名远播了。

真是哪个时代都不敢轻易得罪文化人啊!

《左传》还有一个伟大的地方,是几乎每篇文字都会给我们贡献几个经典的成语。

比如死法奇葩的晋景公的“病入膏肓”,而左丘明在写他的“恶搞结局”时,心里一定想的是“多行不义必自毙”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